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2)

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2)

4、外国诗两首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科上册周次2星期1节次2授课教师董晓斐课题4、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感情。

2、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难点分析、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及手法。

教具PPT课时共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二、初读,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三、合作探究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四、课堂小结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

即使是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希望你们以后可以真正的进入到诗的世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从小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由外祖母抚养,生活贫困,但他热爱生活,喜爱文学。

他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感情用优美动听的文字写成许多著名的诗篇。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可惜不幸的是他25岁就与世长辞。

临终前给自己留下墓志铭写的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诗歌是用来想象的: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诵读: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幻成具体可感,美妙有趣的生活画面。

请大家边读边想象诗人描写那些美景?假设你置身其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整体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4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4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外国诗两首
教学
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生讨论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2.教师感情X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4 课《外国诗两首》教课方案内容预览:《外国诗两首》教课方案课文剖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色。

《蝈蝈与蚰蚰》一诗只是勾画了夏、冬两幅小景;只是描绘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露的倒是大自然一年四时“歌声”不断的规律,颂扬了大自然循环往复、生命不息的永久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素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如同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漂亮的夜景中,包含着诗人的感情,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闲、安静的心境。

教课目的: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色2、写景诗的特色3、剖析写景诗的境界4、赏识和热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味教课假想1.两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能够从田园诗的角度,对照阅读两首诗,培育学生的感悟能力。

第1页/共9页3.教读课文,重在指引学生推测语句,感觉形象,经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境界。

教师只须作适合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足的体悟思虑的空间,培育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课方法1.朗读法指引学生感悟诗歌,掌握诗歌要旨及诗人的感情意蕴。

2.感悟法指引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详细内容、语言特色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育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课要点:能说出诗人选用代表I 生季节和选用小生命(蝈蝈、蛐蛐 ) 进行创作的企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季的蛐蛐是如何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何发出“大地的诗歌素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课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诵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留。

或许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诵带,有条件的还能够准备多种背景音乐。

依据学生状况,部署相应的预习作业。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学生准备1.第一前,分工找、的料,找人、作的料,找背景音。

行朗,理清作中的字,通全,能做到准字音和停。

在朗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示出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4.《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一、说出两首诗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

二、领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课堂结构导学流程激情激趣导入目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分享成果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探究随堂检测提升探究导学引航目标方法独学指导内容学法合学策略内容形式展学方案内容方式评学摘记规律总结读:知大意1、读题目初识文眼2、读作者知人论世3、读背景明确意图4、读文本感知大意一、导学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独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昏晕.()树篱.()栖息..()静谧.()遐.想()喧.响()三、合学(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对学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自主探究落实基点1互读:对子之间互读课文,概述大意。

2互查:3暴露易错点(请把自己易错的字词工整地再写一遍)展示主题:品读感悟方案一:内容:基础落实我最棒!!!建议:1、课前小组长统一检查基础落实情况,并做好记载、评价。

2、对子之间听写,夯实基础。

3、小组长重点摘记夯实基础【写我遗憾!!!】说:谈见解1、说内容理清思路2、说见解撞击个性3、说特色展示成果4、说感悟交流智慧品:赏美点1、品语言拜读精巧2、品修辞欣赏文采3、品结构学习章法4、品特点感知技巧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3)作者借虫鸣来表达什么意思?四、展学(对以上问题学生进行展示,教师点拨)A小组展示“合学”(1)B小组展示“合学”(2)C小组展示“合学”(3)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点拨:五、评学(1)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2)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夜》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合作探究突破重点点拨探究攻破难点统计本组出现的问题,常规问题组内解决;特殊问题上交学科长,汇集后交由老师答疑解惑。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学案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学案

章节与课题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课时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学习目标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重点: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教师二次备课栏【自学准备】:1、题目解读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自主学习】1、济慈,(国别)浪漫主义诗人,叶赛宁,(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学生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合作探究】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3、《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课后练习三【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九年级语文上册4外国诗两首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4外国诗两首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4 外国诗两首导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1、诗文拟人手法的精妙应用。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3、理解作品的主题。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课型现代文略读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4.多音字:5.易错词6.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读出下列字所有读音并组词:3.解词并造句。

4.作者常识填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5.资料: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习惯性误读的字:对策:辨析,强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新人教版.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新人教版.doc

4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诗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体会《夜》最后一节的作用。

3.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分钟)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天上平凡的星星、地上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步入式的殿堂,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钟)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诗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体会《夜》最后一节的作用。

3.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H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有感情的自主朗读诗歌2遍,读准字咅,读好停顿。

2.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二)根据要求完成自学检测,相信我能行!要求:1.口主完成口学检测题。

2.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根据答案互相批阅。

3.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1.给下列的字注音愛望颤动闪闪烁烁寂寞覆盖僵硬疲倦静峑墾火虫朦胧昏晕树儀L消逝息喧响欢嚷草茸茸浸水2.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点拨: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3.《姻帼与螂M0—诗中,诗人把夏天帼帼的“乐音”和冬天帼帼的“歌儿” 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点拨: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虫国虫国与螂螂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口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 4 外国诗两首学案4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4 外国诗两首学案4 (新版)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虞集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寒食日祭扫祖墓时写给弟侄辈的。

诗表面上是教育子侄们不要忘记祖宗故土,表现了殷切的思乡之情,但字里行间又处处婉曲地流露出兴亡之感。

第一句意思是:江山虽美,但已经不是宋朝的天下;第二句的“飘泊栖迟”也透露了亡国的隐痛;第三句意谓祖墓在蜀,而现在庐舍墓田却在滨临江岸之处。

末句语意双关,明写暮春杜鹃哀啼使人难过,暗中寄托了国家兴亡的悲戚。

语意含蓄,隐晦曲折而又感情深沉。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岔(chà)1.分歧的;由主干分出来的(道路)。

如:岔路。

本文取此义。

2.前进时离开原来的方向而偏到一边儿。

如:他把话岔开了。

3.(时间)互相让开,避免冲突。

如:把两个会的时间岔开。

4.岔儿;岔子。

伫(zhù):(书)伫立。

指长时间地站着。

茸(róng):1.草初生纤细柔软的样子。

2.指鹿茸。

如:参茸。

二、词语识记忧郁:愁闷。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践踏:比喻摧残。

茸茸:(草)又短又软又密。

三、预习效果反馈1.第一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2.第二首诗属于一首什么诗?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4.《一条未走的路》阐发了什么道理?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不要!忧郁的日子须要:相信吧,将会来临。

2.《一条未走的路》作者,国诗人。

3.诗歌是同、、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分叙事诗、诗和诗。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2.一条未走的路:难以选择→学会选择→一旦选择,坚定去走→不同选择,不同结果(二)段落层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第1节:生活不总是,要学会。

2.第2节:写忧郁是的,要对生活充满。

《一条未走的路》1.第1节:阐述人生的路途上会遇到的选择。

2.第2节:说明人处在路口,要选择。

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学情分析初二的大部分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侧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意识。

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感悟,从而爱护自然,爱护环境,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领悟美。

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学习诗中有画的这种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这种情感。

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类型: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教具准备:视频图片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教师补充。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设计问题:1、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yǔwén)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课文题目:《外国诗两首》课堂(kètáng)类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1.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2.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积累∙欣赏《小池》南宋·杨万里·七绝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翻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教师学生批注栏:1、题目解读: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学习路径】☆☆导入课文:盛夏寒冬,时光演变;烈日冷雪,景物变幻,天地有歌,自然如诗,浅吟低唱,慢慢品味。

▲▲▲基础练习:1、济慈,英(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诗歌》。

叶赛宁,俄罗斯(国别)诗人,他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擅长描绘农/乡村大自然的景色。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第4课 《外国诗两首》学案(无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第4课  《外国诗两首》学案(无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二、知识链接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祖国》一诗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三、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虔.信()镶嵌.()深邃.()晨曦.()沐浴.()潺潺..()瞰.望()黝.黑()2.解释下列词语理智:虔信:神圣:慰藉:深邃:晨曦:沐浴:四、问题探究(一)《祖国》探究展示: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2.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3.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黑人谈河流》探究展示: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

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4.这两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九年级语文上册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4 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明白得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诵,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情感意蕴4.欣赏和酷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乐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第一学习时刻自主预习案【利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有情感地朗诵诗歌,从整体上明白得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Ⅰ.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身世低微,青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很多的闻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合法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寿终正寝,时年才25岁。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刻画大自然景色。

Ⅱ. 自主检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熟两首诗歌,试探:这两首诗各转达出诗人的什么情感?Ⅲ. 我的疑问【提示】请同窗们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教师和同窗探讨解决。

第二学习时刻新知探讨案Ⅰ. 学始于疑--- 我试探我收成1、“当所有的鸟儿因烈日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述有什么作用?2、“在孤单的冬季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慢慢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什么?3、《蝈蝈与蛐蛐》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4、赏析,归纳《夜》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

5、完成书上研讨与练习二。

(做在书上)感悟总结:《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可不能死亡”。

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久歌声不断,永久充满生机。

诗人如此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穷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穷酷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的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2:第4课 外国诗两首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2:第4课 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的写景技巧。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比较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第一课时《蝈蝈与蛐蛐》一、新课导入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是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篇,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当我们吟诵济慈诗中蝈蝈与蛐蛐弹奏的田园乐章,心中定会泛起恬静与温馨交织的朵朵浪花。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蝈蝈()蛐蛐( ) 昏晕()树篱()消逝()栖()息凝()成草茸茸()2.作者简介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读后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

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文本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3.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四、板书设计蝈蝈与蛐蛐济慈盛夏──蝈蝈的乐音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严冬──蛐蛐的歌儿热爱、赞美五、拓展延伸是啊,“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回顾你学过的古诗,有哪些诗句里传达了大地的美妙的乐声?第二课时《夜》一、新课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蝈蝈与蛐蛐》是____国____主义诗人______的作品。

2.《夜》是____国诗人______的作品。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栖息(:::::):::::欢嚷(:::::)树篱(:::::):::::消逝(:::::)4.根据拼音写汉字。

yōu(:::)暗:::::::::沉jìn(::::)::::微yàng(:::)::::::::夜yīng(:::)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二)初读感知1.根据课文导读,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通过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赞美“________”。

3.《夜》着力展示夜的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诗人对________的热爱和________的心情。

二、合作交流(一)研读赏析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2.分析《夜》一诗中,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景静谧、美丽的特点的?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做好诵读准备。

(二)展示交流1、认真倾听同学的诵读,并做点评。

心得随笔:三、自我检测1.《蝈蝈与蛐蛐》一诗中分别描写了盛夏和冬夜哪些富有特色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盛夏的景物::::::::::::::::::::::::::作用::::::::::::::::::::::::::::::::冬夜的景物::::::::::::::::::::::::::作用:::::::::::::::::::::::::::::::::2.怎样理解《蝈蝈与蛐蛐》一诗中“它(蝈蝈)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这句话?3.《夜》的第二节写了美丽的月色,而第四节又写到了月色的美丽,且用的是第二节的原话,这是不是重复?为什么?四、自助迁移(一)课外链接(甲)夜叶赛宁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与课题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课时主备人审核人
使用人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重点: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
使用
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
指导
教师二次备
课栏
【自学准备】: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自主学习】
1、济慈,(国别)浪漫主义诗人,叶赛宁,(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学生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合作探究】
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三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