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十则成语与化学
十则成语蕴含的化学原理百炼成钢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和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冷却后,取出铁块。
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杂质,不坚韧,并无多大实用价值。
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发现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这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得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是最早的钢。
西汉时,为提高钢的质量,人们又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但取粗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这就是"百炼成钢"。
语源: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现意:比喻人经过多次刻苦的锻炼,非常坚强,或成为优秀的人物。
此地无银三百两银,是一种白色柔软的金属元素,熔点961℃,是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
银在自然界的储藏量稀少,但比黄金多近四十倍。
银的化学稳定性好,不易被氧化,但与空气中的硫化合而变黑。
银一般与铝矿共生,在冶炼铝时,银被还原出来。
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人们就已采用这种"吹灰法"提取银,数千年来,银与金一样,应用价值都不大,除了用作货币、装饰品外,几乎没有其他用途。
直到现在,白银才在工业上发掘出大量的用途,如,人们发现银是导电性最好的金属,可以用于计算机、导弹等精密电路上;银的反射性能高,可镀在玻璃上制造镜子及在保温瓶内胆防止热量的散失;银的杀菌性能也很好,是氯化物的十倍,可用于医疗上的收敛及消炎;银的溴化物遇光即分解,具有非常灵敏的感光性,可以用于照相底片及X光片生产,这是银的最大用量的用途。
和化学知识有关的成语(二)
和化学知识有关的成语(二)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和化学知识有关的成语~4、百炼成钢我国古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据有关出土文物证明我国的炼铁炼钢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由于炼炉中温度偏低,不能使熔点为1535℃的铁溶化,所以得到液态的铁。
人们等炼铁成功后冷却炼炉,取出铁块。
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的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来自臬矿石的氧化物和烃,不坚韧,并无多大实用价值。
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发现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过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得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是最早的钢。
西汉时,为提高钢的质量,人们又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但取粗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这就是“百炼成钢”。
语源: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现意:比喻人经过多次刻苦锻炼,生活考验,变得非常坚强,成为优秀的人物。
5、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人们很早就知道从燃烧火焰的颜色变化来观察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500℃以下呈暗黑色,升到700℃时,火焰变为紫红色,也就是俗称的“炉火通红”,再上升到800-900℃后,火焰由红变黄,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相当于灯泡钨丝发亮的温度,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是燃烧温度的最高阶段。
一般来说,提高温度有利于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加速进行,但是,过分提高温度是一种不经济实用的方法,如今,化学工业上,都是通过采用催化剂技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而非单纯提高反应温度。
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中的化学一.与燃烧相关的成语1.刀耕火耨(nòu):解释:耨:除草。
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
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
(成语“刀耕火种”、“刀耕火耘”意思同样。
)2.炉火纯青解释:原指古代道士炼丹,在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成功了,(燃烧,火焰的颜色能间接反映出炉内的的温度,温度超过3000℃,火焰就会变成蓝色,这是燃烧的温度最高阶段,即“炉火纯青”)3.石破天惊化学解释:真正能产生“石破天惊”效果的只有炸药爆炸。
4.百炼成钢化学解释:一种说法是,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生铁中的含碳量为2%-4.3%,钢的碳含量0.03%-2%,生铁更高,经过高温,铁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此降低铁中的含碳量,就成了钢。
5.水火不容6.恨铁不成钢7.火中取栗8.釜底抽薪9.灯尽油干10.火上浇油11、杯水车薪12、抱薪救火13、风烛残年14.钻木取火15.煽风点火16.火树银花(涉及的燃烧是化学变化,烟花的五颜六色是焰色反应是物理过程)二.成语中的变化1.水滴石穿:化学变化CaCO3+CO2+H20==Ca(HCO3)2与此相反的是溶洞中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溶解有Ca(HCO3)2水溶液,当压强减少或温度升高时,发生分解反应:Ca(HCO3)2====CaCO3↓+CO2↑+H2O产生的碳酸钙沉积起来,经过千百万年的积累就形成了钟乳石和石笋。
2.饮鸩止渴:鸩是一种毒鸟,也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俗称。
(对应变化是化学变化,砒霜使人体蛋白质变性)3.坚如盘石:描述硬度的,物理性质。
类似的:削铁如泥反映出铸成刀的合金的硬度特别大4.沙里淘金:物理过程。
金很重。
1立方米的沙子只重2吨左右,而同体积的金却达19.3吨重!很早人们就利用金与沙比重的悬殊,用水冲洗含金的砂,这就是所谓的“沙里淘金”。
5.月桂飘香:分子的运动,物理过程。
6.铁杵磨针:物理过程。
成语中的化学
小常识
为什么易燃易爆的混合物叫做“火
药”?
KEY:火药的主要成分硝避瘟疫等。
根据科学杂志介绍,目前,硝酸钾已经被 氯酸钾所替换,这样制得的火药用量少,性 能好,威力大。
谢谢观看
05级化教(3)班 05级化教( 级化教 倪娜
百炼成钢
NO.1炼铁(1)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高温下用
(2)原料:铁矿石 焦碳 石灰石 (3)设备:炼铁高炉 还 原剂把铁矿石里的炭还原出来。
百炼成钢
NO.1炼铁 (4)反应:a.还原剂的生成 炼铁
C+O2=CO2 ,C+CO2=2CO b.Fe3+的生成 Fe2O3+3CO=2Fe+2CO2 c.炉渣的生成 CaCO3=CaO+CO2 CaO+SiO2=CaSiO3
成语中的化学
——化学知识点回顾
教学背景
成语源远流长,多有来历 是人们对周围客 成语源远流长 多有来历,是人们对周围客 多有来历 观事物长期细致观察、反复认真琢磨的结晶。 观事物长期细致观察、反复认真琢磨的结晶。 有相当一部分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 有相当一部分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其中当 然包括化学知识的领域。在此, 然包括化学知识的领域。在此,通俗的介绍 部分成语中涉及的化学知识, 部分成语中涉及的化学知识,既带同学们回 顾以前的知识点, 顾以前的知识点,又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 科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科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百炼成钢
QUESTION:
炼钢与炼铁有什么区别
KEY:钢是含碳量小于2%的铁矿合金 KEY 2% 与炼铁相比,是在高温下用还原剂把生铁里过多的 碳和其他杂质氧化除去。
石破天惊
火药的成分: 硝石
硫磺 炭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成语,构造精巧,言简意赅,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
很多成语包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了解成语中的化学知识,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拓宽知识面,使人耳目一新。
成语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有哪些呢?现分类简述如下:一、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
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二、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成语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作者:范玉英来源:《中学理科·初中版》2008年第08期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它不仅具有文化韵味,而且与生活、自然界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密切相关.以成语知识为载体考查化学基础知识,正逐步融进中考试题中,成为中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现举例如下:1.铁杵成针:相传唐代诗人李白少年求学时,曾遇一老媪,磨杵不辍,问何为,媪答:欲磨作针.自受感动,由此奋发而终有大成就.比喻做事能持之以恒,则必有成果.【化学含义】铁杵磨成针,只是杵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2.烈火真金:真金不怕在烈火中烧.比喻英雄本色不变.【化学含义】黄金是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金属,即使在高温下煅烧,也不会被氧气氧化.3.海枯石烂:大海枯干,岩石风化成土.形容经历极其久长的时间.多用作誓词,表示意志坚定,永远不变.【化学含义】海枯即海水干涸,属于物理变化;石烂意为岩石风化,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4.水滴石穿: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之力也能成就难能之功.【化学含义】由于水滴长年累月冲击石头而发生的,其中包含着化学反应.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雨水后,使雨水呈酸性,滴在岩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上,碳酸钙与酸发生反应,生成了可溶于水的Ca(HCO3)2,反应方程式为CaCO3+H2O+CO2=Ca(HCO3)2.5.点石成金:即“点铁成金”.古代方士称能用灵丹将铁点化成金子,后比喻把别人文句略加点窜,顿然改观.【化学含义】“石”通常指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金”指黄金(Au),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没有改变,因此点石是不能成金的.6.百炼成钢:铁经过反复煅炼能成钢.比喻人经过斗争生活的长期考验,能成为坚强的英才.【化学含义】在炼铁过程中,生铁中的碳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即变成钢.7.木已成舟: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可挽回.【化学含义】木头已经做成了船,是木材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8.钻木取火:远古时代的取火方法.钻木使摩擦发热而爆出火星来.【化学含义】钻木时对木材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温度达到木材燃烧的着火点.9.煽风点火:比喻煽动或唆使别人干坏事.【化学含义】煽风时,鼓入了新鲜空气,从而使可燃物燃烧更旺.10.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燃着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或东西太少,解决不了问题.【化学含义】一杯水可降温度不大,很难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从而难使一车燃着的木材熄灭.11.釜底抽薪:从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学含义】燃烧需要可燃物,减少可燃物不利于燃烧.12.死灰复燃:冷却的灰又重新燃烧起来.比喻失势的人又重新得势,也用来比喻已经消亡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含贬义.【化学含义】燃烧需达到两个条件:①与O2接触;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
包含化学知识的成语
包含化学知识的成语011.滴水穿石:比喻虽然力量很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出看来难以办到的事情。
水滴的力量是如此微小,它为什么能够把石头滴穿呢?通常人们认为,这是由于水滴长年累月地冲击石头的结果。
殊不知,这里面还伴随着化学反应,因为石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雨水中溶有二氧化碳,使得雨水略呈酸性。
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
久而久之,滴水的地方就形成了凹陷,甚至是穿孔。
屋檐下的青石板就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其化学方程式是:CaCO3 + CO2 + H2OCa(HCO3)2风景区的石笋和钟乳石,就是由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长期冲刷而成。
022.如胶似漆: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
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粘合剂。
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胡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结起来而建成的。
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
033.甘之如饴:比喻甘心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工作或虽处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以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自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量,糖类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044.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
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
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因“水乳交融”而除去。
055.炉火纯青:比喻一个人的技术或学问达到了最高境界。
一般的火焰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一般的燃料都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在供氧不足时燃烧不完全,部分没有燃烧的碳粒,在高温下灼热发出红光。
比如,过去使用的小煤油灯,其火焰就是红色的,如果在煤油灯火焰的上方放一张白纸,过一会儿白纸就会被熏黑,这种黑灰就是没有燃烧的碳。
富含化学知识的成语
成语中有关燃烧地知识、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燃烧后地草木灰含钾、钙、磷,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地化学肥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地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地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地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地颜色判断温度地变化:炉火温度在℃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地最高温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地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地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地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地化学反应,产生大量地光和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地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地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地道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这些讲地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地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地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百炼成钢将烧红地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地钢,其实是对生铁地不断除杂致纯地过程.成语中涉及地物质性质、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地,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地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地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地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地钟乳石等.、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地含量只有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克.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地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地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地黄金甚少.、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地印染化工,“取蓝”地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地作用下水解为无色地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地靛蓝化合物.、灵丹妙药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地愿望.古时地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地.、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地重要地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地一种原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成语中生活饮食知识、争风吃醋醋是地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地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地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甘之如饴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地糖类化合物,它可通过风干地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人体维持生命活动地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地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地调味品,因其独特地甜味,“甘之如饴”就不奇怪了.、水乳交融牛奶中地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地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地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涂脂抹粉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地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粉所用地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地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各种各样地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饮鸩止渴“鸩(è)”是指放了砒霜地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剧毒品.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梅毒、牙疼等病症,可真是以毒攻毒,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地农药,可以灭绝鼠害,砒霜还可防蛀、防腐.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如胶似漆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地化学粘合剂.相传举世闻名地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地粘合剂把无数地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地(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生漆是我国地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地粘性液体,是最早地化学涂料.如胶粘,似漆连,关系自然很亲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1. 改头换面——胚后发育中的变态发育,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与幼体面目全非的自己。
2. 千篇一律——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特点是染色体复制和均分。
正常情况下,不论细胞分裂多少次,染色体数目不变,保证了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
3.时隐时现——连续分裂的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形态的变化。
4.一分为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5. 华而不实——植物体缺少元素硼而出现的现象。
缺硼时,花粉发育不良,植物虽开花,却不能受粉,很难形成种子。
6. 无中生有——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绿色植物能把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糖类。
7. 吞吞吐吐——细胞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8. 根深叶茂——根深才能充分吸收水和矿质离子,使二者最大限度地参与生命活动,保证植物茁壮成长。
9. 瞬息万变——新陈代谢,即生物体内数量众多、反应迅速的化学变化。
10.川流不息——高等动物和人的循环系统,负责运送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11. 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而使味蕾感觉到甜味。
12. 移花接木——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
通过扦插、嫁接等方式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13. 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
14. 不攻自破——卵生生物的个体发育。
是指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幼体破壳而出,进入胚后发育。
15. 惊弓之鸟——鸟类的条件反射。
16.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
例如,刚孵化的小天鹅,会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可以不是双亲)。
17. 开花结果——开花受粉后形成种子,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
18. 画饼充饥——人的条件反射。
19. 供不应求——异化大于同化。
如人的甲状腺机能亢进。
20. 言传身教——高等动物和人的后天性行为,使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
21. 红杏出墙——植物的向光性。
化学谜语集锦
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
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9、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一)
汉语 成语 中有 相 当一部 分 包含 着丰 富 的科 学知识 , 蕴含 着从 现 象抽 绎 出 的规律 , 从 事 实 归纳 成 的理 论 ,
碳 和氢气 :
础 的化 学 知识 。
1 杯 水 车薪
语源 : 《 孟子・ 告 子 上》, “ 犹一杯水 , 救一 车 薪
之 火也 。 ”
C + H2 0=C O T+H 2 T
一
原意 : 用一 杯 水去 救一 车着 火 的柴 草 。 现意 : 比喻效 力小 , 对 于解决 困难 起 不 了多大
氧 化 碳和氢 气 都 是 可燃 气 体 ( 混 合 体 叫水
煤气 ) , 所 以能 使 木 柴 燃 烧 更 旺 。工 业 上 常 利 用 这个 原理 来 生产水 煤 气 。 水不 能 用来 熄灭 油类 燃 烧 的火 , 因为 油 比水 轻, 能浮 在水 面上 继续 燃烧 。因此 , 油类 着火是 不 能 用水来 熄 灭它 。油 类着 火可 以用 沙土 或沾 湿 的 棉被去覆盖 , 只 要 使 火 与 空 气 隔绝 , 火 就 会 熄 灭 了。 电引起 的火 灾 也 不 能 用 水来 灭 , 因 为水 是 导 体, 用它 灭 电火 , 很 容 易 引起 大 面积 的触 电事 故 。
2 臭 味相投
作用。
摘 自: 《 中华成 语词 典》 第3 4页 。
相 关 化学 知识 : 我们 知 道 , 燃 烧是 一个 化学 反 应过程 , 它 的发生 和延 续要 有两 个条 件 支持 : 一是 温度要 达 到可 燃 物 的 着 火 点 以上 , 二 是要 有 充 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化学--课内成语积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化学--课内成语积累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化学课程中的相关成语进行积累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一、物质和化学变化
1. 地大物博(物质的种类繁多)
2. 丰富多样(物质的性质多样)
3. 万物互联(物质之间相互联系)
4. 变化多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1. 纯净如玉(纯净物的特点)
2. 纯净无暇(纯净物不含杂质)
3. 混杂一团(混合物的特点)
三、常见的化学变化
1. 春风化雨(溶解反应)
2. 雄飞雌泣(酸碱中和反应)
3. 改头换面(氧化还原反应)
4. 大放异彩(发燃反应)
5. 忧喜参半(放热吸热反应)
四、物质的分离与合成
1. 神奇变变变(物质的分离与合成的意义)
2. 撞大运(物质分离方法-过滤)
3. 快刀斩乱麻(物质分离方法-蒸馏)
4. 匠心独运(合成新物质的方法)
五、元素和化合物
1. 金蝉脱壳(元素的性质)
2. 破釜沉舟(元素的合成与分离)
3. 同舟共济(化合物的特点)
4. 和谐共处(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
六、常见的化合物和实验
1. 百花齐放(化合物的种类繁多)
2. 脚踏实地(化合物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3. 唇亡齿寒(化合物的应用)
以上成语旨在帮助学生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化学课内内容进行积累和记忆,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成语,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完整版)诗词、谚语、成语中的化学韵味
诗词、成语与化学诗词、成语(谚语)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将常见的古诗、成语(谚语)与化学知识想联系,这是近年来中考命题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化学新课标思想,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化学就在身边,学科相互渗透的一种动向。
一般中考题出现的诗句、成语(谚语)都是小学、初中语文中出现过的,或通俗易懂的。
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是简单熟悉的。
但这类题的解决学生必须对句子本身有所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方面例1.“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分子很大B.分子分裂成原子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间有间隔例2.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物质的无限可分,分子原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可分性示例例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我们熟悉读的一首古诗词。
回答下列问题。
(1)“春蚕到死丝方尽”蚕丝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素B.蛋白质C.维生素D.无机盐(2).“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是用石蜡做的,实验测定,石蜡充分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下列对石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蜡是石油炼制的产品之一B.石蜡是混合物C.石蜡一定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D.石蜡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二、关于物质的性质变化方面例1.(2005.江西)“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A.硬度较小B.密度较大C.导电性好D.化学性质稳定例2.(2005.湖北黄冈)下列成语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蜡炬成灰D.滴水成冰例3.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A.铁杵磨成针B.死灰复燃C.木已成舟D.积土成山例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例5.(2004。
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中的化学冰清玉洁像冰一样清明,像玉一样纯洁,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
成语出自汉·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
”又见唐·徐坚“初学记“晋中兴书”:“循冰清玉洁,行为俗表。
”比喻办事清正廉明,行为举止为一般人的表率。
在冬天我们可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各将一碗清水和盐水放在露天,若室外气温降至0℃以下,会发现清水已结成冰,盐水则未结冰。
实验表明纯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则在0℃以下,只要在溶剂水中加入任何一种溶质,不管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溶解后形成溶液都有凝固点下降的趋势。
海水是一种组成复杂的溶液,溶解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一般情况下海水中各种盐类的总含量为30-35‟,其中以食盐为主约占78%,其它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钾等等共占22% 。
海水是溶液故0℃时不会结冰。
当温度更低时,海水中的一部分纯水才会凝聚成冰。
在高纬度的南、北两极地区,海上会漂浮着巨大的冰山,水面的出露部分仅占其总体积的1/10,陆上存在巨大的冰原。
海水又咸又苦,海水凝成的冰却是淡的,也就是说它比海水要纯净的多。
原因在于各种盐类杂质在海水中的溶解度要远远大于在固体冰中的溶解度,所以当冰从海水中凝聚出来时才会“清”。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水缸不那么洁净的水放在室外,滴水成冰的时节水缸上层的水结成了冰,晶莹透亮,将冰敲破取出再融化成水,就比原来的水干净多了。
根据“冰清”的原理,科技工作者发明了“半冰半水”净水法,就是控制好温度,让有杂质的不洁之水凝聚,待到半冰半水状态,再将剩余的水放掉,杂质随水流去,取冰融化就获得了较纯净的水。
众所周知淡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是当今世界环境所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之一。
科学家预测:在今后的五十年中,全世界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将会面临水资源缺乏,2050年全球生活在缺水状态下的人口可达20亿。
而在南极洲约有2500万立方千米的冰川,它要占全球淡水资源总量的80%。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成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特点。
许多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涉及物质形态与变化、化学反应与现象、化学元素与性质以及化学物质与用途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分析,探讨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一、物质形态与变化1.1. 雾凇雾凇是指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的白色絮状物。
这种现象与物质的凝结和结晶过程有关。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过饱和状态时,水分子会逐渐凝结成小冰晶,并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雾凇。
这种现象反映了温度变化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1.2. 火树银花火树银花是指烟花或爆竹燃烧时所发出的五光十色的火花。
这种现象与焰色反应有关。
不同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会产生不同的颜色。
例如,钠产生黄色火焰,钾产生紫色火焰,钙产生橙红色火焰等。
因此,火树银花中的颜色变化正是由于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在火焰中灼烧时所产生的焰色反应。
1.3. 雪崩雪崩是指大量积雪突然崩塌的现象。
这种现象与重力作用和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大量积雪形成的高山冰川具有巨大的重力作用。
当积雪达到一定规模并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
此外,雪崩还与雪的结构和密度有关。
密度较大、结构紧密的雪不易发生崩塌,而密度较小、结构松散的雪则容易发生崩塌。
因此,雪崩现象反映了重力作用、物质聚集状态以及外力作用对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二、化学反应与现象2.1. 煽风点火煽风点火是指通过吹风或扇动空气来使火焰燃烧更旺。
这种现象与促进燃烧的过程有关。
燃烧需要氧气和可燃物两个要素。
煽风点火通过提供充足的氧气来促进燃烧,使火焰更旺。
这种现象反映了氧气对燃烧反应的影响。
2.2. 凿壁偷光凿壁偷光是指通过凿穿墙壁引入光线进行照明。
这种现象与光的传播和散射有关。
当光线通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现象。
凿壁偷光通过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使光线能够进入室内进行照明。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的传播和散射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成语
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成语
* 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
* 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
物理变化。
* 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物理变化。
* 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
化学变化。
* 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
物理变化。
* 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
化学变化。
* 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
物理变化。
* 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
物理变化。
* 死灰复燃:已经熄灭的灰烬又重新燃烧起来。
熄灭的灰烬中往往还有缓慢燃烧的物质存在,在空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氧化反应会积累热量,使得温度升高而达到着火点,又有氧气就会再次燃烧。
化学变化。
* 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其中涉及把生铁中的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以达到减少含碳量的目的,发生了化学反应。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2019-06-01“知识是相通的”。
虽然同学们的学习分为多门学科,但这些学科之间的知识不是孤⽴的,⽽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
⽤这种“关联”来考察同学们的综合思考和运⽤能⼒,是近⼏年来出现的⼀种新的体型。
下⾯列举近⼏年⼀些地⽅的中考题,就不难看出流传久远的成语,蕴涵着某个⽅⾯的化学知识。
⼀、下列两个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
请你任选⼀个,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
A. 百炼成钢(将反复烧红的⽣铁在空⽓中不断锤打,转化为钢。
)B. 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薪:指柴⽕。
)你选择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其中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___。
答案:若选A“百炼成钢”,其化学原理是:锤打烧红的⽣铁时,⽣铁中的碳与氧⽓反应⽣成⼆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转变为钢;若选B“釜底抽薪”,其化学原理是:燃烧需要可燃物,减少可燃物不利于燃烧。
⼆、成语“点⽯成⾦”,本意为古代⽅⼠的⼀种法术,即能使⽯头变成黄⾦;现⽐喻能化腐朽为神奇。
有⼈说他能把⽯灰⽯变成黄⾦,请你⽤化学知识说明⽯灰⽯不能变成黄⾦的道理。
答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是由钙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黄⾦是由⾦元素组成的,由此可见,⽯灰⽯是不可能变成黄⾦的。
三、“酒⾹不怕巷⼦深”这⼀现象说明了( )。
A. 分⼦体积很⼤B. 分⼦分裂了C. 分⼦在不断运动D. 分⼦质量很⼤答案:C. 分⼦在不断运动。
四、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滴⽔成冰B. 百炼成钢C. ⽊已成⾈D. 聚沙成塔答案:B. 百炼成钢五、“真⾦不怕⽕炼”这句⼴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具有的性质是()。
A. 硬度较⼩B. 密度较⼤C. 导电性好D. 化学性质稳定答案:D. 化学性质稳定习题训练:下⾯两个成语也包含了化学知识,请⽤你学过的化学知识来完成练习。
1. “杯⽔车薪”的意思是⽤⼀杯⽔救⼀车着了⽕的柴,⽐喻⽆济于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
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9、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
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10、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11、灵丹妙药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
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的。
12、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的一种原料。
成语中生活饮食知识13、争风吃醋醋是6~10%的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的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的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
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
14、甘之如饴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因其独特的甜味,“甘之如饴”就不奇怪了。
15、水乳交融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
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
16、涂脂抹粉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
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
今天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
17、饮鸩止渴“鸩(zhèn)”是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剧毒品。
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梅毒、牙疼等病症,可真是以毒攻毒,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的农药,可以灭绝鼠害,砒霜还可防蛀、防腐。
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
18、如胶似漆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化学粘合剂。
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的(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
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
如胶粘,似漆连,关系自然很亲密。
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在化学中考命题中的应用诗词、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一种结构比较稳固的短语,它结构紧密,文字简练,是汉语言中的精品。
笔者发现诗词、成语这种传统语文考试题材近年来已出现在许多省市的中考化学试题中,诗词、成语这种源于生活素材性资源出现在化学试题中,使得试题情景亲切,语言生动活泼,加上具有实用性并与个人生活有关的化学叙述方式,能很好地体现了公众素养中对知识面选取的原则,这种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古代诗词、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许多经典的诗词、成语中包含的对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原子、分子的性质等有关和化学知识。
本文就近年来中考试题中的化学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应用于中考命题中作一个赏析。
一、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应用于对物质的变化的考查【例1】(2005年佛山市)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A.铁杵磨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解析:此题在知识载体的选择及试题表述的设计上避免了枯燥、干巴的单纯学科设问形式,追求一种生动的优美情景,令师生回味无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答案:B【例2】(2004年南昌市)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解析: 此题目的是让学生在诗句所体现的意境中回味物质发生变化的特征来回答问题。
A、野火烧不尽也就是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它是化学变化;B、蜡烛成灰也就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它是化学变化;C、铁杵磨成针,原来铁变化后,仍然是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D、爆竹一般是用硫磺等物质制成的,引燃后发生爆炸,有新物质二氧化硫等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
答案:C【例3】(2005年佛山市)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该诗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
诗中A .CaCO 32↑B .CaO +H 2O =Ca(OH)2C .Ca(OH)2+CO 2=CaCO 3↓+H 2OD .CaO +2HCl =CaCl 2+H 2O解析: 于谦的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崇高情操,它所包含的物质也非常丰富多彩。
它体现了人作用于自然环境,体现自然环境陶冶了人美好情操的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归纳了碳酸钙及与之相关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描写了烧石灰的工人,先将深山中的石灰石(含碳酸钙)经过千锤万凿地将石灰石敲碎,然后放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色的生石灰(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雪白的碳酸钙,这样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即CaCO3 → CaO → Ca(OH)2 → CaCO3 ,思维方式别具一格,具有创新思维。
答案:D二、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应用于对物质的性质的考查【例4】(2005年泉州市)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真金不怕火炼B.百炼方能成钢C.纸里包不住火D.玉不琢不成器解析:略答案:D【例5】(2005年烟台市)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素有“沙里淘金”、“真金不怕火炼”之说。
这说明黄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也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在自然条件下非常________。
[解析]略答案:单质;稳定。
三、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应用于对分子、原子性质的考查【例6】(2005年天津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 分子很小B. 分子是可分的C. 分子之间有间隔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析:此题将原子、分子的知识与王安石的古诗联系起来考查,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
因为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
答案:D【例7】(2003年南京市)在2400多年前,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一首诗中表达了物质不灭的观点:“无中不能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
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了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
”请你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物质不灭,答案:此题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基础上分析,原因是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到粒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本身不改变,在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质量都不改变。
所以物质不灭。
四、考查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揭开诗词和成语的秘密由于这类试题取材与叙述中大量结合了文化底蕴,这就使学生对化学学习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化学学科的神秘性和畏惧感,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对问题理解的各种基础,为以后遇到类似对象和情景时,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科学意识的培养。
【例8】(2004年南京市)下列两个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
请你任选一个,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
A.百炼成钢(将反复烧红的生铁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钢)B.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薪:指柴火)你选择的成语是其中的化学原理:。
解析:此题是过程开放性试题,涉及到生活、生产知识,可以任选一个进行解答。
A、百炼成钢就是锤打烧红的生铁时,生铁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到2%以下,转变成钢。
化学方程式为C+O2 ===CO2 B、燃烧需要可燃物,减少可燃物不利于燃烧。
从而使燃烧停止。
【例9】(2004大连市)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
现代比喻化腐朽为神奇。
有人说他能把石头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解析:此题让学生在童话的意境中,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