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公开课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2)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深入理解李白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感受其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同时,要能够赏析诗中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意蕴,领悟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们要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预习检测1.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时代的诗人?2. 请解释诗题“渡荆门送别”中的“荆门”和“送别”分别指的是什么?3. 诗歌的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和“入”两个字用得极为巧妙,请分析它们的妙处。

5.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这些景象与诗人的情感有何关联?6.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送”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8. 请谈谈你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整体感受和理解。

三、全诗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浩荡奔流直向旷野。

月影倒映江中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彩结成海市蜃楼美丽奇绝。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渡。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江两岸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李白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离乡惜别之情。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描山绘水能力,再现了荆门一带的壮丽景色。

四、中心思想《渡荆门送别》的中心思想主要聚焦于诗人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爱恋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含答案)

师生学习提纲
(1)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画面: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角度:动态,远景
(3)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诗人的广阔胸襟。

(4)答:运用了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得心情。

更是世人开阔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5)画面:月亮像是一轮飞在天上的明镜,云的深处,云儿变幻莫测,结起了海市蜃楼. 角度: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6)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7)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分)。

《渡荆门送别》学案

《渡荆门送别》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学案
主备人:柳红桔审核:
班级组名姓名使用时间
【课题】《诗四首》之《渡荆门送别》
【自主预习】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积累描写乡愁的诗歌(上下两句)
,。

,。

,。

,。

2、李白,代诗人。

字,号。

3、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诗句是?
【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达标检测】1、默写诗句:
2、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它交代了远渡的和此行的。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渡荆门送别》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渡荆门送别》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6、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 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7、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 绘的?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 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 写的。
8、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9、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 情。 五、作业设计。 完成配练中对应的练习。
学习《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前几首诗歌。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 检测、巩固。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划线字注音。 荆门 荒流 2、作者简介。 3、背景链接。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
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 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 诵的五言律诗。
教师展示学 习目标,正 音,学生朗读 识记,教师补 充。
明确目标,积 累字词,资料 助读。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采用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
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工具书,解读诗意。 3、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学生以多种 形式朗读,结 合注释了解 诗歌所写的 内容。
以多形式的 朗读感受诗 的气韵,了解 诗中所写的 内容。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 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 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 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 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 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 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唐诗五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导学案

唐诗五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导学案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学习目标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

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导学案第【1】篇〗《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3、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师:你知道哪些描写送别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反映故园之思和离别之情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被后人誉为“诗仙”。

3、简介写作背景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二、初读诗句,整体把握。

1、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云生:云彩兴起;怜:爱;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3、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4、思考交流全诗大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答案不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答案不全)

课题:渡荆门送别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预习导学(一)阅读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蜀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地游览。

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结合资料及词典,解释下列词语。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3、熟读全诗,借助翻译书理解句意,把你理解的句意写在诗句的右面,掌握诗歌大意。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课堂研讨,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这是一首送别诗,谁在送作者?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赏析“随”、“入”的妙处。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的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

“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

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三、巩固训练: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江入.大荒流()仍怜.故乡水()2、这首诗一共四联,首联交代了,颔联和颈联写出了沿途看到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二)学习重点背诵诗歌,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背景透视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2.填空题。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品《》《》。

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诗句解释(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探究案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课堂小结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八年级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八年级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八年级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八年级《渡荆门送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四、预习导学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解释下列词语。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从:往。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6)天镜:比喻明月。

(7)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8)怜:喜爱。

3、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五、课堂探究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代了什么?明确:首联交代了诗人远渡荆门,来到楚国游历的行踪。

初中语文八年级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这首诗的背景知识及思想内容,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及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的意境,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法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结合创作背景,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出生于巴渝地区,即现在的四川省。

五岁开始读书,十五岁,已有诗赋多篇,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赏。

十八岁,隐居大匡山读书,往来于大匡山周边地区,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二十五岁,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次离别家乡,从青溪出发,顺着长江,轻舟而下。

游经三峡。

渡过荆门山。

进入了江汉平原。

一直在山区生活的李白,首次见到宽阔的平原,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李白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体验。

李白第一次看到宽广的平原,他看到了怎样不一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渡荆门送别》。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1.播放音频。

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诗意。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课文注释,展开想象,运用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

形式:组内合作探究,并板书疑惑。

选择一个小组展示,展示的方式是:通译诗歌。

要求:准确流畅。

其他组纠错质疑。

四、赏析诗歌,体悟感情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能不能改成“山在平野尽,江在大荒流”?2.“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特点?它们衬托出平原的什么特点?3.诗人表达的是自己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可是作者不说自己对故乡的不舍,反而说故乡水不远万里,一路护送诗人远行。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二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二

茅石中学三段式导学案《渡荆门送别》导学案李白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设计与预习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

合作与展示、问题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提示:——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提示: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提示:“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6、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提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doc

渡荆门送别【学习目1.(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标】(2)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自主、合作、探究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学习过一、复习导入:(5分钟) 学法指导程】1、复习提问:默写《使至塞上》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李白二、自主学习内容、指导、检测:(10分钟)1、作者介绍: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尼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御李白(公元70广762),字太白,自号青莲用游生活。

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2、写作背景简介:《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3、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三、释疑点拨:(15分钟)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名句赏析:颔联中,“随”、“尽”、“入”三个字用。

四、训练提升:(10分钟)(一)阅读原文,回答问题1 .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2.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A.通过B.载运过河C.渡口(2)山随平野尽()A.全B.完 C(3)仍修故乡水()A.怜悯.B.怜厝C.倾听思考自主思考,完成学生小组讨论并小组之间通力合小组讨论完成练习生总结后,师勇培养写作能力(2)月下飞天镜:(3)云生钢楼:(4)堡怜故乡水:4.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B.诗的颔联1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

“荆门外”的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游(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2.3《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12.3《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国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下面老师就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这位诗人他是谁。

(课件1出示)看来大家对李白非常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课件2展示课题)。

二、了解背景(课件3)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大家把它读出来。

通过背景,你获得了那些信息?(第一次出蜀、看到了长江沿岸的美景、心情兴致勃勃、五言律诗)
三、整体感知
1、现在请大家欣赏这首诗的配乐朗诵,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播放录音)
2、下面老师再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

(老师读)
3、请同学们学着录音或者老师的样子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情感。

(学生读)
4、谁来试着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

(抽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5、学生齐读。

(看来集体的力量就是强大,大家读得非常好!)
6、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解决大屏幕上给出的三个问题。

开始。

(学生读、翻译)
(翻译: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地漫游。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似海市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