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 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学的良好秩序,把 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 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保证了教学得以顺 利、有节奏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 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 会政治经济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 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 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 效率。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本章内容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普通中小学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重点考点
※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如何与之相适 应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一、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为人身心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 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如王安石《伤仲永》。人的 遗传有差异,但差别不大,人的身心发展主要取 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如《天才的教育》中记 载的威特,小时候近乎白痴,但是经过父亲的悉 心教育,他掌握了多门外语,取得了两个博士学 位,成了法学权威和研究但丁的专家。 • 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类的实践而改 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就说明了这 一点。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三、学校教育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育也属于社会环境范围,但它是一种特 殊的社会环境。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 环境的影响相比,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代表社会对 人的要求,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 一定的目的与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 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 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一)人的本质
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
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主体。
3.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 (二)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 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要求:教育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 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 人的自然属性,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 育。 • 2.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 要求: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 也要把学生看成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 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 性。
•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 发展过程。其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 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肉的发 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 认知和意向两方面。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发展是有顺序是指人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 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 续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如身体的发展是按“从头部 到下肢”,“从中心部位到全身的边缘方向”发展的, 人的思维是从形象到抽象思维,记忆的是从机械记忆到 意义记忆的发展的,这些顺序是不可违背的。
•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 及其阶段 • 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渐成熟的,决定了 不同时期儿童发展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 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 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 生子的爬梯试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 人的遗传素质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构造和机能 具有不同的先天特点,这些差异影响到身心发展个别差 异。实验证明,在思维方面,神经过程灵活性高的人比 不灵活的人在解决问题方面可以快2—3倍,视力正常的 人与色弱,色盲的人在分辨颜色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又 如,一个人的身材、相貌、嗓子等影响到他在舞蹈、戏 剧、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天资的高低,也使人们 在认识发展中有差异,等等。这些说明,不同的遗传素 质,必定影响到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遗传优势,弥补其缺陷 事实证明,人的先天素质是不一样的。教育可以根据 儿童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他的长处,弥补其不足, 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特殊 教育在超常儿童教育和残疾儿童教育方面所做的探索和 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应该看到,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育既 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 它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 意决定人的发展。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二、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作用的因素,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 人口的生产、生产方式等,其中生产方式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 用。 作用具体体现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
要求:教师抓住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 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 进行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 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 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 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其次也表现在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 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 助人战胜疾病、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相反如 果一个人的心理抗挫折力差、调节能力差、意志不坚 强,那么就是不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击倒他。
•
瑞士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揭示了个体认 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感知运算水平、 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 平顺序发展。美国柯尔伯格在研究发生认 识论的基础上,提出道德的认知发展过程 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即前世俗水平、世俗 水平、后世俗水平。 • 要求:教师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 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 渐进”,不要“拔苗助长”。
•
以思维为例,童年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 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事物不易理解;少年期 则以抽象思维为主,能进行理论逻辑推断。阶段 性一般是不能跨越的。阶段性还表现为各个阶段 是互相衔接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 续,又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 • 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根 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切忌搞“一刀切”。要 作好各源自文库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
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 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是每个学生得到 最大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三、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
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F·Gallon), 美国的霍尔 (G.S.Hall) 。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有人的遗传素质决定的。 后天 的环境和教育只是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一两遗传胜过一顿 教育。”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J.B.Watson) 。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给我一打 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他们的祖 先如何,我都能~~~~”
要求:教育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 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 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 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 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长处, 激发其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人的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决 定了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 和水平不同。如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 二是,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如有的儿童数学能 力强,但是绘画能力差,而有的儿童却相反。三是不同儿童具 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如不同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性格不 同等。四是个别差异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表现为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不同。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2.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 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我国学 者认为人的一生,都要经历乳儿期(0-1岁)、婴儿 期(1-3岁)、幼儿期(学龄前期,3-6、7岁)、儿 童期(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学龄 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学龄晚期,14、 15-17、18岁)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不同的年龄阶 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二)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性之中,贯穿于一切 历史阶段之中,使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属性。 人的个性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的总和,它 表示某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性。
要求: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是每个学生都得到 全面的的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上发挥个人特长。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3.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 平衡性。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 速度不相同。例如,身高体重出生后一年发展最快,以后缓慢, 到青春期又高速发展。又如脑的发展最迅速的是在出生后的第 5—10个月,五、六岁,十三、四岁三个阶段,其他阶段则发 展较慢。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 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例如感觉、知 觉在少年期之前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而逻辑思维则要到青年期 才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艺术才能中,音乐的才能表现为较早, 绘画、雕刻才能则表现为较晚,等等。
• 3.二因素论 • 代表人物:美国的吴伟士 (R.S.Woodworth) 、德国的施太伦 (W.Stern)。 •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 同决定的。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 是宽,发展就是长乘宽。 • 4.多因素相互作用理论
– 遗传 环境 教育 机体成熟 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 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为 基础,发展才有可能。遗传素质有缺陷, 身心就得不到健全发展。例如,无脑儿或 半脑儿,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思维活动。一 个先天失明的人,不能发展其视觉,他不 可能成为画家;一个先天失聪的人,不可 能发展其听觉,他不可能成为音乐家;因 此没有遗传素质这一物质前提,就无所谓 身心发展。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 环境、教育(或学校教育)三因素。这三种因素的影 响各不相同。四因素在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体主 观能动性。 一、遗传 遗传是上一代将总系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活动。 通过遗传而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就 叫遗传素质,如机体的形态、器官、神经系统的特征 等。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具 体体现在: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 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 专职教育工作者,把学习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 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教育和训练。
• (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 的自发影响 • 教育环境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起来的。 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利用和调配各种社会资 源。经过精心创设的校园环境和严密的学 校管理制度可以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 因素的干扰,充分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 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