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知识梳理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归纳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归纳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很大面积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地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地貌形成的机制和规律等知识。
本文将从地貌观察的角度出发,总结归纳一些常见的地貌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地貌的分类1. 按照地貌形成的过程和方式,地貌可以被分为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和构造地貌三类。
2. 侵蚀地貌是由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形态,如河谷、溪谷、峡谷、溶洞等。
3. 沉积地貌是由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将岩石颗粒和物质沉积到地表上而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冲积平原、扇状地、沙地、海岸地貌等。
4. 构造地貌是由地壳变动、地震、火山等地质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如山地、高原、盆地、断裂带等。
二、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1. 地貌观察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地貌观察可以了解地表形态的特征和地质结构的变化。
在地貌观察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2. 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和观察距离,以便于对地貌进行全面和细致的观察。
3. 运用工具和仪器辅助观察,如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构特征,使用测距仪进行距离测量等。
4. 熟练掌握地质图、地形图、卫星影像等地图资源,以帮助理解和分析地貌的特征和规律。
5. 结合地质、气候、植被等因素进行综合观察,从多个角度来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三、地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 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密切相关。
2. 地貌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其气候、植被、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各异,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3. 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比如,山地地貌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平原地貌易发生洪涝灾害,海岸地貌易受台风和风暴的影响等。
四、地貌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 地貌的保护是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地球上许多地貌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湿地退化等。
会考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会考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形和地面特征的总称,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家根据地势起伏、地面形态等特征,将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盆地、峡谷、河流、湖泊、沼泽、沙漠、海岸地貌等类型。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地貌,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结构,认识地形地貌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预测自然灾害,开拓利用自然资源等。
1.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由多种地质力学和地貌形成作用共同作用而成的,主要包括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构造地貌和冰川地貌等类型。
其中,火山地貌是由火山爆发喷发所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构造地貌是由构造运动产生而形成的地貌,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2.丘陵地貌丘陵地貌是地表起伏较明显,地势不甚陡峭的地区。
丘陵地貌包括河流丘陵、风蚀丘陵和碎屑丘陵。
在丘陵地貌区发育广泛的是侵蚀沟壑,如河流谷地、环流、树丛塌陷、暗谷、怪石磷楼等。
3.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地球表面上水平广阔的地区,主要包括河谷平原、冰盆地平原、河流冲积平原、海岸平原、阵地沉积平原等类型。
平原地貌的发育与河流的侵蚀、沉积、海水侵蚀等作用有关,是重要的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4.台地地貌台地地貌是位于山地和平原之间,呈现起伏不大但高度相对较高的地形特征。
台地地貌发育与巨型断裂、地层倾斜或侵蚀表现有关,是水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5.盆地地貌盆地地貌是指地表凹地比较广袤深,被靠近地表较高的地形所围绕的地区。
盆地地貌包括内陆盆地、海沟盆地等类型,是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具有独特的生物和地理特征,是重要的资源开发区域。
6.峡谷地貌峡谷地貌是山地地区内部,由于地质结构的断层运动和河流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狭长山谷。
峡谷地貌具有陡峭的悬臂崖、深厌的悬崖、瀑布、溶洞等地貌特征。
7.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由河流侵蚀、冲积和改道等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包括河谷、河岸、漫滩、冲积扇、河滩等地貌形态。
地貌知识点大纲总结
地貌知识点大纲总结一、地貌的基本概念1.1 地貌的定义1.2 地貌的形成原因1.3 地貌与地形的关系1.4 地貌对人类的影响二、地貌的分类2.1 按形状分类2.1.1 山地地貌2.1.2 平原地貌2.1.3 高原地貌2.1.4 盆地地貌2.2 按成因分类2.2.1 构造地貌2.2.2 流水侵蚀地貌2.2.3 冰川地貌2.2.4 风蚀地貌2.2.5 古地貌2.3 按地貌发育时期分类2.3.1 消耗地貌2.3.2 积累地貌三、地貌的主要特征3.1 陆地地貌3.1.1 山地地貌的特征3.1.2 平原地貌的特征3.1.3 高原地貌的特征 3.1.4 盆地地貌的特征 3.2 海洋地貌3.2.1 海底地貌的特征3.2.2 海岸地貌的特征四、地貌的形成与演变4.1 地质作用4.1.1 地震4.1.2 火山4.1.3 构造运动4.2 大气作用4.2.1 气候4.2.2 风蚀4.3 水文作用4.3.1 河流侵蚀4.3.2 冰川侵蚀4.3.3 海水侵蚀五、地貌区划5.1 中国地貌5.1.1 华北平原5.1.2 长江三角洲5.1.3 青藏高原5.1.4 西南地貌5.1.5 西北地貌5.2 世界地貌5.2.1 欧洲地貌5.2.2 亚洲地貌5.2.3 非洲地貌5.2.4 大洋洲地貌5.2.5 美洲地貌六、地貌保护与利用6.1 地貌资源利用6.1.1 旅游资源6.1.2 矿产资源6.1.3 水资源6.2 地貌环境保护6.2.1 地质灾害防治6.2.2 自然保护区建设6.2.3 生态环境保护七、地貌学的发展7.1 世界地貌学的发展历程7.1.1 古典地貌学7.1.2 现代地貌学7.2 中国地貌学的研究现状7.2.1 地貌学理论研究7.2.2 地貌学实践应用结语: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的总和,是由于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所形成的。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了地质作用、大气作用、水文作用等多种因素。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地貌学知识点总结
地貌学知识点总结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构造和演化的学科。
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现象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地貌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球表面的形态包括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峡谷、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地形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表面的气候、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地球表面的地貌类型
地球表面的地貌类型包括构造地貌、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海洋地貌等。
不同类型的地貌形成机制不同,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影响。
3. 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
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包括地震带、火山带、地堑、断层、褶皱、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
这些构造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运动有关。
4. 地球表面的地球物理现象
地球表面的地球物理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热、地磁、重力、电磁等。
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密切相关,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产生着重要影响。
5. 地球表面的气候和水文
地球表面的气候和水文是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气候和水文的变化会导致地表的侵蚀、沉积和地貌类型的转变。
同时,地貌也会对气候和水文产生影响,形成地表的水循环和气候变化。
地貌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各个方面,对于认识地球的构造和演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地理地质地貌部分知识点
地质地貌1.内力作用:营造地区表面的主导力,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岩浆活动:岩浆存在于上地幔的软流层中。
产生火山;产生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下侵入过程中冷却凝固,花岗岩,发红,致密,可用于建材),喷出岩(岩浆在火山喷发出地表后冷却凝固,玄武岩,黑色,有气孔)。
变质作用:发生在地下,不直接作用于地表。
高温高压条件下(如板块交界处,岩浆侵入的周边)。
变质岩(大理石、玉、板岩等,大理石比较致密,常用于建材)。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断裂带,褶皱山;垂直运动:地势起伏变化,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趋向于平缓。
常见的外力:风(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冰川(高山高原)、海浪(海边)等。
风化作用:花岗岩球状风化;土壤最初是岩石风化壳,后来被外力改变,植被对土壤的形成作用很大。
侵蚀作用:风力:风蚀蘑菇;流水:峡谷、瀑布、凹岸;海浪:海蚀穴,海蚀柱;冰川:北美五大湖,北欧曲折的海岸线。
搬运作用:外力作用过程,不直接形成地貌。
堆积作用:风:沙丘,黄土高原本身的形成是风力堆积;水: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海浪:沙滩。
黄土高原:本身的形成:风力堆积;现在的千沟万壑:流水侵蚀。
我国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广布,流水作用明显,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
在地上的石峰石林,是流水侵蚀形成;地下暗河溶洞,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溶洞中的石笋等,是流水沉积形成。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画个图背一下。
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花岗岩,发红,致密,建材),喷出岩(玄武岩,黑色,气孔)。
沉积岩: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化石在沉积岩中。
石灰岩、页岩、砾岩等。
变质岩: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作用形成(大理石、玉、板岩等,有些可作为建材)。
所有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岩浆直接形成的只能是岩浆岩。
4.山:背斜向斜与断层:看岩层弯曲,中间与两边的新老,不要看表面起伏。
背斜:储油,挖隧道,采石;向斜:储水;断层(注意区分地堑地垒):泉水出露。
初中地理地质与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地质与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地质与地貌是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地质与地貌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地球的形成、地理环境的变迁以及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地质与地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洋壳两种类型。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由固态和半固态的岩石组成。
外核和内核则是地壳和地幔之下的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
二、地球的构造和变动1. 岩石的分类: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火成岩是由火山喷发或地壳深部岩浆的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如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2. 大地构造:地球表面的大地构造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地震构造。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大块板块组成,并且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地震构造是指地壳断裂和地震带的分布情况。
3.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变化两种。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地壳板块之间的运动,包括地壳隆起、坳陷、抬升等;地貌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地壳上地貌的变化和演化过程,包括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
三、地形地貌的形成与类型1. 地形地貌的形成: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地球内外部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有关。
火山喷发、地壳运动、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等是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 主要地貌类型:-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的抬升和地表侵蚀作用形成的,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等不同类型。
- 高原:高原是地面平坦或缓坡的地貌类型,多由平坦的地层或抬升后经长期侵蚀剥蚀形成。
- 盆地:盆地是地表上低洼而平坦的地貌类型,多由地壳运动或岩石溶解形成。
- 平原:平原是地面平坦且缺乏明显的坡度的地貌类型,常被河流冲积物所覆盖。
- 丘陵:丘陵是位于高原与平原之间,起伏较小的地貌类型。
地理关于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关于地貌知识点总结1. 地理地貌分类地理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和水域两类。
陆地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河谷、沙漠等;水域地貌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湿地等。
2. 地貌的形成地貌形成是由地壳变动、水体、风、冰雪、生物、人类等多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地壳变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包括构造运动、地质岩石的堆积和剥蚀等。
地表水体的侵蚀和沉积,风的侵蚀和堆积,冰雪的侵蚀和堆积,生物的侵蚀和堆积,人类的开发和开采等也会对地貌造成影响。
3. 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突出地形,山脉是一系列山岭或高地的集合。
山地的形成多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包括造山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
山地地形不仅包括山峰和山谷,还包括山脉、山梁、山间盆地、峡谷、崖壁、瀑布、冰川等。
4.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它们起伏不平,但比山地平缓。
丘陵地貌的形成多是由于水体和风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引起的,还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和冰雪的影响。
5.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广阔而平坦的地形,由于受到水体的沉积和风的侵蚀以及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形成。
平原地貌种类繁多,有沿海平原、河流平原、湖泊平原、冰川平原等。
6. 高原高原是地球表面上海拔较高而平坦的地形,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高原地貌具有起伏不平的地形特征,同时还有成千上万的河流和湖泊穿插其中。
7. 盆地盆地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地貌类型,其周围是山脉、丘陵或高地,盆地内部多为平坦,盆地地貌的形成多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
盆地内部积聚了大量的河流和湖泊,也是人类聚居的地方。
8. 河谷河流在长时间内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河谷地貌,包括V字谷、冲谷、盆地谷等,河谷地貌是地质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9. 沙漠沙漠是一种干旱、多风且植被稀少的陆地环境,沙漠的地貌特征是沙丘、沙漠盆地、风蚀褶皱等,由于地表水分极端匮乏,生物也稀少,同时沙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表的各种地形。
它由地形、地势和地表覆盖物等组成,反映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外力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中的地貌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地貌基本概念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和,由地形和地表覆盖物构成。
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等特征,地表覆盖物则包括土壤、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
地貌的形成是由地内作用和地外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地貌类型1.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的抬升形成的,山地通常呈现出陡峭的山峰和峡谷。
山地呈现出的形态特征与构造和侵蚀作用有关。
2. 高原:高原是由抬升起来的地壳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多为相对平坦、高海拔的地形。
高原通常具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
3. 平原:平原是地壳的下陷或沉积物的堆积造成的相对平坦的地表。
平原地区通常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是人口密集地区。
4. 台地:台地是由地壳抬升后,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作用后形成的平坦的高地。
台地地貌常常呈现出层状的岩层和宽广的地势。
5.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流经地壳抬升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根据河流的特征和形态,可以分为冲沟、河段、峡谷、河口等类型。
6. 湖泊:湖泊是由地壳抬升或河流沉积形成的,是相对静态的水体。
湖泊的形成和消失与地壳抬升、侵蚀和水系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7. 冰川:冰川是由大量积雪堆积形成的巨大冰体,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冰川的形态可以是冰川舌、冰碛、冰湖等。
8.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水域,由大洋和海湾组成。
海洋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和海洋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三、地貌的形成原因1. 构造作用: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构造运动抬升或下陷形成了山峰、高原和盆地等地貌。
2. 侵蚀作用:地表的侵蚀作用包括风蚀、水蚀、冰蚀、海蚀等。
它们通过磨蚀、剥蚀和交通作用改变地表的形态。
3. 沉积作用: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运动和堆积,是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
③ 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成的地形特征。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地貌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关乎着地球的地表结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供学生们学习参考。
一、地貌基本概念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成的地形特征。
地貌可以分为大陆地貌和海洋地貌两类,包括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影响,如构造抬升、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二、大陆地貌1. 山地山地是地壳的断裂抬升或地壳挤压形成的地形。
山地通常具有陡峭的山峰、峡谷、山脊等特征,地势起伏剧烈。
山地可以分为喀斯特山地、火山山地、抬升山地等几种类型。
2. 高原高原是地壳抬升后块状物质受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平坦或微起伏的地貌。
高原通常海拔较高,且地势相对平坦,适宜农业和牧业发展。
例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
3. 丘陵丘陵是在长期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丘陵地貌起伏不大,坡度适中,通常适宜农业发展。
例如中国的华北丘陵。
4. 平原平原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大片平坦地貌。
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和人口聚集。
例如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松嫩平原。
5. 盆地盆地是地壳下陷形成的地形,通常处于山地或高原的内部。
盆地地势相对低洼,多为基岩或沉积物填充。
例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三、海洋地貌1.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海洋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海岸地貌包括海岛、海峡、海湾、海蚀平台等,是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地带。
例如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华南沿海地区。
2. 海底地貌海底地貌是海洋地形的研究对象,包括大陆架、大洋深海平原、海山、海沟等。
海底地貌对海洋生态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四、地貌对人类的影响地貌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和地理过程,也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1. 农业发展不同地貌类型对农业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平原地貌适宜农业发展,丘陵地貌适宜果树种植,高原地貌适宜畜牧业,山地地貌适宜林业等。
2. 水资源利用地貌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有重要影响。
初中地理地形地貌的知识点梳理
初中地理地形地貌的知识点梳理地貌是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地物的形状、特征及其组合的总称,是地形、地貌的统称。
地貌是地球地表面所呈现的形状、地貌特征及其组合的总称,是地球地形特征的综合反映。
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代表着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对地面造型的表现和构建结果。
地貌是地球物理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学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地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貌的描述、分类、规律及其动力、发育和演变。
地形是地面的形状状态及其相应特征的总和,是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形态特征的主要表现。
地形的组成因素包括地表起伏、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台地、盆地、山谷、峡谷、河流、湖泊、海岸线等。
地形的演化过程主要受地质、气候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的作用。
地形不仅影响着地表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和运移,也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层结构及其相应特征的总和,是地球物理自然环境的一个特征表现。
地形地貌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地表起伏、地势高低、地形复杂程度、地貌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质因素、构造因素、水文因素、风化侵蚀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
地形地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按形态特征分为高山地形、丘陵地形、平原地形、盆地地形、岛屿地形等;按成因分为构造地形、沉积地形、侵蚀地形等;按时差分为原始地形、次生地形等。
地形地貌的演化过程主要包括:地质演化过程、构造演化过程、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地质演化过程主要包括地球地表的构造变动、地壳构造活动、地震活动等。
构造演化过程主要包括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
侵蚀作用主要包括河流侵蚀、海岸侵蚀等。
沉积作用主要包括风沙沉积、水流沉积等。
地形地貌反映了地球物理自然环境形态状态和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地形地貌的特征和演化规律对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城乡规划、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必背知识点 《地质地貌》
必背知识点《地质地貌》
以下是地质地貌的必背知识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和地壳。
2. 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构造理论,包括构造板块、板块边界类型(如边界类型、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3. 地球的地壳演化:包括地壳形成的方式(如火山喷发、板块漂移等)、地壳运动(如地震、构造活动等)和地壳变形(如抬升、沉降等)。
4. 地震:地震的定义、发生原因(如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地震带和震级等级等。
5. 火山:火山的定义、喷发原因、火山类型(如盾状火山、构造火山等)。
6. 古地理学:通过地球地质记录的方法,研究地球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等。
7. 侵蚀与沉积作用:水、风和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形成山地、河流、冰川和沙漠等地貌。
8. 地质年代和地质时期:地球历史划分为地质年代和地质时期,反映了地球演化的历史进程。
9. 岩石学:研究岩石形成、组成、结构和性质等。
10. 矿产资源:地球上的矿藏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第二章构造地貌复习要点1、构造地貌规模分级;一: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二: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三:地质构造地貌—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2、地壳均衡理论;固体的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快体一样,地壳厚的地点,突出地表愈高.插入下部地幔愈深;反之,地亮薄的地点,插入下部地幔愈浅。
如此就形成地壳均衡。
3、全球有三大构造活动地貌带(名称、特点);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新生代地层因受构造活动造成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也是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所在。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地震频繁,某些段降有火山活动。
新生代地层受强烈水平挤压作用呈现大规模逆掩推覆现象。
洋脊裂谷带: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别强,非常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4、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平原、海沟5、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和特点: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
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很狭窄。
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
自海向陆依次浮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
陆缘弧:指陆地和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并因有丰富的陆源碎屑堆积,成为浅海大陆架,其陆壳向来延伸到火山岛弧区域。
边缘湖:它的弧后盆地基底更多的具有洋壳性质,并往往成为深达2千米左右的海盆,而火山岛弧的基底却具有陆壳性质。
洋内湖: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重点掌握单歪地貌)。
断裂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歪山褶皱地貌:单歪地貌(向一具方向倾歪的状态称为单歪构造。
发育在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高地的边缘、褶曲两翼等的单向倾歪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歪地貌。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倒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耀、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裂和分解,形成大小别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倒塌:歪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挪移,称为倒塌。
倒塌堆积地貌:沿歪坡倒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
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非常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P11页图4.滑坡:歪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妨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具延续的螺旋形向前挪移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集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挪移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领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
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别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操纵,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妨碍河床纵剖面进展的因素:(1)水文事情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高考地理地貌学基础知识清单
高考地理地貌学基础知识清单地貌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结构和演变过程。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地貌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取得优异的成绩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高考地理地貌学基础知识清单,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做好复习备考。
一、地形要素地形要素是地貌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山、岭、丘、峰、平原、高地、盆地、坡地等。
同学们需要了解各种地形要素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 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上相对较高的地形,一般海拔高度超过500米。
山地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和风化侵蚀等因素。
2. 岭地:岭地是由多个山脉和山系组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岭地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和地球运动有关。
3.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形,海拔较低,多起伏起伏。
丘陵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有关。
4. 高原:高原是相对平坦,海拔较高的地表地貌,一般位于山地之间。
高原的形成主要与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有关。
5. 平原:平原是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地表地貌。
平原的形成与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有关。
6. 盆地:盆地是由山地或高原围绕而成的地带,地形呈现凹形。
盆地的形成与同地质作用和地层构造有关。
7. 坡地:坡地是两个地形陡峭地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坡地的形成与风化和侵蚀作用密切相关。
二、地貌类型地貌类型是对各种地形要素的综合描述,包括高山地貌、丘陵地貌、台地地貌、河谷地貌、海岸地貌等。
1. 高山地貌:高山地貌是指海拔较高,山脉纵横交错的地貌。
高山地貌具有陡峭、峰峦叠嶂、地势复杂的特点。
2. 丘陵地貌:丘陵地貌是指地势相对平缓、多小起伏的地貌,有规则的丘陵起伏是其特征。
3. 台地地貌:台地地貌指海拔较高,相对平坦的地表地貌。
台地地貌通常由断块隆起或侵蚀残留形成。
4.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是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河谷地貌具有河流纵横、峡谷深邃的特征。
5.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指地势低洼,海水浸蚀作用和波浪冲击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1风蚀地貌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
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
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②风蚀蘑菇。
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
③雅丹地形。
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
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
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
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④风蚀城堡。
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
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
⑤风蚀垅岗。
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
一般发育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地区。
⑥风蚀谷。
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
谷无一定的形状。
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不断缩小,最后仅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风蚀残丘。
⑦风蚀洼地。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
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中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等。
2020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2河流地貌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
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 3 个部分。
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
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
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
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
高一地理地形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地理地形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地形地貌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势、地貌及其形成原因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高一地理学习的基础,地形地貌的掌握对于理解自然地理、社会地理以及环境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高一地理地形地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地形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具体特征,是地球内外力作用以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形地貌分为陆地地形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每一类又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形态。
二、地形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勢高低為地球表面高程的表示,反映陆地的起伏和山脉、高原、盆地等地貌形态的存在。
地质构造则是指地球表层不同地壳运动和构造形态的表现。
三、地形地貌的分类根据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地形地貌可以进一步分为结构地形、侵蚀地形、沉积地形和风化地形等几个主要类别。
其中,结构地形指由地壳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山脉、高原等地貌;侵蚀地形指由河流、海洋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峰林等地貌;沉积地形指由水、风等作用下沉积物形成的平原、河流三角洲等地貌;而风化地形则是指由风力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的溶洞、石林等地貌。
四、地形地貌的形成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因素包括构造、侵蚀、气候、沉积和地壳运动等。
地球表面的构造断裂和地壳活动在地形地貌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地表水的侵蚀和冰川的作用也将地形地貌塑造成各种独特的形态和风貌。
五、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地貌种类繁多。
中国地貌以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和山地河谷为主。
同时,中国地势高低差别也十分明显,从青藏高原的高峰到珠江三角洲的平原,海拔差异和地貌特点相当丰富。
总结:高一地理地形地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已经呈现给您,通过对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分类、形成以及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的介绍,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地形地貌的掌握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其他分支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加以理解和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地貌知识梳理考点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示意图岩层变化对地表的影响例证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
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2.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运动张裂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图示考点2:外力作用与地貌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2.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3.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淀作用。
(2)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条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喀斯特作用有关,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以及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
具体如下表所示: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岩石的可溶性岩石成分可溶性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岩石的可溶性强、透水性好,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岩石的透水性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水的溶蚀能力水体成分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水的流动性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水的溶蚀作用强烈,喀斯特地貌发育更广泛4.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区域环境特点主导外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作用湿润、半湿润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流水作用高山地区气温低、冰川发育冰川作用沿海地区海水运动海浪作用5.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山区侵蚀形成“V”形谷;中下游平原地区堆积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冰川作用高山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山下平原堆积形成冰碛平原、冰碛湖等风力作干旱区以侵蚀为主,但在低洼处也有堆积作用用6.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
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
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7.流水、风力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1)从地表形态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往往是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考点3:地质构造及实践意义1.褶皱和断层的比较褶皱和断层是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 判断 方法岩层形态向上拱起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新老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判断 方法图示构造 地貌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相对下沉的一侧,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煤矿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油、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 断层处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考点4:河流地貌及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判断1.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2.河流流向的判断(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
故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7)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河流流向一般地,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8)根据时令河虚实线判断河流流向时令河一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小,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画出,河流由实线处向虚线处流。
3.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
(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流经平原地区。
(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4.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1)若河流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2)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
考点5: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影响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原因实例交通运输方式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①山区修建交通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线路走向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尽可能多地经过居民点;⑤少占耕地①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施工难度;③保障施工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⑤减少桥梁或隧道工程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江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按地形大势曲折伸展线网密度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山区人口多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疏散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延伸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河流地貌类型深切的河谷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河流地貌条件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聚落分布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大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考点6:主要地质灾害及防御1.地震(1)成因及影响因子①地震发生的原因:多为构造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也有陷落地震和人为诱发的地震。
②影响烈度(地震破坏程度)的因子: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的抗震能力、发生时间、发生地点。
(2)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害最大;次生灾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防御措施: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2.崩塌、滑坡、泥石流(1)成因①崩塌、滑坡:地表破碎,地形坡度大;外力作用,如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②泥石流:特定的地质形态和坡度;大量的泥沙、石块;集中的水源。
(2)危害: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3)防御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修建护坡工程,锚固山体;植树种草;确定潜在发生灾害的位置;加强对山体的观察;对高风险区的居民及时疏散迁移。
自然灾害分布、成因与防御措施的答题方向(1)自然灾害分布分析角度答题方向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时间分配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季节较少(2)自然灾害成因分析角度答题方向自然原因地形复杂,地壳运动频繁;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久旱或持续性降水)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3)防灾措施分析角度答题方向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建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