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word教案

合集下载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教案一:《静女》主题:表达女性内心的安静与宁静目标:1. 理解《静女》的基本意境和感情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韵律与音乐感的欣赏能力。

3. 掌握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感情的基本技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放映适当的图片或音乐,营造出宁静、静谧的氛围。

2. 初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静女》。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诗中的“静女”指的是什么样的女子?她们有什么特点?b. 诗中有哪些用词描绘了宁静、安详的氛围?c. 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4. 分享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并一起展示诗歌解读。

5. 辅助阅读:教师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解析,引导学生体验《静女》带来的音乐感。

6. 创作表达:要求学生以《静女》为启发,自由创作一首表达内心感情的诗歌。

7. 集体朗读: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自己的创作,并进行集体朗读。

8. 总结反思:通过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个人感悟,进行课堂总结。

教案二:《采薇》主题:歌咏自然的美丽与生机目标:1. 理解《采薇》的基本意境和描绘方式。

2. 增强学生对于自然界美丽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一些描述自然景色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景色。

2. 初读:请学生自主阅读《采薇》。

3. 分析学习: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描绘方式,并引导他们回答以下问题:a. 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b. 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c. 诗中有没有什么象征性的意象或隐喻?4. 分享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并进行诗歌解读的展示。

5. 创作表达:要求学生以自然景色为启发,自由创作一首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的诗歌。

6. 朗读交流: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自己的创作,并进行课堂朗读。

7. 总结反思: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个人感悟,进行课堂总结。

高教版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精编解析

高教版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精编解析

《诗经》二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本课两首诗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两首诗歌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静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静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静女》二、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过,那么大家知道它的诗名吗?(《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一、介绍《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而《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理解《静女》和《采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掌握《静女》和《采薇》的词汇和句式;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静女》和《采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静女》和《采薇》的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静女》和《采薇》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2.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静女》和《采薇》的背景、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静女》和《采薇》的词汇和句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朗读法:让学生朗读《静女》和《采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讲解《静女》(20分钟)教师讲解《静女》的背景、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3. 分组讨论《静女》的词汇和句式(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静女》的词汇和句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讲解《采薇》(20分钟)教师讲解《采薇》的背景、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5. 分组讨论《采薇》的词汇和句式(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采薇》的词汇和句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6. 朗读《静女》和《采薇》(15分钟)让学生朗读《静女》和《采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静女》和《采薇》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静女》和《采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学生能够掌握《静女》和《采薇》的词汇和句式;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表达;4.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美感和价值,提高文学素养。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首:静女 采薇》教学设计 (一)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首:静女 采薇》教学设计 (一)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首:静女采薇》教学设计 (一)一、教材分析《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的《《诗经》首:静女采薇》是一首传统经典唐音诗。

通过这首诗,可让学生感受到横吹竖吹的优美韵律,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二、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熟记反反复复的句子,理解其寓意2.要求学生能进行韵律演唱,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追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诗歌选材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播放《采薇》音乐,让学生听一遍,感受音乐情感的悠扬,慢慢启发学生精神上的感受与理解,同时将学生带入诗歌的世界。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与理解。

老师指出,这首音乐是对《诗经》中一首叫《静女采薇》的描述,关于这首诗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它的精髓。

2.学习韵律特点让学生轮流念出《静女采薇》中的每一个字,分析其音韵格式、捉蟋蟀不能没蛐蟮、降价不减品质;然后找出每一句诗中的韵尾、句式的不同之处,以及句子的内在联想和情感象征。

3.理解诗歌意义学生一起阅读《静女采薇》的原文,然后将每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原文含义。

学生再回顾整首诗的原文,发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而每一个诗句的意象是什么,如何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4.欣赏与评析环节引导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欣赏和评述,其他学生则跟读或欣赏,进行互动交流;最后,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1)这首诗歌中最让你感到印象深刻的是什么?(2)这首诗歌有什么具体的情感、思想、象征表达?(3)这首诗歌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有哪些?四、教学评估1.检查学生吟唱的韵律离不离谱,是否准确。

2.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欣赏和评析的程度水平,看学生有无分辨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的句法特点。

3.教学结束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习作,并指导学生可以到网上去搜一些有关《诗经》的真实故事和文化背景,以追求对中华文化经典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静女》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静女》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静女》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静女》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静女》教案的全部内容。

《静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和创作传统。

2。

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

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2。

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静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娴静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伴侣,美丽的女子、美好的爱情总令人痴迷神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娴静美丽的女子,那她跟男主人公会产生怎样的爱情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介绍《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共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有《诗经》之称。

《诗经》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2。

字音字义、通假字,逐段进行翻译和讲解。

四、具体研习1.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彤管比荑草更贵重,对彤管只说了“彤管有炜”,欣赏它鲜艳的色泽;对普通荑草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的美丽。

因为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

接受彤管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是对女子的珍视。

《采薇》一等奖创新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采薇》一等奖创新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21.2《采薇》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采薇教学目标1.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2.体会士卒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苦闷、矛盾的心情。

3.进一步了解《诗经》的一些传统的表现手法、形式特点和语言特色:赋、比、兴;重章叠句、反复歌咏;叠字的使用,并体会这些手法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1.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2.体会士卒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苦闷、矛盾的心情。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东汉时期的郑玄是个大学问家,据说有一次他在责备一个婢女时,婢女的申辩让他十分生气,于是就让婢女跪到外面的泥水中。

这时另一个婢女过来,问受罚的婢女:“胡为乎泥中?”(你为什么跪在泥水中呀?)受罚的婢女回答:“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我想给主人解释清楚,谁知正赶在他的气头上)。

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两个婢女用来问答的语句都出自于《诗经》,可见《诗经》在当时的知识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同学们肯定比那两个识文断字并不多的婢女强多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吟诵一些《诗经》中的诗句来证明呢?(学生回答)显然,有些同学对《诗经》中的诗篇还不够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诗经》中的诗歌。

二、关于《诗经》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可以先让学生用两三分钟时间自学“课文导读”和注释,然后合上书由教师课堂提问。

提问如下: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它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要叫“诗经”?(没有明确的作者,但相传《诗经》是由孔子收集编撰而成。

它原本只称《诗》,被儒家列为“五经”之一,因此又称《诗经》。

)4.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ppt课件2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ppt课件2

疆场思归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 传达出主人公怎样的感情?从“象弭鱼服” 我们 又可以发现到怎样的感情?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 中的叠 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显示出赫赫军威,再加 上“一日三捷”的数字,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 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 爱国热情。
《颂》是祭祀乐歌,包括《周颂》(31篇)、《鲁颂》 (4篇)、和《商颂》(5篇),大多是宗庙用于祭祀时颂 神或颂祖先的乐歌。
诗经
《诗经》主要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是直接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 达自己的感情。
“比”,是比喻,是“以彼物比此物”。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如《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兴”是由此物引起他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即起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 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
静女
诗 经 ·邶 风
静女
bèi
《诗经 · 邶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昔:昔日,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往:当初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整句是说那 是正值春天。 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霏霏:形容雪下得很大,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 个,为什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word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word教案

《诗经》二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本课两首诗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两首诗歌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静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静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静女》二、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过,那么大家知道它的诗名吗?(《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一、介绍《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而《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篇一: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诗经二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教材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

本次说课课题为第二十一课《〈诗经〉二首》,其中包括《静女》《采薇》两篇作品。

本单元围绕“构筑情感的驿站”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选取文章,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爱情的美好、乡情的绵长、友情的可贵、民族情的深沉,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静女》是一首淳朴真挚的爱情诗,基调乐观、健康,充满愉快的生活情趣。

《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学习《诗经》中这两首名篇,让学生扩展阅读面,加强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古典文学的距离,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中获得情感体验。

[课时安排]《诗经二首》共需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对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把握,第二课时侧重探究《诗经》艺术手法的特点,并选取《诗经》中难度较小的篇目拓展鉴赏视野,适当课外【篇二: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册!《诗经》二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本课两首诗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两首诗歌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静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静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静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采薇》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采薇》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采薇》------------------------------------------作者xxxx------------------------------------------日期xxxx《诗经·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翻译并疏通文意,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

2.鉴赏诗歌,从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3.感受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及思乡情怀,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从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的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二、阅读感知岁亦莫止(mù)靡室靡家(mǐ)玁狁之故(xiǎnyǔn)不遑启居(huáng)载渴载饥(zài)靡使归聘(pìn)王事靡盬(gǔ)戎车既驾(róng)四牡骙骙(kuí)小人所腓(fēi)象弭鱼服(mǐ)猃狁孔棘(jí)雨雪霏霏(yǜ)是四言诗,采用“二二”式朗读: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思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征夫思归)山水田园(闲适隐逸)、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思妇闺怨、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即景感怀(忧时伤国)、雅趣哲理(谈禅说理)、悼亡游仙。

3.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讨论翻译各段落的大意。

注意翻译的要诀:信(忠实原文)达(表达准确)雅(流畅文雅)各小组派一个代表来翻译,教师指出错误,并给予示范讲解。

师小结:本诗描写了出征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连年征战的战士们久戍思乡的悲苦心情,也赞扬了士卒不怕牺牲、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2021年整理)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2021年整理)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静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

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

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

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以诗经知识复习导入)学生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成.(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2)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3)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大家对这些诗句都比较熟悉,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吗?明确:《诗经》.《诗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传说是由孔子编订的.《诗经》还被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160篇),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的核心内容.“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是朝廷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里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前三者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后三者是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经作品。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ppt课件1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ppt课件1
心中忧愁像火烧,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驻所无定处,没法托人捎家书。
贯通诗意
小雅·采薇
刚:薇菜长老,茎叶变得僵硬。 阳:农历十月。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长老了。说回家啊说回家,已是十月小阳春。
王事:战争。 盬:休止。 不:没有。 遑:闲暇。 启处:安居。 孔:很。 疚:痛苦。 行:行军。 不来:回不了家。 战事频繁没止息,没有空闲歇下来。心中忧愁积成病, 回家只怕难上难。
诗 经 名 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kuì tí xún
fēi rǔ

•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字词注释
邶风·静女
静女:淑女。 姝:美好,漂亮。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墙角落。 爱:通”薆”,隐
蔽。
见:通“现”。 搔:抓。 首:头。 踟蹰:
犹豫不决。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管:红色管状的初生植物。 炜:光彩。 说:通“悦” 。 怿:喜欢。 女:通“汝”,

中职语文 诗经二首优秀备课word版

中职语文 诗经二首优秀备课word版

姜夔的《扬州慢》。除了“黍离之悲”的典故外,成语“黍离麦秀”也是
出自于此。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叠字使得语音上和谐悦耳, 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代表作: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开头便连用 7 个叠字,自古以来被传为佳作。)

押韵亦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 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 同学们是不是也发现了全诗三章,只有个别字词发生了变化,如“苗”、
课 型 新授 □复习 □讲评 第 1、2 课时
班级
授课时间

1. 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教学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1)请一学生诵读
正字,正音
(2)全班齐读
(3)对照注解,学生自读
自读期间,举手提问不懂之处
3.诗歌赏析
(1)全班齐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静女》诗中,女主人公采取了哪些爱情的举动?她的基本形象是
怎么样的?(用几个简练的词语表达)(3 分钟)
提示:开始故意不见、赠送男子彤管、赠予男子荑草;美丽、活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美丽、可爱、活泼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静女”
人美
“搔首踟蹰、说怿女美”
真挚专情的男子
俟城隅
贻彤管、匮牧荑
真挚、热烈、专一 —— 情美
爱而不见 欲见不现(忧)
搔首踟蹰
一张一驰,韵味无穷———境美
赠彤管 表明心迹(喜)

《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21.《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诗经》二首一、常识积累1. 写作背景《静女》出自《诗经·邶风》,是邶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

写的是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歌颂了他们之间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黍离》出自《诗经·王风》,一般认为是周大夫悲悯宗周覆亡之作。

周平王动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昔日繁华的都城已成废墟,遍种黍稷,有感于世事变迁,家国兴亡而作。

表达的是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

后来,“黍离之悲”成为表达亡国之痛的代名词。

2. 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公元前6 世纪)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共计305 篇。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自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才尊称其为《诗经》,开创了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是各诸侯国富有地方色彩的民谣。

它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160 篇民歌。

雅,即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它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 篇。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共40篇,分为“周颂”“商颂”“鲁颂”。

《诗经》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六言、七言,多重章叠句;在表现手法上往往兼用赋、比、兴手法。

赋,即叙述直陈其事6比,就是打比加;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指开头时托事于物,借以引起下文。

赋、比、兴的广泛应用,对形成中国诗歌托物寄兴、含蓄蕴藉的传统影响巨大。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3. 文化常识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后用来泛指诗文。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静女》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静女》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和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静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娴静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伴侣,美丽的女子、美好的爱情总令人痴迷神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娴静美丽的女子,那她跟男主人公会产生怎样的爱情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介绍《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共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

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有《诗经》之称。

《诗经》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2.字音字义、通假字,逐段进行翻译和讲解。

四、具体研习1.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彤管比荑草更贵重,对彤管只说了“彤管有炜”,欣赏它鲜艳的色泽;对普通荑草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的美丽。

因为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

接受彤管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是对女子的珍视。

2.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1)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

(2)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

(3)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

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而委婉含蓄可以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21.《诗经二首》教参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21.《诗经二首》教参

二十一《诗经》二首课文分析静女《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以男子的口吻抒写了他和姑如甜蜜的爱情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全诗共分三章。

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

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

“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茅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本文的表达技巧是:这首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

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第二,诗歌采用重章迭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

采薇《采薇》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

诗歌描述了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对戍边生活的回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使得诗人不时流露出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苦闷、矛盾的心情。

他痛定思痛,唱出了这首抒发内心哀痛的歌。

全诗共六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章),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以薇菜之出生、柔嫩、衰老过程,象征戍卒时时盼望归期的心情。

这部分反复表达了两方面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故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

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猃狁之故”,即猃狁的侵扰:“王事靡盬”,即远征守边的战事直没有结束。

第二部分(第四、五章),写行军打仗,着重描述了两种情景:一是写军容的整肃和装备的精良。

其中渗透有保卫家国的自豪感,也有对贵族与士卒严重不平等的怨愤。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静女采薇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静女采薇

诗经二首静女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一、课文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

(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诗305篇。

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word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word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一、课文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

(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诗305篇。

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完整word版)《诗经·静女》优秀教案

(完整word版)《诗经·静女》优秀教案

《诗经•静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1。

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

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击鼓》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诗经·子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木瓜》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播放课件)(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

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静女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一、课文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

(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诗305篇。

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二课文详解⑴我们先来看课文。

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

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

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

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

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

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

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

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

“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泽,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

“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赞美管箫的美丽,但实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不是。

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

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

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男:憨厚、痴情。

“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双关。

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⑸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重章叠句。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三总结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采薇教学目标: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3.进一步了解《诗经》“无邪”地“言志”的特点。

4.了解《采薇》篇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爱情”是《诗经》歌咏的一大主题,另一大主题是“战争”,在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里,有从妻子的角度写自己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有征夫咏叹没有尽头的战争和对家人的思念。

《小雅·采薇》就是这类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二.研读诗歌:1.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2.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解读1~3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翻译: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芽已钻破土。

说回家呀说回家,又到了一年将近的时候了。

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室,只因玁狁来侵犯。

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的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呀说回家,心中的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又饥又渴实难忍。

驻守的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讯。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

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

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

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

《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

因此。

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

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3.解读4~5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

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

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

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

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

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

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

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4.解读第6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既是写景更是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

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

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

“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

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三、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作业: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

翻译并背诵,说说这四句诗能让你想起什么,想到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