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相声内容图式探析
相声语言艺术中的形象表现与情感传递分析
相声语言艺术中的形象表现与情感传递分析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作为一种民间语言艺术形式,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情感传递,在中国大地上广受欢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相声中的形象表现与情感传递。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相声语言艺术中的形象表现与情感传递。
一、形象表现(一)场景描绘在相声中,场景描绘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让听者能够想象出一个具体的场景,并在想象中跟随作者进入到这个场景中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故事情节。
例如黄宏在《薛平贵与王宝钏》中的描述:“你知道那薛平贵,从长安来到梁山,那叫一个狼狈啊!整个一副包袱似的,那叫一个满脸尘土,那叫一个愁容满面!”通过这种生动的语言描绘,让听众能够想象出一个污浊的环境和一个憔悴的人物形象,更加感同身受。
(二)人物塑造人物在相声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许多笑话都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达到传递笑话的目的。
在相声中,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声音、态度等方面的描绘,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
例如,岳云鹏在相声《医药代表》中,通过描绘一名膘不错的医药代表的形象,使听众从视觉上感受到这位医药代表的肥胖。
(三)动作描写在相声中,动作描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往往能够让听众在想象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
例如,岳云鹏在相声《破相》中,通过描写一些逗笑的动作,如拉着裤子、捂着嘴巴等,让听众在想象中看到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形象。
二、情感传递(一)喜感情感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语言艺术形式,凭借着其别具一格的幽默风格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相声中,艺术家们通过生动、形象、优美、诙谐的语言,让笑点迭起,不断地刺激听众的神经,并在观众面前展现出自己的幽默感。
(二)悲伤情感相声在传递喜悦的同时也能够传递出悲伤的情感。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传递出短暂的、又非常真实的悲伤情感。
例如,在相声《两只蝴蝶》中,其故事情节复杂,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和感人的语言,表达出了在人生的复杂波折中,真诚的感情和不愿出现的离别之情。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1. 引言1.1 介绍相声的起源和特点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北方民间,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相声最早起源于民间的杂耍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
相声以幽默、机智、讽刺和夸张为表现手段,常常以对话形式呈现,并在民间广为传播。
经过历代相声表演家的创新和发展,相声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依然备受推崇。
相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幽默性和技巧性上。
相声表演家常常运用夸张、讽刺、对比等手法,用简洁而响亮的语言来传递信息,引起观众的笑声。
相声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口相声,也有对口相声,通过台词的对话,巧妙地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荒诞,使人捧腹大笑。
相声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相声,人们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乐趣,也能体会到幽默对生活的调剂和启发。
【2000字】1.2 语用学与幽默的关系语用学与幽默的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它旨在解释语言使用中的幽默现象,并探讨幽默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语用学关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方式,它研究交际中的语言行为,包括言语行为的目的、意图、效果以及言语行为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在幽默研究中,语用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理解幽默是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的,以及幽默言语背后的意义和功能。
语用学与幽默的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语言是幽默表达的主要载体,通过词语、句子、语篇等层次的组织和运用,幽默得以表达和传播。
语用学帮助我们解析幽默话语中的语用规则和逻辑,揭示幽默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通过分析言语者的意图和听话者的反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幽默的内涵和运作机制。
语用学还关注言语行为的效果和影响,揭示幽默在交际中的功能和意义,以及幽默言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语用学与幽默的关系密不可分,语用学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幽默言语的语言学特点和交际功能,为我们解读幽默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支持。
中国传统相声文化主题宣讲专题学习PPT演示
以达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娱人的目的。
它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
来的。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
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在词典中的意思
是曲艺的一种。
秋天,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谷 一大片 一大片 的,像 金色的 海洋; 高粱举 起高高 的火把 ,好像 在欢迎 秋天的 到来; 玉米裂 开嘴, 露出了 大黄牙 ;大豆 也很兴 奋,都 笑破了 肚皮; 苹果像 小朋友 羞红了 脸,大 鸭梨像 灯笼一 样高高 地挂在 树上, 葡萄晶 莹剔透 ,像亮 晶晶的 珍珠。 秋天,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谷 一大片 一大片 的,像 金色的 海洋; 高粱举 起高高 的火把 ,好像 在欢迎 秋天的 到来; 玉米裂 开嘴, 露出了 大黄牙 ;大豆 也很兴 奋,都 笑破了 肚皮; 苹果像 小朋友 羞红了 脸,大 鸭梨像 灯笼一 样高高 地挂在 树上, 葡萄晶 莹剔透 ,像亮 晶晶的 珍珠。 秋天,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谷 一大片 一大片 的,像 金色的 海洋; 高粱举 起高高 的火把 ,好像 在欢迎 秋天的 到来; 玉米裂 开嘴, 露出了 大黄牙 ;大豆 也很兴 奋,都 笑破了 肚皮; 苹果像 小朋友 羞红了 脸,大 鸭梨像 灯笼一 样高高 地挂在 树上, 葡萄晶 莹剔透 ,像亮 晶晶的 珍珠。 秋天,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谷 一大片 一大片 的,像 金色的 海洋; 高粱举 起高高 的火把 ,好像 在欢迎 秋天的 到来; 玉米裂 开嘴, 露出了 大黄牙 ;大豆 也很兴 奋,都 笑破了 肚皮; 苹果像 小朋友 羞红了 脸,大 鸭梨像 灯笼一 样高高 地挂在 树上, 葡萄晶 莹剔透 ,像亮 晶晶的 珍珠。 秋天,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谷 一大片 一大片 的,像 金色的 海洋; 高粱举 起高高 的火把 ,好像 在欢迎 秋天的 到来; 玉米裂 开嘴, 露出了 大黄牙 ;大豆 也很兴 奋,都 笑破了 肚皮; 苹果像 小朋友 羞红了 脸,大 鸭梨像 灯笼一 样高高 地挂在 树上, 葡萄晶 莹剔透 ,像亮 晶晶的 珍珠。 秋天,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谷 一大片 一大片 的,像 金色的 海洋; 高粱举 起高高 的火把 ,好像 在欢迎 秋天的 到来; 玉米裂 开嘴, 露出了 大黄牙 ;大豆 也很兴 奋,都 笑破了 肚皮; 苹果像 小朋友 羞红了 脸,大 鸭梨像 灯笼一 样高高 地挂在 树上, 葡萄晶 莹剔透 ,像亮 晶晶的 珍珠。
相声幽默的图式探析
相声幽默的图式探析师艳芳(长治学院外语系)摘要:相声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语言诙谐蠢默。
相声言语幽默的接受。
与听众的背景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大脑中相应图式的掌握和适时激活。
为相声言语当废的理解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相声;幽默语言;图式1.引言相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由城市遍及农村,由市民扩至各个阶层,几乎是“妇孺皆知,雅俗共赏”的了。
一种短小灵活的艺术形式。
没有多大的容量.却能反映重大的社会生活;一种对话的表演方式.不借助综合艺术的手段,也无需音乐伴奏的渲染,而竟有感人至深的特殊魅力。
相声的语言,诙谐风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一听就感到亲切、悦耳。
有些印象深刻的人物、情节或“包袱儿”常使人久久难忘。
演员们常说:。
一句不到,听众发躁。
”由此可以看出对相声幽默语言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将通过图式理论。
从信息处理和听众背景知识等方面对相声幽默的理解作一些探讨。
2.理论框架图式最早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 m m anuel K蚰t1于1804年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其本意是指“先验想象力的产物”(陈嘉明.1992)。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图式概念获得了更新、更丰富的含义: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储存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
图式又分为内容图式(cont ent s ch em a)和形式图式(f or m al sc hem a)两种(Car re l l&Ei s t e rhol d,1983,1987)。
形式图式指有关语篇的典型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而内容图式是指有关语篇内容的背景知识。
因此影响理解的除了读者或听者的语篇结构知识和语言水平外.与语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的因索。
C ar r el和Ei s t er hol d等人在前人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把图式理论定义为。
有关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
民间艺术之相声PPT
相声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单口 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和技巧。
相声的表演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表 演技能,包括说、学、逗、唱等, 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表演形式,以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相声的表演形式还具有互动性, 表演者与观众之间会有频繁的互 动交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
内容贴近生活
托,使整个表演更加协调。
分工合作
在相声表演中,逗哏与捧哏需密 切配合,通过对话、动作、表情 等多种方式展开喜剧冲突,达到
幽默诙谐的效果。
04
相声的创新与发展
相声的创新
内容创新
相声演员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创作出更贴近时代、反映社会现 象的新段子,使相声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形式创新
相声在表演形式上也不断尝试创新,如加入音乐、舞蹈等元素,使 相声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02
相声的艺术特点
语言幽默诙谐
相声的语言幽默诙谐,常常运 用双关、夸张、讽刺等手法, 引人发笑,富有感染力。
相声的语言表达方式多样,包 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和表情 语言等,能够生动地表现人物 性格和情节。
相声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 色,常常融入地方方言和俚语, 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表演形式多样
相声的起源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是人民大众对生活的一种独特 反映和表达方式。
相声的发展历程
相声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清朝 末年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 的改革和发展,相声艺术不断演变和 创新。
现代相声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深入人心,成 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媒体传播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相声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 扩大了相声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8传统相声的表演解析
• “瓢把儿”贵在少而精, 如能作到一笔带过, 当然再好也不过了, 然而, 有些相 声“垫话”与“正活”不是内容上一脉相承, 而是拧着,“瓢把儿”能否作到 “少而精”, 就得看演员的功力了。
• 如“垫话”《顺情说好话》的结尾是这样的:
• 乙 我有六个儿子。 • 甲 好哇! 一个儿子一天给你两块钱, 一天就十二块钱, 好哇! • 乙 好什么呀, 死了五个啦! • 甲 好哇! • 乙 还好哪? 六个儿子剩一个了, 还好哪? • 甲 你不懂呀! 常言说得好:“好儿不用多, 一个顶十个。” • 乙 咳! 这一个儿子也没落住。 • 甲 怎么没落住啊? • 乙 前些日子我们家里着火啦, 烧在里头啦! • 甲 好哇! 这您过得可旺盛啦! • 乙 还好哪! 我们都家败人亡啦! • 甲 好啊, 那您就干净啦! • 乙 像话吗?
定场诗举例
“热炕诗”
• 十冬腊月大雪降, • 老两口子争热炕。 • 老头儿要在炕头睡, • 老婆儿就不让, 不让, 偏不让。 • 老头儿说:“是我拾的柴。” • 老婆儿说:“是我烧的炕。” • 老头儿拿起来掏灰耙, • 老婆儿抄起擀面杖。 • 老两口子乒登乓当打到大天亮, • 挺好的热炕,谁也没睡上。
传统相声《三吃鱼》的开头《西江月》
• 远看忽忽悠悠, • 近瞧飘飘摇摇, • 也不是葫芦, 也不是瓢, • 在水里一冲一冒。 • 这个说像足球, • 那个说像尿泡, • 二人打赌到江边瞧, • 原来是和尚洗澡!
刘宝瑞定场诗
• 六月三伏好热天,京东有个张家湾。 • 老两口子当院正吃饭,来了个苍蝇讨人嫌。 • 这个苍蝇叼走一个饭粒儿,老头一生气就追到四川。 • 老婆家中守了仨月,书没捎来信没传。 • 请了个算卦的先生来占算, • 先生说:按卦中断——老头这趟是伤财、惹气白赔路费钱!
中国特有文化——相声的文体学分析
中国特有文化—相声的文体学分析相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由于中国特有的象形文字和独到的发声及音律体系充分展现了中国特有文化。
相声的四大基本功:说、学、逗、唱,本次论文作者主要以相声的“说”和“逗”中的精彩片段为例子来说明相声如何将中国的文字和声韵音律运用到极致。
相声的表现方式其中一个比较大的特色是形式和意义。
相声的表现形式有单口相声(一个人表演),对口相声(两个人表演),群口相声(多人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对口相声为大部分相声的表演形式,两个表演者各有分工,一个叫逗哏,另一个叫捧哏,俗话说“三分逗,七分捧”。
逗哏的演员兼讲故事者,他负责把故事讲出来,讲述过程中设置包袱(就是笑点),而捧哏的演员作用很大,他是观众的代表,负责领着观众听故事,在此过程中负责质疑,评论,转折,帮助逗哏演员把包袱抖得更响。
逗哏和捧哏演员的配合有的是以逗哏演员为主讲,捧哏演员为辅助,有的是以逗哏演员和捧哏演员“斗嘴”、“吵架”的形式是相声表现得更用张力。
而其意义主要是讽刺当前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丑恶事件以及滑稽人物。
使观众在笑声当中窥见社会之丑恶,净化心灵。
相声中的“说”主要指讲故事,说绕口令和贯口。
讲故事即说明相声中故事发生的人物、时间、事件及其线索脉络,在整个故事事件发展的脉络中把一个个包袱抖出来。
在叙述整个故事的过程中,演员的表演需要表现出整个相声的美学特点。
首先从音系学角度来分析相声中的定场诗,用单口相声《官场斗》做例子,开头有一段定场诗:初三十三二十三,两口子吃饭把门关。
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老头子一怒追到四川。
老婆在家算了一卦,伤财惹气陪盘缠。
本定场诗以中文中“an”做韵脚,体现了其韵律美,而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太多与相声内容相关的意思,其只是告诉各位听众或观众表演即将开始,请大家注意不要再吵闹,应该安静下来欣赏节目了。
这句定场诗并没有什么含义,只是以其合辙押韵及有趣的故事情节含蓄地请大家保持场内安静。
其次从音系学角度分析相声中用人名或谐音来以小见大,表现现实社会。
中国相声文化艺术知识介绍PPT
发四喜
发四喜,十不闲的一种,就是在剧场演出的相声演员在节目表演之前,所有的演员都要到台上 来唱这么一段.顾名思义,"发四喜"唱的是福,禄,寿,喜四小段,每小段四句。伴奏的主要 乐器有小鼓,锣。
:
汇 报 人
结 相
声
束 艺
术 知 识 介 绍
“讲”
叙述故事性的情节。 曲目主要有《讲帝号》、单口《解学士》、《化蜡 钎儿》等。
贰
基
本
功
之
—
学
学包括学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都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 也包括学唱。
壹
学方言
(倒口、怯口 、 变口)
贰
学口技
(学市声)
叁
摹拟人物
肆
学唱
(柳活儿 )
学方言
(倒口、怯口 、变口)
倒口段子
拉洋片、学四省、双学济南话、天津话、找堂会、怯洗澡、怯算卦、猪吃豆腐、老北京话、 怯拉车、怯卖菜、交租子 等。
由“怯”的本义的引申义(蔑视贬低外行人)命名的“怯相声”占大多数,有二十多段。采用 和不采用“倒口”手法的大约各占一半。经常上演的曲目有《怯算命》、《怯讲究》、 《怯治病》、《怯教书》、《怯当行》等。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伍
双关法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如马 三立精彩的单口相声《逗你 玩》
陆
夸张法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 张分析。如:《改行》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柒
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 使人发笑。如,《学聋哑》
捌
曲解法
由于误会和巧合而形成曲解, 进而形成包袱。如《改行》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包袱"就是笑料、噱头,
图式理论视角下的相声解读
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和妇孺皆知的
幽默语言表现形式 , 相声深受广大群众 的喜爱 。它 的形式 图式其实就是 种欣赏惯例 , 而“ 惯例就是 约定 俗成 而 被大 家公 认 的东西 ” [ 5 3 1 7也 就是 人 们心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1 8 0 8 ( 2 0 1 5 ) 0 2 - 0 1 0 4 - 0 3
从朱绍文“ 白沙撤字作生涯” 始, 相声艺术至少
已有 一百 多年 的 发展历 史 。 相声 以幽默 诙谐 的言 语
触新信息的时候 , 会 与过去 的经验和知识相连接 , 给认知提供依据 , 同时赋予 内容 以新的意义 , 这就 是 图式的激活。例如学生去教室上课 , 就会形成一
摘
要: 相 声是 深 受广 大群 众喜 爱 的传统 艺术形 式 , 观 众 对 其 的 理 解 和 接 收 与 自身 已有 的 图
式 密 不 可 分 。观 众 业 已具 有 的 形 式 图式 有 助 于 其 对 信 息 的 更 好 理 解 , 熟 悉 的 内容 图式 能 够 引 发 观
众 的共 鸣 , 而 观 众 对 相 关 图 式 的猜 测 和 储 存 则 会 促 进 其 对 相 声 这 种 艺 术 形 式 的接 受 。 关键 词 : 图式理论 ; 相声; 理 解
无数次加工调整和反复斟酌的。 艺术如果要发展必 须 随 时从 生 活 中吸 收营 养 , 经过 精 心加 工 和反 复锤 炼, 才能更好地激活观众头脑 中的图式。 ( 三) 图式预 测 与相 声解 读 根据图式理论 , 当人们接受新信息时有两种处 理 方式 。一种 方式 是 “ 自下 而上 ” 的, 即从低 层 面往 高 层 面发 展 , 而低 层 面不 受 上一 层 面 的影 响 。例如
相声精美PPT (6)
表演形式
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儿”,表演当中 通过说表而“抖响”使人们发笑。其手法计 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阴错阳差、 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歪讲曲解、 违反常规等数十种。每一段相声里一般含有 四五个以上风趣幽默的“包袱儿”。
演员要求
相声演员在表演中始终是一个对话者,而不是行动者(英 语中“演员”一词为“actor”,也可硬译为“行动者”)。 相声演员主要靠对话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依靠外部形象 和形体动作。相声演员的外部形象是“以不变应万变”的, 这一特点与相声的特殊审美方式有很大关系。相声演员的 形体动作只是为使对话更生动形象而采用的辅助手段,这 些动作不象戏剧中的动作那样重要和完整。
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相声知识
三翻四抖:曲艺术语。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 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 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 演员在表演时,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说学逗唱
说: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 说,指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
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等。曲目主要有 《熬柿子》等。 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聊斋》等。 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等。 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等。
相声的分类逗哏?侯宝林派相声?马三立派相声?苏文茂派相声?马季派相声相声艺术流派捧哏?李文华派相声?唐杰忠派相声?赵丐忠派相声四大基本功
相声理论常识
趣味相声课件ppt
俚语、俗语运用
相声中运用大量的俚语、俗语,以及 地方方言,增加语言的趣味性,使观 众产生亲切感。
动作幽默
肢体语言
相声演员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 如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增 强表演的视觉效果,引发观众的
笑声。
模仿与表演
相声演员通过模仿不同人物、动物 或事物的特点,以夸张、滑稽的方 式呈现出来,引发观众的笑声。
对口相声
由两个人表演,一捧一逗 ,相互配合,风格幽默诙 谐,注重语言交锋和包袱 铺垫。
群口相声
由多人表演,注重团队合 作和情节推进,风格热闹 欢快。
经典相声赏析
02
《报菜名》
总结词
展示相声演员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详细描述
相声《报菜名》是一段经典的相声作品,主要展示了相声演员的口才和传统文化知识。演员在台上流利地报出一 系列菜名,每个菜名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演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同时,演员在表演中展 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如语速控制、吐字清晰等,为观众带来愉悦的视听享受。
01
02
03
04
肢体语言
适当的肢体动作可以增强表演 效果。
面部表情
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传递情感 和笑点。
站位与移动
合理的站位和移动路径可以提 高舞台表现力。
互动技巧
与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 相声创作的素材。
积累知识
广泛的知识储备有助于创作出 内容丰富的相声。
情感表达
在相声表演中,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情, 传递出相声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THANKS.
趣味相声课件
目录
• 相声简介 • 经典相声赏析 • 相声技巧与练习 • 相声中的幽默元素 • 相声表演实践与体验
相声曲艺知识点总结图表
相声曲艺知识点总结图表相声曲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以其幽默、生动、传神的表演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相声曲艺涵盖了相声、评书、单弦、评话、说唱等多种形式,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
在相声曲艺中,演员通过语言、肢体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社会、人情世故的理解和感悟,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启迪和思考。
相声曲艺的起源和发展相声曲艺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其源自北方的民间口头艺术。
在农村、集市、茶馆等场所,人们用幽默、夸张的语言表达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引人发笑,渐渐形成了相声曲艺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变迁,相声曲艺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专业的表演艺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相声曲艺演员和艺术家,如马三立、侯宝林、于谦等,他们成为了相声曲艺的代表人物,为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声曲艺的特点1. 幽默风趣:相声曲艺以幽默、风趣为其最大特点。
演员通过夸张、讽刺、调侃的表演形式,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悲欢离合娓娓道来,引人发笑。
2. 快板对口:相声曲艺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快板对口,即两个演员相互搭档对唱。
演员通过对话、调侃、互相应答,展现出生动、活泼的表演风采。
3.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相声曲艺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时代感十足。
4. 注重表演技巧:相声曲艺注重演员的表演技巧,包括语言技巧、肢体表现、形体语言等,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相声曲艺的知识点总结相声曲艺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知识点,包括表演技巧、演出流程、经典作品等方面。
下面将对相声曲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表演技巧1. 对口快板:对口快板是相声曲艺中常用的表演形式,演员需要熟练掌握快板对口的技巧,包括节奏感、语言技巧、音韵美感等。
2. 肢体语言:相声曲艺的演员需要注重肢体语言的表现,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方式,增强表演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声音控制:相声曲艺演员需要对声音进行艺术控制,包括音色、音域、音量等方面的表现。
传统相声发展史解析PPT优选版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 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3.都以语言为手段 金、皮、调三门属于骗人的行当;
弟子有魏昆志、冯昆治、裕二福、高闻元等。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原来那个长工一宿也没睡觉,在磨房里推了一宿磨,热了一身汗。
(二)历代笑话
• 揠苗助长 滥竽充数 •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 刻舟求剑
第一章 传统相声发展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声及传统相声界定
• 相声:(Cross 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源于 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 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 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 表演艺术形式。
• 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的相声。
二、相声的渊源
行画叫做“画锅”,无非是靠它吃饭的意思。自 嘲“刮风减半,下雨全无”,过的是“雨来散” 的生活。
小唱等等。
(五)明代“象声”
• 。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
•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 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 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 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 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相声入门与鉴赏》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三、以语言为手段
第三节相声和“参军 戏”的渊源
第四节相声和笑话的 渊源
第五节建立行业
第二章相声的表现形式
01
第一节行话
02
第二节相声 术语
03
一、贯口
04
二、柳活、 腿活
06
四、三翻四 抖
05
三、倒口
01
第三节相声 艺术的表现 形式
02
一、单口相 声
03
二、对口相 声
04
三、群口相 声
06
一、垫话
03
一、张杰尧 (1893— 1971)
04
二、张寿臣 (1899— 1970)
06
四、朱相臣 (1908— 1973)
05
三、李寿增 (1902— 1968)
01
五、王长友 (1912— 1984)
02
六、马三立 (1914— 2003)
03
七、赵佩茹 (1914— 1973)
04
八、刘宝瑞 (1915— 1968)
目录
05 第五章相声发展的 “地方化”
07 第七章相声名家简介
06 第六章相声在海外 08 第八章相声名作欣赏
本书系统介绍了有关相声的基础知识,并对读者鉴赏相声艺术进行指导,对初学者大有帮助
第一章相声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相声的起源
形式
二、以娱乐为形式俳 优
2
第二节相声的 普及
3
第三节新型讽 剌相声的诞生
4
第四节五六十 年代的相声
5
第五节相声再 奏“明春曲”
第五章相声发展的“地方化”
1
第一节台湾相 声简介
2
第二节粤语相 声
相声PPT课件优秀
相声与话剧
话剧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戏剧形式,与相 声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话剧更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通过舞台 布景、服装、道具等来营造情境;而相 声则更注重于语言技巧和幽默的创意。
在主题和内容上,话剧可以包含更为复 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以及更深层次的 社会意义;而相声则更注重于讽刺和调
小品通常有更多的道具和布景,以及更为复杂的情节设计,而相声则更依赖于语言技巧和对 话的幽默性。
在主题和内容上,相声通常更注重于讽刺和调侃,而小品则可以包含更多的社会现实和人生 百态。
相声与脱口秀
脱口秀起源于西方,与中国相声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脱口秀通常更注重个人观点和情感表达,以幽默的方式谈论时事和社会热点;而相 声则更注重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幽默的创意。
《揭瓦》
总结词
这是一段具有教育意义的相声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小偷偷瓦的故事,提醒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详细描述
这段相声作品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话题。相声演员通过讲述一个小偷偷瓦的故事,让观 众在笑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同时,相声演员也借助这个故事,呼吁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感染力。
用词准确
相声中使用的词汇要准 确,避免产生歧义。
动作技巧
01
02
03
04
手势运用
适当的手势可以增强语言表达 的效果。
身体姿态
保持挺直的身体姿态,展现出 相声演员的精神风貌。
面部表情
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出角 色的情绪变化。
走位有序
在舞台上走动时要保持有序, 不干扰观众视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相声内容图式探析
幽默的解读是个侦测、发现和消解的过程。
欣赏相声需要花功夫、需要发现,仅仅看表演是不够的。
被激活了的图式也可能随时会被后来输入的声音信息所改变。
换句话说,有了已经被激活了的图式的帮助,我们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相声所要表达的言语幽默。
本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相声中的体现出的文化背景知识解读其中的内容图式。
标签:传统相声言语幽默内容图式
引言
在相声理解时,听众一点一点地接触到相声的内容。
通过图式理论,我们知道在处理外界的事情的时候,人们会按以前储存在头脑中的经验和知识办事。
背景知识对于相声理解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众所周知,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说什么,不说什么,也是受文化规定和限制的,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愿意和实际需要。
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受文化制约的。
在一个文化群体里被认为是合适的话题和谈话内容,可能在另一个文化群体里就是应当避免谈及的。
相声,作为言语幽默的一种形式,它的主题应该同样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
理解相声不完全依靠于听众的语言知识。
听众对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不能确保他们一定能够听得懂整篇相声,还需要有一定量的经验和文化知识。
这就是为何有些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仍然听不懂相声的原因。
内容图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償听众在词汇知识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辅助听众理解相声中传达出的幽默信息。
相声本身并不包含幽默,它只是为听众提供方向,以便于听众能够从以前所获取的知识中构建新的意义,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相声中所包含的内容图式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的主题主要包括: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方言文化,政治文化,娱乐文化等。
本文主要是以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礼俗,饮食,和历史文化为切入点,对相声中的内容图式进行分析。
一、礼俗用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是讲究礼俗的文明古国,并一向提倡“礼多人不怪”。
长期以来中国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事条理和道德规范,制约着礼俗用于的使用。
相声虽然是通俗易懂的口语形式,但其中不乏受文化制约的礼俗用语,主要表现在问候语,自谦语,祝福语,吉祥语,禁忌语和角色用语。
这些常常在相声中也常常成为制造包袱的笑料。
例一:
甲:老太太好啊?
乙:好!
甲:他今年高寿了?
乙:跟我爸爸同庚。
甲:一块儿下夜去啦?
乙:好嘛!一个梆子一个锣啊。
同庚就是一般儿大。
甲:噢!双棒儿啊!
乙:双棒儿?你爸爸跟你妈是一母所生啊?
甲:这么一说老太太也六十岁了。
乙:对啦!
甲:她出门子了吗?
乙:你这像话吗?我爸爸成家跟我妈出门子那是一档子事。
甲:搁到一块儿办为的是省钱?
乙:不省钱也得一块儿办。
甲:办事了吗?
乙:办了!
当听众听到“同庚”“双棒儿”“出门子”的信息的时候,相应的礼俗文化图式被激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同庚”的含义是年龄相同,是一种比较客气礼貌的表达方式。
“双棒儿”是一种相对正规的表达方式,其含义为“双胞胎、龙凤胎”。
“出门子”特别女子的出嫁。
基于以上的礼俗文化,当甲询问乙的母亲高寿的时候,对方的回答激活了听众对“同庚”的一般理解,而随着甲曲解了“同庚”含义的时候,听众的礼俗图式被推翻,引发了新的图式,两种图式形成对立,引发了幽默。
同时对“双棒儿”“出门子”的误用同样打破了听众的原有图式,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为礼俗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现象和人民心理。
相声中对于委婉语的使用而引发的包袱不足为鲜。
例二:
甲:老爷子好?
乙:别提啦。
甲:怎么?
乙:他过去了?
甲:过去啦?
乙:对了。
甲:往哪边去了?
乙:往那边去了?
甲:您把他请回来,我还跟他有事呢。
(向门外叫乙方的父亲)**大爷乙:别叫了?
甲:不过过去了吗?
乙:不是走过去了,我爸爸下世啦。
甲:哦,卖菜去了?
乙:哦,上菜市场了?
甲:好呀,帮着您抓挠抓挠,省得您一人儿挣钱着急呀。
乙:什么呀?入土啦!
甲:哦,种起来了!
乙:我种我爸爸干吗呀?入土都不懂?就是归西啦。
甲:喂鸡啦?
乙:你爸爸都喂兔子啦?他呀,没啦。
甲:赶紧找呀!
“死”向来被人视为忌讳的话题,在表达这个含义的时候,不仅是汉语,其他许多语言同样都有会有委婉的表达方式。
在汉语中,死可以表达为:人过去了,归西,入土,下世等。
当听众接收以上的表述的时候,其内容图式被激活,但当甲一个接着一个曲解“过去”“下世”“入土”“归西”含义的时候,听众也由此推翻了原有的图式,相声中的一个又一个的包袱被抖开,幽默随之产生。
二、历史文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相声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印证和体现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对于这一类幽默包袱的解读,需要激活听众一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的背景知识。
例三:
甲:(学韩父,山东话)“你们唱的是么戏?”
乙:好嘛!听半天还不知道是什么戏呢?
甲:“是关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学韩父)“关公是哪的人?”乙:(学管事的)“山西蒲州人。
”
甲:(学韩父)“山西人为么到我们山东来杀人?有我们的命令吗?”
乙:啊?
甲:(学韩父)“这是我们的地盘。
你知道关公是谁的人吗?”
乙:不知道。
甲:(学韩父)“他是阎锡山的队伍!”
乙: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学韩父)“为嘛不唱我们山东的英雄?我们山东有好汉秦琼。
“
乙:关公也是英雄好汉。
甲:(学韩父)“叫他们俩比比!”
乙:没法儿比
甲:(学韩父)“来一出《关公战秦琼》。
”
理解这段相声的幽默,听众首先应激活相应的历史图式。
关公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名武将,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模范。
秦琼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大将,勇武名震一时,为大唐王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当韩父提出唱一出关公战秦琼的要求时,两个人虽然英雄事跡有所类同,但归属于不同的朝代。
听众不禁大笑,一般图式被推翻,新的图式产生:韩父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大财主,才会提出这样无理的要求。
幽默也随之产生。
三、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只把饮食作为生存的必需品,而是不断提高其社会价值。
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传统相声对饮食文化的切入颇具特色,一定程度的反映出民俗特色。
例四
甲:请问你是哪的人?
乙:北京人。
甲:北京那儿净是说相声的。
乙:净是说相声的谁听啊?
甲:我们那儿净是卖粽子的,谁知啊?
乙:他这儿等着我呢!
甲:就提我师父那名姓也不像个卖粽子的。
乙:你师父姓什么?
甲:姓姜(江),叫江米小枣儿。
乙:还是粽子。
甲:外号叫江米小枣儿。
乙:名字呢?
甲:叫姜天龙。
教了我们哥儿俩:我跟我哥哥。
乙:你们哥俩儿叫什么?
甲:我哥哥叫白糖,我叫馅儿。
乙:好嘛,俩小粽子!
粽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是端午节的必备佳肴。
理解此段相声的幽默需要听众激活一定的饮食图式。
由粽子激发的相应的图式会包括:江米、枣、白糖、馅儿。
这些都是粽子不可或缺的成分。
甲将这些粽子的名称与师徒三人的名字联系到了一起,激发了听众新的图式,由此引发了幽默。
结语
相声理解是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众的背景知识和表演者给听众输入的声音信号相互作用。
已存在十听众大脑中的图式会帮助他们做出假设,假设即将说出的话语的意义。
要想更好的理解相声中的言语幽默,应当扩展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内容图式缺乏,导致不能正确理解篇章。
参考文献
[1]Carrell P. L. Interactive text processing:implications for ESL /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lassrooms. In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P. L. Carrell J. Devine,and D. E. Eskey (ed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39- 259.
[2]Nash,W. The Language of Humor London:Longman. 1985.
[3]刘乃实《言语幽默的图论模型》[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周迎芳,王勇由图式理论看幽默话语[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
[5]张喆《英语言语幽默的图式特征及解读难题探究》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孟令凯,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人,助教,研究方向: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