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亲油性材料研究的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在超疏水材料研究方面的进展

中国在超疏水材料研究方面的进展

中国在超疏水材料研究方面的进展分子一班 张雷 3013207391Abstract :摘要:具有超疏水性、超双疏性等的微纳复合材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民生产各个部门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也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固体表面的浸润性决定于其表面的化学组成和表面形貌,因此通过改变固体的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形貌可以实现对固体材料表面浸润性控制。

近些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和课题组的注意。

可以说,超疏水、超双疏材料的制备正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在超疏水、超双疏材料制备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超疏水、超双疏、表面改性、润湿性1、背景:表面润湿性是指液体(通常为水)在固体材料表面的铺展能力。

它是固体表面的重要性质之一, 许多物理化学过程,如吸附、润滑、黏合、分散和摩擦等均与表面的润湿性密切相关1。

研究表明,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是由其化学组成和微观几何结构共同决的, 定外场如光、电、磁、热等对固体表面的润湿性也有很大的影响2。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通常用水滴在其表面上形成的接触角来衡量, 接触角小于9 0°的表面称为亲水表面,大于9 0°的表面称为疏水表面, 而超疏水固体表面是指与水的接触角为1 5 0°以上的表面。

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超疏水表面, 最典型的如以荷叶为代表的多种植物叶子表面(荷叶效应Lotus-effect)、蝴蝶等鳞翅目昆虫的翅膀以及水鸟的羽毛等3。

受这些自然界中现象的启发,许多课题组都开展了超疏水材料制备方面的研究。

2、超疏水材料制备方法分类:2.1 模板法:江雷课题组组报道了一种以多孔氧化铝为模板制备超疏水材料的方法2。

具体是将一定孔径的氧化铝模板覆盖在聚碳酸酯(PC)膜上,然后加热PC膜将其溶化并将其压入模板的孔内,最后除去模板即可得到纳米棒状的阵列结构。

将模板制备成圆筒状重复上述过程可以得到大面积的阵列PC纳米棒。

2.2气相沉积法(CVD)气相沉积法(CVD)是一种制备微米、纳米结构的有效方法4,因此在近年来在材料学和其它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超疏水-超疏油表面的研究进展

超疏水-超疏油表面的研究进展

ResearchProgressofSuperhydrophobic-SuperoleophobicSurfaces
DaiXueyu,WangYongli,GaoLanling
(LanzhouPetrochemicalCollegeofVocationalTechnology,Lanzhou 730060,China)
包晓慧 [6]以碳化 硅 颗 粒 增 强 铝 基 (SiC/Al)复 合 材 料 为 基 材,利用刻蚀法制备了超疏水 -超疏油表面,他们用 Beck试剂 对 SiC/Al复合材料进行化学刻蚀,当经历较短的刻蚀时间(5s) 后,SiC/Al复合材料表面呈现出由微米级粒状和纳米级凹坑复 合而成的微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经修饰后,具有超疏水性,接触 角可达 165.7°、滚动角为 3°;而用较高的电流密度(6A/dm2)刻 蚀 SiC/Al复合材料,其表面呈现出由微米级粒状和纳米级颗粒 状和波鳞状复合而成的微纳米复合结构,制得水接触角为 160. 7°、滚动角为 4°的超疏水自清洁表面;采用电化学刻蚀 -沸水 浸泡的方法处理后的 SiC/Al复合材料表面布满了纳米级线状 结构,而随着刻蚀 时 间 的 增 加,表 面 的 纳 米 级 线 状 结 构 更 加 密 集,制得水接触角为 161.2°、滚动角为 2°,油接触角为 155°的超 疏水 -超疏油表面;与纯铝相比较,使用 SiC/Al复合材料更容 易制备出具有超疏水 -超疏油的表面,而且所制备的表面具有 更好的耐热冲击能力。
超疏水 -超疏油表面的制备一直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广 泛关注,其制备方 法 有 很 多,人 工 制 备 该 表 面 的 关 键 是 构 建 合 适的表面几何形状,即表面粗糙度。本文将介绍超疏水 -超疏 油表面的研究进展。
Tsujii等[1-2]首先报 道 了 超 疏 油 表 面 的 制 备 方 法,他 们 通 过阳极氧化对金属铝表面进行电化学处理,以获得具有分形结 构的氧化铝粗糙 表 面,然 后 在 表 面 上 对 其 进 行 改 性,用 正 氟 烷 基磷酸酯进行修饰,制得与植物油的接触角约为 150°的超疏油 表面,油滴在表面 上 很 容 易 滚 动 而 没 有 任 何 黏 附;该 表 面 与 水 的接触角约为 160°,使其又具有超疏水性。宋金龙等[3]在铝基 底上通过电化学和化学加工技术制备出了具有超疏水 -超疏 油的表面,经过电化学和化学处理后的铝基底表面是由微米级 的矩形凸台铝结构和纳米级的针状氧化铝结构组成,使该表面 具有微纳米复合结构;该样品表面在氟化处理之前具有超亲水 -超亲油性,而通 过 氟 化 处 理 后,水、甘 油、花 生 油 和 十 六 烷 在 样品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 1666°、1647°、1601°和 157.7°,滚 动角分别为 2.0°、2.0°、4.0°和 3.5°,使该表面具有超疏水 -超 疏油性;其中,微纳米粗糙结构的制备和表面能的降低,是该铝 样品表面获得超疏水 -超疏油性的必要条件。Xi等[4]通过电 化学沉积法在 Cu、Ti、Fe、Zn、Al和 Sn基底上分别制备了超疏水

3D打印超疏水超亲油多孔膜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3D打印超疏水超亲油多孔膜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2、设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设备
制备3D打印超疏水超亲油多孔膜需要使用的设备包括3D打印机、喷壶、烘箱 和测量仪器等。其中,3D打印机用于制造多孔膜的主体结构;喷壶用于将液态聚 氨酯、聚硅氧烷和二氧化硅等材料喷洒到打印好的基底上;烘箱用于在一定温度 下将材料固化;测量仪器则用于检测多孔膜的各项性能指标。
3、方法
制备方法
化学法:化学法是通过在材料表面引入特定官能团或改变表面化学组成来实 现超亲水超疏油性的。常见的化学法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偶联反应、光引发聚合 等。这些方法可以在材料表面引入羟基、羧基、氨基等亲水基团,从而提高材料 的亲水性;同时通过在表面引入氟、硅、硫等非极性基团来提高材料的疏油性。
制备方法
内容摘要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超疏水超亲油水性环氧树脂乳液涂层具有较高的疏 水性和亲油性。在油水混合物中,涂层滤纸能够快速吸附并分离油和水。通过测 量涂层滤纸的接触角和滚动角,发现其具有极佳的超疏水性能。当接触角超过 150°时,涂层滤纸能够有效地防止水滴粘附,并使水迅速滚落。同时,涂层滤 纸还具有良好的亲油性能,能够快速吸附和渗透油滴。
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或酶等生物资源来改善材料表面的亲水性和疏 油性。例如,通过在材料表面引入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多糖或酶催化合成的生物大 分子,可以提高材料的亲水性和疏油性。
性能评价
性能评价
超亲水超疏油油水分离材料的性能评价是确保制备的材料具有优良的分离性 能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性能评价方法:
谢谢观看
3、方法
制备3D打印超疏水超亲油多孔膜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设计多孔膜的数字模型文件,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多孔膜的主体结构;

超疏水材料在油水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在油水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专论与综述|超疏水材料在油水分离中的研究进展卢笛,悅磊#(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00387)摘要:石油工业产生的采出水对环境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也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

油田采出水中存在大量的油,为了保护环境和节约 水资源,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

受到大自然的启发,仿生超疏水材料应用到了油水分离领域。

在这篇综述中,主要关注在油水 分离应用中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

基本上都是通过对表面化学成分和表面形貌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基材的超疏水特性。

将超疏水 材料根据其除油方式的不同分为超疏水过滤材料和超疏水吸附材料两大类,并分别展开详细的介绍了超疏水过滤材料的各种基材包括 金属网、纺织物、聚合物膜等,超疏水吸附材料的各种基材如粉末颗粒、海绵泡沫、气凝胶等,简单的介绍了材料的制备方式,油水分离的效率以及各种材料的优势、劣势。

最后总结了过滤材料和吸附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疏水;基材;油水分离中图分类号:T Q028.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21X(2021 #01-0074-04Research Progress of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in Oil-Water SeparationLu Di,Ni Lei#(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300387,China)Abstract&Produced water from the oil industry is a major problem for tlie environment and a waste of water resources.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oil in the produced water of the oil field.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save water resources,we can separate and recycle it.Inspired by nature,bionic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 efield of oil- water separation.In this review,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in o il-water separation applications is mainly concerned.The superhydrophobic properties of the substrate are basically realized through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surfac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urface morphology.The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ar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superhydrophobic filter m aterials and superhydrophobic adsorption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ir degreasingmethods,and the various substrates of s uperhydrophobic filter materials including metal mesh,textiles,and polymer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The various substrates of superhydrophobic absorbent materials,such as powder particles,sponge foam,aerogel and so on,a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the materials,the efficiency of oil-water separation,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m aterials.Finally,some challenges in the field of oil and water separation of filtration materials and adsorbents materials are summarized,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s prospected.K ey w ords:superhydrophobic%substrate%oil- w ater separation受到自然界许多动植物的启发,如荷叶[1]、水黾[2]等,超疏 水材料应运而生。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对植物叶表面的超疏水现象研究表明:植物叶表面的微观结构是引起超疏水的根本原因。

本文通过对荷叶表面的研究得到超疏水材料具有的特点:微纳米尺度复合的阶层结构。

通过相分离方法得到超疏水材料,最后对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趋势作了展望.关键词:超疏水材料微纳双重结构接触角滚动角Abstract:By studying the nature superhydrophobic bio-surfaces indicates that : the incooperation of micro-structure and nano-structure are both important for the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Such structures are the key for the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 . The phase separation method is employed to prepare the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The latest trends in the study of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are also discussed.Key words: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Micro-structure and nano-structure ; Contect angle; Roll angle引言近年来,植物叶表面的超疏水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所谓植物超疏水能力,就是植物叶面具有显著的疏水,脱附,防粘,自清洁功能等。

固体表面浸润性研究的就是材料的疏水能力。

浸润性是指液体可以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的特性。

接触角和滚动角是评价固体表面浸润性的重要指标。

所谓超疏水表面一般是指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50º。

超疏水-超亲油表面制备方法的研究

超疏水-超亲油表面制备方法的研究

2019年第12期超疏水-超亲油表面制备方法的研究罗洁(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摘要:超疏水-超亲油是材料表面润湿性的一种特殊现象,既表现出超疏水性,又表现出超亲油性。

这种对油、水显示不同润湿性的超疏水-超亲油表面不仅具备自清洁、防腐蚀、减阻、抗结冰结霜等功能,在油水分离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文章将对目前的超疏水-超亲油表面制备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讨论其制备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超疏水-超亲油表面;制备方法;化学沉积法作者简介:罗洁(1990-),女,四川内江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机械加工。

超疏水-超亲油是材料表面润湿性的一种特殊现象,既表现出超疏水性又表现出超亲油性。

这种对油、水显示不同润湿性的超疏水-超亲油表面不仅具备自清洁、防腐蚀、减阻、抗结冰结霜等功能,在油水分离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1996年,作为极端润湿性表面人工制备的开端,Onda 等成功获得了由烷基烯酮二聚体制备的超疏水表面。

1997年,德国学者Barthlott 和Neinhuis 对荷叶上表面超疏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上表面的特殊润湿性结构是通过表面蜡层和微观结构共同决定的。

随后,国内外研究学者对材料表面的超疏水-超亲油性制备进行了不断地研究。

1制备方法影响固体材料表面润湿性的主要因素包括表面粗糙度、表面微纳米结构以及材料表面能,制备超疏水表面,其基础条件是降低固体材料的表面能,核心因素是在材料表面加工出理想的表面粗糙度及合适的微纳米结构。

在固体表面制备超疏水性的步骤为:采用合理的方法在固体表面上建立一定的微纳米结构;利用合适的低表面能物质降低该表面的表面能。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针对制备超疏水固体表面及其润湿性理论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随着研究的完善以及社会生产、人类需求的加大,制备超疏水-超亲油双重润湿性表面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单一特殊润湿性表面成为了热门的发展趋势,并且这种表面为油水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持。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PPT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PPT

Sun 等课题组成员为了获取具有荷叶结 构的超疏水表面, 在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 进行模板法得到了具有荷叶结构的凹模板, 再使用该凹模板得到具有与荷叶表面结构 类似的凸模板, 在扫描电镜下看到了具有 粗糙结构的表面,展现了良好的超疏水性 能。
Manhui Sun,et al.Artificial Lotus Leaf by NanocastingLangmuir, Vol. 21, No. 19, 2005 8979.
J. Mater. Chem. A, 2018, 6, 9049–9056
三、光催化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
一、研究背景
Wenzel 模型
cosɵW =rcosɵe
式中,θW为表观接触角,(°);θY为理想表面 的本征接触角,(°);λ 表示粗糙度因子,是 真实固液界面接触面积与表观固液界面接触面 积的比值,λ≥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assie模型
cosɵc =f1cosɵ1 + f2cosɵ2
将表面组成分量加入方程中式中,f1和 f2分别 为复合表面中固相与气相的表面积分数,%; θ1和θ2分别为它们的接触角
一、研究背景
Young方程——理想、平滑的固体表面
cosɵ =(γ -γ )/ γ
sg ls lg 式中,γsg、γsl、γlg分别表示固气、固液以及液气之间的界 面张力,N/m
Θ < 90°,表现出亲水的性质, Θ > 90°,表现出疏水的性质
Young Equation
Young方程解释了接触角 和表面能的关系
通过双层涂层制备长期耐用的超疏水和(同时)抗
反射表面,该双层涂层包含部分嵌入通过溶胶生产的有 机二氧化硅粘合剂基质中的三甲基硅氧烷(TMS)表面 功能化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凝胶过程。首先将致密且均 匀的有机硅胶层涂覆到玻璃基板上,然后在其上沉积三 甲基硅烷化的纳米球基超疏水层。在热固化之后,两层 变成整体膜,并且疏水性纳米颗粒被永久地固定到玻璃 基板上。经过这种处理的表面在户外暴露2000小时期间 显示出极好的防水性(接触角CA= 168°)和稳定的自 清洁效果。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

第36卷第12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V o l .36,N o .122020年12月P O L YM E R MA T E R I A L S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D e c .2020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李国滨1,2,刘海峰3,李金辉1,2,曾 晖1,2,李 瑞1,2,黎根盛1,2,靳计灿1,2(1.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广东珠海519000;2.中山大学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联合研究中心,广东佛山528000;3.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近年来,油水分离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具有特殊润湿性的油水分离材料成为研究热点㊂文中综述了超疏水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㊂简单地介绍了构建超疏水材料的基本原理,归纳总结了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如水热法㊁刻蚀法㊁静电纺丝技术㊁自组装技术㊁溶胶-凝胶法和沉积法等方法,并且讨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前景,为今后超疏水材料的发展提供理论建议㊂关键词:油水分离;超疏水性;制备中图分类号:T B 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55(2020)12-0142-09d o i :10.16865/j.c n k i .1000-7555.2020.0282收稿日期:2019-11-07基金项目:中山大学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联合研究中心项目(20177611071010007,20177611071010008);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6110-31911131)通讯联系人:曾晖,主要从事功能性界面材料涂层制备的研究,E -m a i l :z e n g h u i 5@m a i l .s ys u .e d u .c n 生活㊁工业含油废水的排放以及海上泄油事故的频发,导致油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损害[1~4]㊂同时,油及油类制品中的含水问题,也带来了一定的应用难题如机械零部件寿命减短㊂油在水中的存在方式主要有4种形态:游离油㊁分散油㊁乳化油及溶解油㊂其中溶解油最难处理,乳化油其次[5]㊂但因溶解油占比几乎可忽略,因此溶解油的分离研究较少㊂目前处理含油污水的传统方式主要有重力㊁浮选㊁化学分散㊁絮凝等方法[6~8],但是这些传统的方法存在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如分离效率低下,分离的油不能满足二次使用,只能焚烧处理,造成资源浪费和处理困难㊂另外上述方法中还存在使用大量化学试剂造成二次污染以及设备造价过高难于大规模应用等问题㊂因此,如何使油水分离更加高效㊁便捷和绿色已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方向㊂这就要求我们要使用更加先进的方法和材料来实现这一目的㊂研究发现超疏水材料具有优异的油水分离能力,而且膜分离具有高效㊁节能㊁便捷等优点[9],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如水热法㊁溶胶凝胶法㊁静电纺丝技术㊁蚀刻法㊁自组装技术等方法可制备出性能更加优越㊁功能更加齐全的超疏水膜分离材料㊂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润湿理论及近些年来超疏水材料的研究成果及进展进行了综述与展望㊂1 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相关润湿理论超疏水材料是指水的接触角超过150ʎ,滞后角低于10ʎ的表面材料㊂超疏水现象可用表面润湿理论进行解释,表面润湿理论主要有Y o u n g [10]方程㊁W e n z e l [11]模型㊁C a s s i e -B a x t e r [12]模型以及滚动角等㊂Y o u n g 方程是一种理想的模型,而W e n z e l 模型和C a s s i e -B a x t e r 模型是Y o u n g 方程的后续完善,主要阐述了表面结构对表面润湿行为的影响㊂滚动角则反映接触角的滞后现象,与前进角和后退角的差值相等㊂另外,研究表明W e n z e l 模型与C a s s i e -B a x t e r 模型可能同时存在,也可以在动态过程中相互转换[13]㊂超疏水材料制备的关键在于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几何微观结构㊂当固体表面张力低于液体且表面较为粗糙时,材料表面往往表现为憎液[14]㊂因此要获得超憎液表面,一般有2种方法:一是在低能材料表面上构建粗糙结构;二是在粗糙材料表面接枝低表面能基团㊂另外在常见液体中,水的表面张力约72m N /m ,而油的表面张力远小于水(如正十六烷的表面张力为27.5m N /m ),所以超疏水/超亲油表面是能够构造的㊂近年来受到荷叶和水渑等自然表面的启发,研究者们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材料表面实现了超疏水/超亲油性㊂如2004年,F e n g 等[15]利用喷雾干燥法将P T F E 的乳液喷涂到洁净的不锈钢网膜上,制备出了一种具有超疏水/超亲油性的不锈钢网膜㊂如F i g.1所示,球形和块状堆叠的粗糙表面微观结构,极大地增强了表面超疏水性能㊂当将水滴放置在不锈钢网膜上时,水滴近似球形,水滴接触角达到156.2ʎʃ2.8ʎ,滚动角仅为4ʎ;油滴滴在网膜上仅240m s 就完全渗透,这说明不锈钢网膜同时具备超疏水性和超亲油性㊂这种特性赋予了不锈钢网膜的油水分离的能力㊂F i g .1 S E Mi m a g e s o fP T F E -c o a t e d s t a i n l e s s s t e e lm e s h s u r f a c e a n d o i l -w a t e r s e pa r a t i o n [14]随着超疏水/超亲油材料成功应用于油水分离领域,人们发现这类材料固有的亲油性质会导致膜孔道堵塞,而且这类材料还存在重复使用性差,寿命短,力学性能较差等问题㊂所以研究者们致力于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水热法[16,17]㊁溶胶凝胶法[18~20]㊁刻蚀法[21~23]㊁静电纺丝法[24,25]㊁涂覆法[26~32]㊁自组装技术[33~35]㊁沉积法[36~38]等其他方法[39~43]研究出稳定性更好㊁具备多功能化(破乳等)的超疏水/超亲油膜材料㊂F i g .2 F E S E Mi m a ge s of P S F /F E Pm i x e dm a t r i xm e m b r a n e [16]1.1 水热法水热法又称高压溶液法,是指利用高温㊁高压水溶液使得通常难于溶解或者不溶的物质溶解和重结晶,从而构建多级粗糙表面的方法㊂水热法制备的功能纳米材料具有容易得到取向性好且完整的晶体㊁实现均匀的掺杂㊁明显的降低反应温度,而且比较容易控制等优势㊂H u a n g 等[16]利用一锅水热法获得了均匀分布的类花状T i O 2颗粒修饰的棉织物,经过氟烷基硅烷的改性,制备了具有鲁棒性的超疏水织物(T i O 2@f a b -r i c s )㊂水滴在T i O 2@f a b r i c s 表面可以保持160ʎ的静态接触角,滚动角小于10ʎ,说明该材料具有很好的超疏水性能㊂另外T i O 2@f a b r i c s 抗紫外线性能优异㊂J i 等[17]采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N I P S)成功制备了341 第12期李国滨等: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具有超疏水表面的聚砜(P S F)/氟化乙丙烯(F E P)混合基质膜(MMM S)㊂如F i g.2所示,制备的材料表面呈现出许多乳突结构㊂另外材料的拉伸强度高,适用于煤油和柴油的油包水乳液的油水分离,经过10次循环后油水分离效率仍能保持在99.79%和99.47%㊂水热法制备纳米材料的优势使得其广受研究者青睐,但是水热法的反应环境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所以对设备要求高,安全性稍差㊂另外也无法大型工业化生产,其能耗相对较高㊂1.2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指通过前驱体在液相条件下,进行水解㊁缩合反应,形成透明溶胶,在逐渐凝胶化及经过后续处理得到相应物相的方法㊂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疏水材料过程中具有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易于操作;制备的样品均匀性高;另外也可以通过改变工艺参数或者过程来获得不一样的材料㊂H u i等[18]在碱性条件下,运用溶胶-凝胶法以有机硅丙烯酸共聚物(S A S)和硅溶胶为原料,进行原位生长硅溶胶颗粒,然后通过简单喷涂制备了具有超疏水性能的复合涂层㊂该涂层对基底展现出普遍的适应性㊂涂层耐酸碱㊁耐有机溶剂㊁耐紫外老化和耐高温性能好,能够承受至少200次的磨损㊂当所制备的材料应用油水分离时,分离效率在99%以上,并且可重复多次工作㊂Y u a n等[19]以剑麻纤维素为主要原料,利用溶胶-凝胶法获得了纤维素@S i O2气凝胶,炭化形成B C S气凝胶,然后原位组装M n O2纳米片,制备出可压缩㊁多功能的H B C S M气凝胶㊂该材料展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能,水的接触角可达155ʎ,然而在强酸碱条件下不具备超疏水性能㊂H B C S M气凝胶弹性好,可极大地提高回收率,另外油水分离能力强,可实现120.4g/g的吸附量㊂M a l e k i等[20]采用一锅两步酸碱溶胶-凝胶法,以5-(三甲氧基硅基)戊酸(T M S P A)㊁蚕丝蛋白(S F)和聚甲基半硅烷(P M S Q)为原料,制备出轻质可压缩㊁具有分级结构的介大孔的超疏水/超亲油的P M S Q-S FI P N混合气凝胶㊂通过对比2种总硅摩尔量[S i]3.5和[S i]17.5的混合气凝胶体系发现不同S F的含量(15%和40%)都能承受压缩变形80%㊂T M S P A 加入量的增加,结构孔隙将增大,粗糙度增加㊂[S i]3.5形成分级纳米微观三维结构,而[S i]17.5形成的是球状细集的三维开孔结构,因此[S i]3.5比[S i]17.5的混合气凝胶的弹性㊁压缩性和耐久性更好㊂另外,混合气凝胶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在350ħ以下能维持稳定㊁具备优良的阻燃和自动灭火功能㊂混合气凝胶展现出优异的对油水及有机污染物的吸收能力(植物油㊁甲苯㊁D M F㊁甲烷㊁丙酮等),其吸收可达到自身质量500%~2644%㊂虽然溶胶凝胶法在制备超疏水材料方面具有低成本㊁易于操作㊁条件温和等优点,但是该方法周期较长,同时所使用的原料多数为有机化合物,对健康有害,制备的产品相对易于开裂㊂1.3刻蚀法刻蚀法是指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方式在基材表面形成微纳米结构的方法,包括激光刻蚀㊁化学刻蚀㊁等离子刻蚀,光刻蚀等方式㊂刻蚀法可以在表面进行精准地操作和设计,但是成本较高,经济性较差㊂R e n等[21]通过F e C l3溶液㊁H C l和H2O2溶液两步蚀刻在金属橡胶(M R)表面形成莲花状的微纳米结构,再经过P F D S的修饰,得到水接触角为152ʎ㊁滚动角小于5ʎ的超疏水表面,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㊂Y a n g等[22]采用飞秒激光技术在聚四氟乙烯(P T F E)片材表面构建了一层复合纳米粗糙结构,结合机械钻削工艺在膜上生成微通孔阵列结构,制备出具有超疏水性的P T F E膜㊂考察了微孔阵列周期的影响,发现由于微孔密度的减小,油通量随周期而减小,入侵压力变化不明显㊂如F i g.3所示, P T F E膜展现了优异的抗酸碱等腐蚀环境的能力,这种化学稳定性的超疏水性使该油水分离材料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前景㊂Z h a等[23]利用飞秒激光烧蚀F-C N F/P V D F纳米复合材料和F-C N F/P S纳米复合材料,成功获得了具有稳定超疏水性能的复合材料㊂C-F键在氟化纳米碳纤维㊁P V D和P S中具有的共价性质,保证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化学稳定性;激光烧蚀主要是增加复合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从而增加材料表面疏水性能㊂1.4静电纺丝法静电纺丝法是指在外加电场下聚合物溶液或者熔体通过喷射最终固化形成纤维的方法㊂它一般适用于高分子材料㊂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纤维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同时纤维上还具有小孔特殊结构,即孔隙率高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超疏水膜材料具有过滤效率高㊁压降低等特点㊂L i u等[24]通过冷冻静电纺丝和冻干煅烧法获得了表面具有多孔的二氧化硅/纳米纤维膜,经过六甲基二硅氮烷改性,制备出了多孔的超疏水/超亲油性441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20年的二氧化硅/纳米纤维膜㊂对比了聚苯乙烯(P S )和莰烯含量的影响,发现P S 浓度较低时,纺丝易断,气孔不明显;P S 浓度过高,导致结构疏松易断,另外随着纺丝浓度的增加,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小㊂同时,随莰烯浓度的增加,膜的孔数也随之增加,但是增加到2m L 时,形成的气孔过大,导致膜煅烧后断裂不连续㊂相较于传统的膜,多孔的纳米纤维膜固持力更小,超疏水性能更佳㊂当应用于油水分离时,吸附能力高达43.7g /g ,多次工作后仍能达到34g /g㊂F i g .3 D u r a b i l i t y o f f e m t o s e c o n d l a s e r i n d u c e dP T F Es u p e r h y d r o ph o b i c s u r f a c e [22]M a 等[25]利用静电纺丝法以聚酰胺酸(P A A )和醋酸纤维素(C A )为原料,获得了具有核鞘结构的P I /C A 纳米纤维膜,然后通过重氟苯并恶嗪(B A F -b t f a )和纳米二氧化硅(S N P s )表面改性,制备出具有超疏水/超亲油性的P I /C A /F -P B /S N P 高柔性纤维膜㊂膜的临界拉伸应力高达130M P a ㊁临界拉伸应变为52%,说明了膜具有很好的柔性㊂另外发现当B A F -b t f a ,S N P s 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4%时,膜的超疏水/超亲油性最佳,水的接触角为162ʎ㊁油的接触角接近于0ʎ,且渗透通量高达(3106.2ʃ100)L /(m 2㊃h )㊂该膜的耐酸碱㊁耐高温性能好㊂膜具有高效分离油水的能力,分离效率在99%以上㊂1.5 涂覆法涂覆法是一种简单快速获得不同形貌表面的方式,包括喷涂法㊁浸涂法,涂刷法和电泳涂装法㊂喷涂法是利用喷枪将含有活性颗粒喷成雾状,在基材表面沉积形成粗糙结构;浸涂法是将基材浸泡在活性溶液中,沉积附着形成涂装表面;涂刷法是将涂料直接涂覆在表面;电泳涂装法适合于水性涂料㊂D e n g 等[26]提出一种将工业胶黏剂与月桂酸改性的氢氧化铜颗粒制备超疏水水性涂层的方法,并且成功应用在不同基材上如铜网㊁海绵等㊂当水滴放置在涂层上,接触角可达160.3ʎ㊁滑动角小于10ʎ㊂以该材料作为分离膜的油水分离装置实现了对多种油水混合物的高效分离㊂另外该涂层具有一定的抗盐㊁抗酸碱㊁抗紫外和自清洁性能㊂L i u 等[27]利用全水基喷涂法制备了具有强鲁棒性的超疏水性的表面㊂首先将磷酸铝㊁纳米Z n O 颗粒㊁聚四氟乙烯(P T F E )和去离子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其喷涂到基板上(陶瓷㊁不锈钢等),最后再进行高温干燥交联固化㊂制备出的超疏水表面在强紫外线下照射12h ,水的接触角仍然大于150ʎ;p H 为1~13时,水的接触角基本保持在150ʎ以上,说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紫外老化㊁耐酸碱性能㊂基于该材料,他们实现541 第12期李国滨等: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了多种油水混合物的高效分离㊂L i等[28]利用喷涂法将硅藻土粉末㊁三甲氧基硅烷㊁水性聚氨酯(P U)和乙醇混合的悬浮液喷涂到不锈钢网上,制备出具有耐腐蚀㊁低黏附㊁超疏水性的不锈钢网膜㊂这种耐腐蚀性能主要归于超疏水涂层与多孔中空气的协同作用的结果㊂水滴在制备的粗糙表面能够保持152ʎʃ2ʎ的静态接触角,滑动角为8ʎʃ2ʎ㊂所制备的不锈钢网能够高效分离水与多种油(煤油㊁柴油㊁正己烷㊁庚烷等)的混合液,可重复多次工作㊂L i等[29]通过喷涂法将石蜡蜡烛烟灰(C S)㊁纳米二氧化硅(S i O2)负载在不锈钢网上,制备出具有耐热水㊁耐腐蚀㊁超疏水性的不锈钢网膜㊂水滴在不锈钢网表面的接触角为160ʎʃ1ʎ,滚动角为5ʎʃ1ʎ,而油滴在材料表面快速铺展,接触角为0ʎ,说明材料具有良好的超疏水/超亲油性㊂另外材料可耐受15~93ħ热水㊂如F i g.4(a)所示,发现随着孔隙的增大,水的接触角略微下降,而滑动角呈现相反的趋势㊂基于该不锈钢网制备的油水分离装置,实现了多种油水混合物的高效分离㊂G a o等[30]利用电喷雾法制备出表面具有微纳米复合微球的超疏水聚偏氟乙烯(P V D F)/二氧化硅(S i O2)复合材料涂层㊂考察了P V D F和S i O2含量的影响,发现P V D F占6%~12%㊁S i O2含量在4%~8%时,超疏水性能最好,水的接触角可达162ʎ,滚动角小于1ʎ㊂所制备的膜能够高效地分离二氯甲烷混合油水,可重复工作多次㊂同时,该涂层具有很好的抗腐蚀能力㊂W a n g等[31]利用单宁酸(T A)-氨基丙基三乙基硅烷(A P T E S)涂料涂覆在多种基底材料表面如铜网㊁P T F E等,经过O D S改性,制备出具有超疏水性的材料如铜网片-(T A-A P T E S)-O D S㊂当将所制备的材料应用于油水分离时,分离效率高达99%以上,并且可重复多次工作㊂H s i e h等[32]采用自旋涂覆法将全氟烷基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改性的C N T s负载在碳纤维(C F)上,制备出具有双层粗糙纳米/亚微米结构的超疏水性的C N T-C F膜㊂如F i g.4(b)所示,同一厚度下,C N T-C F膜比C F膜油水分离效率更高,最高可达99.7%㊂另外C N T-C F膜的超疏水性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更小㊂F i g.4(a)E f f e c t o f s t a i n l e s s s t e e lm e s ha p e r t u r e o nw a t e r c o n t a c t a n g l e(W C A)a n ds l i d i n g a n g l e(S A)[28];(b)v a r i a t i o no f o i l-w a t e r s e p a r a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y w i t hC Fm e m b r a n e t h i c k n e s s[32]1.6自组装技术自组装技术是模仿自然环境分子自组装形成特地结构的颗粒,以分子水平构建功能材料表面的方法㊂具有粒径可控,分散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但是对条件控制要求严格㊂C h e n等[33]采用自组装法在无机纸上获得了自粗化超细羟基磷灰石纳米线(H A P NW S),经过油酸钠改性,得到具有层状结构的超疏水性的无机纸㊂当油酸钠改性时间为2h时,达到最大静态接触角154.55ʎʃ0.66ʎ㊂该材料具备一定的油水分离能力,但是不耐受高温㊂H a n等[34]以无氟苯并恶嗪为主要原料,采用金属离子诱导分子自组装和外延生长法制备出具有超疏水/超亲油性的金属-聚苯并恶嗪微纳米球(M-P B Z s)㊂M-P B Z s展现出良好的抗污㊁易清洁的特性㊂以该材料组装的油水分离装置,实现了对多种油水乳液的高效分离,并且可重复多次工作㊂W a n g等[35]采用共价逐层组装法,制备出具有超疏水性的双层泡沫铜纳米膜㊂首先用K O H-K2S2O8化学改性,使表面形成花瓣状突起结构,再通过加热三氮二硫硅烷化合物(T E S P A)自组装形成单层膜,然后用全氟癸基三氯硅烷(P F D T C S)降低其表面能,使得膜具有超疏641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20年水/超亲油性㊂这是首次将一种具有抗铜腐蚀及又作为活化界面的多功能聚合物纳米膜引入铜表面㊂该材料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久性,另外发现-S S-基团和C u(I)S可以提高双层纳米膜的化学稳定性及耐久性;S i-O-S i键网络增强了双层纳米膜的重用性和分离效率㊂基于泡沫铜网膜,实现了油水混合物的高效分离,并且可重复使用㊂1.7沉积法沉积法是一种低成本,简便有效地制备多级微纳米粗糙结构的方法,包括化学沉积法和电化学沉积法㊂化学沉积法是指基材在活性组分氛围中其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多级微纳米结构或改性表面;电化学沉积法是指采用阴极还原和阳极氧化的方式,在表面沉积形成微纳米结构㊂B u等[36]用单宁酸(T A)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海绵(M F)或者织物,之后在表面沉积纳米银颗粒,接着使用1H,1H,2H,2H-全氟葵硫醇降低表面能,赋予该材料超疏水性㊂所制备的超疏水性的海绵实现了对油水混合物和有机污染物(橄榄油㊁环己烷和甲醇等)自身质量66~150倍的吸附,同时超疏水性的织物也实现了对油水废弃物大于95%的分离效率㊂L i n等[37]将商用纳米碳纤维(C N F s)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 M S)嵌入不锈钢网(S S M),制备出具有抗生物㊁化学侵蚀及力学稳定性的超疏水/超亲油性的S S M/C N T S-P D M S㊂基于该材料,实现了对水/甲苯乳液的分离,并且在不含表面活性剂时,表现出高通量(2970L/(m2㊃h))分离;然而在含有表面活性剂时,由于表面活性剂引起的黏度差,导致分离通量较低㊂另外该材料在磨损后仍具备油水分离能力,且只需经过再次涂覆P D M S即可恢复性能㊂W a n g等[38]利用可控电沉积法和化学改性的方法获得了具有超疏水/超亲油性的三维多孔泡沫铜(S O C F)㊂这是首次应用了孔径大于乳化液滴的三维多孔材料来分离乳化油水混合物㊂以此材料制备的油水分离装置,能实现对多种油水乳液的高效分离,而且具有高油通量㊂S O C F的破乳现象主要归于材料本身超亲油性和笼状结构的促进及自升效应的协同作用㊂考察了电沉积时间对该材料的影响,发现随着电沉积时间延长,力学强度迅速增加㊁孔径呈线性减小㊁油通量也逐渐减小㊁水的浸入压力增大㊂另外S O C F展现出惊人的耐磨性能㊂利用沉积法制备超疏水材料是有效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制备过程较为复杂,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制品的稳定性稍差等㊂1.8其它方法W a n g等[39]以聚氨酯为骨架,将其浸入含有多巴胺㊁粉煤灰(F A)和十二烷基硫醇(D T)的碱性水/乙醇溶液中,浸泡后取出干燥㊂聚氨酯表面附着了P D A/F A涂层,从而制备出超疏水/超亲油性的泡沫㊂P D A/F A涂层的微纳米结构和聚氨酯的微孔结构的协同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疏水性㊂F A的引入赋予了泡沫优异的阻燃性能,另外当F A质量分数为0.2%时,水的接触角达到最大,且油水分离效率最高㊂基于此材料,实现了对多种水包油乳液如正己烷㊁汽油㊁柴油等的有效分离㊂H a n等[40]在铜网或者海绵(M F)上热诱导聚多巴胺(P d o p)颗粒的形成,经过十八胺(O D A)改性,获得了具有超疏水/超亲油性的C u/h-P d o p/O D A及M F/h-P d o p/O D A㊂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及时间的影响,发现热处理温度为120ħ㊁热处理时间为12h时,材料表面覆盖的P d o p最为稳定㊁均匀㊁致密,同时还发现O D A晶体形貌,受O D A及P d o p协同作用的影响,材料表面覆盖P d o p 颗粒越均匀,越有利于形成具有层次性的O D A晶体形貌㊂所制备的铜网能够高效分离油水混合物,海绵吸附性能好㊂但是对于涂层来讲,耐酸碱㊁耐盐较差,虽然大多能维持水的接触角在140ʎ以上㊂C h e n等[41]以棉织物为基底,多巴胺为原料,高碘酸钠为氧化剂,十八硫醇为改性剂获得了具有超疏水性的棉织物㊂所制备的超疏水棉织物成功地实现1,2-二氯乙烷/水的分离㊂此外,即使经过长时间紫外线照射和90ħ热水的浸泡,该材料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特殊润湿性㊂这种光照和耐热水的稳定性可以使所制备的材料工作在暴晒或者热水环境中㊂C h e n g等[42]通过滴铸表面聚乙烯溶液改性,获得了超疏水性的涂层材料,可应用于不同基底材料如铜网㊁聚氨酯等㊂HD P E涂层展现出良好的热磨损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这归于H D P E涂层随机分布的块状片状结构㊂基于该材料,实现了多种油水混合物的高效分离㊂L i u等[43]运用一种集粗糙形貌构建和化学修饰一体化的方法,制备出具有抗大雨冲击的超疏水/超亲油性的P D M S膜㊂水滴在膜表面的接触高达170ʎʃ0.5ʎ,滚动角接近0ʎ;而油滴在膜表面快速铺展,说明膜具有很好的超疏水/超亲油性㊂该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但是不耐受酸碱侵蚀㊂另外P D M S膜磨损后可经过二次化学改性即可恢复性能㊂通过以上各种方法如水热法㊁溶胶凝胶法㊁刻蚀741第12期李国滨等: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法㊁静电纺丝法㊁涂覆法㊁自组装技术㊁沉积法等其他方法在不同材料上(如具有可降解的蚕丝蛋白㊁聚多巴胺㊁单宁酸㊁化纤物质㊁矿物颗粒等)制备的超疏水/超亲油性的材料,可实现油包水乳浊液或者重油/水的分离,而且现今所制备的超疏水/超亲油性的材料在环境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㊂但是无法很有效地分离轻油/水以及水包油乳浊液,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目前许多方法在操作上比较复杂,成本相对较高,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生产㊂2结语基于不同材料㊁不同方法构建超疏水膜分离材料可以实现油包水乳液及重油/水的分离,并且所构建的材料的稳定性及重复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材料的功能也朝着多元化发展㊂但是构建的材料大多数较为复杂,难于在工业上运用㊂目前制备超疏水膜分离材料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特性㊂采用水热法㊁刻蚀法㊁自组装技术等来处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都能得到理想的微米结构,并且水热法㊁刻蚀法等能够直接处理表面且不经过修饰,即可获得超疏水材料㊂但是水热法对设备要求高,且安全性较差;刻蚀法成本高,不易大规模制备,自组装技术对条件要求苛刻㊂静电纺丝技术适用于制备超润湿薄膜,此类方法优点在于无需多步操作,制备的纺丝具有高比表面积㊁高孔隙率等性能㊂另外可调控纤维直径来提高分离效率㊂但是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纺丝强度相对较弱,且较难分离纤维长丝与短纤维㊂溶胶-凝胶法制备流程简单㊁可实现工艺的改参或者变更,实现生产不同的制品,但是它具有周期长㊁制品容易开裂等问题㊂涂覆法具有简便㊁灵活等特点,并且其中喷涂法喷涂的涂层均匀性好,黏附强度高,利于机械化生产和工业化,但是涂覆法制备的涂层存在容易产生流挂㊁涂层干燥时收缩并且可能开裂㊂综合来讲,目前多种方式制备的超疏水膜材料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所处的实验环境离实际应用相差甚远,应用在工业上的少,所以如何以简便有效的方式制备出高效稳定的超疏水膜分离材料仍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㊂参考文献:[1] D a l t o nT,J i nD.E x t e n t a n d f r e q u e n c y o f v e s s e l o i l s p i l l s i nU Sm a r i n e p r o t e c t e d a r e a s[J].M a r i n e P o l l u t i o nB u l l e t i n,2010,60: 1939-1945.[2] J a d h a vSR,V e m u l aP K,K u m a rR,e t a l.S u g a r-d e r i v e d p h a s e-s e l e c t i v em o l e c u l a r g e l a t o r sa s m o d e ls o l i d i f i e r sf o ro i ls p i l l s[J].A n g e w a n d t eC h e m i e,2010,122:7861-7864.[3] H a s s l e rB.A c c i d e n t a l v e r s u s o p e r a t i o n a l o i l s p i l l s f r o ms h i p p i n gi n t h e b a l t i c s e a:r i s k g o v e r n a n c e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s t r a t e g i e s[J].AM B I O,2011,40:170-178.[4]刘山虎,许庆峰,邢瑞敏,等.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5,26(6):561-569,574.L i uS H,X u Q F,X i n g R M,e ta l.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o f s u p e r h y d r o p h o b i c m a t e r i a l s f o r o i l-w a t e r s e p a r a t i o n[J].C h e m i c a lR e s e a r c h,2015,26(6):561-569,574.[5]杨继斌,王会才,孙强,等.基于超润湿材料的乳液油水分离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34(4):165-171.Y a n g JB,W a n g H C,S u n Q,e ta l.P r o g r e s so fo i l-w a t e re m u l s i o n s e p a r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s u p e r w e t t i n g m a t e r i a l s[J].P o l y m e rM a t e r i a l sS c i e n c e&E n g i n e e r i n g,2018,34(4):165-171.[6] N o r d v i kAB,S i mm o n s JL,B i t t i n g K R,e t a l.O i l a n dw a t e rs e p a r a t i o ni n m a r i n e o i ls p i l lc l e a n-u p o p e r a t i o n s[J].S p i l l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B u l l e t i n,1996,3:107-122. [7] G a a s e i d n e sK,T u r b e v i l l eJ.S e p a r a t i o no fo i l a n d w a t e r i no i ls p i l lr e c o v e r y o p e r a t i o n s[J].P u r e a n d A p p l i e d C h e m i s t r y, 1999,71:95-101.[8] W a n g B,L i a n g W,G u oZ,e ta l.B i o m i m e t i cs u p e r-l y o p h o b i ca n d s u p e r-l y o p h i l i cm a t e r i a l s a p p l i e d f o r o i l/w a t e r s e p a r a t i o n:an e w s t r a t e g y b e y o n d n a t u r e[J].C h e m i c a lS o c i e t y R e v i e w s, 2015,44:336-361.[9]朱华星,张贤明,韩超,等.过滤与分离技术在废油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1):97-101.Z h uH X,Z h a n g X M,H a nC,e ta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f i l t r a t i o na n d s e p a r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t o w a s t e o i l[J].J o u r n a l o fC h o n g q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B u s i n e s s(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2016,33(1):97-101.[10] Y o u n g T.A n e s s a y o n t h e c o h e s i o no f f l u i d s[C]//A b s t r a c t s o ft h e P a p e r s P r i n t e di n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t h eR o y a l S o c i e t y o fL o n d o n.L o n d o n:t h eR o y a lS o c i e t y,1832: 171-172.[11] W e n z e lR N.R e s i s t a n c eo f s o l i ds u r f a c e s t ow e t t i n g b y w a t e r[J].I n d u s t r i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e m i s t r y,1936,28:988-994.[12] C a s s i eABD,B a x t e r S.W e t t a b i l i t y o f p o r o u s s u r f a c e s[J].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F a r a d a y S o c i e t y,1944,40:546-551.[13] V r a n c k e nRJ,H a l i m K,K oH,e t a l.F u l l y r e v e r s i b l e 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 W e n z e l t o C a s s i e-B a x t e r s t a t e s o n c o r r ug a t e ds u p e r h y d r o p h o b i cs u r f a c e s[J].L a n g m u i r t h e A c s J o u r n a l o fS u r f a c e s&C o l l o i d s,2010,26:3335-3341.[14] B i r j a n d i FC,S a r g o l z a e i J.S u p e r-n o n-w e t t a b l e s u r f a c e s:a r e v i e w[J].C o l l o i d sa n dS u r f a c e s A: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A s p e c t s,2014,448:93-106.[15] F e n g L,Z h a n g Z,M a i Z,e t a l.As u p e r-h y d r o p h o b i c a n ds u p e r‐o l e o p h i l i cc o a t i n g m e s hf i l mf o r t h es e p a r a t i o no fo i la n dw a t e r[J].A n g e w a n d t eC h e m i e,2004,116:2046-2048.841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20年。

静电纺丝制备超疏水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制备超疏水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制备超疏水功能材料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纳米技术飞速发展,纳米材料成为各大学者的研究热点。

静电纺丝是制备纳米材料和微细纳米结构最简单最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

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的超疏水材料在油水分离、膜蒸馏、防腐涂层、隐身材料、传感材料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20世纪90年代静电纺丝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静电纺丝的快速发展,并为超疏水材料带来一系列新的制备方法。

笔者简要介绍了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和超疏水理论,重点阐述了利用静电纺丝制备超疏水功能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静电纺丝,超疏水,功能材料引言:受到自然界许多动植物的启发,如荷叶、水黾等,超疏水材料应运而生。

人们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它们都具备了相似的共同点,荷叶的表面呈现粗糙的微观形貌,才有了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水黾的腿部也存在微纳米结构,才可以自由的在水面上行走或奔跑。

他们的这种结构可以和水面形成“空气垫”,所以防止了表面被水润湿,也就达到了疏水的效果。

超疏水材料的出现,应用在了很多领域,如防水、防雾、防污染、自清洁及油水分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想的超疏水材料通常被认为具有超疏水、超亲油性能、高吸油能力以及低吸水率、低密度、环保无公害,对各种油类具有良好的可回收性。

1静电纺丝的原理和装置静电纺丝是静电雾化的一种形式,也称电纺,它通过一个外加强电场,使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喷射孔形成喷射流,同时在静电场中进行拉伸,形成纤维固化在接收板上。

在外加电场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液滴被拉长成一个Taylor圆锥。

静电纺丝设备通常由高压电源、喷头、注射泵、收集平台等装置构成。

2静电纺丝碳基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超级电容器具有大比表面积、快充放电速率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在为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碳纳米纤维(CNF)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电极材料,在储能/转换系统中具有多功能性,一直以来都被人们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电极材料来研究。

仿生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2400字

仿生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2400字

仿生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2400字摘要:在仿生研究领域,许多奇特的微/纳生物表面现象给予人们大量的启示。

比如荷叶效应、水黾在水面上奔跑以及蝴蝶翅膀的自洁,引发了人们对超疏水材料的研究兴趣。

本文综述了仿生超疏水表面的润湿性原理、主要制备方法和应用。

毕业关键词:仿生超疏水;润湿性;制备方法;应用在时间的长河中,大自然不断地孕育生命,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性、科学性。

人类在不断适应自然、认识自然的同时,逐渐开始研究自然。

仿生研究是人们学习自然,提高现有技术的有效手段。

在仿生研究领域,许多奇特的微纳生物表面现象给予了人们大量的启示与想象空间[1]。

比如荷叶效应[2] 、水黾在水面上奔跑以及蝴蝶翅膀的自洁[3],引发了人们对仿生超疏水材料的研究兴趣。

1 润湿性原理固体表面的润湿性[4]对揭示表面亲、疏水性,强化表面疏水性能和制备疏水表面具有重要意义。

描述润湿性的指标为与水的接触角,接触角小于9O°,为亲水表面,接触角大于90°,为疏水表面,接触角大于150°,则称为超疏水表面。

Wenzel[5]假设液体始终填满固体表面上的凹槽结构,粗糙表面的表观接触角θ?与光滑平坦表面本征接触角θ存在以下关系:r(γs-g-γl-s)/γl-g=cosθ?=r cosθ,式中r是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因子,为固液界面实际接触面积与表观接触面积之比。

而Cassie[6]认为疏水表面上的液滴不能填满粗糙表面上的凹槽,凹槽中液滴下存留空气,从而表观上的固液接触实际上是固液、固气接触共同组成,提出cosθ?=fs(1+ cosθ)-1,式中:fs是复合接触面中凸起固体面积与表观接触面积之比,其值小于1。

而Cassie和Baxter[7]从热力学角度得到适合任何复合表面接触的Cassie-Baxter方程cosθ?=f1cosθ1+ f2cosθ2,式中θ?是复合表面的表观接触角,f1、f2分别是两种介质在固体表面上所占面积的比例,θ1、θ2分别是2种介质界面间(固液、气液)的本征接触角。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的研究进展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的研究进展
缺点。
近年来,关于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的研究有很多。 目
前,关于该表面的制备方法主要以下几种。
1 溶液浸泡法
张容容 [5] 通过将铜网在 NaOH 和 K2 S2 O8 的混合溶液中进
行浸泡,铜网表面因反应生成 Cu( OH) 2 而呈树枝状微纳米粗
糙结构。 研究表明,水滴在该表面的接触角为 0°,而油滴在水
中的接触角为 159°,使铜网具备空气中的超亲水和水中超疏油
的特性。 该 铜 网 对 不 同 种 类 的 油 水 混 合 液 的 分 离 效 率 都 在
90%以上,经过简单清洗后,铜网可以重复使用。 用海水浸泡若
干天后,铜网仍具有很好的油水分离效果。
招嘉斯 [6] 先用黏着力好的多巴胺对不锈钢丝网进行处理,
鲁士蓝,然后通过层层自组装 Fe3+ -羧甲基纤维素钠水凝胶对
表面进行改性,制得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的 Fe3+ -羧甲基纤维
素钠-类普鲁士蓝-Ni 的复合网膜。 研究表明,该网膜在水下与
油的接触 角 为 156°, 对 各 种 油 水 混 合 物 的 分 离 效 率 均 高 于
99.0%,具有水通量、穿透压力高,在水下对油的粘附力小,耐酸
材料。
山 东 化 工
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 2021 年第 50 卷
· 50·
钢丝网表面,制得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的不锈钢丝网。 研究
发现,不锈钢丝网的最佳规格为 350 目,以此制备的网膜在空
气中与水的接触角为 0°,在水下与油的接触角为 159°。 该网膜
该表面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分离手段,简单、有效地分离油和水的混合物。 本文将对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研究进展

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研究进展

2015年11月 化 学 研 究561第26卷第6期 CHEMICAL RESEARCH http://hxya.cbpt.cnki.net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研究进展刘山虎1,2*,许庆峰1,邢瑞敏1*,中田一弥2*(1.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2.东京理科大学光触媒国际研究中心,千叶县野田市2641)摘 要:近年来,石油泄漏和有机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甚至不可挽回的损害,油水分离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如何处理油水混合物并将其有效分离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仿生超疏水材料已被用于选择性油水分离研究,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本文作者简要介绍了自然界超疏水现象以及固体表面浸润性理论,分析了材料的疏水亲油原理,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的研究应用进展,并对本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超疏水;超亲油;油水分离;浸润性中图分类号:O64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1011(2015)06-0561-09Research progress of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foroil-water separationLIU Shanhu1,2*,XU Qingfeng1,XING Ruimin1*,NAKATA,Kazuya2*(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4,Henan,China;2.Photocatalysi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Technology,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Yamazaki 2641,Noda,Japan)Abstract:In recent years,oil spillages and indiscriminate discharge of organic pollutants havecaused serious and irrecoverable damages to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s;and oil/water sepa-ration has become a worldwide challenge.How to deal with the above mixtures effectively andrecover oils from water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Various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have been fabricated for the selective oil/water separation,showing the great potential in thepractical applications.In this paper,superhydrophobic phenomena in nature,theories of thewettability of solid surface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were intro-duced.The applic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in oil-water separation was reviewed indetails.Then the research trend of this field is prospected.Keywords:superhydrophobic;superoleophilic;oil-water separation;wettability收稿日期:2015-06-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01056,21105021),河南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培育基金.作者简介:刘山虎(1977-),男,东京理科大学客座准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材料制备与环境应用.*通讯联系人,E-mail:li-ushanhu@163.com. 随着工业和海洋石油开采的迅速发展,海上溢油事故频发.海上泄油事故会导致大量原油覆盖一片海域,从而对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同时,日常用油随意的排放也使内陆近海水面油污染日趋严重,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极大危害[1-5].如何有效地从水中收集和清除油类及有机污染物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挑战,并引起广泛的关注.传统的除油方法包括围栏吸油法、受控燃烧法[6]、化学分散法[7]、固化法[4]、生物氧化法和浮选法[8]等.与传统方法相比,使用吸附材料进行油水分离被认为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9-10].迄今为止,沸石、活性炭、植物/碳素纤维等吸附材料[10-15]被用作油吸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在吸油的同时还吸水,大大降低了油水分离效率,同时其还存在环境二次污染、循环利用率、价格高等DOI:10.14002/j.hxya.2015.06.002|化学研究,2015,26(6):561-569562 化 学 研 究2015年不利因素,从而制约了这些材料的实际应用[10-11,16].自从发现了自然界某些植物表面的特殊浸润性,研究人员对其表面的独特结构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17-19].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叉,利用材料特殊浸润性对水和油的不同作用来实现油水分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碳纳米管、碳酸钙粉末、金属网、graph-eme三维多孔材料等材料都被应用于超疏水界面的构建和油水分离研究[20-24].本文作者主要从固体浸润性出发,简要介绍其基本理论,进而对在该理论指导下合成的超疏水超亲油复合材料进行了分类综述并予以展望.1 固体表面浸润性概述1.1 自然界的超疏水现象自然界中的生命经过长达40亿年的进化,演绎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命真谛,也繁衍出许多完美奇妙的功能,荷叶等表面的超疏水现象就是其中一例.荷叶表面的微纳米阶层结构和疏水的表皮蜡质的共同作用维持了水滴很高的静态接触角和较小的滚动角,从而实现超疏水和自清洁,又称为荷叶效应(lotus-effect)[25-29],如图1所示.图1 (a)水滴在荷叶上的照片,(b)荷叶表面SEM[30](c)水滴滚落时带走表面污染物[31]Fig.1 (a)Typical digital photographs of superhydrophobic lotus leaf and water droplet on the lotus leaf,(b)SEM image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s on the lotus leaf[30](c)With water droplet flowingthrough the surfaces,the contaminants are carried away[31] 与荷叶类似,印第安水芹、水稻[32]等叶面也是在宏观上看似光滑,而在微小尺度上具有一些特别的多阶层结构;此外,一些昆虫如蝉的翅膀[33]、水黾的腿部[34]等在表面也分布有特殊的微观结构,如图2所示.它们表面的微观结构形成新的气/固复合表面,可以导致其具有超疏水性从而实现水滴自由滚落[35].以上特殊的表面浸润性是动植物在自然界中长期选择和进化的结果,同时也为人类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答案[36].图2 水稻叶[32](a)、蝉翅膀[33](b)和水黾腿部[34](c)的照片及其表面的SEMFig.2 Optical and SEM images for the surfaces of rice leaf[32](a),cicada[33](b)and water strider[34](c)1.2 固体浸润性的基本理论润湿(wetting)从宏观上讲是一种液体从固体表面取代另外一种流体的过程[37],例如洗衣服时水置换衣服表面的空气就是最常见的润湿现象之一.液体在固体表面的铺展能力称为润湿性(或浸润性wettability),铺展能力越强,说明这种液体对该固DOI:10.14002/j.hxya.2015.06.002|化学研究,2015,26(6):561-569第6期刘山虎等: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研究进展563 体表面的润湿性越好.浸润性是固体材料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38],影响固体表面浸润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表面自由能和微观几何结构[39-41].由表面自由能考察,BAIN和WHITESIDES[42-43]提出表面最外层的原子或者原子基团的性质及排布情况决定了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这为研究者能动地通过表面修饰改变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质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在不改变表面自由能的情况下,可以仅仅通过调整表面微结构参数就能得到超浸润性表面[44-45],这为研究者通过固体表面形貌的构筑而改变其润湿性质提供了另一重要规律.表面浸润性反映了液滴在固体表面的铺展程度,一般用接触角来表征,可通过Young’s方程来阐释理想光滑平整固体表面的受力平衡:γSV=γSL+γLVcosθ即cosθ=γSV-γSLγLV式中:γSV、γSL和γLV分别表示固-气界面、固-液界面和液-气界面的表面自由能;θ为平衡接触角.如图3模型所示,将液体滴在理想的光滑固体表面,液体不完全展开而是与固体表面形成θ角,就是接触角,表明各个界面表面张力达到平衡,液滴在固体表面上处于稳态(或亚稳态),使得体系总能量趋于最小.一般当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时,可以称该固体表面为超疏水表面;当水滴/油滴与材料表面的接触角接近于0°时,则可称之为超亲水/超亲油表面[46].对于粗糙表面,WENZEL,CASSIE和BAXTE三位科学家对粗糙表面的表面张力与接触角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分别得到Wenzel方程和Cassie-Baxter方程[47-50].当表面结构疏水性较强时,液滴并不能完全浸润粗糙表面,而使空气存在于凹槽里,阻挡了液滴和固体表面之间的接触,此时其表观接触角值的大小就不仅仅与本征接触角相关,而且与液―固相和液―气相之间的接触角有关.图3 接触角示意图Fig.3 Scheme of contact angles2 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的应用根据以上讨论,制备特殊浸润性材料的主要方法就是在物质表面有效构筑微纳米粗糙结构并在粗糙表面上进行修饰.超亲水表面一般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大于水的表面张力,如干净玻璃、金属等表面.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大于油的表面张力,故一般空气中超亲水表面亦是超亲油表面.如果需要同时具备疏水和亲油的性质,材料的表面自由能要介于油(20~30mN/m)和水(72mN/m)之间,辅以表面微结构的调整可以实现超疏水/超亲油的性质.这类材料从物理形态可大致分为超疏水粉末材料、超疏水网膜材料和超疏水三维多孔材料.2.1 超疏水粉末材料利用粉末制备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其优点是粉末比表面积大,理论上可以吸附大量油,但正是由于其形貌的限制,吸附一定体积的油需要大量的粉末,循环利用较难.研究较多的是超疏水碳酸钙粉末[21]和磁性超疏水粉末[51-53].ARBATAN等[21]将硬脂酸在加热搅拌下修饰在碳酸钙粉末表面得到具有超疏水超亲油的碳酸钙粉末,可以将99%以上的原油和柴油从油水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具有很好的油水分离性能.磁性超疏水粉末材料可以利用外界磁场来将其收集并与水分离,轻松解决收集分离难的问题.PAN等[51]和BANERJEE课题组[52]分别报道了Fe2O3@C和Carbon-Fe3O4超疏水亲油纳米颗粒的制备,郭志光等[53]利用仿生贻贝的黏附蛋白作用机理制备出超疏水Fe3O4/聚多巴胺复合纳米颗粒,这三者都具有超疏水超亲油的性质和磁性响应.如图4所示,可以将这些具有磁性的超疏水粉末应用于油水分离,利用外界磁场控制粉末材料的移动与分离,解决了粉末材料在吸附油品后无法从水面分离的缺陷.但是在大范围油水分离应用中,粉末材料的后处理依旧是本方法的瓶颈.复合磁性功能或者负载在合适的载体上是粉末油水分离材料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之一.2.2 超疏水网膜材料超疏水网膜材料的油水分离方式主要有过滤和吸附两种:超疏水网膜过滤是将油水混合物通过超疏水网膜材料,将压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油滴可以渗入网孔滴下,而水滴无法从网孔中透过,从而实现油水分离;超疏水网膜吸附是直接用超疏水网膜材料浸入油水混合液中,利用其超疏水超亲油性质将油污吸附.超疏水网膜过滤材料研究较多的是金属网材料.江雷课题组[22]通过一种简单经济的喷雾干燥方法首次制成油水分离滤网,将聚四氟乙烯、黏合剂、表面活性剂喷涂在不锈钢网上,经过高温处理后在DOI:10.14002/j.hxya.2015.06.002|化学研究,2015,26(6):561-569564 化 学 研 究2015年不锈钢网表面形成粗糙的PTFE层,其具有超疏水和超亲油的特性,可通过过滤将油水混合物分离.这种制备工艺简单的喷涂方法,可以通过进一步工艺或者配方改进,实现大规模制备,将不锈钢网载PTFE层组装成循环油水分离装置,实现工业化油水分离[54-56].自此以不锈钢网为基材,利用各种工艺方法(如化学气相沉积法[57]、溶液浸泡法[58-59]、静电沉积―静电自组装(electrostatic self-assem-bly)法[60]等)制备超疏水超亲油不锈钢滤网材料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此外,研究较多的基底材料还有铜网,制备超疏水铜网的主要方法就是在铜网表面上运用不同的工艺构造粗糙结构,再用低表面能化合物修饰.WANG等[61]运用简单刻蚀法,将铜网用4mol/L的硝酸溶液刻蚀4min,然后浸泡在浓度为1mmol/L的十六烷基硫醇溶液中1h制成有很好的耐蚀性的超疏水超亲油铜网,可以实现高效油水分离.制成的铜网在不同pH的水溶液和NaCl水溶液中浸泡24h后水的接触角仍保持在150°以上,证明其具有较好的耐蚀性.GAO等[62]利用低温水热法在铜网基底上形成一层TiO2膜,再经过磷酸正十八酯(ODP)浸泡48h得超疏水的TiO2基铜网,将其与另一片未经过ODP修饰的铜网合拢在一起就得到超疏水-超亲水可逆转的双层滤网.如图5所示,油水混合后经过超疏水双层铜网,油顺利漏下而水被挡住,然后经紫外光照射ODP降解而是表面的浸润性由超疏水变为超亲水,与此同时水中可溶污染物也能够被降解掉.图4 磁性超疏水粉末油水分离及磁性收集过程示意图[51]Fig.4 Illustration for the removal of oil from water surface through highly hydrophobic Fe2O3@Cnanoparticles under external magnetic field[51]图5 超疏水双层铜网进行油水分离和净化水的示意图[62]Fig.5 The schematic process of water purification by usinga double-layer TiO2-based mesh film[62] WANG等[23]制出了一个能够收集溢油的微型装置(图6).利用高温氧化使铜网表面形成氧化铜,再用软脂酸(PA)进行表面改进,将其制作成一个盒状的装置,并接触甲苯-水的混合液,可以看到甲苯被盒子快速吸入,并逐渐充满整个盒子,整个过程不超过2min,分离效率达到96%.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电化学沉积的方式[63-64]或者电化学阳极氧化法[65]在铜网表面构筑粗糙微纳米结构,然后修饰低表面能化合物使其具有超疏水/超亲油的特性.图6 氧化铜盒状装置油收集过程[23]Fig.6 Photographs of process of separating toluene fromwater using the as prepared miniature box[23]DOI:10.14002/j.hxya.2015.06.002|化学研究,2015,26(6):561-569第6期刘山虎等: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研究进展565 超疏水网膜吸附材料的基底有滤纸、纤维布以及制备的薄膜等.ZHANG等[66-67]运用不同的方法制备TiO2颗粒,并运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将其负载在滤纸上制备成超疏水/超亲油表面.TU等[68]通过一步法制备出超疏水/超亲油聚苯乙烯表面,他们利用喷涂法在纤维基底的表面上形成微纳米结构的聚苯乙烯微球,其具有超疏水/超亲油性,能够达到很好的油水分离效果.此外还有通过纤维或纳米线组装而成的超疏水薄膜[69-70]、表面修饰微米颗粒的疏水聚氨酯薄膜[71]等.这类油水分离网膜吸附材料可通过浸渍的方式直接吸收油品,实现油水混合物的分离(图7),使用起来较为方便.缺点是吸油能力一般较弱,不适合分离大量的油水混合物,并且过滤过程中施加压力可能会导致水相穿过滤网/滤膜,影响分离效果.图7 改性滤纸吸油过程[66]Fig.7 Photographs of process of separating oil fromwater using the modified filter paper[66]2.3 超疏水三维多孔材料三维多孔吸附材料因其具有多孔、低密度、价格低廉、可就地重复吸油等优势,成为了现今制备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新的研究热点,研究较多的有气凝胶、海绵或泡沫等.超疏水的气凝胶具有多孔结构和疏水/亲油特性,使其成为性能优良的吸油材料.YU课题组[72]和ZHANG课题组[73]分别将细菌纤维素和原棉经过碳化制备出一种对有机溶液有极好选择性吸收的碳纤维气凝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根据所吸油的品种来选择通过蒸馏、燃烧或者挤压等不同的方式将这种气凝胶再生,使其得以实现循环利用.此外,研究者还报道了纤维素气凝胶[74-75]、硅气凝胶[76]、石墨烯气凝胶[77]等材料的制备并用于油水分离.海绵是一种轻质多孔的材料,近年来因其自身的多孔性、弹性、易大量工业生产等特点被制备成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应用在油水分离方面.FANG等[78]以高含氮量的聚三聚氰胺甲醛海绵为基体,通过氮气环境400℃热解和三甲基氯硅烷超疏水改性处理制备出一种多功能海绵,其具有超轻、耐高温、可压缩性,并且具有很高的油水分离能力,能吸收是其自身重量158倍的油品,然后再通过燃烧或挤压将吸收的油去除(图8).图8 UFC海绵通过燃烧(a)和挤压(b)方法再生[78]Fig.8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UFC foams via(a)combustion and(b)squeezing[78] RUAN等[79]利用三聚氰胺泡沫经过简单温和的两步反应制备出具有卓越吸收能力和阻燃性能的超疏水泡沫.首先通过多巴胺聚合在三聚氰胺泡沫表面覆盖一层聚多巴胺薄膜,然后在全氟硫代癸烷溶液中疏水改性,改性后的泡沫具有很好的油水分离性能,并可通过高温或挤压再次利用,经过100次的吸收和挤压过程其形貌仍然保持完整且水滴接触角高达158.3°,展现出极佳的耐用性能.ZHANG等[80]采用一种新奇有效的甲硅烷基化过程制备了纳米纤维素海绵,其较传统有机多孔材料具有更好的弹性,同时具有超疏水和超亲油性,能够吸收大量的油品,高达其自身质量的100倍.除此之外,研究者还报道了石墨烯海绵[81]、碳纳米管(CNT)海绵[82]、炭黑(CS)海绵[83]、聚乙烯乙酸甲醛海绵[16]等用于油水分离的研究.聚氨酯(Polyurethane,PU)海绵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良好的弹性,并且易发泡制备,价格低廉,能够大规模生产,近年来得到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在油水分离方面,聚氨酯海绵成为了良好的制备超疏水材料的基底.江雷课题组[26]利用铬酸溶液腐蚀在聚氨酯海绵表面铸造粗糙表面,再用氟硅烷(FAS)表面修饰得到具有自清洁和能油水分离的多功能海DOI:10.14002/j.hxya.2015.06.002|化学研究,2015,26(6):561-569566 化 学 研 究2015年绵材料,具有超疏水和超亲油的同时能够耐酸碱腐蚀、且能达到约95%的油水分离效率.WANG等[84]将聚氨酯海绵通过在CNT/PDMS悬浮液中反复浸泡-干燥制备出一种强大的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将其与真空装置连接起来就可以一次性连续快速地从水表面吸收是其自身质量35 000倍的油品(图9),同时对无表面活性剂的油包水型乳液也能达到很高的分离效果.图9 连续油水分离系统[84]Fig.9 Photographs of the continuous oil/water separationsystem[84] CALCAGNILE等[85]在聚氨酯海绵表面负载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再经聚四氟乙烯改性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制备出具有磁性响应的超疏水超亲油海绵,改性后的海绵对水的接触角达到160°,能够在磁铁驱动下将水面上的油快速吸收(图10).GAO等[86]采用溶液浸渍法使聚氨酯海绵表面覆盖上氧化石墨烯片层,在80℃下用肼将氧化石墨烯还原1h得到超疏水/超亲油海绵材料,其具有很高的吸油能力.此外,还有利用多巴胺聚合将碳纳米管负载在聚氨酯结构上制成的超疏水/超亲油海绵材料[87],采用溶液浸泡法制备的负载Cu-C11H23COOAg纳米颗粒的超疏水海绵材料[88],以及PAN课题组[89]以聚氨酯海绵为基底先经过热解-嫁接制备的一系列超轻磁性Fe2O3/C、Co/C和Ni/C海绵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经过聚硅氧烷表面改性即可形成超疏水/超亲油海绵.图10 磁场驱动下油水分离过程[85]Fig.10 Photographs of removal of the oil by themagnetically driven PU/NPs/PTFE sample[85]3 展望基于特殊浸润性原理的油水分离材料在处理海洋溢油以及工业油水分离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目前的技术及开发成本等限制,商业化的相关产品还不多.后续研究还需要加强基于浸润性原理的基础研究,并用于指导油水分离相关产品的开发.如何改善表面低表面能修饰方法,优化制备工艺及后处理过程,建立低成本高效油水分离体系仍然是后续研究的目标.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应关注特殊条件下油水混合物中微量油或者微量水的去除.参考文献:[1]NORDVIK A B,SIMMONS J L,BITTING K R,et al.Oil and water separation in marine oil spill clean-up op-erations[J].Spill Science &Technology Bulletin,1996,3(3):107-122.[2]SHANNON M A,BOHN P W,ELIMELECH M,et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water purification in thecoming decades[J].Nature,2008,452(7185):301-310.[3]DALTON T,JIN D.Extent and frequency of vessel oilspills in US marine protected areas[J].Mar Pollut Bull,2010,60(11):1939-1945.[4]JADHAV S R,VEMULA P K,KUMAR R,et al.Sugar-derived phase-selective molecular gelators as mod-el solidifiers for oil spills[J].Angew Chem Int Ed,2010,49(42):7695-7698.[5]HASSLER B.Accidental versus operational oil spillsfrom shipping in the baltic sea:risk governance andmanagement strategies[J].Ambio,2011,40(2):170-178.DOI:10.14002/j.hxya.2015.06.002|化学研究,2015,26(6):561-569第6期刘山虎等: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研究进展567[6]BUIST I,POTTER S,NEDWED T,et al.Herdingsurfactants to contract and thicken oil spills in pack icefor in situ burning[J].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67(1/2):3-23.[7]KUJAWINSKI E B,KIDO SOULE M C,VALEN-TINE D L,et al.Fate of dispersants associated with the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J].Environ Sci Technol,2011,45(4):1298-1306.[8]胡晓林,刘红兵.几种油水分离技术介绍[J].热力发电,2008,37(3):91-92.[9]CHU Y,PAN Q.Three-dimensionally macroporous Fe/C nanocomposites as highly selective oil-absorption ma-terials[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2,4(5):2420-2425.[10]ADEBAJO M O,FROST R L,KLOPROGGE J T,etal.Porous materials for oil spill cleanup:A review ofsynthesis and absorbing properties[J].J Porous Mater,2003,10:159-170.[11]BAYAT A,AGHAMIRI S F,MOHEB A,et al.Oilspill cleanup from sea water by sorbent materials[J].Chem Eng Technol,2005,2:1525-1528.[12]AHMAD A L,SUMATHI S,HAMEED B H.Resid-ual oil and suspended solid removal using natural adsor-bents chitosan,bentonite and activated carbon:A com-parative study[J].Chem Engineer J,2005,108(1/2):179-185.[13]SAID AEL A,LUDWICK A G,AGLAN H A.Use-fulness of raw bagasse for oil absorption:a comparisonof raw and acylated bagasse and their components[J].Bioresour Technol,2009,100(7):2219-2222.[14]ALI N,EL-HARBAWI M,JABAL A A,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oil sorption effectiveness of kapok fibre,sugarcane bagasse and rice husks:oil removal suitabilitymatrix[J].Environ Technol,2012,33(1/6):481-486.[15]ZHOU X-M,CHUAI C-Z.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high-oil-absorbing resin[J].J ApplPolym Sci,2010,115(6):3321-3325.[16]PAN Y,SHI K,PENG C,et al.Evaluation of hydro-phobic polyvinyl-alcohol formaldehyde sponges as ab-sorbents for oil spill[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4,6(11):8651-8659.[17]HONG J K,BAE W K,LEE H M,et al.Tunable su-perhydrophob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colloidal filmscoated with block-copolymer-micelle/micelle-multilayers[J].Adv Mater,2007,19(24):4364-4369.[18]KOCH K,BARTHLOTT W,BARTHLOTT W.Di-versity of structure,morphology and wetting of plantsurfaces[J].Soft Matter,2008,4(10):1943-1963.[19]YOON M,KIM Y,CHO J.Multifunctional colloidswith optical,magnetic,and superhydrophobic propertieserived from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induced layer-by-layer assembly in organic media[J].ACS Nano,2011,5(7):5417-5426.[20]GUI X,WEI J,WANG K,et al.Carbon nanotubesponges[J].Adv Mater,2010,22(5):617-621.[21]ARBATAN T,FANG X,SHEN W.Superhydropho-bic and oleophilic calcium carbonate powder as a selec-tive oil sorbent with potential use in oil spill clean-ups[J].Chem Engineer J,2011,166(2):787-791.[22]FENG L,ZHANG Z,MAI Z,et al.A 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leophilic coating mesh film for theseparation of oil and water[J].Angew Chem Int Ed,2004,43(15):2012-2014.[23]WANG F,LEI S,XUE M,et al.Superhydrophobicand superoleophilic miniature device for the collection ofoils from water surfaces[J].J Phys Chem C,2014,118(12):6344-6351.[24]NGUYEN D D,TAI N H,LEE S B,et al.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leophilic properties of graphene-based sponges fabricated using a facile dip coating meth-od[J].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2,5(7):7908-7912.[25]陈恒真,耿铁,张霞,等.超疏水表面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3,24(4):434-440.[26]ZHANG X,LI Z,LIU K,et al.Bioinspired multifunc-tional foam with self-cleaning[J].Adv Funct Mater,2013,23:2881-2886.[27]BARTHLOTT W,NEINHUIS C.Purity of the sacredlotus,or escape from contamination in biological surfaces[J].Planta,1997,202(1):1-8.[28]NEINHUIS C,BARTHLOTT W.Characterizationand distribution of water-repellent,self-cleaning plantsurfaces[J].Annals of Botany,1997,79(6):667-677.[29]FENG L,LI S,LI Y,et al.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From natural to artificial[J].Adv Mater,2002,14(24):1857-1860.[30]LIU K,ZHANG M,ZHAI J,et al.Bioinspired con-struction of Mg-Li alloys surfaces with stable superhy-drophobicity and improved corrosion resistance[J].Ap-pl Phys Lett,2008,92(18):183103.[31]PATANKAR N A.Transition between superhydropho-bic states on rough surfaces[J].Langmuir,2004,20(17):7097-7102.[32]GUO Z,LIU W.Biomimic from the superhydrophobicplant leaves in nature:binary structure and unitary struc-ture[J].Plant Science,2007,172(6):1103-1112.DOI:10.14002/j.hxya.2015.06.002|化学研究,2015,26(6):561-569568 化 学 研 究2015年[33]GUO C,FENG L,ZHAI J,et al.Large-area fabrica-tion of a nanostructure-induced hydrophobic surfacefrom a hydrophilic polymer[J].ChemPhysChem,2004,5(5):750-753.[34]HU D L,CHAN B,BUSH J W M.The hydrodynam-ics of water strider locomotion[J].Nature,2003,424(6949):663-666.[35]陈洪燕,江雷.受生物启发特殊浸润表面的设计和制备[J].生命科学,2008,20(3):0323-0330.[36]江雷,冯琳.仿生智能纳米界面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7]朱步瑶,赵振国.界面化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38]YOUNG T.An essay on the cohesion of fluids[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805,95:65-87.[39]XI Z,FENG S,JIA N,et al.Superhydrohpobic sur-faces:from structural control to functional application[J].J Mater Chem,2008,18(6):621-633.[40]FENG X J,JIANG L.Design and creation of superwet-ting/antiwetting surfaces[J].Adv Mater,2006,18(23):3063-3078.[41]LI X,REINHOUDT D,CREGO-CALAMA M.Whatdo we need for a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A review on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prepar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J].Chem Soc Rev,2007,36(8):1350-1368.[42]BAIN C D,WHITESIDES G M.Correlations betweenwetability and structure in monolayers of alkanethiolsadsorbed on gold[J].Science,1988,240:62-63.[43]BAIN C D,WHITESIDES G M.Correlations betweenwetability and structure in monolayers of alkanethiolsadsorbed on gold[J].J Am Chem Soc,1988,110:3665-3666.[44]SUN T,WANG G,LIU H,et al.Control over thewettability of an aligned carbon nanotube film[J].J AmChem Soc,2003,125(49):14996-14997.[45]ZHANG W,YU Z,CHEN Z,et al.Prepar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Cu/Ni coating with micro-nano hierar-chical structure[J].Mater Lett,2012,67(1):327-330.[46]张靓,赵宁,徐坚.特殊浸润性表面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13,58(33):3372-3380.[47]WENZAL R N.Resistance of soid surfaces to wettingby water[J].Industrial &Engineering Chemistry,1936,28(8):988-994.[48]WENZEL R N.Surface roughness and contact angle[J].J Phys Colloid Chem,1949,53(9):1466-1467.[49]CASSIE A B D.Contact angles[J].Discussions of theFaraday Society,1948,3:11-16.[50]CLASSIE A B D,BAXTER S.Wettability of poroussurfaces[J].Transactions of the Faraday Society,1944,40:546-551.[51]ZHU Q,TAO F,PAN Q.Fast and selective removalof oils from water surface via highly hydrophobic core-shell Fe2O3@C nanoparticles under magnetic field[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0,2(11):3141-3146.[52]BANERJEE A,GOKHALE R,BHATNAGAR S,etal.MOF derived porous carbon-Fe3O4nanocomposite asa high performance,recyclable environmental superad-sorbent[J].J Mater Chem,2012,22(37):19694-19699.[53]梁伟欣,王贵元,王奔,等.超疏水磁性Fe3O4/聚多巴胺复合纳米颗粒及其油/水分离[J].化学学报,2013,71(4):639.[54]WANG L,ZHAO Y,WANG J,et al.Ultra-fastspreading on superhydrophilic fibrous mesh withnanochannels[J].Appl Surf Sci,2009,255(9):4944-4949.[55]DENG D,PRENDERGAST D P,MACFARLANE J,et al.Hydrophobic meshes for oil spill recovery devices[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3,5(3):774-781.[56]WU J,CHEN J,QASIM K,et al.A hierarchical meshfilm with 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leophilic proper-ties for oil and water separation[J].Journal of ChemicalTechnology &Biotechnology,2012,87(3):427-430.[57]LEE C,BAIK S.Vertically-aligned carbon nano-tubemembrane filters with superhydrophobicity and supero-leophilicity[J].Carbon,2010,48(8):2192-2197.[58]CAO Y,ZHANG X,TAO L,et al.Mussel-inspiredchemistry and Michael addition reaction for efficient oil/water separation[J].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2013,5(10):4438-4442.[59]TIAN D,ZHANG X,WANG X,et al.Micro/nanoscale hierarchical structured zno mesh film for sepa-ration of water and oil[J].Phys Chem Chem Phys,2011,13(22):14606-14610.[60]ZHANG W,CAO Y,LIU N,et al.A novel solution-controlled hydrogel coated mesh for oil/water separationbased on monolayer electrostatic self-assembly[J].RSCAdv,2014,4(93):51404-51410.[61]WANG C X,YAO T J,WU J,et al.Facile approachin fabricating 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leophilic sur-face for water and oil mixture separation[J].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2009,1(11):2613-2617.[62]GAO C,SUN Z,LI K,et al.Integrated oil separationDOI:10.14002/j.hxya.2015.06.002|化学研究,2015,26(6):561-569第6期刘山虎等: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研究进展569and water purification by a double-layer TiO2-basedmesh[J].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3,6(4):1147-1151.[63]LEE C H,JOHNSON N,DRELICH J,et al.Theperformance of 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leophiliccarbon nanotube meshes in water-oil filtration[J].Car-bon,2011,49(2):669-676.[64]WANG B,GUO Z.Superhydrophobic copper meshfilms with rapid oil/water separation properties by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inspired from butterfly wing[J].Appl Phys Lett,2013,103(6):063704.[65]DUC-DUONG L,TUAN A N,SUNGHO L,et al.Astable 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leophilic Cu meshbased on copper hydroxide nanoneedle arrays[J].ApplSurf Sci,2011,257(13):5705-5710.[66]ZHANG X,GUO Y,ZHANG P,et al.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leophilic nanoparticle film:synthesisand reversible wettability switching behavior[J].ACS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2012,4(3):1742-1746.[67]ZHANG M,WANG C,WANG S,et al.Fabrication ofcoral-like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on filter paper forwater-oil separation[J].Appl Surf Sci,2012,261(15):764-769.[68]TU C W,TSAI C H,WANG C F,et al.Fabricationof 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leophilic polystyrenesurfaces by a facileone-step method[J].MacromolecularRapid Communications,2007,28(23):2262-2266.[69]YUAN J K,LIU X G,AKBULUT O,et al.Super-wetting nanowire membranes for selective absorption[J].Nature Nanotechnology,2008,3(6):332-336.[70]ZOU R,ZHANG Z,YU L,et al.Oriented free-stand-ing ammonium vanadium oxide nanobelt membranes:highly selective absorbent materials[J].Chem Eur J,2010,16(48):14307-14312.[71]ZHANG J,HUANG W,HAN Y.A composite poly-mer film with both superhydrophobicity and superoleo-philicity[J].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2006,27(10):804-808.[72]WU Z Y,LI C,LIANG H W,et al.Ultralight,flexi-ble,and fire-resistant carbon nanofiber aerogels frombacterial cellulose[J].Angew Chem Int Ed,2013,52(10):2925-2929.[73]BI H,YIN Z,CAO X,et al.Carbon fiber aerogelmade from raw cotton:a novel,efficient and recyclablesorbent for oils and organic solvents[J].Adv Mater,2013,25(41):5916-5921.[74]CERVIN N T,AULIN C,LARSSON P T,et al.Ultraporous nanocellulose aerogels as separation medium formixtures of oil/water liquids[J].Cellulose,2012,19(2):401-410.[75]KORHONEN J T,KETTUNEN M,ARAS R H,etal.Hydrophobic nanocellulose aerogels as floating,sus-tainable,reusable and recyclable oil absorbents[J].ACSAppl Mater Interfaces,2011,3(6):1813-1816.[76]WANG Y,TAO S,AN Y.A reverse membrane emul-sification process based on a hierarchically porous mono-lith for high efficiency water-oil separation[J].J MaterChem A,2013,1(5):1701-1708.[77]BI H,XIE X,YIN K,et al.Spongy graphene as a highlyefficient and recyclable sorbent for oils and organic solvents[J].Adv Func Mater,2012,22(21):4421-4425.[78]YANG Y,DENG Y,TONG Z,et al.Multifunctionalfoams derived from poly(melamine formaldehyde)as re-cyclable oil absorbents[J].J Mater Chem A,2014,2(26):9994-9999.[79]RUAN C,AI K,LI X,et al.A superhydrophobicsponge with excellent absorbency and flame retardancy[J].Angew Chem Int Ed,2014,53(22):5556-5560.[80]ZHANG Z,S BE G,RENTSCH D,et al.Ultralight-weight and flexible silylated nanocellulose sponges forthe selective removal of oil from water[J].Chem Ma-ter,2014,26(8):2659-2668.[81]DONG X,CHEN J,MA Y,et al.Superhydrophobicand superoleophilic hybrid foam of graphene and carbonnanotube for selective removal of oils or organic solventsfrom the surface of water[J].Chem Commun,2012,48:10660-10662.[82]GUI X,ZENG Z,LIN Z,et al.Magnetic and highlyrecyclable macroporous carbon nanotubes for spilled oilsorption and separation[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3,5:5845-5850.[83]GAO Y,ZHOU Y S,XIONG W,et al.Highly efficientand recyclable carbon soot sponge for oil cleanup[J].ACSAppl Mater Interfaces,2014,6(8):5924-5929.[84]WANG C F,LIN S J.Robust superhydrophobic/supe-roleophilic sponge for effective continuous absorptionand expulsion of oil pollutants from water[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3,5(18):8861-8864.[85]CALCAGNILE P,FRAGOULI D,BAYER I S,et al.Magnetically driven floating foams for the removal of oilcontaminants from water[J].ACS Nano,2012,6(6):5413-5419.[86]LIU Y,MA J,WU T,et al.Cost-effective reducedgraphene oxide-coated polyurethane sponge as a highlyefficient and reusable oil-absorbent[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3,5(20):10018-10026.(下转第574页)DOI:10.14002/j.hxya.2015.06.002|化学研究,2015,26(6):561-569574 化 学 研 究2015年As shown in Fig.3C,the electro-catalyticproperties of Au-Pd/G and Au-Pd/CNTs were e-valuated by cyclic voltammetry(CV).The CV be-haviors of the Au-Pd/G and Au-Pd/CNTs at dif-ferent scan rates were displayed.It can be seen thatoxidation peak current(Ip)for formic acid oxida-tion become larger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canrate.The line relation between peak current(Ip)and square root of the scan rate(v1/2)were shownin the inset of Fig.3Cand 3D.The anodic peak cur-rents increase linearly with the square root of scanrate indicating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con-trolled by the semi-infinite linear diffusion fromthe electrolyte to the electrode.3 ConclusionsIn this study,Au-Pd/CNTs and Au-Pd/G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via conventional NaBH4re-duction method.Au-Pd/CNTs and Au-Pd/G cata-lysts were promising catalysts with excellent cata-lytic and stability for formic acid oxidation.Moreo-ver,as substrate for Au-Pd nanoparticles,gra-phene ha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carbon nano-tubes.The HCOOH oxidation of Au-Pd/CNTsand Au-Pd/G was a diffusion controlled behaviorin the range of scan rate from 80mV·s-1 to 300mV·s-1 and 40mV·s-1 to 240mV·s-1,re-spectively.All this proves that graphene supportedAu-Pd nanoparticles is a promising candidate as ananode catalyst of direct formic acid fuel cell.References:[1]HOSHI N,KIDA K,NAKAMURA M,et al.Structur-al effects of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onsingle crystal electrodes of palladium[J].J Phys ChemB,2006,110:12480-12484.[2]ZHANG G J,WANG Y,WANG X,et al.Preparationof Pd-Au/C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alloying degree andtheir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formic acid oxida-tion[J].Appl Catal B-Environ,2011,102:614-619.[3]WANG X,TANG Y,GAO Y,et al.Carbon-supportedPd-Ir catalyst as anodic catalyst in direct formic acid fuelcell[J].J Power Sources,2008,175:784-788.[4]LARSEN R,ZAKZESKI J,MASEL R I.Unexpectedactivity of palladium on vanadia catalysts for formic acidelectro-oxidation[J].Electrochem Solid St,2005,8:A291-A293.[5]WASZCZUK P,BARNARD TM,RICE C,et al.Ananoparticle catalyst with superior activity for electroox-idation of formic acid[J].Electrochem Commun,2002,4:599-603.[6]LV J J,LI S S,WANG A J,et al.Monodisperse Au-Pdbimetallic alloyed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reducedgraphene oxide with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J].Electrochim Acta,2014,136:521-528.[7]HSU C J,HUANG C W,HAO Y W,et al.Au/Pd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and durability[J].Electrochem Commun,2012,23:133-136.[8]YANG J H,MA D.Graphene-supported Pd nanoparti-cles: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and as microwave-ac-tive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catalysts[J].Rsc Adv,2013,3:10131-10134.[9]LI D,KANER R B.Materials science-graphene-basedmaterials[J].Science,2008,320:1170-1171.[责任编辑:毛立群](上接第569页)[87]WANG H,WANG E,LIU Z,et al.A Novel carbonnanotubes reinforced 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leo-philic polyurethane sponge for selective oil-water sepa-ration through a chemical fabrication[J].J MaterChem A,2015,3:266-273.[88]ZHU Q,PAN Q,LIU F.Facile removal and collectionof oils from water surfaces through superhydrophobicand superoleophilic sponges[J].J Phys Chem C,2011,115(35):17464-17470.[89]CHEN N,PAN Q.Versatile fabrication of ultralightmagnetic foams and application for oil-water separation[J].ACS Nano,2013,7(8):6875-6883.[责任编辑:毛立群]DOI:10.14002/j.hxya.2015.06.003|化学研究,2015,26(6):570-574。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摘要:超疏水表面材料具有防水、防污、可减少流体的粘滞等优良特性,是目前功能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超疏水表面在自清洁表面、微流体系统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有关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文简述了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归纳了超疏水表面的应用,对超疏水表面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疏水表面材料;微流体系统;表面制备方法;表面应用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Researchand ApplicationLi Yongliang(Jiangn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JiangsuWuxi 214122,China)Abstract: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material with a waterproof, anti-fouling, can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the fluid and other excellent features,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hot functional materials. As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in the self-cleaning surfaces, microfluidic systems, biocompatibility and othe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research 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caus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preparation methods, summarized th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were discussed.Keywords: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material; Microfluidic systems; Surface preparation methods; Surface application近年来,植物叶表面的超疏水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超疏水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应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超疏水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应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超疏水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应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
超疏水材料具有重要的在油水分离领域应用的潜力,因为其能够高效地将水和油分离开来。

然而,目前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1. 材料稳定性:超疏水表面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超疏水材料的表面结构,其表面易被损伤或受到污染,从而导致超疏水特性的失效。

2. 应用范围限制:超疏水材料的使用范围通常集中在粗大的颗粒物和油类物质的分离方面。

在处理微小颗粒和胶体物质方面的分离,其性能较为有限。

3. 生产成本高:目前大多数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生产工艺非常昂贵,限制了其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可能性。

4. 对环境的影响:超疏水材料通常使用纳米级疏水材料来制造,这些材料的生产和处理可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在超疏水材料应用于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中,仍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并开发更廉价、可持续和环保的制备方法。

超疏水超亲油不锈钢滤网涂层的制备及表面润湿性研究

超疏水超亲油不锈钢滤网涂层的制备及表面润湿性研究

超疏水超亲油不锈钢滤网涂层的制备及表面润湿性研究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超疏水超亲油不锈钢滤网涂层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表面润湿性进行深入研究。

超疏水超亲油材料作为一种特殊润湿性的表面,具有在油水混合体系中优先吸附油分、排斥水分的特性,因此在油水分离、油污清理、防腐蚀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不锈钢作为一种常见的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因此成为制备超疏水超亲油滤网涂层的理想基材。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目前超疏水超亲油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确定了以不锈钢为基材,采用化学修饰法制备超疏水超亲油滤网涂层的可行性。

随后,通过优化涂层制备工艺,实现了涂层在不锈钢表面的均匀覆盖和良好结合。

在此基础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接触角测量仪等手段,对涂层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和表面润湿性进行了表征和测试。

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超疏水超亲油不锈钢滤网涂层具有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和稳定的润湿性。

在模拟油水混合体系中,涂层表现出良好的吸油能力和抗水性能,实现了高效、快速的油水分离。

涂层还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可在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超疏水超亲油不锈钢滤网涂层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该材料在油水分离、油污清理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可为其他类似润湿性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启示。

2.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316L不锈钢滤网作为基底材料,该滤网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孔径规格为50 m,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过滤性能。

为了实现超疏水和超亲油特性,选用了一种含氟硅烷前驱体和低表面能聚合物复合的涂层材料体系。

通过溶剂法将氟硅烷单体与特定催化剂混合,在氮气保护下进行溶液聚合反应,得到稳定的氟硅烷预聚液。

随后,将低表面能聚合物溶解于适当的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溶液。

将两种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适量交联剂以增强涂层的稳定性和附着力。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超疏水材料的性质、应用、转变、制备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详细介绍了超疏水材料在流体减阻中、抗腐蚀中、建筑防污耐水等领域内、微流体控制方面的应用和常用的几种制备方法。

关键词:超疏水材料;超疏水应用;制备1 引言近年来,超疏水材料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所谓超疏水材料,就是指水在材料平面上的接触角大于150°的材料。

超疏水材料的特性最初是在荷叶上发现的,荷叶表面的超疏水特性赋予了它们非常好的自清洁效应,污染物很容易被水滴带走[1]。

有关超疏水的基础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因其优异的自洁性有望在国防、众多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工作备受各国重视。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是由其化学组成和表面微观结构共同决定的。

目前,通过对荷叶表面自洁性的仿生研究表明,因其层级微、纳米结合的双微观结构和覆盖在上面的低表面能物质的协同效应而表现出完美的疏水性[2]。

人们通常用液体在材料表面的接触角来表征材料表面的润湿性。

按照水滴在材料表面接触角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材料进行如下分类当接触角小于90º时,我们认为这种材料是亲水材料;如果水滴在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小于5º,那么这种材料是超亲水材料,例如经浓硫酸和双氧水(体积比为7:3)处理过的硅片,水滴在它的上面会立刻铺展开,展示出超亲水的性质;当材料表面接触角大于90º时,我们认为这种材料是疏水材料;如果材料的表面接触角大于150º那么我们认为这种材料是超疏水材料,例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荷叶,水滴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大于150º,不能稳定停留,极易滑落,因而造就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性质。

如图1所示,(a)为亲水,(b)为疏水。

(a) (b)图1 接触角示意图2 超疏水材料的用途2.1 超疏水材料在流体减阻中的应用超疏水表面的一个突出的性质是滑移效应的出现, 这一点已被广泛认可[3]。

超疏水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进展关键信息项1、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溶胶凝胶法静电纺丝法蚀刻法模板法自组装法2、超疏水材料的性质接触角滚动角表面能耐腐蚀性耐磨性稳定性光学性能热稳定性3、研究进展新型制备工艺的开发性能优化策略应用领域拓展11 引言超疏水材料因其独特的表面性质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对其制备方法和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11 超疏水材料的定义超疏水材料通常是指与水的接触角大于 150°,滚动角小于 10°的材料。

112 超疏水现象的原理主要基于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和低表面能物质的协同作用。

12 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121 化学气相沉积法通过气态物质在固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并沉积形成超疏水涂层。

优点:涂层均匀、致密。

缺点: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122 溶胶凝胶法利用溶胶凝胶过程制备超疏水材料。

优点:工艺简单、成本相对较低。

缺点:制备周期较长。

123 静电纺丝法通过高压电场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拉伸成纤维,形成具有超疏水性能的纤维膜。

优点:可制备纳米级纤维。

缺点:纤维的均匀性较难控制。

124 蚀刻法对材料表面进行蚀刻处理,构建微纳结构。

优点:操作相对简单。

缺点:对蚀刻条件要求较高。

125 模板法以特定的模板为基础制备超疏水材料。

优点:可精确控制结构。

缺点:模板的制备和去除较为复杂。

126 自组装法分子或纳米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地组装形成超疏水结构。

优点:自适应性强。

缺点:过程较难控制。

13 超疏水材料的性质131 接触角衡量超疏水性能的重要指标,接触角越大,超疏水性能越好。

132 滚动角反映水滴在材料表面滚动的难易程度,滚动角越小,表面越容易排水。

133 表面能低表面能是实现超疏水的关键因素之一。

134 耐腐蚀性超疏水涂层能有效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135 耐磨性在实际应用中,耐磨性决定了超疏水材料的使用寿命。

136 稳定性包括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等。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2015年5月3日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超疏水性材料因为它独特的性质,而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许多具有特殊润湿性的动植物表面同样受到关注。

通过研究这些表面微观结构,人们成功地仿生制备出各种功能化超疏水表面,从而更好地满足工业中实际应用的需要。

该综述简单地介绍了表面润湿的基本原理和一些自然界中的超疏水表面现象,重点介绍近几年超疏水表面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最后,对超疏水表面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疏水、仿生、润湿、功能化表面自然界中,经亿万年的自然选择,许多生物的表面都表现出优良的超疏水性能,比如荷叶、花生叶、莲叶等植物表面和水黾、鲨鱼表皮、沙漠甲虫、蝴蝶翅膀等动物体表。

一直以来,这类自然现象都启发着各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们,尤其是近几十年,仿生超疏水表面以其优越的防腐蚀、自清洁、防覆冰、抗菌等性能,在防腐、自清洁、建筑防水、流体减阻、防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⑴。

因此,对超疏水材料进行总结和展望,对这种材料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超疏水原理超疏水表面的定义可以从字面意思上进行理解,即指难以湿润的表面,固体表面的湿润性作为固体表面重要的特性之一,不仅受到固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还受固体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我们可以用液体与固体的接触角B来作为是否湿润的判断依据。

接触角越大,表面的疏水效果越好,反之亦然⑵。

当9 =0时,所表现为完全湿润;当9 <90时,表面为可湿润,也叫做亲液表面;当9 >90时,表面则为不湿润的疏离表面;当9 =180°,贝U为完全不湿润。

一般9 >150°称为超疏水表面[3]。

接触角是衡量表面疏水性涂层湿润性的主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指标,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前进角、后退角的大小来考虑其动态过程。

前进角与后退角是液滴前进或后退时与固体表面所成的临界角度。

但是如果不断增加或减小固体表面上液滴的体积,不管是粗糙的固体表面还是光滑的固体表面,液滴都无法立即达到平衡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接触角的粘滞性。

超亲油超疏水油水分离纺织品的制备与研究

超亲油超疏水油水分离纺织品的制备与研究

超亲油超疏水油水分离纺织品的制备与研究超亲油超疏水油水分离纺织品的制备与研究引言:随着油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研究开发高效油水分离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介绍了一种超亲油超疏水的油水分离纺织品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成果。

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本研究选取了具有良好亲油性质的纺织品基材,如聚乙烯纤维、尼龙纤维等,并采用纳米材料修饰基材表面。

纳米材料的选择包括氧化铁、硅烷等,这些材料在改善纺织品表面亲油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制备方法首先,将基材放入含有纳米材料的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使纳米材料充分吸附在基材上。

随后,通过热处理、电沉积等工艺,将纳米材料固定在基材表面。

最后,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基材的亲油性能。

二、制备与性能评价我们通过实验室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纳米材料修饰的纺织品样品,并对其油水分离性能进行了评价。

实验结果显示,纳米材料修饰后的纺织品表面得到了有效改善,具备了超亲油超疏水特性。

在油水分离实验中,这些纺织品能够迅速吸附油污,并强烈排斥水分,实现了高效的油水分离效果。

三、机理解析通过对制备纺织品材料的分析,我们认为超亲油超疏水性能的实现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纳米材料的增加: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在纺织品表面形成多孔结构,提高基材的亲油性能。

2.表面处理的作用:通过表面处理,可以进一步改善基材的亲油性能,增加其对油污的吸附能力。

3.基材的选择:选取具有良好亲油性质的基材作为纺织品的基础,能够为材料的超亲油超疏水性能提供基础。

四、应用前景该超亲油超疏水油水分离纺织品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油水分离设备的滤材,也可制作成防油污衣物等。

将这种纺织品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可以高效地处理产生的废水,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本研究通过纳米材料修饰纺织品基材,制备了超亲油超疏水的油水分离纺织品,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该纺织品具有良好的油水分离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料 。如高 雪峰 等 人对包 括荷 叶 、 蝉翼 、 水稻 叶 、 水 黾腿的研 究, 在微 流体器件上进 行广泛 的应用 。
成功 制得 了超疏 水性 能材料 , 该 材料具 有较 高的 自清洁表 面能 力, 拥有 滚动 各 向异 性表 面 、 高黏附 性超 疏水表 面等特殊 性能 ;
究 。四是相 关方面 的理论研 究, 主要 是利用 构建模 型等手 段 , 来
产, 无法 达到规 模化 。因此对 疏水 亲油等新 型材料进 行更 进

研究 探讨表面 结构状况 和接触 角或者滚动 角之间的关 系。
步深 化研究改 良也就具有十分 重要的现 实意 义。
1 . 制备 方法
超 疏 水 亲 油表 面 是 一 种 特殊 的 固体 , 这种 现 象 也 比较 特
性 致使超 疏水 材料 在应用 中受到 很大 的阻碍 , 故 对超疏 水性表
面 的研究 已经成为相 关领域关 注的热点… 。
处理、 脂肪酸 修饰等 方法 制备 出具 有超疏水性 能 的薄膜 。该 方
目前 关于疏 水表 面的研 究方 向以下 四种 : 一是 利用 无机物 法 不仅 能够 使物 质表 面具 有超 疏水 性 , 而且 在一 定 条件下 , 如
有 很低 的表面 张 力 , 超 疏水性 材料 的表面 对于 油状物 的低表 面 较 低 , 故易于投入 规模生产 , 有利于 工业化。 很 难保持 较高 的疏 水性 , 故很 难达到 要求 的效果 。 由于 这一特
1 . 3液相 法
该法是 利用 溶液胶 一 凝胶法 制备薄膜时 , 利用热处理 、 沸水
[ 3 ] 陈 兴隆 , 秦积 舜 , 李 治平. 表 面亲 油纳米 二氧 化硅 改变岩
石表 面润湿性 的研 究[ J 】 . 油 田化学 , 2 0 0 5 , 2 2 ( 4 ) .
或者 在 其他 物 质表 面制 备 出具 有超 疏水 性能 表面 物 质 。如利 在 真空紫 外光 照和暗室 保存的 循环作 用下 , 可 以使物 质表面 在
用 特殊 的 改性 技术 改性 织物 或 固体表 面 , 制备 出疏 水性 物 质 ; 超 疏水 超亲 水性 能 间的相互 逆转 变等效 果 。该 方法不 仅能 改 二 是研 究利 用 自然界 中具 有超 疏水表 面 的植物 和动 物, 利 用其 变 膜 的疏水 性 能 , 而且 能通 过利 用不 同的 反应 条件 , 能 对纳 米 天 然进 化 而成 的超 疏水 表 面结 构开 发具 有超 疏水 性 的新 型材 膜 表面的 形貌 、 轴方 向 、 结构进 行不一样 的改性 , 这 种方法有 望
1 _ 2 化学物 质修 饰 法
该 方法是 利用低 表面能物 质 ( 如十二 烷基硫 醇 、 全硅氟烷 ) 等 人利 用简单 的热解法 , 制 备 出具 有纳米结 构的大面 积碳膜 ,
学 组 成和 微观 几 何结 构决 定 的 。 目前 对 固体物 质表 面具 有 特 等物 质对 固体 表面进 行修饰 , 使其具有超 疏水性 能 。如 张亚南 使 其具有 特殊 浸润性 , 特 别是 使材料 具有超 疏水性 能 的研究备 然 后再在 膜表 面利用 氟硅烷进 行表面修 饰 , 制备 出 了大面 积的 受 科 学家 们关 注 。所 谓超 疏水 性是 指 物 质表 面 与 水的接 触 角 超 疏水纳 米材 料 。这 种化学修 饰法操 作简单 可行 , 反应 条件要 大于 1 5 0 。 , 而 与油 类液体 接触 角非常 小 。可是 因为油状 液体 拥 求不高 , 设备简单 常见 , 而且 制备 出的材料可 以重复 使用 , 成本
2 . 结 语
随 着 科 技 的发 展 , 超 疏水 材 料 在各 个 领域 具 有广 泛 的 影 三 是利用 高分 子材料 制备 出具有超 疏水 性的材 料表面 , 如 陈兴 响 , 逐渐 深入 人们 的生 活 。然而 , 这些 材料 目前还 面临 着很 多 隆 。 等人利 用表 面亲油 纳米二 氧化硅 改变 岩石表 面润湿性 的研 困难 , 如技术 复杂 、 生产 成本过 高等缺 陷 , 使得 技术难 以投入 生
质的物理结构 , 化学结构 , 将宏观物质微观化 , 且建立明确的体 系
研 究, 以及超 疏水 纳米材料 的改进和其 应 用进行 综述 ; 并分析 比 与数学模 型 , 故给 该方面的研究增加很 大难度 , 但是 由于前面研 究的发现 , 该方法又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 词 : 超疏水表 面 ; 研 究 方向 ; 制备 方法 ; 分析 固体 物 质表面具 有浸 润性 能 , 这种性 能是 由物 质表面 的化 殊 浸润性 能材 料的 研究 层出不 穷 , 如何调 控 固体材料表 面结 构
参考文献 :
[ 1 ] 卢晟 , 李梅 . 超 疏 油表 面研 究进 展 Ⅲ. 上海: 材 料 导报 , 殊 。理论 上 有 以下两 种 制备 途径 : 一种 是利 用化 学手 段 , 在 粗 2 0 1 3 , 2 7 ( 6 ) : 1 3 . 糙 的物 质 的表 面进行 相 关修 饰 , 用 以改 变物 质 的疏 水性 能 , 达 [ 2 ] 高 雪峰 江 雷. 大 面积超 疏水 性纳 米结 构碳膜 的制备 与 到使物 质表 面具 有超疏 水性 的 目的 ; 另一种是 在疏 水表面 构建 表 征 『 J ] . 物 理 2 0 0 6 , 3 5 ( 7 ) : 5 5 9 - 5 6 4 . 粗糙 结构 。 目前有 较 多成 熟的制 备超 疏水 技术, 如超 疏水 仿生
科学家还通过对蝉水黾水稻叶子等天然对疏水动植物进行研究期望通过探索天然超疏水生物表面的奥秘用以制备出人工仿生的超疏水表面该方法需要对生物进行透彻研究需要了解物质的物理结构化学结构将宏观物质微观化且建立明确的体系与数学模型故给该方面的研究增加很大难度但是由于前面研究的发现该方法又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超疏水 亲油性材 料研 究的进展
韦映 杨 娟 向晴 罗正 龙 孙 初锋 ( 西北 民族 大学 化 工学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3 0 )
摘 要: 本 文主要 对近 年 来 国 内外超 疏 水亲 油性材 料性 能的
较 目前 各 种 超 疏 水 性 材 料 的 制 备 方 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