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不仁与仁”的统一对践行和谐发展观的意义
老子的和谐观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老子的和谐观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摘要: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两大问题,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都必须要在一定的社会规律中进行,这个规律体现在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中。
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他的道论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我们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分析老子的和谐观的理论,解读其中的以人为本的内涵,对我们深化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道和谐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道:老子的和谐观的理论内涵老子创立了著名的“道”的理论,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它包容一切,统摄一切,一切事物统一于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道是无为的。
他告诉人们要“唯道是从”,爱道,循道,无为而无不为。
在老子那里,“道”是统摄万物的本原。
道既不是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精神性实体,它是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总的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各得其所,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
正如《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老子认为整个生态世界是联系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是道循环运动的产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 ,势成之”。
道缔造了生物,•德养育了生物, “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自然的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处于平衡与协调的状态。
道使生态系统自然趋向平衡。
老子的道包含着和谐观,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道就是事物的和谐统一关系,道的本质就是和谐,和谐是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的道论,讲了许多的辩证法思想,提出辩证法的“和谐规律”。
他认为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矛盾,诸如,福与祸,这些矛盾,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为存在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与丑,善与恶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论文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在我国行政方面的现实意义【摘要】老子的“无为”思想的本质是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特别是我国的行政机关为了自身的发展,就肆无忌惮地开展“有为”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伤害了人民的日常生活等等。
这些做法与道家的“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
本人主要从老子的“无为”思想在行政方面的实施的影响,来谈论起现实的意义及当代的价值。
【关键字】无为思想行政方面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中,道家思想虽没有儒家思想那么深入中国国民的血液,但是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十分深刻。
特别是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思想的本质是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特别是我国的行政机关为了自身的发展,去满足自身的贪欲,就肆无忌惮地开展“有为”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伤害了人民的日常生活等等。
这些做法与道家的“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
一、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思想中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观对中国后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老子主要是倡导以“道”治国,所谓的“道”,也就是老子从万千的世界中所总结的规律,而“无为”,是遵守这些规律的基础。
(一)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有”与“无”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辩证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四章)老子说“有无相生”(第四十六章),就是说“有”和“无”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循环不止。
一般生物都会死亡。
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
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闫祯(山东中华文化学院济南250002)内容摘要:和谐社会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重关系,政治的和谐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老子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道德经》中论述的关于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天道公平的社会平等观念、轻令简约的为政观念、弥兵反战的和平思想,是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虽然这些思想还不系统, 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 但《道德经》中的关于政治和谐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
关键词:老子、政治和谐、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也是扎根于当代中国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
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有着注重建设和谐社会的悠久历史。
老子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道德经》中, 就有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社会的理念, 虽然这些理念还不系统, 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 但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现代与传统的互补,《道德经》中的关于政治和谐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
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和谐思想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对无为而治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
统治者只有小心谨慎,严肃认真,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国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即圣人,百姓并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以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百姓,顺应百姓生产生活的自然规律。
《老子》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浅析
《老子》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浅析发表时间:2013-10-17T15:44:45.920Z 来源:《赤子》2013年8月下总第288期供稿作者:刘洋[导读] 如果说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属于“纵向思维”的话,那么《老子》就属于“横向思维”。
刘洋(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2级研究生,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老子》一书充满了大量的对立统一思想,在书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关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现象中的许多矛盾概念的论述,诸如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智愚、巧拙、大小、长短、难易、轻重等80处之多。
理解《老子》哲学,必须首先准确理解《老子》中的对立统一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容纳了几乎全部以往的对立统一范畴,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结构,标志着我国辩证矛盾观的历史形成。
关键词:《老子》;哲学;对立统一思想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1 一、《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一)《老子》的矛盾普遍性的思想。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着矛盾,并通过对大量对立性概念的表述,如:有无、大小、高下、动静、刚柔、祸福、善恶等等,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揭示了客观事物矛盾统一的现象和规律,它在仅有五千多字的文章中就列举了成双成对的矛盾概念达八十个之多。
[1]这都证明了《老子》在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发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
(二)《老子》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的思想。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第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之所以知道美,是因为有丑与之对立;之所以知道善,是因为有恶与之对立,美与丑,善与恶是两对矛盾,是截然相反的事物,然而,人们认识它们却要以对立面的形式入手,《老子》这样的辩证思维无论在几千年以前还是在现代生活中都是很实用的,这也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
老子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是 “ 致虚极,守静笃 ”的身心和谐 的人生观。“ 虚极静笃 ” 是道家对人生境界的阐述,一个人 ,不论高低贵贱 ,对凡事看平 淡,以平静的心情对待,“ 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 ” ,不随着现实的 变化而改变 自己的心情,做到处乱而不惊,只有达到虚极静笃的 境界,才能知常。他说 “ 知常 日明。不知常,妄做凶” 。老子在道 德经通篇都在说无为,并非让我们毫无作为,其本质是不要妄为、 乱为,而是要顺应 自然而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物质化 ,老子的思想 更好的告诉我们 如何处理 “ 得失 ” ,告诉我们要有平常之心、容人之心,做到万事 顺其 自然,对于身外之物不能过于强求。要加强自己的修身养性, 以平静之心冷眼观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地享受安逸 的人生乐趣 。 二是 “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的价值观 。要人们外现纯真 , 内持质朴,清心寡欲,才能够更加接近 “ 真、善、美” ,实现人的 自然回归。《 道德经》中指 出:“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 。 ”要克制 自己的欲望,追求心灵的完美 ,而不是物质的 挥霍,生活的奢侈来作为 自己人生的态度,要甘于清苦,甘 于平 淡。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有些人从利己的角度 出发,忽略甚 至是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为 了钱人们的道德底线在不断的下降。 老子的思想对于矫正现代社会的 “ 金本位” 、“ 官本位 ”思想 具有 重要的价值。用老子的思想告诉人们清心寡欲、无欲则刚才 是人 们追求的终极 目标,“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贪 图名 利往往是罪恶的根源 , 更是无数人间悲剧症结之所在。 “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适可而止,功成而知身退 ,才是明智者所持的正确的
新经济Biblioteka 2 0 1 4年 1 2月 ( 上、中旬合刊 )
试论老子《道德经》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和谐社会的意义(一)
试论老子《道德经》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和谐社会的意义(一)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的一位大哲学家,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其思想内容却非常丰富,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方面。
这里,我们仅就其中对于构建人类和谐社会有关的部分作一简略的介绍,以就教于方家。
由于老子其人及其著作,历来即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在开始介绍这个问题之前,先必须交待一下我们将采用那种观点作为我们的立论依据。
这里,我们不准备详细地去介绍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了,因为任继愈先生在1985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订版《老子新译》一书的“绪论”中,已经对有关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作了非常详细的系统归纳和分析,并在归纳分析各种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很好的看法,也可以说是对这些争论问题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他肯定了老子是春秋晚期的人,与孔子同时而略早,是孔子的老师;《道德经》五千言基本上是老子本人的著作,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农民群众的愿望。
他的这些观点也正是本文立论的依据之一。
此外,张松辉教授在2006年8月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研究》一书中,又在任继愈先生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对老子的身世及其思想,作了更为详尽的考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考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老子为首的道家文化,乃是批判继承了以西周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的产物,“老子思想是属于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第108页),并在论证老子对儒、佛两家均有极为重要影响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其和道教的密切关系,认为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又是道教所尊奉的教祖,其著作《老子》一书,被道教尊奉为主要经典,称之为《道德尊经》;其基本思想,为历代高道们所继承和发展。
所以,他认为道家与道教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离开道教而谈论道家,这个道家就是有头而无尾;相反,如果离开道家而谈道教,这个道教就是有尾而无头,他的结论是:“应把道家和道教视为一体”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本书第406-412页)。
老子和谐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一 . 二
老子和谐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一)《老子》一书的作者,从司马迁开始就搞不清楚,后来出土了长沙的帛书和郭店的竹简,也没有法说清《老子》为谁所作。
弄清《老子》的作者是谁,是复杂的,需要更多的资料发掘。
但是,《老子》一书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经典,是不争的事实。
它以深邃的、思辩的哲学思维,哺育着、培养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从古到今,连绵不断,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老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人类伟大的哲学家。
今天我们来发掘《老子》的和谐思想,探求建构和谐社会的文化基因,从现实的层面上去光大弘扬《老子》的思想,是很有价值的。
一、“道法自然”——宇宙发展之普遍规律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由道家到道教,先哲们撰写许多有名的著作:如《庄子》、《老子指归》、《阴符经》、《关尹子》、《列子》、《亢仓子》、《周易参同契》以及《太平经》、《抱朴子》、《上清灵宝大法》、《太上感应篇》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这些道家和道教的经典在几千年的传播中,不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而且也塑造中华民族的民俗、社会心理等。
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哲学,都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都把天人合一、和谐看成是宇宙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道家哲学的基本命题,以此展开了老子丰富的和谐的思想。
“和”是老子哲学的基本价值选择,它传递到庄子以及道教的教义中,并且展示了道家和谐思想的特色。
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命题中,就已经包含了“道法自然”是宇宙普遍规律的内容。
从无形的“道”中生出有形“一”。
“一”即“道”,“道”即“一”。
“道”是从质上说的,“一”是量上说的。
“一”是最小的数,也是最大的数。
“一”是部分,也是全体。
“一”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
世上没有一,只有一个人,一头牛,一颗树,一根草等等,因而“一”是无数个具体事物的抽象。
略谈老子的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一)
略谈老子的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一)摘要]老子通过自己对自然世界的深入观察分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重要论点。
强调不管是人、地、天还是道,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反观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尤其是由于人类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已经引起各国的重视。
老子的这一论断的提出为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是人类的发展怎样顺应自然和历史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老子道规律和谐发展一、关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通过自已对自然世界的深入观察分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重要论点,这里说的“道”,就是指自然世界事物运动发展内在的、固有的基本规律。
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人大,地大,天大,道大。
其中“道”是第一位的。
不管是人、地、天还是道,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说,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运动发展内在的、固有的基本规律,我们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老子从自然世界发展的规律中窥见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原理是相通的,因而主张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应遵循自然无为的规律。
所谓无为,不是指守株待兔,毫不作为,而是指应当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作为,不能违背规律凭自已的意志强行妄为。
因此,在社会治理方面,老子主张统治者要实行德政政治,这也是他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实施办法,他提出了“以百姓心为心”的总的要求和一系列的德政方针,包括:“圣人之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虑其心,强其骨。
”,强调民本民生,关心百姓的吃穿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生产,发展医疗建身,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身体强壮。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强调要采取抑富济贫的措施,实行天下共同富裕。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背景介绍首先,对于不熟悉《老子》的读者来说,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老子》,全名为《道德经》,是中国战国时期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所著,共有81章。
它以深刻简洁、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了关于自然、道德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
道德思想1. 道的观念在《老子》中,"道"是核心概念。
它被描述为无形无物却包含万物的根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道"主张非强制性引导而不是命令式的规范行为方式。
2. 德行与自律《老子》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真正的美好生活。
个体应当追求简朴、谦逊和节制,并以内在的自律取代外部的权威规范。
3. 和谐与平衡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老子》提倡顺应自然、不争不抢,使个人生活与周围环境相处融洽。
哲学思想1. 法力无边论《老子》中提出了法力无边论,认为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温和而非过度行动。
相信通过保持内心平静和冷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非抵抗主义《老子》反对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它主张以柔软、耐心和包容的方式去回应外界挑战,从而实现真正的胜利。
3. 虚无主义观点《老子》中还有虚无主义观点,认为事物本质上是空虚且没有永久性。
它教导人们放下欲望,摆脱对物质和名利的执着,寻求真正的精神自由。
意义与影响《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具有深远影响。
它教导人们尊重自然、遵循道德,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中的道德理念,提升自我修养,塑造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以《老子》为指导原则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平衡。
总结起来,《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谦逊、顺应自然和自我反省等价值观念,并对于我们每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结语通过本文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在自身修行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摘要】摘要:老子的和谐思想强调了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理念,引导人们追求内心平静,并对社会关系进行深刻思考。
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需要借鉴老子的理念来建设和谐社会。
老子哲学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启示,强调了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挖掘老子哲学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了解和理解老子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类的幸福美好生活。
【关键词】老子、和谐思想、社会主义、构建、启示、天人合一、自然无为、内心平静、社会关系、建设、哲学、重要性、挖掘价值。
1. 引言1.1 老子的和谐思想在老子的和谐思想中,强调了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理念。
老子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而非逆其道而行。
他主张追随自然的步伐,放下执著,放空心灵,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在这种内心平静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从而达到心境的和谐。
老子的和谐思想不仅关注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他强调了仁爱、公平和谦虚的道德观念,认为只有通过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老子认为,领导者应当以慈爱为本,以示范的方式引导人民,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真诚与宽容的力量,从而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老子的和谐思想在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将老子哲学融入社会主义实践,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繁荣与人民幸福的目标。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老子的和谐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老子认为,天人合一,自然无为是宇宙万物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的法则,这种理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和谐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引导人们追求内心平静,尊重自然规律,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老子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新经济 2014年12月(上、中旬合刊)- 48 - 老子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陈华文摘 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老子的思想不但有“虚极静笃”的人生境界,又有着“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可谓是包罗万象。
本文阐述了老子和谐思想的基本观点,结合当前的时政及现实状况,分析了老子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 和谐思想 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未来中华民族发展提出的理念和目标,也是对中华民族千年理想追求的传承和发展。
“和谐”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有着极其丰富的源泉,而老子对“和谐”的论述又有其独到之处。
一、老子和谐思想的基本观点一是“尊道”与“贵和”。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谐”才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
“尊道”与“贵和”反应出道家的基本思想,说明万物的“有常”与和谐的无价,决定万物变动的法则是永恒不变的。
二是“不争而胜”。
老子和谐思想更阐述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处世方法论。
在为人处世的中,太过于争强好胜往往是不能够达到目标的,而恰恰相反,“上善若水”只有拥有包容之心、海纳百川的情怀,才能够在为人处世之中游刃有余。
三是“无为而治”。
“无为”是老子认为的重要治国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
讲求在治国的过程中,应适应自然规律,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强行而为,尽量减少对客观事物的人为干预,才能够达到“万物自化”的理想境界。
二、老子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老子的和谐思想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与国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和——构建人际之和谐老子的和谐思想对于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带来了指导与方向,是从古至今人们人生观与方法论的重要参考,为人类追求自我解放、自我发展提供了“指南针”。
浅谈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与和谐社会
浅谈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与和谐社会摘要:政治关系在老子看来是一种非主宰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宇宙依照相互平衡的非主宰法则得以长久运行,而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宇宙非主宰法则自然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并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法则。
遵守它社会就会趋向于自由与和谐,违背它社会就会因失衡而动乱。
政治权力的目的就是贯彻和维持非主宰的自由和谐关系,即辅万物之自然。
因此,政治权力的行使就必须有个限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键词:老子;自然;无为;和谐社会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主要指向当时的社会治理及个人修养,因而对此思想的准确把握和深刻体会对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好多人在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理解和诠释上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对自然无为思想给予否定,甚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需要加以澄清。
一、老子的“自然”思想有人认为,老子所言“自然”是指自然界或大自然。
然而,在我国古代,至少在先秦,“自然”并无近现代之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涵义,在我国古代,用于表述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是“天”和“地”。
因此,将老子所言“自然”释为自然界或大自然是不妥的。
老子“自然”的涵义包括人之自然和道之自然。
从人之自然来看,老子指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显然,“犹兮,其贵言”的主体是“太上”,即实行无为而治的最理想的君王;而“功成事遂”的主体是百姓,是说百姓在对“太上”在“不知有之”的情况下,自己“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一,即百姓们都说“这是我们自己做成功的”。
因此,这里的“自然”是“自己做成功的”,亦即“自成”之义。
这与“希言,自然”。
相同。
“希言”直接的意思是少说话。
老子在这里是指最高统治者的“希言”或“贵言”,就是指少发声救法令,让人民自己做主,自己干。
所以,这里的“自然”也是自成之意。
故“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论老子“不仁与仁”的统一对践行和谐发展观的意义
论老子“不仁与仁”的统一对践行和谐发展观的意义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公共服务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重新拾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道德经》中“不仁与仁”的话题与和谐发展观有重要联系,在当前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将“不仁与仁”思想统一看待,对国民培养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构筑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标签:老子;不仁即仁;二位统一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公共服务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多数学者认同,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为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重新拾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世纪初提出的和谐发展观认为:个人发展以他人和过去的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为自我的贡献与自我价值实现为标志。
从“不仁与仁”的视角来看,和谐发展观实际在传达一种不仁向仁的转向,倡导民众放弃对虚无自我价值的追逐,转向到对他人施仁,对社会有贡献的崇高价值追求上。
一、不仁与仁《道德经》中论述“不仁与仁”的章节仅有第五章一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历代文人对“不仁”、“刍狗”等词句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存在争议。
三国王弼在《道德真经注》中提及:“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北宋梁迥在《道德真经集注》收录了唐明皇的注解“不仁者,不为仁恩也。
刍狗者,结刍为狗也。
犬以守御,则有弊(蔽)盖之恩。
今刍狗徒有狗形。
”北宋苏辙《道德真经注》中认为“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
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
无警吠之用,故无情于仁爱也。
言天地视人,亦如人视刍狗,无责望尔。
”南宋彭耜《老子道德真经集注》中提及了王安石父子的观点:“天地之于万物,圣人之于百姓,有爱也,有所不爱也。
老子“无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分析
老子“无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分析【摘要】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
本文从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入手,分析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借鉴意义,以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同时探讨倡导“无为”的实践路径以及实践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总结老子“无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远价值,并提出未来发展中应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一思想。
通过深入探讨,本文旨在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新思路和借鉴,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践。
【关键词】老子, 无为思想,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核心价值观, 借鉴意义, 启示, 实践路径, 困难, 挑战, 深远价值, 继承, 发扬。
1. 引言1.1 老子“无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被认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功利,强调顺势而为,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平等、公正等观念是相通的。
“无为”思想在强调放下私欲、自我修养的也提倡善待他人、以和为贵,这与社会主义建设中追求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融合。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1.2 “无为”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老子“无为”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在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更需要深入挖掘和借鉴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其中老子“无为”思想就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老子“无为”思想所倡导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成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的“和谐”、“合作”、“共同富裕”等理念不谋而合。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着平等、公平、正义与和谐,而“无为”思想正是提倡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崇的共同理念相契合。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现实意义《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由传说中的老子创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其中,关于和谐的观念极为重要,提倡彼此和谐相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德经》强调“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实现和谐的基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归真”,认为每个人都应有“归真”的信念,用仁爱的心理状态去处理人际关系,实现对他人无欲无求,以求达到和谐的境界。
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提出“中庸”的思想,反对激进的行为,主张采取审慎的态度。
他认为,“中庸”的理念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
众所周知,和谐观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应遵循正确的仁爱态度,开拓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建立社会和谐根基的必要条件。
其次,坚持“中庸”的理念,避免激进急躁,能有效减轻冲突,创造体积和谐的社会气氛。
另外,和谐观还在调节人的行为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做法中,应当回归“仁者爱人”,以和谐的心态去处理人们的矛盾,忍让以做到宽容包容,尊重他人的权利,有效遏制行为的冲动,减少争吵及纷争。
最后,根据《道德经》的和谐观,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层面上,各级政府与企业、学校也应向和谐文化接受教育,让和谐文化深入社会,让“仁者爱人、归真”的理念发扬光大,让和谐文化渗透每一个角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
总之,《道德经》的和谐观以及其现实意义,对当今的社会意义重大。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我们应该坚持“仁者爱人、归真”的理念,遵循“中庸”的态度,回归“仁者爱人”,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和谐文化深入社会,推进社会的发展,增进社会的繁荣。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和谐观及其现实意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它记录了老子对道德、天地、人生等一系列问题的见解,反映了老子“天下为公”的和谐观。
作为中国智慧的经典,《道德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经》的和谐观从老子的观点来看,“道”是一种普世的、宇宙的、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
老子认为,“道”可以带领人们走向天地的和谐,让世界的一切充满和谐。
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天地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双手手拉着手一样亲密。
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应该有和谐相处的状态,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表明,天地之间要有和谐,而圣人也要以和谐之心态来处理人民的事务。
此外,老子认为,“以尊古为本”,尊重古老的文化,形成一种文化和谐。
许多古老的文化思想,如“以柔克刚”、“持之以恒”等,都是老子提出的,这些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都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人们形成和谐的思想和行为。
二、《道德经》的现实意义今天,《道德经》的和谐观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道德经》的和谐观可以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
道德经强调“仁者爱人”,尊重他人,尊重古老文化,这些思想可以促进国家内部和谐发展,营造一个友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道德经》的和谐观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
道德经告诉我们要“劝人不倦”,“改革能使百姓更和谐”,以和谐之心处理社会矛盾,这些思想可以引导人们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家之间的矛盾,促进世界和平。
最后,《道德经》的和谐观可以帮助人们做到“自然而然”,保持自然的和谐。
道德经告诉我们要“和谐美其自然”,接受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去破坏它,这样可以维护自然界的和谐。
总之,《道德经》的和谐观是中国智慧的经典,它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不仁与仁”的统一对践行和谐发展观的意义摘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公共服务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重新拾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道德经》中“不仁与仁”的话题与和谐发展观有重要联系,在当前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将“不仁与仁”思想统一看待,对国民培养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构筑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子;不仁即仁;二位统一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35-02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公共服务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多数学者认同,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为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重新拾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世纪初提出的和谐发展观认为:个人发展以他人和过去的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为自我的贡献与自我价值实现为标志。
从“不仁与仁”的视角来看,和谐发展观实际在传达一种不仁向仁的转向,倡导民众放弃对虚无自我价值的追逐,转向到对他人施仁,对社会有贡献的崇高价值追求上。
一、不仁与仁《道德经》中论述“不仁与仁”的章节仅有第五章一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历代文人对“不仁”、“刍狗”等词句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存在争议。
三国王弼在《道德真经注》中提及:“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北宋梁迥在《道德真经集注》收录了唐明皇的注解“不仁者,不为仁恩也。
刍狗者,结刍为狗也。
犬以守御,则有弊(蔽)盖之恩。
今刍狗徒有狗形。
”北宋苏辙《道德真经注》中认为“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
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
无警吠之用,故无情于仁爱也。
言天地视人,亦如人视刍狗,无责望尔。
”南宋彭耜《老子道德真经集注》中提及了王安石父子的观点:“天地之于万物,圣人之于百姓,有爱也,有所不爱也。
爱者,仁也;不爱者,亦仁也。
惟其爱,不留于爱,有如刍狗,当祭祀之用,盛之以箧函,巾之以文绣,尸祝斋戒,然后用之。
”近代学者胡适在《中国哲学史——胡适学术文集》中认为“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综上,对仁与不仁的分歧在几个方面:(1)仁是无为,不仁是因天地无为存在,便到了仁的境界,也就没有讨论仁不仁的必要(王弼);(2)仁是仁恩,不仁是不为仁恩也(唐明皇);(3)仁是无私或者仁爱,不仁是因天地不曾承担作用,也即一切与天地无关,故不仁并非说天地不仁爱或无私(即不是否定爱或无私),只是表达天地的仁爱与否同人无关(苏辙、王安石父子);(4)天地的仁或不仁是人为赋予的,或许根本不存在(胡适)。
以上不论何种解释,似乎仁的意义总是美好接近于善,也即仁偏向于慈爱和美善。
不仁不是非仁,不是对仁的否定,只是说明一种状态,尚未到达仁或者与仁无关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处于仁的对立面。
基于此,有此假设:如果天地缺乏仁,没有做到仁,就会将万物当作是供奉自己的贡品(即玩物),随意支配、享用甚至“愚弄”。
圣人(当权者)缺乏仁,不仁时,就会将民众当成刍狗。
此假设有一定的偏颇,但仍有借鉴意义。
以史为鉴,被视为有仁的明主通常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常施仁政;而残暴乖戾的暴君则施行苛政,陷百姓于水火之中。
老子如何得出“天地将万物当成刍狗”的论断呢?古人生产力低下,没有主观能动性的概念,所以看到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现象后,便产生了对生存无奈的感叹,抑或是对自然“顺天命”的豁达,但不论如何,人与天地自然相比,只能逆来顺受,别无他法,所以在天地面前,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承认,本身就像是刍狗一样。
因此有智慧的老子,勇敢地承认了“自我像刍狗”的论断。
因此所谓“仁或不仁”的论断实际是指“天地不仁或仁,不论你认为它仁或不仁,它依然高高在上”。
天地不需功利,天地无思想,无思想便无法衍生出人的情感与知觉,更不能将万物做刍狗。
天地不言不语,也无法言语,只能通过先知与之沟通,即使沟通也是单向联络,所以“仁或不仁”是在借助着天地的名义,为了某种目的的“勾当”,可能是劝诫人们向仁善,抑或预示人生运行规律,抑或是为了宣扬个人的学说。
二、不仁即仁的二位统一圣人的仁或不仁又该如何解释呢?在皇权社会或者现在的法制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长久存在。
与之相应的则是强势群体,高居上位的“贵族”或“当权者”。
对于圣人来说,百姓像刍狗,是因圣人的精神状态已脱离人道,没有七情六欲、诸多烦恼,也即处于天地的境界,故此将百姓等同于刍狗也无可厚非。
而《辞源》中对“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狗”中的“不仁”释成“残暴,残忍”[2]。
钱钟书先生也认为:“圣人不仁,圣人虽圣,亦人,也人有心也,其不仁也,或由麻木,而多出残贼,以凶暴为乐。
”[3]尽管钱先生的论断有争议的地方,却有借鉴意义。
如自孔圣人之后,为追求入圣的当权者大多误会了老子“圣人不仁”论断的内涵,为了成为“圣人”,希望百姓将他称为“圣人”,错误地按照老子的标准,简单地推理,即“将百姓当作刍狗”,便可成为“圣人”。
但老子的初衷只是希望当权者像天地一样、圣人一样,被民众所敬畏,而当权者毕竟是人不是天地,故综观史志,除了三皇五帝,在无一当权者得“圣人”的殊荣,由此可见钱先生的论断确实有过人之处。
也有学者提出将“圣人不仁”的“不仁”释成“至仁”,并提出“刍狗”在传递一种轻视之意[4]。
认为圣人像天地一样对万物众生一视同仁,它不偏爱某物而使其生,却不使其死,即本身是一种轻视的状态[5]。
但如果将“不仁”等同于“非仁”,则此释意也有可取之处,是较为接近《道德经》整体传达出的辩证统一的精神内涵。
然而毕竟“不仁”与“非仁”有所不同,“不仁”是指尚未到达仁的状态,而“非仁”,则是否定,完全地否定仁。
因此对于圣人不仁的解释,应该是“不仁即仁”,当刍狗就是不要当,引导人们走向“入圣”,走向“仁”,“不仁与仁”是二位一体的统一体,像阴与阳、长与短,仅仅是状态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本质并未有区别,更没有相互对立和否定。
三、不仁即仁的现实意义配合不仁与仁的论断,老子又提出,“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其意是,就算装得很满的东西,假若是静止的状态,也不易流出,相反就算是尚未装满的东西,假若在运动中,也是容易洒出来的。
多闻数穷,“数”通假为“术”,“多闻”是对百姓而言,“术穷”是对当权者而言的,为何多闻数穷,这与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有着重要关系,在第三章中,他明确提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因此,多闻数穷,同“虚其心,弱其志”是同一个执政主张,即强调“愚化百姓”的仁政。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或许对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是一种强有力且有效的方法,但也不可否认这一观点也诱使当权者走入“鱼肉百姓”的歧途。
而这也只是历史发展的误会和必然,从学术层面来说,老子提出的“仁政”是有前提的,即他的执政主张和观点的基点都是对圣人而言的。
只是历史上后来的当权者正像钱先生所说,“也是人,也有人心,因此难以入圣”,故造成了历史的误会。
那么,在当今倡导和谐发展观,推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浪潮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子提出的“不仁与仁”,又该如何看待其提出的“仁政”呢?首先,直面自己的本心,看轻看淡甚至摒弃个人所谓的面子、功利、名誉、财富等虚无的诱惑,坚决践行和谐发展观,心存仁爱,心存他人,心存社会,志存高远,把一切精力放在对社会发展、与人有利的事业上来,努力进取,积极奋斗。
以平常心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逐渐从对物质消费转向对精神食粮满足之上。
其次,心存敬畏,敬天爱人,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敢于像老子一样承认“自我刍狗”,看到个人能力的有限,保护生态。
正如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敬天爱人,坚持和谐发展,注重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全社会齐心合力,节约资源,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最后,对《道德经》等传统典籍的研读,“仁或不仁,仁政,无为而治”等观点的理解,应以评判继承的眼光,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每个文化研究者应该秉持的职业底线和职业操守。
“不如守中”是影响中国人至深的观点,中华民族是善于忍耐的优秀民族,我们的百姓是最能忍,也是最勤劳、质朴、善良的。
只要让百姓有口饭吃,有家可居,百姓便很满足了,但我们也应该反思,假如真的这样下去,一切都是好的吗?应该辩证地看,一味的守中是没有用的。
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今,只有倡导和践行辩证统一的和谐发展观,辩证地“守中”,才能逐渐培养起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远离“道德冷漠”,远离各种“诱惑”,实现自我的升华与社会的和平发展。
参考文献:[1]老子注[m].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共同出版,1988.[2]辞源[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6.[3]钱钟书.管锥编: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418-421.[4]王一胜.“天地不仁”辨释[j].杭州大学学报,1998,28(2).[5]汤一介.道德经导读[g]//非实非虚集.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