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称谓质疑

合集下载

二次革命名词解释

二次革命名词解释

二次革命名词解释二次革命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二次革命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二次革命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二次革命的意思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最早出现在北洋政府文献中是1912年11月26日袁世凯发布的《严惩倡言二次革命党徒》通令,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选举前后,孙中山亲信控制的江西、江苏、上海、广东等地爆发武装革命,意图推翻北洋政府。

中国国民党称二次革命的原因是善后大借款及宋教仁被刺案,这些说法遭到外界质疑。

二次革命最后以北洋政府击败国民党告终。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诏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同盟会在南北和谈之际,早于隆裕太后的诏书成立临时政府。

南方独立各省最终选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

由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

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陈其美势力称搜出与国务赵秉钧的通讯。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孙中山散布消息称袁世凯是暗杀背后的策动者。

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在收到租界会审公堂移交的证据后,把罪犯应桂馨和国务兼内务总长赵秉钧、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之间来往的秘密电报和函件的要点以“通电”的形式向海内外公布,迫使赵秉钧不得不发出公开电报为自己辩解。

上海地方检察厅也公开传讯在位的国务赵秉钧。

赵氏拒绝到上海应讯,但迫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袁世凯批准他辞去,由段祺瑞代理。

孙中山于事发后即从日本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以武力讨伐袁世凯。

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部分领导人(如黄兴)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

二次革命造句欣赏1.高科技、新技术带来电影的“第二次革命”。

2.促成瓷砖印花技术第二次革命的是辊筒印花。

3.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超级市场的产生被称为零售商业的第二次革命。

解放战争复习

解放战争复习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共军队名称的变化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 长征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取得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胜利,是抗击日军的中流砥柱。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 胜利,推翻蒋家王朝。
4. (2009· 河南中考)西安事变与重 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二者的相同点有 ( ) ①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②毛泽东都直接参与其中 ③都初步 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结果 ④都 为国共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5. 有一诗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 弥天大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 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史实应该 是( ) A. 西安事变 B. 重庆谈判 C. 政协会议召开 D. 中共“七大”的召 开 6. 下列关于重庆谈判的各项中,错误的是 ( ) A. 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B. 充分表明了共产党的和平诚意 C. 签订了《双十协定》 D. 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3.(2010年张家口模拟)1945年8月, 《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 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 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 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 自由的人士”期盼 ( )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 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 国
4.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 挥的著名战役有( ) (1)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 A.(1)(2) B.(2)(4) C.(1)(3) D.(3)(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 义错误. 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方针。 第三,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 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 道路”的任务。
八七会议会址
•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 • 上指出,“须知政权是 • 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一九二七年,毛泽东同志在武汉
三、中国革命的历 史性转折——遵义 会议与长征的胜利
2.遵义会议 3.红军长征的胜利 4.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推一 翻、 国坚 民持 党革 蒋命 介 石 政必 权须
(一)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
(二)国民党新军阀比旧军阀更反动
——
(三)认清国民党新军阀的欺骗性
(一)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 1、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南昌起义(1927.8.1)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树立了 坚持革命斗争的旗帜。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的开始。
南昌起义部分领导人(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二)国民党新军阀比旧军阀更反动
——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欺骗性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欺骗性
第一,国民党曾经是一面革命的旗 帜和几个革命阶级的联盟,是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组织形式。新军阀的成员中的许多 人曾经在革命的旗帜下同旧军阀打过仗, 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他们利用这些作为 进行反革命欺骗的政治资本。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欺骗性
第二,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一度对它 做出过一两项表面上的让步(如承认中 国关税自主,允诺取消领事裁判权), 于是使人认为他仍在维护民族利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总结在考研政治中,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它是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是先进阶级推翻落后阶级的暴力行动,往往是以一系列大规模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斗争胜利的形式实现其政治抱负。

在近代史中,国内革命战争都集中在中篇。

即,1919到1949年。

全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2015考生要注意的是革命的领导者和联合着以及革命对象。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

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党史中,称这段时期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简称“大革命时期”。

此前,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总统曹锟,赶走了溥仪,然后电邀孙北上。

等孙中山北上抵达时,冯玉祥已经与张作霖商定,接受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摄行大总统,并废除了曹锟宪法,终止《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

孙中山主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段祺瑞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

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召开。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1925年7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

同年10月爆发反奉战争,1926年4月反奉战争失败。

张作霖奉军占领北京,并与吴佩孚修好联合。

段祺瑞下台。

在南方,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后,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作为后方巩固下来了;同时期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不得人心。

战争未开始,民心相背毫无悬念。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中的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

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

7月6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成立。

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两次胜利和哪两次失败

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两次胜利和哪两次失败

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两次胜利和哪两次失败两次胜利: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促进全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两次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第二次失败应该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一次革命论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一种错误理论。

以王明等为代表。

他们反对中国革命有阶段之分,抹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迷恋于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企图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作一步走,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错误理论,混淆革命的阶段和步骤,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

“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称“万里长城论”。

[1]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一种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前途问题认识上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陈独秀。

早在1920年,陈独秀就提出:“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这是社会进化的一定轨道,中国也难以独异”。

1923年4月和12月,陈独秀先后发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正式形成了他的“二次革命论”的右倾理论观点。

陈独秀把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当作辛亥革命一样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他认为这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若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援助,在革命事业中便没有阶级的意义和社会的基础。

同时,他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太幼稚,而资产阶级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意义

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意义

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意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创造新局面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段时间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地偏离,以至于发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过后,我们党面临着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

但是这一进程中, 受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

由于“左”思想的长期影响和束缚, 许多人还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 还不能正确区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功绩和晚年错误,还不能从“文化大革命”的指导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中摆脱出来。

这就使得思想路线条的拨乱反正异常艰难, 也使得解放思想成为当时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邓小平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他指出,毛泽东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以实事求是为指导精神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曾经说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也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一变革起源于毛泽东去世后的中国社会情况,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被称为“第二次革命”,是因为它超越了中国历史中以革命手段为主要特征的变革,而更多地是一次内外部结合、全方位、全面深入的变革。

首先,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次思想解放的革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封闭、僵化的思维方式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阻碍。

改革开放推动了思考方式的多元化、开放化,使得全社会不再固步自封地从属于某一种思维模式。

人们开始独立思考,思考与学问的自由成为人们的一种权利和追求。

改革开放以人的思想解放为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进步。

其次,改革开放是一次经济体制改革的革命。

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并且由于经济体制闭塞,市场经济的发育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遭遇困境。

改革开放将市场机制引入国家发展进程中,转变了对经济的管理方式,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进一步地,改革开放是一场对外开放的革命。

改革开放将中国引向了对外开放的道路,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中国也积极承担起全球责任,根据其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参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改革开放也是一次社会制度变革的革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实现了土地的私有化,个体经济兴起,城市的工人阶级逐渐丰富起来。

社会的分工更加明确,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同时,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意识逐步增强。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
, , 。


’,
首 先 制 造 舆论 夺 取 政 权 然 后 解 决 所 有 制 问题 再 大

, 。


,
坚持
,
大 发展 生 产 力 这是 一 般 规律
文革 路 线 的人 们 继 续 顽 固 地 坚 持极 左路 线 而 正 是 这 个
, , 。
,
资产 阶 级 革 命 就 是 这 样 干 的 走 的 就 是 这 个 路
: , , ,
部 和群 众 积 极 投 人 这 场 革 命 夺 取 了 一 个 又 一 个 的伟 大 胜 利

任 务 通 过 必 要 手 段 解 决 政 权 问题 变 革 旧 政 权 建 立
新政权 运 用 新政权 系 解放生 产力
,

这 次 革命 是 在 中 国 共产 党 领 导 下 有 计 划 有 秩 序 的 进 行
, , ,
效 用 在 新 的生 产 关 系 的保 护 下 发展 生产 力 推 动 社 会
历 史 的发 展

:
即 政 权 问 题 厂 四 人帮 是 旧


生 产关 系 和 上 层 建 筑 的政 治 代 表 粉 碎 四 人 帮 原 本 就 是 一
,


对 于社 会 革 命 的 发 展 规 律 毛泽 东 作 过 科 学 的 概 括 和 精 辟 的论 述 指出
:
“ 。
” 场 不 流 血 的 革 命 名 符 其 实 的夺 权 斗 争 就 是 把被 四 人 帮
,

在 读苏 联 《 的 谈话 中 他 曾 经 政治 经 济学 教 科 书 》
, , , , 。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本章基本历史线索基本历史线索——(1927.8——1937.7)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该时期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所以也称10年内战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其主要历史特点是:①这10年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经历的最艰难、最曲折的历史阶段,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千难万险;②党开始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并逐步把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③党同民族资产阶级关系由破裂到重新组合,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又逐步形成了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在同阶级敌人的艰苦曲折的斗争中,在同党内“左”倾错误的斗争中,党逐步提高了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水平,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并在多方面展开。

党逐步达到政治上的成熟。

第八章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第一,新建立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政权,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比以前更加厉害。

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仍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

中国社会的性质没有变化,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且,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也更加严重了。

由此,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没有变,依然是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国民党南京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实行“清党”、“分共”政策后,国民党立即陷入互争雄长的派系角逐中。

1928年底,国民党各派系在一致反共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暂时统一的南京国民政府。

当时,国民党各派势力主要的有三个:以蒋介石、胡汉民为代表的南京派(简称宁派);以汪清卫、唐生智为代表的武汉派(简称汉派);以谢持、张继为代表的西山会议派(简称沪派)。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在1985年3月28日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第一次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他阐述道:“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邓小平所提出的这个重要论断无疑是正确而又极富远见的,查阅资料后我又对这一论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它们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既然讲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中国的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革命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1949的新中国成立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由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并取得伟大胜利的一次革命,它成功的实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目标,彻底的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及时的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其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通过改革,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和第一次革命一样,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最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它必然要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

历史趣谈二次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民党不同的利益各怀鬼胎

历史趣谈二次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民党不同的利益各怀鬼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二次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民党不同的利益各怀鬼胎
导语: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袁世凯以和平手段迫使皇帝退位,并在一九一二年三月份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上台之后,假意民主,迫使解散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袁世凯以和平手段迫使皇帝退位,并在一九一二年三月份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上台之后,假意民主,迫使解散国民党,复辟帝制,使得辛亥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二次革命时间就是此时。

在二次革命爆发前夕,中国当时的国内阶级主要有三派,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因为与封建势力存在着既定的关联,因而在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不彻底性,虽然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南方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通过改良来抵制革命,因此无法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一样斩钉截铁地割断旧中国的命。

在当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革命力量非常弱,不具有领导统一全国的能力与实力,一九一三年七月,二次革命时间,因为袁世凯的逼迫,李钧烈在孙中山的指示下,召集旧部成立成立讨伐袁世凯的部队,并用电报的形式宣告江西独立,无奈袁世凯军事实力极其强劲,讨袁部队节节失利。

一九一三年八月,二次革命时间,拥袁桂军攻占广州。

一九一三年九月一日,张勋武卫前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

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缉,相继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一九一三年十月,国会推选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

十一月,袁世凯以“叛乱”的罪名下令解散国民党。

袁世凯从此成为寡头总统,不就便称帝。

二次革命背景
二次革命背景是十分复杂的,它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那个
生活常识分享。

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即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

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

一、背景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实行专制独裁,破坏民主共和,进而筹划消灭南方各省革命势力,为复辟帝制排除障碍。

1913年3月20日,派人于上海刺杀了主张"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

4月,擅自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即所谓"善后大借款"),以扩充军备。

同时,调兵南下,准备向南方革命党人进攻。

其战略企图:控制京汉铁路(北京―汉口)、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两干线,派北洋军主力部队进攻苏、赣、皖等省,并以广西陆荣廷、龙济光部从侧背牵制南方革命军。

6月,以不服从中央为借口,将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的国民党人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免职。

7月,令北洋军第6师师长李纯率部由鄂开抵江西九江。

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于3月26日从日本回到上海,主张立即兴师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丧失战机。

4~6月,孙中山在上海三次召开军事会议,研究讨袁事宜,并敦促南方各省独立,均无结果。

二、过程— 1 —直至7月,在袁世凯陆续派兵南下、危及革命党人生存之际,李烈钧接受孙中山指令,12日在江西湖口首先宣告独立,组成讨袁军。

15日,黄兴入南京宣布兴师讨袁。

接着,皖、粤、闽、湘、川等省及上海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

袁军以第1军军长段芝贵指挥第6师全部、第2师1个混成旅共约1.5万人,进攻江西;第2军军长冯国璋率禁卫军1个旅,直隶第1混成旅,第4、第5、第20师各一部及武卫军(张勋部)共2.5万人,沿津浦铁路南下,进逼苏、皖,攻取南京;海军中将郑汝成率"应瑞""肇和"等舰由塘沽护送新常、平安商船运兵两团到沪,控制上海和苏南地区;海军次长汤芗铭率"飞霆"等军舰5艘溯长江赴江西策应第1军进攻九江。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

谢谢大家!
在旧中国,广大农民深受以地主阶级、 在中国,共产党要完成革命 斗争任务,需要广大民众积极参 富农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 与,而中国最广大的民众是分布 压迫,只有引导和带领农民推翻封建阶级的 在广大农村的农民,要争取民众 统治,剥夺他们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让 就必须争取农民。要争取农民就 农民真正成为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才会相信 必须让农民感觉到革命与自己的 革命就是他们的追求和希望,才会踊跃参加 利益是一致的,只有革命才是唯 革命斗争,革命才争取到最广泛的力量,最 一的出路。 终完成共产党的革命任务。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 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 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 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中,红军中有人对于四周 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缺乏信心, 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在1928年10月召开的 会议中毛泽东回答了这个问题,只要有继续向前发展的革 命形势,有很好的党并制定正确的政策,有很好的群众, 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发动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 权。
对农民来说: 1.沉重的打击了封建地主,在红色政权地区的地位得 对国名党和帝国主义来说: 到了提高。 1.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国民的反 2.农民获得了田地,是继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又一次农 动统治。 民要求获得土地的重大事件。 2.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野心 3.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红色政权地区农民的 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得到增加。
主要步骤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 ①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地,土地革命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 ②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 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 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 ③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 3万多人。鄂豫皖革命根 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800名农民 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 入伍。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历史演变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历史演变

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诞生于1927年8月1日,诞生以来曾先后使用过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名称。

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革命军。

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了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山,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

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红军又先后编成了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

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部队改名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师和直属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点评:在1927年至1937年的10年间,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一条艰苦曲折的道路,积累和丰富了斗争经验,造就了一大批英勇善战的指挥员,并形成了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建军原则和战略战术原则,为迎接中国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令离开湘赣苏区西征(参见红六军团西征),执行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任务。l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率领中央红军主力第l、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与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撤离中央苏区,向湘西转移,开始长征(参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长征初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由军事保守主义变为转移中的逃跑主义,虽经苦战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但红军损失过半(参见湘江战役)。在此危急之时,中共中央政治局接受了毛泽东的提议,决定放弃原定北出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黔北和川黔边前进。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遵义。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事实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实行高度灵活的运动战,纵横驰骋于国民党军的重兵之间,先后四渡赤水河(参见四渡赤水战役)。在遵义战役中,取得了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两个师又8个团的重大胜利。接着南渡乌江,威逼贵阳,西进云南,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尔后,通过彝族区,抢渡大渡河(参见泸定桥之战),翻过夹金山,于6月在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在此之前,鄂豫皖苏区的红25军于1934年11月开始长征(参见红二十五军长征),至1935年5月,创建了鄂豫陕苏区。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为创建川陕甘苏区进而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决定集中兵力向北进攻。但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借口“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没有解决,拖延行动。8月上旬,中共中央决定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下旬,当中共中央所在的右路军通过草地到达巴西、班佑,左路军进至阿坝等地后,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令左路军停止前进南下川康边,并背着中共中央电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于9月10日率红1、红3军(7月由红1、红3军团改称)和中央直属队先行北上,12日到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将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陕甘支队越过岷山,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至此,胜利结束了历时1年、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随后,到达甘泉与红十五军团(由鄂豫陕苏区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和陕甘苏区的红26、红27军组成)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11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中共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中央红军长征前向湘西转移的红6军团于1934年10月到达黔东与红3军(随即恢复红2军团番号)会合后,发动湘西攻势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继而粉碎了国民党军80多个团的大规模围剿(参见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1935年9月,红2、红6军团在国民党军调集130多个团重兵围剿的情况下,于11月19日离开苏区开始长征。经湘中、黔西北,西进云南。1936年4月渡过金沙江,7月2日进抵西康省甘孜(今属四川省),与南下受挫后于同年4月转战到道早、炉霍、甘孜地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师。5日,红2、红6军团与红32军(1935年7月由红9军团改称)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7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分为左、中、右3个纵队离开甘孜地区北上,先头部队于8月10日占领哈达铺,进入甘肃省南部地区。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今子长县城)举行会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策,并确定将国内革命战争同民族革命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根据上述方针,1936年2月和5月,红一方面军先后发起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进一步扩大了红军和陕甘苏区。8月底,红一方面军主力为策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于8月底由宁夏豫旺堡挥师南下。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静宁县将台堡胜利国内革命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 徽 教育学院学报
o
o
o 刀 h
o
a
l f
年第
期 总第
f

a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徐修 宜


谓质
,

提要
” 本 文 对 我 国 文 学界 定 论 的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这 一 称 谓 提 出 质 疑 认 为 此 称 谓 期倒
,

了战 争的性 质
与战 争 的 实 际 不 相 并 合 应 将 这 一 长 达
,
然而 这些武装起义 大部
,
以 及根据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这 一 称谓
,
都 遭 到 失 败 即 使是 武 装 起 义 所 建 立 起 来 的 革 命 根 据 地 在 此时期 内不但 是仅 有 几块 而且 面 积亦 很
, , , ,
所 表 明 的 战 争正 义 性 我 们 则 可 以 说 这 场 国 内 战 争 就 应 该 是 人 民 军 队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的领 导 下 以 推 翻 国 民 党 反 对 派 在 中 国 的 腐 朽统 治 而 首 先 发 动 的
, , , , ,

)

8
月至
,
19 3 7

7
月这 1 0 年中国 的
,
一切顺应社会发展

国 共 两 党 内 战 的 史 册 我 们便 可 以 清 楚 地 看 到 中 国
、 、
的潮 流 坚 持 进 步 的 战 争 都 是 正 义 性 的 战 争

反之
,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的 南 昌起 义 湘 赣 边 界 的 秋 收 起 义 广
变 我 国 学 术 界 对此 定 论 称 谓 与 战 争 的实 际 情 况 不 符

以 武 装 的 革命 去 反 抗 武 装 的 反 革 命 中国 共 产 党
, 。
的现象 我 们 从 学 术 界 所 定 的 第 二 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 这 一 称 谓 本身 所 表 明 的 含 义 中 去 理 解 这场 国 内 战争

,
小 同时 又 都 被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的军 队 分 割 在 一 定 的
区 域 之 内 没 有形 成 气 候
, ,

,

我 们的 政 权 是 分 散 而 又

战争

但 是 这 场 国 共 两 党 所进 行 战 争 的事 实 却 与

。 ,
,
,
孤 立 的 山 地 或 僻 地 的政 权 没 有任 何 的外 间援 助
学 术 界 对 这 场 国 内 战 争 的 定 论 称 谓 也 是 值 得 商榷

害 中 国革 命 的 力量 受 到 了极 其 严 重 的挫 折 轰 轰 烈
烈 的工 农 革命运动 也 因此 而 转 入 低 潮
,

,

延续 四 年 之
.

这 场战争 在 我 国 现 代 史 上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因 此
,

,
,
党 反 动 派 的 第 一 枪 标 志 着 中 国 共产 党独 立 领 导 革
命 武 装 斗争 的 开 始

战争 的性 质 划 分 无 外 乎 就 是 两 类 一 类 是 革 命 性 质
的 正 义 战争 另 一 类是 反 对 革命 的非 正 义 性 战争
, , , ,
中 国从 此 而 进 入 到 国共 两 党 所
,
命 政 变 以 蒋介 石 和 汪 精 卫 为 代表 的 国 民 党新 右 派

、 、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的 人 民 革命军 队所进 行 的 国 内战
完 全 背 叛 了 孙 中 山 先 生 的 联俄 联共 扶 助 农 工 的

争 定 名为 第 二 次国 内革命战争
人 民的 历 史 常 识


第 二 次 国 内革 命 战争 这 一 称谓 所表 明的 含 义 完 全 这 场 国 内战争 并 非 是 人 民 军 队 在 中 国共 产 党
, ,

命 根 据 地 的 经 济 条 件 和 文 化 条 件 同 国 民 党 区 域 比较 是 落后 的 革命根据 地 只 有 乡 村和 小城 市 其 区 域 开
.
,
10
年 的 国 内战 争 称 之 为 第 一 次 国 共 战 争
, “




我 国 史 学 界把
1 93 7
1 92 7

,
8

1
日 的 南 昌起 义 至
众 所周 知
,
19 27
” “ 年 的 四 一二 和 七一五 反 革
,


7
月 卢 沟 桥事变 即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的军 队 同
“ ”
, ,
,
,
久 的 国共 两 党 的革命 统 一 战 线 从 此 彻 底 破 裂 中 国 的大 革 命 遭 到 了 惨 重 的 失 败 为 了有 力 地 反 抗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的 血 腥 屠 杀 政 策
, ,
确 有 必 要 给 这一 长 达 1 0
年 之 久 的 国共 两 党 所 进 行
的战 争 定 一个 能 够 符合 战争 实 际 的 准 确 称 谓 以 改
。 ,
,
此说 已 成 为 我 国
, ,
三大 政 策 掀 起 了 一 场 反 共 反 人 民 的 高潮
,
,

此时 大

,
但是 随 着 我 国学 术 界 对 中 国现 代
,
批 优 秀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党 员 和 革 命 的进 步 人 士 惨 遭 杀
史 及 其 中 国 革 命 史研 究的 不 断深 入 笔 者认 为 我 国
州 起 义 及 其 它 地 区 的 数 次 武 装 起 义 等 使我 党 进 入

一切 逆 社 会 潮 流 而 动 反 对 进 步 坚 持 倒 退 的 战 争 都 是 非 正 义性 的 战 争 的原则
, ,
,
,
那 么 根 据这 些 判 断 战 争 性 质

, ,
到 创 立 革 命 军 队的 新 时 期



进 行 的 国 内 战 争 时期 ( 学 术 界 亦 称这 场 国 内 战 争 为 土地 革 命 战 争 或 第 二 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 翻开
19 27
” “
我 们判断 一场战 争的正 义与 非正 义 性 其 唯一 的标 准 就 是看 其战 争发 起 者 的 目 的 也 就 是 说 战 争 发 起 者 的 目 的 决 定 了 战 争 的性 质
,
决 定发 动武 装起 义 建 立 茧 命 的 军 队


1 927
,

8


1
日 在 周 恩来 叶 挺
,



贺 龙 朱 德 的领 导 下 伟 大 的 南

昌 起 义 终于 爆发 了
,


南 昌起 义打 响 了 武 装 反 抗 国 民
是 革 命 的 正 义 性战争
, ,



其实 历 史 上 的 战 争 按 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