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 自控报告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的实训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掌握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2. 掌握典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和频域响应分析方法;3. 学会使用实验设备进行控制系统实验,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4.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实训仪器与设备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台;2. 信号发生器;3. 数据采集器;4. 计算机;5. 控制系统模拟软件。

三、实训内容1. 控制系统结构分析通过实验台搭建一个典型的控制系统,分析其结构,包括各个环节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2. 时域响应实验对搭建的控制系统进行阶跃响应实验,记录并分析系统的输出波形,计算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等性能指标。

3. 频域响应实验对搭建的控制系统进行频率特性实验,记录并分析系统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绘制Bode图。

4. 控制系统设计根据实验结果,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包括PID参数整定、控制器设计等。

四、实验过程1. 搭建控制系统根据实验要求,搭建一个典型的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等环节。

2. 进行阶跃响应实验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阶跃信号,输入到控制系统中,记录输出波形,并计算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等性能指标。

3. 进行频率特性实验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输入到控制系统中,记录输出波形,并绘制Bode图。

4. 控制系统设计根据实验结果,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包括PID参数整定、控制器设计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阶跃响应实验通过阶跃响应实验,可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例如,超调量反映了系统的振荡程度,上升时间反映了系统的响应速度,调节时间反映了系统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

2. 频率特性实验通过频率特性实验,可以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例如,幅频特性反映了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放大倍数,相频特性反映了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相位延迟。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掌握PID控制器的调节方法,并验证PID控制器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

PID控制器是一种常见的控制器,它由比例环节(P)、积分环节(I)和微分环节(D)三部分组成。

比例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大小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积分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累积值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微分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变化率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

PID控制器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精确控制。

三、实验装置。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PID控制器、被控对象、传感器、执行机构等。

四、实验步骤。

1. 将PID控制器与被控对象连接好,并接通电源。

2. 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其逐渐接近理想状态。

3. 对被控对象施加不同的输入信号,观察PID控制器对输出信号的调节情况。

4. 根据实验结果,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当PID控制器的比例系数较大时,控制效果会更为迅速,但会引起超调;当积分系数较大时,可以有效消除稳态误差,但会引起响应速度变慢;当微分系数较大时,可以有效抑制超调,但会引起控制系统的抖动。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合理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加深了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控制效果。

七、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实践锻炼,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意识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参考文献。

[1] 《自动控制原理》,XXX,XXX出版社,2010年。

[2] 《PID控制器调节方法》,XXX,XXX期刊,2008年。

自动控制实训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并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理解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频率响应等性能指标;3. 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指利用各种自动控制装置,按照预定的规律自动地完成对生产过程或设备运行状态的调节和控制。

本实验主要研究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

1. 阶跃响应:当系统受到一个阶跃输入信号时,系统输出信号的变化过程称为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可以反映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2. 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指系统在正弦输入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

频率响应可以反映系统的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箱;2. 双踪示波器;3. 函数信号发生器;4. 计算器;5. 实验指导书。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阶跃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实验箱和示波器。

(2)输入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

(3)分析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的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等性能指标。

2. 频率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实验箱和示波器。

(2)输入正弦信号,改变频率,观察并记录频率响应曲线。

(3)分析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等性能指标。

3. 系统校正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实验箱和示波器。

(2)输入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未校正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3)根据期望的性能指标,设计校正环节,并搭建校正电路。

(4)输入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校正后的阶跃响应曲线。

(5)分析校正后的阶跃响应曲线,验证校正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阶跃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根据示波器显示的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得到系统的超调量为10%,上升时间为0.5s,调节时间为2s。

(2)分析:该系统的稳定性较好,但响应速度较慢,超调量适中。

2. 频率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根据示波器显示的频率响应曲线,计算得到系统的幅频特性在0.1Hz到10Hz范围内基本稳定,相频特性在0.1Hz到10Hz范围内变化不大。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全)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册院系:班级:学号:姓名:目录实验五采样系统研究 (3)实验六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9)实验七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 (14)实验五 采样系统研究一、实验目的1. 了解信号的采样与恢复的原理及其过程,并验证香农定理。

2. 掌握采样系统的瞬态响应与极点分布的对应关系。

3. 掌握最少拍采样系统的设计步骤。

二、实验原理1. 采样:把连续信号转换成离散信号的过程叫采样。

2. 香农定理:如果选择的采样角频率s ω,满足max 2ωω≥s 条件(max ω为连续信号频谱的上限频率),那么经采样所获得的脉冲序列可以通过理想的低通滤波器无失真地恢复原连续信号。

3. 信号的复现:零阶保持器是将采样信号转换成连续信号的元件,是一个低通滤波器。

其传递函数:se Ts--14. 采样系统的极点分布对瞬态响应的影响:Z 平面内的极点分布在单位圆的不同位置,其对应的瞬态分量是不同的。

5. 最小拍无差系统:通常称一个采样周期为一拍,系统过渡过程结束的快慢常采用采样周期来表示,若系统能在最少的采样周期内达到对输入的完全跟踪,则称为最少拍误差系统。

对最小拍系统时间响应的要求是:对于某种典型输入,在各采样时刻上无稳态误差;瞬态响应最快,即过渡过程尽量早结束,其调整时间为有限个采样周期。

从上面的准则出发,确定一个数字控制器,使其满足最小拍无差系统。

三、实验内容1. 通过改变采频率s s s T 5.0,2.0,01.0=,观察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的过渡过程。

被控对象模拟电路及系统结构分别如下图所示:图中,1)(/)()(==z E z U z D ,系统被控对象脉冲传递函数为:T T Ts e z e s s e Z z U z Y z G -----=⎥⎦⎤⎢⎣⎡+-==)1(4141)()()( 系统开环脉冲传递函数为:T T w e z e Z G z D z G ----===)1(4)()()(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1)()(z G z G z w w +=Φ在Z 平面内讨论,当采样周期T 变化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掌握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熟悉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分析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典型环节: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等。

2. 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3. 时间响应:阶跃响应、斜坡响应、正弦响应等。

4. 频率响应: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等。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 积分环节- 比例积分环节- 比例微分环节-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上升时间- 调节时间- 超调量- 峰值时间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偶然误差- 稳态误差四、实验步骤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得出结论。

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频率响应分析仪测量各个环节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频率响应特性,得出结论。

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搭建二阶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二阶系统的上升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峰值时间等性能指标。

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搭建线性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稳态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系统的稳态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

- 积分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2所示。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自控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悉自动控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3. 学会运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4.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电路,研究了典型环节(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

通过改变电路参数,分析了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本实验研究了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通过改变系统的阻尼比和自然频率,分析了系统性能的变化。

3.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本实验研究了连续系统串联校正方法,通过调整校正装置的参数,使系统达到期望的性能指标。

4. 直流电机转速控制实验本实验利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方法,编写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程序,熟悉PID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PID参数掌握PID控制原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在比例环节中,随着比例系数的增加,系统的超调量减小,但调整时间增加。

在积分环节中,随着积分时间常数增大,系统的稳态误差减小,但调整时间增加。

在微分环节中,随着微分时间常数增大,系统的超调量减小,但调整时间增加。

2.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分析了二阶系统的性能。

在阻尼比小于1时,系统为过阻尼状态,响应速度慢;在阻尼比等于1时,系统为临界阻尼状态,响应速度适中;在阻尼比大于1时,系统为欠阻尼状态,响应速度快。

3.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实验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串联校正方法。

通过调整校正装置的参数,可以使系统达到期望的性能指标。

4. 直流电机转速控制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利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方法,编写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程序。

自动控制原理工作总结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通过学习和实践,对自动控制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现将自动控制原理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内容1. 自动控制原理基础知识学习在本次工作中,我首先系统地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

通过学习,我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规律等有了全面的认识。

2.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通过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我了解了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系统参数来优化这些性能。

同时,我还学习了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频率响应等方面的知识。

3.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面,我学习了控制器设计、执行机构设计、传感器设计等。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我掌握了控制器参数整定、执行机构选型、传感器选型等关键环节。

4. 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实践为了更好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我参与了实际项目的实践。

在项目中,我负责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调试、优化,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通过实践,我对自动控制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工作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我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有了全面、系统的掌握。

这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能力方面在项目实践中,我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试、优化自动控制系统,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器、执行机构、传感器等,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3. 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在项目实践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为我今后在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四、不足与改进1. 理论知识方面:虽然我对自动控制原理有了全面、系统的掌握,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如控制器设计、执行机构设计等。

今后,我将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 实践能力方面:在项目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系统调试、优化等。

自动化控制应用实训报告

自动化控制应用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对自动化控制技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掌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训内容1. 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首先,我们学习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如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医疗自动化等。

2. PLC编程与调试在PLC编程与调试环节,我们学习了PLC的基本原理、编程语言、指令系统以及编程软件的使用。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PLC编程的基本步骤,能够编写简单的控制程序,并对程序进行调试和优化。

3.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机器人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了工业机器人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编程技术。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能够编写简单的机器人控制程序。

4. 自动化仪表与传感器应用自动化仪表和传感器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学习了常见的自动化仪表和传感器的原理、性能和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仪表和传感器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5. 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在自动化生产线设计环节,我们学习了自动化生产线的组成、设计原则以及实施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简单的自动化生产线,并对生产线进行调试和优化。

三、实训过程1. 课堂学习在实训开始前,我们通过课堂学习,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学习,为实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际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按照实训指导书的要求,分组进行实际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遇到问题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确保实训顺利进行。

3. 数据分析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总结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性能特点和应用规律。

最新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三

最新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三

最新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三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

2. 学习如何搭建和调试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加深对系统稳定性和响应特性的认识。

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台。

2. 直流电机及调速器。

3. 传感器(如光电编码器)。

4. 数据采集卡及计算机。

5. 相关软件(如LabVIEW、MATLAB等)。

实验步骤:1.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搭建闭环控制系统,包括电机、传感器和控制器。

2. 使用数据采集卡连接传感器和计算机,确保数据传输无误。

3. 开启实验软件,设置相应的参数,如控制算法(PID)、采样时间等。

4. 进行系统开环测试,记录电机的响应数据。

5. 切换至闭环模式,调整PID参数,进行系统调试,直至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6. 收集闭环控制下的数据,并进行分析,绘制系统响应曲线。

7.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过渡过程和稳态误差等性能指标。

实验结果:1. 系统开环测试结果显示,电机响应存在较大的超调和振荡。

2. 闭环控制调试后,系统响应速度加快,超调量减小,振荡减少。

3. 通过调整PID参数,系统达到较快的响应时间和较小的稳态误差。

4. 实验数据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能有效改善电机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并调试了一个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

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PID参数设置对于提高系统性能至关重要。

此外,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加深了对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的理解,为后续更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控实验报告

自控实验报告

自控实验报告自控实验报告引言:自控是指个体能够自主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思维,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自控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自控能力的培养方法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随机分组设计,将参与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了自控训练,而对照组则没有接受任何干预。

实验组的训练内容包括目标设定、时间管理、情绪调控和自我激励等方面的技巧。

实验过程:实验组的参与者在训练期间每天进行自控训练,包括设定每日目标、制定时间表、记录情绪变化和给予自我奖励等。

对照组的参与者则按照平时的生活方式进行。

实验总共持续了四个星期。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自控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参与者的自控能力。

实验组的参与者在自控能力测试中表现出更好的成绩,包括更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更高的目标达成率和更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2. 自控训练对于参与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

实验组的参与者在训练结束后,报告了更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他们更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有条理地安排时间,并且更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3. 自控训练对于个体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训练,参与者学会了如何制定目标、克服困难和保持自我激励。

这些技能对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自控训练对于个体的自控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自控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实践。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结合自控训练和其他方法,如心理咨询和行为疗法,来提升个体的自控能力。

结论:自控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提升自己的自控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在现代社会,自控能力对于个人的成功和幸福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自控能力的培养,并积极采取措施来提升自己的自控能力。

总结:通过本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我们深入了解了自控能力的培养方法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自控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提升自己的自控能力,并提高生活质量。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实验报告引言:自动控制是现代科技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在各个行业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系统进行监测、判断和调整,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设备、机器和过程的自主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次关于自动控制的实验,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探讨自动控制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探究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并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将以温度控制为例,通过调节加热器的功率,使温度保持在设定的范围内。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一个温度传感器、一个加热器、一个控制器和一个显示屏。

温度传感器负责实时监测环境温度,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设定的温度范围,判断是否需要调节加热器的功率。

加热器根据控制器的指令,调节加热功率,以达到温度控制的目标。

显示屏用于显示当前温度和设定温度。

实验步骤:1. 将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实验环境中,并将其与控制器连接。

2. 设置控制器的温度范围,例如设定为20-25摄氏度。

3. 打开加热器,将其与控制器连接。

4. 开始实验,观察温度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5.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控制器的判断和调节过程,以及加热器的功率调节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波动,并且控制器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进行判断和调节。

当温度低于设定范围时,控制器会发送指令给加热器,增加加热功率;当温度超过设定范围时,控制器会减小加热功率。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控制器的响应速度很快,能够及时做出调整,使温度保持在设定范围内。

讨论和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控制器,它通过不断监测和判断系统的状态,根据预设的目标进行调节。

在本次实验中,控制器通过与温度传感器的连接,获取实时温度数据,并根据设定的范围进行判断和调节。

这种反馈控制的方式使得系统能够自主运行,并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自动控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生产线,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精确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范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范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姓名: 班级: 学号: 实验时间: 实验成绩: 一、 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ωn 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 实验要求:1.根据实验步骤,写出调试好的MATLAB 语言程序,及对应的MATLAB 运算结果。

2.记录各种输出波形,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3.总结判断闭环系统稳定的方法,说明增益K 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 实验步骤:1.观察函数step( )函数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146473)(2342++++++=s s s s s s s G ,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2.对典型二阶系统2222)(nn ns s s G ωζωω++= 1)分别绘制出ωn =2(rad/s),ζ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

2)绘制出当ζ=0.25,ωn 分别取1,2,4,6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ωn 对系统的影响。

3.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模型为)256)(4)(2()(2++++=s s s s Ks G ,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四、 实验结果与结论时域分析法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

为了研究控制系统的时域特性,经常采用瞬态响应(如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和斜坡响应)。

本次实验从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出发,给出了在MATLAB 环境下获取系统时域响应和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方法。

1.用MATLAB 求系统的瞬态响应时,将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分别以s 的降幂排列写为两个数组num 、den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传统反馈控制系统的模拟和实现,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控制原理和控制器设计方法,进一步深化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理解。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使用的是一台水位控制系统,该系统由电源、电机、计量储水罐、信号检测器、PID控制器、水泵等组成。

电源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通过水泵将水流入到计量储水罐中,信号检测器对储水罐中的水位进行检测并反馈给PID控制器,PID控制器对信号进行处理并控制电机的转速,从而实现对水位的控制。

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参数在进行实验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实验的一些参数,如PID控制器的比例系数、积分系数以及微分系数等。

这需要根据具体实验情况进行设定,以确保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响应能力。

2. 实施控制将水泵开启,令水流入计量储水罐中,同时PID控制器对信号进行处理,调节电机的转速以控制水位。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及时进行系统动态的监控和调整,以确保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故障排除。

3. 结束实验并分析结果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包括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以及对参数的灵敏度等。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结果分析本次实验中,我们实现了对水位的控制,并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了设定和调整。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响应能力,并且对参数的灵敏度较高。

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过慢等,这需要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结论本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通过实现对水位的控制,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控制原理和控制器设计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也为今后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自动控制原理实习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实验背景及目的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电动调节阀和PID控制器的相关知识。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电动调节阀篇(1)了解电动调节阀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电动调节阀主要由电动执行器与调节阀阀体构成,通过接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号,来驱动阀门改变阀芯和阀座之间的截面积大小,控制管道介质的流量、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实现远程自动控制。

(2)学习电动调节阀的调节稳定性和调节性能。

电动调节阀具有调节稳定,调节性能好等特点。

其结构特点包括:伺服放大器采用深度动态负反馈,可提高自动调节精度;电动操作器有多种形式,可适用于4~20mA DC或0~10mA DC;可调节范围大,固有可调比为50,流量特性有直线和等百分比;电子型电动调节阀可直接由电流信号控制阀门开度,无需伺服放大器;阀体按流体力学原理设计的等截面低流阻流道,额定流量系数增大30%。

(3)了解电动调节阀的分类及适用场合。

电动调节阀一般可分为单座式和双座式结构。

电动单座式调节阀适用于对泄漏要求严格,阀前后压差低及有一定粘度和含纤维介质的工作场合;电动双座式调节阀具有不平衡力小,允许压差大,流通能力大等待点,适用于泄漏量要求不严格的场合。

2. PID控制器篇(1)了解PID控制器的组成及作用。

PID控制器由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组成。

比例控制是利用输入信号和参考信号的偏差量来控制;微分控制是利用输入信号的变化频率来控制;积分控制是利用输入信号的积分量来控制。

PID控制器能够通过设置比例、积分和微分三种参数来调节系统输出。

(2)学习PID控制器的开发现状。

PID控制器自发明以来已有近70年的历史,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运行可靠、调节方便,已成为工业控制技术中的领先技术之一。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深入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实验应用。

通过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在实践中学习了控制系统的结构、传递函数、稳定性、稳态误差等内容,并通过使用PID控制器对物理实验系统进行控制,从而对自动控制系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工业、交通、通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本实验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相关实验的设计与实践,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实际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 学习如何建立传递函数,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3. 熟悉PID控制器的参数调节方法;4. 掌握如何利用PID控制器对物理实验系统进行控制。

实验原理与方法:1. 实验装置搭建:我们搭建了一个简单的电路系统,包括输入信号源、控制器、执行器和输出传感器。

通过控制器对执行器的控制,实现对输出信号的调节。

2. 传递函数建立:使用系统辨识方法,通过对输入和输出信号的采集,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

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表达式。

3. 稳定性分析:对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稳定性分析,包括零极点分析和Nyquist稳定性判据。

根据分析结果,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4. PID参数调节:根据传递函数和系统要求,使用PID控制器对系统进行调节。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数调节,使得系统的响应达到要求。

实验结果与讨论:我们通过以上方法,成功地建立了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通过对PID控制器参数的调节,使系统的稳态误差达到了要求。

通过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应用具体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实验结论:通过自动控制原理的实验研究,我们对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实践中,我们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建立传递函数、进行稳定性分析和PID参数调节等实验操作,使得理论知识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应用和巩固。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单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二、实验目的1. 熟悉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

2. 通过对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线性系统的矫正等实验,加深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理解。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三、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自动控制专业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研究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比例微分环节和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时域响应,了解参数变化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2. 线性系统的矫正:通过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控制校正等方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四、实验仪器1. PC机一台2. TD-ACC(或TD-ACS)实验系统一套3. 模拟信号发生器4. 示波器5. 万用表五、实验内容及步骤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1. 实验内容:(1)比例环节(2)积分环节(3)比例积分环节(4)惯性环节(5)比例微分环节(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2. 实验步骤:(1)连接实验电路,设置参数;(2)输入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输出信号,比较理想响应与实际响应的差异;(4)改变参数,观察动态特性的变化。

实验二:线性系统的矫正1. 实验内容:(1)串联校正(2)反馈校正(3)复合控制校正2. 实验步骤:(1)根据期望的时域性能指标,推导出二阶系统的串联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2)搭建校正环节的实验电路;(3)输入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4)分析输出信号,验证校正效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1. 比例环节: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成线性关系,无延时。

2. 积分环节:输出信号随时间逐渐增大,延时为积分时间常数。

3. 比例积分环节:输出信号先随时间增大,然后趋于稳定,延时为积分时间常数。

4. 惯性环节:输出信号随时间逐渐增大,延时为惯性时间常数。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实验报告引言:自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工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对系统的监测和调节,使得系统能够自动地实现预期的目标。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探索自动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效果。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 设计一个合适的传感器,能够准确地测量温度,并将测量结果输出给控制系统。

2. 设计一个控制器,能够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调节加热器的功率,以达到预期的温度。

3. 进行系统的调试和优化,使得控制系统能够稳定地工作,并且在温度变化时能够快速响应。

二、实验装置与方法1. 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了一个加热箱作为待控制的对象,通过加热器提供热量,传感器测量温度,并通过控制器对加热器的功率进行调节。

2. 实验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控制器,并将它们与加热箱连接起来。

然后,通过对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试和优化,使得系统能够稳定地工作,并且在温度变化时能够快速响应。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调节控制器的参数,使得系统能够在预期的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控制器对温度的调节非常精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温度调整到预期的值。

同时,控制器还能够根据温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自动控制技术在温度控制方面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合适的传感器和控制器的选择以及参数的优化,我们能够设计出一个稳定、精确的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实际工程中对温度控制的需求。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自动控制技术的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调试和优化,我们学到了如何根据系统的反馈信号进行参数调整,以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自动控制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2023年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2023年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原理试验汇报**: ***学号: 2班级: 计算机三班****: ***完毕时间: 2023年10月11日试验一 二阶系统闭环参数n ω和ξ对时域响应旳影响一、试验目旳1.研究二阶系统闭环参数n ω和ξ对时域响应旳影响2.研究二阶系统不一样阻尼比下旳响应曲线及系统旳稳定性。

二、试验规定1.从help 菜单或其他方式, 理解程序旳每个语句和函数旳含义;2.分析 对时域响应旳影响, 观测经典二阶系统阻尼系数 在一般工程系统中旳选择范围;三、试验内容1.如图1所示旳经典二阶系统, 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 其中, 无阻尼自然震荡角频率 =1, 为阻尼比, 试绘制 分别为0, 0.2, 0.4, 0.6, 0.9, 1.2, 1.5时, 其单位负反馈系统旳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

图1 经典二阶系统方框图2、程序代码wn=1; sigma=[0,0.2,0.4,0.6,0.9,1.2,1.5];(1)num=wn*wn;t=linspace(0,20,200)';(2)for j=1:7(3)den=conv([1,0],[1,2*wn*sigma(j)]);(4)s1=tf(num,den);(5)sys=feedback(s1,1)(6);y(:,j)=step(sys,t);(7)endplot(t,y(:,1:7));(8)grid;(9)gtext('sigma=0');(10)gtext('sigma=0.2');gtext('sigma=0.4');gtext('sigma=0.6');gtext('sigma=0.9');gtext('sigma=1.2');gtext('sigma=1.5');3、代码函数理解分析(1)给 赋值。

(2)用于创立向量。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并掌握自动控制实验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2. 了解典型线性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3.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提高系统性能。

二、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包括计算机、XMN-2自动控制原理模拟实验箱、CAE-PCI软件、万用表等。

2. 电源:直流稳压电源、交流电源等。

三、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实验系统主要由模拟实验箱和计算机组成。

通过模拟实验箱,可以搭建不同的自动控制系统,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仿真。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搭建比例环节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比例环节实验电路。

(2)设置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

(3)分析比例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2. 搭建积分环节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积分环节实验电路。

(2)设置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

(3)分析积分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3. 搭建比例积分环节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比例积分环节实验电路。

(2)设置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

(3)分析比例积分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4. 搭建系统校正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系统校正实验电路。

(2)设置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

(3)分析系统校正前后的时域响应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比例环节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比例环节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成正比关系,且响应速度较快。

2. 积分环节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积分环节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成积分关系,且响应速度较慢。

3. 比例积分环节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比例积分环节的输出信号既具有比例环节的快速响应特性,又具有积分环节的缓慢响应特性。

4. 系统校正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校正后的系统,其响应速度和稳态误差均有所提高。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自动控制实验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2. 熟悉了典型线性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3. 学会了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提高了系统性能。

七、实验感想本次实验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动控制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原理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实验结果。

二、实验装置和仪器1. Arduino UNO开发板2.电机驱动模块3.直流电机4.旋转角度传感器5.杜邦线6.电源适配器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1. 将Arduino UNO开发板与电机驱动模块、旋转角度传感器和直流电机进行连接。

2. 编写Arduino代码,设置电机的控制逻辑和旋转角度的反馈机制。

3. 将编写好的代码上传至Arduino UNO开发板。

4.将电源适配器连接至系统,确保实验装置正常供电。

5.启动实验系统并观察电机的转动情况。

6.记录电机的转动角度和实际目标角度的差异,并进行数据分析。

五、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设置了电机的目标转动角度为90度,待实验系统运行后,我们发现电机实际转动角度与目标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差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1.电机驱动模块的响应速度存在一定的延迟,导致电机在到达目标角度时出现一定的误差。

2.旋转角度传感器的精度有限,无法完全准确地测量电机的实际转动角度。

这也是导致实际转动角度与目标角度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3.电源适配器的稳定性对电机的转动精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实际系统与理论预期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由电机驱动模块和旋转角度传感器等因素引起。

为了提高自动控制系统的精度,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这些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和调试。

实验的结果也提醒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确保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题目______________
学院农业工程学院
班级农电121班
学生姓名李志强
指导教师高春燕
日期2014年12月12日
初始条件:已知单位负反馈系数开环传递函数G(s)=126*10*6/[s(s+10)(s+60)]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量,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
等具体要求)
1、 MATLAB作出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值的系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位裕度
2、前向通路中插入一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3、用MATLAB画出未校正和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4、用Matlab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画出阶跃响应曲线,计算
其时域性能指标。

5、课程设计说明书中要求写清楚计算分析的过程,列出MATLAB程序和
MATLAB输出。

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河南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2
目录
1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原理 (1)
2 校正前系统稳定情况分析 (2)
2.1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2)
2.2未校正前的系统裕度 (3)
2.3校正前的根轨迹 (4)
3基于伯德图后的超前滞后校正 (5)
3.1确定滞后-超前校正的传递函数 (5)
3.2 校正后系统稳定情况 (6)
3.2.1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6)
3.2.2校正系统的幅值裕值 (7)
4校正前后的性能比较 (9)
5课程设计小结 (11)
参考文献 (12)
1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原理
串联滞后校正兼有滞后和超前校正的优点,校正后系统响应的速度也较快,超调量较小,同时抑制高频噪声的性能也好。

当被校正的系统不稳定,并且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响应速度、相角裕量和稳态精度较高时,以采用串联滞后超前校正为宜。

该方法利用滞后超前校正器的超前部分来增大系统的相角裕量,同时有利用滞后部分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能。

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超前相角补偿系统的滞后相角,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如增加相角裕度,提高系统稳定性能等。

但是串联超前校正给系统中频段增加理论上不超过90,实际上一般不超过65的相角,提高系统的稳定裕度,但降低了抗干扰性能(高频)。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步骤如下:
(1)根据稳态性能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并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2)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

(3)确定校正参数。

(4)确定滞后校正部分的参数 2T 。

(5)确定超前部分的参数1T 。

(6)将滞后校正部分和超前校正部分的传递函数组合在一起,即得滞后-超前校正的传递函数为
1+T1s 1+T2s
Gc()=
T11+T2Bs 1+B
s
(7)绘制校正后的伯德图,检验性能指标。

2 校正前系统稳定情况分析
2.1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由已知的条件,校正前的传递函数可以整理为
126
()=
s(1/10+1*G s s )(1/60s+1)
当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为=50s-1k 这Kv=K 得K=50则待校正的开环传
递函数为
50
()=
s(1/10+1*G s s )(1/60s+1)
上式为最小相位系统,用matlab 画出的未校正前的伯德图为
k=50;num=k*[1];
den=conv([1,0],conv( [1/10 ,0],[1/60, 1])); sys1=tf(num,den); margin(sys1); grid;
很显然相稳定裕度y=-19.9度小于40度,不稳定
2.3校正前的根轨迹
用matlab求校正前的根轨迹,程序为:
Num=[1] ;
den=conv([1,0],conv( [1/10 ,0],[1/60, 1]));
sope1=tf(num,den);
rlocus(sope1)
[k,poles]=rlocfind(sope1)
rltool(sope1)
3基于伯德图后的超前滞后校正
3.1确定滞后-超前校正的传递函数
1)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

若性能指标中对系统的快速性未提明确要求时,一
般对应 G0(jw)的向量角为-180度的频率作为,从图3可以看出
)确定校正参数B
确定校正参数B。

由超前部分应产生的超前相角而定B=(1+sinQ)/(1-sinQ)又Q=40度+10度=50度故B=7.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