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二章 知觉
第二章 知觉
一、知觉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实验一】 Warren(1970)音素恢复实验
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的信息相联 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模板匹配理论示意图
典型的识别失败的例证
模板说的补充和修正
1.预加工(Preprocessing) 过程:在模式识别的初期阶 段,在匹配之前,将刺激的 外形、大小或方位等加以调 整,使之标准化。
2.模板匹配模型最开始是一 种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型,在 预加工过程提出之后,又涉 及到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形 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模板匹 配模型。
The state governors met with their respective legi*latures convening in capital city . (legislatures ) 扩展实验: 1.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 (wheel) 2.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 (heel) 3.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 (peel) 4.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 (meal)
A witness signed the official document. Sloppy fielding loses baseball games. 2.异常句:合乎英语语法但没有任何意义的句子 A witness appraised the shocking company dragon.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一神经细胞反应的受刺激区域,称为 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在大脑中存在着专门负 责对外部刺激信息特征加工处理的特 殊细胞。
简单细胞: 脑中那些对投射到眼睛视网膜上各种
简单的光线模式最为敏感地作出反应的 细胞。 复杂细胞: 复杂细胞的功能与简单细胞相同,但是 它们不像简单细胞那样受视网膜上的位 置的严重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复 杂线条觉察器细胞要最好地作出反应, 则只需要线条的方位和亮度合适,而线 条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则并不重要。 超复杂细胞
刺激呈现时间
呈现时间分为短、中、长3种。 短的呈现时间达到60%正确辨认率所需 的时间,长的时间为达到90%正确辨认率所 需的时间再加5ms,中等呈现时间为短-长 的呈现时间的中点值。 全部实验应用的呈现时间范围为3585ms。
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 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简言之,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 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 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Warren等(1970)的音素恢复效应
实验
实验时:让不同的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 如:
实验研究
Tulving, Mandler & Baumal(1964) 在 字词识别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呈现 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通过改 变作为上下文的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 上而下加工。
刺激材料 一些句子,如: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自下而上加工
1、从视觉输入开始 以视觉的再现结束。
2、视觉输入传递顺序, 分为高低阶段。
认知心理学 知觉
疑问:为什么要添加后两个自变量?
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假设检验说
刺激物说
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假设检验说
间接知觉-知觉的假设检验说。 观点: • 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 • 知觉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 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的循环,直到验证某个假设,而对感 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
模式识别——原型说
Posner实验:
• 实验结果: 被试对原有的畸变模式分类的正确率约为87%;对先前未看过的 原型分类正确率与此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的分类则较差。
支持者的声音: • Rock(洛克)(1983)指出:外部刺激与知觉经验并没有成对一关系。 同一刺激可引起不同的知觉(两歧图),不同的刺激却又可以引起相同 的知觉(常性) • Moates(乔希)(1980):知觉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 对照,然后再定向、再抽取特征并再对照,循环,直到确定刺激的意义。
靶词呈现时间0-140ms,梯度20ms。
Tulving(托尔夫),Mandler(曼德勒)和Baumal( 鲍梅尔)(1964)的 实验 实验结果:
1)随着呈现时间的增加,无论 有无上下文,靶子词的正确识别 率都逐步提高了。 2)不论呈现时间如何,有上下 文的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均高于 无上下文的。甚至当靶子词未呈 现时,在有上下文的条件下,被 试还可以正确的猜出一些靶子词。 3)当呈现时间达到一定时,有 上下文的靶子词识别率与无上下 文靶子词识别率差异减小。
目录
模板说 原型说 特征说 成分识别理论 视觉计算理论 视觉拓扑
模式识别——模板说
• 核心思想: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经 历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贝或复本,即模板。 • 基本思想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模板的最佳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求 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 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的信息相联系。并与外部的模式 一一对应。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概念、问题解决、推理和言语等。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看其主要内容。
1、知觉: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相对而言,感觉信息是具体的、特殊的,知觉信息是较抽象的、一般的。
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A、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具有间接性质。
然而,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论。
但是心理学早就确定了许多事实,如斑点图的知觉,言语对知觉的影响,定势效应等。
B、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体现为上下文的作用。
当前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总的看来,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么的假设,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种客体的期望。
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Bruner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
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做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照这个学说看来,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的上下文和有关的概念都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短短而形成各种假设。
知觉因而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是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的。
假设考验说赋予知觉老实巴交主动性和智慧性的色彩,是目前在认知心理中有相当影响的知觉理论。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是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
第二章 知觉学习理论
吉布森及她的同事们的基本课题是年幼婴儿 能发现什么和注意什么,用实证科学的态度精 心地收集儿童知觉发展的材料,这对于儿童心 理发展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极其重要的。 思考:怎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儿童主动活动,有利 于促进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吉布森生平:
1931 年毕业于史密斯学院,K.考夫卡和年轻的詹姆斯· 吉 布森都曾任她的老师,后者后来成为她丈夫并使她对心理学 产生兴趣,他们在 1932 年结婚。1933 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 位后,埃莉诺成为詹姆斯的助理。后来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博 士学位,期间她计划跟随 R.耶基斯从事动物行为的研究,但 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耶基斯就告诉她,他不允许妇女在自己 的实验室工作。后来她和 C.赫尔共事,1938 年获得耶鲁大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回到史密斯学院任讲师,1940 年升 任助理教授,1949 年任职于康奈尔大学,1966 年任该校教 授至 1979 年退休。1950 年全家迁往康奈尔,在这里她完成 了其著名的视崖实验。20 世纪 60 年代,她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儿童的学习与认知发展。
二、吉布森传略
埃莉诺· 吉布森(Eleanor Jack Gibson,1910.12.07 -2002.12.30),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知觉心理学的 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皮奥里亚,逝于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
“视觉悬崖”的主要设计者 和研究者就是E.吉布森。
三、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注意发展的阶段:
阶段1:婴儿能在他们直接的视觉范围内,通过转动他们 的头和眼,注意事物的实际运动,注视知觉排列,初步 地发现物体及排列的特征,从中得到信息。
阶段2:随着生理的成熟,婴儿手的活动大大增加,如能 伸手抓握,视敏度也显著提高。 阶段3:婴儿学会走路后,活动范围大大扩大,因而注意 的范围也大大扩展。 吉布森注意到,可知度为儿童造就了学习的机会。 儿童注意的杂乱性减少,变得更专一,更能获取 信息。
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觉和表征
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觉和表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的逐渐成熟,人们对于知觉和表征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和精细。
在认知心理学中,知觉和表征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也是认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知觉和表征的意义以及相互关系、对其的研究方法和发展、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知觉和表征的意义和相互关系1.1 知觉的定义和意义知觉是指人们通过感官系统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听觉系统感知声音、通过视觉系统感知图像、通过触觉系统感知表面的触感等。
知觉不仅是人们认知过程的起点,保障人们对于外界信息正确地理解和反应,同时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窗口,将外界的多样性呈现在人们面前。
1.2 表征的定义和意义表征是指人脑对于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和存储的过程,最终形成的内部表示。
表征可以是具象的物体或场景,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关系或规则。
表征反映了人类认知世界的结构、类别和逻辑关系,使人类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和描述外界的事物。
表征的研究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认知过程中信息的再现和加工,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语言和社会行为的本质。
1.3 知觉和表征的相互关系知觉和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两个相互关联且不可分割的过程。
知觉提供了信息,表征是信息的加工和存储的过程。
在知觉和表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征的形成依赖于人们对于外界信息的识别和理解,而知觉能力受限于表征的精细程度。
因此,知觉和表征相互依存,形成了人脑信息处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二、对知觉和表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2.1 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发展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知觉和表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变革和更新。
其中,脑成像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成为知觉和表征研究的重要手段。
脑成像技术包括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和磁脑图(MEG)等。
这些技术能够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测量脑内神经元的活动,并通过分析脑区激活信息或脑电波信号来研究知觉和表征的神经机制。
认知心理学感觉和知觉
补充资料:色彩功能 • 红色: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强血液循环。
但接触红色过多时,会产生焦虑和身心受压的情绪,使易于疲劳 者感到筋疲力尽。所以,在寝室或书房应避免使用过多的红色。 • 橙色:产生活力,诱发食欲,有助于钙的吸收,利于恢复和保持 健康。此色适用于娱乐室、厨房等处,对寝室、书房则不宜。 • 黄色:可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加强逻辑思维,但金黄色的装饰 却易造成不稳定和任意行为。所以在寝室与活动场所,最好避免 使用金黄色的家具摆设。 • 绿色:有益消化,促进身体平衡,并能起到镇静作用,对好动或 身心受压抑者有益。自然的绿色对晕厥、疲劳与消极情绪均有一 定的克服作用。 • 蓝色:能调节体内平衡,在寝室使用蓝色,可消除紧张情绪,有 助于减轻头痛、发热、晕厥失眠。蓝色的的环境使人感到幽雅宁 静。 • 紫色:对运动神经、淋巴系统和心脏系统有压抑作用,可维持体 内钾的平衡,有促进安静和爱情及关心他人的感觉。 • 靛蓝色:可调和肌肉,能影响视觉、听觉和嗅觉,可减轻身体对 疼痛的敏感作用。该色不适于装饰,但若用于布料,可使人产生 安全感。
彩色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色——蓝绿 色;黄色——蓝色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
视觉的明度、颜色存在对比,味觉、嗅觉和皮肤觉 都存在感觉对比。
四、联觉 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
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例如: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暖色”;
量的变化,而对200克的物体,要增加6克才能感觉到 重量的改变。 K=?
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
• 视觉(亮度) • 动觉(重量) • 痛觉(皮肤灼痛) • 听觉(音调) • 触觉(皮肤压力) • 嗅觉(天然橡胶气味) • 味觉(盐咸味)
认知心理学-2-知觉
1、整体 加工:先整体 后部分 2、局部 加工:先部分 后整体
(二)实验研究
Navon(1977)的实验 P29
2013/9/24
55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1(Navon,1977)
【Navon的实验】 让被试短暂注视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同 时尽快判断听到的字母是什么。 大字母代表整体特征, 小字母代表局部特征。
2013/9/24
32
2、论据 外部刺激与知觉经验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感觉刺激的维量是模糊的,具有双关性 质;感觉输入也是模糊和片段的( Rock,1983)
双关图 知觉恒常性
尽管落在视网膜上的图象发生了变化,知觉到的物体 并没有改变
2013/9/24
33
2013/9/24
34
2013/9/24
2013/9/24
66
一、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
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 构,也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2013/9/24
67
一、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识别?
确认所知觉到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 区分开来。
2013/9/24
68
一、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的基本种类: 按感觉通道划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按模式本身的特点:
将知觉作为一个动态的组织过程
通过研究下述问题对这个过程进行描述:图形与背景
的关系;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13/9/24
图形与背景: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把 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 景。
2013/9/24
9
2013/9/24
经验?刺激?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 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 激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能力越差。 感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 1 )不同刺激物作用 ( 2 )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因素 ( 3 )年龄
影响对他人知觉选择的因素(社会知觉的错觉): (1)第一印象效应(First impression)或(首因效 应)(primary effect) “第一印象”指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所获得的 印象。 主要是根据对方的仪表、表情、姿态、言谈、举止、 年龄、身材、相貌、服饰、打扮等印象而形成的。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它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 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因为我们在最初接触陌生人 的时候,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此时印象最为鲜明、 强烈,而后继信息的输入,我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 使其对我们的影响在下降。 交友:朋友、一见钟情 求职 招聘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 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 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 E = 1 / R 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因刺激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 有所不同。
典 型 的 几 何 图 形 错 觉
咖啡墙错觉
是弯曲还是平行?
左 氏 错 觉
Back
A Fraser螺旋
B
看 A图,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 图 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 组同心圆构成。 组同心圆构成。看B图,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 图 图 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A图 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教育课件】认知心理学教案
《认知心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二章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课时)一、什么是认知(重点掌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包括知、情、意等活动过程。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
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二、认知心理学(重点掌握)认知心理学也叫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的一门科学。
当一个外界的刺激(例如文字、声音、影像)经由感觉器官输入,经由一连串的处理后,你做出了对刺激的反应。
“一连串的处理”,牵涉到两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知识是如何被储存,以及储存为怎样的形式,也就是结构的问题。
另一方面,知识是如何地被运作,也就是历程的问题。
而结构和历程就综合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系统。
三、认知心理和各学派关系(一般掌握)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与他的观点很接近。
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是意识内容, 方法是控制条件下的内省。
有些心理学家说,认知心理学又返回到冯特的意识心理学上去了,所不同的是方法更加可靠,更加精巧了。
詹姆斯关于两种记忆,即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提法,今天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基础。
认知心理学2
Company Logo
知觉是自动的吗?
请你环顾四周,注意你所看到的物 体。你看到了什么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刚才你已经完成了一项令人惊异 的成就:在知觉中你接受了感觉的输入,并富有意 义的解释了。即:你已经感知到了模式、物体、人 ,以及你周围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可能你自身 并不认为这有多么了不起—毕竟你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是神经科学家发现:我们大脑中负责视觉信息 加工的皮层就占到所有大脑皮层的一半。
4)知觉的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自下而上和自上 而下的加工。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知觉加工的 过程对这两种加工有不同的侧重。 艾森克对于知觉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的看法。 特尔文等的字词识别实验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知觉过程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整 体和部分的知觉问题:对于一个客体,是先知 觉其各部分,进而再知觉整体,还是先知觉整体 ,再由此知觉各个部分? 纳文:总体特征优先理论
感觉和知觉的差别
实例:把一个手指放到面前尽可能远的地方,然 后把手移近面孔。当手越靠近面孔时,手指在你 视野中占据的面积越来越大。而你手遮住黑板的 面积也越来越大。是手变大了吗? 你当然马上会回答不是。而这个例子中,我们就 可以见到感觉和知觉的一些差别,你的手越靠近 ,那么手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影像就越大。可是你 的知觉加工会告诉你:尽管手投射到视网膜上的 影像变化了,但是你的手和面前的黑板的大小是 都没有变化的。
支持该理论的证据:人的深度知觉来自于物体本 身的结构级差。即物体距离近的部分纹理细密、 细节清晰,距离远的部分纹理粗大、细节模糊, 这成为人们判断深度的直接依据。
4、验证实验:“视崖”实验
吉布森的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人与 外界接触的直接产物,它是外界物 理能量变化的直接反映,不需要思 维的中介过程。他认为,在长期进 化过程中,因适应环境需要,人类 和其他动物一样逐渐形成了一种根 据刺激本身特征即可直接获得知觉 经验的能力。换言之,知觉是先天 遗传的,不是后天学习的。他与妻 子埃莉诺合作采用视崖(visual cliff )的设计,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
03认知心理学-知觉概论
四、不可能图形
At other times, we perceive what cannot be there
(4)图形识别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 图形是什么。 是形状知觉中比特征分析更高的阶段,要求对复合特征 进行加工,具有序列搜索的特点。 同时具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
在绿“O”黄“V”中搜索黄“O”,这时只搜索O的圆形特征
和黄的颜色就不够了,必须同时搜索具有这两种特征的目
呈现一组图形,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有目标图形“O”。被 试能很快发现目标图形,与V的数量多少无关。(平行搜索) 目标与背景图形的差别仅在于原始特征水平上,目标 图形是曲线,背景图形是直线,此时,视觉系统不需要注
视每个图形,图形的原始特征似乎是自动出来的。
(2)图形和轮廓
轮廓是图形及其背景的分界面。
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的可能解释: 当视野中存在不完整因素时, 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
网膜上投影小,砖的密度显得大。
运动视差: 运动视差:人与环境中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物体看上去
移动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看上去移动慢,
方向相同。
原因:同一时间内距离不等的物体在网膜上的运动范围
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在网膜上移动范围大,
远处物体视角小,在网膜上移动范围小,所以产
生不同速度的印象。
运动透视:人向前移动时,近处物体流动速度大,远处 物体流动速度小。飞机在机场降落的景象。
,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如向一个 人呈现两个无意义的词,“dax”和“kay”。如果这个
人处于分心状态,他可能报告说他看到了英文单词
“day”。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48、范畴大小效应:指当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少时,被试的判断更快。属于语义记忆的特征比较模型。P136
49、网络模型:语义记忆的网络模型假定,在记忆中,概念象网一样地组织,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特定概念的意义,信赖于它相联系的概念。P137
第五章
26、多重存储模型:该模型假设,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P101
27、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105
11、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期望能够引导我们对客体知觉。这样,除了自下而上加工之外,模式识别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过程,即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这种加工强调概念和高水平过程对模式识别的影响。P33
12、词优效应:是指同出现在非词(即一串无关的字母,如orwk)中相比,当一个字母(如k)出现在词(如work)中时,我们对它的识别更快、更准确。P34
第一章
1、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2、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第二章
3、知觉:是使用我们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P23
第三章
13、Stroot效应: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为完成任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然而词本身的意义作为分心刺激干扰了被试对印刷颜色的命名。P55
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 模式识别
– 特征分析说 —— 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
– 模式识别时,由特征觉察系统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解, 与长时记忆中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
• Lindsay和Norman(1977):构成所有26个英文字母的特征共有 7种,即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直角、锐角、连续曲线和不 连续曲线
第二章 模式识别
25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难题:
• 无法确定一个客观事物模板的数量及其变式 • 大脑中贮存有多少模板?这些模板的检索方式与速度如何?
第二章 模式识别
22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2、原型理论
– 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 而是原型(Prototype) – 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映 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 模式识别时,刺激只需与原型近似匹配即可 – Posner等(1967):原型实验 —— 证实原型的存在
– 1990:端点和结合点在图形辨认中的重要性
• 符合格式塔的连续性原则和间隙填充原则
– 局限性:
• 对不规则物体的解释 • 几个物体同时呈现时,边缘信息识别困难
第二章 模式识别
32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6、视觉拓扑学理论
– 陈霖(1982) – 在视觉处理的早期阶段,视觉系统首先检测的是图形
的大范围的拓扑性质,而非局部几何性质;
• 知识表征:已有的知识经验
• 易化作用:加快速度,提高正确率
• 补充作用:填补感觉信息的缺失 • 期待作用:预测环境中将呈现的信息
– 人鼠两歧图
第二章 模式识别
35
三、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模式识别
提
• 一、知觉与模式识别 •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三、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
含义: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 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下面请大家看一幅图,请问你们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四)知觉的恒常性
含义: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 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1、大小恒常性
它是指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映象的变化 而趋于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 2、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它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的知觉不 完全随感觉映象的变化而倾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 特性。
3、运动幻觉
(1)诱导运动 诱导运动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 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 觉。 (2)自主运动 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 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此即自主运动。 这也是一种运动幻觉。
(四)错觉: 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
数一数,上面有多少人图像?
下 面 两 排 中 的 哪 一 个 与 第 一 个 图 最 相 似 ?
左 面 两 排 中 的 哪 一 个 与 右 边 一 图 最 相 似 ?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晋书· 王献之传》有这样一句话:“此郎亦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 事物的一部分,却可推知事物的整体。这就是 知觉整体性的功能。 含义: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 组织加工过程。 在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知觉仍可保持完备性。 客观上缺的,主观上补起来。
第二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知觉信息加工
第三节 模式识别
本章要求:(1)了解知觉、模式等概念; (2)掌握知觉的特征、知觉信息加工和模式识 别理论; (3)知觉及其理论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是研究认知或认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它的产生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包括行为主义的失败和对心理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重视,而外部原因则包括“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影响、计算机科学的影响、社会的需要和对智力开发的需求等。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所贡献。
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体现在它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它还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
这个新的研究方向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使心理学研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它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并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在具体研究中,认知心理学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
其中,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减法反应时实验、相加因素法实验、开窗实验等,而计算机模拟则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知觉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基本看法是,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同时,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实刺激和过去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觉的刺激物说和假设考验说是两种对知觉的不同看法。
刺激物说认为,知觉是对刺激物的直接反应,而假设考验说则认为,知觉是对假设的考验,是基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刺激物进行推测的结果。
这两种看法的不同在于,刺激物说强调刺激物的作用,而假设考验说则强调知觉者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认为人类在识别物体时会将其与存储在记忆中的模板进行比较,找到最匹配的模板来识别物体。
二)特征分析说认为人类在识别物体时会将其分解为不同的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组合起来来识别物体。
支持特征分析说的证据有:1、特征自主性:当我们被要求识别一个物体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识别它,这表明我们识别物体时关注的是其特征而非其整体形状。
CognitivePsychologyPerception认知心理学
(二)理论观点
II: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1.假设检验说
1. The Hypothesis Testing
➢ Bruner和Gregory认为, 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检 验的构造过程。知觉是 在假设、期望等的引导 和规划下进行的。
➢ Bruner and Gregory believed that perception is a kind of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consists of the hypothesis testing. Perception is under the guidance and planning of hypothesis and
2021/12/16
认知心理学教案第二章
老人还是年轻人
2021/12/16
认知心理学教案第二章
美女(老太)、玫瑰(情人)
2021/12/16
认知心理学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二章
树叶还是人体
2021/12/16
认知心理学教案第二章
二、刺激物说 (Stimulus Information)
Gibson强调知觉过程是由刺 激物本身决定的,根本不需 要知识经验的参与。
应
Advantage Effect
2021/12/16
认知心理学教案第二章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知觉观 Section I: Perceptual View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一、知觉的实质
二、知识经验在知觉中 的作用
三、知觉加工过程
I: The essence of perception
2021/12/16
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与决策行为
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与决策行为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思维、知觉、注意力等心理活动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人们是如何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
第二章:知觉与注意力对决策的影响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器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解释。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他们的感知来解释和理解信息。
而注意力是指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选择性集中。
人们的注意力被引导到特定的信息上,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所关注的因素。
第三章:记忆与决策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依赖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将其作为参考来评估不同的选项。
记忆的可靠性和可访问性会影响人们对决策选项的评估和选择。
第四章:问题解决与决策问题解决是人们在面临困境时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
它在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分析问题、生成解决方案并评估这些方案的可行性来做出决策。
第五章:决策中的判断偏见与决策风险决策过程中存在各种判断偏见,如确认偏见、可得性偏见和代表性偏见等。
这些偏见可能导致人们对信息的错误解读和错误评估,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结果。
此外,决策也涉及到对风险的评估与选择,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时常常表现出特定的决策倾向。
第六章:决策中的情感与动机情感和动机是人们做出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情感可以对决策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它可以改变人们对信息的偏好和评估。
动机则是决策行为的驱动力,人们会根据他们的目标和期望来做出决策。
第七章:决策中的个体差异与文化因素每个人在认知过程和决策行为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个体差异包括认知风格、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倾向等方面的差异。
此外,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偏好和决策过程。
结论: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与决策行为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研究领域。
了解认知过程如何影响决策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决策的本质,并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决策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认知过程和决策行为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如何优化决策过程,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结果:被试对原有的畸变模式分类的正确率 约为87%;对先前未看过的原型分类的正确率也与此 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的分类则较差。
Posner等认为,这种实验结果说明,被试在实验
的第一阶段上,已经从一些畸变模式中有效地抽象出 原型。即被试对畸变模式进行分类是将它们与相应的 原型作比较的。
原型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人在知觉一个句子时,可
以依据上下文和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而把一个
词所缺失的字母(音素)恢复起来,上下文不同,
所恢复的音素也不同。
这种音素恢复现象是已贮存的知识作用的
结果,依赖于现实刺激的信息和已贮存的信息
的相互作用。
3.正常句子的知觉在所有的 音噪比水平都优于异常的句子,而异常的句 子又优于非语法句。
(2)Reed的面部简图实验 P36
3,原型匹配模型:
原型
经验
4. 原型匹配理论的评论
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容纳模板匹配理论, 灵活、有弹性,减轻记忆负担,与日常生活经验 相符。 缺点:理论不够清晰和直观,而且缺乏自上 而下的过程。
(三)特征匹配理论
1. 基本思想
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 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 进行分折,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 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亿中的各种刺激的特 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 别了。 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诸特征,特征和特 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作用。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当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看法
第一,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的过 程;(不可能图形) 第二,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见图) 第三,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 实刺激和过去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见图)
Does the brain really have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inputs?
第二章 知觉
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传感数据)转化为对目
标、事件、声音和味道等的体验的过程。(Roth, 1986)
视知觉的复杂性:看起来相当简单,似乎不需要
任何意志努力。在试图模拟该功能时遇到了巨大的障 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认知速 度与能力能与人的视觉系统相匹敌。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模板匹配理论 1.核心思想
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
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它们 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 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 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 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
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 被试任务 测验指标
判断听到的刺激是哪个字母,H 还是S,并按键做出反应
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 被试任务 测验指标
RT
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 被试任务 测验指标
实验结果
听觉辨别的反应时依赖于听觉刺激与视觉刺 激的总体的一致性关系,整体的作用大于局部
线条透视
结构密度
遮盖关系
线条透视线索
消失点
空气透视带来的深度感
浓淡远近法
纹理梯度线索
纹理变化带来的深度感
遮挡线索
遮挡
近处目标挡住远处目标
阴影线索
熟知大小线索
模糊线索
对两种知觉观的评论
建构知觉观——
强调人主观能动性 人的知觉常常是错误的吗?
大多数实验和演示都用了人工或非自然刺激
直接知觉观——
(2)大脑中的模板与客观事物很难呈一一对应 的关系,那么,对于一个客观事物来说,无法 确定模板的数量及其变式。(预加工 P32)
Antarctica
3.模板说存在的证据: P34
(1) Philips(1974)判断棋局模式的实验;
(2) Warren(1974)判断声音异同的实验。
模板匹配理论
无关因素:被试的关注点
进一步论证:视觉识别作业
视觉识别作业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注意整体组(要求被试指出他看到的大字母 是H还是S) 注意局部组(要求被试指出他看到的小字母 是H还是S)
视觉识别作业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视觉识别作业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判断看到的刺激是哪个字母,H还是S,要 尽快,并尽量少犯错误
强调环境信息 真的不需要假设内部表征来理解知觉吗? “看见”与“看成”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三、知觉信息加工过程
(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加工
1.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
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
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
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
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应用:
模板匹配理论
评价:
简单直观 不经济
不灵活
目前,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板说没有完 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它只是模式识别过 程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二)原型匹配理论
1. 基本思想:
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 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模式识别就是在记忆中寻找原型的过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知觉与模式识别
联系
对一个熟悉模式的知觉,就是模式识别
区别
知觉:觉察、分辨、确认; 模式识别:分析、比较、决策 研究范围不同(知觉广,模式识别窄)
一、模式识别概述
模式:刺激的整体结构 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 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当人们把输入刺激的信息,与 大脑中长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匹配,从而 辨认和确定该刺激信息意义的过程。 确认所知觉到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 其他模式区分开来。
实验程序: (1)先让被试看其中3种原型的畸变模 式(共12个),这些畸变模式一个个地随机呈现, 要求被试将所呈现的每个畸变模式划入某个范畴(原 型),对他们的每次分类操作均给予反馈。在这个阶 段,不给被试看任何一个原型。 (2)给被试看一系列的模式,其中包括先前看过的 畸变模式、新的畸变模式和原型本身,要求被试将 这些模式分别划入上述3个范畴。
原型:是指一类客观事物的抽象物,是一 类客观事物所共有的关键性特征。
不 同 形 状 的 椅 子
2. 实验证据:
(1)Posner和Keele的九点图实验 实验材料:9个点构成几种基本的模式,如三角形、 字母M或F以及随机点模式,这些基本的模式在实验中 被看作原型。然后对每一个原型中的某些点加以移动 (移动的距离决定了畸变程度),分别构成4个畸变的 模式。 (见图)
各部分,进而再知觉整体的加工方式。
Navon通过实验认为知觉加工过程中
存在总体特征优先现象。即在知觉加工
的过程中,总体加工快于局部特征加工。
而且当人们注意局部特征时,也不能不
先知觉刺激对象的总体特征。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 被试任务 测验指标
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 被试任务 测验指标
模式的识别需要刺激与模板相匹配,而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 最大程度的重叠。
模板匹配理论
匹配状况 完全匹配或重叠 识别状况 成功识别
大小或方向上不完全吻合
完全不重叠
调整,使之正常化
被拒
2.模板说面临着两大困难:
(1)人有大脑中到底贮存有多少模板,这些模 板的检索方式与速度如何?(串行加工还是平行 加工?)
想一想:
这一错觉是怎样产生的?
(二)直接知觉观(以Gibson 为代表)
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 的作用; 认为自然界的刺激信息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 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 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 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 考验。
视觉识别作业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反应时和正确率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视觉识别作业 00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注意局部组会受到干扰,而注意整体组不会受到干扰 总体特征的知觉优于局部特征的知觉
Kinchla和Wolfe(1979)进行重复实验 研究,认为小字母达到8度视角时,它比 总体特征(大字母)更易识别。由此他们 认为:有着最佳大小的对象首先被加工.
图片里有几个人?
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1. 斑点图
2. Warren等的音素恢复实验
让不同的被试分别听一个句子,句子如下: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 结果发现,被试倾向于将*eel分别听为wheel、heel、 peel和meel。
上而下加工的参与也逐渐增多。
Tulving, Mandler和Bauumal(1964)的字词识别 实验,证明了字词识别既依赖自下而上加工,也依赖 自上而下加工。 P26
(二)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 整体加工: 对于一个刺激客体,先知觉其
整体,然后再知觉各部分的加工方式 。
局部加工:对于一个刺激客体,先知觉其
联想失认( associative agnosia):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