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市场反应不足、动量交易和过度反应的统一理论(HS)
资本市场理论解析
资本市场理论解析资本市场理论是指对资本市场运作规律和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
它包含了投资组合理论、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多个子理论,对于解析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和价格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科维茨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通过研究资产组合的选择与分散投资的关系,旨在找到能够达到最优风险收益平衡的投资组合。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投资者应该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等,以降低单个投资品种的风险。
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投资者可以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降低风险,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二、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资本市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由费玛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假说认为资本市场是高度有效的,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已经蕴含了全部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分为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
弱式有效市场认为股票价格已经蕴含了过去的交易信息,无法通过技术分析获取超额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认为股票价格已经蕴含了全部的公开信息,无法通过基本分析获取超额收益;强式有效市场认为股票价格已经蕴含了全部的公开与非公开信息,无法通过任何分析方法获取超额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对于投资者的决策和交易行为有重要影响,也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是斯蒂尔马切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模型用于确定资产的合理价格,基于资产的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根据CAPM,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溢价,而风险溢价取决于资产的市场风险。
投资者可以通过计算资产的风险系数(Beta)来确定资产的预期回报率。
CAPM在资本市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用于评估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回报,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总结动量效应产生的原因
金专一班张建伟 213025100109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总结动量效应产生的原因“动量效应”是金融经济学英文中momentum effect一词的中文翻译,也有根据含义译为“惯性效应”,它属于资产定价理论研究中异常现象的一种,是由Jegadeesh和Titman(1993)提出的。
动量效应一般是指在过去较短时期内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的中短期收益也较高;相反,在过去较短时期内收益率较低的股票,在未来的中短期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动量效应的存在对市场有效性提出严峻的挑战.这种现象如何产生,其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通过阅读文献,下面我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股票市场动量效应形成的原因进行解释。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行为偏差有两个层次:一是投资者个体行为偏差,指投资者因受个体主观因素影响导致的行为方式偏差。
它侧重于分析投资者个体行为,以及这种普遍的个体行为偏差对市场可能产生的中长期影响。
另一个层次是投资者群体行为偏差,它主要是指因投资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市场整体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偏差。
投资者群体行为偏差分析则侧重于分析这种投资者行为相互影响制约条件下的群体行为,以及投资者是如何形成连贯的市场行为的。
在这两个层次的行为偏差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噪声交易理论、羊群行为理论、投资者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等有一定代表性的投资者行为理论。
第一个层次的原因:基于投资者认知和情绪偏差的解释,主要有BSV模型和DHS模型以及处置效应解释和羊群效应解释。
(1)BSV模型假设真实的公司盈余变化服从随机游走过程。
考虑下面两类投资者:一类持有“均值回归机制”的观点,认为公司盈余变化是均值回归,因而表现为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偏差,这种偏差导致公司股票价格对公司盈余变化反应不足;另一类持有“趋势机制”的观点,认为公司盈余变化有一定的趋势,因而表现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偏差,这种偏差导致公司股票价格对公司盈余变化反应过度。
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实证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实证研究【摘要】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是指某一事件(财务报告、消息或政策出台)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超出预期合理水平的现象。
“反应不足”现象是与“反应过度”相互对立的,当市场上有重大的消息时,股价波动平平。
文章针对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进行实证研究,先分析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是否存在,然后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反应不足反应过度动量效应反转效应一、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存在性本文选用的数据来自色诺芬数据库,即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数据库。
选用2001年1月到2008年12月在沪深两地上市的全部a 股的月度交易数据,包括复权调整后的月收盘价、复权调整后不考虑分红的月回报率、市盈率、a股流通市值以及换手率等数据。
进行数据处理时截掉了s、st、pt以及数据不连续的上市公司的数据,最后剩下452只符合要求的股票。
先将每一只股票在形成期内的月平均收益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月平均收益率在前10%的股票组合确定为赢家组合,月平均收益率在后10%的股票组合确定为输家组合,因此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股票数都为n=45只。
实证结果显示,在形成期小于6个月,检验期小于6个月的交叉组合下,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收益率的差值明显为负值,说明形成期内的赢家组合在检验期内变为输家组合,形成期内的输家组合在检验期内变为赢家组合,收益率发生了反转,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在较短的形成期和检验期交叉组合下有较明显的反应过度现象。
在形成期为6到12个月,检验期为25到30个月的交叉组合下,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也明显为负值,收益率发生了反转,但是反转效应比短期(形成期和检验期都小于6个月)要小得多。
随着持有期的延长,到了36个月之后,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收益率差值都为正值,初步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在短期内(半年内)存在比较明显的反应过度现象,在中长期内(两年以上)没有反应过度现象,而是表现出反应不足。
二、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成因(一)规模效应小公司相对于大公司而言,流通市值比较低,容易被重组和炒作,使投资者获得较高超额收益率。
资本市场的效率与不完全性
资本市场的效率与不完全性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企业融资、投资者获取收益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市场的效率逐渐成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然而,尽管资本市场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有效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不完全性。
本文将探讨资本市场的效率与不完全性,从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影响因素以及改善途径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资本市场的效率理论在经济学中,资本市场效率主要是指市场价格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所有可用信息,从而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根据Fama(1970)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资本市场的效率可以分为三个级别:弱形式效率:在这种状态下,当前证券价格已经包含过去所有的交易信息,因此通过技术分析无法获得超额收益。
半强形式效率:除了历史价格信息外,当前价格还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基本面分析不能帮助投资者超越市场收益。
强形式效率:这是最高级别的效率,证券价格不仅包含公开信息,还包括内部信息。
因此,即使是内部人员也无法通过掌握非公开信息来获取超额收益。
这些理论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现实中却存在许多不完美之处。
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尽管资本市场被广泛认为是有效的,但实际情况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不完全性,其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和行为偏差等因素。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不平等的信息获取能力。
例如,公司管理层通常比普通投资者更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
这种不对称性可能导致“逆向选择”现象,其中那些拥有更多信息的人能够从交易中获益,而普通投资者则面临潜在损失。
这会影响到投资决策和资金配置效率。
交易成本在资本市场中,交易成本包括佣金、税费和其他相关费用,这些成本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高交易成本可能导致投资者减少交易频率,从而抑制市场流动性,影响价格发现过程。
另外,有些投资者可能会因为交易成本高而选择持有资产,而不是进行流动性管理,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完全性。
关于资本市场反应不足、动量交易和过度反应的统一理论(HS)
译文关于资本市场反应不足、动量交易和过度反应的统一理论(HS)一、导言过去几年里,大量的实证工作已经证明了有许多方法可以利用获得的公开信息来预测资产收益。
尽管不同的研究使用的预测变量不同,但我们认为大多数结论都属于针对两类现象的概括范畴:一种现象是收益表现出中短期连续性;另一种是收益在长期内有逆转或根本性反转的趋势。
Barberis, Shleifer 和Vishny (BSV,1998), 及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 (DHS, 1998)都假定价格由一组单独的有代表性的作用者形成,而且这些代表性作用者可能有一些认知的偏差,并研究了这种偏差足以同时导致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的程度。
文中,我们继续BSV和DHS的同一目标,建立了统一行为模型。
但我们选择了一种在根本上不同的方法。
我们没有试图过多讨论代表性作用者的心理,我们的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相互作用上。
宽泛地,我们的模型中投资者行为较少是来自于个别投资者的认知偏差,而更多地来自于他们的相互作用机制。
更明确地说,我们的模型的特点在于假设了两组投资者:“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
两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完全理性者,而是有限理性的,具有形成一种简单形式的有限性:每个组都只能“处理”所有可获得的公开信息中的一个子集。
消息观察者基于他们私自观测到的关于未来基本情况的信号来做出预测,局限性是他们不能根据当前和过去价格的信息进行预测。
动量交易者正好相反,他们可以根据过去价格变化做出预测,但预测是过去价格的简单(单变量)函数。
除了对投资者施加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外,我们进一步假设,这个假设在本质上更为保守:私人信息在信息观测者之中逐步扩散。
这样,我们所有的结论都将从这三个关键的假设中得出。
一开始,模型中只有消息观察者活跃在市场,价格慢慢调整到新的信息——这就会反应不足,而决不是反应过度。
正如后面讨论的,在消息观察者不从价格中发现信息的假设下,这个结果随着消息的逐渐扩散自然得出。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徐鹏刘文强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21期资本市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效,并对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阐述了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给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建议。
一、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成果丰硕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证券发行制度向市场化迈进。
2019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市场准入的关键性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扫除。
2020年推出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方案,资本市场发行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资本市场法制体系不断完善。
2020年新证券法正式施行。
新证券法在证券定义、注册制改革、投资者保护和违法惩戒方面均有所突破,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化、法治化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健全。
2017年设立金融稳定和发展委员会(金稳委),新时代金融体系改革大幕正式拉开。
2018年合并银监会和保监会组建银保监会。
自此,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进入了金稳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一委一行两会”为主导的新时代,综合监管步伐正式迈开。
多层次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从市场结构看,已经形成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
从产品结构看,从基础的股票、债券、外汇增加到期货、期权、互换、远期产品;从单向交易增加到开展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双向交易。
市场双向开放进程明显提速。
从行业开放看,取消证券期货寿险外资股比限制。
从市场开放看,沪港通、深港通机制持续优化,取消QFII和RQFII投资额度管理要求,国际知名指数不断提高A股纳入比例,境外机构投资者持续增加对A股配置,原油期货、铁矿石期货境外投资者不断增加。
“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现象的理性解释——股票市场中知情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研究 - 副本
EMH 是否成立与套利有密切 的关系 , 史莱佛 (2 0 ) 指 出: “ 0 3 EMH 理论奠基于三个逐渐放松的 假 定之 上 。首 先 , 资者 被认 为是 理性 的 , 以他 投 所 们能对证券做 出合理 的价值评估; 其次 , 在某种程
度 上 某 些 投 资 者 并 非理 性 ,但 由下 他 们 之 间 的 证
券交易是随机进行的 ,所 以他们 的非理性会相互 抵 消 , 券 价格 并不会 受 到影 响; 最 后 , 证 在某 些情
况 下 , 理 性 的投 资 者 会 犯 同样 的错 误 , 是 他 们 非 但
的。私有信息不但包括 内幕信息 (In id l f r as e n om o i ) 而且 , t n , 它还包 括 诸如证 券分析 师 、 基金经 理 的市 场专业 人 士通过 基 本 面分 析 (包 括 对公 司调 研, 或走访上 市公 司 , 或通过 对 公 开信 息 的研 究 )
研究对发现 “ 过度反应”现象影响较大 ,DeBo d n t 和 Thaler ( 1985) 根据股票过去 3 到 5 年的收益将 所有股票进 行排 序 , 现过 去 的 “ 者 ” 发 胜 往往 会 是 未来 的 “ 者 ” 而过 去 的 “ 者 ” 往会 是未来 的 输 , 输 往 “ 者” 胜 ,他们 把这 种 长期 收 益 的反转 现 象 归 因于 投 资者 的“ 过度反应 ” 。
应, 则要取决于理性的知情机构投资者理性的持仓量是否达到“ 保本点” 。
关键词: 过度 反 应 ; 反 应不足 ; 知情投 资 者 ; 私有 信息 ; 策略 性 交 易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 一 4392(2006) 11 一 0032 一 04
行为金融学6套题)
⾏为⾦融学6套题)⼀名词解释(5×4’)1. 动量效应2. 偏好反转3. 框定依赖4. 处置效应5. 拇指法则1. 动量效应:也称惯性效应,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2. 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案的偏好有所差异,甚⾄出现逆转的现象。
3. 框定依赖:⼈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4. 处置效应:投资⼈为了避免后悔,会倾向继续持有具有资本损失的股票,⽽去变现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
5. 拇指法则:凭借经验的解题⽅法,是⼀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通常是笼统的规律或策略。
⼆简答题(4×6’)1. 代表性偏差可能导致哪些错误?2. 简述封闭式基⾦的价格波动的特征?3. 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有哪些特点?4. 为什么说损失厌恶导致禀赋效应?1. 代表性偏差可能导致哪些错误?(1)对结果的先验概率;(2)对样本规模的不敏感;(3)对偶然性的误解;(4)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5)有效性幻觉;(6)对均值回归的误解。
2. 简述封闭式基⾦的价格波动的特征?(1)封闭式基⾦溢价发⾏:当发起⼈募集封闭式基⾦时,基⾦往往溢价发⾏,其溢价幅度⼤约为10%;(2)封闭式基⾦交易价格从交易开始之后的约120天之内就会下降,其交易时折价超过10%,并且通常就⼀直保持折价交易;(3)封闭式基⾦折价率⼤幅波动,交易的程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波动;(4)当宣布封闭式基⾦清算或者转为开放式基⾦时,基⾦价格会显著上升,折价变⼩,但直到最终清算或转为开放式基⾦之前,仍会有⼩部分的折价留存下来。
3. 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有哪些特点?价值函数有如下四个特点:(1)价值函数是单调递增函数;(2 价值函数是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和损失,它是⼀条以参考点为原点,以收益为⾃变量的单调递增函数;(3)价值函数呈S 型,即在⾯对利得时是凹函数,体现出风险厌恶的特征,⽽在⾯对损失时是凸函数,体现出风险偏好的特征;(4)价值函数在损失部分的曲线要陡于收益部分的曲线。
HS投资行为模型综述
在达到均衡状态时, 均衡即为一个固定的点, 均衡时的 由上式给出, 同时 价格 Pt 由前式给出。在只针对协方差静态均衡的研究下,能够证明得到协方差 静态均衡过程的条件为 的绝对值小于 1,因而只需要“动量交易者”的风险容 忍度 充分小, 即可使 的绝对值小于 1, 进而保证均衡状态的存在。 在加入 “动 量交易者”的模型中, 其均衡具有在任何协方差静态均衡中, 值大于 0 的性质, 即“动量交易者”的理性行为是跟随价格变化的趋势。此外,在 值等于 O 的情 况下均衡不存在。 (只要动量交易者的 足够小,就能保证 充分小,则均衡 就存在。在协方差稳态均衡中, 0 ,即理性动量交易者必定追逐趋势,采取 行动。 )
HS 投资行为模型综述
HS 模型,由称为统一理论模型,是 Hong 和 Stein 在 1999 年提出的关于投 资者行为偏差的模型。 在 HS 模 型 中 , 设 定 了 两 个 有 限 理 性 的 投 资 者 群 体 - “ 消 息 观 察 者 (newswatchers)”和“动量交易者(momentum traders)” ,这两个群体只能处理 全部可获得信息的子集,即他们交易所依赖的信息集都不完整。 “消息观察者” 对价格的预期完全依赖于自己所观察和获得的信息,忽视历史信息价值; “动量 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历史信息,只注重股票近期价格变化。 模型假设私有信息在“消息观察者”中的扩散是缓慢的,也即具有反应不足 的倾向,从而在股价上产生动量,此时“动量交易者”察觉到了动量,进行套利 交易,将价格推向极致。 HS 模型的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在只有“消息观察者”的情况下,价格 对新的信息反应缓慢,存在反应不足但不存在反应过度。其原因在于“消息观察 者”并不从价格中推信息,而信息在“消息观察者”中的扩散是缓慢的。二是加 入“动量交易者”的作用,其以观察过去的价格为条件,利用“消息观察者”造 成的反应不足进行套利。 在存在有效的风险容忍度的情况下,可以期望其行为将 促使市场接近有效。 然而,在“动量交易者”只是受限于使用简单的动量策略的 情况下, 上述直觉判断是不正确的。 当“动量交易者”只能在时期 t 根据时期 t2 和时期 t-1 的价格变化进行交易时,其利用“消息观察者”引起的反应不足进 行套利的结果, 将导致最初的向基本面变化的价格最终加速, 形成对消息的反应 过度。特别在“动量交易者”是风险中性时尤其如此。 在此, “动量交易者”使用简单的交易策略是得到上述结果的关键,即投资 者不需要以任何公开信息为条件。 在上述情况下, 简单的跟随策略能够获得利润, 但如果投资者能够考虑更多的信息, 那么该策略在某些情况下将比在其他情况下 更有优势。特别的,这种策略在动量循环的早期将能获得利润,但在动量循环的 晚期更有可能亏损,在那时已经超越了长期价格均衡水平。 从而,一个关键的看法是, 早期的“动量交易者”的参与给后期参与的“动 量交易者”加入了一负向的外部性。理想情况下,使用动量策略是由于基本面的
中国股票市场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实证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实证研究内容摘要:由于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导致证券市场上出现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现象。
这两个现象已经成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阐明了传统金融理论下信息与价格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
鉴于对2009年上市公司年报公布之后股价收益率相关系数的实证检验,证明了我国市场上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现象的存在,并针对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从投资者投资策略和监管当局的管理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股票市场反应过度反应不足有效市场假说下的信息与证券价格从理论上来说,证券的价值等于其未来收益的现值。
证券是一种未定权证合约,且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证券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们对未来收益的心理预期之上。
资产的预期收益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有资产本身的生产力、对该资产的需求、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等。
投资者根据这些影响证券未来收益的因素评估证券价值。
由于这些因素大多都是不确定的,证券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几乎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对各种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判断。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是20世纪60年代由法玛(Fama)正式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他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较为严密、权威性的有效市场假说定义:假定t-1期的股票价格依赖于未来时期t的各种股票价格的联合概率分布的特征,那么市场有效性要求在决定t-1期的股票价格时,市场充分正确地运用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被人们用来估计t时期的股票价格的联合概率分布。
那么在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中,股票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和准确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都是不可能的。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是三个逐渐放松的假定:第一,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能够对证券的基本价值做出准确的预测。
HS模型和羊群效应的简单描述
HS模型和羊群效应的简单描述HS模型,又称统一理论模型,是Hong and Stein 在1999年提出来的。
统一理论模型的研究重点是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而不是投资者的认知和心理偏差,这与BSV和DHS模型是不一样的。
模型根据投资者预测未来的证券价格的方式认为证券市场上有“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投资者。
所谓消息观察者是指他们预测的未来的证券价值是凭借获得的关于未来的证券价值的信息进行的,它的不足是投资者基本上没有考虑当前或过去的价格。
“动量交易者”却选择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不足之处是这样的的预测只能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鉴于以上两个假设,该模型认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是因为基本价值信息的扩散导致的,而不是因为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性交易的需要引起的。
该模型认为因为刚开始“消息观察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的倾向,让“动量交易者”试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获取收益,而这样做又导致了过度反应的出现。
HS模型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在证券市场中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区分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很多时候投资者可以同时充当这两个角色。
4.2 羊群行为模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常见现象:当大多数人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的时候,那些没有自己的判断基准的盲目者就会选择从众和大多数人的行为一致。
在金融市场中有的投资者在看到大多数人做出的投资决策一样时,就会选择跟他们做出跟大多数人一样的投资决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羊群行为,值得一说的是,选择羊群行为的投资者一定是受其他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采取的跟他们一样的投资策略,有着和其他人相同的投资决策的人不一定是羊群行为,因为羊群行为的重点是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并对其投资结果也造成影响。
因为人接受信息的局限性,羊群行为是很常见的。
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因为自身为了保持与大多数人的一致产生的非理性行为,根据从众的心理变化与贝叶斯定理所描述的客观规律的贴近程度,将羊群效应模型分为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引言:股市的波动性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投资者对于股票价格的反应可以划分为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两种类型。
本文旨在综述过去研究中对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评估其对股市效率的影响。
一、股市中的过度反应1. 过度反应的定义: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于一段市场信息做出的过度反应,使得股票的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
2. 过度反应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之间对于市场信息的获取和理解能力不同,导致部分投资者对于信息做出过度反应。
- 情绪因素: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使得个体的判断产生偏差,从而导致过度反应的出现。
- 短期投机行为:部分投资者过度关注短期变动并进行频繁交易,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波动性。
3. 过度反应的影响:- 市场波动加剧:过度反应的投资者将导致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进一步加大市场的波动性。
- 股市效率下降:过度反应让市场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降低了股市的效率。
- 投资风险增加:由于市场过度反应产生大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应增加。
二、股市中的反应不足1. 反应不足的定义: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反应不足,未能充分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
2. 反应不足的原因:- 信息获取滞后:投资者的信息获取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对于新信息的反应滞后。
- 信息解读困难:市场信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解读信息,从而影响其反应能力。
- 机构限制:机构投资者在进行交易时有一系列限制,如机构投资者可能需满足一定的投资标准和程序,结果导致了反应不足的出现。
3. 反应不足的影响:- 市场错失机会:反应不足会导致市场延误对于股票价值的正确判断,错失投资机会。
- 投资者收益下降:由于投资者对于重要信息反应不足,投资者的收益也相应受到影响。
- 股市不稳定:在反应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价格波动较小,从而导致市场不稳定性增加。
三、影响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的因素1. 市场流动性:市场流动性较差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更容易产生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
2007金融经济学试题
2007年金融经济学试题A卷(从中选做3道题)1、有一下两种资产:资产a:期望收益8%收益方差8%与随机贴现因子的协方差为-0.07资产b:期望收益3%收益方差2%与随机贴现因子的协方差为-0.055随机贴现因子的期望值(E(S))为1/1.02,方差为0.01。
你愿意持有哪一种资产?(30%)当(E(S))变化时结果怎样变化?(10%)解释你的答案(20%)。
若资产A的期望收益为x,资产B的期望收益为y,什么决定收益的区间?(10%)解释你的答案。
(30%)解:比较两种资产的离差率0.2828Aρ==0.2121Bρ==A Bρρ>,则选择持有A资产。
2、一个代表人的效用函数为U=ln(C),C是消费水平。
你还有以下信息:主观贴现因子为0.97,消费的期望增长率为1.2%,消费增长率的方差为0.8%,一种风险资产的当前收益率为8%,那么这种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是多少?(50%)如果消费者消费增长率变为 1.5%,这对于资产的风险没有影响,结果会怎样变化?(10%)解释你的答案(40%)解:(1) 当消费的期望增长率为1.2%时,由CUC iUqi∂∂∂∂=及效用函数U=ln(C)得CCiiq0=%)2.11(0+=iCC i所以%)2.11(1%)2.11(0+=+==iiiiCCCCq%2.1%)2.11(111=+==∑∑i i f R所以风险溢价=8%-1.2%=6.8%(2) 当消费的期望增长率为1.5%时,同理可得%5.1=R f ,此时风险溢价为6.5%3、假设市场是完全的。
下一期有两种状态,发生的概率相等。
一个人的效用函数为U=ln (C ),主观贴现因子为0.97。
今天的消费=100,状态1的消费=104,状态2的消费=103 。
如果使期望效用最大化,那么或有要求权的价格(60%)以及风险调整概率(40%)各是多少?解:或有要求权价格=[]11041030.97100.3932+⨯= 设当前0期的风险调整概率为α.11(100)0.97(104(1))(103(1))22U In In In ααα⎡⎤=+⨯-+-⎢⎥⎣⎦ 10.9701U ααα∂=+=∂- 解得0.5076α=即风险调整概率为0.5076.4、由资产定价的随机贴现因子模型推导出单因素的CAPM 模型(70%),并解释这种方法得出的CAPM 的含义。
谈行为财务的理论分析
谈行为财务的理论分析对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的论述,启示行为财务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标签:现代财务行为财务标准财务理论等现代财务理论的开端一般被认为是马科维茨于1952年发表《证券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一文。
促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行为财务学。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
EMH是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性假设。
EMH 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给出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弱型有效、半强型有效和强型有效。
EMH提出之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和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并在经济、金融、财务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表明市场可能并非有效。
事实上,现代财务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1)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2)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
标准财务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标准财务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
诚如上所述,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
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决策过程(而不是最优决策模型)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财务学研究者们发展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行为财务(behavioral finance)。
行为财务的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期望理论的提出;二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并逐渐溶入主流经济学。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内容(一)行为财务的理论基础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
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1)损失回避(loss aversion)。
个人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2.5倍;(2)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什么叫行为金融学
什么叫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有限理性”与“有限套利”是其两大支柱。
它用“前景理论”描述人的真实性,认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是不具有长期理性行为的,至多拥有“有限理性”。
短期来看,在某个具体的决策上,投资者可能是理性的、正确的;但从长期来看,投资者不具有统筹的、连续性的最优投资决策,不能严格按照“贝叶斯规则”行事,其投资行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错误的。
(一)理论基础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
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帐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帐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
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 premium 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的关键--参考点以及价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缺陷,从而极大阻碍了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
一些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者认为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并不恰当。
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完善,正成为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在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
BPT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过度反应、跳跃收益与A股动量策略
过度反应、跳跃收益与A股动量策略过度反应、跳跃收益与A股动量策略引言:A股市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股票市场之一,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
在这个市场中,投资者寻找能够获得较高收益的策略成为一个长期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过度反应理论、跳跃收益理论以及A股市场中的动量策略,并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过度反应理论过度反应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在面对市场信息时往往会出现情绪性反应,导致市场价格出现过度波动。
具体来说,当市场收到负面消息时,投资者往往会过度悲观,使得股价下跌过多;相反,当市场收到正面消息时,投资者往往会过度乐观,使得股价上涨过多。
过度反应理论的实证研究表明,过度反应现象在A股市场中是存在的。
投资者在面对市场信息时往往会出现情绪性的反应,在股价上出现明显的过度波动。
这给了投资者一些机会,通过对市场情绪的分析,寻找市场的低估和高估机会,获得超额收益。
二、跳跃收益理论跳跃收益理论是关于股票收益分布的一个模型。
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动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存在跳跃的现象。
也就是说,股票价格在某些时刻会突然发生较大的变动,这些变动被称为跳跃收益。
A股市场的跳跃收益现象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
这种跳跃收益的发生是随机的,并且通常与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相关。
投资者在面对市场信息时,对市场的反应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出现了跃变的情况。
这给了投资者一些机会,通过跟踪股票的跳跃收益,寻找与市场情绪相关的投资机会。
三、A股市场中的动量策略动量策略是一种基于股票价格的趋势分析方法。
该策略认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在未来表现也往往会好,而过去表现差的股票在未来表现也往往会差。
也就是说,股票的价格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延续性的。
在A股市场中,动量策略也被广泛应用。
投资者可以通过观察某些股票的价格变动趋势,选择那些价格表现良好的股票进行投资。
这样,投资者可以获得与市场整体趋势相一致的收益,从而实现超额收益。
有效市场理论及我国资本市场分析
有效市场理论及我国资本市场分析有效市场理论(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是由尤金·法玛于1965年提出的一种关于资本市场运行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本市场是信息高度透明、投资者行为理性且市场价格能够准确反映所有可得到的信息的市场。
有效市场理论对于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投资策略。
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弱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过去的交易信息,即技术分析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2. 半强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过去的交易信息和公开的公司财务信息,即基本分析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3. 强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所有公开和非公开信息,即无论是技术分析还是基本分析都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市场信息来获取超额利润,因为市场已经将所有可得到的信息纳入了价格中。
然而,有效市场理论并不意味着市场价格总是准确的,而是指市场价格是基于当前可得到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反映。
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对有效市场理论的挑战和争议。
首先,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机制相对不完善,导致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这可能导致市场价格无法准确反映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从而违背了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大量的散户投资者,他们的投资行为可能受到情绪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出现过度波动和非理性的行为。
这也挑战了有效市场理论中投资者行为理性的假设。
此外,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着一些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这些行为也会对市场价格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和争议,但有效市场理论仍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有效市场理论提醒投资者要警惕过度自信和过度交易的行为,避免盲目追求超额利润。
同时,有效市场理论也提醒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要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证券投资中的行为分析模型
证券投资中的行为分析模型杨长汉1在对证券投资中的行为进行分析时,针对市场上存在的不同“异常”现象,行为金融理论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而是以不同的观点和模型对这些不同的现象进行解释和论证。
如何将市场上所有的“异常”现象归纳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是目前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难点,也是行为金融理论今后的发展趋势。
本小节主要介绍在证券投资过程中,能涵盖多种异常现象的综合行为金融分析模型,包括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BCAPM模型以及BPT模型。
一、对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现象进行解释的模型(一) BSV模型BSV模型是由Barberis,Shleifer and V ishny(1998)2年提出的,该模型描述了投资者的信念或情绪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信念或情绪如何导致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现象的出现。
BSV模型认为:传统证券投资理论的研究方法无法消除证券的错误定价,而投资者的信念或情绪会对证券的均衡价格产生影响,该模型主要是从投资者的两种心理偏差来解释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何导致证券的均衡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偏离。
BSV模型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存在两种心理偏差,即保守偏差和选择性偏差。
保守偏差认为一旦投资者做出判断,就不能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从而导致证券价格的的过度波动,新信息的出现只能使投资者缓慢调整自己的预期,而选择性偏差认为投资者只对某些特殊信息或近期的数据变化进行反应,而对整体信息或整体数据的变化反应不足,从而导致其行为的反应不足。
BSV模型认为一般资产的收益是服从随机游走的,但由于上述两种心理偏差的出现,投资者会对资产的收益作出以下两种判断:一种判断是认为资产的收益逐渐向均值回归;另一种判断是认为资产的收益变化是具有持续趋势性的。
投资者认为在一个时期只会有一种状态出现,同时这两种状态的转移概率和统计特性在事先也是可知的。
一般来说,当好的收益1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著杨长汉,笔名杨老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关于资本市场反应不足、动量交易和过度反应的统一理论(HS)一、导言过去几年里,大量的实证工作已经证明了有许多方法可以利用获得的公开信息来预测资产收益。
尽管不同的研究使用的预测变量不同,但我们认为大多数结论都属于针对两类现象的概括范畴:一种现象是收益表现出中短期连续性;另一种是收益在长期内有逆转或根本性反转的趋势。
Barberis, Shleifer 和Vishny (BSV,1998), 及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 (DHS, 1998)都假定价格由一组单独的有代表性的作用者形成,而且这些代表性作用者可能有一些认知的偏差,并研究了这种偏差足以同时导致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的程度。
文中,我们继续BSV和DHS的同一目标,建立了统一行为模型。
但我们选择了一种在根本上不同的方法。
我们没有试图过多讨论代表性作用者的心理,我们的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相互作用上。
宽泛地,我们的模型中投资者行为较少是来自于个别投资者的认知偏差,而更多地来自于他们的相互作用机制。
更明确地说,我们的模型的特点在于假设了两组投资者:“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
两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完全理性者,而是有限理性的,具有形成一种简单形式的有限性:每个组都只能“处理”所有可获得的公开信息中的一个子集。
消息观察者基于他们私自观测到的关于未来基本情况的信号来做出预测,局限性是他们不能根据当前和过去价格的信息进行预测。
动量交易者正好相反,他们可以根据过去价格变化做出预测,但预测是过去价格的简单(单变量)函数。
除了对投资者施加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外,我们进一步假设,这个假设在本质上更为保守:私人信息在信息观测者之中逐步扩散。
这样,我们所有的结论都将从这三个关键的假设中得出。
一开始,模型中只有消息观察者活跃在市场,价格慢慢调整到新的信息——这就会反应不足,而决不是反应过度。
正如后面讨论的,在消息观察者不从价格中发现信息的假设下,这个结果随着消息的逐渐扩散自然得出。
接着,我们引入动量交易者。
由于动量交易者能依赖过去的价格做判断,所以很容易推出他们会对消息观察者的反应不足套利;若有足够的风险承受,人们可能预期动量交易者能推动市场使市场更接近有效。
但是,如果动量交易者仅限于采取简单策略,结果是这种直觉是不完全的,例如,假设一个动量交易者在t时刻可能仅依靠过去一些靠前的时间间隔,如从t-2到t-1的价格变化作为交易判断的基础。
我们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动量交易者的套利努力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最初价格沿基本消息方向的反应实际上被加速,结果是制造了最后的对任何消息的过度反应,这即使当动量交易者是风险中性时也成立。
尽管我们作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有限理性的假设,在下述意义上,我们的模型仍称得上是统一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
一开始,对一组投资者,模型设立的价格趋势是对私人信息的反应不足。
接着我们提出当第二组投资者试图利用这种反应不足进行简单策略的套利时,他们只部分地抵消了反应不足,并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了过度的价格冲量,从而不可避免地积累成反应过度。
因而,通过使动量交易者进入市场有利可图,反应不足为过度反应埋下了祸根。
或者换个说法,统一性在于我们的模型把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都归结为关于基本信息的逐渐扩散。
而不包括其他的对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性交易的需要。
下面,我们将建立一个简单的无期限模型来表达这个理念。
二、模型(一)只有消息观察者时的价格形成 如前所述,我们的模型中有两类投资者,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
我们从描述只有消息观察者存在时的模型开始。
每个t 时刻,消息观察者对一风险资产进行投资。
这个资产将在T 时刻支付清算股利。
最终,清算股利的价值为:00T T j j D D ε==+∑。
ε服从独立分布,零均值,方差为2σ的正态分布。
T 趋于无穷大,以使交易策略呈稳态,不用考虑离到期日有多久。
为了表示消息如何在消息观察者中扩散,我们把消息观察者分为z 个规模一样的组。
再假设每个股息的变化j ε可被分解为z 个独立的子变化,每个子变化都有相同的方差2z σ:12...z j j j j εεεε=+++。
消息扩散的时间选择如下。
t 时刻1t z ε+−开始传播,组1观察到11t z ε+−,组2观察到21t z ε+−,……,组z 观察到1z t z ε+−。
这样,在t 时刻,每个1t z ε+−的子变化都被1z的 人观察到。
接着,在t+1时刻,观察者开始旋转,组1观察到21t z ε+−,组2观察到31t z ε+−,直到组z ,观察到11t z ε+−。
这样,每个1t z ε+−的子变化可以被2z 的人观察到。
这个过程一直到t+z-1时刻,z 个组的每个人都直接观察到了1t z ε+−的所有子化。
所以t+z-1时刻,1t z ε+−被完全公开。
尽管这个过程很烦琐,但这个旋转的特征很有用。
因为它表示了信息的逐渐扩散直至每个人都得知。
在这部分中,参数z 代表信息流动率,z 值越大,信息扩散的越慢。
我们马上将看到,这个对称使价格的解变得清晰简单。
所有消息观察者的效用都是风险厌恶系数相同的恒定风险厌恶(CARA )的函数,(CARA :(2)w U e γ−=−,其中,γ是绝对风险厌恶系数,w 是最终财富),直到到期日T 所有的消息观察者都存在。
无风险利率为0。
资产供给不变,固定为Q 。
到此为止,所以这些假设都是完全传统的假设。
接着我们提出两个较不传统的假设。
首先,每个t 时刻,消息观察者对资产的需求是基于静态最优化作出的决定,并一直持有资产到T 时刻。
第二,更为关键,消息观察者可以依赖前面描述的消息的子集,但他们不利用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反映的信息。
也就是说,我们的均衡是瓦尔拉均衡。
与完全理性下的预期均衡不同,瓦尔拉均衡实质上是一种实物均衡而不是货币均衡。
正如介绍中提到的,这两个无条件的假设都基于有限理性的简单形式。
人们可以把消息观察者看成只计算ε的意义对最终红利T D 的影响,而不用当前的和过去市场的价格对T D 进行更复杂的预测,也不对未来价格的变动进行预测,因而无法执行动态的策略。
在这些假设下,结合前面描述的消息扩散的对称结构,基本信息的条件方差对所以消息观察者是相同的,则t 时刻的股价可以表示为: 121{(1)(2)...}t T t t t z P D z z z Q εεεθ+++−=+−+−++− (1) 其中,θ表示消息观察者的风险厌恶系数与ε的方差2εσ的函数。
标准化θ以简化模型:θ=1。
方程(1)说明了新消息在z 期内对价格的影响是线性的。
这暗示在z 期(短期)内,收益呈连续正相关。
同时可以看出,此时的价格不会超过长期价值,即任何时间都不存在负相关。
即使提出显著的似乎公平的假设,即私人信息在消息观察者中逐渐扩散,等式(1)中价格逐渐调整的结果是以进一步假设消息观察者不依靠价格的假设为依据。
如果他们确实如此——只要Q 是非随机的——Grossman(1976)的逻辑将意味着一个完全有启迪作用的均衡,均衡价格*t P 遵循随机游走(对1θ=):*1t t z P D Q +−=− (2) 因此我们强调等式(1)表达的观察到的反应不足的结果只不过是个开始。
它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使消息观察者忙于处理基本数据而没有时间考虑用价格来预期,那到没有其他的投资者能专注于以价格为基础进行预测,并由此而产生近似于等式(2)中的理性预期均衡的结论吗?为了解决这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引入了动量交易者。
(二)引入动量交易者动量交易者的效用也是恒定风险厌恶(CARA )的函数。
t 时刻,动量交易者进入,并持有股票j 期(有限期),直到t+j 时,j 为外生变量。
动量交易者通过市场指令与消息观察者交易,他们提交指令但不知道这些指令将以什么价格执行。
这个价格将由消息观察者的竞争决定。
这时消息观察者成为造市商。
为了确定指令的量,动量交易者必须预测(t j t P P +−),他们的价格预测建立在过去价格的变动上。
我们假定这些预期的形式很简单,唯一的条件变量是价格在长期的累积变化值:11t t k P P −−−−。
k 并不重要,可设k=1,则t 时刻要预期的变量为121t t t P P P −−−−=∆。
更重要的是,假定动量交易者所作的单变量的预期是建立在过去价格变化上的。
因为如果用过去滞后n 期的价格变化来预期,且赋予每个滞后期一定的权数,则当n 充分大时,我们的结论就不成立了。
此外,动量交易者是有限理性人,他们不具有计算复杂的多元回归的能力。
对k=1,从第t 时刻进入市场的动量交易者递交的指令1F 表示: 11t F A P φ−=+∆ (3) A 为常数,φ为弹性,都有动量交易者最大化效用决定。
这个交易指令必须被消息观察者吸收。
假设消息观察者没有认识到这种供给的增长对价格的影响,这正与之前我们所假设的消息观察者不依赖价格变化进行预测一致。
如果交易指令是过去价格变化的线性函数,则若允许消息观察者从中吸收信息,就相当于允许他们间接依赖价格做判断。
如果有j 批动量交易者进入市场,则总的被消息观察者吸收的供给t S 表示为: 111j j t t i t i i i S Q F Q jA P φ+−−===−=−−∆∑∑ (4) 继续假设t 时刻,消息观察者买入并持有股票至清算股利T 时刻,即价格为(1)中所示,用t S 代替Q ,从而有: 1211{(1)(2)...}j t t t t t z t i i P D z z z Q jA P εεεφ+++−−==+−+−++−++∆∑ (5) 大多数分析中常数Q 和A 不起作用,所以可以不予考虑以简化分析。
我们注意到,消息观察者的行为前后不一致或者说不连续。
t 时刻,他们的需求是建立在不再交易的基础上,而之后他们又打破了这一基础。
我们利用了这种不一致性,因为它能简化分析。
否则,如果消息观察者在t 时刻不仅依赖他们对红利T D 的预测,还预期未来整个股价的走势的话,我们将面对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规划问题。
(三)均衡的本质 在前述的假设下我们来解模型。
唯一的工作是计算φ的均衡值。
常数可以不予考虑,动量交易者的效用最大化意味着:1()var()t M t j t t j t P E P P P P φγ−++∆=−− (6) 其中γ是动量交易者总的风险厌恶系数。
M E 和var M 是均值和方差的表示。
(6)又可以表示为: 1cov(,){var()var ()}t j t t M t j t P P P P P P φγ+−+=−∆∆− (7) φ满足等式(7)时就达到均衡的固定点,这时价格动态地满足(5),。
我们只限于研究稳态协方差均衡,那么均衡的必要条件就是||1φ<,附录中有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