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数学 理解学生 理解教学
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章建跃)
(3)过分关注“题型”及对应的技巧—— 技巧,雕虫小技也,不足道也;技巧无 法穷尽,教技巧的结果可能是“讲过练 过的不一定会,没讲没练的一定不会” ;等。
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章建跃 zha• 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 展为本——教育中的“科学发展观” • 教学目标——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能 力和理性精神,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定 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 展——数学育人。
• 教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人才的成 长没有重复机会,教育要绝对避免“折 腾”。 • 教改必须“大胆创新,谨慎实践”。 • 当前,与教育的本质相悖的“功利化” 现象还占据主导地位,需要我们共同努 力,为教育的理想而奋斗。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数学教学“不自然”,强加于人,对学 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内部动机都有不利影 响; • 缺乏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培养不利; • 重结果轻过程,“掐头去尾烧中段” , 关注知识背景和应用不够,导致学习过 程不完整;
• 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 法的概括,方法论层次的内容渗透 不够,机械模仿多独立思考少,数 学思维层次不高; • 讲逻辑而不讲思想,关注数学思想、 理性精神不够,对学生整体数学素 养的提高不利。
三、提高“理解数学”的水平
• 老师理解好数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 理解数学概念的几个方面: • 从表面到本质—把握概念的深层结构上 的进步; • 从抽象到具体—对抽象概念的形象描述, 解读概念关键词,更多的典型、精彩的 例子;
促进学生理解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促进学生理解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生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
理解。
以下是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理解的研究方法: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课堂,
重视启发性教学。
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富有激情的学习气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多渠道传播信息:采用多种渠道传播信息,如口头传播、实物传播、绘图
传播、多媒体传播等,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文的丰富数学思维。
三、定期试验课程表:以较短时间内完成课程为基础,适时增加或删除课程中
的某些内容。
根据班级特点,定期安排实验课,例如综合性实验、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验。
四、及时纠正错误:及时纠正学生的数学错误,经常性地检查学生的数学思维、求解过程、解答思路等,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问题。
五、多重媒介利用:运用数学软件、科学仪器、模型等辅助教学,尽量增强学
生的实践性,充分发挥从讲、演、示到解和思维的变换过程。
以上是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理解的研究方法。
在实践中,教师必须积极调整
课堂教学模式,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元媒介,努力营造一个有利的、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全面、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感官教学,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感官教学,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数学概念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感官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理解数学知识,可以有效帮助他们“知其所以然”,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一、视觉感知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知方式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整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色彩深浅的差异来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大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颜色的深浅来理解整数的大小关系。
在教学几何知识时,可以通过图形的展示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几何概念,比如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区别,可以通过用不同颜色的纸张剪成相应形状,让学生观察比较。
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听觉感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在教学数学公式时,可以通过朗读公式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和理解公式。
在做数学题时,可以口头解题,通过说出解题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还可以利用声音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比如通过音调的高低来表示数字的大小关系。
四、运动感知嗅觉是人们最敏感的感官之一,虽然在数学教学中很少用到嗅觉感知,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下,也可以通过嗅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可以在教学量的概念时,借助测量食物的重量和容积,让学生利用嗅觉来感知不同物体的重量和容积的差异,从而理解量的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感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但是在教学中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多感官教学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还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知方式来认识、理解和探究数学知识,从而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
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研究小学的所有学科中数学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探究性。
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有效性,能够推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快速发展。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与启蒙,在教学中恰当选择教学形式,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教师应该从自身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考虑,层层递进,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一、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意义第一,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是教师教学发展需要。
理解能力不是只有语文学科才会涉及,数学的教学中也会存在需要学生运用理解能力的题目。
教师和家长需明确数学学习不只是为了提高成绩,还应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还应提升应用能力,这是教学发展的需要。
第二,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可以锤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在任何学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塑造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数学知识时还要运用到理解能力,才能较快解答数学难题,所以数学理解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1]。
二、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小学数学教师保持传统教学观,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教学中心而轻视学生主体性,不管学生接不接受,一直用灌输的方式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很被动,不能深入课堂,导致缺乏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2]。
学生的主动理解被教师不停的讲解所替代,因此限制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这会影响到学习效率。
(二)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小学数学教师尝试进行多样化教学,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但是部分教师只在学校的公开课或者示范课上主动应用生活化情境教学、合作探究学习以及趣味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
而在平常的教学中一般不会使用这些新的教学模式,认为浪费时间,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基于“四个理解”的观点看对勾函数教学
基于“四个理解”的观点看对勾函数教学摘要:本文以“四个理解”为导向研究对勾函数的教学,希望教师形成教学一般观念,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四个理解;对勾函数;核心素养面对当下有些教师在“理解教学”上不到位,“理解学生”上不深入,教学“无灵魂”,技术“不钻研”的现象。
章建跃先生提出“四个理解”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理解技术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1]。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秉承“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把学生当作有思想的人,在深入理解数学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构建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
本文以“探究对勾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例。
一、理解数学,把握对勾函数内涵理解数学首先应明白数学对象是如何定义的,而后才能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方法。
对勾函数是一种类似于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双曲线,是形如的函数。
若将对勾函数分为与两个函数看待的话,其实就是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合成”。
因此,对勾函数的研究必定与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教材中并没有直接展现对勾函数的教学内容,而是设定了“探究与发现”这一栏目,即探究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将对勾函数的学习归入“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中,其实也意味着提醒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形成研究函数的一般框架。
但从联系生活的角度看,在生产生活中都存在着对勾函数的“身影”。
因此,我们要理解对勾函数研究的必要性,学会从定义出发把握对勾函数内容的本质,探索并理解研究对勾函数所蕴含的思想方法。
二、理解学生,明确现有的知识储备理解学生,首先应把学生当作有活力有思想的个体。
在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同时要理解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次,应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寻找搭建“知”与“不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
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字的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字的理解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字的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数字是数学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如果学生能够对数字有深入的理解,将会对他们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小学数学教案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理解能力。
一、利用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数字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实际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字。
例如,在学习有关时间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中的各种活动时间,并根据需要进行计算。
老师可以给出一组实际的活动时间,让学生根据这些时间完成相关的计算题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时间的数学概念。
二、使用数学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数学游戏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并以愉快的方式培养他们对数字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字排序时,可以设计一个数字排序游戏,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数字排列,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和顺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字的概念和规律。
三、通过适当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在教学中,适当使用教具和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
例如,可以使用数字卡片、计数棒等教具来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操纵这些教具,直观地感受数字的变化和数量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数字的含义和运算。
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字的理解能力并不仅仅限于数学学科,还需要学生能够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学运算时,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字概念和运算法则来解答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实际应用,并提高他们对数字的理解能力。
五、注重巩固和扩展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重巩固和扩展学生对数字的理解。
通过不同难度的练习和问题,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数字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及时反馈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存在的困惑和错误,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数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许多学生往往对数学概念感到困惑和抽象。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教学实践中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1. 创造具体的例子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创造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已经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可以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
例如,在教学代数方程时,可以使用简单的实际问题来说明方程的解决方法。
通过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使用图形表示图形可以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有力工具。
通过绘制图形,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学概念的特征和关系。
例如,在教学几何学时,使用图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定理和关系。
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3.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概念中的规律是培养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规则或公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规律。
例如,在教学数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数列中的规律并尝试找出通项公式。
这种发现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4. 提供多种解决方法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比较不同的解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通过比较不同的方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培养灵活的数学思维能力。
5. 培养批判性思维数学教学不应仅仅关注计算和应用,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被鼓励提出问题、质疑和探索更深入的数学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并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的理解性教学
小学数学的理解性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理解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理解性教学,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数学概念与技巧,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进行计算。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理解性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实施该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
一、小学数学理解性教学的意义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第一门正式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理解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强调“为什么”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1. 增强数学兴趣传统的机械计算教学往往以应试为导向,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的学习体验,容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
而理解性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例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培养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理解性教学强调学生的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3. 建立数学基础知识的框架理解性教学通过将各个数学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的框架。
通过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实施小学数学理解性教学的建议1.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
例如,在讲解面积时,可以通过拓展学生的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比较等活动来感受面积的概念。
2.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软件、实物模型等,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游戏、实践性活动等,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概念。
3.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理解性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如何用浅显易懂的方法教会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如何用浅显易懂的方法教会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长沙县杨梓中学 赵洪林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难懂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当尽量的采取各种方法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教得浅显易懂,让学生理解并牢记。
例如:在教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我就是用以下两种方法教会学生理解这几个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它们。
第一,从字面上并结合图形加以理解。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几种不同位置关系的角。
“同位角”具有相同的位置特征即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同一方,在截线的同侧。
下图中 的∠1与∠2,∠3与∠4,∠5与∠6,∠7与∠8是四对同位角。
“内错角”顾名思义是在两条被截直线之内,被截线错开的一组角,下图中的∠2与∠5,∠4与∠7即为两对内错角。
而“同旁内角”则是在截线同旁,在两条被截直线之内的一组角,下图中的∠2与∠7,∠4与∠5即为两对同旁内角。
经过这么一讲,学生可能能够说出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但到了比较复杂的图形中却不能正确的区分它们。
于是我又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帮助他们区分。
即把它们形象的用英文字母来形容。
上图中的∠7与∠8,我们去掉图中多余的线条,只留下组成∠7与∠8的边后成了一个形,而∠1与∠2则是形,∠3与∠4是形,∠5与∠6是形,所以,我就形象的用英文字母“F ”来形容组成同位角的两个角。
同样的,内错角形如字母“Z”,同旁内角形如字母“U”,这样学生只要在图中一画,就知道它们形如哪一个英文字母,也就知道了它们是哪一种位置关系的角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之,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我们教师从多角度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使它变得浅显易懂。
这也需要我们多下功夫钻研教材。
有效讲解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有效讲解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深奥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数学概念常常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然而,通过有效的讲解和用简练明了的语言,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以便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讲解方法和技巧。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生活化的例子来讲解数学概念。
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往往感到陌生和困惑,但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更加熟悉和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日常事物或场景,利用这些例子来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例如,当我们讲解“加法”时,可以用一袋苹果作为例子,向学生展示在袋子中添加苹果的过程,以此来说明加法的概念。
第二种方法是运用图形和图表来讲解数学概念。
对于小学生而言,图形和图表是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当讲解“比例”概念时,可以通过绘制一个简单的柱状图来比较不同物体的高度或长度,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比例的含义。
此外,运用颜色、形状等元素也可以增加图形和图表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故事和情境来讲解数学概念。
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和情境,我们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动物王国中各种形状动物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和认识不同的几何图形。
故事和情境的引入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联想能力,使数学概念更加生动有趣。
第四种方法是运用幽默和趣味来讲解数学概念。
幽默和趣味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在讲解中穿插一些搞笑的小故事、谜语或趣味解题,可以缓解学生对数学的紧张和抵触情绪,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讲解“乘法”时,可以编排一些关于动物和食物的趣味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最后,为了有效讲解数学概念,教师还应该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
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较弱,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尽可能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讲解数学概念。
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几点措施
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几点措施1.设计启发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2.清晰的教学讲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教师需要用清晰简明的语言进行讲解。
注重使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并结合具体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3.分层次的教学: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有差异,因此需要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和支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探究性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可以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和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5.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的提高。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共同思考和讨论问题,相互交流和分享解决思路,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的数学建模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理解和应用能力。
7.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数学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评价机会。
同时,评价过程中注意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数学理解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
通过启发性问题、清晰的讲解、分层次教学、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数学建模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作者:章建跃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大家好。
受本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组委会、评委会的委托,我给大会作总结报告。
本次活动受到全国高中数学教师、数学教研部门、各会员单位的高度重视,来自全国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行业的近83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覆盖范围广,参与热情高。
各会员单位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很多会员单位从两年前就开始布置、落实本项活动,把工作细化在过程中,积极组织当地广大高中青年数学教师参与观摩活动,引领广大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以观摩与评比活动带动课堂教学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我代表组委会对各会员单位为本次活动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承办方河南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为本次活动投入了很大精力,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承办大型活动非常不易,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具体工作很繁重,承担的风险很大。
我代表组委会对你们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大会的协办方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中国数学教育》&《数学周报》社为本项活动提供了资金、技术、奖品以及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我代表组委会对他们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感谢各位参赛选手,你们付出了巨大的智力劳动,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为本次活动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我代表大会组委会、评委会对你们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贺你们取得优异的成绩,祝贺你们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
由于本次活动组织方式的改变,对评委提出了高要求。
各位评委不仅要事先对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和课堂实录进行仔细阅读、观摩,在现场还要聚精会神地观察选手的表现,根据参赛选手的预设和现场生成,做出评判,并给出点评。
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与各位评委的无私奉献、辛勤劳动直接相关,我代表组委会对各位评委的高度热情和负责精神表示衷心感谢。
对新课标下“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理解
对新课标下“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理解作者:靳莉颖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2年第10期摘要:理解数学是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理解学生是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要求,理解教学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学习方式;认知基础;教学设计;积累活动经验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11-001“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是张建跃老师在文章《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中提出的重要理念。
下面笔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理解数学理解数学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理解数学,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
理解数学就是要“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准确的把握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的逻辑意义,深刻领悟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把握知识之间的多元联系;能挖掘数学知识所蕴涵的科学方法、理性精神和价值观资源与技术,善于区分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准确把握每块知识产生的背景,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的联系、后续学习的必要性,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其它知识时,是否可以利用、类比、推广等。
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随意地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这样会给学生加重学习的负担,造成学习的困难,或者没有达到教学要求,掌握必备的知识或技能。
例如,课标中要求:“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并没有要求理解或掌握反证法,这里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要把握好这个“度”。
又如,数学分类思想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从开始的渗透到理解再到应用,应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能确定分类的标准,进行分类讨论。
因此,只有理解课标,理解教材,理解数学,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
二、理解学生课程标准中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案
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案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对于许多学生来说,理解数学概念往往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公式和计算,缺乏对数学概念的直观理解。
然而,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本文将介绍一些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案。
首先,引入实际问题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例如,在教授平方根的概念时,可以引入一个关于建筑设计的问题:如果一栋建筑物的高度是25米,那么它的防护墙需要多高?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其次,使用可视化工具和教具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的,难以直接感知和理解。
通过使用可视化工具和教具,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和实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教授三角函数的概念时,可以使用三角板或三角尺来演示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这些教具,直观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此外,引入游戏和竞赛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教学往往被认为是枯燥和乏味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
通过引入游戏和竞赛元素,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几何形状的概念时,可以组织一个几何形状拼图比赛,让学生通过拼图的方式来认识和区分不同的几何形状。
这样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此外,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是培养学生直观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
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自主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发现潜能。
例如,在教授平行线的概念时,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通过测量和比较,他们可以发现夹角的特点和性质,从而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的重要任务。
数学是一门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和技巧的学科,同时也需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方法。
1. 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首先需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并且是值得学习的。
一些方法包括设置趣味性的问题,使用教具和游戏,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教师应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媒介,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加深入。
教师应该使用不同的例子来解释数学概念,例如几何问题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图像,而代数问题可以使用两个未知数。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教材、使用不同的电脑游戏、引导讨论等多种方式来为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体验。
3. 利用技术手段现代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资源。
计算机模拟和动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教师也可以使用互联网上的在线教学资源,或者使用电子白板来呈现教学内容。
此外,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教师自学方案和作业,并提供反馈和评估。
4. 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支持和协作,并且有助于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小组项目或问题等形式来实现。
教师也可以通过给予小组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
5.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应该从早期就逐渐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数学。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推荐自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小组或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技术和工具来解决问题。
以上是一些我认为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方法。
当然,这些方法都只是指导性的,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教学情况。
不管使用哪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
“函数单调性”教学应处理好“三个矛盾”
“函数单调性”教学应处理好“三个矛盾”作者:杨兴军来源:《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4年第06期章建跃博士指出:“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要建立在如下三个基本点上: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其中,理解数学是指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精神的理解;理解学生是指对数学学习规律的理解,核心是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理解教学是指对数学教学规律、特点的理解.…三个理解‟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数学教学过程总是充满了矛盾,如教与学的矛盾、学生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的矛盾、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数学教学内容的矛盾等.有矛盾才能有发展,其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数学教学的决定性动力.作为教师,应努力做到敏锐地发现、深刻地认识各种矛盾,进而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暴露、“创设”甚至“激化”矛盾,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这可以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与教学智慧.“函数的单调性”是反映函数变化规律的一个最基本的性质,是学生学习了函数概念后研究的第一个函数性质,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遇到的第一个用数学符号语言刻画的概念,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其它性质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本节课汇集了数学教学的诸多矛盾,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这些矛盾,特别是其中的主要矛盾,对每个数学教师都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笔者认为,“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关键是要深刻认识、科学处理以下“三个矛盾”.1 “上升”、“下降”、“单调”等名词的数学意义与学生的生活理解之间的矛盾“函数的单调性”教学,通常是从现实生活入手——展示某地某天的气温变化图、举出生活中描述“升降”变化规律的成语(如蒸蒸日上、每况愈下、此起彼伏)并画出相应的函数图象等,然后让学生观察得到:函数图象有的呈上升趋势,有的呈下降趋势,有的在一个区间内呈上升趋势,而在另一个区间内呈下降趋势,此时教师指出:函数图象的“上升”“下降”反映了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单调性,接下来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进行描述,并体验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特征(教师可在此处提前介绍“增函数”、“减函数”、“单调区间”等名词).这里,“上升”、“下降”、“单调”的数学意义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理解有一定的“矛盾”:在生活中,若从A到B是“上升”,则从B到A就是“下降”,如同“上坡”“下坡”那样,仅仅考虑了铅垂方向;而在数学中,若x增大时y也随之增大,则称函数y=f(x)“上升”,若x增大时y随之减小,则称函数y=f(x)“下降”,是水平与铅垂这两个方向的“合成”.在生活中,“单调”是指“重复而缺少变化”;而在数学中,“单调”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始终增大或始终减小”,是不断变化的.对此,有些学生可能会因区分不清而产生错误理解.例如,对于函数y=x2(x≥0),有学生认为:x由小到大时,y是“上升”的,x由大到小时,y是“下降”的;又如,对于函数y=2,有学生认为它是“单调”的,理由是“y始终没有变化”.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地指导学生将数学名词与日常概念区分开:(1)对于同一段函数图象来说,在数学上它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应该是确定的,不能产生歧义.因此,我们选择x轴正方向作为参照,从左往右,沿着图象“策马前行”,函数图象的“上升”“下降”就有了统一的规则和统一的结论;(2)数学上的“单调”,其本身也含有“重复而缺少变化”的意味,但它不是指函数值始终保持不变,而是指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升”“下降”(或“增加”“减少”)具有不变的规律性,反映的是一种“变中的不变性”,当然也显得“单调”.2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习惯与新知学习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精确定量思维方式”是数学教育所能给予学生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数学素质,也是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最好体现.在高中阶段,“函数的单调性”定义之所以要进一步符号化(形式化),正是基于数学精确化、严谨性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通过准确的计算进行推理论证,以保证结论的严密性,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并形成“算法的思维”.然而,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对函数的单调性已经初步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图象从左往右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是增函数,图象从左往右下降(y 随x的增大而减小)是减函数.他们会觉得这种定义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用它解决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时也没遇到过什么困难,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还要费尽周折地去学习符号化(形式化)定义呢?岂不是“多此一举”!学生一旦在心理上排斥新知,那么教与学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学习抽象的定义之前,教师应针对性地设置“认知冲突”,以便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增强研究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例如,可让学生依据函数单调性的图象特征或自然语言描述,尝试判断函数y=x+1x在[1,+∞)内的单调性.由于学生对该函数的图象性质并不熟悉,因此无法判断函数图象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也难以根据函数解析式描述其变化规律.此时,学生就会自然意识到自己知识上的欠缺,认识到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刻画定义的必要性,从而进入一种“愤悱状态”,产生较强劲的学习动力.3 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与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思维要求之间的矛盾这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矛盾.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其思维处于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的阶段,仍然偏于简单化、直观化,逻辑思维水平不高,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是数学概念形式化的典型案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从“随着x增大,y也增大”这一自然语言转换到“对于某区间上任意的x1<;x2,有f(x1)<;f(x2)”这一数学符号语言,跳跃性较大,学生非常不习惯,特别是为什么要用“任意”二字,在区间上“任意”取两个大小不等的x1<;x2,通过比较f(x1)与f(x2)的大小来刻画函数的单调性,学生更是感到难以理解,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为此,教师应精心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函数单调性定义的符号化过程,感悟数学的研究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首先,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形式化定义是在文字语言描述的基础上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其次,对于单调性概念中“自变量不可能被穷尽”这一本质(也是难点),应及时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使他们自然想到用“任意”突破“无限”.最后,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应引导他们结合具体例子(最好是由学生自己举出)、分别用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辨析,以逐步形成对概念正确、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以下是笔者施教这一环节时的具体设计:问题1 如何用符号化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当x增大时,函数值f(x)随之增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增大”的含义及其符号表示,得出:增大,刻画的是一种相对性,说明第二个量比第一个量大,它是两个数值之间的大小比较.因此,可将x的第一个取值记为x1,第二个值记为x2,则将文字语言“当x增大时,函数值f(x)随之增大”用符号语言表示即为“当x1<;x2时,f(x1)<;f(x2)”.问题2 能否取满足x1<;x2的若干组具体数值,只要验证相应的f(x1)<;f(x2)均成立,就可以断定函数f(x)的单调性?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若学生作肯定回答,则追问“为什么”;若学生作否定回答,则让其举出反例,以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必要时教师应进行引导:以函数f(x)=x2(x∈R)为例,由于自变量x的取值“无限”,因此,不论验证多少次也无法穷尽.虽然当-1<;2<;3<;…时,有f(-1)<;f(2)<;f(3)<;…,但这并不能保证f(x)=x2(x∈R)的图象从左往右始终“上升”.可见,具体验证是不可靠的.问题3 在此之前,你有没有遇到过“无法穷尽”的情况?当时是怎么处理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子集”的证明方法:设A、B是两个无穷集合,要证明AB,逐一验证A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B是不可能的,于是,为了突破“无限”这个障碍,就一般性地“任取”一个元素x∈A,只要能证明x∈B就行了.至此,学生不难理解,在函数f(x)的单调性中,x1、x2也应该是“任意”的.问题4 设区间D是函数f(x)的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如何用x1,x2,f(x1),f(x2)来刻画函数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减函数呢?学生尝试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单调增(减)函数的定义,师生共同修正.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模仿的成分,这也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对初学者来说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问题5 请你尝试利用上述定义判断函数y=x+1x在[1,+∞)内的单调性.这是对前述“遗留问题”的呼应,由学生尽量独立完成,教师可在“作差”、“变形”等关键环节适时予以指导,解决该问题后,师生共同概括出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显然,由之前的“不能”到现在的“能”,既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与掌握,也体现了定义的应用价值,学生从中可以获取成功的学习体验和心理上的满足感.问题6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0,+∞),若取x1=0,且对于任意的x2>;0,都有f (x2)>;f(0),则f(x)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2)下图是三个分段函数(定义域均为R)的图象,它们都是R上的增函数;(3)反比例函数y=1x的单调递减区间是(-∞,0)∪(0,+∞).这是利用变式教学和构造反例帮助学生继续对概念进行反思辨析、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如何才能否定一个函数的单调性尤为重要,可以加深对“任意”二字的理解,逐步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综合贯通.结语当前,MPCK(Mathematic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数学教学内容知识”)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发展数学教师的MPCK?途径之一就是致力于研究教学中的各种“矛盾”.一个数学教师,只有主动地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独立思考,多反思、多质疑,才可能及时捕捉到其中的矛盾;只有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等有着科学的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数学教育理念,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剖析这些矛盾;只有遵循了数学教学规律,立足实践性反思与反思性实践,才可能创造性地处理好这些矛盾,不断地发现矛盾、分析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也正是教师自身的MPCK得以持续提升的过程.。
教授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授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
很多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感到困惑和无助,而教师则常常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而苦恼。
然而,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数学难题。
本文将讨论几种教授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1. 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在教授数学时,为学生建立坚实的数学概念基础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只关注记忆和运算,而需要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和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数学概念,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并在日后的学习中受益。
1.1 使用例子和现实世界的应用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例子和将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的应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授几何概念时,可以使用具体的几何形状示例来说明概念。
通过将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具体的实践。
1.2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学生往往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数学规律,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解释。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数学规律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数列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数列中的规律,并鼓励他们猜测和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培养出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 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数学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信心建设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教授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难题,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分解问题很多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
我们可以教授学生将大问题分解成更小的、易于解决的子问题的技巧。
通过将问题分解为更简单和可管理的部分,学生可以更系统地解决问题,并逐步推进到更复杂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作者:章建跃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大家好。
受本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组委会、评委会的委托,我给大会作总结报告。
本次活动受到全国高中数学教师、数学教研部门、各会员单位的高度重视,来自全国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行业的近83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覆盖范围广,参与热情高。
各会员单位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很多会员单位从两年前就开始布置、落实本项活动,把工作细化在过程中,积极组织当地广大高中青年数学教师参与观摩活动,引领广大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以观摩与评比活动带动课堂教学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我代表组委会对各会员单位为本次活动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承办方河南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为本次活动投入了很大精力,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承办大型活动非常不易,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具体工作很繁重,承担的风险很大。
我代表组委会对你们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大会的协办方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中国数学教育》&《数学周报》社为本项活动提供了资金、技术、奖品以及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我代表组委会对他们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感谢各位参赛选手,你们付出了巨大的智力劳动,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为本次活动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我代表大会组委会、评委会对你们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贺你们取得优异的成绩,祝贺你们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
由于本次活动组织方式的改变,对评委提出了高要求。
各位评委不仅要事先对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和课堂实录进行仔细阅读、观摩,在现场还要聚精会神地观察选手的表现,根据参赛选手的预设和现场生成,做出评判,并给出点评。
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与各位评委的无私奉献、辛勤劳动直接相关,我代表组委会对各位评委的高度热情和负责精神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本次活动作一总结。
一、本次活动的基本成绩1.关于活动满意度的调查。
我们以问卷的方式,对本次活动的现场满意度作了调查,结果如下(问卷127份):对本次活动的总体评价:满意57.3%,基本满意41.7%,不满意1%。
参会代表最感兴趣的环节:选手讲述4.9%,代表互动16.5%,评委点评78.6%。
这一组数据表明,广大观摩代表对评委会的期望值很高。
要达到这样的预期,真正满足大家的要求,我们评委会还需要努力!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对评委点评的满意度:分五级水平,百分比是从上述结果看,大家对本次活动的总体评价是好的。
2.本次活动涉及的教材版本有人教A版、人教B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上海版、人教大纲版。
版本的多样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次活动的代表性和广泛参与性。
3.内容覆盖了高中课程的所有板块,有大量的概念课,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概念教学是我国数学课堂的薄弱环节,加强研究很有必要。
另外,有些选手选择了一些难点课题开展教学研究,例如概率、统计中的一些概念课,这是当前需要重点研讨的,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选手能迎难而上。
4.各位参赛选手在理解教学内容上下了很大功夫,与往届比较,在数学理解水平上有了很大长进。
5.学生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注重精心设计学生活动,采取问题引导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探索活动。
6.教学过程中,能自觉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参赛教师都能注意根据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安排教学进程,注意通过具体事例的归纳、概括活动得出数学概念。
7.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
8.现场互动充分,评委事先观看了各位选手提供的完整的课堂录像,预先写好了点评提纲,并结合每一位选手的现场表现给予认真点评。
代表的参与程度高,现场气氛热烈。
摆事实、讲道理、亮观点的互动原则得到贯彻。
二、几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1.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在参赛选手提供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表述不尽一致。
许多老师采用了“三维目标”分别阐述的方式呈现目标。
例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同侧同号”并掌握不等式区域的判定方法;(2)能做出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过程与方法:(1)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2)理解数学的转化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索方法与精神;(2)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3)体会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例2“基本不等式”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了解其几何意义,会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
上述两例,从积极的方面看,老师们已经注意到教学目标必须反映内容特点,关注到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不同。
但这样的表述,除了目标分类不准确、表达不确切(如把“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考方法不恰当地归入情感领域,把“培养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这样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标作为一堂课的目标。
)等“技术性”问题外,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而不是课堂教学目标。
“三个维度”具有内在统一性,都指向人的发展,它们交融互进。
“知识与技能”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中,才能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伴随着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升华;“过程与方法”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的存在价值。
“三维目标”是中学课程目标的整体设计思路,反映了一个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心理维度,但不是教学目标的维度。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简单地套用“三个维度”将使课堂不堪重负。
教学目标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特点,要在“三个维度”的指导下,综合考虑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目的、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来确定。
课堂教学不是为了体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存在的,而是要具体而扎实地把数学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要以数学知识教学为载体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育人”。
因此,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以数学知识、技能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只有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例3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目标——正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首先应思考:为什么把≤ (a,b≥0)叫做“基本不等式”?如何理解“基本”二字?我认为,这一不等式反映了实数的两种基本运算(即加法和乘法)所引出的大小变化。
这一简单朴实、平易近人的本质,恰是这一不等式变化多端、妙用无穷的源头,体现了运算带给数的巨大力量。
这一本质不仅可以从不等式的代数结构上得到表现,而且也有几何意义,由此而生发出的问题在训练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上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因此,必须从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和几何意义两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它的本质。
认真仔细地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是理解内容的一个方面。
“人教A版”通过赵爽弦图引入对基本不等式的研究,并在代数证明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从而理解为什么把基本不等式叫做“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关系”。
教科书引导学生经历了如下过程。
首先,以“探究”引出问题,经过抽象得到赵爽弦图,并且从图中的面积关系得到不等式a2+b2≥2ab及其等号成立的条件,再进一步地作变形(在a,b>0的条件下用,分别代换a,b)得到基本不等式;其次,用分析法给出代数证明[如果用综合法,要从(-)2≥0开始,思路不自然],因为不难,所以让学生填空;第三,以“探究”引导学生对基本不等式作几何解释,使学生有机会数形结合地进一步认识基本不等式。
因为基本不等式很重要,但只给代数证明非常乏味,所以教科书构建了上述过程,这是与以往教材有很大区别的地方。
基于上述内容理解,可以确定“基本不等式”的教学目标:(1)借助弦图、实际问题,经历基本不等式模型的猜想过程,提高观察能力,数学抽象能力;(2)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掌握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及其使用条件;(3)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注重建模过程)。
这样的目标对教学有真正的定向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就能使课堂做到高效。
2. 围绕概念的核心展开教学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对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开展了大量研究。
如果在网上以“有效教学”为关键词搜索,那么有效教学的论文数以万计,还有许多理论专著,有效教学研究可谓一片繁荣。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看来,“有效教学”的研究也有“无效”之虞。
到底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只有围绕数学概念的核心展开教学,在概念的本质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上给予点拨、讲解,让学生在理解概念及其反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细节问题、变化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因为概念的核心、思想方法是不容易把握的,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点所在;具体细节正好是锻炼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机会,是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平台。
那种事无巨细、包打天下的做法,要把所有细节、变化都在课堂上讲完练完的企图,最终只能把关键、重点、核心淹没在细节的海洋中,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导致学生负担沉重。
例4“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核心。
以往我们从“三角恒等变形”的角度理解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把它当成是“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成锐角三角函数”的工具。
教学中,因为诱导公式太多,学生记不住,老师们又将之进一步概括成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总不尽如人意。
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这样的教学没有抓住“诱导公式”的核心。
“其实,x=cos t和y=sin t是单位圆的自然的动态(解析)描述。
由此可以想到,正弦、余弦函数的基本性质就是圆的几何性质(主要是对称性)的解析表述。
”诱导公式本质上是圆的旋转对称性和轴对称性的解析表述,它是三角函数的一条性质——对称性。
围绕“对称性”这一核心展开教学,就可以实现诱导公式教学的以简驭繁。
例如,学生在问题“如果任意角α的引导下,可以容易地得到:β=2kπ+π+α。
由于α的终边、β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关于原点对称,因此sinβ=sin(2kπ+π+α)=sin(π+α)=-sinα。
的终边与任意角β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类似的,在问题“如果αx轴对称,它们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关于y轴、或关于直线y=x、或关于直线y=-x对称呢?”的引导下,可以容易地得到其他诱导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