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论述
高二政治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
高二政治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持续发展和完善这个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十方面的内容。
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传统理解,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完全肯定计划,否定和排斥市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认为,在全部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的未来社会,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复存有,整个社会也将实行计划经济。
恩格斯明确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1]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他指出:”只要还存有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
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
”[2]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理解。
在1952年发表的中,他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有商品交换,肯定市场与价值规律的一定作用,但认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整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是佳话经济。
把市场经济等同与资本主义经济并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并不但限于马克思主义者。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米塞斯在他发表的一文中说:“如果没有企业家对利润,地主对地租,资本家对利息和劳动者对工资的追求,那么整个市场机制就不可能成功地运转。
”他的结论是:“问题仍然是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
”[3]米塞斯之后的罗宾斯,哈耶克等人也持类似观点。
他们认为:市场经济的制度归结为三条:⑴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⑵契约原则;⑶自我负责原则。
这样,在多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与社会主义不可能公生共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述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述评一、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共产党宣言》以此定义“社会主义的内涵。
把社会主义同一切旧社会从本质上区别开,一再强调的是废除私有制。
重在扬弃人的异化,利在突出人自身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在叙述党的最高纲领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道路上,要以其奋斗终生的革命主题。
(二)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归宿———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产党宣言》斟酌出无产阶级的状况与其历史使命,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在此提到的“绝大多数人”,指的就是那些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广大群众。
我们不难断定,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若想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那就必须始终遵循这一根本原则。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必须建立社会主义。
这并非是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量。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人们共同富裕的程度正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决定了人们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获得权利与自由。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就是体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比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更快、更高、更深。
2022年山西传媒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山西传媒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4、度是()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5、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6、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A.资本主义社会B.封建社会C.原始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7、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8、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9、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民主集中制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集体领导10、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1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13、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A.发展缓慢不稳定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A.国有垄断资本B.资产阶级国家C.私人垄断资本D.资本输出二、多项选择题16、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浅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针灸推拿学院2013级研究生班李琪学号:201302236 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首次肯定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此中国经济改革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牵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可以在两个不同意义上被理解: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领域或方面,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五位一体”中的一位;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高度一致的,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运用市场经济方式建设的社会主义。
1.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是指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资源配置的两个目标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前者是为了使社会供给的比例与社会需求的比例相适应,避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而后者是要讲求经济效率,节约资源,作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力。
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一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商品化,而且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科技、信息等也要商品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反映灵敏的市场机制,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要以市场为中心、为导向,听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
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是:第一,自主,即商品生产者必须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第二,平等,只承认等价交换,不承认任何高于市场的特权。
第三,竞争,为了各自的价值的实现,市场主体之间竞争激烈,优胜劣汰。
第四,开放,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实现产品的价值,会不遗余力地开拓市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他们提出了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的理 想社会制度,以超 越资本主义的局限 性。
然而,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的具 体实现方式并没有 给出详细的规划和 设计。
在实践中,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的探 索也遇到了许多困 难和挑战,需要不 断改革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关于社会经 济制度的论述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提供了理论指 导。
当代社会科学的 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当 代社会科学的对 话与融合
对当代社会科学 的影响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对社会经济制度 的论述,为当代社 会经济发展提供了 理论基础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 中,马克思主义理 论不断创新和发展,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建设提供了指导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 的传播与发展,有 助于推动全球社会 主义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一些理论观点可能不再完 全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经济 制度
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可能导 致一些理论观点在实践中 的局限性和偏差
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 经济制度和实践经验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的论述进行反思 和修正,以适应时代 的发展需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对资本主义的批 判主要集中在生产 资料私有制、剥削、 贫富差距等方面。
社会福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福利的论述,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对 社会经济制 度的预测和
引导
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 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制 度的弊端和
危机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 展方向和前
景
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的历 史经验和启
示
对当代中国 社会发展的 启示和指导
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
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
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作品和作者:
1.《资本论》:作者是卡尔·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2.《资本主义与自由》:作者是米尔顿·弗里德曼,阐述了自由市场经济
的优势以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限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作者是约瑟夫·熊彼特,是综合反映
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思想观点的代表作。
此外还有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米塞斯《社会主义与自由》等也是讨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
这些书籍对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在矛盾、不平等现象以及解决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有一切发生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后,党联系中国实际,制订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现状的经济发展方案。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党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然后改变路线方针,终于发现了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列宁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创始人,斯大林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和模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第一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1、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这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和本质特征。
经济制度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实行经济计划,社会统一决定国民经济计划,以此来配置各种资源,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1)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所有制基础;(3)在计划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4)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项决策活动由国家进行;(5)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是由国家行政计划当局通过计划和行政命令手段进行调控的;(6)在计划经济中,商品货币被大大淡化,市场的作用极其有限,整个社会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全部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进行;(7)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存在两种计划形式,一种是指令性计划,一种是指导性计划,其中指令性计划是计划的主要实现形式。
3、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凭劳动券领取与其劳动量相等的消费资料。
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1)在全社会范围内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为唯一的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2)这里的劳动是指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
(3)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是社会平均劳动。
(4)按劳分配是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后进行的,分配给劳动者的仅仅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个人必要消费品。
劳动者的收入形式可分为工资收入、准工资收入和薪金收入三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全部企业的工人的劳动报酬,均采取工资形式。
准工资收入是指个体劳动的全部收入中由劳动贡献决定的劳动收入。
第一专题:中国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
就国家资产经营体制而言,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制度,现阶段这种 经营体制是搞活国有企业、搞高国有企业经济效 益的必由之路,同时也难以避免两权分离的企业 共同面临的“内部人控制”或“委托代理问题”,即在 国家对企业监督不完全的情况下,部分经营者可 能凭借其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损害国家利益的问 题。此外,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还存在着一些同 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必须进行改革。
第一专题:中国为什么要 搞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主导作用:
1.全民所有制是与先进的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 联系的
2.全民所有制为国民经济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 基础
3.全民所有制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4.全民所有制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依靠力量
5.全民所有制是调整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
第一专题:中国为什么要 搞市场经济
一、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历程 ① “必要补充”阶段:(1982年中共十二
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 ② “重要组成部分”阶段:(1997年中共十
五大—2002年中共十六大) ③ “国民待遇”阶级(2002年中共十六大—
现在)
第一专题:中国为什么要 搞市场经济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最新理论: 第一,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并不是相对
局限性:这种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全民
所有制还是一种低层次、不成熟的全社会所有制, 这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劳动者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劳动者的劳动是直接的社 会化的劳动,不再存在商品关系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更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所有制。就国家所有 所有制范围内部资产分布面言,不同行业和企业支 配和占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和质量不同,企业之间还 是按商品有关系发生联系,企业之间经济效益也有 差别,所以在基于国家所有制的劳动者经济利益的 实现上必然存三定的差距;
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作者:熊歆诺化工学院制药二班1043085094 周四下午上课摘要: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论的具有发展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市场”概念,揭示商品经济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也是在批判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与改良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关系作过深入的研究,揭示的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为我们认识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结果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大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实践表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建设规模较小,经济结构较单一,发展目标较集中,社会状态较封闭时,计划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发展目标的多元化以及社会状态的开放化,计划经济的弊端则显露出来,是的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效率低下。
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旨在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探讨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它包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划和设计。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认为社会主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选择。
基于这一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推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建立国家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体系。
同时,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市场行为,保证经济稳定和公平。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经济秩序维护。
这样可以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
三、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性1.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得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激励机制。
市场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经济体制改革使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
市场机制能够根据供求关系自动调整资源配置,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3. 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互促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论述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邓小平,他们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一问题有很多观点鲜明的论断,显示出各自富有时代特征的市场经济思想。
同时也表明了社会主义从否认市场经济到逐渐承认市场经济,再到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一段历史进程。
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性与开放性特征的,不是僵死的教条,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存在出于严谨的科学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的著书立说来对未来的社会进行专门的描绘,只是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偶尔勾画一下未来社会的轮廓。
马克思曾明确表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没有市场经济的思想,在《资本论》第一卷里说设想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
鲁滨逊的一切产品只是他个人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
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
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
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
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
这个时候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者各种劳动只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
没有了商品货币关系,也没有市场存在的必要,自然也就没有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必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构想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构想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构想与实践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最⾼最后的形式。
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它的充分发展,⼈类才能建⽴产品经济社会。
俄国⼗⽉⾰命以来,⼈们⼀直在⽤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消灭了市场经济的未来社会模式,指导现实的还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践。
邓⼩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如何建设资本主义⾛到尽头前建⽴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填补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页空⽩。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马克思主义的创始⼈科学地揭⽰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种⾃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社会主义的结论, 列宁客观地指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科学著作中, 最先说明了社会主义不是幻想家的臆造, ⽽是现代社会⽣产⼒发展的最终⽬标和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的创始⼈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亲⾝的实践和感性的经历,因此现在被认为是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的⼀些特征, 仅仅是来⾃马克思、恩格斯的⼀些理论推理和逻辑构想。
这些理论推理和逻辑构想主要有这样⼏条: ( 1) 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的⽣产资料进⾏劳动, 即建⽴⽣产资料公有制; ( 2) 社会个⼈消费品实⾏按劳分配的原则; ( 3) 商品、货币关系消亡, ⽤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 ( 4) 按照预定计划调节社会⽣产, 即建⽴计划经济; ( 5) ⽣产能满⾜全社会成员的需要, 消灭了剥削, 全社会成员享受共同的福利并得到全⾯的发展。
⼆、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的创⽴随着⼗⽉⾰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确⽴, 创⽴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成为第⼀代社会主义领袖所⾯临的挑战。
在社会主义经济创⽴的过程中, 列宁是第⼀位⾯对这⼀挑战的社会主义领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模式,旨在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调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和稳定。
科学技术进步则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产权关系、价格形成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形式,其核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在这一体制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制约,以保障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和社会公平。
其次,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科学技术进步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技创新被视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政府通常会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支持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资源支持,而科学技术进步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只有在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够不断壮大,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管用”吗?学术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管用”吗?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管用吗?智效和【专题名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号】F13【复印期号】2006年07期【原文出处】《南京财经学报》2006年1期第19~22页【作者简介】智效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智效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内容提要】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观点是科学的。
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比较初级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实际上是马克思承认的过渡时期的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导致资本主义是有条件的,是以承认马克思关于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为前提的。
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承认商品生产或市场经济的两面性,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西方经济学理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想从另一个侧面,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例,谈谈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误解的问题。
早在大约20年前,就有高层人士散布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不管用的言论。
一些年来,类似的看法被扩而大之,重而复之,广而告之,难怪连一些倾向马克思主义的人也觉得腰杆儿不硬,这又怎能谈得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误解,最突出的例子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方面。
长期以来,理论界充斥着马克思主义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渐渐被矮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的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从来没有使用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词语,在他们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也从来没有商品生产或曰逻辑,使社会占有成为必然。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和比较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和比较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道奇光,它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科学的观点,揭示出了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开创出了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通过对两种社会制度的理论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和优缺点。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政治保障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获得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同时,通过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实现了对反动阶级的专政,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和权利。
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公有制,即生产资料的集体和国有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由公有制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组成,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计划经济调控生产和分配,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与此相对,资本主义制度强调私有制,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自由竞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则由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组成,供求关系通过市场博弈形成,资本家及生产企业在寻求利润的过程中会对劳动者大加剥削,而忽视了劳动者的权益。
其次,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和国家计划。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全民民主,实现政治权力的公有化,防止群众被统治和剥削。
此外,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国家计划管理,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为公正的分配和合理的利用。
与此相对,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个人自由、多党制和市场自由。
资本主义国家通常由资产阶级和其代表组成的政府控制,那些有雄厚资本和能力的人可以无限制地获取经济和政治权力,无法避免政府的腐败和削弱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
最后,在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的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旨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公平分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公平分配。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特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应该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这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私有制形成了鲜明对比。
公有制的建立使得生产力的发展不再受到资本家个人的私利驱动,而是为全体人民谋福祉服务。
自由竞争和私人剥削被废除,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能够更好地用于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
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另一个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有效的计划经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计划经济是中央调控和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通过国家对资源配置的计划和控制,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和均衡发展。
计划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统筹安排生产、分配和消费,确保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这一特点使得社会主义经济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社会主义公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又一基本特点。
传统的剥削与压迫被废除,社会主义经济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通过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调控,追求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公正。
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工资制度、社会保障等手段,使财富更加均衡地分配给社会各个阶层,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公平分配。
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保证了全体人民的利益,计划经济能够高效运作,社会主义公平分配则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框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版 马原 第六章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二)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内涵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 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 革的基本遵循。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 础上,深入阐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指导国 际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一般原则。
•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主要有三 种形式,即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 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并把 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为我国的国体。
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也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 第六,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第七,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
• 第八,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 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2020/7/7
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 征的论述
1、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 阶段和高级阶段。
2、恩格斯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 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调节生产。 • 在对社会总产品作扣除后,对个人实行按劳分配。 • 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 • 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
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 的重大问题。 • 第三,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 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经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伦理研究的处境颇为尴尬:这一主要是由伦理学家所推动的课题,其立脚点是规范经济活动、促使经济活动健康发展.而经济界对此却反应冷淡,以至于为自己的存在价值作辩护竞始终是经济伦理研究的关注重点之一。
当然,今天的情况有所改变。
以“诫信”为突破口,伦理道德问题终于引起包括经济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人们终于认同了市场经济必须有相应的道德支撑,经薪伦理终于开始向经济活动全面渗透。
它宣告了祛除价值的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及其经营理念的破产,宣告了“自发市场秩序”崇拜的破产。
它表明,我们在致力于建设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同时,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如何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强大作用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发展,如何建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规范,成为经济学界和伦理学界研究的共同课题。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配置资源的经济.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并在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达到社会整体利益的和谐。
由此产生出对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盲目崇拜。
但是,后来的事实表明,此种状态是一系列十分严格的假设条件的推导结果,设若任一条件得不到满足或不能成立时.就会出现某种市场失灵。
例如,当进入市场的卖者和买者不是非常之多,而是存在垄断时,当进入市场的产品存在差别时.当进入或退出市场存在障碍时,当经济括动产生外部影响时,当存在公共产品时,当市场参与者存在不完全信息时,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出现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状态,从而导致微观经济无效率,宏观经济不稳定,以及社会的不公平。
把这一切可能都加以排除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证明了这点。
因此,当西方经跻学家从理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时,都普遍承认从来就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
如何解决市场失灵同题也就成了当代学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论述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邓小平,他们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一问题有很多观点鲜明的论断,显示出各自富有时代特征的市场经济思想。
同时也表明了社会主义从否认市场经济到逐渐承认市场经济,再到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一段历史进程。
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性与开放性特征的,不是僵死的教条,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存在
出于严谨的科学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的著书立说来对未来的社会进行专门的描绘,只是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偶尔勾画一下未来社会的轮廓。
马克思曾明确表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没有市场经济的思想,在《资本论》第一卷里说设想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
鲁滨逊的一切产品只是他个人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
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
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
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
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
这个时候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者各种劳动只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
没有了商品货币关系,也没有市场存在的必要,自然也就没有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必要。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观点一致,在《反杜林论》中,他写到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认为在未来的社会里,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个人的劳动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件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
社会可以简单地计算出:在一台蒸汽机中,在一百公升的最近收获的小麦中,在一百平方米的一定质量的棉布中,包含着多少工作小时。
可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中,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存在商品、价值、货币、竞争等等市场经济必然的因素的,所以也就不存在市场经济。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有计划的组织生产、以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经济形式,按照每个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实现全社会有计划按比例的生产。
如果我们设想一个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共产主义社会,&&问题就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这样的一些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害。
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作理论上的分析和实践上的指导,他们更多的是在分析、论述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合理性和原因。
同时,也和他们认为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
二、列宁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断及实践
列宁是是最早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人。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最早肯定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生产的,实际是列宁。
并且他第一个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
在1918年正式实施战时共产主义以前,列宁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实施市场经济都处在探索阶段,虽然他觉得俄国的经济建设道路应该跟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有所不同,但是大
多数时候还是局限在马克思恩格斯当初的一般设想上。
1918年夏天,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俄国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商品、货币、市场在俄国消失殆尽。
列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面对1920年农业歉收、国民经济状况急剧恶化,以及群众的普遍不满情绪时,果断地指出应当根据客观事实迅速改变自己的策略,结束直接过渡政策。
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显得不适当或行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他第一次提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就是迂回过渡的新经济政策。
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会议上,他阐述了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发展商品经济,允许贸易自由;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等等。
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等问题。
列宁的市场经济思想,是从新经济政策的需要出发的,但是,它的理论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实际上是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俄国保持了将近十年从1921到1929年的经济增长,而新经济政策也是列宁对俄国现实经济条件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符合当时俄国的国情的。
虽然这个过程比较曲折和漫长,但是正如列宁自己所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三、斯大林模式与市场经济
列宁逝世以后,关于新经济政策是权宜之计还是一项长期的政策这一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分歧。
因为虽然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却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设想出入很大,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新经济政策被停止,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随之建立。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了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区别,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然还存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客观依据,从而把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联系在一起。
斯大林说:现今在我国,存在着社会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国家的即全民的形式,一种是不能叫做全民形式的集体农庄形式。
在国家企业中,生产资料和产品是全民的财产,在集体农庄这种企业中,虽然生产资料(土地、机器)也属于国家,可是产品却是各个集体农庄的财产。
第二,把商品生产和社会基本制度区别开来,看到了商品生产具有一般的性质,认为资本主义可以运用商品生产为自己服务,社会主义也可以运用商品生产为自己服务。
斯大林认为我国的商品生产是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根本不同的。
区分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不同特点。
第三,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真正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即消费资料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同时初步认识到生产资料和商品也沾了边,具有商品形式,即商品外壳。
第四,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要有商品和商品生产存在,价值规律就要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