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摘要]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以开

放、包容的姿态实现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共建共享,探索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机制,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做好总体发展规划。

[关键词]高校职能地方高校合作交流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高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只有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地方高校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既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需要,更是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其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地方高校应不断探索如何强化与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社会的合作交流。

一、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积极作用

地方高校在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不断加强基地、实体建设,增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增进区域社会与地方高校的互动合作,从而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共建共享的“三赢”。地方高校可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就业计划与区域社会人才需求供应系统建设,实施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在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企事业订单式委托培养、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实效。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应积极推广地方高校的各种先进技术,用于指导本地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改造、升级换代,加强科技人才及科研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培育与转化。三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发挥地方高校“思想库”的作用,着力推进区域文化与资源的开发论证;推进先进生活方式进社区,参与社区管理及文化建设,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和其他文化设施,为区域社会的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施学习型社会的推进工程,满足中国梦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高校自身的服务能力不强。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上不可能与本地的行业分布及其发展情况完全一致,但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选择与区域经济契合度高、实用性强的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当前,一些地方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地方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关联度不高,没有考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有关人才需求的长期性、人才培养的超前性。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地方高校自身的社会服

务能力不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跟不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2.地方政府的协调与引导功能滞后。目前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是省级部门主抓高等教育,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执行高等教育的管理、监督和督查、评估;市(州)、区(县)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主抓本区域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或职业教育。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区域社会与地方高校的关系,缺乏地方政府、高校、区域社会三者互通的运行机制,缺少加强三者合作交流的平台。这种机制和平台的缺失,使得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协调与引导功能缺位。

3.区域社会对地方高校的认识不足、认可度不高。由于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社会对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状态缺乏了解。在一些部门或一些人看来,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象牙塔”,与区域社会的生产、生活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大,很少思考或根本没有思考如何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来发展区域经济。有的企业或单位即使对地方高校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地方高校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不熟悉,对地方高校能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了解不多。同时,区域社会对地方高校的信赖感不够、认可度不高,宁愿花高价舍近求远,也不让本地高校来提供技术服务。

4.三方在发展关系协调上存在脱节现象。脱节的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这给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基地建设等带来一定的困难。就地方高校自身而言,不管是省属或市属高校,还是省市共建高校,他们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开设都会按照学校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去实施,教师招聘、财政拨款、招生计划、设备设施配置等方面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这或多或少容易与地方高校所在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就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它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地方高校能为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效益上。效益大,则合作紧密、支持力度大;反之,则会轻视或忽略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由于关注点不同,地方高校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社会不能及时把自身的客观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使得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能有效发挥。

三、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对策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三方应紧密联手,共谋发展。地方高校在向地方政府、区域社会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地方政府、区域社会也在不断满足地方高校的各种需要。地方高校在促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因此,应建立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完善机制,使三者之间能够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开展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其“地方性、应用型”发展思路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在为社会服务中能够充分了解区域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并据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地方高校可以采取与相关行业、企业和政府合作创办二级学院、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共建专业或进行课程开发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地方各界的合作和联系。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要主动适应地方经

济社会的结构变化,不断提高学科的建设、调整、转型能力和条件。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着力“三个面向”开展科学研究,包括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面向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研究要偏向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辐射、带动、引导和提升作用。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机制,从完善教育立法、政策制定等方面对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予以适当的支持。为确保社会服务职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地方政府应主动与地方高校携手,不断探索建立起一套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校社会服务机制。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支持或推动地方高校与相关产业联合共建科教园区;帮助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共建产学研基地;召开科技成果推介会,促进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聘请地方高校有关专家为顾问,建立地方政府重大决策向地方高校咨询制度;等等。

区域社会应建立与地方高校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加强与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协作,切实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效益。采取相关措施,加强互信,建立地方企业、科研单位依靠地方高校人才支持、智力支持的体制,提高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对企业的吸引力。地方企业、社会各界要支持或推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姻”,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资源、智力优势、科技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无论是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趋势还是从地方高校的职能来看,地方高校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教育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地方高校应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同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大力开展服务社会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汉君,宋远航,程瑞峰.略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颜新云.论地方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之道[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