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
政府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通用25篇)
![政府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通用2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229dd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c.png)
政府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通用25篇〕政府与高校战略合作协议书〔通用25篇〕政府与高校战略合作协议书篇1政府与高校战略合作协议书甲方:______区人民政府乙方:____________高校在已经降临的学问经济时代,____%以上的信息和科学创新成果均是以英语为载体进展传播的,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展和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英语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沟通频率也将会越来越高。
为此,______区人民政府打算以政府行为强化中学校英语教学,施行英语训练工程,通过培训英语师资、聘请外籍教师和优秀高校生参加中学校英语教学活动等方式,进步______区中学校生的英语听说力量,全面促进中学校生英语学科素养的进展,使英语课程成为全区性的优势学科,为建立“文化兴旺,经济富强,效劳一流,现代文明〞的______区注入新的活力,为训练根底厚实的______区增加新的现代文化积淀。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甲方〔______区人民政府〕和乙方〔____________高校〕经过充分酝酿和协商,达成如下协议:一、甲方为了落实?_____广州市______区委、广州市______区人民政府关于加速进展训练事业的打算??广州市______区人民政府训练事业进展“十五〞方案?中关于“把英语学科建立成为我区的优势学科〞的战略目的,恳切邀请乙方赐予甲方全区英语教学、科研、师资培训、聘请外籍教师等方面以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二、作为______省属涉外型重点高校的乙方本着效劳地方的宗旨,乐观响应省委指导加强______省英语教学工作的指示精神,承受甲方的邀请,并乐观发挥乙方外语教学、培训、科研和师资等方面的优势,赐予甲方以力所能及的支持。
三、乙方对甲方的支持,主要包括:对______区中学校英语教学改革、教学讨论供给指导和询问;分期分批培训______区英语教师的口语和听力,建立程度测评系统;制造条件开设托付培育性质的英语本科学历文凭班;帮助聘请外籍教师;允许外国留同学和优秀高校生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文化沟通、勤工助学、教学实习等形式参加______区中学校生英语口语和听力课的教学活动;合作举办英语夏令营活动。
校地对接情况汇报
![校地对接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a0e5c23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a.png)
校地对接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的对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以下是我校校地对接情况的汇报。
首先,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日益紧密。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号召,与当地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得以更好地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
学校积极引进社会资源,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项目,促进了校地双方的互利共赢。
学校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更好的转化,企业也从中受益良多。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学校的科研实力,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学校积极参与地方社会服务。
学校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
在科技、人才、文化等领域,学校都积极投入,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学校还与地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与地方教育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通过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学校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学校与地方的校地对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要看到,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合作项目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等。
希望学校能够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不断完善合作机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校在校地对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学校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校地合作的水平和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政府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模板6篇
![政府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模板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0ca46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b.png)
政府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模板6篇篇1政府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甲方:某某省级政府乙方:某某大学为了促进双方的全面合作,提高教育水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特订立本合作协议书。
一、协议内容1.政府将向大学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用于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
2.政府将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推动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产学研合作。
3.大学将根据政府要求,积极参与相关项目和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4.大学将根据政府的安排,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权利义务1.政府有权监督大学的各项工作,并要求大学按时完成相关任务和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2.大学有义务配合政府的相关工作安排,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双方有权根据需要对合作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并签订相应的协议。
三、保密条款双方承诺对合作过程中涉及的机密信息和商业秘密进行严格保密,不得擅自泄露给第三方。
四、争议解决合作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通过仲裁等方式解决。
五、生效期限本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五年,到期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续签。
六、其他本协议的修改、补充和终止必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并签订协议书。
以上内容经双方协商一致后签字盖章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日期:年月日篇2政府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模板协议书编号:XXXXX甲方:(政府单位名称)乙方:(大学/研究机构名称)为加强政府与大学的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甲乙双方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达成以下协议:第一章总则1.1 本协议由甲乙双方签署,经双方合法代表授权,并经相关机构审批后生效。
1.2 本协议为双方未来战略合作的总体框架,具体合作项目将另行签署补充协议。
1.3 双方应按照本协议约定,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推动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合作内容2.1 双方将在以下领域展开合作:(1)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探索前沿科技领域;(2)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培养优秀人才;(3)合作举办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4)共同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5)开展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所面临的问题与策略]高校面临的挑战
![[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所面临的问题与策略]高校面临的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7fb7ca4eb52acfc789ebc9ba.png)
[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所面临的问题与策略]高校面临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所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并且提出解决中西部地区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问题的策略和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期待能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国际化办学、提高自身实力并且不断开创新的工作局面提供一点帮助。
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一、地方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国际学术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我国中西部一些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还面临一些问题。
1.经济欠发达。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信息相对落后,资源相对匮乏地区。
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要想紧跟世界潮流,展开国际化办学,与世界发达地区高校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会面临一些先天的不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无论是高校开展国际项目还是学生参与国际项目,其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2.国际化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中西部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其对外开放程度低于我国的沿海地区。
因此,相对我国的一些国际化都市,中西部地区相对更为封闭。
在中西部地区高校中,不管是学校的管理层还是任课老师或是学生,对学术与教育的国际化重视程度还不够,还未意识到国际化是高校未来竞争力的保证,对高校发展的战略问题,还缺乏国际化的视角和眼光。
3.管理体制落后。
中西部高校长期以来普遍沿用旧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机构繁杂,缺乏国际化的工作模式和效率,很难高效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4.外事队伍建设不够。
高校外事工作的开展需要一支高效进取的高素质队伍。
在当前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专业的涉外人才显得严重不足。
有些高校的涉外机构人员不足,有些涉外人员专业性不够,不能够专业高效的开展国际化工作。
5.院系参与程度不足。
一些院系的工作重心只放在了教学与科研上,参与国际化交流的频率和程度还不够。
略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
![略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44ab7e8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e.png)
略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摘要】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合作模式、合作案例分析、合作成果与影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合作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合作模式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合作带来的效益和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优化合作模式和创新合作方式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加强合作交流的必要性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地方社会发展水平。
展望未来,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重要性、合作模式、案例分析、成果与影响、问题与挑战、优化与创新、必要性、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教育和科研的重要机构,拥有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能够为地方政府和区域社会提供专业支持和技术服务。
通过与地方政府和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地方高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可以促进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高校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前沿的科研成果和专业建议,帮助政府科学决策、合理规划。
地方政府也可以为高校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2. 正文2.1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人才培养合作: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可以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如共建实习基地、提供实习机会、共建实验室等。
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就业能力。
2. 科研合作: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解决地方实际问题。
校地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为例
![校地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040136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b.png)
第7期2024年4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7April,2024作者简介:武晓楠(1980 ),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㊂校地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为例武晓楠(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98)摘要:2020年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启动建设,常州新校区建设将为校地双方注入新资源㊁获取新动能㊁实现新突破,促进河海大学 双一流 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㊂文章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为实例,阐述了校地融合的重要意义,从学校自身和区域特点出发,提出了校地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了校地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期为校地融合发展提供实践参考㊂关键词:校地融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中图分类号:G471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2020年5月,河海大学与常州市金坛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在金坛区共建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依托新校区建设,双方将坚持产教融合原则,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和人才引进合作,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㊂常州新校区是河海大学和常州市㊁金坛区地方政府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㊁实现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体现在办学地点㊁办学空间㊁办学规模㊁功能定位和产教融合的全面跨越㊂常州新校区的建设将为校地双方注入新资源㊁获取新动能㊁实现新突破,促进河海大学 双一流 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重要保障㊂1㊀深化校地合作的重要意义1.1㊀深化校地合作是时代赋予高校和地方的历史使命㊀㊀高等教育发展史证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高校的变革与完善,高校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进步㊂当前,我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㊁科技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㊁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㊁人才是第一资源㊁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㊁人才强国战略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㊂城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要战场,高校是教育㊁科技和人才资源的重要输出地㊂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与高校有责任㊁有义务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㊁深化合作,持续不断地扩大校地合作的效能和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多㊁更大的贡献㊂1.2㊀深化校地合作是加快推进 双一流 建设的必然选择㊀㊀一流大学的根本价值总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的,一流大学的塑造总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成长壮大的[1]㊂国家‘ 双一流 实施办法“明确提出, 双一流 建设要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在建设过程中要突出与产业发展㊁社会需求和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㊂近年来,河海大学持续推进 双一流 建设,结合 十四五 规划,以常州新校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国家需求和对接区域发展为发展思路,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瞄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㊁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建设目标㊂但 双一流 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㊁办学空间㊁经费等资源投入和项目共建等方面的支持,地方经济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必然能够促进高校的 双一流 建设与发展㊂1.3㊀深化校地合作是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科教资源的迫切需要㊀㊀伴随时代发展和演进,科教力量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作用和内涵日益凸显,已成为区域凝聚优势㊁提升实力的关键所在㊂当前,常州市正处于 投资驱动 向 创新驱动 转型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速实施 532 战略㊁ 两湖 创新区建设,奋力打造 国际化制造名城㊁长三角中轴枢纽 ㊂金坛区是常州最年轻㊁最具潜力的区域,随着 常金一体化发展 两湖 创新区建设主战场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金坛区将成为常州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与经济新的增长极㊂金坛区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速同城化㊁加快现代化,全力打造最美新城区㊁最强增长极,奋力谱写 美丽常州金坛样板 新篇章的战略目标㊂完成上述目标,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高等教育的独特优势和支撑作用㊂常州市和金坛区政府迫切需要依托河海大学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㊂2㊀ 双一流 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1㊀高校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㊀㊀结合高校的五大职能具体来说,人才培养可以为地方输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科学研究可以通过成果转化提升生产力,社会服务可以融合促进地方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可以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促进地方的对外开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多方面作用[2]㊂2.2㊀ 双一流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㊀㊀ 双一流 高校是高端人才㊁前沿科技㊁创新思想的重要策源地,是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建设的领头雁㊁排头兵,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秀人才㊁重大科技成果㊂在高校 双一流 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应努力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创新发展㊂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 双一流 建设高校,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㊂在常州办学历经36载,为常州市经济社会繁荣富强贡献了重要力量㊂自常州新校区建设以来,河海大学与金坛区积极开展医疗㊁教育㊁文化㊁生态等各领域合作,主动对接金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促进高校科教资源向金坛辐射,签订‘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协议书“,成立 河海大学金坛华罗庚技术转移中心 ,为深化校地合作融合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㊂未来,河海大学将进一步提升集聚和培育各种优质人才㊁科技㊁文化成果及资源的能力,在提升地方人力资本质量㊁促进科技文化创新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更多㊁更大的作用㊂3㊀常州新校区服务金坛区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㊀㊀常州新校区建设是河海大学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全新实践㊂面对新形势㊁新开局㊁新挑战,学校如何下好自身内涵式发展和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一盘棋,将校地合作共赢的美好蓝图绘制到底,必须通过瞄准需求优化布局㊁引育并举汇聚人才㊁产教融合协同创新㊁对外开放国际合作4个路径进行破题㊂3.1㊀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办学布局,瞄准地方需求,筑牢服务根基㊀㊀㊀㊀教育部要求,常州新校区建设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高层次新兴工科,统筹西康路校区㊁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的发展定位,做好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㊂河海大学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河海大学 十四五 规划编制,调整了常州校区办学定位和学科设置,形成了以新兴学科为支撑,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以优势学科交叉延伸,带动整体发展学科布局原则,面向国家 新基建 ,结合长三角教育创新带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紧密对接地方新能源汽车㊁新一代信息技术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与光伏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拓展智慧制造㊁人工智能㊁新能源㊁新材料㊁生命科学等学科方向,为服务金坛区产业布局发展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筑造有力的科教人才根基㊂3.2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㊀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强有力支撑㊂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产出地和集聚地,人才的集聚可以带动科研成果的产出,知识溢出可以支撑区域产业集群成长,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㊂河海大学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力度㊂一方面,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注重区域产业发展和高校学科发展相结合,精准引进地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㊂另一方面,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夯实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构建衔接有序㊁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㊂ 十四五 期间,河海大学将以常州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聚焦人工智能㊁新材料㊁新能源等与基础学科密切相关的前沿学科,重点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为金坛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㊁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㊂3.3㊀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㊀㊀常州新校区将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㊂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㊁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㊁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学校㊁企业高端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研反哺教学㊂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水利㊁环境㊁土木等优势学科发展,提高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㊂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州基地,环境科学与工程㊁土木工程㊁农业工程㊁海洋科学与技术试验研究基地,建设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㊁创新创业孵化基地㊁河海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服务体系,对接行业企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探索多方合作共赢机制,加强高端智库建设㊂3.4㊀扩大对外交流和开发,持续提升金坛区城市能级㊀㊀常州新校区的主要功能之一为国际化校区㊂依托常州新校区建设,河海大学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㊂在新校区建设河海里尔学院㊁河海新墨西哥理工学院,筹建中德㊁中以㊁中澳等国际学院㊂发起设立国际学术组织㊁高水平大学联盟,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和论坛,创办高水平学术期刊,开展国际联合研究㊂全面提升学校在队伍建设㊁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㊁学术与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扩大学校知名度,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㊂在此过程中,必将有力地促进金坛区城市的对外开放,不断提升金坛区城市能级㊂4㊀深化校地合作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4.1㊀金坛区城市能级对深化校地合作的制约㊀㊀金坛区属县域城市,对比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在资源配置能力㊁产业集聚能力㊁科创资源和平台数量㊁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高校学科专业㊁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对工作平台的需求,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在当地高质量就业创业㊂金坛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㊁对外开放和交流程度㊁城市人口流动性和活力㊁交通医疗基础教育等基础设施配套仍存在短板,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存在不足,难以满足高校人才对较高生活品质的需求㊂4.2㊀新校区运行压力对深化校地合作的制约㊀㊀办学地点变化㊁运行成本增加㊁地方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差异,以及因校园搬迁而产生的各种磨合,都将为学校自身带来巨大运行管理压力,一旦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化解,将严重影响校地合作办学的长久成效㊂4.3㊀传统优势学科与地方产业需求匹配度对深化校地合作的制约㊀㊀河海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与金坛区主导产业㊁重点布局产业的匹配度不高;与产业结合紧密的学科专业与地方尚处接触阶段,参与地方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学校各类科教资源向地方辐射和延伸仍有待加强,部分面向地方和产业的学科领域仍需进一步迭代升级㊂5㊀促进校地合作助力地方发展的对策建议5.1㊀聚焦未来,加强校地合作的顶层设计㊀㊀进一步提升校地合作的站位,立足长远发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研发,瞄准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坚持以建设一流为导向,突出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化协同发展的观念,以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格局谋划校地合作㊂进一步聚焦校地合作的共振点,将地方高质量发展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㊁专业建设㊁科学研究㊁国际交流与合作㊁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相结合,找准校地双方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的共振点,构建命运共同体,形成发展合力,促成校地合作效应的最大化[3]㊂5.2㊀聚焦需求,健全校地融合发展的联动机制㊀㊀高校要充分发挥 输出者 作用㊂要紧密对接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㊁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和创新资源,不断提升输出能力㊂同时,要完善内部管理,构建有利于促进与区域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鼓励更多区域化的课题㊁项目研究立项,强化研究成果的可适性和实用性,提升高校造福地方的能力㊂政府要当好 引导者 和 服务者 的角色㊂首先,政府要发挥 指挥棒 作用,构建以政府引导㊁高校与企业参与㊁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或第三方服务平台助推的多方协同机制,合理引导相关各方集聚㊂发挥行政权责,促进各方在需求㊁要素㊁资源等方面的互动和融合,维系交互关系,形成校地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㊂其次,要不断优化政策体系,制定针对性㊁系统性的政策措施,消除体制障碍㊂设立校地融合专项资金,强化对校地融合项目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出台科研补贴㊁税收减免㊁资金奖励等优惠政策,激励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融合发展㊂最后,政府要牵头组建校地融合发展专门服务机构,统筹区域内各类发展建设需求,整合高校及区域内各类资源,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全方位共享和优化配置政产教服资源,提供专业化的产教㊁政教融合服务,实现各类需求精准快速响应,促进研究成果的快速落地[4]㊂5.3㊀聚焦目标,构建校地融合发展的监督评价体系㊀㊀要将校地融合发展推进情况纳入政府常态化监测工作,设置科学合理的监测点,通过数据报送㊁专业分析等方式,及时㊁准确反映校地融合发展的状态和成效,定期推送㊁反馈给高校㊁企业和政府部门,监督相关方高质量推进融合工作,为后续工作调整㊁政策措施完善提供必要的依据㊂同时,构建高校对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度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政府对高校资源配置投入的重要参考,激励和引导高校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形成高校与地方融合共生的良性闭环㊂5.4㊀聚焦人才,优化人才引用育留环境㊀㊀人才聚则事业兴,高校是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输出人才资源的主力军㊂一要不断完善人才引用机制㊂建立校地人才工作协同机制,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自身事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双方共同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和引进计划㊂加强高校人才工作调研,注重调整双方在人才政策中不一致的内容,不断提高人才政策的科学化㊁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双方在人才政策上的相互联动㊁协调一致㊂二要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与经费支持㊂政府应加大对高校人才引进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如设立人才基金,给予科研启动经费和生活补贴,提供地方事业编制等,为高校人才引进㊁培育工作提供基础性保障㊂营造外部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集聚能力,推进地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相适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创业环境㊂三要优化人才生活环境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健全各项基本条件设施,打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㊂要加快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积极引入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满足高层次㊁高素质人才子女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需求㊂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在交通系统㊁医疗卫生㊁文化体育㊁政务服务等方面为人才到金坛创新创业与工作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㊂加快科教名城建设,依托 两湖 创新区主战场战略发展机遇,加快区域内高端科创平台㊁技术转移平台㊁融资服务平台㊁国际交流平台的引入和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人气和活力㊂扩大城市开放度,营造多元化文化环境,提升国际视野,打造生态㊁活力㊁创新㊁国际化的城市新名片和对外交往的新窗口,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坛㊁留坛㊂6 结语㊀㊀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 ㊂当前,时代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㊁大机遇和大挑战,科教力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地方政府对高教㊁科技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㊂同时,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高校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㊂为此,城市和高校需要进一步推进互动发展㊁融合发展,实现合作共建㊁共享共赢,争取新的更大的突破㊂参考文献[1]周浩波.统筹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 双一流 建设高校的使命与担当[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6. [2]袁冬梅.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高校服务地方创新发展研究[J].教育评论,2020(11):88-94.[3]张大良.城市与高校共开绚丽之花[J].中外建筑,2021(1):6-7.[4]梁祎,冯锋,朱长林.高校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84-87.(编辑㊀姚㊀鑫)Research on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ngzhounew campus of Ho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Wu XiaonanHohai University Nanjing210098 ChinaAbstract In2020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ampus of Hohai University in Changzhou was launched.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ampus will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an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Hohai University and local government.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hai itself and the reg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path sel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the constraint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both parties providing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regions.Key words college and local integration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unctional research。
院校地合作 典型发言材料
![院校地合作 典型发言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7df2f13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0.png)
院校地合作典型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以及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我们学院来到这里,与大家一同探讨院校地合作的话题。
首先,院校地合作对于学校和地方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承担者,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
而地方社会则提供了学校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支持。
只有学校与地方社会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并推动地方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院校地合作应该注重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学校各自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地方社会也有着独特的资源和发展需求。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对方,挖掘双方的优势,并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协同发展,才能够实现优势的互补,取得更加显著的合作成果。
第三,院校地合作要建立稳定而长久的合作关系。
合作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只有建立起稳定而长久的合作关系,才能够在教育资源共享、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学校和地方社会需要相互信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良好合作的氛围和机制。
最后,我们学院愿意与贵地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地方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衷心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
内涵,取得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
谢谢大家!。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和策略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和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93b740d964bcf84b9d57b89.png)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和策略摘要: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愿景;有利于提高社区教育的层次和水平;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地方高校与社区树立相互依托协同发展的思想观念;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和行政管理手段发挥主导作用;需要社区在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地方高校主动反应与介入社区教育。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是社会所有教育机构、教育力量的协同教育活动,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社区所有成员提供的教育服务。
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上海真如中学与周边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是我国第一个社区教育机构。
2001年至2007年,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教育部先后确定了四批共有114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从2008年起,教育部又开展了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工作,截至2014年,在全国评审认定了8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在社区教育扎实推进的过程中,中小学校和社区的双向互动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比较深入,而高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却相对滞后,绝大多数地区处于相互割裂和各自为战的局面。
关于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也刚刚起步。
这不利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建立;不利于高校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拓展生存空间,提升自身竞争力;也不利于社区教育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加强内涵建设,丰富内容,提升水平,解决自身发展的瓶颈。
一、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有利于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和拓展;有利于高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盘活和整合。
高校间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高校间合作与交流的加强](https://img.taocdn.com/s3/m/50a4b91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d.png)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维护高校 和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
04
实施方案与计划安排
制定详细实施方案
调研分析
对各高校的优势学科、科研实力、师资 力量等进行全面调研,明确合作与交流
的基础和条件。
路径选择
根据目标设定,选择适合的合作与交 流路径,如校际合作、国际合作、产
学研合作等。
协同机制
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加强 各高校、各部门之间的沟 通与协调,确保责任分工 和时间节点的有效落实。
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反馈
监督检查
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或指定 专人负责合作与交流的监督检查 工作,确保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
实。
评估反馈
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 合作与交流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 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存在问题
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沟通机制不够完善、合作项目推进缓慢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解决。
教训与启示
通过本次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高校间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意识 到只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目标
3
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 才保障。
增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
拓展国际视野
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 于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 增强对国际前沿科技和文 化的了解。
提高国际排名
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 作与交流,可以提高我国 高校的国际排名和影响力 。
拓展合作领域
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如联合开展科 研攻关、共同举办学术会议、互派访问学者等,以实现更 广泛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略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
![略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faa4c3c808a1284ac8504387.png)
略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摘要]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实现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共建共享,探索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机制,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做好总体发展规划。
[关键词]高校职能地方高校合作交流高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高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只有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地方高校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
不断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既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需要,更是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其提出的必然要求。
因此,地方高校应不断探索如何强化与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社会的合作交流。
一、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积极作用地方高校在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不断加强基地、实体建设,增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增进区域社会与地方高校的互动合作,从而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共建共享的“三赢”。
地方高校可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就业计划与区域社会人才需求供应系统建设,实施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在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企事业订单式委托培养、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实效。
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应积极推广地方高校的各种先进技术,用于指导本地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改造、升级换代,加强科技人才及科研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培育与转化。
三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发挥地方高校“思想库”的作用,着力推进区域文化与资源的开发论证;推进先进生活方式进社区,参与社区管理及文化建设,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和其他文化设施,为区域社会的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施学习型社会的推进工程,满足中国梦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地方大学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战略分析.doc
![地方大学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战略分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2b08b721ed630b1c59eeb5f5.png)
地方大学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战略分析作者:张朔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4期[摘要]文章以三峡大学合并后与区域的互动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战略分析法,分析了三峡大学与区域“互动发展”战略的形成依据与运行机制,同时对“互动发展”战略在地方高校中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地方大学三峡大学区域互动 SWOT[作者简介]张朔(1959- ),男,湖北枝江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湖北宜昌443002)[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计划资助项目“地方合并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06y142)[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1-0043-02地方大学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方大学与所在区域的关系状况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本文以三峡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为案例,运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三峡大学与区域“互动发展”战略的形成与运行进行分析,对三峡大学合并七年来的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合理解释,同时对“互动发展”战略在合并高校中的推广及其应用进行了反思。
一、基于SWOT分析的学校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战略选择SWOT分析分别是对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
其中优势与劣势是对组织内部条件的分析,机遇与威胁是对组织外部环境的分析,前者的分析在于揭示组织自身的能力及其核心竞争力,以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后者的分析在于展现组织的外部条件和发展方向,以利用机遇,化解威胁。
这种分析方法在管理上常用于制定组织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
运用这个方法分析三峡大学的情况,可以揭示学校与区域“互动发展”战略形成的条件环境与学理基础。
浅谈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浅谈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58d8e7abceb19e8b9f6ba5d.png)
浅谈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作者:唐红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期唐红波(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4)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各地方政府迫切需要高校在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积极作用。
高校只有凝聚共识,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开展应用型科研,搭建合作平台,建立政产学研多方联动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在增强服务地方能力的同时提升办学实力。
关键词:亲近产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00-02作者简介:唐红波(1982-),男,湖南邵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厦门理工学院校办秘书,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媒介传播。
自19世纪以来,美国“威斯康星思想”及其成功经验成为世界各地高校学习模仿的对象。
在我国,尽管许多高校决策层认识到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存在着互动共生关系,但从实施层面来看,高校服务社会还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诸如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程度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政产学研沟通不畅、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
[1]厦门理工学院始终将亲近产业,服务地方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呼应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对内凝聚共识,优化结构布局;对外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和闽台教育合作,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首先从解决教师思想认识问题入手,把“以生为本,服务产业”作为核心办学理念,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每位教师,切实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看成是关注学校存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提出“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主动呼应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对内凝聚共识,优化结构布局;对外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和闽台教育合作,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对接产业优化结构布局,提高育人质量高校开展以知识传播与创造为核心的活动需要以区域经济社会为落脚点,因为区域经济社会可以为高校的知识活动提供方便和现实的舞台。
校地结对情况
![校地结对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5797a00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3.png)
校地结对情况校地结对是指学校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和地方发展的一种合作模式。
通过校地结对,学校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的资源支持和政策扶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人才培养和科研支持。
校地结对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
例如,地方政府可以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改善校园设施、购买教学设备,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等。
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共同解决地方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这种合作模式既能促进学校的发展,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校地结对合作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也对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好处。
首先,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地方政府可以获得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其次,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地方政府提供各类咨询和服务,推动地方政府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校地结对合作的实施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学校需要调整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积极响应地方政府的要求和政策,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
地方政府则要加强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
在校地结对合作中,双方还可以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增进互相了解和合作。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到地方政府参观考察,了解地方政府的工作和发展情况;地方政府也可以邀请学校的师生参与地方各类活动,增强与学校的交流和合作。
校地结对合作是学校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一种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努力,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双方应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推动校地结对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共同为教育事业和地方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
![浅谈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https://img.taocdn.com/s3/m/75746cd828ea81c758f578fb.png)
一种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浅谈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主要特点,探讨了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研究了合作所办的学院(校区、分校)的主要管理模式。
研究表明,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本质。
关键词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产学研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合作办学的模式主要有:中外合作,校企合作、校院(科研院所)、校际合作和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五种模式。
目前,在探讨各种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的相关文献中,受关注较多的是前四种合作办学模式,而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罕有涉及。
可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是一种能够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1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主要特点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2)人才培养层次基本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3)合作办学的本质是产学研合作。
1.2.1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目前,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分布在两类地区,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省区的市、地、县;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和山东省等省的市地、县。
但是,从统计结果来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从所办学校的个数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占了总数的87%以上;从在校生人数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占了总数的93%以上。
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实力较为雄厚,能够拿出财政资金支持办学,而自己单独办学的难度与投入又非常大;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通过合作办学,进行产学研合作有着强大的需求。
1.2.2人才培养层次基本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合作办学的层次覆盖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涵盖了整个高等教育的所有学历层次,形成了从中职、高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直到博士后的系列学历教育。
政府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模板5篇
![政府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d7a39a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12.png)
政府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模板5篇篇1甲方:[政府名称]乙方:[大学名称]鉴于甲乙双方具备各自领域的优势,为进一步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经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决定签署本战略合作协议。
一、合作背景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
甲乙双方均认同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共同致力于推动双方事业的协同发展。
二、合作目标1. 共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 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4. 协同推进双方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合作内容1. 教育合作(1)共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师资交流与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3)开展联合科研活动,促进学术成果共享。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科技创新合作(1)共同申报和实施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建立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共享机制,提高科研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 文化交流与合作(1)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
(2)共同举办文化讲座、展览、艺术表演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4. 社会服务合作(1)共同推进社会服务项目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2)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加强政策研究和智库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四、合作机制1. 双方成立战略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合作事宜。
2.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交流合作进展和存在问题。
3. 根据合作需要,双方可签订具体项目合作协议,明确项目内容和实施细节。
4. 双方鼓励各自下属机构、部门积极参与合作,共同推进合作项目落实。
校地合作推进情况汇报
![校地合作推进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a19c344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8.png)
校地合作推进情况汇报
近年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本文将对校地合
作的推进情况进行汇报,以便各位领导和同仁了解相关工作进展。
首先,学校与地方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
通过与地方政府相关
部门的合作,学校成功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同时,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学校与地方政府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通过与地方政府相关科研
机构的合作,学校成功申报了一批科研项目,为学校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为学校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此外,学校与地方政府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通过与地方政府相关
部门的合作,学校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为地方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了一些公益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增强了学校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学校与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通过与地方政府
相关企业的合作,学校成功开展了一些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同时,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了一些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
总的来看,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为学校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也为地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校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为学校和地方社会的共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地合作讲话稿
![校地合作讲话稿](https://img.taocdn.com/s3/m/68b1d98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3.png)
校地合作讲话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里,我们在这里举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校地合作座谈会。
作为学校的一员,我感到十分荣幸能够与各位领导、老师们和同学们共同探讨校地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下面,请允许我分享一些我对校地合作的思考与见解。
首先,校地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
学校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校地合作就是学校与社会各界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发展进步,实现互利双赢。
学校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需要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提升教育质量,解决教育问题,推动学校发展。
同时,社会也需要学生的智慧和创新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在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这种互利共赢的关系,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校地合作是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打破教育的传统观念,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加强校地合作。
通过校地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而社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校地合作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合作是促进发展的动力,同样也适用于教育领域。
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能够为学校带来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拓宽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通过校地合作,学校可以与社会交流、共享、创新,共同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
最后,我想重点强调的是,校地合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作为学校,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主动了解社会需求,研究解决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同时,我们也要提高对校地合作的重视度,加强组织、策划和管理,提高合作的效果和成效。
院地协同的现实意义
![院地协同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3a65f4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2.png)
院地协同的现实意义
院地协同是指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地方资源和力量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关系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院地协同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更符合地方需求的人才,从而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其次,院地协同有利于提升科研水平。
地方政府和企业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实际需求,学校可以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回馈社会,形成良性循环。
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需求也可以成为学校科研方向的重要参考,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此外,院地协同还可以促进人才培养。
地方政府和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机会和岗位需求,学校可以根据地方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院地协同对于地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通
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可以更好地回馈地方社会,提升地方民生水平,增强地方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总的来说,院地协同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科研水平、推
动人才培养和促进地方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
加强院地协同合作,可以实现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摘要]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以开
放、包容的姿态实现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共建共享,探索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机制,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做好总体发展规划。
[关键词]高校职能地方高校合作交流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高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只有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地方高校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
不断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既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需要,更是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其提出的必然要求。
因此,地方高校应不断探索如何强化与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社会的合作交流。
一、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积极作用
地方高校在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不断加强基地、实体建设,增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增进区域社会与地方高校的互动合作,从而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共建共享的“三赢”。
地方高校可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就业计划与区域社会人才需求供应系统建设,实施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在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企事业订单式委托培养、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实效。
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应积极推广地方高校的各种先进技术,用于指导本地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改造、升级换代,加强科技人才及科研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培育与转化。
三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发挥地方高校“思想库”的作用,着力推进区域文化与资源的开发论证;推进先进生活方式进社区,参与社区管理及文化建设,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和其他文化设施,为区域社会的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施学习型社会的推进工程,满足中国梦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高校自身的服务能力不强。
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上不可能与本地的行业分布及其发展情况完全一致,但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选择与区域经济契合度高、实用性强的课题开展科学研究。
当前,一些地方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地方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关联度不高,没有考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有关人才需求的长期性、人才培养的超前性。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地方高校自身的社会服
务能力不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跟不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2.地方政府的协调与引导功能滞后。
目前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是省级部门主抓高等教育,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执行高等教育的管理、监督和督查、评估;市(州)、区(县)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主抓本区域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或职业教育。
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区域社会与地方高校的关系,缺乏地方政府、高校、区域社会三者互通的运行机制,缺少加强三者合作交流的平台。
这种机制和平台的缺失,使得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协调与引导功能缺位。
3.区域社会对地方高校的认识不足、认可度不高。
由于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社会对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状态缺乏了解。
在一些部门或一些人看来,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象牙塔”,与区域社会的生产、生活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大,很少思考或根本没有思考如何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来发展区域经济。
有的企业或单位即使对地方高校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地方高校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不熟悉,对地方高校能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了解不多。
同时,区域社会对地方高校的信赖感不够、认可度不高,宁愿花高价舍近求远,也不让本地高校来提供技术服务。
4.三方在发展关系协调上存在脱节现象。
脱节的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这给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基地建设等带来一定的困难。
就地方高校自身而言,不管是省属或市属高校,还是省市共建高校,他们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开设都会按照学校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去实施,教师招聘、财政拨款、招生计划、设备设施配置等方面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这或多或少容易与地方高校所在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
就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它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地方高校能为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效益上。
效益大,则合作紧密、支持力度大;反之,则会轻视或忽略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由于关注点不同,地方高校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社会不能及时把自身的客观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使得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能有效发挥。
三、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对策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三方应紧密联手,共谋发展。
地方高校在向地方政府、区域社会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地方政府、区域社会也在不断满足地方高校的各种需要。
地方高校在促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因此,应建立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完善机制,使三者之间能够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开展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其“地方性、应用型”发展思路的重要途径。
地方高校在为社会服务中能够充分了解区域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并据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操作中,地方高校可以采取与相关行业、企业和政府合作创办二级学院、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共建专业或进行课程开发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地方各界的合作和联系。
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要主动适应地方经
济社会的结构变化,不断提高学科的建设、调整、转型能力和条件。
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着力“三个面向”开展科学研究,包括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面向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
研究要偏向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辐射、带动、引导和提升作用。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机制,从完善教育立法、政策制定等方面对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予以适当的支持。
为确保社会服务职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地方政府应主动与地方高校携手,不断探索建立起一套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校社会服务机制。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支持或推动地方高校与相关产业联合共建科教园区;帮助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共建产学研基地;召开科技成果推介会,促进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聘请地方高校有关专家为顾问,建立地方政府重大决策向地方高校咨询制度;等等。
区域社会应建立与地方高校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加强与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协作,切实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效益。
采取相关措施,加强互信,建立地方企业、科研单位依靠地方高校人才支持、智力支持的体制,提高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对企业的吸引力。
地方企业、社会各界要支持或推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姻”,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资源、智力优势、科技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无论是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趋势还是从地方高校的职能来看,地方高校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教育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地方高校应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同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大力开展服务社会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汉君,宋远航,程瑞峰.略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颜新云.论地方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之道[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