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个体行为规律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严复——“性无善恶论”
梁启超——“个性中心论”
第二节 需要、动机和行为
一、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 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 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第二节 需要、动机和行为
(二)、需要的种类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生物学需要):由有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 不平衡状态所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在 重要意义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 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意 义。
生理性动机:由有机体的生理性需要产生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由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产生的动机。
2、原始动机和习得性动机 原始动机:生而具有的以人的本能为基础的动机。 习得性动机:通过学习产生和发展的动机,即后天习 得的动机。
第二节 需要、动机和行为
3、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有意识的动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的动机,即能意 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的动机。 无意识的动机: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意识到的动机。
第三节 价值观与行为
二、价值观的分类 (二)罗克奇的价值观调查 1、终极价值观 2、工具价值观
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 一、感

(一)感觉及其种类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 性的反映。 种类:眼、耳、鼻、舌、皮肤(触、痛、冷、温觉) 按刺激的来源分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内脏觉--饿、 胀、渴、窒息、恶心、性、疼痛)
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
(五)听觉 适宜刺激 20-20000赫兹空气振动(声波) 次声波:小于20赫兹 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 (六)其他感觉 1、嗅觉 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2、味觉 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3、皮肤感觉

第二章个体行为分析

第二章个体行为分析
理由是,既然善性能够迷失,那么就说明善的 品质不是天生的东西,道德是后天人为的东西。 主张通过修养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创造,自我 完善的人性改造论。
韩非子的人性自私说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利恶害,恶 劳而乐佚(逸)。所以主张用法律来调整人与人之间 的利害关系
战国思想家告子提倡流水人性,认为“人性无 善与不善,犹如水无分东西,决诸东方则东 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2、经济人假设
• 亚当·斯密提出被泰罗极大地发扬。 • 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根据经济的原则行动,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挣钱。 • 麦格雷戈将这一假设概括为X理论(《企业中人的
因素》)。
行为经济学有两个著名的游戏
• 第一个游戏有两个玩家A和B:A有10元钱但必须与B共同分配, 分配额的决定权在A,若B不接受A的分配方案,这10元钱就会 自动消失,谁也不能得到任何好处。
60年代中由薛恩()提出的。他认为人的需要 会不断地变化,内在需要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 作用下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机体系。因而,现实 存在的只是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采取不同反应的 复杂人。根据这一假设,产生权变理论——超Y 理论。
影片《大事件》
中外人性理论对比
西方理论 中国理论
经济人 X人
性恶论
社会人 自我实现人 复杂人
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和人组织行为的基础,因此, 必 须研究个体的行为模式、规律和影响因素,从而有利
于管理者准确的解释、分析、预测和改变人的行为。
第一节 有关人的理论与假设
二、人的行为模式:(一)最初的研究
刺激模型的意义?
要管理好行为就要管理好自己!
(二)人的行为模式当前的研究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明确地提出了性善论
人之性善:为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 恻隐之心——仁之端(端倪)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组织行为学_第一章绪论

组织行为学_第一章绪论

- 7 -
组 织 行 为 学
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 课堂发言、专题讨论 课外作业、案例分析 考勤
70 30 10 10 10
- 8 -
组 织 行 为 学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研究 内容,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结构及发展历程,理解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原则、方法、任务与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 1.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本本与情景结合型 3.能力型 4.熟练型 5.专家型

- 19 -
组 织 行 为 学
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
组织文化多元趋势 劳动力多元化趋势 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权变管理:依照具体情况进
行管理
- 20 -
组 织 行 为 学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管理阶段 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阶段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 积极组织行为学
- 26 -
组 织 行 为 学
我国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97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首先提出要重视行为科学的研 究
1980年一些工业部门领导人、学术界和企业界人士共 同倡议,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筹备委员会” 1985年成立“中国行为科学学会”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校课堂,出版了一些 组织行为学或管理学的著作 开展了广泛的科学普及和应用研究工作
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不是指所有的社会组织,而 是指工作组织,如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 等。
- 2 -
组 织 行 为 学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的基础上,提高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 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组织目标。

个体行为分析

个体行为分析

有礼貌旳 唯物旳 容忍
–6。以己度人
• 以己度人也叫投射,就是将自己旳感觉、倾向或动 机投影到你对别人旳判断之中,即以你自己所具有 旳品质来看其他人,以为他们也具有这些品质。尤 其是当知觉者本身有某些不良品质而自己又没有意 识到旳情况下尤其如此。
–例如,一种管理人员可能被即将到来旳组织改革谣言 吓坏了,于是将别人看旳比自己更害怕组织改革;具 有悲观个性特征旳人,例如懒散、吝啬、顽固、办事 无条例等,往往以为别人比自己在这些方面更严重。
–其次,要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两种效应旳主动作用。讲话、 办事、接触人、做详细工作,要善始善终,不能使人感觉 “无头无尾”、“虎头蛇尾”、“蛇头龙尾”。
–4。知觉防御
• 知觉防御是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旳信息会视而不见或 加以歪曲,以到达防御旳目旳。
–当知觉者发觉被知觉对象与自己已经有旳定型模式不 相符合时,便会经过抹去被知觉对象中那些与模式不 相符旳部分,从而对被观察对象加以歪曲。
(二)社会知觉旳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也叫做首因效应,是指一种人在同别人首次接触时所形成 旳最初印象。它是一种人经过对别人旳外部特征旳感知,进而取得对 他旳动机、情感、意图等方面旳认识,最终形成有关这个人旳印象。 对某人旳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后来一系列行为旳 解释。
(1)主动作用 第一种五分钟 “新官上任三把火”
台湾大学生对各国人旳刻板印象
编号
美国人
1 2 3
• 民主旳 平旳
4 5

天真旳
6 • 乐观旳
7 8
式旳
9•
10
11 •
友善旳 热情旳
12
善旳
13
14 • 进取旳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行为

(2)主观因素(知觉主体自身的特点)
A. 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对客观现实需求的主观反映,而动机则是为了
满足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原因,二者密切相关。 B. 兴 趣
兴趣的不同往往决定着知觉选择性的差异。 一般来说,最感兴趣的事物首先被知觉到,而那些 对于观察者来说无兴趣的事物则往往排除到知觉的背景中。
知觉与行为的关系:人们的行为通常是以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一句话,知觉指导人们的行为.这个世界 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来说十分重要.
2、知觉特性:
(1) 知觉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们寻找对自身最有意义的事物为知觉对象。 双关图型
(2) 知觉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把现实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
(1) 多血质又称活泼型
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 移 以及兴趣容易变换等。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灵活机智,思维敏锐,擅于交际,适应性 强,活泼好动,情感外露,富于创造精神。但是他们往往粗心 大意,情绪多变,富于幻想,生活散漫,缺乏忍耐力和毅力。
(2) 黏液质又称安静型
◆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 定又难于转移以及善于忍耐等。——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坚定顽 强,沉着踏实耐心谨慎,自信心足,自制力强,善于克制忍让, 生活有规律,心境平和,但是却沉默少语,不够灵活,固执拘谨, 因循守旧。
努力。
2.2 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
学习目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个性的 概念和特点,掌握个性差异理论, 提高管理水平。
引例:
是走还是留?
May在一个广告公司任业务专员,性格外向, 责任心强,工作半年后她就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 在年初跳槽时节,May应聘到了一家知名广告公司 做策划文案,虽然级别不如原公司,但大公司的名 头响,并且待遇也不错,于是她便打点行装踏上了 新的征程。如今工作半年了,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 这样成天埋头写东西而没有挑战、缺少交际的工作, 这已成为她最大的烦恼。是去还是留,这个问题开 始困扰她。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绪论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重点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重点第四章 沟通 重点 难点第五章 团队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重点第七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重点第八章 组织文化 重点第九章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第十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难点第十一章 激励 难点 重点题量分值25×1F25 5×2F10 5×3F15 5×6F30 2×10F20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目录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名解)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包括: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升员工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选择)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1)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2)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研究(4)领导行为研究【答案:ABCE】【答案:ABCD】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选择)1.心理学:测量、解释、引导及改变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

3.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4.人类学: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5.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包括冲突的结构、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闵斯特伯格,1912年《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心理学创始人,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发“人际关系学说”。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莱维特,1958年,《管理心理学》,如何引导、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20世纪60年代起,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管理学院、系,又吸命名为“组织行为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选择)四个阶段: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封闭的理性模式。

00152《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大纲

00152《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大纲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识框架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

行为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也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

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对象,是行为的诱因。

目标并不是采取一次性行动就能够实现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

行为科学家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划分为两种: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1)目标导向行为是寻找目标的过程;且过程不能太长,目标定的不能太低;(2)目标行为时直接满足目标实现需要的行为;个体行为规律的循环过程只有了解人的需要,才能预测人的动机与行为。

二、需要与动机1.需要需要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2.动机(1)动机的定义动机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严格的区分。

①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②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

③动机是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

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①需要对象的确定;②需要达到一定程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

三、动机与行为1.动机的三种机能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性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因此具有三种机能:(1)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2)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3)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1)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第二,同一行为可以源于不同的动机;第三,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第四,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第五,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XXX《组织行为学》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XXX《组织行为学》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XXX《组织行为学》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XXX《组织行为学》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管理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共同目标。

3.组织行为学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

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实用性。

4.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人的两重性和组织的两重性。

5.测量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对人的行为先后数次测量的一致性是指测量的信度。

6.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调查法研究方法。

7.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研究程序的公开性、收集资料的客观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和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8.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部分或全面表示。

(需要改写)9.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是社会学。

10.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生物学。

第二章个体行为1.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个人主观内在因素、心理因素、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

2.人的行为特征有自发的、有原因的、有目的的、持久性的和可改变的。

3.人的行为是在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作用下引发的。

(需要改写)4.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定型效应。

5.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和自我知觉。

6.知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7.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个性。

8.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家庭、后天社会环境因素、文化传统和社会阶级和阶层。

9.先天遗传因素并非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

10.顺从型性格类型的人独立性差,易受暗示,不加批判地按照别人的意旨办事,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表现惊慌失措。

第02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02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5、 投
射( Projection)
把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性称为投射。
6、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
对一个人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 常常受到我们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这
叫做对比效应。
7、知觉防御(Selective perception)
人们对干扰信息或者不愿意承认的信息的 筛选或歪曲。 此外,还有相似效应、严格、宽大与平均 倾向。
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
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2、价值观的来源
社会文化中主流价值观的教化; 早期经验,家庭、教育、同伴团体、社会舆论、大众 传播媒介扮演的角色; 判断。
2.3.2
价值观的特点
(1)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 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 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工具价值观(18类)
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 心胸开阔(开放) 能干(有能力、有效率) 欢乐(轻松愉快) 清洁(卫生、整洁) 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 宽容(谅解他人) 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 正直(真挚、诚实) 富于想象力(大胆、有创造性) 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智慧(善于思考) 逻辑性强(理性、一贯性强) 博爱(温顺的、温柔的) 顺从(忠于职守、尊重他人) 礼貌(彬彬有礼) 负责(可靠的) 自我控制(自律、有约束)
支配原因 稳定性 稳定因素
内因 能力
外因 工作难度

个体行为规律

个体行为规律

个体行为规律人类早在古代就开始思考和研究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行为规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形成了一套专门的行为科学体系。

其中,个体行为规律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是以个体的行为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行为的原因、结果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从而推断出其中的规律。

在行为科学中,个体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行为,即基于个体学习中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可以在同一种情况下产生概率相同的行为;另一种是生物行为,即基于个体受到环境刺激或感知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行为,其行为可能受到个体的心理、智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从行为的原因和特点方面看,个体行为规律可以分为三类,即行为认知规律、行为情感规律和行为反应规律。

其中,行为认知规律是思维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基于个体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影响个体对某事物的认知水平,以及其对所处现实的理解能力等。

行为情感规律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情境或问题时所产生的情绪及情感,它会对其行为产生结果有从微到重大的影响。

行为反应规律则指的是个体在某一情境或问题下所做出的反应,包括其表现、说话、举动等,它会受到个体知识、情绪、能力、能力以及素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行为规律,也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首先,个体的年龄对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年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比如,幼儿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好奇、反复、循环、社交等;而成年人的行为则更加成熟,表现为理性和批判性思考。

其次,个体的社会、文化等背景也影响着其行为,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行为规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个体行为规律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行为研究和分析的重要基础。

现代行为心理学家已经从多种分析角度研究了人类行为,给了人们更深入的认识。

解析个体行为规律是进一步加深对个体行为的理解,为个体调整行为、改善性格等提供理论依据,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第2章个体行为2

第2章个体行为2
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但我们仍然认为是直 的,这是知觉的( )特性。 恒常性 在读书时遇到残缺字我们能根据经验将其补全,这是因 为知觉具有( )特性。 理解性
社会知觉 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分类:
• 对人知觉----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 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如相貌取人)
个性的概念与特点
个性的概念与组成
(1)社会性 (2)组合性 (3)独特性 (4)稳定性 (5)倾向性 (6)整体性
特点
个性的概念与特点
个性的概念与组成
个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 表现在对个体的工作活动、群体人际关系的影响。 • 表现在个体的行为方向的主观努力选择,以及在 行为过程中克服困难,忍受挫折的意志品质上。
你看到了一位 乐器演奏家或 是一位女人的 脸吗?
这头大象有几双腿?
你是看到了一張臉,或是一個愛斯基摩人呢?
藍色那一面是在裡面的左後方或是外面的左前方呢?
你看到了一对情侶或是一个骷髅头?
知觉的特点
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 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的特性。
大 小 恒 常 性
张飞
多血质

多血质——这种人突出的特点是热忱和有显著 的工作效能。他们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并能保持相当的时间。这种人有很高的灵活性, 容易适应变化了的生活条件,善于交际,在新的 环境里不感到拘束。他们精神愉快,朝气蓬勃, 但是一旦事业不顺利,或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时, 其热情就会大减。情绪容易波动。这种人大都机 智敏锐,能较快地把握新事物,在从事多变和多 样化的工作时,成绩卓著。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在同一时间的知觉过程中,人们清晰感知到 的几个事物,成为知觉对象,而模糊感知到的其他 较多的事物则成为对象的背景。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越大,就越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反之,这种 分出就越困难。

组织中个体行为

组织中个体行为

2.2 个体行为的基础
年龄: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对员工的流动率、缺勤率、 生产率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性别:与生产率和工作满意度无明显差异,与流动率 的关系有分歧,女性比男性缺勤率更高
婚姻状况:已婚员工比未婚员工缺勤率和流动率更低, 工作满意度更高
任职时间:与流动率关系最明显,呈负相关。与缺勤 率呈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任职时间不是 预测生产率的最好指标。
“组织像一座冰山”,有看见的部分:战略、目标、政策与程序、
结构、技术、权威与指挥链等;也有隐藏的部分:态度、知觉、
群体规范、人际关系等。
wangym@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管理者 指挥别人工作 解释和预测行为
个体行为 态度、个性、知觉、学习等
群体行为 群体、角色、工作团队
生产率、流动率、 缺勤率、工作满意度
wangym@
2.1 关于人的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理论要点: (1)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 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行为。 (2)人的需要有层次,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 才出现。
我到底 想要什么?
wangym@
wangym@
2.3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
通过了解人们在做事、获取信息、决策等方面的偏 好来从四个角度报告出16种不同的个性类型,用字 母代表如下:
▪ 精力支配:外向 E—— 内向I(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 认识世界:感觉 S—— 直觉N(Sensing-intuition) ▪ 判断事物:思考 T—— 情感F(thinking-feeling ) ▪ 生活态度:判断 J—— 感知P (judging-perceiving )

组织行为学教程2 个体行为的基本公式

组织行为学教程2 个体行为的基本公式
• 随和性(Agreeableness) (愉悦、协同相容:与 人的交往、人际关系的特点):Trusting, good natured, cooperative, soft hearted。
•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责任意识性:对待工 作、对待事物的态度):Dependable, responsible, achievement oriented, persistent 。
11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 人格?
50%的人格差异
30%的娱乐和业余 兴趣
遗传构成了前提条件或外周限制,为 个体行为确定了基调。但个体的总体 潜能取决于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 的要求。
遗传
个性
情境
环境:家庭、 社会文化、 生活经历等
2021/8/3
组织行为学
12
• 结构——气质与人格
–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 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 一种稳定的心理学特 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 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 能力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 晚的差异,能力性别的差异。
2021/8/3
组织行为学
6
智力
• 以个体自身具有的遗传条件为基础,在其生活 的周围环境中,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交往 中,表现出的运用经验、吸收、储存及支配知 识,以及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测量的是记忆、词汇、数字和口头表达等一组 能力
因素
设计有利于自我效能感提高的组织结构 为员工提供尽量准确、清晰的工作任务描述 设计管理性支持项目,强化员工对已有技能的信念
2021/8/3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 质
1、识记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 容?
1、识记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1、识记
12、群体行为 及管理
4、领导行为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
01 1、跨 学科性
03 3、权 变性
05 5、科 学性
1、指 向性
4、潜 在性
1、识记
2、需要的特点
2、多 样性
5、可 变性
3、层 次性
6、社 会制约 性
1、识记
01 02 03 04 05
01
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 同的行为
02
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 动机
03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 所引发
04
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 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1、识记
0 1
1、价值观的 含义
0 4
4、态度的构 成
0 2
2、价值观的 作用
0 5
5、态度的功 能
0 3
3、态度的概 念
0 6
6、工作满意 度的概念
1、识记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和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01
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
3、Y理论
1、识记
2、X理论
2、领会
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3、简单应用
不同的人性假设对应的管理措施及对管理学的贡献
4、综合应用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不同的人性假设高效 达成组织目标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 分析

个体行为及其与组织的匹配-MBA组织行为学

个体行为及其与组织的匹配-MBA组织行为学

个体行为及其与组织的匹配一、个体行为及其规律(一)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提倡客观观察法,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基本效用:一是准确预测人的活动;二是凭借各种规律和原则,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华生的观点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人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全面的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作是对外界其反应的机器人,因而招致了后来新行为主义的批评。

2.新华生主义新华生主义认为个体里面包含需要变因如认识变因。

个体行为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

这个思维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3.勒温的观点勒温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

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勒温认为,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不是孤立的两个因素,而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因个人情绪好坏对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

勒温把个体和所处的环境统称为生存空间”,他认为在解释某种行为时,不同时研究环境和个体是没有意义的。

(二)个体行为规律人的行为受思想和心理的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人的刺激反应机理从心理学角度经研究,不同个体的行为特征不同以及态度等都有差异,加上个体的社会经历不同,不同个体会对同一种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即不同的知觉。

刺激反应机理:刺激一个体心理特征一对刺激的个人理解一行为反应。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材料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材料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行为学概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提高管理人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从而促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一门学科二,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包含了三个基本分析单元(1)个体(2)群体(3)组织三,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组织管理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上升到了系统的理论层面,提高人们解释行为和预测行为的准确性。

2.组织行为学的成果有利于管理者充分认识人的作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1.科学管理学派①1911年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标志着管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创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先河。

②法约尔从“办公室前的总经理”出发,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1916年出版《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科学管理学派的看法:把组织看做封闭理性系统,科学管理学派的中心思想(1)只注意对物和工作管理,忽视对人的管理(2)只强调工作效率,忽视对工作者各种需求的满足(3)把工作者称只有经济需求的经纪人2.行为学派研究对象:梅约对霍桑工厂的研究创立了行为学派,梅约的“霍桑实验目的是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产率,梅约通过“霍桑实验”发现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有效因素通过霍桑实验,得出几点结论(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2)提高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不是工作条件(3)关系员工的情感和他们的不满情绪,有助提高生产率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回顾:20世纪60年代末期,组织行为学逐步形成,标志着除了把一般行为科学的原理和知识用到组织管理上,还要把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原理和知识加以融合运用三,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认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基础的科学,涉及许多与人有关的研究学科基本单元:个体研究层面——涉及心理学知识。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企业形象塑造……
归因理论
问题引出: 晚自习睡觉 好学的学生—— 连睡觉都在看书 调皮的学生—— 一看书就睡觉
归因理论的涵义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也称“认
比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社会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常见的错觉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
来判断事物属性。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
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比如:穿泳衣在沙滩上和在大街上给人的感受
敏感化:在某种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
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感受性降低:由知觉的相互作用、人的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不 良嗜好的作用以及药物的刺激等引起。
激励机制——概念
激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思考:什么东西会让在座的同学产生积极性?
需要:生理的或社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 鉴于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强化,改造、改 进员工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激励的模式见书上第三种模式(略) 。
激励机制
☺ 激励机制的含义:见书上P34。 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激励变量、机体变量以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第二节 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第四节 价值观与态度 第五节 学习 第六节 工作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勒温场论的运用
• 招聘考试中的情景模拟测验。 • 它通过创设一种逼真的模拟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将 被测试人纳入该环境系统中,使其完成系统环境下对 应的各种工作,主试人观察和分析被测试人的心理、 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以评价被测试人的管理能力 和潜力。
案例:谁是最合适的百货公司总 经理?
三、个体行为规律
人和人的差异
• 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一家设计公司,拥有 雇员300多人,公司的领导者总是对管理 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投入极大的关注。最 近,该公司着手创造一种业绩导向的工 作文化,强调团队合作,试图建立一种 “无边界”组织,并对原有工作团队进 行重新整合。 • 琼斯和杰克是公司两个团队的领导人。
人和人的差异
讨论:所有的组织都会因为招募 到优秀员工而受益。
• 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技能练习
• 桑德拉.巴立克已经在你的部门工作了几 年时间,直到最近为止,她都是一名模 范员工。她总是按时上班或者早到,只 要工作需要就会自觉加班。她乐观、和 善、工作努力,经常说这家公司是她工 作过的最好的地方,而你则是完美的老 板。
1、个体行为的预测与控制
• 实现目标的行为分为两个阶段:目标导 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 它们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要把 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水平,有效的 方法就是交替使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 行为。
2、个体行为的引导
• 通过改变个体心理从而改变个体行为。 引导个体知觉:全面看待事物。 引导个体树立正确态度
华生 白色皮毛动物恐惧实验
• 该实验以一名婴儿(小阿尔伯特)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实验者 给他呈现狗、猴子、白色绒棉以及白鼠,被试对这些动物和物体 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丝 毫的恐惧。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响起钢条敲起的巨大的声 响,他停止动作,但并没有哭。当他再次去触摸白鼠,第二次响 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并张口大哭。他第三次去 触摸白鼠,同样又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张口 大哭,并试图爬开。接下来,实验者将一只兔子呈现在他面前, 他大哭并试图爬开。然后,实验者又将毛衣呈现在被试面前,被 试并无接近倾向。最后,被试看到带毛发的面具,反应剧烈,大 哭,立即向相反方向爬去。 • ——条件反射理论同样适用于人
二、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 华生的传统行为主义 • 新华生主义 • 勒温的观点
(一)华生的传统行为主义理论
约翰.布鲁德斯 .华生
1、华生(J.B. Watson)简介
• 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 义的创始人。 • 1913,著有代表作《行为主义观点 的心理学》,1928年他的观点发展成为 完整的行为主义思想体系。
白鼠走迷津实验
• 他的另一个实验是一个堵塞途径的实验。白鼠有三条 通向食物的途径,途径一最短,途径二次之,途径三 最长。在一般情况下,白鼠选择较短的途径。当途径 一被阻塞点A阻塞后,白鼠就选择了途径二;当途径二 被阻塞点B阻塞时,改由途径三奔目标。白鼠能顿悟阻 塞点B将途径一与二同时关闭起来了。
主要观点
• 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机体的需 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动有机体的行为。 • 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 驱力。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性需要状态相伴随, 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内驱 力 产生于机体组织的需要状态,如饥、渴、空气、 体温调节、大小便、睡眠、活动、回避痛苦等。 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 而言,这种情境伴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降低, 结果就成了一种内驱力。
第二章 个体行为规律
劳伦斯.M.密勒尔
行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搞清楚,在什么样 的环境中,人会更愿意投入工作,会更愿意留 在分配的岗位上,会工作得更有效率。行为管 理还要找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劳动者会把工 作本身当作一种享受。行为管理的目的,就是 要造成这样一种尽可能理想的环境,使人工作 得更有效率。
• 了解行为的含义、类型; • 理解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关于个体行 为的解释; • 掌握如何利用行为主义理论矫正个体行 为; • 了解个体行为的模式。
一、个体行为概述
• 行为的含义 • 行为的分类
(一)行为的含义
• 简言之,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 一切动作。
学习
工作
运动
(二)行为的分类
• • • • • 政治行为 经济行为 文化行为 管理行为 战争行为
人和人的差异
• 约翰如鱼得水,但乔恩显然不适应,甚 至抵触。 • 杰克说:“对于公司的变革和调整,我 们是否真正了解员工,了解他们的个人 特质。为什么在处境相同时,人和人的 行为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本章学习目标
• 一、个体行为概述 • 二、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 三、个体行为的规律
本章学习要求
4、缺陷
• 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把人看作是对外 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忽视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
5、说明的问题
• 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 • 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以提高 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华生主义
• 人的行为表现虽然和刺激有关,但是面对同样的刺激, 又会做出不同反应,即使反应类似,强度或多或少也 会不同。 • 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及个体身心情况不同, 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5、能力与行为
(二)个体行为的特征
• • • • • 目的性 社会性 自主性 持续性 可塑性
(三)个体行为的疏导
• 个体行为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 极行为是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消极 行为是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 如何引导积极的个体行为,使之与组织 目标相一致,纠正消极行为,是组织行 为学要研究的问题。
3、华生的主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
公式:S(Stimulate)—R(React) 刺激————-反应(行为) 观点: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 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简单刺激 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 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 一个,不论他的才能、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 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方面的 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是商界首领、乞 丐或窃贼 。
2、斯金纳(B.F.Skinner)
斯金纳箱
(迷箱)白鼠按压杠杆取食实验
小资料
•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 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 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 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 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 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 的动作。 • 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 (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 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 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 刺激(食物)的手段; (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 是骨骼肌活动; (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 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 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三)勒温(kurt Lewin)的观点
人类行为模式
• 勒温认为,人生活在一定的生存空间(场)中。他把 人的内在需求看成内在心理力场,把外在环境看成外 在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
人类行为模式
• 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特征和他的环 境的相互作用。 • B=f(P.E) • B----人的行为 • P-----个体特征 • E----环境特征 • P和E是相互作用的。个人情绪的好坏对 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感觉,不同环境又 会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
• 他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在公司的咖啡厅 讨论各自团队成员之间的差异和由此带 来的困惑。琼斯说:“今天弗兰克又歇 斯底里地抱怨起来,原因是他对自己的 工作不满意,甚至扬言要辞职。自从团 队整合后,他就无法与团队成员相处。 很难想象一个踏实的员工,怎么会在调 整后出现这么大的适应问题。”
人和人的差异
• 杰克说:“菲比已经多次提出再也承受 不了偶尔的加班工作,每次加班后,她 都要去医院接受治疗,但是整个团队都 是一样的工作强度,其他人没有什么抱 怨。” “是啊,类似的差异也出现在我们的团队 。约翰和乔恩是今年加州大学的毕业生, 两个人对于新文化做出了不同反应,
强化理论
• 该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 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 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 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 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 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3、赫尔
主要观点
• 托尔曼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 • 第一,整体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对 象。 目的性 • 第二,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 行为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 认 • 第三,整体行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 知 性 象,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路线或者较容 易的手段,即遵循最小努力原则 。
主要观点
• 托尔曼是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明确 指出整体性行为的决定因素就是目的性 和认知性。 • “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 的直接特征”——托尔曼
2、研究基础:生物学、心理学
•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图
小资料
• 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的, 该实验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巴氏在实验中 先摇铃再给狗以食物,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如此 反复。反复次数少时,狗听到摇铃会产生一点唾液; 经过30次重复后,单独的声音刺激可以使其产生很多 唾沫。但是经过许多重复联系,仅仅听到声音1到2秒 后,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在这里,食物是非条件刺 激——即已有的一种反应诱因;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 应——对非条件刺激的非条件反应。铃声是条件刺 激——一种被动引起的非条件刺激的反应。巴氏实验 中,食物和铃声之间的联系重复,最终导致狗将食物 和铃声联系起来,并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这种由 铃声一种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映叫做条件反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