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高清藏品,西周时期铜器篇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
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青铜器在这一时期达到
了辉煌的巅峰。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
突破,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采。本文将从西周青铜
器的铸造工艺、器型特点以及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西周
青铜器在中国青铜器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铸造工艺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主要包括铸模、熔炼、浇铸和后续加工等
环节。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工匠们掌握了
精湛的铸造技艺。首先是铸模的制作,工匠们使用泥土或蜡烛等材料,在模具上雕刻出精美的纹饰和图案。然后是熔炼,将铜、锡等金属原
料放入熔炉中进行熔化,形成合金液态。接着是浇铸,将熔化的合金
倒入预先制作好的铸模中,待冷却凝固后取出,即可得到成型的青铜器。最后是后续加工,包括打磨、打磨、打磨等工序,使青铜器表面
光滑细腻,纹饰清晰。
二、器型特点
西周青铜器的器型多样,包括鼎、壶、爵、觚、簋等多种类型。
其中,鼎是西周青铜器中的代表性器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礼仪意义。
鼎是古代贵族社会中的重要礼器,用于祭祀和宴会等场合。西周时期
的鼎多为三足两耳,造型庄重大气,纹饰精美。除了鼎之外,壶、爵
等器型也是西周青铜器中常见的形制,它们在形态上各具特色,在纹饰上也各具千秋。
三、发展历程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的西周青铜器延续了商代青铜器的传统,器型简单朴实,纹饰以几何纹为主。中期的西周青铜器在器型和纹饰上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和繁复化的趋势,工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晚期的西周青铜器则达到了巅峰,器型更加丰富多样,纹饰更加精美繁复,工艺水平达到了顶峰。西周青铜器在这一时期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所提升,成为中国青铜器史上的重要时期。
南宁市博物馆馆藏西周铜盘赏析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
050Vol.127
南宁市博物馆馆藏西周铜盘赏析
胡章华
(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南宁…530000)
摘 要:南宁市博物馆馆藏的西周铜盘出土于武鸣元龙坡先秦墓葬,器形和纹饰与中原同时期类似,属西周晚期青铜器,由中原传入骆越地区,反映了先秦时期骆越地区与中原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发展。
关键词:西周铜盘;骆越;文化传播
商周时期,先民筚路蓝缕,开荒拓林,逐渐形成了百越族群重要一支——骆越部族。骆越部族的足迹遍及广西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海南省以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约在商代中晚期,骆越先民步入了青铜时代。1985年,武鸣元龙坡、安等秧等地的先秦墓葬群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一批石范,这表明骆越先民已经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是骆越部族进入青铜时代的确证。
南宁市博物于2016年1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其馆藏西周铜盘,目前在“邕容华桂——古代南宁历史陈列”展厅展出。该铜盘出土于武鸣元龙坡先秦墓葬33号墓,器身高10.5厘米、口径30.3厘米、足径22厘米。平唇、折沿、浅腹、双耳、高圈足,圈足内有一个半环纽。盘内中心饰六瓣花纹,六瓣花纹以外为三道重环纹,器外腹部饰窃曲纹,圈足外饰云雷纹[1],与陕西长安普渡村长田墓出土的6号铜盘[2]、陕西长安张家坡青铜器窖藏出土的伯百父盘[3]有较多相似之处,从器型而言,其平唇、浅腹、双耳、圈足类似,腹部所饰窃曲纹、圈足外饰云雷纹、盘中心重环纹,都具有西周中晚期的风格。(图1、图2)
西周青铜器长子口铜簋形觥
西周青铜器长子口铜簋形觥
河南省博物院-西周长子口铜簋形觥
河南省博物院-西周长子口铜簋形觥
西周早期,1998年鹿邑长子口墓出土。重5公斤。由盖与器身组成。此器造
型奇特,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明快疏朗。
长子口墓位于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1997年,为寻找"老子生活时代的有关遗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周口地区文化局等单位对太清宫西侧的隐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西周初年的大墓,墓葬平面形状为有两个斜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全长47.75、最宽处7、墓底距地表深8米,有南墓道、北墓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24°。墓内出土有几十件带有长子口三字铭文的铜器,因此将该墓主人定为"
长子口"。
长子口墓为中字形大墓,有南北两个墓道。从己发掘的商周墓葬材料看,一般
带墓道的墓主身份都比较高,如殷墟发现两条墓道的有三座,一般认为应是王室成员。山东苏埠屯一号大墓也为两墓道,有人推测墓主人为薄姑氏国君。西周早期大墓发现较少,其中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可能为一代燕侯。这些墓葬大部分属于方国贵族或封君,长子口墓无论墓葬形制还
是棺梓制度都比较接近,其身份也应接近。长子口墓带有明显的商代晚期特征,在商代晚期墓葬中带腰坑的习俗比较盛行,西周时期有腰坑者较少,个别的西周早期墓虽有腰坑,但没有发现腰坑内殉人的现象,殷人统治下的方国,在周初仍沿用此习俗。由此反映出墓葬中带腰坑这一习俗在商周时期从盛行到消失的过程。长子口墓内不但有腰坑,而且内殉一人一狗,仍是商代的埋葬习俗。
墓葬中有无人殉、人牲也是区分商周墓葬的一个重要标志。人殉、人牲是商
上海博物馆西周鱼龙纹盘介绍
上海博物馆西周鱼龙纹盘介绍
西周鱼龙纹盘是上海博物馆藏品中的一件重要文物,其形制为盘状,直径约16.5厘米,为青铜铸造而成。盘的周边装饰有雕刻精美的鱼龙纹饰,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艺术家高超的雕刻技艺。盘中央为凹陷状,其内部为一个圆形凸起,铭文从盘心开始向外分为四层,文字为甲骨文,记载了鱼龙纹盘的铸造过程和用途。
西周鱼龙纹盘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文化和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西周时期,青铜文化达到了辉煌的巅峰,各种青铜器件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审美趣味。鱼龙纹盘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其纹饰丰富多彩,富有象征意义,对于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周鱼龙纹盘的纹饰主要包括鱼、龙、凤等动物图案,这些图案在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鱼象征着富贵与吉祥,为古代人们所喜爱;龙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皇权和权力;凤则代表幸福和吉祥。这些图案的精美雕刻和艺术表现力,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明。
同时,鱼龙纹盘的铭文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铭文为甲骨文,录有盘的铸造年代、地点以及用途等相关信息,这为后人研究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铭文的出现使得鱼龙纹盘的价值得以进一步提升,使其成为研究西周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的来说,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鱼龙纹盘是一件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珍贵文物,其在艺术、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鱼龙纹盘的研究和展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青铜器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希望上海博物馆能够继续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文物,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上海博物馆 青铜器介绍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介绍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其中青铜器是其重要的收藏品类之一。这些青铜器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的高度文明,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工艺水平。
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青铜器,包括鼎、觚、爵、簋等。这些青铜器大多是由铜、锡、铅等金属混合铸造而成,经过精细的打磨和雕刻,呈现出独特的光泽和纹理。
其中,一件西周早期的德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鼎高大气派,腹部微微下垂,展现出沉稳的气质。鼎身雕刻有兽面纹,虽然构图较为简略,但仍能感受到其威严庄重的气氛。德鼎的造型和纹饰都体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典型特征,是西周青铜器的重要代表。
此外,商代晚期的青铜觚也是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览的亮点之一。这些觚形状修长,线条流畅,铸造工艺精湛。觚身的纹饰丰富多彩,有的饰以云雷纹,有的则以兽面纹为主题。这些青铜觚展现了商代晚期青铜器的高超铸造技术和卓越艺术风格。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古代
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观赏这些青铜器,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同时,这些青铜器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造力。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西周青铜器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西周青铜器
作者:暂无
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第8期
【导语】
青铜器实际上就是古人用的食用器、水器,有的是煮肉煮饭的,有的是装水装冰的,上面
都有文字,既是食用器又是礼器,承载着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和文明。金文是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古人把青铜器统称为金,所以叫金文。这里陈列的主要是国宝级的一些青铜器,比如著名的
《虢季子白盘》《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和《墙盘》,其中《散氏盘》是一个盛水水器,它中心部分的文字是斗方形式的,整整齐齐的排列。
《逨盘》是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20多件青铜器中最有名的一件,它的体积比较大,文字布局有点像《散氏盘》,斗方形式,但比《散氏盘》的风格更加齐整、规范。从它的整个拓
片看,文字排列竖成行,横成列,讲对应,非常有规矩和规律,用笔比较劲道、均匀。《逨盘》是西周中晚期成熟的书法作品之一。
簋上面的文字是较瘦长形的,和早期的《大盂鼎》等其他青铜器铭文完全不同,它的线条
非常匀称,粗细一样。这种风格就是西周中晚期的典型的风格,整体看文字造型比较规范、规整。尊是古代的酒器,《何尊》的铭文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看这是两个字“中国”,当时这个“国”念“或”,“或”就是“国”的意思,二者相通的。这个“中国”和我们今天这个“中国”概念完全不一样,是国之中心,中心国位置的意思,这个发现非常有影响。《何尊》在整
个文物界、文化界影响非常大。
端庄秀丽的《墙盘》
倪文东
《墙盘》,西周青铜器,又称《史墙盘》,西周恭王时器,197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乡
庄白村,现藏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此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底径35.7厘米。铭文18行,合文3,重文5,共284字,为西周中期金文铭辞之长者。铭文分为两段,前段称
中国考古博物馆铜牺尊介绍
中国考古博物馆铜牺尊介绍
1. 起源和历史
铜牺尊是中国考古界的一件重要文物,它是一种古代用来盛放酒的礼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铜质礼器之一。铜牺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到西周早期的时期,距今已有大约3000年的历史。
2. 形制和工艺
铜牺尊的形制典雅,整体呈现出独特的几何美感。它有着宽阔的底部和细长的颈部,如果从侧面观察,可以看到其线条流畅,形态优美。铜牺尊的工艺非常精湛,上面刻有精美的纹饰和铭文,展示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3. 铜牺尊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中国,铜牺尊是一种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礼器,通常被用作贵族或统治者举行盛大仪式时的酒器。铜牺尊的底部有四只蹄形足,象征着牺牲动物的纪念,寓意着祭祀和祈福的意义。
4. 发现和保护
铜牺尊最早是在中国的一个古墓中被发现的,随后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并被收藏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物,专家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严格控制环境温湿度、定期进行保养和修复等,以确保铜牺尊的保存和传承。
5. 研究和展览
铜牺尊作为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瞻
仰。通过对铜牺尊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铜牺尊的价值
铜牺尊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考古价值。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工艺水平,还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珍贵资料,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7. 未来展望
作为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牺尊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吸引更多的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在未来的研究和展览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加深入的挖掘和解读,揭示铜牺尊背后更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为世人呈现出一个更加完整和真实的古代中国形象。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及介绍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及介绍
北京博物馆是中国首都的文化瑰宝,收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在这些宝贵的藏品中,有着一些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特别珍贵的展品。下面将介绍北京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
1. 青铜司母戊鼎
青铜司母戊鼎是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是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用于祭祀活动。鼎的四面浮雕着精美的纹饰,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2. 玉环龙纹钮
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玉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玉环上雕刻着精细的龙纹钮,展现了古代玉器工艺的高超水平。
3. 红山文化陶人俑
红山文化陶人俑是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些陶人俑是红山文化时期的陶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陶艺的精湛技艺。
4. 明代《千里江山图》
这幅《千里江山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刘基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宏大壮丽,气势磅礴,展现了明代山水画的高峰之作。
5. 清代乾隆御制瓷器
清代乾隆御制瓷器是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些瓷器精美绝
伦,绘制精致,工艺精湛,展现了清代瓷器的高超技艺。
6. 元代《五牛图》
这幅《五牛图》是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展现了元代绘画的独特风格。
7. 清代珐琅彩美人图瓶
清代珐琅彩美人图瓶是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瓶子绘有精美的美人图案,色彩艳丽,工艺精湛,展现了清代珐琅彩瓷器的高超技艺。
8. 明代宣德炉
明代宣德炉是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炉子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展现了明代铜器的高超技艺。
9. 清代《八骏图》
这幅《八骏图》是清代著名画家郎世宁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展现了清代画家的高超绘画技艺。
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讲解
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讲解
以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讲解为标题的文章
山西博物院是中国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丰富的文物珍品。在这些宝贵的藏品中,有十件被称为“镇馆之宝”的特别重要的文物,它们是:
1. 玉质仰韶文化陶器:这些陶器是中国仰韶文化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它们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追求,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 殷墟青铜器:殷墟青铜器是古代中国商朝时期的典型代表,它们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纹饰而著名。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瑰宝。
3. 西周青铜器:西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代表作品,它们以其雄浑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而闻名。这些青铜器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4. 雕漆器:雕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精细的雕刻和丰富的色彩而著名。这些雕漆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佛教造像:山西博物院收藏了丰富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美丽的形象而著称。它们展示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研究佛教信仰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6. 书画名家作品:山西博物院收藏了众多著名书画名家的作品,这
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著名。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7. 陶瓷器:山西博物院收藏了丰富的陶瓷器,这些陶瓷器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著名。它们不仅是古代生活方式的重要遗存,也是研究古代手工艺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西周第一青铜器《利簋》金石欣赏
西周第一青铜器《利簋》金石欣赏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利簋,西周早期青銅器。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因其铭
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館。2002年入选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1976年3月上旬,陝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今临潼区零口街道西段村)农民搞水利建设时发现了
一个西周銅器窖藏,这批铜器的出土地点是一处周代的遗址,面积约2万
平方米。从断崖上残存坑壁的角度观察,出土地点为一个深2米、宽0.7
米的窖藏,共出土壶、簋、盉等礼器5件,甬钟一组13枚,斧、凿、铲、削、角刀、铲刀等各类工具23件,戈、镞等兵器7件,车辖、带扣、扣饰、马络饰等车马器105件,铜饼、铜器座各1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利簋。
青铜器:盘
青铜器:盘
青铜器:盘
商周贵族们在祭祀、宴饮等场合,以及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之礼中的沃即是以匜浇水于手,盥则是洗手、洗脸,盘则用来承接弃水,盘与匜配合使用,是贵族们行“沃盥之礼”的重要器皿。古人的盥洗,比起现在要繁琐得多,不像我们今天为了讲卫生而洗脸和洗手。沃盥还具有一定的仪礼性质,而且盥洗的用具也都被归在了礼器当中,盥洗的行为更是十分的严格。
盘为盛水器。商朝时期宴飨用之,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盘盉相配。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则多为盘匜相配。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亦被“洗”替代。
商代以前盘用陶制商代早期出现了青铜盘,但为数不多,商代晚期才逐波罗的海充行。商代盘都是敞口、圈足、无耳,变化仅在口缘及圈足上。西周时期特别是西周中期,盘的形制变化较大,盘腹变浅,一般都增设双耳,有的还有宽流和鋬手,有的在圈足下另加附足,以增加盘的高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盘,流传和出土的数量较多,大体春秋早期与西周晚期的相似,春秋中期开始有较多的变化。
1、【逨盘】时期:西周馆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国第一盘。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逨盘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为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6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第一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记西周诸王名号,对夏、西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历史和艺术的宝库,位于千年古都——西安。这座极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是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精美绝伦的镇馆之宝!
西周旟鼎
西周旟(yú)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文物,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周旟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旟鼎铸于西周康王时期,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敦厚雄伟,厚重庄严,纹饰庄重神奇,华丽精美,是一件杰出的青铜器。?
五祀卫鼎
五祀卫鼎,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文物,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鼎造型虽纹饰简洁,造型简单,但腹内铭文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被誉为“青铜史
书”。
多友鼎
多友鼎,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的文物,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多友鼎身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体重35千克。虽然长相普通,表面光素无纹,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体型健壮,形制俊伟,是西周晚期圆鼎铸造的代表作。对于这件文物详细信息,《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有详尽的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组国宝级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组国宝级文物
(陕西古代文明展和何家村遗宝展部分)
1、西周中期【五祀卫鼎】
通高36.3,口径34.3厘米。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属国宝级文物。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大意是说西周共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情报告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这篇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同时这篇铭文中有确切纪年,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
2、西周晚期【多友鼎】
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1980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青铜器发展到西周中晚期,形制逐渐趋向定制,尤其在进入晚期以后,各类铜器都进入了整齐划一的时代。以青铜鼎为例,这一时期的青铜鼎主要只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克鼎类,主要特征是盆形体,腹宽大而呈扁体形,蹄足上部一般有兽面装饰,装饰纹样一般为环带纹和窃曲纹,散伯车父鼎属于此类;另一种为毛公鼎形,主要以半球形体、蹄足为特征,装饰纹样简单,一般仅以弦纹、重环纹或窃曲纹装饰,多友鼎就属于这一类。多友鼎,半球形体,器腹较深,蹄足。装饰花纹简单,仅在器腹上部装饰两道弦纹。器内壁有铭文二百七十余字,是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出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之一。铭文记载的是西周厉王时期与猃狁的一场战争。猃狁此次入侵危及京畿腹地,厉王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击,激战半个月,先后在采阝、龚、世、杨冢等地战斗,共打了四次大仗,都取得了胜利。杀掉敌军三百余人,俘获二十多人,缴获战车一百二十七辆,夺回了被掳去的人民,将猃狁逐出了周境。武公将多友的战绩报告给了厉王,厉王给予以多友重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
博物馆新增藏品情况汇报
博物馆新增藏品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根据博物馆最新的藏品情况,我将向您汇报最新的情况。
首先,我们博物馆最近新增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藏品。其中包括了一件西周青铜器,这件青铜器造型古朴,线条流畅,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外,我们还收到了一批汉代的陶俑,这些陶俑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除此之外,我们还收藏了一批民国时期的书画作品。这批作品包括了一些著名
书法家和画家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首次公开展出。这些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各具特色,对于研究近现代中国书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增藏品的同时,我们也在加强对已有藏品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我们对藏品
进行了全面的清点和整理,做好了详细的档案记录,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同时,我们还加强了藏品的保管和安全措施,确保藏品的安全和完好。
为了更好地向公众展示我们的藏品,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策展工作。我们对
藏品进行了分类和整理,设计了新的展览陈列方案,通过不同的主题和角度,将藏品进行了新的组合和展示,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我们的藏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藏品的征集和整理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
我们的藏品库。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藏品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我们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我们也将继续加强对藏品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确保藏品的安全和完好。
通过我们的努力,相信我们的博物馆将能够为公众呈现更多更好的藏品,为广
大观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谨此汇报。
此致。敬礼。
西周青铜器分类
西周青铜器分类
西周青铜器是指在西周时期(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 771 年)制作的青铜器。西周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根据其用途和器形进行划分,以下是常见的西周青铜器分类:
1. 礼器:用于祭祀、典礼等场合的青铜器,如鼎、簋、爵、觚、斝、尊、卣、盘、匜等。
2. 乐器:用于演奏音乐的青铜器,如编钟、编磬、铃、钲、鼓等。
3. 兵器:用于战争的青铜器,如戈、戟、矛、剑、刀、钺等。
4. 工具:用于生产和生活的青铜器,如斧、锛、凿、刀、锥、针等。
5. 车马器:用于装饰马车和战马的青铜器,如辖、軎、镳、衔、轭等。
6. 其他:如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
需要注意的是,西周青铜器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有些青铜器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用途,或者器形上有所交叉。同时,西周青铜器的器形和用途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夏商西周工艺品-青铜器
凤纹——
形象: 富丽华美 发展:
商晚期,时做主题 西周,重要主题 象征: “凤鸣岐山”
青铜器凤鸟纹 上古,凤地位崇高,除 去联系着商、周两个建立王朝的部族外, 甲骨文里,它还是天帝的使者。
数的鼎配合使用)
盛饭食
盛腌菜、肉酱等 和味品
特
皆配盖,盖造型、装饰与 皆配盖,盖小于 高足
征
器身相同
器身
发 商早期:出现 展 商晚期:数量增多
西周:黄金时代
西周早期:出现
西周中期:出现 商晚期出现,春
西周晚期~春秋初期:流行 西周晚期:流行 秋战国盛行
商中期
商晚期
簋
窃曲纹四足簋(西周宣王,通高27厘米) 牛首四耳簋 (西周早期,高23.5厘米)
技术:器物较前厚重
装饰:满密繁缛,高浮
雕、圆雕性装饰出现
龙虎纹尊(高50.5厘米,重 16.6千克)腹部三条凸出的扉 棱之间,表现双身虎食人,情 景惨烈,但在商晚期的青铜器 上,这种装饰一再出现。
商晚期——
种类:酒器发达(酗酒),鼎重要 造型:或方或圆,三维复杂(扉棱、圆雕)
贮酒器等常形若动物,造型写实 装饰:满密,以兽面为中心的三层花纹
斝等为中心,酒器、饪食器、 水器多,鼎地位突出 装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物馆高清藏品,西周时期铜器篇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这是一组西周时期的柞钟,于1960年于陕西扶风县齐家村出土。钟,青铜打击乐器,分特钟和编钟两种,单独悬挂的叫“特钟”,大小相次排列的的叫“编钟”,西周早期一组三枚,以后发展为十几枚,柞钟为一组八枚,是迄今为止已发现西周编钟枚数较多的。钟主要敲它的下部和中间部分,圆钉主要起调节音律的作用,不过当时的编钟只能发五种音,即:do re mi so la 没有fa 和xi ,这也是现在词语“五音不全”
的来历。西周早期鱼季卣
1980年出土于宝鸡市茹家庄M4号墓,通梁高27.3厘米,口径12.8×15.6厘米,卣盖、卣身两处饰带状夔龙、夔凤纹,纹饰细密,这种装饰风格在西周铜器中非常罕见,更奇特的是支承卣体的是四个扁形兽足而不是通常所见的圈足,这在西周青铜器中也属于孤品。西周中期茹家庄车马坑出土车器西周中期几父壶
1960年出土于扶风县齐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高59厘米,口径16厘米,腹深44厘米,重16.7公斤。盖上置圈形把手,把手中心饰团鸟纹,外壁饰弦纹,盖沿饰共目仰伏夔龙纹,盖匣子口深长。颈饰连波宽带纹,上下腹部亦饰有峰有谷的宽体连波环带纹,谷处填饰大兽面,山凹处增饰连
尾双夔龙。圈足饰斜角夔纹。腹上有铺首衔环,铺首为兽首,饰二螺角,环体饰鳞形纹。颈内壁铸铭文57字。几父壶的形制规整,造型大气,尤为特异的是腹部的波曲纹凸棱有力,在西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饮酒用爵(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师丞钟
1974年出土于扶风县黄堆镇强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通高76.5厘米,甬长25.5厘米,铣间43厘米,鼓间29.5厘米,舞修35.5厘米,舞广25厘米,重90公斤。饰兽面纹,旋似环形。舞饰窃曲纹,篆间饰斜角鸟纹,鼓间饰云纹及立鸟纹。钲与鼓间铸48字铭文。
铭文比较简单,大意就是师丞为祭祀先祖,作出大钟,用以祈求长寿多福。但这件青铜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件西周青铜钟,仅仅比现存纽约的大镛钟小一点。双耳铜杯,酒器。西周时期,两边是对称的镂空云纹耳。
以下内容由情枭的黎明于2012-7-28 17:32 补充1965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村西周墓地,通高14厘米,口径8.5厘米。直口,腰部微束,中有一道箍棱。两侧有对称的镂空云纹耳。置极繁于极简之中,具有独特的设计感。
饕餮纹四足鬲lì
商代晚期,通高23.41厘米。1981年陕西城固县龙头镇出土,烹饪器。直口,宽沿外折。四足鬲鼓腹分为四裆,形成
了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整体造形奇特,目前全国同类器物造型中仅见此一例。商周时期的用鼎制度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鼎是青铜器的主要器类,形状主要有圆鼎、方鼎和分档鼎(也叫鬲鼎)三种。圆鼎在整个青铜时代都在使用,方鼎和分档鼎则流行于商代到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消失。鼎用来煮肉,也用来盛肉,是兼有饪食两种功能的器具。煮肉时多将牲体分割成数大块或整体烹煮,这种鼎称为镬鼎(简称镬),将煮熟的牲肉用匕盛出,置于另外的鼎中,陈于席前,这种鼎叫升鼎(又称正鼎),升鼎之外,加馔用鼎称为羞鼎(又称陪鼎),这三种鼎只是
功用有别,形状没有区分。鼎是宴享、祭祀时使用的主要器具。历史文献记载夏代铸九鼎,后来依次迁于商周,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商代尊神尚鬼,事无巨细都要进行占卜,作为祭祀祖先神鬼的铜鼎造型雄奇,风格诡异,纹饰狞厉,具有一种威严、神秘感。从商代后期开始,铜鼎铭文逐渐增多,西周更甚,内容有关于人物、战争、分封、赏赐、册命、土地制度、诉讼刑罚等。周代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社会等级分明,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关系,根据地位、等级差别规定在宴享或祭祀活动中使用不同的器物及其组合、数量,这种不同组合和数量的器物是身份、地位的标志,称为礼器。鼎就是别尊卑、明上下的礼器之一。按照规定,天子(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用太
牢九鼎(牛羊猪三牲,称为太牢),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干鱼)、腊(干肉)、肠胃、肤、鲜鱼、鲜腊九种肉食。卿大夫用太牢七鼎,无鲜鱼、鲜腊。大夫用少牢五鼎(三牲中无牛,称少牢),再减牛、肠胃。士在特殊场合用少牢三鼎,肉食为猪、鱼、腊;一般情况只能用一鼎,盛小猪。与盛肉的鼎相配,用于盛饭食的簋的数量也有规定,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这种鼎形状相同,大小相次,故称为列鼎。西周后期,周王朝势力衰落,各分封的诸侯国力量强盛,他们逐渐不遵守周王朝的制度而各行其是,西周时期建立起来的秩序被打破,出现“礼崩乐坏”、“僭越”的局面,用鼎制度随之瓦解。商周时期,人们认为人死后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为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方式,活着的人往往把死者生前所使用的东西一起放进墓中随葬,因此,根据考古发掘从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可以了解当时的用鼎情况。夔纹罍(音lei),盛酒或盛水器,西周中期梁其壶,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
以下内容由情枭的黎明于2012-8-30 21:59 补充
无忌色友autumn30 更正:
此图应为“冥车父壶”,与梁其壶同为西周晚期盛酒器,两壶最大的分别在于壶口的冠纹。
冥车父壶为开口无盖,梁其壶口沿有镂空环带装饰,盖钮为
一圆雕卧牛。
西周晚期多友鼎——国宝
1980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立耳,圜底,腹微敛,蹄形足。口下饰弦纹两道。基本上是素面,没有任何纹饰,最普通的蹄形足,完全不起眼。但是在它的腹内壁铸有铭文22行278字,完整的记载了西周历王时期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猃狁发生的一
场战争,是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出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多友鼎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史
的重要文献。西周早期伯方鼎
1979年陕西宝鸡市竹园沟4号墓出土。通高20.3厘米、口纵12厘米、口横15厘米。器身为长方槽形,下承鸟形扁足。四壁饰雷纹和卷角兽面纹,兽面纹两侧又有倒立的龙纹。鸟形扁足敛翅翘尾,形态生动。内壁铸铭文“伯作彝”三字西周晚期鲁方彝盖
1981年出土于岐山县流龙咀村,高29厘米、口横31.5厘米、口纵16厘米,重8.5公斤。状似庑殿形屋顶下有子口盖钮亦同脊上均由扉棱。四坡均饰鸟纹和倒置的外卷角兽面纹。
之所以陕博会将一件不完整的青铜器放在这里,必有其特殊之处,鲁方彝盖的里面,有一段六行五十字的铭文,字间有方格范痕。铭文不太长但对认识西周社会经济有重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