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
思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才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阐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才能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根底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展教学,使学生认识,喜欢,在理解的根底上,融会贯穿,并联络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
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同志的称赞,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文及教案《曹刿论战》课文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
旗靡,故逐之。”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
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
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
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
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
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
文本解读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它着重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如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中把握战机,战略攻防中以逸待劳等。战争中正确运用这些原则,便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一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文学角度看,作者选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总结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文章开篇交待了时间,战争起因,作战双方;接着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过程中双方的对峙、攻防,最后写到战后的总结。但作者没有平均用力,更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笔墨写曹刿的“论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重点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庄公先提出“衣食”的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但在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需要人民的支持,于是有了第三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战前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对民心所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曹刿论战》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曹刿论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论战》的内容和背景。
2.分析曹操和曹丕在蔡洪、荀攸谈判时的优缺点。
3.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操和曹丕的谈判策略和手法,提高学生的分
析能力。
2.教学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言
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曹刿论战》的内容和背景,帮
助学生理解文本。
2.讨论法:安排课堂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和团队合作能力。
3.活动法:通过模拟曹操与曹丕的谈判场景,激发学
生思考和发表意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
1. 导入环节
(1)口号背诵:学问好比路程,用心才走得长。(发出口号后请学生跟读)
(2)关于《曹刿论战》的介绍:
《曹刿论战》又称《论战》,是一篇以东周末年战国时期为背景的古代中国阶级斗争和政治争夺的著名议论文。它虚构
了东周末年齐国的平原君(齐宣王)与智者曹刿之间的谈话,曹刿通过说服平原君,让他放弃了进攻魏国的计划。文章以叙述和议论交织的方式,展现了曹刿的智慧和谋略,批判了不负责任的用兵行动和行政管理不善的当权者。它是中国古代代表议论文的杰出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教育界和政治界广泛传播的著名经典文选之一。
2. 分析谈判场景
(1)文本解读
•请学生阅读《曹刿论战》中曹操与曹丕的谈判场景。
•分析曹操和曹丕在蔡洪、荀攸谈判时的优缺点,结合文中内容进行讨论。
(2)小组讨论
•按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活动,让学生们一起就课文进行探讨。
•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点拨和示范。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第1课时)教案
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2.结合课下注释和所学知识,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中个别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个别句子的翻译。
【难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一:情境型
【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人,他叫曹刿,他不是军事家,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的风范,指挥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一文,领略此人的风采。
导入二:背景型
【设计意图:背景引入,学生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春秋初期,诸侯纷争,霸主更迭。各诸侯为争得霸主地位,频繁发动战争。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课堂实录
一、介绍《左转》相关知识。
方式:以“《左转》知识知多少”为话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
同学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二、读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一读,正音正调。(正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应重视对文本的朗读,以营造文言氛围,此为学生走进文言文本的必由之路。】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导学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是初中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短小简洁,结构严谨,寥寥数笔,人物形象轮廓全出,跃然纸上。因此,学习本文,一方面重在词句的理解和落实,积累语言;另一方面又不应仅仅停留于对字、词、句、篇的一般性认知和记忆层面。从教的角度考虑,教师要避免以译代讲,以讲代析;从学的角度考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反复诵读,感知文意,评说人物,鉴赏文章精妙的写作技法,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
本文的学习重点宜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言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的认知与理解,把握有关古汉语知识和语言现象,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对重要、疑难词句进行整理和归纳,积累本课的语言知识;二是感受曹刿的性格特点,对此学习重点,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品析,从背景、情节等方面,多层次地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
感悟本文结构安排、叙事艺术、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写作特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可以研读课文的方式,选定话题,合作探究,在对话交流中领略和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对于鲁庄公这一次要人物,学生可能会提出质疑:鲁庄公“鄙”吗?他是“未能远谋”的“肉食者”吗?应该怎样评价鲁庄公?对此不必花过多时间,教师可以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搭建师生、生生对话平台,在探讨与辩论中,获得对人物全面、客观、深刻的认识。
【自主学习过程】
一、诵读——多角度感知文意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环节。需要强调的是:切忌盲目诵读,读每一遍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按理解的进程和程度循序渐进,采用不同的读法。请你尝试按照如下步骤,逐层深入地诵读课文。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4.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了解文学常识。
1.《左传》简介。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完成展示。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曹刿论战》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一些文学常识以及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并且留了一个作业:分角色表演。下面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各小组再组织一下,一会咱们班级内展示。
提示:小组展示的时候,教师要允许学生加入自己的神态、动作以及想象性的语言,不要只局限于分角色翻译。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比较难的作业,课下一定会花费了学生不少的心血,他们会在不断的重来中反复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语气、神态、心理。希望他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效果。
二、评头论足
师:小组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思考,一会咱们还要评头论足一番,说说他们谁演的好,好在哪里?(第二段直接评价人物就可以)
【设计意图】评头论足这一环节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除了“他演得像”之类的简单评价,还要求他们做出更深刻的评价,他演出了哪个人物的什么特点。这样引导他们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第二段是略写,所以直接做了解说,省略了表演,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详略的安排。
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发言:
1、生:我认为刘子轩表演的乡人比较好,因为他把乡人那种漠不关心的神态演的很到位。
2、生:我也认为刘子轩表演的乡人比较好,他除了演活了乡人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神态,还带着对曹刿的讽刺,认为他多管闲事儿。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第一章:导入
教学目标:
1. 引起学生对《曹刿论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
1. 介绍《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
2. 讲述《曹刿论战》的故事梗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活动:
1. 引导学生观看《曹刿论战》的插图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简要讲述《曹刿论战》的故事梗概,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二章: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曹刿论战》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
1. 逐句解读《曹刿论战》的古文文本。
2. 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教学活动:
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曹刿论战》的古文文本,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2. 学生跟读并复述文中的内容,确保理解。
第三章:角色扮演
1. 增强学生对《曹刿论战》故事情节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
2. 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进行对话和互动。
教学活动:
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角色,准备扮演。
2. 教师提供背景音乐或情境设置,让学生开始扮演角色,进行对话和互动。第四章:讨论与分析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分析《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
2. 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教学活动: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教师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课文大意和重点词句的理解。
2、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的向背。
二、学习准备
本文选自《》。《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写的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即长勺之战。《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书中“我’即指鲁国。
三、学习过程
曹刿论战
(第一部分,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第二层,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第二部分,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第三部分,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课曹刿论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2. 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预习展示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
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三>整体感知
1.找出读错的字,纠正读音,强调重点。
曹刿(guì)左传(zhuàn)谋(móu)惠(huì)玉帛(bó)辙(zhé)
间(jiàn):参与。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靡(mǐ)
2.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疑)
<四>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揭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求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5.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供给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6. 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