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80050735bb68a98270fefa3c.png)
21.曹刿论战(教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整体感知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学法引导查找有关长勺之战的材料,了解背景,以助于理解文章。
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注意积累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另外对本文在写作上记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色要着重体会。
(三)审美鉴赏周密严紧的构思美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
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
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
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四)重点难点突破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析]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e516a3102de2bd9705881a.png)
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曹刿的民本思想和军事才能。
【教学重点】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曹刿的民本思想对战争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guìmóu jiàn bózhéjiémǐ刿谋间帛辙竭靡2、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第1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①战争的时间、国家?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④刿请见的原因?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5、小结: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dd3de590c69ec3d4bb7544.png)
第二十课曹刿论战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明白得鲁军以弱胜强的缘故。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适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明白得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适当的叙事特点。
2. 难点:明白得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齐鲁长勺之战确实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今天咱们学习的《曹刿论战》确实是谈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咱们明白得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什么缘故能战胜壮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咱们有哪些启发?<二>预习展现(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形的一部纪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以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朝有的学者以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以为是战国初年人依照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留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精练生动,尤其擅长描述战争及复杂事件,又擅长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进展有专门大阻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以为它是用史实来论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超级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咱们此刻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题目,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纪年、纪传三体。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https://img.taocdn.com/s3/m/90b4204f1ed9ad51f01df2a9.png)
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曹刿的民本思想和军事才能。
【教学重点】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曹刿的民本思想对战争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guìmóu jiàn bózhéjiémǐ刿谋间帛辙竭靡2、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第1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①战争的时间、国家?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④刿请见的原因?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5、小结: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13440d76eeaeaad0f330c9.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表现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完成展示。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曹刿论战》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一些文学常识以及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并且留了一个作业:分角色表演。
下面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各小组再组织一下,一会咱们班级内展示。
提示:小组展示的时候,教师要允许学生加入自己的神态、动作以及想象性的语言,不要只局限于分角色翻译。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比较难的作业,课下一定会花费了学生不少的心血,他们会在不断的重来中反复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语气、神态、心理。
希望他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效果。
二、评头论足师:小组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思考,一会咱们还要评头论足一番,说说他们谁演的好,好在哪里?(第二段直接评价人物就可以)【设计意图】评头论足这一环节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除了“他演得像”之类的简单评价,还要求他们做出更深刻的评价,他演出了哪个人物的什么特点.这样引导他们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9733d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8.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课文记述了曹刿在鲁庄公十年的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且句式结构复杂,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难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战争取胜的道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能够翻译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辞令和爱国热情的品质;懂得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是“取信于民”,认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重要性;懂得“忠之属也”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翻译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难点: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理解战争取胜的道理;领会“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曹刿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处理生僻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理解战争取胜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ea1df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58.png)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曹刿论战》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
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设计(二)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
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课文剪裁详略得当。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
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dbed2bcf84b9d529ea7a26.png)
21、曹刿论战[CAI教案]设计理念:围绕话题“说”。
教师抛出精心遴选的话题,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文本。
教学步骤:一、导入。
以成语典故“一鼓作气”和“辙乱旗靡”导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
读准字音:刿guì 间jiàn 徧biàn 孚fǘ 辙zhé 轼shì 靡mí读对句子的语气: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问,反对)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否定)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肯定)④夫战,勇气也。
(议论)⑤何以战?(疑问)整理、归纳、强调重要词语的用法:①通假字:徧通“遍”,遍及。
②重要实词:伐(攻打)、鄙(目光短浅)、对(回答)、安(养)、专(个人专有)、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保佑)、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逐(追赶)、克(战胜)、盈(士气旺盛)、靡(倒下)、衰(减弱)③重要虚词:弗(不)、虽(即使)、也(语气助词)、故(原因)、焉(语气助词)、④一词多义:以: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情()其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⑤古今异义:牺牲、可以、狱、忠、情、间、加、鼓⑥成语典故:一鼓作气、辙乱旗靡3.学生再读课文,自译课文。
教师点拨几个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何以战?——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4.美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1cc498c77da26924c5b006.png)
第21课《曹刿论战》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情感目标: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1、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2、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三、教学难点: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2、“论”战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走进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看春秋战国时发生在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齐国,又是谁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探个究竟。
(板题)板课题:曹刿论战《左传》二、介绍相关知识,熟悉课文背景1、了解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2、关于《左传》《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三、出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知识。
2.赏析人物。
四、书声琅琅读通文意1、自由读要求:圈出不认识的字词2、明确幻灯片上的生字词。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1a9ffde87101f69f31955c.png)
第六单元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课文分析:《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二、教学设想: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三、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形象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四、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五、教学难点:理解曹刿论述关于战争问题。
六、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分析法。
七、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达到熟读成诵;2、教师准备PPT课件。
八、课时安排:两课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X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也是其中之一。
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关于长勺之战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a4f8575f0e7cd1842536f0.png)
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
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二、走进作者:三、预习检测:你认识它们吗?(幻灯片打出,检查预习情况)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题。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课曹刿论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2. 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预习展示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
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三>整体感知
1.找出读错的字,纠正读音,强调重点。
曹刿(guì)左传(zhuàn)谋(móu)惠(huì)玉帛(bó)辙(zhé)
间(jiàn):参与。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靡(mǐ)
2.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疑)
<四>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揭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求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5.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供给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6. 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
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
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