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重庆三峡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年级三年级学生姓名李金鑫指导教师——腾新才摘要:魏晋南北朝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标志着偏重于‎抒情的中国古‎典诗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审美范式‎。

说到田园诗我‎们就自然而然‎想到了陶渊明‎,提到山水诗,我们也不会忘‎记谢灵运。

当我们比较他‎们的田园山水‎诗便可以看出‎: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在其基础上‎有些发展与创‎新。

他们的诗歌风‎貌虽有迥异之‎处,但也有内在契‎合点。

本文将探讨陶‎渊明与谢灵运‎的田园山水诗‎的特色、比较陶谢二位诗歌‎的异同,以及二位田园‎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田园诗山水诗特色异同影响一、田园诗、山水诗解析。

1、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

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

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2、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1.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

这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宛如‎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具体地说,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1)、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特色(一)情、景、理交融陶源明‎的田园诗情、景、理交融。

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

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

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纵情山水成为诗人赍志不伸的一生得以排遣郁闷的生存方式。

1.观山水之清丽秀美,以心观物永初三年(公元422),谢灵运受到京城徐羡之的挤排,由京师贬到永嘉(今浙江温州)当太守,他无心仕途,买舟南下。

从建康到永嘉,恰要路过位于始宁的祖宅。

途经始宁故园时,引起了谢灵运的思绪。

祖上的丰功伟业与自己目前处于政治上的低谷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到先祖的功业,激起了他自傲自重的情怀,一向高傲的他于此更觉愤懑不平。

而先祖们肥遁避祸的睿智,又好像在向他昭示了抗俗明志的途径。

《过始宁墅》表面上是写退隐以遂素志,但实际上也是影射他对出身寒微的刘宋王朝的傲视。

从《过始宁墅》中的四句可以看出谢灵运对山水的寄情。

重重叠叠的山岩峭壁,连绵萦环的水中洲渚,一山一水,凸现诗人跳跃性的观物思维。

洁白的云絮抱护着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泛着涟漪,这又是一上一下的以心观物,波动的眼光和审美观照,让读者心随其动。

水的旁边有倾斜着的竹子,翠绿的蔓藤临岸袅娜,将她们碧绿而修长的身姿倒映在水中,仿佛少女的顾影自怜,照镜自媚。

这里展现了一幅清丽秀美的景象:首先是色彩缤纷的色彩美,白、绿、清三色交杂。

其次是全方位的空间挪移美,高、中、低远近结合。

展现出一个空旷、静谧、恬淡、闲适的境界。

“抱”与“媚”两个字不但把自然的景物拟人化了,而且也写出了自然生命之间相互嬉戏的情态。

“抱”字显示诗人一种博大的胸怀,“媚”字,也体现一种娇柔的情趣。

诗人以心观物,物皆显示着作者心境的色彩,山中的景物都被赋予了生动的拟人性。

那挺立于云间的幽石,正象征着谢灵运的孤傲自矜,宁折不弯。

而石头的宁静又反衬了诗人心理的不安分。

那湖水中倒映的绿筱,也有着和诗人一样喜欢孤芳自赏的个性,一样的竹子,一样的石头,有着相似的孤傲性格的两个物体,竟然就能抛开世俗,相互嬉戏,好像忘记了世俗的不公,仕途的不顺。

浅论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 标题

浅论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 标题

:《隐逸情怀:从谢灵运山水诗看山水意境与人生哲理》一、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1.1 隐逸的精神内涵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体现在其对“山水”意境的深刻思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敏锐观察。

这种隐逸并非退隐山林,而是精神意义上的超脱和超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然境界。

1.2 山水与诗意的融合谢灵运以山水为媒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对山水意境的描绘,既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又从中折射出自己的心灵追求和生活态度。

1.3 隐逸情怀与人文关怀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融合了对人文关怀的情感追求,他以隐逸之心感怀世间沧桑,体现了对人世间百态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抒发。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价值与意义2.1 深邃的山水意境谢灵运山水诗在审美意义上展现了对山水景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文风情的细腻观察,具有深远的审美意义。

2.2 表达情感与人生哲理谢灵运山水诗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更是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的价值。

2.3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谢灵运山水诗在追求情感表达的也凝聚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对于山水诗的传统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使命。

三、浅论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3.1 隐逸情怀的当代意义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不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对当代社会中功利化、浮躁化的精神状态的反思,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3.2 艺术创作与人生追求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迪意义,引导人们通过艺术创作实现对内心深处的回归和追求,对人生的独特态度有所启示。

3.3 当代人生境遇与隐逸情怀的呼应通过对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的深入理解,可以引导当代人对内心世界的关怀,重拾隐逸情怀的追求,体味生活中的美好和纯粹。

结语: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是一种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对山水意境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和创新。

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审美价值与意义,更是当代人心灵追求的重要启示,值得我们在当下社会的喧嚣中重新加以关注和体味。

谢灵运山水诗研究

谢灵运山水诗研究

谢灵运山水诗研究摘要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位大规模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因此他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

本文立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依史切入。

晋宋时期,社会环境转变、谢氏家族的山水情结和文化传统以及诗人的生活遭遇,迫使其走向山水,在与山水的亲密接触中将内心的苦闷倾泻于他的山水诗创作。

本论文在解读谢灵运山水诗的过程中,发现在诗人的山水诗作中多次描写了山水密林,在与山水密林交流的过程中诗人诉说着自己被贬谪的孤寂落寞之情,而且多借理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出身名门望族的谢灵运,具有极高的才学,所以他的山水诗创作不管是语言还是结构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通过对诗人山水诗歌的分析、统计,得知其在语言方面大量的使用拟人字词而且还刻意追求语句的对偶整齐。

在诗歌的结构上,本论文主要是通过举例对其山水诗作的题目及整体的结构模式做了分析。

谢灵运之后,历朝历代对他的山水诗作的模仿者甚众,可见他的山水诗对这一类诗作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谢灵运;山水诗;山水密林;拟人字词AbstractXie Lingyun was considered as the founder of Landscape Poetry School in China for his pioneering work.This thesis is based on his landscape poetry creation according to history facts. During the Jin and Song Dynast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The landscape knot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his family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poet himself forcing him to give vent to his feelings in his creation.In the process of dissecting Xie's masterpieces, we can easily find that he described the nature a lot.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ng with the nature, the poet expressed his own lonely feelings after he banished from the court.Xie Lingyun, who has a great talent and sound scholar in both languages and structure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of the poets' poems of landscape, it is known that they require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in the language, and deliberately pursue the neat nevertheless. In the structure of poetry, this paper mainly tells the overall structure model through the example of his landscape poem. Since Xie Lingyun, many people modeled after he. It shows that Xi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of this type of lecture.Key words: Xie Lingyun;Landscape poems;Landscape jungle;Anthropomorphic words目录TOC \o "1-3" \h \u 摘要IAbstract II前言 1一、谢灵运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1(一)以山水密林为描写对象 2(二)诉说被贬后的孤寂 3(三)多阐发玄理 4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5(一)独具特色的语言 51.大量运用拟人字词 52.刻意使用对偶语句 6(二)别具一格的结构71.独特的题目 72.谋篇布局8结语9参考文献10谢辞11前言谢灵运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大规模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今日可见到的有九十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比例最大。

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谢灵运(656年—712年),唐代文学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山水诗风格纯净流畅,情感真挚自由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以纯净流畅、自由灵动为主,通过写实与想象的结合,以深邃含蓄的意象、情感渲染的手法,表现出自己对交际、自然的深邃理解及深厚感情的尽情流露。

如《永州廉江驿》一首:山水相映,组合起来,自然纯净,情感真挚,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境地的向往,自由无拘束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作者的独立人格。

二、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表现手法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描绘时事自然的同时,通过想象和诗意的运用,丰富了表现手法。

如《水调歌头秋词》一首: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许多富有想象力的词句,深刻蕴含了人生的浮云,远处的山峦与水波更是在诗人的意境创造下,体现出无限的意境与柔美的情感。

三、意象清新自然,寓意深远谢灵运的山水诗所表现的意境深处,常常是诗人心灵深藏的自然情感及理性所在。

这种情感常常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反映了自然生命和人类生命之间的契合。

如《题西林壁》一首: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离别的离愁别绪,悠远的人生之旅,通篇通过自然景观,直接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与人生哲思,深刻寓意。

四、品读诗歌时的审美享受谢灵运山水诗通篇着重烘托景色中的一定意境,以及对情感和意义的描绘,激起读者美感的体验,强调创造力的体现,这种审美享受具有通俗性、深邃性与好玩性。

如《秋浦歌舞》这首诗,以静水清空的境界来表现独立人格的个体情感;以涟漪交相引出阴晴变化,不仅展示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同时又使读者体验到想像和扩大的审美愉悦感,这种审美享受是深刻而广泛的。

谢灵运山水诗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自然情感和人生哲学的深刻意义,这种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他的诗歌从唐朝到现代都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推崇。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战乱频繁,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 彼此倾轧, 斗争激烈。

统治者实行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的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谢灵运作为大贵族代表被镇压,朝廷失宠, 宫廷之争失败,政治上的失利使得他虽身在朝廷却心系山水。

一方面在山水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纯净,恣意随心,无忧无虑的山水生活使他得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找到黑暗世界以外的人生志向;另一方面谢灵运“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在山水美景中始终无法获得心灵的安息。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写于他出任永嘉太守以后,具有极为细腻的审美感受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辞藻精致,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谢灵运诗歌艺术风格:一.谢灵运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例如:《过始宁墅》《富春渚》《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嶂山》《游岭门山》《登池上楼》《东山望海》《登上戍石鼓山》等一系列优秀的诗作,选取《登池上楼》分析:“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动地写出初春的物候特征。

在这光影交错之中,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地生长,而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新奇的鸟儿婉转鸣叫。

作者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述,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也表达了自己久味自然后突然重逢的欣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能力。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征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征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征摘要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怡人,别具一格,卓然独立于南朝诗坛。

作为一种新兴的诗歌题材,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晋宋山水田园诗已形成了共同的美学追求——以光亮清朗为美。

他的山水诗极具色彩美,浓淡相宜,有着清、幽、艳、鲜四大特色。

其诗清逸旷远,而不流于枯瘦;幽僻生新,并不黯淡无光;浓笔重彩,绚烂之极,却未堕入淫靡;其景蕴含澄鲜活泼的气息,鲜活朗润,澄净明澈。

谢灵运山水诗是天然流韵、活色生香的世界。

在谢灵运诗歌中,自然总在展现它清朗悦目、明丽秀美的一面。

谢灵运的山水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关键字:山水诗,谢灵运,色彩,取景,目录摘要 (I)1序言 (1)1.1摹象的定义 (1)1.2是从写意到摹象 (1)2谢灵运山水诗清朗悦目的取景 (3)3论谢灵运山水诗清新怡人的色彩 (5)3.1清 (5)3.2幽 (5)3.3艳 (5)3.4鲜 (6)4结论 (7)参考文献 (8)1序言1.1摹象的定义摹象,简单的词蕴藏丰富的意义。

简明地说,即意中之象,也许我们早已接受了这种说法。

但它是谁的意中之象?是作者的还是读者的?为什么不说文中之象?我们历来尊重传统的作者中心论,但也应该尊重新的文学理论——承认作品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中的合理成分,把作品视为一个完满自足的小小独立世界,并正视作品客观意象与作者、读者的主观意象有或多或少的差异,那么,摹象是否真的等于文中之象就值得怀疑。

我们还是借用一个简示图,标明摹象产生的流程:客观物象—→诗人幕象—→作品幕象—→读者幕象也就是说客观物象可以产生出多个摹象,这多个意象既有关联又有差异。

由此我们可以给意象下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摹象就是来自客观事物表象,蕴含作家诗人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用语言文字显现的诗意形象。

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这样几点言文字显现的诗意形象。

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它是客观外界之“象”的摹写。

它具有生动可感的形式,或来自自然,或来自社会生活,当然也可能来自作家诗人的臆想,以夸张或扭曲的异形呈现,但也是有形的,而且是在现实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它是物象,但又有景象、图像、肖像、心象、事象等种种杂名。

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谢灵运⼭⽔诗的写作特点谢灵运⼭⽔诗的写作特点 在中国诗歌史上,谢灵运是第⼀个有意识的⼤量创作⼭⽔诗的诗⼈,他的主要功绩在于他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了“⼭⽔诗”在诗歌史上的独⽴地位。

⼀、引⾔ 朱⾃清在《经典常谈》⾥称谢灵运是“第⼀个在诗⾥全⼒刻画⼭⽔的⼈”,虽然在他之前,也有⼀些完整的描绘⼭⽔的诗出现,如庾阐的《衡⼭诗》,湛⽅⽣的《天晴诗》,谢混的《游西池》,殷仲⽂的《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等,但谢灵运才是第⼀个有意识的⼤量创作⼭⽔诗的诗⼈,真正使⼭⽔诗⾛出了理窟,⾛向了独⽴,使⼭⽔从⽂学的“附庸”变为“⼤国”,并成为⼈们竞相写作的题材的⼈物⾮他莫属。

刘勰《⽂⼼雕龙·明诗》篇说:“宋初⽂咏,体有因⾰,《庄》、《⽼》告退,⽽⼭⽔⽅滋。

”研究晋宋⼭⽔诗的发展⼏乎没有⼈不引⽤这句话。

他是开创⼭⽔诗派的⿐祖,但刘勰的“《庄》、《⽼》告退,⽽⼭⽔⽅滋”的说法是否可信呢?如果从谢灵运⼭⽔诗的⽤典特点来加以分析的话,不难得出答案。

⼆、谢灵运⼭⽔诗的⽤典特⾊ ⽤典,⼜称⽤事、⾪事、事类,现在常称作引⽤。

刘勰云:“事类者,盖⽂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在篇幅有限的诗歌中运⽤典故成为增加诗歌内涵的有效⼿段之⼀,⽽在艺术效果上,典故的加⼊也使诗歌变得具有多层意蕴⽽耐⼈咀嚼回味。

纵观谢灵运的⼭⽔诗作,其引⽤典故的范围是极其⼴泛的,经史⼦集⽆所不包,从中可见其知识的渊博和庞杂,以⾄于清⼈吴淇有“⾮注莫解其词,⾮疏莫通其义”的说法。

据统计,谢诗引“三⽞”⼊诗,以《庄⼦》为最多,⽤《易》次之,《⽼⼦》再次之。

由此观之,庄、⽼思想在其诗中不仅没有告退,与较早的陶诗相⽐,反⽽有过之⽽⽆不及。

谢灵运诗作中所引的“三⽞”中的⼀些典故,如《过⽩岸亭》中的“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七⾥濑》中的“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以上诗句中“抱朴”、“要妙”均出⾃于《⽼⼦》。

《登永嘉绿嶂⼭》⼀诗中的“恬知既已交,缮性从此出”,《郡东⼭望溟海》中的“萱苏始⽆慰,寂寞终可求”,以上诗句中的“缮性”、“寂寞”出⾃于《庄⼦》。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作者:谢聪来源:《卷宗》2014年第12期摘要:作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奠基人,谢灵运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山水诗写作的杰出诗人,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的诗与颜延之起名,并称“颜谢”,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有一种清新自然恬静的韵味,谢灵运的山水诗能把自己的感情充分融于其诗中,通过对自然山水风景的描写,表达自身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景物;逼真;情景交融;语言谢灵运的山水诗,人们一直以来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其成就是巨大的,无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感情的表达都值得后世学习和研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的评价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提到山水诗,我们能够想到谢灵运,陶渊明,以及苏轼等人。

在中国山水诗的历史上,他们都是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大家。

谢灵运所处的南北朝时代,山水诗画刚刚兴起,山水诗的写作技巧还很不成熟,谢灵运一方面继承魏晋诗歌的写景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做出创新,在对景物刻画的时候,求真求实。

具体的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 逼真的景物描写对山水作逼真细致的描写,是谢灵运山水诗最受后人称道之处。

谢灵运在借鉴前代诗歌写景技巧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在景物描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运用语言艺术塑造山水形象,力求真实。

一方面吸收绘画艺术的技巧,另一方面发挥语言艺术的长处,二者结合,山水描写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谢灵运山水诗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努力。

用绘画手法描绘山水。

山水诗的基本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王维的山水诗常被后人称道,也为后世山水诗写作立下范本。

就谢灵运的山水诗而言,他其实已经开始借鉴绘画方法,绘画是色彩和线条的艺术,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常常借色彩和线条刻画山水。

就色彩方面来说,谢诗对山水的色彩有相当准确的把握,不仅能反映出真实的山水形象,也着眼于烘托整个画面的内在气韵。

谢诗不仅色彩丰富,而且搭配和谐。

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篇一:谢灵运及其山水谢灵运及其山水诗主讲:章岿然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在谢灵运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的一种点缀,山水只作为背景出现。

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谢灵运的山水诗,形式绮丽,声色并妙,在题材、内容、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上别开生面,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对古典诗歌的发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谢灵运一生著作极丰,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宋临川内史《谢灵运集》十九卷”,但大多在宋代就散失了。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李献吉、黄勉之、沈道初等人先后将散见于《文选》、《乐府诗集》、《宋书》以及其它各类书中的谢灵运诗文辑出,编排成书,由焦竑刊刻行世。

我们现在见到的收录谢诗较为完备的《谢康乐诗注》,就是黄节根据焦本《谢康乐集》中的诗歌部分加以重编注释的。

从《谢康乐诗注》所辑录的七十多首谢诗来看,谢灵运的创作并没有局限于山水诗的范畴,还有乐府诗从及为数不多的田园诗和《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等等,但为谢灵运所擅长并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诗。

一、身世遭遇与山水诗创作谢灵运是“淝水之战”名将谢玄的孙子,他生长在世族豪门、显贵大地主的家庭里,十八岁就承袭了“康乐公”的爵位。

但魏晋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彼此倾轧,斗争激烈。

当时,以刘裕为代表的刘宋王朝统治者坚决地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作为辅佐、加强集权统治的政策,对王、谢等大贵族集团施以压力,企图摧毁他们顽强的势力。

谢灵运便在刘裕这种削弱士族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政策下被降爵为候。

处身于这样的形势中,谢灵运为了维护自己贵族集团的地位和利益,经常与统治者处于一种复杂而剧烈的斗争中。

他一直对刘宋集团采取不合作和反抗的态度。

刘义隆即位后,深知谢灵运倔强不驯,更有意严加裁制。

谢灵运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只求隐退。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谢灵运的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声色的描绘、拟人的修辞、多而熟练的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写景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第一特点:对山水景物的声、色、光都有生动的描绘。

在作品《入彭蠡湖口》中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猿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二特点:拟人的修辞。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拟人的手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合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那平淡的笔调中表现出那么亲切的感情,以致于无知无觉的山水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

第三特点:多而熟练的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

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于汲取了经、史、子、句入诗。

如“渔钓易为曲”是借用了《老子》中“枉则直,曲则全”的意思,实际上隐含了委曲求全的处世之道;“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一句,则是取之于“黄鸟黄鸟,无集于栩”(《小雅·黄鸟》)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联系到这些诗篇以后有“谁从穆公”、“此邦之人,小可与处”、“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等句子,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是想起了自己的仕途坎坷。

由于谢灵运的诗风朴实,全无淫靡之气,且他的山水诗篇消灭了两晋以来盛极一时的游仙文学,初步打破了玄言诗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四个特点:写景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从整体来看,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个人色彩,读他的诗我们总能感觉到一个大写的“我”字。

这就是说,在他的山水诗中,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存在。

类似“平生协幽期,沦踬网微弱”的诗句,虽然在感情上没有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样强烈,但我们仍可以看到诗人个人的感情在诗中表达。

在登临山水的时候,诗人总是要时不时地跳出来,抒发一下自己抑郁的情感和哲理上的感悟。

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

会稽山水
会稽山
谢灵运才华横溢,学识广博,是诗人、史家,精于 佛理,深通音律,为元嘉三大家之一。有《谢康乐 集》。 谢灵山水诗记录游历,所描绘的自然风光,都非人 们日常所见,又都是诗人以其敏锐的感触剪取、再 造而成的各具特征的精彩片断,因此它们比起前人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来,更觉出类拔萃,光彩照人, 常成为轰动都邑的文学精品。《宋书》本传说“每 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 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பைடு நூலகம்
3、谢诗语言雕琢极深,优者达于自然,描摹 山水得其真实之貌;大多铺排过甚,有些对 句板滞无精神,多使典故和深奥的书面语, 读来拗口难解。以致“ 语多生撰, 非注莫解 其词, 非疏莫通其义”( 清吴漠《选诗定论》 卷十四 ) 之弊。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 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登永嘉绿嶂山》)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 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登池上楼》)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地位
谢灵运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 第一人)。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 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 容和新的审美情趣, 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 情必极貌以写物, 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 性 情渐隐,声色大开 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新的特征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 情渐隐 声色大开 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 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 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谢灵运的山水诗结构模式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倾向的雏形。山水游历 的诗歌常常保存着一种随行程而变化的景观的叙述和描写。如王维、孟 浩然等人的某些山水诗。其局部景物的描写因其感觉体认中的景物与情 思之交融,实已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如谢灵运的从弟谢惠连,对其有较明显的模仿痕迹。此外,鲍照、谢脁、 何逊、阴铿等人都不乏优秀的山水之作。

谢灵运之山水诗

谢灵运之山水诗

谢灵运之山水诗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

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所谓山水诗山水诗,是指以自然山水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和审美对象的诗歌。

先秦两汉时期为山水诗的形成提供了滋长的土壤,于魏晋时期形成,唐代山水诗取得突出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整个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艺术高峰。

二、谢灵运山水诗形成的原因1、《诗经》《楚辞》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及所反映出的自然审美意识《诗经》中涉及到许多高山崇丘、山川草木、大川长河、风霜雨露等自然景物,诗人在感悟人生,抒发社会忧思时,常常会选取某种自然景物来营造氛围,将自然景物作为抒发情怀的媒介。

例如《周南.桃天》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绚烂的桃花使人想到美丽女子的容颜;“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小雅节南山》,即用南山的高峻雄伟来比喻显赫的权势。

在楚辞中自然山水景物已逐渐成为诗歌主旨的重要部分,而不仅仅是传递情感的媒介,尽管还没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但具有了审美价值。

屈原将一腔忠心爱国及被放逐的苦闷之情借助自然景物表达的淋漓尽致,大大突破《诗经》中人与自然景物简单对应的格式,同时也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魏晋隐逸之风对山水诗创作的影响魏晋隐逸之风盛行,许多文人学士栖身林泉,寄情山水,在山川草木中寻求心灵的快慰,直接推动了山水诗的兴起。

汉末儒学衰落,加之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遭受摧残和压迫,社会地位不稳,故变得消极失意,清淡避世, 逐渐演变为玄学,在魏晋时期大倡,而山水也作为文人学士谈玄悟道的媒介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

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

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

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导语】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共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谢灵运是我国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第一个成功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

他以大量山水诗改变了东晋玄言诗晦涩艰深、无病呻吟的不良文风,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气息。

一、主观因素(一)个人喜好谢灵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一个主观原因是因为谢灵运对山水风景“素所爱好”,酷爱旅游。

《宋书・本传》记载了他做永嘉太守时寄情山水的情景:“郡有名山水,灵运素以爱好。

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他的《斋中读书》写道:“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这说明灵运过去在京时也一直喜欢游山玩水,未废弃对丘壑的游赏,为了探寻仙美的山水奇景,他甚至不惜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驱使他家中的数百名奴仆和门生“凿山浚湖,功役无已。

”(《宋书・谢灵运传》)如人们所熟知喜爱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反映出谢灵运对祖国山水草木的无比热爱。

(二)骄奢任纵的个性思想与深厚的文学修养谢灵运骄奢任纵的个性思想与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成为他山水创作的又一动因。

谢氏家族作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其子弟不仅享有士族的'世袭特权,而且有着与生俱来的爵禄。

出身在这样一个功名显赫之家,谢灵运十五岁就因祖父谢玄的功绩袭封康乐公,食邑两千户,根本不会为物质生活发愁。

他凭借“父祖之资,生业甚厚”的经济条件,可以终日“寻山陟岭”“肆意遨游”,甚至“伐山开径”“惊动县邑”,这种骄奢任纵的性格也使他有闲情意志去纵情山水。

再者,谢灵运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天资机敏,加上谢家长辈特别注重对谢灵运在文学上的栽培,写出了“名动京师”“贵贱莫不竞写”的山水诗作。

二、客观生活条件(一)生平经历从客观生活条件上来看,谢灵运山水诗的产生,首先与他的出生经历息息相关。

谢灵运诗歌特色分析

谢灵运诗歌特色分析

谢灵运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姓名:吴盼班级:10汉语言一班学号:1050110025 摘要谢灵运被钟嵘《诗品》称为:“元嘉之雄"在我国文学史上“蔚为一祖”。

他的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山水诗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也是独树一帜,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本文就其前任的研究做个简单的归纳和探讨.关键词艺术风格清新富丽入景传神声色大开音调和谐情景交融正文谢灵运是南北朝时代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山水诗派鼻祖和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钟嵘说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综";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王世贞说“谢灵运天质奇丽,运思精凿”。

胡应麟说,“康乐清而丽".焦竑在《谢康乐集题词》中说道其诗“离质木之音,而仍工商之桥”.黄节先生说:“汉诗浑成,无一定作法,至康乐明远,则段落分明,章法紧严矣。

从古到今,研究和评价谢灵运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的不计其数。

本文拟就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清新富丽鲍照云:“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敖器之云:“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黄庭坚云:“谢康乐庾义城之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

"沈德潜曰:“谢诗追逐而返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以上评论都是说谢诗诗中既有清新自然之美和精工雕琢的富丽美。

同时,还能返归与自然,结合山水。

在谢诗中确有不少不假雕饰,颇得天然之趣的名章迥句。

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在比如“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岁暮》。

这些诗句中,充分展现谢诗不侍雕饰却曲尽人情世故,传声达意。

在这些看似自然醇美的诗句时,看似是诗人俯拾即得,信手捻来.但是她们的产生必须依赖诗人身后的生活积累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及感知生活的心。

我们知道谢灵运在政治上并不得意,曾两次流放,这也使得他有机会饱览江南的秀丽山水和地方的民情风俗,故创作不少“天然去粉饰”的佳句名篇.但是就谢诗的整体风格而言,则是精工多余清新自然,这和当时南朝唯美主义的文风大有关系。

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

声色兼美百代诗宗——谢灵运的山水诗陕西咸阳刘思凡摘要: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而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他在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意境玄言(一)谢灵运——南朝著名诗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

东晋末,他历任名将刘毅的记室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相国从事中郎。

刘裕█晋建立宋朝,谢灵运被降爵,出为永嘉太守,他心怀不满,常游山玩水。

宋文帝时,曾被召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

后因兴兵叛宋而被捕,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是大士族,生活奢侈豪华,常常随从数百人出游,写了许多山水诗常流露出享乐颓废的思想感情,缺乏积极的思想内容,但他能够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写得新颖细致,这和当时没有一味的“玄言诗”比较而言,可以说是别开生面。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

它在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早在《诗经》中,有些作品就描写了山水景物,但它们只是以山水起兴,山水描写只是其中的片段,而不是作品的主体。

屈原的山水仍然没有成为主要的描写对象。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的《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碣石山和渤海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比较完整的山水诗。

但是,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流派和艺术形式,还是产生在晋宋时期。

那时,由于社会的动乱,政治的黑暗,一些士大夫处于对现实的不满而隐逸山林和田园,他们把优美的山水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而形成一种以隐逸为亮的风气。

同时,有些士大夫为了享受生活的需要,建筑了大量的园林别墅,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

如石崇在他的金谷园,就曾邀请了导师所有著名的诗人前去游玩。

此外,老庄思想盛行,讲究清净自然养生之道,也促使一些士大夫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人生的哲理和趣味。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浅析谢灵运⼭⽔诗的特点2019-04-26摘要:南朝是中国诗史的重要时期。

谢灵运是当时第⼀个⼤⼒创作⼭⽔诗的⼈,他的⼭⽔诗,⼤都出⾃他当永嘉太守,隐居故乡及出守内史临川时游览所作。

他的诗今⽇可见到的有九⼗多⾸,其中⼭⽔诗的⽐例最⼤,其⼭⽔诗有三个特点:⼀是题⽬的内容基本上交代了游览的地点以及游览⽅式;⼆是诗歌的结构以“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展开;三是诗中对时间更替、季节变化有独特的表达。

关键词:谢灵运、;⼭⽔诗;特点⼀、⼭⽔诗和谢灵运⼭⽔诗的出现,不仅使⼭⽔成为独⽴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种题材,⽽且开启了南朝⼀代新的诗歌风貌。

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景物,但那时的⼭⽔景物往往只是作为⽣活的衬景或⽐兴的媒介,⽽不是作为⼀种独⽴的审美对象。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完整的⼭⽔诗。

西晋的左思《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的清⾳和美貌。

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真正⼤⼒创作⼭⽔诗的是谢灵运,谢灵运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产⽣了巨⼤的影响。

他的诗⼤致分为四类:即感怀诗、⼭⽔诗、佛理⽞理诗和应制应酬诗。

《昭明⽂选》中共收录了谢灵运的三⼗⼀⾸诗,“游览”这⼀类诗歌中总共收录⼆⼗三⾸诗,其中有九⾸是谢灵运的⼭⽔诗,可见他⼭⽔诗的成就。

⼆、谢灵运⼭⽔诗题⽬的特点在题⽬上标明游览的地点和游览⽅式的写作⽅法是谢灵运诗的⼀⼤特点,他的诗歌题⽬往往概括他登⼭临⽔的路线和⾏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这样能使读者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情况,使读者能跟随作者⾝临其境的感受诗中的⼭⽔。

笔者所找到的五⼗五⾸谢灵运的诗中只有九⾸不是以游览⽅式和游览之地命名的,如《昭明⽂选》中收录的《游⾚⽯进帆海》,从题⽬上就可以看出这⾸诗是诗⼈放⾈于⾚⽯的帆海中游览时所作。

⼜如《于南⼭往北⼭经湖中瞻眺》“于”、“往”、“经”将游览过程叙说得⼗分具体。

谢灵运的山水诗特点研究

谢灵运的山水诗特点研究

谢灵运是我国古代首个用山水为主题实现了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

在晋末宋初时期,山水诗歌开始崛起,在诗歌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与谢灵运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具有十分明显的艺术特征,不仅表现了当时的学术思想和艺术发展趋势,还体现了我国文学传统特色与其个人的突出艺术才华。

一、谢灵运山水诗与玄学的融合自从东晋开始,山水就作为主要题材而进入了文人的视野。

该时期内的山水诗,大多都是以玄学的形式创作的。

而谢灵运的诗歌中,对于玄理及景色的描绘尤为出众,不会产生晦涩之感。

例如在《登石门最高峰》这首诗里,谢灵运就描写了峰峦叠嶂、竹林深深、山脉逶迤、流水滔滔、猿声阵阵的景象,使人读来产生心神飘荡之感,似乎已经与山水融为一体。

而谢灵运从景色到玄理的过渡把握十分自然,使美妙的景色和飘忽的玄思完美结合起来,衍生出独有的魅力。

比如《富春渚》一诗,描绘了波涛奔涌、两岸如削的景象,并就此烘托出诗人对世道之艰难的感叹。

而根据玄学的理念,只有经历了艰险之后,才能动静安然,不失其宜。

所以,谢灵运的山水诗与玄学相结合,打造出了悠远的意境,能够启人深思[1]。

二、谢灵运山水诗中独立的山水形象谢灵运诗中有着浑然天成的艺术特点,其不仅包含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变革,还体现的技巧方面的创新。

谢灵运的诗歌一向讲究对山水形态的精细描绘,对于辞藻十分精炼,且注重对偶。

山水在谢灵运的诗中,已经不再是独立的形象,而是能够交相辉映,构成绝美的图画。

例如《晚出西射堂》一诗中,描写:“连障迭巘崿,青翠杳深沉。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该诗描绘了山峦起伏的景象,而雾霭笼罩群山,几树枫叶在暮色和山林雾霭之间不断摇晃,颜色鲜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色画。

为了让诗中的山水形象更为突出,谢灵运还十分注重光线和色调的也难以。

比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这句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候,原野从嫩绿色变成了深绿色。

弥漫的雾霭渐渐散去,绿草显得更加青翠欲滴。

而白云依偎在山旁,整个画面的光线都显得十分明亮[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是?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对大自然风光“钩深索隐,穷态极妍”(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惨淡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沈德潜《说诗晬语》)。

他的诗极尽雕琢刻画之能事,对极难描摹的形象能描摹出它的形、态、神,让读者自然而然地首肯、会心。

如: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前两句写舟行江中所见远景,是一种扫描式的写法;后两句则是定点式的写法,一个“抱”字,一个“媚”字,就赋予了自然形态的生趣和感情。

在过去的诗歌评论中,这两个字就叫“诗眼”。

以一字的锤炼而领起全句,以一句的刻镂而带活全篇,在谢诗中可以经常遇到。

最为人所熟悉的是《登池上楼》这首名作。

全诗二十四句,写他在永嘉冬天生病,初春病愈以后登楼眺望: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池塘”两句是谢诗中流传最广的名句。

宋朝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做了解答说:“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

此语之工,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

”这一解释合于实事求是的要求,但还可以作一点补充,即诗人的心中情猝然与登楼所见眼前景相遇,无意的景诱发了有意的情。

当时谢灵运贬出建康,早春二月,自然界的欣欣生意猛然扑向诗人,和离群索居的心情恰恰形成鲜明的反差,于是一向以工于刻画著称的谢灵运就吟出了这毫不费力的两句诗。

就像李后主的“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样,看似写景,实为写情。

而全诗由于这两句警句,承上启下,就通篇流宕。

谢诗中的写景名作,多数能做到情景交融,并且在情景之中十分自然地推导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