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乘法结合律)教案
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案
乘法的运算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及运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及应用。
2. 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介绍。
2. 乘法的运算定律在计算中的应用。
3. 练习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乘法的运算定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简明扼要地介绍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定义及应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方法。
4. 练习与讨论: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5.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乘法的运算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2. 教学实例
3. 习题练习
4. 讨论互动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成绩
2.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乘法的运算定律掌握的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实例分析和练习环节,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下节课我将更注重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优秀教案第【1】篇〗
乘法结合律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2及“做一做”第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题卡(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创设情境.
1.口算练习:
2×5= 4×25= 24X5= 8×125= 16X500=
20X10= 40×25= 80×125= 12×5= 25×8=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9+36=36+() 12+36+64=12+( + )
17×13=()×13
3.谈话引入: 前面我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加
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这些运算定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快
捷、
简便。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次走进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本节
课我们要探索的新的运算定律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引导发现, 自主探索.
1.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
学生看图, 从图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信息除了例1我们已解决的问题, 你还会提出其他问题吗
2. 板书例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
桶水,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 学生读题, 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 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并及时指导。)
3. .组织全班交流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一、教案的详细内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学问传授与实力培育点)
七、教学方法(要依据学生实际,注意引导自学,注意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打算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打算,说明协助教学手段运用的工具)
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精选8篇)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打算、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我整理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精选8
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1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验探究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驾驭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育学生视察、比较、抽象、概括实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进一步增加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信念,初步形成主动思索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
你能在下列的()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案第【1】篇〗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交换律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通过具体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相乘都有同样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这个规律命名,由于学生刚学了加法交换律,所以一般都能自己说出乘法交换律的名称。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材第24、第25页的内容以及第27页练习七的第1~3题,本单元第一课时。
1.让学生在观察、猜测、验证、比较等活动中,体验探索规律的快乐,培养探索精神,并能自主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规律。
2.在计算中,体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从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乘法结合律教案
乘法结合律教案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②、能熟练地运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乘法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b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探索与发现(二)。
(学生)计算(9x25)x4 和9x(25x4)、(12x8)x125 和12x(8x125)两组算式。
(教师)两组算式的结果都相等吗?
(师生活动)比较算式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
(9x25)x4=9x(25x4)、(12x8)x125=12x(8x125)
即: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教师)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学生反思)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表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吗?
(学生)尝试书写关系式,并反馈尝试的结果。
(师生归纳)(axb) xc=ax (bxc)。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师激疑)你能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下列各题吗?
1、37x5x2;
2、17x25x4
(学生活动)
(教师)上面两题为什么要把5x2和25x4结合起来计算?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请大家参考以下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了解如何科学制定一份高效的教学计划。
乘法结合律教案
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的运算规律中的一个难点,容易和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混淆,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紧扣课本中的例题,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课本上例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横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横式能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学生很快的发现,能用等号,接着顺势总结乘法结合律。
本节课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接下来的习题我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个环节习题很丰富,但后来发现有孩子在做题时,能把(a+b)某c=a某c+b某C横式类型的题从前往后做,而不会从后往前做,这使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举一反三的看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组算式中发现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己总结字母表达式。然后我通过两组算式,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算一算,仔细观察,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的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得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引出乘法结合律。表扬女生使学生发现女生利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自然引入简便计算。最后练习在运用和巩固已学乘法运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课乘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2024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课乘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2024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课乘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习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习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3篇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
你能在下列的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28+320=320+;
(27+138)+62=27+(+);
35+=+35。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出示:
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如果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3、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首先来研究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
【说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通过复习填数和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回忆,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加法运算律的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迁移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习中来,促进主动学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2 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2 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1.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 活动二: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1. 乘法交换律:a×b=b×a
2. 乘法结合律:(a×b)×c=a×(b×c)
作业设计: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举例说明。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内容分析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图片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们知道吗?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你们参加过植树活动吗?你觉得参加植树活动我们需要做什么?
【学情预设】需要将学生分组,有的挖坑,有的种树,有的浇水……
2.课件出示教科书P24的主题图。
师:四(1)班同学正在植树,我们一起去看看。仔细观察一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是有的问题是相似的,有的问题对本节课没有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问题分类,以便有次序地开展后续的探究。
【设计意图】师生的谈话既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接着主题图呈现了一个“同学们植树”的生活化情境,其中蕴含的信息极为丰富,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优秀教案第【1】篇〗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并会用乘法结合律对一些题目实行简算。
(二)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推导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会应用,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方框里填几?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师:加法有交换律,乘法也有交换律,加法有结合律,那么乘法有没有结合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三、学习新知。
1、出示例2:四年级同学去植树,有25个小组,每组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学生读题,让学生说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两种解法的得数相同,我们能够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5、观察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因数相同,计算结果相同,运算符号相同,每个因数位置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6、质疑。师: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乘,运算顺序不同,而计算结果却相同呢?请同学们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一看结果相不相同?
7、观察这几组等式:
(1)等号左边都是先乘哪两个数?(前两个数)
(2)等号右边都是先乘哪两个数?(后两个数)
(3)积变没变?(没变)
8、师总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教案最新4篇
乘法结合律教案最新4篇
乘法结合律教案范文篇一
案例回眸
出示习题:(苏教版二年级下册92页第9题)
先计算下面两题,再根据发现的规律接着填写。
(1)45×9=()(2)63×9=()
450-45=()630-63=()
27×9=()-()=()
56×9=()-()=()
9×78=()-()=()
教师让学生先计算1、2题并交流计算结果,而后提问:为什么每组中算式的结果一样呢?这里有怎样的规律呢?当教师发现只有极少学生举手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后效果还是不明显。此时,教师进行启发:45×9表示什么意思?450-45中,450表示多少个45?再减一个呢?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450-45和45×9的结果相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2个算式相等的原因,再根据探索的规律,直接填写后3题的结果,发现学生还是存在困难。教师不得已,再次请学生说一说探索发现的规律,再次尝试填写,结果仍然不是很理想,仍有许多学生未能正确填写下面的3道算式。
成因凝视
可以说,作为本案例中的教师而言,内心一定非常地“纠结”,为什么看似非常简单的规律探索,一到学生这里,就显得如此地“说不清道不明”呢?事实上,一定的教学行为的背后必定隐含着一定的缘由,只有“沉”于其中,方能发现有深刻的认识和发现。
1.规律探索过程中“成人立场”代替了“儿童立场”
分析后不难发现,之所以案例中学生没有能自行探索出算式中的规律,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规律后学生仍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原因在于在教师的眼中,45×9就是10个45减去1个45,这样的规律探索十分简单,无需作过多的分析和指导,而学生在探索时也理应没有多大困难,这样的“成人立场”代替了“儿童立场”。事实上,成人的视野中,“45×9就是10个45减去1个45”这是基于乘法分配律认知经验上的理解,而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是不具备乘法分配律的认知经验的,因此,要让其理解45×9就是10个45减去1个45是有一定难度的,更毋庸谈让其直接发现这样的规律。教师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才能对规律探索的难度有正确的把握,进而预设适合儿童认知起点的教学环节。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但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具体、直观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例题教学法和练习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或黑板。
2.例题和练习题。
3.学生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例如,讲一个小明和小红的故事,小明和小红一起买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小红买了3个香蕉,
他们想要知道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小明和小红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最后发现他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2.呈现(10分钟)
讲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定律。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要求学生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教师指名学生口答。
45+56=56+□ (25+49)+51=25+(□+□)
a+b=b+□ (a+b)+c=□+(□+□)
2.说一说:加法运算中有哪些运算定律?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3.导人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乘法运算中是否有同样的运算定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植树节快到了,四年级的同学们去义务植树。请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呢?
组织学生描述图上的内容。
(2)师:从图上,你还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说。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5。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
(1)课件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计算呢?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算算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说一说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两种算法:
4×25=100(人) 25×4=100(人)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板书:4×25=25×4
(3)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引导学生举例论证,教师选择部分等式进行板书。
乘法结合律数学教案(精选5篇)
乘法结合律数学教案(精选5篇)
乘法结合律数学教案(精选5篇)
学生需要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模型化,从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给大家分享乘法结合律数学教案,欢迎阅读!
乘法结合律数学教案精选篇1
一、在认知困惑时追问——理解知识本质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疑惑、产生大面积错误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发现,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追问,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区分对错,理解知识的本质,而且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刚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正确率非常高。但解答“25×(40×4)”时,受乘法分配律答题
形式的影响,几乎都写成(25×40)×(25×4)=1000 x100=100000。
师:“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生:“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加数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是(a+b)×c=a×c+b×c。”
师:“25×(40×4)是表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吗?”
生:“不是,25×(40×4)是表示两个数的积与一个数相乘。”
生:“25×(40×4)是表示三个数相乘的积。”
生:“我们都错了,这题应该用乘法结合律简算,应该写成(25×40)×4=1000×4=4000。”
师追问:“那么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区别呢?”
生:“乘法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
生:“乘法分配律含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只含有乘法一种运算。”
乘法结合律数学教案
乘法结合律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难点: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习题集;
2.教学资源:乘法结合律的相关教学资料;
3.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知
1.引入问题:小明买了3个苹果,然后又买了4个苹果,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应该如何计算?
2.引导学生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提示学生类比解决上述问题。
3.引出乘法结合律的概念:乘法结合律是指在进行连乘时,无论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
步骤二:探究乘法结合律
1.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3×4×2、请同学们尝试不同的顺序计算,并比较结果。
2.学生们尝试后,老师给出示范解答,并引导学生发现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加简单快捷。
步骤三:进一步讲解
1.接着解释乘法结合律的数学定义和运用方法。
2.使用黑板和粉笔,写出例子和解题步骤,并讲解如何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复杂问题。
步骤四:合作探究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相关的练习题。
2.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练习题,相互讨论和核对答案。
3.老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对小组进行评价和鼓励。
步骤五:梳理与总结
1.老师组织学生梳理乘法结合律的要点和运用方法。
2.请学生逐个陈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本第34页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生的对比、观察、猜测、验证等学习活动掌握乘法结合律
的概念及字母公式,能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严谨美。
教学重点:乘法结合律的验证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验证及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口算题卡
一、复习:(5分钟)
1.师:老师这准备了4道答题卡,请同学们口算。
准备:15×2= 25×4= 125×4= 125×8=
师:同学们口算能力真棒!
2.师: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说说理由: 出示(1)100+19+81= 师:谁来说说,你想怎样计算?
生:省略。
师:题目里的运算顺序是先算100+19,而你是先算19+81,你想的真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省略。
出示(2)35+(65+114)=
师:说说你是怎样巧算的?
生:省略。
师:题目里的运算顺序是先算65+114,而他是先算35+65,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同意)为什么这样计算呢?
生:这样计算更简便。
师:的确。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或者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3、出示16×25×4师:你能口算吗?生:省略。
师:难道乘法也可以运用结合律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口算,你们有信心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2: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走进植树的情境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师:从图中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你真会动脑筋。(齐读应用题)你会列式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开始。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后请2种不同做法的学生来汇报,师板书:(25×5)×2 25×(5×2)
(25×5)×2 师:你是先算25×5,请你告诉同学们,你是先求的什么?
生:先求一共要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师:你是先算5×2,你先求的是什么?
生:先求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呢?请这两位同学到台前来演算,其余的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开始。
师:你们计算的结果是250吗?(是)一起来口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点课件)师:这道题的解题思路不同,但计算的结果却相等,都是250。那这两个算式中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生说“=”相继板书“=”)
2. 师:观察这个等式,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生:三个因数相同,计算结果相同。
师:说的真好,观察的真仔细。那不同又是什么呢?
生:运算顺序不同。左边是先乘前两个数,右边是先乘后两个数。
师:你真聪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法结合律。(师板书课题)。什么是乘法结合律?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三个因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师相继板书)
师:在这道例题中,你会选择先乘前两个数,还是先乘后两个数呢?
生:先乘后两个数。
师:为什么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5×2=10,正好凑成整十数。这样计算更简便。
3.师:你真聪明!现在就请在座的未来小数学家们开始验证乘法结合律吧。(课件出示)请同桌选其中的一组算式进行计算。同桌分配好,一人计算其中的一个,然后比较计算结果,开始。
(1)(20×5)×13 20×(5 ×13 )
(2)(7×25)×4 7×(25 ×4)
师:请同学来汇报验证结果,第一组谁愿意来试一试,左边等于多少?(1300)右边等于多少?(1300)。两组算式结果相等。
第二组谁愿意来试一试,左边等于多少?(700)右边等于多少?
(700)。两组算式结果也相等。
师:通过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因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第一组算式,你们俩谁先完成?算(20×5)×13 的学生更快。
为什么你计算更快?(因为先乘前两个数得整百数,这样计算更简便。)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同意)第二组算式,你们俩谁先完成?算7×(25 ×4)的学生更快。
为什么他计算更快?(因为先乘后两个数得整百数,这样计算更简便。)
师:谁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结合律呀?
生: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师:在座的未来小数学家们真聪明。那刚才那道算式16×25×4,你能口算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省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谁再来说说,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生::三个因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你能用字母a、b、c表示吗?
生:(a×b)×c=a×(b×c)
4.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34页,把例题2补充完整,并完成做一做。
5.师: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生一起说:三个因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6.那现在我们就用所学知识做一做练习吧。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5×2×30
(2)335×25×4
(3)20×17×5
(4)25×36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