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9.2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21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9.2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22
刻舟求剑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插图和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寓言的寓意: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1.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2. 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宝剑?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请学生说说了解过的寓言故事名称及主要内容。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二、引入新课,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第1节:(1)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2)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是什么意思?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
(3)齐读第一节2.学习第2节:(1)自由读第2节,回答:这个人在宝剑掉到江里去了后是怎么做的?怎样的神情?(一点儿也不着急)(2)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指名读句子慢腾腾地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看图理解“船舷”、“刻”的意思。
(3)他“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记住宝剑是从船舷上刻了记号的地方掉下去的。
)(4)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3.学习第3、4自然段:(1)指名读,思考:宝剑掉下去了,同船的人是什么反应?(2)读第1句,思考:“为什么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或“赶快捞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替他着急。
)同学之间评价(3)那个人是怎么做的?他是怎样想的?(不慌不忙的说)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
(4)这个人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到:因为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9.2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3 (2)
9《刻舟求剑》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猜一猜,看图片说寓言故事的名称。
狐假虎威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2.复习:认识寓言,(寓言: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寓意)。
)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学生畅所欲言。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南辕北辙坐井观天亡羊补牢自相矛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刻舟求剑)二、了解作家作品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和作品资料。
老师课件出示作者资料: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3、简介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得当)、读通句子。
(二)译结合注释译、结合关键词译、结合理解译、结合工具书译。
(三)品(1)品人物(作者品、自己品)(2)品寓意三、读文我最棒。
(一)出示自读要求读古文的要求:1 读准字音,2 读通句子,3 停顿得当,4 读出节奏。
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古文。
(二)自主学习情况检查,你能读准吗?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涉.()遽(..()矣.()若()..)契2.课文朗读,读出节奏。
打节拍读,抽生展示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译文我在行。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译、结合关键词译、结合理解译、结合工具书译,疏通课文。
)2、考考你⑴出示句子填字并解释字意。
(2)对照注释,结合字意,逐句理解,主疏通文意。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寓意。
(2)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改进、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分析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内容。
(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标注和思考。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寓意,分享各自的理解。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对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讲解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2. 运用课文中的道理,举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未达成的目标进行改进。
2. 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9.2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3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题9 寓言二则课时数2材解读文本解读:文言文是我们古代中华民族历史、思想、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结晶。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拔苗助长。
而《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两则寓言都有很深的寓意,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教材解读:本文安排在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感悟生活领会哲理”文化主题单元下,学习本文要让学生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食物。
文言文的学习,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坚不可摧的。
让学生从小学就接触简单的文言文,是对初小知识做好衔接。
学情分析这是小学阶段学生们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就文言文本身而言,时空跨越较大,小学生感觉很难读顺、读懂。
课程标准在高年级的阅读要求之一是:“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
因此,学习本课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二是对照注释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
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
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9.2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5
第二课时刻舟求剑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回忆一下,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掌握了吗?指名回答今天,你们就用上节学过的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这则《刻舟求剑》,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二、合作学习。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自学。
一会进行‘五读’竞赛。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投影出示“五读”的要求。
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三、竞赛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进行五轮比赛。
每轮只取最优秀的同学为本组记十分,如有同学提出对方组的错误,则将对方所扣分数加给本组。
第一轮:每组派代表读课文。
本轮要求:正确、流利。
其余同学认真听,只需注意发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多字的现象?相机指导“遽、坠、契、吾”等字的读音。
第二轮:每组派代表再读课文,之后教师进行范读。
本轮要求:在老师范读过程中,看刚才同学的停顿是否准确。
指名进行点评,师相机进行指导。
第三轮:每组派代表继续朗读。
本轮要求:是否读出了抑扬顿挫、读出了韵味。
师相机指导个别重读的音“坠、契、此、惑”等。
第四轮:每组派代表逐句叙述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教师相机表扬运用学习文言文方法最好的小组。
尤其注意“是吾剑之所从坠。
”中“之所从坠”的意思。
让学生真正领悟“换一换”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运用。
第五轮:每组派代表说一说学到的道理。
回答:“文中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他的剑?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师随即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准词句,深入品析。
抓住“惑、契”等词。
四、综合总结表扬胜出的小组,肯定其学习效果。
学了这两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大家学到了哪些道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五、课外拓展按照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课外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尝试读通、读懂,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9.2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6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
)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
(1)课文讲的是什么?(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
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
)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
(重点段)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9.2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24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 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
剑若此,不亦惑乎?
到
刻舟求剑 从
渡水,渡江
他的楚人有涉江者,用刀子雕刻
其剑自舟中坠于
jù立刻,急忙 水。遽契其舟, 那
助词,不译 曰:“是吾剑之 这儿
通过这个人的错误做法, 我们明白了什么?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 行。求剑/若此,不
《刻舟求剑》通过 讲述 一 个 楚国 人 乘船 时 剑 落 人 水 中 , 却 不 着急 下 河 寻找 , 而是 在 船上 做 记号 , 等 船 停下 后 再 从 做 记号 的 地 方下水 去 找 剑 的 故事 , 告诉 我们 : 世界 上 的 任何 事物 都是 在 不停 变化 的 , 不知 变通 的 行为 是 十分 愚蠢 的 。
快乐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好朋友听。 让更多人明白这个道理。
2.推荐阅读以下寓言故事: 《自相矛 去能找回宝剑吗?
刻舟求剑
捞 能捞到吗? 掉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 随船前进,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如果是你会怎么 做?假如你当时 也在船上,会对 他说些什么呢?
这个故事,就讽刺了那些不用变化眼光 处理问题的人,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必须 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我们大家 以后不要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刻舟求剑:指的是在小船上刻个记号, 再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宝剑.
吕不韦,战国末期政 治家。秦庄襄王及秦 王嬴政时,为丞相, 封文信侯,门下有宾 客三千。 《刻舟求剑》出自 《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是吕 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 闻,集论成书。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9.2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9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
2.能够熟读课文,并做到正确句读。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
2.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理清故事层次,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想一想,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接触了那些文学体裁?结合所学过的课文,你能说一说吗?(说明文、记叙文、古诗、散文)2、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另外一种文学体裁——寓言,而且是文言文寓言。
(出示:寓言:寓言是让我们从一个小故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多含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寓言的名字是——刻舟求剑(板书),一起读课题。
4、解读课题。
刻(雕刻,这里指用刀刻记号)舟(船)求(寻找)剑。
题目的意思是(用刀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剑)。
师:他为什么要在船上刻记号呢?这样做能找到剑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则小故事,打开课本第53页。
二、“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1.“一读”——读准确,读通顺。
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同桌互读,指正字音。
指名读。
学习生字。
重点字“遽、契”从字理识记。
2.“二读”——标停顿、助理解。
师:这篇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读出它的韵味。
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
接下来挺老实范读课文,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标好了吗?请对照大屏幕,看看你是这样标的吗?请同学们结合所标的停顿,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3.“三读”——析字句,知大意。
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并和同桌进行交流。
结合注释理解意思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第二大法宝。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墨守成规。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刻舟求剑”的寓意。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刻舟求剑”的寓意。
(2)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墨守成规。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写一篇关于“刻舟求剑”寓意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境,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是第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9课讲读课文。
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
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
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
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不是很多,课程标准对于高年级的古文阅读要求之一是“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本课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
让学生理解语言的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4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同学们都记住了吗?(检查:单独背诵,齐背)不错,同学们都学的非常扎实,那么,你知道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吗?(找同学回答,及时评价)
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当中的某个道理,这就是寓言的特点。
我们这一课学的是文言文的寓言故事,初次接触文言文,我们要有耐心,这样才会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今天,我们接着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 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即复习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
)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出处及作者(学生说,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二、逐步深入,理解感悟。
(一)、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现在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同桌互相帮助,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的读下来。
指名读,正音,读通顺(个别字读音课件展示)
(二)、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准确的把课文读下来了,学习文言文光读准确还不够,还要明白它的意思。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法宝。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标注停顿,教师指导,课件展示)
(三)、学生练读,读懂故事,理解课文。
1、让学生根据画出来的停顿读课文,(要求:读得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教师指导)
2、指名读,齐读,注意指导停顿。
3、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理解课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
)
4、交流理解全文的大致意思。
题目的意思。
舟:船。
求:寻找的意思。
(照船上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丢失的宝剑)
分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课文的大致意思我们懂了,下面我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
1、楚国人坐船过江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意外的事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板书:剑坠于水)
2、这个人怎么做的?(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板书:遽契其舟)
3、这个人的宝剑能捞上来吗?为什么?
(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以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宝剑,是不可能捞到宝剑的。
)
用原文说就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所以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个人的?(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样寻找宝剑,不也很糊涂吗!)
5、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说,意思对即可)
要学会变通,跟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看法或做法,处理事情才会成功。
(要学会随机应变)
小结:生活中刻舟求剑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用一种长远、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习,只有我们学习好了,能力强了,才能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
四、理解寓意,积累词语
请你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见机行事墨守成规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与刻舟求剑相近的成语:()()守株待兔:比喻试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见机行事: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看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
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设计意图:加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
五、拓展作业:
1、发挥想象力,续写《刻舟求剑》这个故事。
2、课下自己找一些文言文的寓言故事读一下,在提高我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能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
如:郑人买履叶公好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执竿入城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剑坠于水——-遽契其舟
舟行,剑不行。
不亦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