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历史

合集下载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先秦时广为流行,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琴的历史发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

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

春秋时著名的古琴家有师旷、师襄和师文等人。

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长67公分(后世琴长120公分左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继十弦琴之后有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该琴面板较平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太好,面板上没有音位的标志“徽”,演奏技巧侧重右手,表现性能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西汉中期到三国之际,随着相和歌的兴起及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的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合奏,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此时的琴有七弦,面板完全平直,尾部实木部分已改为与主体相联的共鸣箱,音量扩大,左手可自由移动演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音域较宽,表现性能高。

汉以前,琴曲的传授全靠口传心授,到汉魏之交,创造了初期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汉魏六朝是我国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制作亦有相当的经验,此时的琴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而且是相和歌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文人士官中大大流传,把琴作为必学的“六艺”之一,并创作了大量的琴曲。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唐代以后,古琴才有了高度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音乐谱写的主流乐器。

《琴谱》在宋代出现,是古琴艺术的里程碑,后来也对整个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琴在历史上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最爱,所以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古琴艺术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修行。

这种修行体现在琴音的气韵、包容和自然之中。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气味,强调音乐的氛围、感觉、情趣,强调身心调和的美感和意境,不需要华丽的变化和多变的音色,而是大和谐的朴素美。

这种音乐需要经过学习和修炼来领悟琴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乐曲中,使听众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弹奏者的情感。

三、古琴作品选赏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唐代古琴曲目之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曲调悠扬婉转,情感流畅自然。

这首曲子吟唱天然之景,使用了琴音来表现冬天天空中的阳光、白雪飞舞的景象。

2.《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明代儒生王浚所作的琴曲,也是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此曲表达的是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与愁思之情境,琴音深沉优美,思维敏捷。

3.《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这首曲子将古琴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曲调虽然简单,却秒出芳心,将不能言说的情感融入,号召多年以后的新世纪人们要放弃仕途,回归自然。

四、结语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在琴音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古琴曲目丰富多彩,每一首古琴曲子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情感因素,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从现代的角度看,古琴的使用有所下降,但它依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受到世人的热爱。

古琴斫琴知识点总结

古琴斫琴知识点总结

古琴斫琴知识点总结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斫琴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技艺。

下面将从古琴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音律调音、演奏技巧以及保养维护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一、古琴的历史渊源古琴,又称为瑶琴、华琴,是一种七弦琴,古代称之为“瑶琴”、“琴”或“雅琴”等。

古琴的历史文献记载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考证,古琴最早的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古代,古琴是文人雅士们的代表性乐器,因其贵族之气以及涵养雅趣被誉为"文人四友"之一。

同时,古琴也通过丝弦和兽骨制作,因此更具古代史料考古意义。

在古代,古琴不仅被视为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体现出古代文化在音乐方面的浓厚底蕴。

二、古琴的制作工艺1. 选择材料:古琴的制作所用的材料十分讲究。

琴身一般使用梧桐木为主材,其他如香樟木、槭木也可作为曲木。

琴面一般使用天然竹,琴弦则使用丝线。

而古琴所用的梧桐木也有选木的原则。

2. 制作工序:制作古琴的工艺十分复杂,由众多工序构成,是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技艺和耐心的。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梧桐木,将其加工成琴身。

接着将琴面粘合在琴身上,并在琴面中间开孔。

然后要进行调音孔的加工。

接下来,将古琴的琴码制作好,固定在琴面上。

最后,将琴弦拉紧,进行音律调音。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雕细琢,方能制作出一把音质优美的古琴。

三、古琴的音律调音古琴的音律调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对后续的演奏产生直接的影响。

古琴的音律包括了音名、音高、音长等多个方面。

首先要根据需要进行琴弦的安装,在琴弦的调整上应该注意弦长和张力是否合适。

然后进行音律的调整,根据古琴的调律标准将琴弦调整到正确的音高。

通常情况下,古琴的音律有宫、商、角、徵、羽、文、宫等七个音,需要根据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是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的。

古琴历史发展

古琴历史发展

古琴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弹拨乐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以古琴历史发展为题,来探讨古琴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约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起初,古琴是一种宗教仪式上使用的乐器,被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演奏。

据传,商王武丁在一次狩猎中发现了一片龟甲上的裂纹,他将其视为神迹,并将其制作成了乐器,这就是古琴的起源。

古琴最初的形态非常简单,只有七根弦和一个共鸣箱。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琴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变化的乐器。

在古代,古琴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先秦时期,古琴逐渐成为士人的重要文化象征。

古琴被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成为士人的一种修养方式。

同时,古琴也开始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雅士文化。

唐宋时期,古琴的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是古琴的爱好者,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古琴音乐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琴曲。

明清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琴曲的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现代古琴则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古琴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领域的进步,它还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和哲学思想。

古琴音乐的表演方式非常独特,注重内心的静寂和情感的表达,强调修身养性和以德治乐的理念。

同时,古琴音乐也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如“意在音外”、“无弦之声”等,强调音乐的内涵和意境。

古琴的音乐风格深受中国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通过演奏古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音乐风格。

古琴的历史发展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古琴在演奏技巧、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色,吸引了众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起源古琴在中国乐器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古琴最早的形态是“瑟”,是一种古代的弦乐器,是以弦丝共鸣发声的乐器。

汉代前古琴流行于民间,后来逐渐成为宫廷文人雅集的音乐伴奏乐器。

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儿曹滾非从罗敷学琴;东晋琴师吕云教卫太婿落帆琴艺。

此后,音乐家嵇康、司马相如、阮籍等名士都以琴德闻名后世。

二、结构古琴的结构主要包括琴面、琴背、琴足、琴头、琴轴、弦床和弦轴等,每个部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功能。

琴面是古琴的主要音源,能够产生音响,琴背是琴的主要支撑结构,起到支持琴面和琴体的作用,琴足是古琴的支撑部分,通常有两个琴足,能够稳定琴的位置和高低。

琴头是古琴的上端,通常有一个琴头,常常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琴轴是用来系弦用的,通常有13个琴轴。

弦床是琴的一个重要部分,放置弦用的,弦轴是古琴上弦轴的部分,13个弦轴用来在琴上系弦用的。

三、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演奏技巧和拨弦演奏技巧两大类。

指法演奏技巧是利用双手的指头按弹琴弦,通过变换不同的指法和按弦的力度来达到演奏音乐曲目的目的。

拨弦演奏技巧是利用指甲或者拇指拨弦演奏的技巧,通过变换拨弦的方式和力度来达到演奏音乐曲目的目的。

古琴演奏中常用的技巧包括颤音、滑音、顿音、散指、断音、垫音、横按和跳按等。

四、音乐特点古琴的音乐特点主要包括“清、灵、深、远”,其音色清雅、音质纯净、音韵深沉、音调悠扬。

古琴音乐富于内涵,富有诗意和哲理性,能够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深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他们表达情感、陶冶性情的一种艺术方式。

五、传承发展古琴的传承发展主要包括古琴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古琴的发展。

古琴的历史传承主要是通过古琴的学习、教育、保护、研究等途径,传承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文化,弘扬古琴的艺术魅力。

现代古琴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古琴音乐的创新、演奏技巧的改良、音乐理论的研究等途径,推动古琴音乐传统的融合和创新,拓展古琴音乐的现代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1. 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秦国,在史书中有关于琴的记载。

古琴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汉代,古琴被列为宫廷音乐乐器,成为贵族文人的代表性乐器。

隋唐时期,古琴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琴身更加精致,琴音更加优美,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音乐艺术。

2. 古琴的音律和演奏技巧古琴的音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五声音律构成的。

古琴的五声音律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也被称为宫商角徵羽。

它们代表了音乐的基本音调,是古琴演奏中的基本音阶。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琴身手法和调弦技巧等。

指法是指用手指按弦,发出不同的音调。

琴身手法是指演奏时手部的位置和动作,会影响到音色和音质。

调弦技巧则是调整琴弦,来获取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3. 古琴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古琴的制作工艺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手工艺,要求匠人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对音乐美学的理解。

古琴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琴身、琴弦、琴桥和琴柱等。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一般采用松木或者枫木等高质量木材制作而成。

琴弦是发出音调的主要部分,一般采用丝线或者鱼线制作。

琴桥和琴柱是支撑琴弦和固定琴弦的部分,一般采用坚硬的材料制作而成。

4. 古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古琴音乐以其深远的内涵和高雅的情调,被誉为“天籁之音”,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

古琴音乐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寓意着君子风范和高尚情操,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象征。

5. 古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古琴音乐的美妙和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和研究。

古琴演奏者不仅在中国受到高度的尊重,还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考据,古琴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而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古琴已经成为宫廷音乐的一部分。

在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古琴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完善,并逐渐传入民间。

到了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和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古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室内娱乐乐器。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古琴的音韵风格逐渐形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二、古琴的结构和制作工艺古琴的机体通常由面、背板、音桥、左右两扇纵横板、琴轴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在制作工艺方面,古琴通常选用瑶柏、海桐等濒临绝迹的珍贵材料制作,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成一把完整的古琴。

三、古琴的音韵特点古琴的音色清雅深远,音域宽广,声音清越而柔和,有时会带有些微的响泣之声。

与其他弦乐器相比,古琴的音韵特点更具穿透力与韵味,能更好地表达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四、古琴的演奏方法古琴的演奏方法需要用指尖弹奏琴弦,同时配合左手的按弦和右手的扶按,以及用指甲的指古拉弦、推弹、拨弦等手法。

这些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练才能掌握,因此古琴被誉为“琴中泰斗”,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素养和修养。

五、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古琴在中国乐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而且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现代社会,古琴不仅在音乐演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在教育、文化交流、语言学习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古琴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乐器,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六、古琴的演奏和表演古琴的演奏和表演通常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进行。

演奏者会选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或者中国古诗词来作为曲目,结合音乐演奏表达出其中的情感与内涵,用音乐的语言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此外,古琴也可以参与到戏曲、影视配乐、舞蹈音乐等不同领域的演出中。

古琴历史感悟总结

古琴历史感悟总结

古琴历史感悟总结引言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种,相传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乐器。

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通过对古琴的历史研究和实践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琴的独特之处以及古琴艺术带给人们的深刻感悟。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古琴历史的一些感悟和总结。

古琴的历史渊源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战国时期。

古琴的最早版本是由竹管和木板制成,后来逐渐演变成使用檀木和竹丝制作的琴身。

古琴最初是一种宫廷乐器,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发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和演奏风格。

古琴的艺术魅力古琴具有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抒发情感的空间。

在演奏古琴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不同的手指技巧和音乐表达方式来还原曲谱中的音乐情感。

与其他乐器相比,古琴更注重的是音乐的意境和内涵,而不是技巧的炫耀。

古琴音乐以其深邃、内敛的艺术特点吸引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和文化追求者。

古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古琴曾经是文人士大夫们的必备品,被用来陶冶情操、培养品味和修身养性。

古琴弹奏过程中的音乐表达和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古琴音乐与中国传统绘画、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相互映衬,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学习古琴的体会学习古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磨砺的过程。

在我个人的学习中,有几点感受比较深刻。

首先,学习古琴需要耐心和恒心。

古琴乐曲复杂而繁琐,需要不断地反复练习和琢磨,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

其次,学习古琴需要悟性和创造力。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个人的理解和表达,每个人都可以在演奏中加入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最后,学习古琴需要修身养性。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修身养性的工具,通过学习古琴,可以培养出坚持不懈、自我修养等优秀品质。

结语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琴相关典故

古琴相关典故

古琴相关典故
1、古琴文化的历史,从伏羲而始。

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

这是有关古琴最早的传说。

2、据《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

这是关于古琴最早的明确记录。

上古的琴原为五弦。

后来,周文王和周武王复加二弦,以给君之德。

从此以后,古琴皆为七弦。

3、据《左传》记载: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了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

钟仪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

钟仪所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

晋侯认为钟仪未弃本职,不忘故土,受到了感动。

为了促进晋楚两国和平关系,晋侯就把钟仪送回了楚国。

4、师旷为春秋时期晋国的琴家,是个盲人,但听力超凡,有极强的辨音能力。

他的音乐成就和他的超强听力是分不开的。

他的作品《白雪》、《阳春》、《玄默》都是琴曲中的不朽经典。

5、贺云为春秋时期鲁国琴家。

相传贺云曾遇神传授一曲(实为贺云所作),名为《风雷引》。

其曲疏畅清越,通彻造化,往来动荡,句句风雷,特点明显,甚为奇异。

后此曲成为古名曲,流传至今。

中国古琴历史

中国古琴历史

中国古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古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年前。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对中国古琴的历史进行介绍,以展示其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1. 起源与发展中国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最早出现在商朝和周朝的文献记录中。

古代的古琴由木制琴身和弦、替、柱等部分组成,经过演变和改进,形成了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七弦古琴。

2. 古琴的音乐价值古琴不仅在音乐上有着独特的价值,而且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工具,被用于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古琴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广泛用于礼仪、文人雅事以及宫廷乐队中。

3. 古琴的演奏方式古琴演奏有独特的技法和风格。

常见的演奏技法包括品弦、击弦、扣弦等,这些技法使得古琴音乐充满了变化和表现力。

在古琴表演中,演奏者通常还会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感悟,使其演奏更加生动和有深意。

4. 古琴的流派和名家中国古琴发展出了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代表性人物。

其中最有名的流派之一是琴派,它以其温婉细腻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于世。

古琴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如杨洪基、周华健等,他们的演奏成就为古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古琴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尽管现代音乐的发展给予了古琴以新的挑战,但是古琴音乐仍然在中国乐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年轻的音乐家致力于古琴的研究和创新,用现代的表现手法赋予古琴音乐新的生命力。

古琴音乐在如今的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6. 古琴的国际传播中国古琴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乐手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现如今,古琴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音乐学习和交流的对象。

众多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团体也将古琴纳入课程和演出中,推动了中国古琴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总结:中国古琴作为一门古老而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琴的传说和故事

古琴的传说和故事

古琴的传说和故事
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古琴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乐器,被用于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的传说和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版本:
1. 神农氏与古琴:相传,古琴最初是由神农氏发明的。

在古代,神农氏被认为是农业和医药的祖先,他也被认为是音乐的祖先。

神农氏在发明古琴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丰收喜悦和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古琴的发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 虞舜与古琴:相传,虞舜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也对音乐有
着浓厚的兴趣。

在虞舜的时代,古琴被广泛用于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歌颂祖先的功绩。

据说,虞舜在演奏古琴时,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3. 墨子与古琴:相传,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工匠。

墨子认为,古琴是一种能够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乐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墨子曾经亲自制作了一台古琴,他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能够演奏出各种美妙的旋律。

4. 张三丰与古琴:相传,张三丰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道士和
武术家。

张三丰对古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在山林之间演奏古琴,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追求。

据说,张三丰的古琴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能够演奏出各种美妙的旋律,他的演奏风格也非常独特。

以上是古琴的一些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都表达了人们对古琴的敬仰和热爱。

在古代,古琴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乐器,被用于表达人们
的情感和思想。

今天,古琴仍然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广泛用于演奏古典音乐和表达人们的情感。

古琴历史发展

古琴历史发展

古琴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

本文将从古琴的起源、演变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起源于约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商代。

古琴最早的形态是以竹制身板和弦轴,用丝线悬挂在竹制的细长弓形架上。

它的音色清幽悠扬,被视为高雅音乐的代表。

在古代,古琴被视为文人士大夫的象征,常用于伴奏诗词吟唱或自娱自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木材制作的乐器。

在唐代,古琴的形制和弹奏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唐代的古琴有七弦和十三弦两种,其中七弦古琴成为后来琴家们最为喜爱的类型。

在宋代,古琴更加普及,各种琴谱和琴曲的创作和流传也达到了巅峰。

宋代著名的琴家李时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琴曲,影响了后世的琴坛。

明代是古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代的琴家们注重琴艺的修炼和创新。

明代著名的琴家文征明提出了"琴者心也"的理念,强调琴艺的修炼和内在的情感表达。

他还创作了许多琴曲,其中最有名的是《广陵散》。

明代的琴谱和琴曲数量繁多,琴家们的演奏技巧也更加纯熟。

清代是古琴历史发展的一个低潮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在清代,古琴的地位逐渐被其他西洋乐器所替代,但仍有一些琴家坚持传统,致力于古琴的传承和发展。

清代著名的琴家郑学礼在琴艺上做出了许多创新,他开创了"乐府派"的琴学传统,成为后世琴家的楷模。

近现代以来,古琴在中国的音乐界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以来,古琴的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

许多琴家致力于古琴的传承和发展,他们通过创作新的琴曲和演奏技巧的改进,使古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古琴的历史发展不仅仅是一种乐器的演变,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雅致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当代,古琴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通过对古琴历史发展的了解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优秀的音乐传统。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发展历史悠久。

以下是古琴的发展史:
1.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
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筑(zhù)的弹拨乐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古琴。

2.公元3世纪-公元10世纪:东汉至唐代,古琴逐渐成为一种重
要的宫廷音乐器乐,得到广泛应用。

唐代的《琴谱》记录了当时古琴的演奏技法和曲目。

3.公元11世纪-公元14世纪:宋代至元代,古琴的音色和演奏技
巧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个时期,古琴的演奏主要以文人雅士为主,古琴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4.公元15世纪-现代:明清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进一步精进,
古琴音乐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现代,古琴音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欣赏和推广。

总之,古琴作为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题目: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导言: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魅力。

它以其独特的音质、丰富的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琴的起源、演奏技巧、音色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部分:古琴的起源与发展1.1 古琴的起源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

古琴最早是由狩猎部落的弦乐器演变而来的。

古琴的形状类似于现代的横琴,通常由桐木制成,并装有七根弦。

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使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都传承自古代。

1.2 古琴的发展演变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然而,古琴的核心价值一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工具。

在古代,古琴常被视为士人的象征,其演奏不仅要求高超的技巧,还要求表现出深厚的学识和情感。

第二部分:古琴的演奏技巧2.1 古琴的演奏方式古琴一般使用手指拨弹的方式演奏,辅以指甲、指腹和手掌等部位完成不同音符的处理。

演奏时需要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来呈现音乐的情感和表达。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配合呼吸和身体的协调,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2.2 古琴的音域与音色古琴有着极其丰富、细腻、典雅的音色,音域广阔。

它可以轻柔细腻地表达纯净、空灵的音色,也可以激昂有力地诉说内心的激情与喜怒哀乐。

古琴的音色独特,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丰富的音乐表情。

第三部分: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1 古琴与文人雅士古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常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

许多文人雅士对古琴情有独钟,并将其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演奏和欣赏古琴不仅能帮助他们在音乐艺术上得到满足,还能提高他们的修养和审美水平。

3.2 古琴与儒家思想古琴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古琴被视为一种以德治国的象征,与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契合。

古琴通过音乐的力量,传播儒家思想,将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古琴乐理知识点总结

古琴乐理知识点总结

古琴乐理知识点总结一、古琴的起源与发展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古琴起源于古代五弦琴,后来又发展出七弦琴。

在唐代,古琴的音律被定型,并且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乐器。

宋代以后,古琴开始成为文人雅士的乐器,与儒家、佛家、道家等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琴的音律1.音律体系古琴的音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琴的音律体系包括十二律、律吕、五声、七声、十三管等。

古琴音律以宫音为根音,以律吕系统为基础,按照宫商角徵羽五音组成五声音阶。

古琴的音律体系较为复杂,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2.音律名称和定位古琴的音律包括宫、商、角、徵、羽、黄钟、太簇、姑洗、蕤宾、林钟、南吕、无射、夹钟、中吕、蕤宾等。

这些音律有着不同的定位和作用,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是古琴演奏的重要基础。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1.指法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琴身控制、双手协调等方面。

指法是古琴演奏中最基本的技巧之一,主要包括撮、弹、勾、泛、挑、拨、扫、击等。

这些指法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给古琴演奏增添了很多变化和韵味。

2.琴身控制古琴的演奏中需要灵活控制琴身,包括琴对身、琴下身、音色、音量、音符的连贯性等。

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随着乐曲的发展,灵活地控制古琴的各种因素,使音乐表现更加完美。

3.双手协调古琴的演奏需要双手协调,包括左手按弦、右手击弦、左手轮指、右手轻拨等。

古琴演奏需要演奏者左右手协调默契,才能达到音乐表现的完美状态。

四、古琴的演奏曲目古琴的演奏曲目丰富多样,包括古琴名曲、古琴名段、古琴名赋等。

古琴名曲是指那些流传较广、乐曲价值较高的古琴曲目,如《阳关三叠》、《广陵散》、《高山流水》等。

古琴名段是指那些乐曲中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乐曲片段,如《酒狂》、《鹊桥仙》等。

古琴名赋是指那些古琴曲目所附带的名古文或名句,如《赤壁》、《双调》等。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传说中,古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

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琴是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

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

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

汉朝时期,古琴的制作工艺逐渐发展,使用的材料也从天然材料转变为木材,并开始采用弦轴、指板等改进。

在汉代,弹奏古琴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活动,文人雅士都喜欢弹奏古琴来抒发情感和陶冶情操。

隋唐时期,古琴的音域扩展到五个八度,并出现了全托式指法。

唐代古琴名家韦抄手是古琴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所著《琴曲选集》和《新声》是古琴史上的经典之作。

宋代时期,古琴的制作工艺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琴的音色也趋于高亢。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非常热爱古琴,他们不仅弹奏古琴,还为古琴创作了大量的新曲目和理论著作。

明代以后,古琴的制作工艺更加完善,不断创新,琴身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都有了新的改进,琴身的形状也从方形转变为圆形或扁圆形。

明代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和制作工艺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古琴演奏家和制琴师。

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总的来说,古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古琴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古琴 发展历史

古琴 发展历史

古琴发展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传承,至今仍被广泛地演奏和传颂。

以下是古琴的发展历史:一、古琴的起源古琴最初有五弦,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传说它的创始人是伏羲、神农。

春秋战国时,著名古琴演奏家和琴曲已经很多。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七弦琴,都与现在的古琴构造相似。

二、宋代的古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

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

三、明代的古琴明代古琴有很大发展。

朱权虽是一个藩王(朱元璋第十七子),却对古琴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1425年刊行),为我们保存了音乐史中的至宝。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

它所收的四十多首器乐化琴曲,多是唐宋以前的珍品。

四、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

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

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价值,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五、古琴的流派自唐代起,中国古琴流派就分为浙派、江派和闽派。

其中浙派以杭州为中心,江派以松江为中心,闽派则以福建福州为中心。

明代时期,出现了“吴门琴派”、“浙派”、“华亭派”、“绍兴派”、“虞山派”等派别。

中国传统音乐古琴的历史与演奏技巧

中国传统音乐古琴的历史与演奏技巧

中国传统音乐古琴的历史与演奏技巧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音律体系、演奏技巧等方面来介绍古琴的魅力。

一、古琴的历史背景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它在中国古代乐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凭借其浑厚、深邃的音色,被誉为“乐器之王”。

古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既是贵族文人的伴奏乐器,也是道家修身养性的重要道具。

二、古琴的制作工艺古琴的制作工艺严谨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古琴的制作主要以优质材料为基础,如名贵的木材、牛骨、丝弦等。

制作过程需要考虑琴体的形状、共鸣箱、弦轴等,以保证古琴具有良好的音色和音质。

三、古琴的音律体系古琴的音律体系是整个演奏过程中的核心。

古琴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即将八度音程均分为12个半音。

此外,古琴音律中还包括五声音阶、六律、宫商角徵羽等,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这些音律,并通过指法技巧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与意境。

四、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演奏技巧独特而精妙,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和丰富的表现力。

首先,演奏者需要掌握正确的身体姿势和手指位置,以保证琴音的清晰和准确。

其次,古琴演奏需要注重气息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手指的按弦和拔弦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绪。

此外,古琴演奏中还包括一些特殊的技巧,如震音、泛音、滑音等,这些技巧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掌握。

五、古琴音乐的艺术魅力古琴音乐以其深沉、悠远的韵味而深受人们喜爱。

它不仅能够表达音乐的情感,还能够帮助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古琴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简约的旋律、细腻的音色,将人们带入一个静谧、悠扬的音乐世界。

综上所述,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

通过深入了解古琴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音律体系和演奏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琴音乐的独特之处。

古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古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古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古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古琴文化。

本文将从古琴的起源、演变、发展等方面探讨古琴文化的历史演变。

一、古琴的起源和演变中国古琴的起源约可追溯至商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种类的琴,如七弦琴、十三弦琴、五七弦琴等。

这些琴源于古代的箜篌、瑟、筝等乐器,通过不断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古琴形态。

古琴的形态经历了多次演变。

唐代的古琴有五十四根弦,而明代的古琴只有十三根弦。

明代时期,古琴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技艺精湛,音质优美。

清代是古琴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古琴制造技术再次得到提高,琴面和琴齿加工更加精细,琴弦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也得到改进。

二、古琴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是一件精致的乐器,它不仅有着完美的音乐表现力,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弹奏需要弹者具备深厚的音乐修养,进而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这也是古琴文化的内涵之一。

古琴文化是围绕着古琴展开的一系列文化活动。

从琴面的图案到琴声的演奏,每个细节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风格。

古琴文化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髓,例如汉唐文化、佛教文化、文人画派等。

在古琴的演奏中,弹者往往会加入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这也是古琴文化的特点之一。

三、古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古琴文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琴的传承和演奏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大师和演奏家,他们为古琴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琴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关注。

许多学校和社区团体都设有古琴教育和培训课程,许多演出和比赛也被组织和举办。

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使更多的人了解并了解古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总之,古琴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沉淀,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当今社会,古琴文化依然蓬勃发展,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继续为我们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起源的传说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富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的古琴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需要重点扶持和抢救的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琴究竟起源于何时,其基本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其早期的演变脉络如何,始终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

人们推测古琴的历史,有3000年之久。

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樂”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

”可为商代已有琴之一说。

《诗经》为中国最早的文献之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载有自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首古代乐歌。

其中琴的记载反复出现于字里行间,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当时的琴乐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孔子曾将《诗经》305篇“皆弦歌之”,《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

自殷商算起,琴至少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但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琴产生于更早的上古之世。

历代文献记载中最多见的,则是有关伏羲制琴的传说。

如《礼记》中载:“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

”《琴操》也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等说法。

纵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还有神农说、黄帝说、唐尧说、虞舜说几种。

东汉傅毅《琴赋》有:“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

”之说。

《世本》也说:“神农作琴,又曰,琴长七尺二寸”。

司马迁写《史记》,从黄帝始,定下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大多由此发端的基调。

古代帝王系谱,不论夏虞商周,莫不以他为远古始祖。

传说中的黄帝,带有十分浓重的神话色彩。

他不但定律,还曾创制名为《清角》的琴曲,可见琴的发端也与其有关。

在后人的心目中,尧是贤德与圣明的化身。

古代有许多文献将尧推为琴乐的创始人。

如《帝王世纪》曰:“尧作《大章》,使无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

于是景星耀于天,甘露晞于地,朱草生于郊,凤凰止于庭,嘉禾孳于亩。

”宋代的朱长文著《琴史》,书中将帝尧列为全书之首:“帝尧宅天下,……当《大章》之作也,琴声固已和矣!”。

古文献中还有许多关于舜制五弦琴的记载。

如《礼记》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的描述。

任何一种文明的起源,都应该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实践过程。

古人往往喜欢把某种事物的产生,归功于某位英雄或某个代表人物。

因此,无论是伏羲、神农、还是黄帝、虞、舜,他们应该都是中国古史中传说时代的首领,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肇始时代。

人们之所以将创制琴瑟以及其它开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宏伟业绩,归之于这些远古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并加以褒扬和赞颂,本质上体现了炎黄民族尤其是先秦以及其后儒家对于文明肇始时代的这些“先圣”、“先王”的尊崇与敬仰。

早期出土的琴由于木材保存不易,能保存到今天的古代琴的实物,十分难得。

目前考古发掘所见到的最早的“琴”类乐器实物,为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其年代约在公元前433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曾侯乙墓十弦琴通长67.0厘米,与现今通行的琴相比要短很多。

此琴用整木雕成,由琴身和一活动底板构成,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

琴面圆鼓有波状起伏,无徽。

琴身下面垫放的活动底板,形制大小基本与音箱底面吻合。

琴通髹黑漆,出土时仍光泽柔润。

这件十弦琴除了弦数不同之外,其“半箱式”音箱也与今天所见唐、宋琴的合体“全箱式”有异。

但其在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的主要结构形制及缚弦的方法上,则与今日之琴基本一致。

中国所见七弦琴的最早出土实物,则为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琴。

此琴通长82.1厘米。

由剔空的面板、底板盖合而成。

面板挖成长方形空间,靠近首端、弦孔下似成轸盒。

底板仅剔凿一“T”字形凹槽。

面板尾端即琴尾。

琴尾实心,下设一足。

首岳上有弦痕数道。

此琴的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十分相近,可证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也出土了一张七弦琴,此墓的年代已为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琴通长81.5厘米,由琴身和底板两部分组成。

琴身又可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外表髹黑漆。

无徽,底平。

其结构形制与湖北荆门郭店七弦琴基本相同。

不断丰富的出土资料,已经显示出这种自成一体的古乐器的脉络。

按时代先后看,自曾侯乙墓琴、荆门郭店琴、长沙五里牌琴到马王堆七弦琴,不难找到它们在形制结构、制作手法和造型风格等方面的流传有绪、一脉相承的关系。

这些“半箱式”琴的出土范围,也体现出了它主要的流行范围,即中国南方的湖北和湖南地区,这是古代楚文化的区域。

这些证据已可表明,这种“半箱式”的琴,应该是流行于中国古代楚文化范围的一种楚式琴。

对于这些出土之“琴”,目前考古学家、音乐学家和古琴家争议颇多。

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现今古琴之前身。

另一些学者观点相异,认为这些出土之琴与古籍所载古琴不符。

留存至今的先秦文献,当为古代中原地区的文字资料,所记载的古琴与考古发现的南方楚式琴有所区别。

与当今七弦琴属同宗异族的关系,而非前后直接相承的关系。

因此,只能称此类琴为“琴类乐器”或“古代楚式琴”。

先秦春秋时期,琴已发展成可用于独奏的乐器,并产生了许多演奏水平很高的琴家和许多动人的作品。

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中,都有精于古琴的宫廷琴家,如师旷、师文、师襄、师涓等等。

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乐师,他能演奏多种乐器,尤以古琴为最。

在《左传》、《国语》等许多典籍中,均有关于师旷的记载和传说。

在先秦时期,古琴还被广泛地用于伴奏及歌唱,称“弦歌”。

《诗经》中也有不少诗篇提到古琴,如“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之句,说的是当时的琴乐,已是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如“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说法,表明琴乐成为当时的人们待人接物、相互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娱乐形式。

又如“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之句,证明了琴乐还是当时祭祀大事的重要内容,并常可和鼓等乐器配合使用,山东女郎山战国墓中就曾出土了抚琴击鼓俑。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的景象。

在这种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有了伯牙、雍门周等杰出的琴家。

关于伯牙的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末年荀子的《劝学篇》,2000余年来脍炙人口。

同时期的《吕氏春秋》中还记载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

相传,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无论是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表现“洋洋乎志在流水”,他的好友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从此再也不鼓琴了。

这个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伯牙和子期也就成为知音的典范。

由于先秦时期“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使得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

孔子、庄子等先贤圣哲,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了各自的琴乐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出色的古琴家。

山东曲阜至今尚存“孔子闻韶处”的古迹。

诸侯林立的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秦汉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

当时的统治者在征集民歌的同时,也从各地选拔一些民间的优秀艺人,在宫廷中任鼓琴待诏。

师中、赵定、龙德,他们都是西汉中叶宫廷中的鼓琴待诏。

师中是汉武帝时期,东海下邳(今江苏宿迁)的名琴家。

由于他的影响,当地好琴成为时尚。

据刘向《别录》所言:“至今邳俗犹多好琴”。

赵定是渤海人,龙德是梁国人。

汉宣帝年间,皇帝“欲兴协律之事”,由丞相把他们从民间选拔出来,在宫廷中充当待诏。

据记载,赵定是个很安静的人,但弹起琴来,却能使人“为之涕泣”。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们还分别留有关于琴的著作,“《雅琴赵氏》七篇。

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

《雅琴师氏》八篇。

名中,东海人,传言为师旷之后。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

名德,梁人”,可惜都已失传。

刘向亦说:“雅琴之意,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

”《诸琴杂事》很可能是集大成的巨著,原书也早已不存。

除了宫廷中的专业琴家,汉代文人爱琴解音,风气之盛,始终不衰。

著名的文人琴家有司马相如、蔡邕父女,还有哲学家扬雄、刘向、桓谭等。

这一时期,古琴的演奏指法也有相当的发展。

至汉代,七弦琴的形制已基本定型;但此时之琴,是否有音位标志——徽,则尚有争议。

在汉代枚乘(?~前140)的《七发》中,曾提到用龙门之桐制琴,用野蚕之丝制弦,并用“九寡之珥为约”。

用珥做成的约(或弓勺、的),本指箭靶的中心,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指琴徽。

除了湖南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西汉七弦琴的实物以外,一些墓葬中也常有抚琴陶俑出土,其往往琴置膝上,两手作拨弦状。

另外,在大量的汉代画像石中,常有抚琴画面的出现。

1936年,河南南阳市草店一座大型西汉墓中,出土了3方乐舞画像石,其上共刻有乐伎、侍者及主人等25人,是南阳汉画像石中人数最多、场面最大的一幅,其右门楣石上即刻有鼓琴的场面。

在琴论领域,汉代琴家和文人也有不少著述。

除了前述刘向的《说苑·琴录》、扬雄的《琴清英》、桓谭的《新论·琴道》等,还有一部重要的琴学文献——《琴操》,这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此书据传为蔡邕所撰。

魏晋南北朝从汉末到魏晋时期,在士族阶层出现了一批不依附于宫廷的文人音乐家,著名的如“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阮咸,另外还有杜夔、傅玄、左思、刘琨、成公绥、孙登、戴逵、宗炳、柳恽、柳谐等等,俱以善琴著称于时。

嵇康(223~263年)是魏晋名士中的代表性人物。

他与名教采取一种完全对立的态度,他向往摆脱世俗的羁缚,追求一种心境的宁静,一种不受约束的淡泊生活。

嵇康钟情于琴,他说:“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

滋味有厌,而此不倦。

”他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

因此,琴和诗是嵇康籍以忘忧、守道、逍遥的工具,弹琴、咏诗是他自觉追求的人生乐趣和诗化人生的象征。

六朝时期,君主和士子大多爱好文学和音乐。

一些出身于庶族寒门的文人,由于士族门阀制度的限制,经常处于不得志的境地。

他们往往愤世嫉俗,隐遁逃世,以琴书自娱。

如载逵、戴颙、戴勃父子、宗炳、柳恽、柳谐等,都是当时较有影响的文人琴家。

魏晋南北朝文人不仅弹奏琴曲,而且也自创琴曲。

嵇康所作琴曲,相传有《嵇氏四弄》,即《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后世常把这四弄和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其《琴赋》一文,摹声状音,辞采天发。

《琴赋》中提到许多琴曲作品,包括传说中师旷演奏的《白雪》、《清角》,以及古代的《渌水》、《清徵》、《尧畅》、《微子》等曲目。

在《琴赋》中,还记录了当时流行的琴曲有《广陵止息》、《东武大山》、《飞龙鹿鸣》、《流楚窈窕》以及《蔡氏五弄》、《王昭(君)》、《楚妃》、《别鹤》等等。

南北朝时期的戴颙兄弟也作有琴曲多首。

竹林七贤中另一个精于琴的文人阮籍(210—263年),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