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历史
中国古琴的介绍
中国古琴的介绍
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被誉为“乐中之王”。它起源于古代的箫、瑟等乐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下面将从琴的起源、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琴。
一、琴的起源
中国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的琴称为“筑”,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到了唐代,琴的形制基本定型,并且被称为“琴”。此后,琴的发展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古琴。
二、琴的构造
中国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由琴身、琴头、琴尾和琴弦组成。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檀木或者红木制成,具有一定的弧度。琴头是琴身的上部,通常雕刻有吉祥的图案,起到装饰作用。琴尾是琴身的下部,它的形状有方形、圆形等各种不同的造型。琴弦是古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线制成,琴弦的数量有七根、十根等不同的配置。
三、琴的演奏技巧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指法、拨弦和和弦三种。指法是用手指按住
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在古琴演奏中,指法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音符的音准和音色。拨弦是用右手的指甲或者指尖拨动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在古琴演奏中,拨弦是表现情感和感情的重要手法。和弦是用左手按住不同的琴弦,弹奏出和弦音的演奏技巧。在古琴演奏中,和弦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四、琴的音乐特点
中国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远的音韵而著称于世。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内敛的情感。古琴的音韵独特,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古琴的音乐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它强调的是音乐的内涵和意境,而不是技巧和华丽的演奏。古琴音乐常常以抒发情感、禅修心境、描绘自然景色等为主题,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
角色。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本文将介绍古琴的历
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一、古琴的历史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在唐代以后,古琴才有了高度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音乐谱写的主
流乐器。《琴谱》在宋代出现,是古琴艺术的里程碑,后来也对整个
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古琴在历史上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最爱,
所以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
古琴艺术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修行。这种修行体现在琴
音的气韵、包容和自然之中。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气味,强调音乐的氛围、感觉、情趣,强调身心调和的美感和意境,不需要华丽的变化和
多变的音色,而是大和谐的朴素美。这种音乐需要经过学习和修炼来
领悟琴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乐曲中,使听众在
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弹奏者的情感。
三、古琴作品选赏
1.《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唐代古琴曲目之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曲调悠扬婉转,情感流畅自然。这首曲子吟唱天然之景,使用了
琴音来表现冬天天空中的阳光、白雪飞舞的景象。
2.《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明代儒生王浚所作的琴曲,也是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此曲表达的是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与
愁思之情境,琴音深沉优美,思维敏捷。
3.《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这首曲子将古琴音乐与
诗歌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曲调虽然简单,却秒出芳心,将不能言说的情感融入,号召多年以后的新世纪人们要放弃仕途,回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先秦时广为流行,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琴的历史发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古琴的历史
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春秋时著名的古琴家有师旷、师襄和师文等人。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长67公分(后世琴长120公分左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继十弦琴之后有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该琴面板较平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太好,面板上没有音位的标志“徽”,演奏技巧侧重右手,表现性能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西汉中期到三国之际,随着相和歌的兴起及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的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合奏,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此时的琴有七弦,面板完全平直,尾部实木部分已改为与主体相联的共鸣箱,音量扩大,左手可自由移动演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音域较宽,表现性能高。
古琴的历史典故
古琴的历史典故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典故。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古琴相关的历史典故。
1. 《琴箫合奏图》典故
《琴箫合奏图》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一幅作品,画中描绘了两位仙女在云端上合奏古琴和箫。这幅画以其唯美的意境和精湛的画技而闻名于世。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古琴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也表现了他们对于音乐与艺术的向往和追求。
2. 《琴台十八拍》典故
《琴台十八拍》是古琴曲目中的一部分,据说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华丽的音韵而闻名。它的曲调独特多变,有时悲凉激越,有时柔和舒缓,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琴台十八拍》被誉为古琴曲中的瑰宝,也是古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3. 《琴心剑胆》典故
《琴心剑胆》是一句成语,形容一个人性格坚定,意志坚强。它源于明代小说家李时中的《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中,主人公之一的古琴高手卢俊义被困在一个山洞里。他用古琴的琴音唤起了山洞中的狮子,最终成功逃脱。这个故事表现了古琴音乐的神奇力量,也表达了一个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4. 《琴棋书画》典故
《琴棋书画》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四种艺术修养,分别是古琴、围棋、书法和绘画。这四种艺术形式被视为文人士大夫的必备技能,也是他们追求高雅生活和提升自身修养的途径。其中,古琴作为代表音乐艺术的一种,被视为最高尚的艺术形式之一,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喜爱。
5. 《琴谱》典故
《琴谱》是古代传承古琴艺术的重要书籍,记录了古琴的演奏方法、曲目和技巧。其中最有名的是《琴谱》。它是明代琴家谢良辅所编写的一本古琴教材,被誉为古琴艺术的权威之作。《琴谱》详细介绍了古琴的演奏技巧、指法和乐理知识,对于古琴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料。
古琴常识知识点总结
古琴常识知识点总结
1. 古琴的历史与起源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的《诗经》中就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声如笙磬”这样的记载,“声如笙磬”中的“磬”一词,就是指的古琴。
2. 古琴的特点
古琴的特点是造型简约、音色清越、表现力丰富。琴身呈矩形,琴面平整无雕琢,琴弦铁
丝细腻柔软,弹奏时产生柔美的音色。古琴音色深远,宛如深山中的清泉,且有着强烈的
唤醒心灵的力量。
3. 古琴的分类
古琴的分类主要分为古琴与琵琶。古琴是一种七弦琴,琴身较大,七根弦分别为阳弦、阴弦、商、角、徴、羽、风。琵琶则是一种弹拨乐器,形状略像琴而弦多是弓弦,弦数较多,音域较宽。
4. 古琴的演奏方式
古琴最常见的演奏方式是指法和尤指二种。指法是通过手指按弦弹奏,尤指是使用右手食
指拨弦。演奏时要以柔的力度扣弦,以传达内在的意境。
5. 古琴的音乐作品
在古琴音乐作品中,有着很多经典曲目。例如《广陵散》《阳关三叠》《平沙落雁》等。
这些古琴曲大多取材于各种古代文学作品,通过音乐表现出对美好情感的、理想化的追寻
和向往。
6. 古琴的文化与意义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古琴常常与文人雅士相联系,
是他们表达情感、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古琴音乐也受到中国文人的推崇,他们认为古琴
音乐是一种更贴近内心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因此,古琴也被称为“诗琴”、“文琴”。
7. 古琴的保养与使用
古琴在日常使用中需要保持干燥、通风的环境,并且定期进行清洁和保养。在使用时需要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起源
古琴在中国乐器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古琴最早的形态是“瑟”,是一种古代的弦乐器,是以弦丝共鸣发声的乐器。汉代前古琴流行于民间,后来逐渐成为
宫廷文人雅集的音乐伴奏乐器。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儿曹滾非从罗敷学琴;东晋琴师吕
云教卫太婿落帆琴艺。此后,音乐家嵇康、司马相如、阮籍等名士都以琴德闻名后世。
二、结构
古琴的结构主要包括琴面、琴背、琴足、琴头、琴轴、弦床和弦轴等,每个部位都有其特
定的设计和功能。琴面是古琴的主要音源,能够产生音响,琴背是琴的主要支撑结构,起
到支持琴面和琴体的作用,琴足是古琴的支撑部分,通常有两个琴足,能够稳定琴的位置
和高低。琴头是古琴的上端,通常有一个琴头,常常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琴轴是用来系弦
用的,通常有13个琴轴。弦床是琴的一个重要部分,放置弦用的,弦轴是古琴上弦轴的
部分,13个弦轴用来在琴上系弦用的。
三、演奏技巧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演奏技巧和拨弦演奏技巧两大类。指法演奏技巧是利用双手
的指头按弹琴弦,通过变换不同的指法和按弦的力度来达到演奏音乐曲目的目的。拨弦演
奏技巧是利用指甲或者拇指拨弦演奏的技巧,通过变换拨弦的方式和力度来达到演奏音乐
曲目的目的。古琴演奏中常用的技巧包括颤音、滑音、顿音、散指、断音、垫音、横按和
跳按等。
四、音乐特点
古琴的音乐特点主要包括“清、灵、深、远”,其音色清雅、音质纯净、音韵深沉、音调悠扬。古琴音乐富于内涵,富有诗意和哲理性,能够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古琴音乐以其
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深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他们表达情感、陶冶性
关于古琴的介绍
关于古琴的介绍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制作、演奏、保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古琴的历史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在古代,古琴被赋予了宗教、文化、政治等多重意义,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在唐宋时期,古琴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性乐器。明清时期,古琴逐渐走向民间,成为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古琴的制作
古琴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削形、雕刻、装饰等。古琴的材料主要有梧桐木、核桃木、紫檀木等。其中梧桐木最为常用,因为它具有轻盈、坚韧、音色优美等特点。制作古琴需要考虑到琴身、琴头、琴尾、弦轴、弦等多个部分的结构和比例,以保证琴的音质和外观的完美结合。
三、古琴的演奏
古琴的演奏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技巧。首先,需要采取正确的坐姿,将琴放在膝上,两手握住琴杆和弦轴。其次,需要掌握正确的指法和弹奏技巧,例如轻拂、掐弦、泛音等。古琴的曲目主要有古曲、古乐、古诗等,其中古曲最为常见,包括《广陵散》、《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
四、古琴的保养
古琴是一件十分珍贵的艺术品,需要进行良好的保养。首先,需要注意环境的干燥和湿度,避免古琴受潮或变形。其次,需要注意琴弦的调整和更换,保持弦的紧度和音质。古琴还需要定期上油、擦拭和保养,以保证其外观和音质的完美。
总之,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古琴的制作、演奏和保养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琴的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的历史
古琴起源的传说
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富代表性的乐器之一。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的古琴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需要重点扶持和抢救的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琴究竟起源于何时,其基本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其早期的演变脉络如何,始终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人们推测古琴的历史,有3000年之久。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樂”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为商代已有琴之一说。《诗经》为中国最早的文献之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载有自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首古代乐歌。其中琴的记载反复出现于字里行间,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当时的琴乐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孔子曾将《诗经》305篇“皆弦歌之”,《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自殷商算起,琴至少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琴产生于更早的上古之世。历代文献记载中最多见的,则是有关伏羲制琴的传说。如《礼记》中载:“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琴操》也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等说法。
纵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还有神农说、黄帝说、唐尧说、虞舜说几种。东汉傅毅《琴赋》有:“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之说。《世本》也说:“神农作琴,又曰,琴长七尺二寸”。司马迁写《史记》,从黄帝始,定下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大多由此发端的基调。古代帝王系谱,不论夏虞商周,莫不以他为远古始祖。传说中的黄帝,带有十分浓重的神话色彩。他不但定律,还曾创制名为《清角》的琴曲,可见琴的发端也与其有关。在后人的心目中,尧是贤德与圣明的化身。古代有许多文献将尧推为琴乐的创始人。如《帝王世纪》曰:“尧作《大章》,使无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于是景星耀于天,甘露晞于地,朱草生于郊,凤凰止于庭,嘉禾孳于亩。”宋代的朱长文著《琴史》,书中将帝尧列为全书之首:“帝尧宅天下,……当《大章》之作也,琴声固已和矣!”。古文献中还有许多关于舜制五弦琴的记载。如《礼记》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的描述。
古琴艺术的起源与传承
古琴艺术的起源与传承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称为“天籁之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
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
一、古琴艺术的起源
古琴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古代世界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名叫“伯牙”,他的琴艺凌驾
于世间所有的艺术家之上。伯牙常年漂泊在外,他在四川峨眉山
邂逅了修行成道的道士“钟子期”,从钟子期处学习到了高超的琴技。在钟子期的指导下,伯牙的琴艺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最终成
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代宗师。据说,伯牙曾与神话中的“钟馗”会面,后来他去了齐国与钟子期相会,两人琴音相合,用琴来表
达了友谊之情,他们的音乐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传说
中的《高山流水》便应运而生,成为了古琴音乐中最著名的曲目
之一。
古琴艺术不仅源于伯牙,还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密切相连。古人常说:“琴书画诗为文化四艺”,古琴得名于其外形犹如牛背
形状的琴盒,又称“牵素琴”,其音色高雅、深远、细腻、空灵,
可与人类心灵相通。在中国古代,古琴被称为“生活的思想家”,
被认为是一种崇高的艺术与信仰,因为它既是一种音乐表现方式,又是一种精神寄托与境界表达。
二、古琴艺术的传承
古琴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力,自古以来不
断传承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各家琴派和地方琴派。其中江南琴派
最为著名,是古琴艺术的代表之一。江南琴派的创始人是明代著
名古琴家文征明。文征明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精通古琴、绘画等多种艺术的通才。他的古琴艺术卓越超群,创作出了一批
古琴的历史
古琴的历史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便是文人墨客用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长智慧、锻炼意志,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和途径。
这四艺之中,又以排在首位的古琴历史最为悠久。在三皇五帝时期,伏羲、神农时,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而舜则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这些,都说明了古琴在历史上的渊远流长。
南宋田芝翁所编辑的《太古遗音》(宋人摹本),是我国最早载有古琴式样的琴论专著,上面绘有三十八种琴式。
《太古遗音》
本书文字精妙,古琴的图画均为彩绘,为世间所罕见之孤本。内容共分仁、义、礼、智、信五卷。卷二《义》为古来各种琴式,如伏羲、焦尾、灵机、绿绮、连珠等。
《太古遗音》
现在常见的古琴中,有些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如:伏羲、神农、仲尼……有些是根据式样来命名的,如:连珠、蕉叶、落霞……
下面,分别按人名及式样简单介绍几种古琴:
以人名命名的古琴
伏羲式
伏羲式琴的造型浑厚,琴首微圆,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
伏羲是远古时期的一位圣人,华夏文明的始始祖,伏羲造琴说是古琴起源说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如汉末蔡邕《琴操》中说:“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
伏羲造琴说或许还有其考证的必要,但如说此样式说为伏羲所创,那便只是一种传说了。伏羲时代,中国文化尚虽滥觞期,古琴的形制还未成形,更别说能创制出如此精美的器型了。可见,伏羲式也属典型的托古之作。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张名为“九霄环佩”的唐琴,此琴便为典型的伏羲式。此琴杉木制,通长124.5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厚5.4厘米。龙池、凤沼均为方形,龙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是为琴名。腹内刻款:开元癸丑三年斫,为著名雷氏所斫,此
古琴相关典故
古琴相关典故
1、古琴文化的历史,从伏羲而始。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这是有关古琴最早的传说。
2、据《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这是关于古琴最早的明确记录。上古的琴原为五弦。后来,周文王和周武王复加二弦,以给君之德。从此以后,古琴皆为七弦。
3、据《左传》记载: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了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钟仪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钟仪所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晋侯认为钟仪未弃本职,不忘故土,受到了感动。为了促进晋楚两国和平关系,晋侯就把钟仪送回了楚国。
4、师旷为春秋时期晋国的琴家,是个盲人,但听力超凡,有极强的辨音能力。他的音乐成就和他的超强听力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白雪》、《阳春》、《玄默》都是琴曲中的不朽经典。
5、贺云为春秋时期鲁国琴家。相传贺云曾遇神传授一曲(实为贺云所作),名为《风雷引》。其曲疏畅清越,通彻造化,往来动荡,句句风雷,特点明显,甚为奇异。后此曲成为古名曲,流传至今。
古琴研究报告
古琴研究报告
古琴是一种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篇报告将着重介绍古琴的历史、演奏技巧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古琴的历史
古琴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中国商代,其形态和结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所改变。到了隋唐时期,古琴已经成为儒者、士人等社会精英的文化雅器。在明清时期,古琴逐渐从士人阶层传播到民间,成为广大音乐爱好者追求的艺术形式。
二、古琴的演奏技巧
古琴演奏有很高的技巧要求,包括右手的指法和左手的按弦。古琴的指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按、拨、撮、挑等。演奏者需要通过指法的组合来表达情感和音乐意境。古琴的音域比较宽广,常见的音调包括宫、商、角、徵、羽五声,这些音调在演奏时需要通过调音掌握好音准。
三、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古琴曾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一门技艺,操琴是文人雅士常用的一种修身、陶冶情操的手段。古琴的音乐表现形式以及曲谱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艺术。古琴的音乐旋律流畅、婉转,能够表达深沉的情感,弘扬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和人伦思想。
综上所述,古琴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了重
要的角色。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形式,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使得古琴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琴(瑟)与古筝的起源和特点
古琴(瑟)与古筝的起源和特点
古琴(瑟)与、筝的起源和特点
其一、形成年代(起源关系):
琴: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我国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
琴发明于伏羲时代(伏羲在位年代2400 BC-2370 BC,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为五弦之琴,或云为神农(2370 BC-2338 BC)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纲鉴易知录》: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帝王世纪》:神农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宫商角徵羽音。历九代至文王,复增其二弦,曰少宫、少商。)琴发明的地点在今鲁西豫东地区(伏羲之都在今河南淮阳,神农之都在今山东曲阜)。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瑟,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古琴的传说和故事
古琴的传说和故事
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古琴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乐器,被用于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古琴的传说和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版本:
1. 神农氏与古琴:相传,古琴最初是由神农氏发明的。在古代,神农氏被认为是农业和医药的祖先,他也被认为是音乐的祖先。神农氏在发明古琴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丰收喜悦和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古琴的发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 虞舜与古琴:相传,虞舜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也对音乐有
着浓厚的兴趣。在虞舜的时代,古琴被广泛用于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歌颂祖先的功绩。据说,虞舜在演奏古琴时,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3. 墨子与古琴:相传,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工匠。墨子认为,古琴是一种能够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乐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墨子曾经亲自制作了一台古琴,他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能够演奏出各种美妙的旋律。
4. 张三丰与古琴:相传,张三丰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道士和
武术家。张三丰对古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在山林之间演奏古琴,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追求。据说,张三丰的古琴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能够演奏出各种美妙的旋律,他的演奏风格也非常独特。
以上是古琴的一些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都表达了人们对古琴的敬仰和热爱。在古代,古琴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乐器,被用于表达人们
的情感和思想。今天,古琴仍然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广泛用于演奏古典音乐和表达人们的情感。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发展历史悠久。以下是古琴的发展史:
1.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
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筑(zhù)的弹拨乐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古琴。
2.公元3世纪-公元10世纪:东汉至唐代,古琴逐渐成为一种重
要的宫廷音乐器乐,得到广泛应用。唐代的《琴谱》记录了当时古琴的演奏技法和曲目。
3.公元11世纪-公元14世纪:宋代至元代,古琴的音色和演奏技
巧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个时期,古琴的演奏主要以文人雅士为主,古琴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4.公元15世纪-现代:明清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进一步精进,
古琴音乐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现代,古琴音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欣赏和推广。
总之,古琴作为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琴历史简介
古琴历史简介
古琴,一种中国传统乐器,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年前的商
朝时期。在古代,古琴经常被用作音乐的伴奏或者独奏,在宫廷、祭祀、私人娱乐等各种场合都有使用。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非常
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和哲学
精神的重要象征。
古琴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精湛的手工技艺和聪明的头脑。它由
多个零部件组成,包括琴头、琴颈、琴弦、琴桥等。古琴的琴弦是由
丝线编织而成的,通常为七根或者十三根琴弦,用法也可以各异。在
弹奏时,琴手需要使用自己的手指来拨弦,奏出美妙的音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琴的地位非常引人注目。作为中国文化的
传统元素之一,古琴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工具。古琴的音乐雅致高雅,
能够让人们陶醉在自然界与人类精神文明交汇的艺术境界中。古琴音
乐有着丰富的情感表现能力,表达出了中国古代士人们对人生、爱情、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至今,古琴依然是中国音乐文化中最重要
的传统文化象征之一。
总的来说,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的历史悠久,制作与演奏要求都非常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起源的传说
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富代表性的乐器之一。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的古琴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需要重点扶持和抢救的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琴究竟起源于何时,其基本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其早期的演变脉络如何,始终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人们推测古琴的历史,有3000年之久。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樂”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为商代已有琴之一说。《诗经》为中国最早的文献之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载有自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首古代乐歌。其中琴的记载反复出现于字里行间,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当时的琴乐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孔子曾将《诗经》305篇“皆弦歌之”,《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自殷商算起,琴至少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琴产生于更早的上古之世。历代文献记载中最多见的,则是有关伏羲制琴的传说。如《礼记》中载:“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琴操》也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等说法。
纵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还有神农说、黄帝说、唐尧说、虞舜说几种。东汉傅毅《琴赋》有:“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之说。《世本》也说:“神农作琴,又曰,琴长七尺二寸”。司马迁写《史记》,从黄帝始,定下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大多由此发端的基调。古代帝王系谱,不论夏虞商周,莫不以他为远古始祖。传说中的黄帝,带有十分浓重的神话色彩。他不但定律,还曾创制名为《清角》的琴曲,可见琴的发端也与其有关。在后人的心目中,尧是贤德与圣明的化身。古代有许多文献将尧推为琴乐的创始人。如《帝王世纪》曰:“尧作《大章》,使无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于是景星耀于天,甘露晞于地,朱草生于郊,凤凰止于庭,嘉禾孳于亩。”宋代的朱长文著《琴史》,书中将帝尧列为全书之首:“帝尧宅天下,……当《大章》之作也,琴声固已和矣!”。古文献中还有许多关于舜制五弦琴的记载。如《礼记》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的描述。
任何一种文明的起源,都应该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实践过程。古人往往喜欢把某种事物的产生,归功于某位英雄或某个代表人物。因此,无论是伏羲、神农、还是黄帝、虞、舜,他们应该都是中国古史中传说时代的首领,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肇始时代。人们之所以将创制琴瑟以及其它开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宏伟业绩,归之于这些远古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并加以褒扬和赞颂,本质上体现了炎黄民族尤其是先秦以及其后儒家对于文明肇始时代的这些“先圣”、“先王”的尊崇与敬仰。
早期出土的琴
由于木材保存不易,能保存到今天的古代琴的实物,十分难得。
目前考古发掘所见到的最早的“琴”类乐器实物,为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其年代约在公元前433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曾侯乙墓十弦琴通长67.0厘米,与现今通行的琴相比要短很多。此琴用整木雕成,由琴身和一活动底板构成,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琴面圆鼓有波状起伏,无徽。琴身下面垫放的活动底板,形制大小基本与音箱底面吻合。琴通髹黑漆,出土时仍光泽柔润。这件十弦琴除了弦数不同之外,其“半箱式”音箱也与今天所见唐、宋琴的合体“全箱式”有异。但其在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的主要结构形制及缚弦的方法上,则与今日之琴基本一致。
中国所见七弦琴的最早出土实物,则为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琴。此琴通长82.1厘米。由剔空的面板、底板盖合而成。面板挖成长方形空间,靠近首端、弦孔下似成轸盒。底板仅剔凿一“T”字形凹槽。面板尾端即琴尾。琴尾实心,下设一足。首岳上有弦痕数道。此琴的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十分相近,可证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也出土了一张七弦琴,此墓的年代已为西汉文
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琴通长81.5厘米,由琴身和底板两部分组成。琴身又可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外表髹黑漆。无徽,底平。其结构形制与湖北荆门郭店七弦琴基本相同。
不断丰富的出土资料,已经显示出这种自成一体的古乐器的脉络。按时代先后看,自曾侯乙墓琴、荆门郭店琴、长沙五里牌琴到马王堆七弦琴,不难找到它们在形制结构、制作手法和造型风格等方面的流传有绪、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些“半箱式”琴的出土范围,也体现出了它主要的流行范围,即中国南方的湖北和湖南地区,这是古代楚文化的区域。这些证据已可表明,这种“半箱式”的琴,应该是流行于中国古代楚文化范围的一种楚式琴。对于这些出土之“琴”,目前考古学家、音乐学家和古琴家争议颇多。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现今古琴之前身。另一些学者观点相异,认为这些出土之琴与古籍所载古琴不符。留存至今的先秦文献,当为古代中原地区的文字资料,所记载的古琴与考古发现的南方楚式琴有所区别。与当今七弦琴属同宗异族的关系,而非前后直接相承的关系。因此,只能称此类琴为“琴类乐器”或“古代楚式琴”。
先秦
春秋时期,琴已发展成可用于独奏的乐器,并产生了许多演奏水平很高的琴家和许多动人的作品。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中,都有精于古琴的宫廷琴家,如师旷、师文、师襄、师涓等等。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乐师,他能演奏多种乐器,尤以古琴为最。在《左传》、《国语》等许多典籍中,均有关于师旷的记载和传说。
在先秦时期,古琴还被广泛地用于伴奏及歌唱,称“弦歌”。《诗经》中也有不少诗篇提到古琴,如“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之句,说的是当时的琴乐,已是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如“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说法,表明琴乐成为当时的人们待人接物、相互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娱乐形式。又如“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之句,证明了琴乐还是当时祭祀大事的重要内容,并常可和鼓等乐器配合使用,山东女郎山战国墓中就曾出土了抚琴击鼓俑。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
的景象。在这种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有了伯牙、雍门周等杰出的琴家。
关于伯牙的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末年荀子的《劝学篇》,2000余年来脍炙人口。同时期的《吕氏春秋》中还记载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相传,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无论是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表现“洋洋乎志在流水”,他的好友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从此再也不鼓琴了。这个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伯牙和子期也就成为知音的典范。
由于先秦时期“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使得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孔子、庄子等先贤圣哲,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了各自的琴乐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出色的古琴家。山东曲阜至今尚存“孔子闻韶处”的古迹。诸侯林立的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
秦汉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当时的统治者在征集民歌的同时,也从各地选拔一些民间的优秀艺人,在宫廷中任鼓琴待诏。师中、赵定、龙德,他们都是西汉中叶宫廷中的鼓琴待诏。师中是汉武帝时期,东海下邳(今江苏宿迁)的名琴家。由于他的影响,当地好琴成为时尚。据刘向《别录》所言:“至今邳俗犹多好琴”。赵定是渤海人,龙德是梁国人。汉宣帝年间,皇帝“欲兴协律之事”,由丞相把他们从民间选拔出来,在宫廷中充当待诏。据记载,赵定是个很安静的人,但弹起琴来,却能使人“为之涕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们还分别留有关于琴的著作,“《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为师旷之后。《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可惜都已失传。刘向亦说:“雅琴之意,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诸琴杂事》很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