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设立与演变
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一、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新唐书·百官志》“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宰相,只是一个通称,历代各有名称。
宰相制度起源于商朝,“尹”,正也,王委之以正天下,职掌与“相”接近,地位显赫。
周朝辅佐周王的是太宰,总揽一切政务,是政府机构的首脑。
春秋时期各国有相,身份为卿,相权也即为卿权,属于宗法贵族政治的范畴,各国名称各异,秦为庶长,楚为令尹,晋、鲁、郑也都有上卿执政,这是卿权势力强大的表现。
战国时,七国之中,只有楚国沿用春秋官制,仍称令尹,其它各国都设置相位,丞相权力极大,《荀子·王霸篇》:“相者,论列为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吕氏春秋·举难篇》:“相也者,百官之长也。
”相的职位虽然显赫,但非世袭,没有封邑,而由国王任意任免。
当时有三种类型的相:布衣之相、作为高级外交官的相、贵族之相。
这个时候,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第一,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三公制秦:丞相,“丞者,承也;相,助也”,起源于战国时秦国,秦武王二年,置丞相,上承天子之命,下为百官之长。
秦始皇建立秦国后,成为正式的官称。
秦为一相制,唐朝杜佑《通典》:“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
置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三者不是并列的。
《汉书·百官表》云:丞相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并且很明确地说:“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
”可见,御史大夫是卿,不是公。
俸禄也不同,秦丞相俸禄为万石,御史大夫为二千石,因此,秦宰相制度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官职,但没有三公。
丞相职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军国政务,权力很大,“宰相之职,无所不统”,“事无大小,辄决于高”。
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宰相制度,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宰相之职主要表现在辅弼天子和参决国家重大事务两个方面, 他统率朝廷百官, 总领全国的军政财等大权.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宰相制度, 是一个联结政治制度整体结构各个部分的中心环节, 尤其是在联结皇帝制度与官僚制度两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及宰相制度, 对中国政治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商代的太宰就是宰相的前身,太宰为百官之首,其职责是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当于后来的承相之职,简称宰。
春秋站国时期,周天子力量削弱,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当于丞相的职位,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1.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2.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3.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4.宋朝相权再分割——宰相制度的衰落5.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的废止此后,为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的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
尽管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二、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宰相制度在几千年的演变中, 并不是杂乱无章, 而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
其一、不断压抑相权, 以加强皇权。
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位高权重, 甚至受到皇帝的尊重,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政治盛行, 相权往往能够与皇权相抗衡, 甚至皇帝有时都成为世家大族的傀儡, 由此可见宰相权力之大。
但隋唐以后的历代,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 相权开始逐步削落, 皇权逐渐强化。
明太祖明令罢宰相, 想从根本上消除相权对皇权的隐患, 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皇帝就这样通过各种方式侵夺相权, 加强皇权。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在战国时期,宰相主要是负责辅佐国君的重要职位。
当时宰相的选任是通过考试选拔的,被称为“举贤”,而之后的选任宰相改为由国君根据他们的忠诚和能力来确定。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宰相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秦朝的宰相称为丞相,是秦始皇身边的最高长官。
丞相的权力非常大,他拥有决策政务和制定政策的权力,还负责管理国家的军事和财政事务。
然而,秦始皇死后,由于秦朝政权的不稳定,丞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最终宰相一职失去了其政治上的重要性。
随着汉朝的建立,宰相的制度再度恢复。
西汉时期,宰相的称号改为丞相,宰相被任命为皇帝政务的重要顾问,负责政治决策和政治施政的工作。
丞相的职责包括监察百官,提出政策建议以及处理国内外大事等。
此外,丞相还与皇帝进行每天的政务商议和各种会议,他的职权与皇帝几近平等。
到了隋唐时期,宰相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唐朝宰相是天下事务的第一责任人,拥有最高的权力。
宰相不仅具有权力,还拥有独特的特权,如专用府第和印信等等。
到了宋代,宋朝的宰相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
宋朝时期,宰相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削弱,宰相无法直接参与决策。
这是因为宋朝皇帝设立了机构,如枢密院和政务堂等,宰相的决策权被这些机构剥夺。
此外,宰相的任命和罢免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必须经过议政和上达道路等程序。
到了明清时期,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衰落。
明代首先废除了丞相这一制度,而设立了内阁,由首辅和各部尚书组成,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明代的首辅虽然与宰相在职权上类似,但其权力受到更多的限制。
清代则进一步削弱了首辅的权力,皇帝进一步强化了个人的集权,宰相的角色只是一个礼仪性的头衔。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选任到任命,再到废除的过程。
随着历代封建政权的兴衰更替,宰相的地位和权力也随之变化。
总的来说,宰相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国家的重要决策者和政治顾问,对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秦朝。
宰相是国家政权中的最高官员,拥有极高的权力。
宰相制度的演变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秦朝、西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
在秦朝,宰相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负责国家的政务和军事。
然而,由于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宰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立,宰相的地位逐渐丧失。
西汉时期,宰相的角色重新被强化。
西汉设立了丞相一职,丞相是皇帝的重要顾问,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丞相具有太尉、司徒、司空等官职的掌握权,他在政务上具有相当大的权力,成为了皇帝的有力助手。
然而,在西汉后期,宰相的权力也逐渐下降,地方豪强的势力逐渐抬头,宰相的声望逐渐被削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宰相的地位再次得到加强。
在这个时候,由于政权的分裂,宰相成为各个政权统治的实质性大权。
宰相执掌国家政务,处理重要的军事和外交事务。
北魏时期设立的侍中一职,成为了宰相的次要助手,共同负责国家决策。
然而,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频繁,宰相的地位也不断受到削弱。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宰相制度在唐朝得到了最大的发展和巩固。
唐朝建立了官僚体制,设立了"宰相"和"宰相"两个重要职位。
宰相和宰相各负其责,在政务和军事上形成了相对分工的模式。
唐朝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顶峰,宰相成为了皇帝的重要幕僚和左膀右臂。
然而,随着唐朝的瓦解,宰相制度也逐渐走向衰落。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宰相的地位大幅度下降。
到了宋代,政治权力逐渐向中央集中,宰相的角色逐渐弱化。
到了明清时期,宰相制度几乎完全废除,权力被皇帝直接集中掌握。
总的来说,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表明,宰相的地位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宰相制度曾有过辉煌的时刻,但也遭遇了衰落和废除的命运。
宰相制度的发展演变,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政务和军事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这个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都设有宰相职位,用于协助君主处理国家政务。
随着秦朝的统一,宰相制度被废除,而由秦始皇直接掌握大权。
直到汉朝建立后,宰相制度才重新恢复,成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汉朝时期,宰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管理朝政,并出任国家的军事总指挥。
同时,他们担任皇上的贴膳官,负责具体的法律审判和政策制定。
在朝政方面,宰相主要负责决策和制定政策,对皇帝的施政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汉武帝时期,宰相的权力达到顶峰,同时也出现了宦官干政的现象,宰相的地位开始受到一定的削弱。
随着汉朝的衰落,宰相的职位又一度被废除,直到三国时期才重新恢复。
三国时期的宰相职位,与汉朝时期相比,更加强调军事指挥的地位。
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频繁战争,军事才能成为宰相的重要条件。
蜀汉的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古代宰相的典范,他在政务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使得蜀汉在三国时期短暂地维持了统一局面。
随着三国时期的结束,中国进入了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宰相的职责演变得更为复杂。
他们不仅需要协助皇帝决策和处理朝政,还要应对各种军事挑战和防范外敌。
然而,由于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南北朝时期的宰相职位不断更迭,权力也受到了限制。
随着隋朝的统一,宰相制度又一次得到了恢复,但与之前的朝代相比,隋朝的宰相职位更加强调行政管理能力。
他们负责管理各个部门的工作,协助皇帝制定各项政策,承担起国家管理的重任。
唐朝时期,宰相成为了中央政府的核心人物,负责国家的军事、法律、财政等方面的管理和决策。
然而,唐朝后期的政治混乱,导致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削弱。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国家都设有宰相职位,但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宰相的地位很难稳定下来。
到了宋朝,宰相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时期,宰相成为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代表,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
同时,宰相还担任了武将的职责,负责军事指挥和保卫国家的重任。
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是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阶段: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相国与丞相是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但没有正式的官名。
西汉初期,丞相的权力较大,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丞相的权力,建立了中朝制度,用尚书台来分割丞相的权力。
隋唐时期: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令为尚书仆射,三省长官分掌宰相职权,相权一分为三。
宋元时期: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元丰改制后,宰相的权力被分割,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相权被削弱。
元朝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明清时期:明朝初期设中书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直接处理国家政务。
清朝沿袭明制,不设宰相,以内阁大学士协理政务。
宰相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其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一、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新唐书·百官志》“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宰相,只是一个通称,历代各有名称。
宰相制度起源于商朝,“尹”,正也,王委之以正天下,职掌与“相”接近,地位显赫。
周朝辅佐周王的是太宰,总揽一切政务,是政府机构的首脑。
春秋时期各国有相,身份为卿,相权也即为卿权,属于宗法贵族政治的范畴,各国名称各异,秦为庶长,楚为令尹,晋、鲁、郑也都有上卿执政,这是卿权势力强大的表现。
战国时,七国之中,只有楚国沿用春秋官制,仍称令尹,其它各国都设置相位,丞相权力极大,《荀子·王霸篇》:“相者,论列为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吕氏春秋·举难篇》:“相也者,百官之长也。
”相的职位虽然显赫,但非世袭,没有封邑,而由国王任意任免。
当时有三种类型的相:布衣之相、作为高级外交官的相、贵族之相。
这个时候,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第一,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三公制秦:丞相,“丞者,承也;相,助也”,起源于战国时秦国,秦武王二年,置丞相,上承天子之命,下为百官之长。
秦始皇建立秦国后,成为正式的官称。
秦为一相制,唐朝杜佑《通典》:“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
置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三者不是并列的。
《汉书·百官表》云:丞相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并且很明确地说:“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
”可见,御史大夫是卿,不是公。
俸禄也不同,秦丞相俸禄为万石,御史大夫为二千石,因此,秦宰相制度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官职,但没有三公。
丞相职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军国政务,权力很大,“宰相之职,无所不统”,“事无大小,辄决于高”。
宰相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宰相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宰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
宰相制度的作用是为君主出谋划策、实行政策、处理政务和咨询国家大事。
宰相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有些宰相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宰相制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周代:宰相被称为“相”,主要职责是辅佐周天子处理政务。
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各国需要一个能够出谋划策的宰相,因此相对于周代,宰相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各国的宰相大多是统治者的家臣或宾客,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管仲,他的改革使得齐国强盛了起来。
3. 秦汉期间:随着统一的局面出现,宰相的地位又被压制了。
秦朝宰相对专制的秦始皇言听计从,而汉朝的宰相则被皇帝视为咨询机构,但其地位已非常有限。
4. 唐朝:宰相的地位得到了再次提高。
唐朝的宰相是皇帝重要的行政助手,同时也是皇帝与文人的中间人。
唐朝宰相的职掌包括符瑞、政务、治史、重宝等,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官员。
5. 宋朝:宰相逐渐变成了君主贞良的“谏望官”,他们负责对天子进行政治建言和出谋划策,此时的宰相已处于官僚体制之中。
而爆发的“靖康之变”则标志着
宰相制度进入了衰落期。
6. 明清时期:经历了明朝的官僚体系和清朝的“三公九卿”,宰相的地位更趋式微。
清朝的官僚制度由九卿、八辅、六部和三公构成,宰相则是在三公之下。
随着政治制度的不断进化,宰相制度已经逐渐消失。
今天的世界上,宰相的角色被各种形式的首相、总理等国家元首的助手所取代。
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始于汉代,汉朝时,宰相制度是以各属下的宰相为核心,由中央直接控制,以太守、太尉、太傅为主要官职,负责政务,统治全国。
隋朝时,宰相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宰相制度实行分权,把宰相分为“三公”,即太守、太尉、太傅,由中央派遣,即令其管辖全国各地,以实施中央的政策;二是宰相制度的职权和职责扩大,宰相负责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政务。
唐朝时,宰相制度有了更大的发展:一是实行政治上的分权,把宰相分为“四公”,即太守、太尉、太傅、太师,中央派遣宰相到各地实施政策;二是宰相制度的职权和职责更加明确,宰相负责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政务;三是宰相制度的组织机构也发生了变化,建立了宰相会议,经过宰相会议讨论后,决定中央政策的实施。
宋朝时,宰相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实行政治上的分权,把宰相分为“五公”,即太守、太尉、太傅、太师、太博,以分散中央集权;二是宰相制度的职权和职责更加明确,宰相负责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政务;三是宰相会议的职权也发生了变化,宰相会议成为实施中央政策的最高机构,可以签订政令,解散朝廷,改变政策。
到了明清两代,宰相制度也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实行政治上的分权,把宰相分为“六公”,即太守、太尉、太傅、太师、太博、太仆;二是宰相制度的职权和职责更加明确,宰相负责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政务;三是宰相会议的职权也发生了变化,宰相会议成为实施中央政策的最高机构,可以签订政令,解散朝廷,改变政策。
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从汉朝到明清两代,一直被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是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
论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03 宰相制度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
萌芽、初创
详细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相争,为了在争霸中取得优势,各国国君开始重 用人才,宰相制度逐渐萌芽。管仲、子产等人为代表,开始在各国担任宰相,管 理国家政事。
秦汉时期
总结词
确立、发展
详细描述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宰相制度。汉承秦制,进一步发展了宰相制度,相权逐渐加 强,丞相成为百官之首。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形成了“外朝”与“中朝”并存的宰相制度。
统领百官
宰相统领百官,负责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管理 各个部门的官员,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确保国 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宰相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 鼓励学术研究,主持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推 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对宰相制度的评价与思考0Biblioteka 02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宰相的权 力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进行中央集权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高 效。
《论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2023-10-27
目 录
• 宰相制度概述 • 宰相的职责与权力 • 宰相制度的发展阶段 • 宰相制度的影响与作用 • 宰相制度的衰落与原因 • 结论与评价
01 宰相制度概述
定义与起源
定义
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设立宰相职位,作为皇帝的辅佐,总理国 家政治事务的制度。
起源
宰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发展成型于秦汉,历经多个历史阶段的 演变。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宰相制度的雏形出现,如管仲在齐国担任相 国,总揽国家大政。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宰相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汉朝时期,宰相成为了朝廷中最高的官员,拥有极高的权力和特权。
汉武帝时期,宰相甚至可以掌管军队、拥有统帅大权。
然而,宰相的权力也因此逐渐引发了朝廷内部的争夺和权力斗争。
到了三国时期,由于分裂的政权和削弱的中央集权,宰相制度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三国时期各国政权多由武将掌握,宰相的角色逐渐转变为辅佐君主而非独立行使权力。
在这个时期,宰相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大降低。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恢复,宰相制度重新恢复了较高的地位。
北魏时期的宰相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参与决策和统治。
南北朝时期,宰相的权力也增加,成为各国政权的重要官职。
到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唐朝时期,宰相成为朝廷中最高的官职,对政务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力。
唐朝的宰相通常由文官担任,负责管理政务、推行政策以及参与朝廷决策。
宋朝时期,宰相制度达到了巅峰。
宋朝的宰相通常由文人担任,他们重视文化和学问,提倡文治政府。
宋朝宰相的权力更加强大,掌握着朝廷的实权,对朝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决策作用。
随着元朝的建立,宰相制度又一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元朝时期,宰相成为了宪章阁大学士,只负责辅佐皇帝,参与朝政决策,而具体的政务管理则由其他官员负责。
明清两个朝代,宰相制度逐渐式微。
明朝时期,宰相由于皇帝的亲政,地位大大降低,权力减少。
清朝时期,宰相被废除,由内阁首辅取代了宰相的地位,成为了朝廷中最高的官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经历了起伏,从秦朝的初创,到汉朝的高峰,再到魏晋南北朝的衰落,隋唐宋的复兴,再到明清的衰退和废除。
这一过程中,宰相的角色和权力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宰相作为皇帝的得力助手和辅佐者的职责始终没有改变。
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变革。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详细介绍。
最早的宰相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这个时期的宰相是由君主直接任命的,负责辅佐国君处理政务。
宰相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顾问,还是军事指挥和行政管理的重要人物。
在这个时期,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君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和变动。
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战国时代的宰相通常由国君任命,并在政府中担任主要职务。
宰相承担着处理国家事务和军事指挥的责任,他们还具备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能够在政策制定和人事任免方面发表意见。
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宰相制度在秦朝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秦王朝期间,宰相的权力达到了巅峰,成为政府中心人物和国王的重要助手。
秦始皇时期的李斯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宰相之一、他担任宰相期间,秦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统一朝纲,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
随着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宰相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
西汉时期的宰相地位亦高亦卑,权力多有限。
由于皇帝的权威和个人妄为,宰相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度下降,变成了一个名义上的权力担当,而实际上由皇帝独断独行,决策权主要掌握在皇帝手中。
尽管如此,西汉的宰相仍然对政务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参与决策和政策制定。
经过西汉的衰落和东汉的建立,宰相地位再度回到相对稳定和发展的轨道上。
东汉时期的宰相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成为皇帝的亲信,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东汉时期的班彪、刘秀等宰相不仅仅具备很高的政治才能,还是文化、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威,对国家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朝灭亡后,三国时期各大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宰相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宰相地位和权力又发生了变化。
由于政权的割裂和混乱,宰相地位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和影响力。
在这个时期,宰相往往只是政府中的一个名义职位,实际上并不能掌握真正的权力。
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宰相制度,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宰相之职主要表现在辅弼天子和参决国家重大事务两个方面, 他统率朝廷百官, 总领全国的军政财等大权.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宰相制度, 是一个联结政治制度整体结构各个部分的中心环节, 尤其是在联结皇帝制度与官僚制度两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及宰相制度, 对中国政治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一、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商代的太宰就是宰相的前身,太宰为百官之首,其职责是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当于后来的承相之职,简称宰.春秋站国时期,周天子力量削弱,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当于丞相的职位,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1.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2.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3.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4.宋朝相权再分割——宰相制度的衰落5.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的废止此后,为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的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尽管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二、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宰相制度在几千年的演变中, 并不是杂乱无章, 而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其一、不断压抑相权, 以加强皇权.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位高权重, 甚至受到皇帝的尊重,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政治盛行, 相权往往能够与皇权相抗衡, 甚至皇帝有时都成为世家大族的傀儡, 由此可见宰相权力之大.但隋唐以后的历代,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 相权开始逐步削落, 皇权逐渐强化.明太祖明令罢宰相, 想从根本上消除相权对皇权的隐患, 皇权得到空前强化.皇帝就这样通过各种方式侵夺相权, 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 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其二、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可缺少, 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职位, 尽管历代名称不尽相同, 但几乎始终存在, 以至于朱元璋明令废止, 仍未能禁绝, 充分说明这个职位在传统体系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虽然处于位极人臣的宰相有可能拥权自重, 权倾主上, 导致皇权旁落, 但历朝历代又要设这个职位.因为一个国家的政务繁多复杂, 皇帝集立法、行政、司法于一身,不可能事事躬亲、事事独断, 这就必然要有一个机构为皇帝综理政务、出谋划策.这样, 宰相就自然而然的要产生并存在下去了, 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其三、宰相既实行分权, 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我国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 除元明两代外, 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 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落相权, 但分权也会造成职责不清、争功委过、行动不力.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 实行事权相对集中的首长负责制就势在必然.因为事权相对集中的首长负责制既可防止单个宰相的权力过大威胁君权, 又有利于宰相在整个行政运作过程中指挥监督、协调各个环节.因而“首相”在宰相群体中就应运而生.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 唐朝秉笔宰相, 宋朝平章军国重事, 明朝的首辅, 清朝的首席军机大臣,他们都有相对集中的事权, 都是事实上的“首相” .三、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1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推动宰相制度演变的主要动力.君权与相权,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皇帝是国家元首, 行使国家最高统治权.宰相是政府首脑, 行使国家最高管理权.没有宰相对国家的管理, 皇帝就有可能江山不保;没有皇帝对宰相的信任重用, 宰相就有可能难居高位.然而, 君权与相权始终划分不清, 且重人治轻法治, 因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存在, 各有消长.相权公然的挑战至高无上的君权, 皇帝必然会处心积虑压制、削落相权, 甚至杀宰相、废宰相制度, 以尊君权.于是必然导致宰相制度的变化.2 、各种政治力量的变化是宰相制度演变的重要原因.在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内部存在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 如外戚、宦官、官僚、士族和庶族等.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特权,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 导致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实力的变化.宰相制度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中变化发展.宰相制度随着各种政治力量变化而演变.3 、宰相制度的演变还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变更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的演变受当时客观环境的制约.客观环境的变化往往要求宰相制度的变化.社会总是变化发展的, 历朝都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迫使最高统治者对宰相制度进行调整.因此,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的背后, 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与根源.。
中国宰相制度

中国宰相制度中国宰相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
宰相是中国古代政府中的最高职位,负责管理国家大事,担任政治、军事和外交等重要职责。
中国宰相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但是宰相的权力和世系通常是通过家族继承的,直到宋朝才开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官僚制度。
宰相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在唐朝,宰相主要是皇帝的首席助手,负责处理国家的各项政务。
宋朝时期,宰相逐渐成为皇帝的助手和决策者,拥有重要的权力和地位。
清朝时期,宰相的权力减弱,皇帝更加集权,但宰相仍然是国家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宰相制度中,宰相的任命通常是由皇帝直接决定的。
皇帝会根据宰相的能力、经验和忠诚度来选择合适的人选。
宰相通常由贵族、文臣或武将担任,但也不乏民间英雄或官员。
他们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法律、财政和外交等。
中国宰相制度的核心是“君臣”关系。
宰相作为皇帝的直接下属,必须忠诚于皇帝,并为国家利益服务。
宰相必须依法行事,并保护人民的利益。
同时,宰相还必须具备高超的智慧和领导才能,以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外敌入侵。
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也有过低谷。
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宰相的权力和地位被大大提升,他们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对国家政策进行决策。
然而,在一些朝代,宰相的权力被皇帝压制,甚至失去了宰相的职位。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宰相,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比如唐朝的李世民、宋朝的王安石等,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卓越的成就。
然而,中国宰相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宰相制度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宰相有可能滥用职权或贪污腐败。
同时,由于宰相通常由贵族或文臣担任,缺乏平民的代表,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总的来说,中国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宰相制度需要更加民主、透明和有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历代宰相制度演变

历代宰相制度演变历代宰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的一种重要制度,它的演变历程非常丰富多彩。
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谈论历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宰相的职责与权力、宰相的选拔方式。
一、宰相的职责与权力早期宰相的职责和权力比较简单,主要是辅佐君主处理政务。
至明代,宰相的职责逐渐扩大,不再是简单的处理政务,而是成为了皇帝制约权力的重要力量。
明代朱元璋颁布了《大明律》和《大明鼎法》,其中规定了宰相与皇帝的关系,即“君无决断,臣不听行”。
意思是皇帝如果做了不对的决定,宰相有权不听从命令或劝阻君主。
明代的官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宰相的权力。
在这一时期,宰相的权力之所以得以扩大,与朝廷机构的不断调整一脉相承。
到了清朝,宰相的职责与权力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清朝,宰相的重要任务包括监察各地官员的表现以及治理各种地方性质的叛乱。
此外,由于清朝皇帝的年幼和长期被委托给太监或其他辅助成员,宰相还需要负责皇帝的教育和训练。
二、宰相的选拔方式在历代中国,宰相的选拔方式也经历了许多改变。
早期的宰相多由宦官或者朝中大臣荐举。
由于宦官擅长调节朝廷内外的利益关系,因此在唐朝和宋朝初期,宦官成为了宰相的主要来源。
但是这种方式很快遭到了一些皇帝的反感,需要另寻出路。
之后,朝中大臣提拔宰相的情况更为普遍。
根据历史记载,宋朝的宰相多由武将转化而来,例如五代时期的景村、赵鼎和刘知几等人,以及明朝时期的胡惟庸、张居正等重要宰相,都是由武将转化而来的。
由大臣提拔宰相的选拔方式,使得派系之争不断出现,甚至引起过暴力冲突,直到明朝的官制改革,才逐渐得到改善。
到了清朝,皇帝不再赞同任用大臣作为宰相,而是更注重个人素质和才学。
同时,皇帝和大清的官员们之间十分注重家族关系的发挥,这一点在宰相的选拔中也同样得到了发挥,例如李鸿章、李鸿藻、冯锺汉等人,都是清朝国勋家族的代表。
总之,历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变迁,也同时体现了该国的制度演进。
由初期简单的辅佐君主,到成为了党派势力和权力制衡的重要力量,宰相制度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
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1.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宰相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但当时名称不固定,职权也并不显赫。
春秋站国时期,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其中,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宰相之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创立宰相制度。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
秦朝初建,实行的是一相制,后来也曾置左、右二丞相。
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撑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其地位与丞相一样。
但秦始皇并未任命过太尉,而是自掌军权。
2.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汉承秦制。
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功居前列的萧何、曹参为丞相。
丞相的权力迅速膨胀。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丞相的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当时的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丞相“位高权重”,构成对君权的威胁。
汉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
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分割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汉武帝时,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形成了“中朝”和“外朝”。
“中朝”也称“内朝”,主要由皇帝左右原亲信近臣组成,重要政事往往在宫廷之内就先自做出了决策,“中朝”逐渐成为中央实际的决策机构。
而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其实际职能逐渐退居到执行的地位。
这样,汉武帝将丞相拥有的决策、行政两大权力分解开来,从而形成中枢权力之间的制约机制,这种做法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最早的宰相制度是在周朝的商朝末年出现的。
当时的宰相主要扮演着君主的助手和顾问的角色,负责处理国家的法律事务和代表君主接待外国使节。
宰相在政治上扮演着辅佐君主的重要角色,握有较大的权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宰相的地位更加显赫。
例如,在齐国,宰相拥有历史上著名的晏婴和晏子。
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齐国的繁荣和安定。
在秦朝时期,李斯是一个伟大的宰相,他的政策为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了汉朝,宰相制度开始走向稳定,并成为了一个系统化的制度。
在汉朝,不仅设立了尚书令、丞相、御史大夫等宰相之职,还根据君主的需要设立了不同的宰相职位,以便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
宰相在政治决策和管理方面有很大的权力,往往能对君主施加很大的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宰相制度。
在唐朝,宰相是依靠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从而保证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当时的宰相主要负责行政管理、立法、军事等方面的工作。
著名的宰相有魏征、杜如晦等人,他们的政绩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宰相制度并不总是完善的。
在宋朝,宰相制度逐渐萎缩。
宋朝的宰相往往被皇帝任命为"Duke",称为"公卿"。
他们的地位并不如前朝宰相那样重要,再加上政治上的腐败和内外的挑战,导致了政治上的动荡和不稳定。
到了明朝,宰相制度再次得到重新修复和推广。
宰相在明朝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国家的最高行政管理和政治决策。
他们的任命是由皇帝亲自选定,并经过相应的程序批准。
著名的宰相有徐阶、严嵩等人,他们的政绩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周朝到明朝的不同阶段,其地位和职责也有所改变。
然而,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宰相都是国家重要的行政官员,他们的任命和表现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中国宰相制度

中国宰相制度宰相制度的形成与变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状和职能都有所变化,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制度。
详细解释:一、起源与形成宰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政治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才能的人被任命为相国或宰相,协助君主处理政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丞相制度,成为宰相制度的起点。
汉朝时期,宰相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成为朝廷的核心决策机构。
二、发展与演变1.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权力被分散到三省长官手中,形成了集体议事的制度。
这一时期的宰相制度较为完善,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宋元时期:宋朝时期,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设立枢密院等机构分割相权。
元朝则实行中书省制度,宰相成为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权力更加集中。
3. 明清时期: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中书省,设立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清朝沿用明朝内阁制度,并设立军机处作为最高决策机构。
三、特点与影响宰相制度的特点是权力大、地位高、影响深远。
在古代社会中,宰相往往是朝廷的核心决策者,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宰相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权力过于集中、腐败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宰相制度的衰落和变革。
综上所述,宰相制度的形成与变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一制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宰相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从秦朝开始确立,历经了封建社会的整个时期,直至清朝的结束,历时超过两千年。
这一制度的发展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秦朝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秦始皇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他们同为宰相之职位。
丞相主要“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
汉代则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2.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隋朝至宋朝,宰相制度发展为三省长官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这三个部门共同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3. 明初至清的辅政机构制: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转而设立内阁。
但到了清朝,内阁又重新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
整体上看,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经历了由开府施政的宰相辅政制向参议辅政机构制的发展演变,以及由独任型到群任型再到兼任型的发展历程。
这一制度的发展与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嘿,大家好!今天咱来聊聊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这事儿可有意思啦。
你知道吗,我以前去参观一个古建筑群,那里面有个关于古代官制的展览。
我在那里面看到了好多关于宰相的介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
当时我就在想,这宰相在古代那可真是个不得了的大官儿啊!咱就从宰相最早的时候说起吧。
在古代,宰相那权力可大了去了。
就好比一个大家庭里的大管家,啥事儿都得管,而且说话还特别有分量。
皇帝虽然是老大,但很多事儿也得听听宰相的意见。
比如说秦朝的李斯,那可是个厉害角色。
他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后来当了宰相,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推行了很多重要的政策。
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班长虽然要听老师的,但在班里很多事儿上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能带着同学们一起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李斯就像是那个特别能干的班长,帮着秦始皇把国家这个“大班级” 治理得不错。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宰相制度慢慢就有了变化。
到了汉朝,宰相的权力虽然还是很大,但已经开始受到一些限制了。
皇帝也不像以前那么完全依赖宰相了,会自己插手一些事情。
这就好比家里的家长,觉得孩子长大了,有些事儿得自己盯着点,不能全让管家说了算。
比如说汉武帝时期,他就经常自己做一些决策,还任用了一些亲信来帮忙处理政务,这就有点削弱宰相的权力了。
我记得当时在展览里看到关于汉武帝的介绍,旁边还有一些他和大臣们讨论政事的画像,从那些画像里就能感觉到那种权力的微妙变化。
再往后到了唐朝,宰相制度就更有意思了。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的权力被分散到了不同的部门。
这就像一个团队,以前是一个人说了算,现在变成了几个人分工合作,互相制约。
比如说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这样一来,宰相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一手遮天了。
我当时看到这个制度的介绍时,就想到我们做小组作业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这样才能把作业做好。
唐朝的这种制度也是为了让国家的治理更加合理、高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设立与演变
阅读:2156 次我要评论(0) 收藏2011-7-3 9:32:46 分享到:0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
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一、萌芽期:黄帝至西周时期
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的记载。
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
二、创立期:春秋至秦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
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成为后世沿袭相承的定制。
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
三、鼎盛期:汉初至武帝时
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
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
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
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随之,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
仅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
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
四、调整期:魏晋至宋
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
第一次调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设立,皇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但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互相消长的内外朝。
在进入调整期后,宰相制屡有变化,最重要的是多相并存、三省出现。
曹魏时,凡任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者,便成为宰相,执掌政柄,这时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仅为名义上的宰相。
至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宋齐梁陈并相沿袭。
北魏、北齐时,因魏晋以来的门下省逐渐发展起来,侍中权柄尤重。
后周改制,以“大冢宰”为宰相,不久又置左右丞相。
隋朝废三公,三省长官为相,称为“真宰相”。
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中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
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之变化与宰相名称之多变均较复杂。
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
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
唐初右仆射加“知政事”身份,参加政事堂会议,也是宰相。
中书令迁右仆射,不加“知政事”亦为宰相。
李世民继位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均成为宰相。
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
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
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
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
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
五、衰落期:元至清末
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金朝罢中书、门下两省,实行一省制,以尚书省总揽政务。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明洪武元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
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
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
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
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