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1)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三篇解析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三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007ba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3.png)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三篇解析引言《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描绘了两个小孩就日出日落的现象进行辩论的故事。
本文档将分析三篇优秀的教学设计,以探讨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教授这篇课文。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出日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日出日落现象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5.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两小儿辩论的场景。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设计二:互动探究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3. 课堂辩论:每组选代表进行课堂辩论,表达本组的观点。
4.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设计三:文化传承目标1.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背景介绍:教师介绍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诗词欣赏:让学生欣赏与日出日落相关的古诗词,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3. 绘画创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绘画创作,表达对自然美的理解和感受。
4. 分享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灵感。
5. 总结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尊重。
结论以上三篇教学设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别注重情境导入、互动探究和文化传承,为《两小儿辩日》的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学习情景一教案:情境创设与学习引导
![学习情景一教案:情境创设与学习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93fa3b0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9.png)
学习情景一教案:情境创设与学习引导作为教育者,教学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教育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因为只有当学生进入一个恰当的学习情境中,并且受到正确的引导,才能真正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和学习引导都十分重要。
本文将论述学习情景一教案的情境创设和学习引导。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课程重点、学习水平等因素,以便为他们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
在情境创设中,由于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学目标需要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在学习情景一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中动词的时态变化规则;2.学生学会通过时间状语来确定动词的时态;3.学生通过实际运用握动词的时态正误。
二.情境创设的策划在情境创设中,教师需要利用即将学习的知识点来创造出一个能够给学生带来新思维的情景,并且让学生进入到一个具有积极氛围的环境中。
在学习情景一的教学中,情境创设可以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乘坐公交车的情景,来引发学生学习动词时态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具体来说,可以设置如下的情境创设:学校要组织学生去市中心研学活动,假设是参观历史博物馆。
在公共汽车站牌附近等待公共汽车,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路线的公共汽车,根据站牌上的时刻表来判断到能够搭乘那一辆公共汽车,并确定自己需要在何时下车,以便参加研学活动。
在公共汽车上,学生可以通过听宣布站名和观察站牌,来推测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到达目的地,并利用此时时间来学习英语语法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让学生举例子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动词时态规则。
在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记录,来确定回家的时间和乘坐的公共汽车线路和起点,并在实际操作中即使运用所学的动词的时态知识来看是否需要转换车线,并在适当时间下车。
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创设,学生可以在现实中学习和运用所学的动词时态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在课本上学习。
教学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导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b9452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3.png)
教学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教学情境导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这种导入方式能够扩宽学生视野、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进行教学情境导入时,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场景或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故事、图片、视频、实物等,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下面我将从科学教学的角度,给出一个关于光的教学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光的传播与反射1. 导入目标通过教学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光的重要性、特性以及传播与反射的基本概念。
2. 导入过程步骤一:教师先放映一段有关光的科普视频,介绍光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引起学生对光的兴趣。
步骤二:教师展示一些有趣的实物,例如宝石、彩虹、电灯、镜子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宝石会发光?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彩虹有七种颜色?为什么电灯能发光?为什么我们能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让学生思考光的传播与反射的原理。
步骤三: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幅图片,上面画着一条光线从水面射入空气中,折射和反射现象清晰可见。
教师问:“你们有没有看到水中的鱼或其他物体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折射和反射现象?”步骤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光的重要性和特性,如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光的折射和反射等。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实验环节,如用玻璃棒使光线折射和反射、用镜子反射光线等。
3. 导入总结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逐渐理解光的传播与反射的基本概念。
在总结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有颜色?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光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并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引导和解释。
这样的情境导入设计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和观察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光的传播与反射的知识。
同时,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兴趣。
初中课堂情景创设教案
![初中课堂情景创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75778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e.png)
初中课堂情景创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候语、介绍自己、询问信息等基本交际用语。
(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问候语:Hello!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2. 介绍自己:My name is... I am from... I am in grade... I am 13 years old.3. 询问信息: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4. 基本语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构成和用法。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应用英语。
2. 交际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任务型教学法: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英语。
四、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5分钟)(1)教师与学生用中文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如姓名、年龄、来自哪里等。
(2)学生互相用中文进行介绍,熟悉彼此。
2. 引入新课(10分钟)(1)教师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如:“My name is Teacher Wang. I am from Beijing. I am 30 years ol d.”(2)教师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如:“My name is... I am from... I am... years old.”3. 课堂讲解(15分钟)(1)教师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构成和用法。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9ec5c2cf111f18583d05a75.png)
(2)集合
(3)课后小结
(4)宣布下次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5)值日生回收器材
(6)师生再见
充分放松
七、信息技术应用
通过视频播放、挂图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踢球动作的要领,再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效果比单一的示范、模仿要好的多。因此,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体育教学特别是足球教学,有条件的话应多将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
整堂课的组织过程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流畅、新颖。
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根据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本课划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四个学习过程。
二、教学目标
1、参与中体验到足球文化的魅力。
2、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和模仿练习,使85%的学生初步掌握脚背内侧踢球技术动作,发展学生协调能力。
3、在教学比赛中追求技术、技能与享受运动欢乐的和谐统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学生初中七年级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非常喜欢足球运动,且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本课教师讲解示范,让学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采用启发、模仿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课题:足球脚背内侧踢球
学科:体育与凯凯
单位: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分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足球运动的脚背内侧踢球技术。踢球是足球技术中最基本的技术动作,也是足球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在比赛中运用得最多,主要用于传球和射门。传球不准,一方面会给同伴带来接球的困难,以至于难以完成战术配合;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被对方将球断截,乃至造成直接威胁本方球门的后果,而射门不准将会前功尽弃。所以,在初中阶段熟练掌握脚背内侧踢球技术是关键。
创设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全文
![创设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ef0454f5335a8102d220f7.png)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5. (1) 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问题:(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情境导入)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情境导入)](https://img.taocdn.com/s3/m/749ac5c3050876323112123f.png)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情境导入)【作者简介】毕国瑛,女,山东人。
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留校任附小语文教师。
1986年调上海少年报社《童话报》编辑部任编辑。
当代诗人,作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创作诗歌。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1.游戏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播放声响录音带)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5.加动作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的方法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0eefe6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e.png)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的方法教学设计情境导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特定情境或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后续的知识传授和学习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情境导入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提问引入、讲故事、演示实验等方式来实现。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境导入方法。
1.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通过模拟真实生活情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课文《邻里之间》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演绎一起邻居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到邻里间的友善、互助等特点,并通过这个情境引出课文内容。
这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2. 提问引入提问引入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预测,激活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水的升华》时,可以提问:“你们有没有看到过融化的冰块变成水蒸气的情景?你们知道是如何发生的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对物质状态变化的思考,进而引导他们学习升华现象及其原理。
提问引入的优点是能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3. 讲故事讲故事可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式,将知识点融入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数学中的加减法时,可以讲述一个与孩子们生活相关的故事,如“小明去商店买糖果,他一共拿了3块钱,买了两袋糖果,每袋1元,他还剩多少钱?”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理解和应用加减法的概念,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可理解性。
4.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通过进行实物演示或观察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生物的植物生长过程时,可以带着学生一起种植一棵植物,并观察它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到结果的整个过程。
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和过程,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情境导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1b878f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f.png)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情境导入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情境导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一节课,先从“情境导入”开始。
信息技术的应用,会让课堂更灵动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你是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情境导入的呢,请在本活动中一起来探索和交流吧!一、活动目标: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情境导入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二、活动介绍:本次活动通过导入准备、导入实施、方案修订三个环节,完成一节课的情境导入环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并与同伴分享交流心得体会。
三、活动时间:建议三周四、活动步骤:1.导入准备根据自己的授课进度,选择一节自己两周后要上的`课,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完成一份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者分析、情境导入使用资源、情境导入实施步骤、信息技术应用等。
请参考附件模板完成情境导入设计。
完成后将方案初稿提交至平台。
附件模板:2.导入实施在自己的课堂中应用“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方案”上一节课。
可以主动邀请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教师来听课,给这一节课的情境导入提出意见和参考。
3.方案修订根据同伴提出的建议,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实施情况,修订完善“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方案。
在平台上,提交“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查看其他学员提交的作品,至少点评一位同伴的作品。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06bf3f48d7c1c708a145be.png)
3、贺卡背景图片、与父亲节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素材。
六、情境导入实施步骤(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情境导入各个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它就是父亲节,想不想为父亲送上你自己最真诚的祝愿呢?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张利用Word制作的贺卡。我想如果我能收到这样图文并茂的贺卡,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学们现在一定很想知道怎么制作贺卡,是不是?下面我们就一块开始学习。(
附件模板: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课题:送给爸爸的贺卡
学科: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课时:1课时
设计者:杜超
单位:上津镇中心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送给爸爸的贺卡》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第五册第四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WORD基本操作工具后,对绘图工具、图片工具及文本框的进一步的学习。同时对本节课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关键是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父母亲,热爱自己周围的同学、老师、亲人,珍惜宝贵的情谊。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贺卡的制作步骤课件展示贺卡的制作步骤:设置纸型及页边距、添加背景图片,再插入素材图片,最后插入文本框输入祝贺词。讲解演示:任务一:设置纸型及页边距这是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内容,4任务二:背景的制作方法(1)教师演示:①在“绘图”工具栏中选择矩形工具,画出一个矩形框;②鼠标右键单击矩形,选择“设置自选图形格式”,再选择“颜色和线条”页,在颜色处单击向下的箭头,弹出各种颜色,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2)学生练习,鼓励学生小组内相互讨论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制作背景,还记得怎么做吗?谁来帮老师演示一下?任务三:插入素材图片(1)教师演示单击菜单栏“插入”,选择“图片”,再选择“来自文件”,从“查找范围”中选择课前准备的与父亲节有关的图片;
情境教学教案
![情境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b316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e.png)
情境教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情境教学设计的一堂课的教学计划。
主要目的是通过情境创设和真实情境模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情境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一些与情境教学相关的教学方法和工具;- 了解如何设置适合学生年龄和兴趣的情境;- 掌握如何设计和评估情境教学的教学活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交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我们将模拟一个城市环境保护的情境,让学生扮演环保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2.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通过PPT和图片展示,模拟城市环境问题的情境;-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环保小组,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赛前讨论:小组内讨论并制定解决方案;- 采访环节:学生扮演记者采访环保小组;- 评估和总结:通过讨论和反思,总结本次情境教学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城市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情境创设:展示一个虚拟城市的环境问题情境,包括水污染、垃圾处理等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城市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城市环保小组。
要求每个小组讨论并制定解决方案,包括水污染治理、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等方面。
学生需要合作完成任务。
4. 采访环节:选取几个小组,让其中的学生扮演记者角色,采访其他小组成员,了解他们的解决方案,并就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报导。
5. 讨论和总结:全班讨论每个小组的解决方案,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收获和不足之处。
六、教学资源和评估1. 教学资源:- PPT和图片:展示城市环境问题和情境创设的图片;- 小组讨论表格:用于小组合作讨论的工具;- 记者采访表:用于学生扮演记者采访环节的表格。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改良版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改良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038ab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10.png)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改良版标题:情境导入教学设计的改良版引言:情境导入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感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然而,传统的情境导入教学设计往往存在着过于单一和缺乏互动性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种改良版的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旨在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
一、情境选择:传统的情境导入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学习内容置于现实情境中,而改良版的情境导入则选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作为情境,增强学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例如,在生物学课程中,可以选择具有争议性的生物伦理问题作为情境,引发学生对伦理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的思考。
二、学生参与:传统的情境导入往往注重教师的引导和解释,学生的角色被较为被动。
改良版的情境导入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成为情境中的主角。
例如,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亲身体验历史事件,从而深入理解和感受历史。
三、问题驱动:传统的情境导入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缺乏问题导向的特点。
改良版的情境导入则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促进他们主动参与探索。
例如,在物理学课程中,可以通过给予学生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摩擦力的滑雪板,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寻找解决方案。
四、团队合作:传统的情境导入往往注重个体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机会。
改良版的情境导入则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合作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通过合作分享和交流,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五、多媒体支持:传统的情境导入往往依赖教师的语言和解释,缺乏多媒体支持。
改良版的情境导入则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丰富情境导入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在地理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理视频、图片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地理景观和文化。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方案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3baca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花园的基本构成,认识常见的花卉植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花园的基本构成,常见花卉植物的认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花园图片、花卉植物图片、花园构造图等。
2. 实物准备:盆栽植物、花卉种子等。
3.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教师展示美丽的花园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 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花园吗?你们觉得花园美吗?为什么?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二)认识花园1. 教师讲解花园的基本构成,如:花坛、草坪、小径、凉亭等。
2. 展示花卉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花卉植物,如:玫瑰、郁金香、牡丹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花卉植物的了解。
(三)观察与比较1. 教师分发盆栽植物和花卉种子,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3.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
(四)审美体验1. 教师展示不同风格的花园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花园的特点和美感。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花园的美和环保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观察与比较能力:评估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 审美素养:评价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情境导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0d26b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4f.png)
体育教学情境导入教学设计体育教学是一种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教学形式。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导入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意义和深度。
一.情境导入的定义情境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具体情境,使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感受、体验到学科知识的内容、价值和意义,进而增强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学习。
二.体育教学情境导入的目的体育教学情境导入的目的是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体育活动的实践,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体育教学情境导入的具体方式及操作步骤1. 问题导入法在开始体育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现实中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从中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例如,教师可以问道:“你们觉得如何才能跑得更快?”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 视频导入法通过放映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精彩比赛片段或运动健将的演讲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体育活动的美妙与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放映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们顽强拼搏、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场景,或是运动健将对于体育的态度和追求。
3. 情景模拟法通过创造一个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从中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和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足球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分组进行比拼,并通过实际的比赛体验,加深对足球运动规则、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4. 游戏导入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挑战,并通过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体育活动的基本技能和规则。
例如,通过设置跳绳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跳绳的乐趣,并通过比赛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跳绳技巧和速度。
5. 实验导入法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从而加深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篮球射球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到投篮的技巧要点和射球的规则。
音乐教学情境导入方案
![音乐教学情境导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fcaba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b.png)
音乐教学情境导入方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音乐教学内容,我常常会设计一些情境导入方案。
下面是我为音乐教学设计的一个情境导入方案:情境背景:在一次音乐课上,我决定向学生介绍一首以四季为主题的古典音乐作品《四季》。
我希望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四季的不同特点,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音乐作品。
情境导入步骤:步骤一:引出主题我会在黑板上写下“四季”两个字,并询问学生对四季的认识,引发他们的兴趣。
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四季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步骤二:呈现春季的画面在教室内张贴一些与春季相关的图片,如盛开的鲜花、绿色的树林、小鸟在树上跳跃等,并播放一段轻快欢快的音乐,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活力和舒适。
步骤三:引导学生表演请几名学生上前表演春天的场景,可以是模拟鲜花绽放、树木生长的过程,也可以是模拟小鸟的飞翔。
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活力。
步骤四:探索音乐《四季》现场演奏一段《四季》中的春季乐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春天的气息。
同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乐曲中的节奏、速度等元素,帮助他们认识音乐中的表现手法。
步骤五:讨论与总结前面的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对春季的特点有更深的了解,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听到的音乐和表演,让他们表达自己对这首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我还会跟学生们一起探讨音乐中如何通过旋律、和声等手法表现春季的特点。
通过这个情境导入方案,学生在感知春季的特点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中。
这样的情境导入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589a82d376baf1ffc4fad5e.png)
课题:《弘扬民族精神》
学科:初中思品
教学对象:九年级
课时:1
设计者:王丽娟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北魏乡郑家村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来自九年级全一册课本,时间可以抚平创伤,却无法抹去记忆,国破家亡的历史记载着屈辱,五千年的奋斗、百年的抗争,中华民族铸就了民族这魂,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生生不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民族精神的内容及其作用
2、明确民族精神的核心
3、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及表现
五、情境导入使用资源
图片、视频、音频
六、情境导入实施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杨靖宇,图片,视频
观看及体验
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感受爱国情感。
铁人王进喜,图片,视频
观看及体验
中华民族精神的朝代特点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1.理解民族精神的内容及其作用,明确民族精神的核心,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及表现。
2.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
3.注重体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感,是抽象的,注重体验,爱国主义正常化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也体现在和平建设时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列举一些事例,让同学们感受到爱国主义就在身边,并不遥远
中国政府援助阿富汗战后重建
观看,体验,讨论
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著称于世
七、信息技术应用
视图片: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地动仪,帛画等,激发自豪感,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频:黄海海战,三元里抗英,体验中华儿女浴血奋斗,宁死不屈,可歌可泣的抗争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模板(谢诗根)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模板(谢诗根)](https://img.taocdn.com/s3/m/6544e6187cd184254b35356c.png)
六、情境导入实施步骤(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情境导入各个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大家都照过镜子,你认真观察过镜子中的你自己吗?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的现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通过访谈,了解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够全面甚至不正确,比如学生还不了解虚像的含义和实质,学生以为物体离镜子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设计好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五、情境导入使用资源(介绍本课的情境导入使用的资源类型、名称、来源等)
回答
建立情境
咱们来看看哈利猫照镜子的情境,并思考平面镜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产生好奇心
设疑,收心
七、信息技术应用(说明在情境导入环节中应用了哪些信息技术手段?如何应用?)
1、在网上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
2、把视频插入到PPT课件中。
附件模板: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美术情境式教学教案
![高中美术情境式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4e599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e.png)
高中美术情境式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模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二、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以“印象派绘画”为主题,通过对印象派画家及其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印象派绘画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实践创作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印象派绘画的图片和音乐,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情境模拟:设置一个虚拟的艺术展览场景,让学生扮演艺术家、评论家等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互动交流。
3. 知识讲解:教师结合历史背景,详细讲解印象派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4. 作品欣赏:选取典型的印象派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画作的色彩、构图、光影效果等元素。
5. 实践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选择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尝试运用印象派的技法。
6.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7.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点评学生的作品,并给予建设性的建议。
五、评价方式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作品,也重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六、教学反思
教师需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情境导入教学话术教案模板
![情境导入教学话术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54d15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0.png)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情境导入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情境导入的教学原理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情境导入法的原理和技巧。
2. 如何运用情境导入法提高课堂氛围。
教学难点:1. 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
2. 如何在情境导入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案例分析材料3. 小组讨论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情境导入法的概念和作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情境导入法吗?它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几个不同学科的情境导入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
2. 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情境导入法的运用,讨论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3.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情境导入法原理与技巧1. 教师讲解情境导入法的原理,强调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2. 教师展示情境导入法的技巧,如:创设真实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等。
3. 学生结合案例,讨论如何运用情境导入法。
四、情境导入法实践1. 教师布置任务:根据所学课文,设计一个情境导入方案。
2. 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小组互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情境导入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情境导入法。
六、作业布置1. 根据所学课文,设计一个情境导入方案,并撰写一份教学设计。
2. 课后收集与情境导入法相关的资料,为下次课的讨论做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法的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情境导入法的原理和技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情境,确保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朋友们观察并找出物品的特征,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
引起幼儿尝 试的兴趣
二、幼儿初次尝试。
1、出示两只大、小纸鹤。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只大,一只小)
师:对,一只纸鹤大,一只纸鹤小,大和小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我们把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那么,大的反义词就是小,小的反义词就是大。
2、出示厚薄不同的书让幼儿观察,请幼儿听老师两次拍手的速度,引导幼儿说出厚和薄,快和慢两组反义词。
2、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想请小朋友一起帮老师把里面藏着的反义词找出来,愿意吗?
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幼儿观察,通过集体回答或个人回答的方式,说出相应的反义词(上和下、冷和热、高和矮、胖和瘦、哭和笑)
通过活动来引导小朋友说出并理解反义词
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更加直观的让幼儿来理解所学知识
七、信息技术应用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学科:语言
教学对象:大班课时:2课时设计来自:阮琼单位:二程中心幼儿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能让小朋友对身边事物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能区分不同事物的区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身边很多微小事物为例,把课堂教学生活化,简单化。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
2、能积极动脑,对实物、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及尝试操作,勇于探索。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班级大部分小朋友语言能力强,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的来描述身边的事物,一部分小朋友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看法,没有很清晰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理解反义词的含义
2、难点:能将反义词运用与生活中
五、情境导入使用资源
1、大、小纸鹤各一只,厚薄不同的两本书。
2、糖、苦瓜、橡皮泥、雪花片、长短粗细不同的圆柱积木、图片若干份。
六、情境导入实施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它们里面藏了许多的小秘密,要我们一起来观察观察,用耳朵听一听,嘴巴尝一尝,并用上你们的小手,才能把它们的秘密找出来,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找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小朋友们讨论并回答问题
提高幼儿思考问题和讨论的能力
三、幼儿再次尝试。
1、师:老师在后面的桌子上也准备了很多东西,现在请小朋友轻轻走过去,找找看,它们里面又藏了哪些反义词呢?
请幼儿品尝糖和苦瓜的味道,捏积木和橡皮泥的硬度,比较积木和雪花片的重量,以及积木的长短和粗细,并分组进行讨论,尝试说出苦和甜、硬和软、重和轻、长和短、粗和细五对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