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AML中国诊疗指南APL部分
诱导治 疗见 APL-2
诱导治 疗见 APL-3
ATRA+ 骨 ATO 治疗a 髓
评 价
完
巩
全
固
缓
治
解
疗
初始诱导失 败患者的治 疗
ATRA+ATO 巩固治疗6个 疗程
① 临床研究
② AlloHSCT
* 化疗起始时间:
低危组患者可于ATRA诱导72小时后开始, 但高危组患者可考虑与ATRA诱导同时进 行
否达到分子水平缓解 APL-4
b ATO和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均已获得SFDA通过治疗APL,但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多来
European APL 93 十年随访结果
EuroAPL93 10年随访 研究显示: 间断ATRA+持续6mp+MTX的方案 疗效佳,降低早期复发,而不增加 远期复发。
Blood.2010;115:1690-
• MTX 15 mg/m2/w × 4w
融合基因 持续阴性 者
融合基因 阳性者, 4周内复 查核实
•阴性 •阳性
融合 基因 阳性
4周内 复查核 实
阴
或者6-MPc 50 mg/m2/d × 2-4W(第3月)
性 共完按成复5个发循处环周期
阳
理
首次复发 APL患者 的治疗见
a 采用定性或定量PCR方性法检测患者骨髓细胞的融合基因(主要是PML-RAR),A证PL实-6是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pt课件
23例MRD持续阳性患者挽救性治疗的结果
病例数 3 4 9 治疗时相 MRD MRD 血液学复发 治疗方法 CT+ABMT allo-BMT CT 结果(m) 3 in CCR(64,96,98) 4 in CCR(64,92,98,118) 9 died of the disease
5
2
血液学复发 CT+allo-SCT
• RAS的表现:呼吸困难、发热、体重增加、下肢水肿、
急性肾衰、充血性心衰、胸片示肺部浸润、胸腔积液或 心包积液等 • 处理原则:及时发现,尽早治疗:DXM 10mg IV, q12h,至少4d,或至症状完全消失。除非发生严重的 RASຫໍສະໝຸດ BaiduATRA可继续应用,直至HCR。 • 感染:感染与RAS的表现难以鉴别,因此,在拟诊RAS
初治单一化疗诱导凝血异常
APL 初治:80%出凝血异常 化疗:出凝血异常加重 •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有肯定疗效 尤在高WBC者(早期出血死亡) • 肝素 —— 疗效不肯定 • 抗纤溶、纤维蛋白原补充
ATRA
• 优点: 缓解率高(初治、复发) 凝血异常快速改善 • 缺点: ATRA综合症(DA+DXM) 耐药 (单一ATRA 、ATRA+化疗维持)
• 是否需要CNS预防:尚无统一意见,其好处没有肯定
• 起病时存在高白细胞血症:需要CNS复发的预防,可在每次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南
1. 引言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一种罕见但具有高度致死率的白血病。它是一种细胞分化异常和增生的白血病亚型,主要由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s)的异常增生引起。本文档旨在提供APL的综合指南,包括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内容。
2. 病因
APL的主要病因是染色体上的某种遗传突变,导致促进白
细胞分化的蛋白质异常表达,从而导致早幼粒细胞的异常增生。最常见的遗传突变是PML-RARA基因的重排,其中PML基因和RARA基因在染色体上互换位置。其他罕见的遗传突变还
包括PLZF-RARA、STAT5b-RARA和NPM1-RARA等。
3. 临床表现
APL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出血倾向、贫血、发热和感
染等。由于早幼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患者可能出现瘀斑、
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此外,APL患者还常伴有全血细胞减
少和巨大的脾脏。
4. 诊断
APL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外周血涂片和骨髓穿刺等
检查。外周血涂片通常显示大量的早幼粒细胞,而骨髓穿刺则显示异常增生的早幼粒细胞。此外,分子生物学检测也是诊断APL的重要手段,可以检测到PML-RARA等遗传突变。必要时,流式细胞术、核磁共振等检查也可用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5. 治疗
APL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化疗方案通常
采用包括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砷酸三氧化物(ATO)的
联合方案。ATRA可以促进早幼粒细胞向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分化,而ATO可以引起早幼粒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8,39(3) : 179-183.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8.03.00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1,2]。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1]。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3,4]。
一、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1.病史和体检
2.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
(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
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FAB 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 (细颗粒型);③M3c(微颗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 混淆。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精选PPT课件
6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
维A酸或亚砷酸治疗后的分化综合征 APL细胞释放和激活细胞因子和可溶性分子 促进APL细胞黏附浸润组织器官 血管壁损伤,通透性增加 血管内液体和细胞渗透至组织间隙
7
APL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RAEB和RAEB-T 类白血病反应: CLS: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确诊方
法为测定细胞外菊粉分布和生物电阻抗分析 系统性毛细胞血管渗漏综合征(SCLS)相区别
无诱因反复发作 原因不明的低容量性低血压、血液浓缩、非蛋白尿性低
蛋白血症、全身性水肿、伴异型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综合 征 严重时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死率较高
8
诱导治疗:维A酸、亚砷酸、以蒽环类药物 、Ara-c为主的化疗及以上治疗方案的相互联合。
缓解后巩固治疗 维持治疗:维A酸、砷剂、化疗序贯、交替治疗 髓外白血病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睾丸或其他脏器
组织浸润。
注:具体参考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按危险度分层治疗 低危组:WBC≤10×109/L, PLT>40×109/L 中危组:WBC≤10×109/L, PLT≤40×109/L 高危组: WBC>10×109/L
4
90%以上具有特征性染色体易位t(15;17) 产生PML/RARα融合基因 阻断粒细胞分化成熟,导致APL发生 发病及治疗过程中极易合并DIC及CLS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专家共识
(二)APL初始诱导失败患者的治疗 1. 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失败者 ①ATO再诱导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 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2. ATRA+ATO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蒽环类 药物失败者 ①临床研究 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三、缓解后巩固治疗,建议根据危险 分层进行治疗
(一)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达到CR者 (1)低/中危组:ATRA+IDA或DNR ×3d,共2 个疗程 (2)高危组: 1. ATRA+IDA或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或 DNR ×3d+Ara-C 150mg· m-2 · d-1×7d ,共2-4个疗 程 2. ATRA+高三尖杉酯碱(HHT)4 mg· m-2 · d1×3d+ Ara-C 1g· m-2共每12h一次,共3d,1-2个疗 程 以上方案ATRA用法为20mg· m-2 · d-1×14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治疗专家共识(2014)解读
一、APL诊断
1、血常规和出凝血 (1)血常规 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 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Baidu Nhomakorabea
(2)出凝血 由于APL极易发生出凝血功能异常,因此需 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 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 凝血因子。
我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5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23
(一)低(中)危 APL 患者的治疗
3.ATRA+ 其他化疗治疗方案【砷剂不耐受或无砷剂药品时】
ATRA 25 mg·m -2·d-1×14 d+ DNR ( 45 mg·m -2·d-1静脉注射)或 IDA (8 mg·m -2·d-1静脉 注射)× 3 d ,间歇 28 d ,为 1个疗程。共 2个疗程。
2
概述: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 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 ,发 病率约0.23/10 万。APL临床表现凶险, 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 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 (ATRA )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 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 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
(一)低(中)危 APL 患者的治疗
ATRA 25 mg·m -2·d -1 联合亚砷酸0.16 mg·kg 1·d -1或复方黄黛片 60 mg·kg -1·d-1,直到 CR; 蒽环类或者蒽醌类药物控 制白细胞增高。
每3个月为 1个周期,第 1个 月:ATRA 25 mg·m -2·d-1 ×14 d , 间歇14 d ;第2个月和第 3个月: 亚砷酸0.16 mg·m -2·d -1或复方 黄黛片60 mg·m -2·d-1 ×14 d , 间歇14 d 。完成 8个周期,维持治 疗期总计约 2年。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要点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要点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絶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 ;17)(q22 ;q12),形成PML-RAR Q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 的10% ~ 15% ,发病率约0.23/10万。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碑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
—、初诊患者人院评估
1 ■病史和体检
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1 )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 且
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捆状的Auer小
体。
(2) 免疫分型: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
(3) 细胞遗传学: 典型APL表现为t(15 ; 17) (q22 ; q12)o
(4) 分子生物学:
4 .其他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胸片,腹部B超或CT(必要时)。
5•如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定量明显下降,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时,则不建议行PICC插管。
二诊断和分层
㈠诊断
1 . FAB 分型为AML-M O
2 . WHO 2016年分型为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下的APL 伴PML-RARaP日性。
3 . t(15 ; 17)APL的诊断标准:PML-RARaS*合基因阳性或染色体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pt课件
同时,要积极病原菌检测和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影响HCR的预后因子
ATRA+化疗:5%-10%未能达HCR 失败因素:脑出血、败血症、RAS→死亡 主要危险因子:老年,高WBC
早期耐药:罕见1<1/500例
有关诱导缓解治疗的若干结论
• 标准诱导方案:ATRA+蒽环类为基础的化疗 • AIDA的作用:已被普遍接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中危组)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中危组)
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中危组)初治或缓解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中危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中危)(ICD-10编码:C92.401,M986604/3)。
(二)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四版)和《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中危组)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拟定。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中危组)。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1.初治患者标准住院日≤40天。
2.缓解患者标准住院日≤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中危组)。
2.患者如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
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本病主要是辨病施治。在治疗并发症或合并症时,需要进行辨证分型。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五项检查;白细胞形态分类;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组织化学(包括过氧化物酶)或骨髓或组织病理检查;免疫表型检测;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t(15;17)及其变异型,FISH(必要时);分子生物学检查,PML/RAR 融合基因及其变异型;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输血前检查;感染或传染性疾病筛查;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B超、眼底检查。
国内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南解读(全文)
国内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南解读(全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年龄调整后的年发病率为0.23/10万,中位年龄为44岁,比其他类型的白血病中位发病年龄早[1]。与其他类型白血病不同的是,APL可以在各个年龄组中发病[2],年轻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年长患者[3]。APL主要表现为以血小板数降低和凝血紊乱为主的出血,典型体征为皮肤黏膜出血。早在1949年,法国血液病学家首先描述了某些类型白血病会有严重的出血综合征。1957年,Hillstad从临床和形态学角度命名了该病。由法、美、英协作组(FAB)分型的M3转变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的APL。在没有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治疗前,APL是最凶险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我国最早将ATRA和ATO用于APL的治疗,但目前国际上与国内的治疗方案不统一,关于哪种治疗方案长期生存率更高、治疗相关死亡率更低、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更好、是否长时间应用ATO会有砷剂重金属残留,目前国内外APL的治疗指南仍有一定差异,涉及APL的指南主要有中华医学会2014年版[4]、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2013年版[5]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指南[4]。我们主要以我国APL指南为基础,对国内外指南进行分析解读,以探讨APL的规范诊疗。
1 APL的实验室检查
1.1 血常规
诱导治疗时NCCN指南推荐血小板数维持在50×109/L,但临床很难达到;ESMO指南推荐诱导治疗时血小板数维持在(30~ 50)×109/L。对
国内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南解读
国内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南解读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种白血病亚型,其特征是异常增殖和积累的早幼粒细胞。这种疾病通常发展迅速,对患者的生命健
康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和患者进行AML的临床诊治,
国内外一直在进行相关指南的制定和更新。本文将对国内外最新的
AML指南进行解读,以便了解当前最佳的诊治方案和疾病管理策略。
一、AML诊断标准
AML的诊断需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骨髓或外周血中早幼粒细胞
的增多,存在白血病相关染色体畸变或分子遗传学异常,以及其他形
态学、免疫学或遗传学特征。根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的指南,对AML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了最新修订。
二、AML风险分层与评估
根据患者年龄、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因素,AML的风险可以
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风险分层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
测预后。目前,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协会(EBMT)和欧洲白血病研究组(European LeukemiaNet)提供了一套AML风险评估模型,即“European LeukemiaNet Prognostic System”。这个模型结合了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指标,能够较准确地评估AML患者的预后风险。
三、AML治疗策略
AML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根据
AML的亚型和风险评估,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目前,AML的化疗方案主要分为标准化疗和个体化疗两种。标准化疗方案包括7+3诱
导化疗和中等剂量阿糖胞苷联合齐留滨(ARA-C+DAuno)化疗等。个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每3个月为 1个周期。第 1个
1×2 周,间歇 2 周,为 1 个疗
月:ATRA 25 mg·m -2·d -1×2周,
程,共 7个疗程。亚砷酸 0.16
间歇 2周;第 2个月和第 3个月亚
mg·kg -1·d-1或者复方黄黛
砷酸0.16 mg·kg -1·d-1或复方
片 60 mg·kg -1·d-1×4 周 ,
2
概述: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 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 ,发 病率约0.23/10 万。APL临床表现凶险, 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 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 (ATRA )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 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 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
(3)细胞遗传学: 典型APL表现为t(15;17)(q22;q12 )。变异型 APL占2%,如t(11; 17)(11q23;q12 )、t(5;17)(5q35;q12 )、t(11;17)(q13;q21 )、 der(17)、t(17;17)(q24;q12 )、t(4;17)(q12;q21 )、t(X;17) (p11;q21 )、t(2;17)(q32;q21 )、t(3;17)(q26;q21 )、t(7;17) (q11;q21 )、t(1;17)(q42;q21 )等。5%的APL患者核型正常。常规染 色体检测有时还可发现除 t(15;17)以外的附加染色体异常。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要点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要点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 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
一、初诊患者人院评估
1.病史和体检
2.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
(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捆状的Auer小
体。
(2)免疫分型: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
(3)细胞遗传学:典型APL表现为t(15;17) (q22;q12)。
(4)分子生物学:
4.其他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胸片,腹部B超或CT(必要时)。
5.如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定量明显下降,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时,则不建议行PICC 插管。
二、诊断和分层
(一)诊断
1.FAB分型为AML-M。
2.WHO 2016年分型为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下的APL伴PML-RARα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 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2. 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
而细小,核扭曲、折叠或分叶,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③M3c(微颗粒型):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
(2)细胞化学:APL的细胞化学具有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3)组织病理学:对于高凝状态下的APL患者可通过骨髓活检,在HE染色和组织化学染色下诊断。
3. 细胞遗传学:包括常规染色体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二种技术可检测约90%典型的t(15;17)和约5%不典型易位,如t(11;17)、t(5;17)、15q24 异常和17q21等。5%的APL患者核型正常。常规染色体检测还可发现除t(15;17)以外的染色体异常。FISH可快速报告,利于尽早靶向治疗。
4. 免疫分型: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PFC)检测,典型的APL 表达CD13、CD33、CD117 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CD7、CD14、CD64、HLA-DR、CD34、CD56。
部分治疗后和复发的患者部分免疫表型发生改变,如CD2、CD34 和CD56 等。由于MPFC检测快速、特异、敏感,其可与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结合用于APL 患者的诊断和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
5. 分子生物学:(1)PML-RARα融合基因:RQ-PCR 可检出99% APL 患者的PML- RARα 融合基因,APL 患者99% 存在着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方法之一,也是APL 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最可靠的指标。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2)基因突变:部分APL患者可伴有FLT3-ITD突变。
三、诊断
具有典型的APL 细胞形态学表现,细胞遗传学检查t(15;17)阳性或分子生物学检查PML-RARα阳性者为典型APL (非典型APL 显示为少见的PLZF- RARα、NuMA-RARα、NPM-RARα、Stat5b-RARα、F1P1L1-RARα、PRKAR1A-RARα、BCOR-RARα等分子改变)。
第二部分APL的治疗
一、诱导治疗
诱导治疗按危险度(WBC、PLT)分层。
1. 低/中危组:诱导治疗前外周血WBC≤10×109/L,低危组:PLT>40×109/L,中危组:PLT≤40×109/L。方案包括①ATRA + 柔红霉素(DNR)或去甲氧柔红霉素(IDA);
②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蒽环类药物;③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双诱导治疗。
2. 高危组:诱导前外周血WBC>10×109/L。方案包括①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蒽环类药物;②ATRA+蒽环类药物;③ATRA+蒽环类药物±阿糖胞苷(Ara-C)。
3. 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ATRA:20 mg•m-2 •d-1口服至完全缓解(CR);亚砷酸:0.16mg•kg-1 •d-1 静脉滴注(静滴)至CR(28~35 d);口服砷剂:60 mg•kg-1 •d-1口服至CR;IDA:8~12 mg•m-2 •d-1静脉注射,第2、4、6 或第8 天;DNR:25~45 mg•m-2 •d-1静脉注射,第2、4、6 或第8 天;Ara-C 150 mg•m-2 •d-1静脉注射,第1~7 天。
化疗起始时间:低危组患者可于ATRA或双诱导治疗72 h 后开始,高危组患者可考虑与ATRA或双诱导治疗同时进行。
4. 诱导阶段评估:ATRA的诱导分化作用可以维持较长时间,在诱导治疗后较早行骨髓评价可能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骨髓评价一般在第4~6 周、血细胞计数恢复后进行,此时,细胞遗传学一般正常。分子学反应一般在巩固2个疗程后判断。
二、APL初始诱导治疗失败患者的治疗
1. 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失败者:①亚砷酸或口服砷剂再诱导;②临床研究;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2. 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蒽环类药物失败者:①临床研究;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三、APL缓解后巩固治疗
建议根据危险分层进行治疗。
(一)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达到CR者
1. 低/中危组:ATRA+蒽环类药物×3 d,共2 个疗程。
2. 高危组:(1)ATRA + 亚砷酸+ 蒽环类药物× 3 d + Ara- C 150mg•m-2 •d-1×7 d ,共2~4个疗程。(2)ATRA+高三尖杉酯碱(HHT)2 mg•m-2 •d-1×3 d+Ara-C 1 g/m2每12 h 1 次×3 d,1~2个疗程。以上方案ATRA用法为20 mg•m-2 •d-1×14 d。
(二)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达到CR者
1. ATRA+ 亚砷酸× 28 d,共巩固治疗6~8 个疗程或ATRA+亚砷酸×14 d,共巩固治疗12~16个疗程。
2. 以蒽环类为主的化疗:蒽环类药物×3 d+Ara-C 100mg•m-2 •d-1×5 d ,共3 个疗程(备注:以ATRA+口服砷剂达到CR者的缓解后巩固治疗,依据J Clin Oncol 2013 年发表的中国多中心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