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是一部以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为主线,全面展现了他的学术成就、
家庭生活和人格魅力的传记。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首先,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让我深感敬佩。
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
学者和翻译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致力于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学识渊博、思想开放,不断追求真理,这种学术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其次,季羡林先生的家庭生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和妻子的爱情故事
让人感动,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一生中的风风雨雨。
季羡林先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爱心让我深受感动,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能够顾及家庭,这种平衡让我深感敬佩。
最后,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待人真诚、谦和,乐于助人,深受学生和同事们的敬重和爱戴。
他的豁达和宽容让我深受感染,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阅读《季羡林传》,我对这位伟大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他的学术成就、家庭生活和人格魅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受启发。
我愿意向他学习,不断追求真理,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感谢《季羡林传》,让我有机会了解这位伟大学者的一生,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季羡林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季羡林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
20多年前就谈“和谐”本月6日,是季羡林先生的95岁生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向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祝贺和敬意,两人还一起探讨了“和谐”话题。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
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季羡林自传》是一部描写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一生经历的自传体作品。
在这部自传中,季羡林先生以真诚、坦率的语言,讲述了他从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经历了世界大战、抗战、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大事,最终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的人生经历。
读完这部自传,我深受启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识、品德和人生态度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佩。
首先,季羡林先生的学识渊博令人敬佩。
他在自传中提到自己从小就对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不断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
他在自传中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些内容,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术的热爱,他的学识渊博、博大精深,让人肃然起敬。
其次,季羡林先生的品德高尚令人钦佩。
在自传中,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诚实的反思和总结,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同时也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足和自豪。
他在书中不仅对自己的学术成就进行了回顾,还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人生态度。
他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社会的奉献,让人深受感动。
他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让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最后,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态度令人感慨。
在自传中,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对自己的成就和经历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展现了他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他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这种人生态度让人深受感动。
他的人生态度鼓舞着我,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
通过阅读《季羡林自传》,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佩。
他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和人生态度让人深受启发,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也能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品德、有人生态度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谢季羡林先生,感谢他的一生,让我受益匪浅。
季羡林的人格魅力
季羡林的人格魅力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题记曾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以他独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为人所敬仰。
季羡林先生身为“学界泰斗”、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可他从不摆什么架子,穿着打扮普通得近似农民,光从外表你根本无法判断出他竟然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领导。
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老式的人造革书包是季羡林先生的一贯装束;他言语平常,总是和善地微笑着。
虽是知名学者,却同他谈话,如沐春风。
季羡林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追名逐利,他们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甚至不惜花费代价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季先生却恰恰相反,他把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公开辞掉。
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这种不计名利,洒脱博大的胸怀,的确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据说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
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自己的行李。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一个北大副校长,竟然在刚开学的最忙的时候,给一位新同学看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行李,面对这种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你将作何感想呢?还有一事,季先生家的保姆从四川农村来,不会发面,做的包子放进锅里时多大,蒸出来还是那么大,吃起来像石头一样硬,季先生却安慰她说:“没关系,慢慢来。
”得知保姆的儿子独自在老家没人照顾,身体又不好。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读后感《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是一部以季羡林先生为主角的传记,作者是季羡林的女儿季羡林。
这本书通过对季羡林先生一生的事迹和思想的描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人文主义者的风采。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品德深深敬佩。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和“中国古代文化大师”。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文化。
他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为中国学术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丰硕,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状况》、《中国文化史》等重要著作,对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读《季羡林传》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对学术的执着和对文化的热爱。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勤奋钻研,还积极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倡中西文化的交融,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他的思想和学术观点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季羡林先生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堪称楷模。
他谦和谨慎,待人宽厚,乐于助人,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尊敬和爱戴。
他对待学术和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正能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季羡林传》,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精神的宝贵篇章。
通过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从他的学术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总的来说,读完《季羡林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对学术和文化的执着追求,也受到了他为人处世的榜样影响。
这本书不仅是对季羡林先生一生的纪念,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精神的珍贵记录。
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品德深深敬佩,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季羡林自传》是一部让人感到深刻的自传体文学作品,作者季羡林在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自己的一生。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季羡林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在学术界的杰出成就。
同时,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他对家庭、友谊和爱情的珍视。
在阅读完《季羡林自传》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敬佩和感慨。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他在中国哲学、文化和历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在自传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学术探索和研究成果,让人对他的学术造诣和学识广博深感钦佩。
他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还在西方哲学、宗教和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学术成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在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他的学术精神和学识渊博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除了学术成就,季羡林先生在自传中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友谊和爱情的珍视。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他对家庭的爱和关怀。
他还回忆了自己和朋友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以及他和妻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些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他的坚定、豁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感动。
通过阅读《季羡林自传》,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学术成就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更深的敬佩和感慨。
他的一生是充满了奋斗和拼搏,他的学术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他的人格魅力是不可取代的。
他的一生是充满了智慧和力量的,他的一生是充满了对知识和对生活的热爱的。
通过这本书,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学术成就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更深的敬佩和感慨。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季羡林自传》,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产生了更深的敬佩和感慨。
他的一生是充满了智慧和力量的,他的一生是充满了对知识和对生活的热爱的。
人格大师季羡林
人格大师季羡林人格大师季羡林季羡林是个怎样的人呢?关于季羡林的人格魅力大家是否知道呢?远在万里之外,突闻噩耗:敬爱的季羡林先生去世了!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亲切的面容。
不禁泪流满面。
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布的短消息里,给了季先生三个头衔“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虽然这是最简练的盖棺论定,但“大师”是最不能省略的。
季先生一生勤奋黾勉,每天清晨4时半即起。
或读书或著述。
90年来天天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不敢懈怠”。
从“水滴石穿”的工夫做起,一生创获良多,最后得《季羡林文集》24卷,逾千万字,内容广博精湛深厚,真正是著作等身,真正是实至名归、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然而,就在人人争说大师之时。
我却想到:季羡林先生首先是一位人格大师。
单以著作字数论,超过季先生的也还有人在。
但为什么只有季先生这么毫无诟病地、一致地受到普遍尊敬和真心爱戴呢?元他,第一位的因素就是先生高尚无瑕、几乎是至人的品格。
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季先生的。
至1991年他为“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所搞的“永久的悔”无奖征文写来开篇,始得熟稔,从此近水楼台,聆听教诲,得益良多!季先生那篇文章叫《赋得永久的悔》,一天时间写成。
把他对母亲的深爱写得至真至纯。
一时感动中国万万读者,至今仍时常被人提及。
分明是他文章写得经典,然而他却把功劳归于编辑“题目出得好”,“令我感激涕零”,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一大特点:他总是把功劳归于别人,看人也总是先看到别人的优点。
对他的前辈学人是如此。
比如他在许多文章中。
都满腔感激地怀念着胡适、汤用彤等先生;对与他同时代的大师是如此,记者就曾多次听他盛赞许国璋、张中行、启功、任继愈诸先生,夸他们的学问,更赞他们的人品;对晚生后学,甚至对普通人,他亦是如此,这方面的例子更多:比如在北京大学久久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一个来报到的新生抓住一位穿蓝布衣衫的“老工人”,让他给自己看着行李,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旁边的人目瞪口呆,原来那就是季羡林先生!但季先生一点也没生气,一直负责任地守候到一个多小时后那新生回来。
季羡林的人生感悟
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季羡林老先生,那可是咱们中国学问界的一位大佬,他的一辈子,简直就是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让人读来感慨万千,心里头那个滋味,真是五味杂陈。
季老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家庭,从小聪明伶俐,爱读书,那时候条件有限,书本少得可怜,可他却能如饥似渴,逮着啥读啥,硬是把脑袋瓜子装得满满当当。
用咱老百姓的话说,那就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季老那时候,可真是把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季老出国留学,那可是真金不怕火炼,到了国外,人家那学问,那见识,可不是盖的。
但他从不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勤奋,就像那“海绵吸水”,不停地吸收新知识。
季老常说,学问这东西,得“活到老学到老”,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那是特别有分量。
季老一生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但不管遇到啥困难,他都能从容面对,用他那颗豁达的心,去化解一切。
记得他曾经说过:“人生就像一场戏,有苦有甜,有笑有泪,你得学会演好自己的角色。
”这话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啊,可季老却用他的一生,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
季老对人生的感悟,那叫一个深刻。
他说,人生就像一本书,你得一页一页地翻,一页一页地品。
有时候,你会遇到精彩的章节,那时候,你得好好享受,好好珍藏;有时候,你会遇到平淡的章节,那时候,你也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因为平淡中,也有它的韵味。
季老还特别看重“感恩”二字。
他说,人这一辈子,得学会感恩,感谢那些帮助过你的人,感谢那些让你成长的事。
这话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却不容易。
季老一生,都在践行这两个字,他对家人,对朋友,对学生,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季老晚年,虽然身体不太好,但他依然坚持读书、写作,就像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说,人这一辈子,不能白活,得留下点什么。
于是,他写下了大量的著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季老的一生,就像那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他的故事,他的感悟,就像那“春雨润物细无声”,悄悄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他告诉我们,人生路上,不管遇到啥困难,都得坚持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季羡林传读后感(大全10篇)
季羡林传读后感(大全10篇)季羡林传读后感篇一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是因为他的品格。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的泰斗、国学大师、国宝。
而这位老者却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之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归集了季老对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么是人生呢?开篇关于人生的探讨,发人深思。
季先生提出了“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这些问题。
我虽得不出些确切的东西,但的确会使人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让我也开始思考一些有关于人生,说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关于自己学习、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会的简单问题。
因为人生万不可糊里糊涂地过,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
而之后的再谈、三谈人生,着重谈到了人性。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赋予人类的优势在于有思想、有良知良能。
与我们最紧密相关的就是伦理道德问题。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而对于我们来说应当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进而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当我开始试图了解季先生所谓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篇。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责任感随着我一步步从家庭走向学校、社会,慢慢由幼稚变为成熟,越来越觉得其重要性。
我有责任去不断的提升自己,不仅仅是为我这个个体,往实际说也是为了自己的父母,今后自己的家庭,而往大了说也是为了这个社会良好的运转。
每个人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成绩,而这种责任感我觉得真的可以推动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我是完全赞同季先生的观点的,并努力肩负起属于我的那一份责任。
我想这种使命感对我是一种激励吧,在成长的'道路上的新社会人。
在我慢慢长大成人,作为新的成年人,新的社会人,在人生中存在着许多的迷惑与彷徨。
季羡林的人格启示
季羡林的人格启示季羡林在北大这个小圈里是名教授,在全国这个大圈子里,是人人皆知的学术大师。
可是在常人眼里,季羡林是远远配不上这些头衔的。
他衣着平常,永远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从外貌看,他像一个工友。
他说话平常,声音低沉,略带嘶哑,话语不多,永远面带笑容,像一个老农。
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
同他谈话,如坐春风,决不感到紧张局促。
总之,他没有一点人们印象中的学者的架子。
季羡林没有堂堂的仪表、潇洒的风度、雄辩的口才和得体的谈吐,却赢得了广泛的尊敬,靠的是什么呢?是人格魅力。
季羡林从未对自己作过评价,但是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喜欢的人约略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读了这段文字,我就在想,人的需求总量可能是一定的,他在一方面富有了,在另一方面可能就不会有所求,或者顺其自然。
季羡林大师,他的精神生活是无人能比的,他心灵的高贵,也是一般人不能想象的,以至于他的外部表现让人们理解不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假如季先生不是真正的学术大师,他会有这样超脱吗?我想肯定不会的。
于是,我又想到了苏格拉底,他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达到了“不得不”的境界,比如,他不到非吃不可的时候,才想到进食。
正常人看来,他完全是一个疯子,他没有一点生活的情调,只有满脑子的人生哲学,什么道理他都想得非常明白,可自己又是那么的让人可怜,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我对那些贪官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呢?想不通,是一样的。
这可能就是做人的价值观不同所决定的。
有的人一直在追求个人地位和虚假的尊严,这就需要大量的物质条件作基础,一路走来,完全用金钱铺路,用美色架桥,他们的存在完全是为了感官欲望上的满足,在他们看来,爱心、责任和义务根本是虚假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更没有良知和耻辱这种概念。
感悟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情怀
感悟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情怀知道季羡林老先生才是近几年的事情,自己也真是孤陋寡闻了。
那时我翻看一本杂志,名字我忘记了,大体内容是:北大新生入学报到,有个新生让一个普通的老人给她看物品,结果在开学典礼上得知给她看东西的老人竟然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著名的学者。
读后哑然。
一个世界闻名的大学者,学界泰斗,极其普通的外在,没有任何架子,非常心甘情愿地给新生看东西。
别说是名人,就是普通人也不见得能做到这样。
因为彼此素不相识。
这是我对季老最初通过文字感知的印象。
后来对老人了解得稍微多些。
但很遗憾,季老的书,我一直没有拜读过。
昨天,我读了季老的一篇《不完满才是人生》,我为大师的观点所折服。
没有华丽的语言,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诠释着大师对人生的精辟见解。
大师对人生如是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整的人生。
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多么简单的话,多么朴实的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我们拼命追求,力求人生的完满,恰恰相反,越是这样,人生就越是不完满。
期冀完满,无异于海市蜃楼。
那是梦幻中的事情,现实不可能存在。
每个人的人生都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缺憾和不如意,达到绝对完满的境界,只能是幻想。
大师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劝慰人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要乐观而理智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不要对人生抱有过多的奢望。
大师对人生的参悟是何等透彻!大师如此高寿,与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有着极大的关系。
大师勤学向上,笔耕不辍,在住院期间也没有放弃自己在学术上的追求,大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师不为名利,不对人生抱过多过高的期望,所以,大师心态平和,潜心学术,心康体健,才会有学术上的累累硕果。
大师已离我们远去,在我们沉痛悼念大师、深情缅怀大师的时候,我们更要学习大师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让我们更加善待人生,善待自我,善待他人。
季羡林追思会在北大举行各界人士表达哀悼12日起,北京大学在百周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设立季羡林先生灵堂,每日9:00—17:00开放,接受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吊唁。
季羡林人生 读后感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季羡林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一生都在探索知识的边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他的一生也是一部精彩的人生故事,他的坎坷经历和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季羡林人生》这本书,不仅是对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回顾,更是对他的思想和精神的传承。
读完这本书,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知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能够读到大量的书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
他不仅学习了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还对外国文化有着广泛的了解。
他的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学术泰斗”。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挫折。
他曾经历过战乱、政治运动,饱受磨难。
但是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也从未放弃对人生的热爱。
他的一生是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这种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季羡林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他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他反对“文化自卑”和“西方中心主义”,主张要自信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应该是充实而有意义的,应该追求真善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他主张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尊严。
他的这些思想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让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阅读《季羡林人生》,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他的坚韧不拔和对知识的追求都让人深受感动。
求知·求真·求正——季羡林老人的人格魅力
勉而博学 , 因博学而成大家。季老先生在逆境中 自 自 强 励发奋 向上的鲜活精神力
语 言学 、 斯拉 夫语 言学 为 副系 , 加 学南 斯拉 夫文 。此 时 , 战 的 阴云 已经 渐渐 笼 并 二
罩整个欧洲大陆 , 季老并未顾及 自身安危而弃 自己学业 , 而是师从 “ 梵文讲座” 主 持人 、 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 , 并作为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坚持到最后 。
一
个 学期 短短 的 4 堂课 , 0多 季羡 林学 习异 常 勤奋 , 争分 夺秒 的 与整个德 国的 战争
机制赛跑 , 厚厚 3 大册佛典《 大事》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 , , 季老回忆当时是“ 开电
灯 以继晷 , 恒兀 兀 以穷 年 ” 14 。 90年 1 2月至 14 年 2月 , 老 在论文 答辩 和 印度 91 季 学 、 拉夫 语言 、 文考 试 中得 到 4个 “ ”获得 博 士 学位 。因 战事方 殷 , 国无 斯 英 优 , 归 路, 只得 留滞哥城 。1 , 0月 在哥 廷根 大学汉 学研究 所担 任教员 , 同时继 续研 究佛 教
读书期 间, 认真钻研《 韩昌黎集》《 、柳宗元集》 以及欧 阳修 、 三苏等的文集 , 并且在
已经 有扎 实英 文 底 子 的基础 上 , 又去 学 习 了另 一 门外语 —— 德 文 , 是不 断 学 习 正
的积累, 在考大学时, 厚积薄发 , 他同时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季老先生选
择 了清 华西洋 系 , 主修德 文 。
实用类阅读之 鉴赏评价
(6)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羡林,却赢得了 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羡林, 群众的极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 群众的极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格的 魅力。 魅力。 (7)人格,乃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 人格,乃人的性格、气质、 总和,但高挂于人格之树并常开不败的人格之花, 总和,但高挂于人格之树并常开不败的人格之花, 首推不是性格,不是气质,也不是能力,而是品德。 首推不是性格,不是气质,也不是能力,而是品德。 这是人格之本。金钱买不来品德, 这是人格之本。金钱买不来品德,权力换不来品 德,邪恶压不住品德,历史忘不了品德,而且越是 邪恶压不住品德,历史忘不了品德, 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獗的时候, 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獗的时候,越是 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品德越是闪光, 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品德越是闪光,越是具有 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 以学术“ ”“旧 黄侃与陈独秀、 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 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 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 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 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 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题指导 文章主要借助对黄侃先生几件趣事的 记叙来表现他的狂、 严谨的特点, 记叙来表现他的狂、狷、严谨的特点,读来真实 可信,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可信,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 答案 ①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 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 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②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 的特点。 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 的特点。③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 旨是刻画黄侃的狂、 严谨的个性, 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自然会选 择一些妙文趣事来写。 择一些妙文趣事来写。
季羡林人生 读后感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季羡林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作家和翻译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的变迁和发展,他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都让人深感敬佩。
在《季羡林人生》一书中,作者对季羡林的一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分析,从季羡林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人格魅力等方面展现了这位伟大学者的风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季羡林这位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在家庭的熏陶下,季羡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季羡林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信念,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次,季羡林的学识渊博,著作等身。
他不仅在儒家经典的研究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还涉猎广泛,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学术著作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中国学术泰斗”。
他的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最后,季羡林的人格魅力也是令人钦佩的。
他为人谦和、风度翩翩,处事低调,不张扬。
他的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阅读《季羡林人生》,我对这位伟大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人格魅力更是令人钦佩。
希望我们能够借鉴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为人处世之道,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季羡林人物传记
半夜有了尿,老爷子总是把两次三次憋成一次,宁愿自己睡不好也不叫醒护工,因为“他们白天也很疲劳了,晚上不
忍再让他们起来”。
一个细小的习惯,就能勾起往事。给季先生做了几十年秘书工作的李玉洁说,她注意到季老吃馒头炒菜时总是速度很
快,吃饺子、面条时速度相对慢一些。那是因为他幼年时就离开父母,寄居在同样贫困的亲戚家,每逢上桌吃饭都是
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
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
他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布衣情怀在解放军总医院一住就是4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
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
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
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20多年前就谈“和谐”本月6日,是季羡
林先生的95岁生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向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
示祝贺和敬意,两人还一起探讨了“和谐”话题。其实,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
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宽人严己前些日子,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指责季羡林先生“
自封大师”云云。季先生闻说后如往日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
感想--宠辱不惊的模范季羡林
宠辱不惊的模范共产党员季羡林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是激励着我们前进的力量。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季老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再一次感染着我,而最令我感动的,是他面对世事沉沦而表现出来的那一份豁达与淡然。
虽然大家都公认他是大学问家,但是,他对自己的学问却用这样幽默诙谐的语调概括说:“我虽然是一个杂家,但是杂中还是有重点的。
可惜,由于一些原因,不明真相的人往往不明白我干的究竟是哪一行。
”寥寥数语,一个学者的淡然和睿智尽显无遗。
面对种种荣誉,他均淡然面对。
对他来说,名誉之类的乃身外之物,不仅滋生助长骄傲,还打乱自己内心的平静,因而是“万万要不得的”。
他曾经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各种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对荣誉,他是如此释然,如此谦虚,相比之下,如今不少所谓的“名家”、“明星”、“大师”、“大腕”,各种挂职而不干实事的专家的丑恶嘴脸尽显无遗。
季羡林以一位大师的睿智,以一位智者的淡然,笑辞荣誉。
辞去的是纷纭繁杂的烦恼,获得的是问心无愧的释然。
不仅仅时面对荣誉时的淡然,他在遭受苦难时的坦然与执着更加令人感动。
文革期间,他曾被批斗抄家,当时他一度想到自杀。
他这样写自己当时决定自杀的情景:“在1967年,我被老佛爷抄了家,头顶上戴的帽子之多之大,令人一看就胆战心惊。
我一时想不开,制定了自杀的计划,口袋里装满了安眠药水和药片。
我是资产阶级反动权威,我只能采取资产阶级的自杀方式,决不能采用封建主义的自杀方式,比如跳水、上吊、跳楼之类。
《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阅读理解及答案
《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阅读理解及答案《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①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 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②季羡林在北大是闻名遐迩的名教授,在全国是誉满天下的学术大师,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他却远远“配不上”这些头衔,他衣着平常,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③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
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总之,他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④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⑤忽然一辆自行车停在他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问道:“你是季羨林教授吗?” “是我。
” “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
”说完,年轻人向季羨林鞠躬,转身上车,飞驰而去。
甚至正开着车的年轻人,认出了迎面走来的是季羨林,便立刻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出汽车,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鞠躬。
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
⑥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羨林,却蠃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格的魅力。
⑦人格,乃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但高挂于人格之树并常开不败的人格之花,首推不是性格,不是气质,也不是能力,而是品德。
这是人格之本。
金钱买不来品德,权力换不来品德,邪恶压不住品德,历史忘不了品德,而且越是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獗的时候,越是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品德越是闪光,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季羡林是一个怎样的人
季羡林是一个怎样的人季羡林是我国当代文学大家,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常高,是当代一位文学大师。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季羡林是一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季羡林是一个怎样的人羡林拥有许多大家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可以说季羡林是一个很平凡朴实的大学问家,因为季羡林从小出生的家庭不是很好,让他从小就造就一种很朴实的性格,在后来他有了大成就后依旧很低调,在北京大学当老师的时候,他的穿着是那么朴素,以至于许多学生都没有认出来他是季羡林。
所以说季羡林是个很平凡朴实的人一点不夸张。
还有就是季羡林是一个谦逊的人,我们都熟知季羡林有很多至高无上的称号,但季羡林却对这些不感兴趣,要求人们把他身上的这些称号都去掉,他觉得自己仅仅就是一位老师,而且多国语言及文学的研究是自己应该干得事,不至于得到如此的称号。
所以季羡林是一个十分低调谦逊的学者。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季羡林深知这些红卫兵的行为一定会将中国的一些宝贵的文学资源破坏掉,于是他很勇敢地站出来和他们理论,即便是面临各种各样的惩罚,他也丝毫不畏惧,由此还可以看出来季羡林是一个十分正义且心心念念关心祖国发展的一位爱国学者。
季羡林人品怎么样对于季羡林人品这个问题,曾经有人疑惑过,为什么季羡林的儿子每天都在丑化季羡林人品,他是自私的、冷漠的,同时也是无情的,他的儿子亲口这么说。
季承对于自己的父亲始终是无法理解和释怀的,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出国留学,回来后又对他的母亲冷漠,这是季承心病的主要根源。
但是在德国期间,季羡林曾经和一位德国女人有过感情,但是他知道自己是有家庭子女的,为了身上的责任他毅然回国。
这样的人其实非常有责任感的,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季羡林人品吗?他明明可以放弃,可是却毅然承担,只能说明季羡林人品非常的出众,他是一个自制力和责任感都非常强的一个人。
除此之外,其实季羡林人品在其他问题上也可以看的出来。
在学术研讨和工作中,季羡林总是耐心的倾听每一个后辈的观点和言论,细心的指导和用心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季羡林还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场所提拔这些年轻有为的后辈。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读后感《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是一部以季羡林先生为主角的传记作品,通过对他一生的经历和贡献的描述,展现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力和不朽的学术成就。
在这本传记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季羡林先生的一生,让读者对他的学术成就和品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读完这本传记,我深受启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在中国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对中国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为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传记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季羡林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使我对他的学术成就和品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中,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对中国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为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传记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季羡林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使我对他的学术成就和品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除了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季羡林先生在一生中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学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学术交流,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人才,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传记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季羡林先生在教育和学术事业上的杰出贡献,使我对他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通过阅读《季羡林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和对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事业的热爱,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社会活动中,他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和卓越的品格。
他的一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探索和对学术事业的无私奉献,他的学术成就和品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记:《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1911年8月6曰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字希,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 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在北大是闻名遐迩的名教授,在全国是誉满天下的学术大师^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他却远远"配不上”这些头衔^他衣着平常,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
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总之,他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
忽然一辆自行车停在他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问道:“你是季羨林教授吗?” “是我。
” “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
”说完,年轻人向季羨林鞠躬,转身上车,飞驰而去。
甚至正开着车的年轻人,认出了迎面走来的是季羨林,便立刻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出汽车,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鞠躬。
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
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羨林,却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格的魅力。
人格,乃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但高桂于人格之树并常开不败的人格之花,首推不是性格,不是气质,也不是能力,而是品德。
这是人格之本。
金钱买不来品德,权力换不来品德,邪恶压不住品德,历史忘不了品德,而且越是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的时候,越是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品德越是闪光,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一位哲人说过:“伟大来自平凡。
”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身上得到了证实。
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装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
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
“怀真情,讲真情”,这就形成了季羨林人格的独特魅力。
季羨林对一切善良的人,从来都以真情实意相待。
他对世人充满真诚的爱心a他爱亲属,爱朋友,爱师生,他爱与他童年时一起割草、玩耍,至今仍然目不识丁的农民;他爱一切爱过他、帮助过他的人;他还爱那些虽不知道姓名,但正直、善良的人。
季羡林还以敢讲真话而闻名。
早在1986年,他就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一文,震惊文坛。
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禁区”,有朋友劝他不要写这样的文章,风险太大。
季羨林认为,由于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胡适的评价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评价问题,而是一件涉及到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大事D自己有必要站出来说话,把真相告诉大家,还胡适以真面目。
他的文章发表后,得到学界的普遍肯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
如今,宝刀不老的季羡林,仍以平常之心,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