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部编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部编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
社 会 主
(1)赫鲁晓夫改革 2.苏联的发 ①时间 1956-1964年 ②改革措施 ③改革结果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表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
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会 主
东欧 八国







亚洲欧洲 四国
拉美 一国
表现
(2) 1949年,苏联同 保加利亚、匈牙利、波 兰、罗马尼亚、捷克斯 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 济互助委员会,简称“ 经互会”。
种植

■ 改变计划体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 ■ 鼓励庄员发展副业经济。
■ 种植玉米运动,开垦荒地
■ 要扩大对集体农庄的帮助。
改革结果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 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在5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变革 之风吹到国家上空,人民振奋起来。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
莫斯科的新老板,戈 尔巴乔夫。年轻、温
和且令人敬畏。
改革措施 加速经济改革;1988年,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 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 和“政治多元化”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苏 联
民 德
波 兰
罗马尼亚
2、政治上
取消东欧各国共 产党的自主权,按苏 联模式全方位改造。 实质:是按照苏联 模式在东欧各国建 立起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是苏 联模式的推广。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匈牙利事件爆发后, 苏联坦克开进布达佩斯
3、中国加入
1949年10月2日, 中苏建交。苏联是 第一个承认并与新 中国建交的国家。
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
尝试: 巴黎公社
现实 挫折:
发展:
一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多国: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社 会 主 义 的 发 展 与 挫 折
社会主义力 1949年,经互会成立 量的壮大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的发 勃列日涅夫改革 展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
目的: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背景: 冷战形成,苏要求东欧国家保持一致。 时间: 1949年
影响: 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将
各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东欧” ,指位 大 于欧洲东南部和中 部地区、苏联西侧 西 的8个国家,这些 洋 国家在二战后都按 照苏联模式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并与 苏联结盟,成为社 会主义阵营成员 。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25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25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被降下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大
西 洋
苏 联
民 德
波 兰
罗马尼亚
尼阿 亚尔 巴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1.1949年经互会成立 2.斯大林按照苏联模式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 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建交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根据材料你认为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这个词汇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 东欧剧变的原因 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 20世纪50年代初提 出。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 "和平演变 ".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 1所以叫 、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矛盾, 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 引发危机 2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直接原因:东欧国家改革失败,社会矛盾尖锐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î Ä Ï ¿ Ï î ¿ Ä Ä · ê Ý À à ú ¹ Õ Á Ë ª Þ ¼ Ê Ï Ö Ò Û ä Î × °¿ ² ¶ Ó 1968 350 340 Ö 1978 210 440 ±ä É Ì ¹ ¿ Ë 1968 8500 32400 Ç 1978 10500 50000 Õ Â Ô Õ ½ Ê õ · É » ú 1968 5100 4000 ½ 1978 4500 4600 Ë ¯ µ Ë ® Ã æ ½ Õ ½ ¢ 1968 360 320 º 1978 172 240 ¼ µ µ ¯ ê Ý Ä · À à ¹ ú Ë Á Õ ª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Ïî Ä¿
Äê ·Ý ÃÀ ú¹ ËÕ Áª Ïî Ä¿
ÏÖ ÒÛ äÎ ×°¿² ¶Ó 1968 350 340 ÖÞ ¼Ê µ¼ µ¯
1978 210 440
̹ ¿Ë
1968 8500 32400 DZäÉ µ¼ µ¯
1978 10500 50000
Õ½ Êõ ·É »ú
1968 5100 4000 Õ½ ÂÔ ºä Õ¨ú»
个独立的国家。
课后练习
1.“八一九”事件后,掌握苏联国家大权的是( )
A.戈尔巴乔夫 B.叶利钦
C.亚纳耶夫
D.发动政变的党内高级干部
2.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一九 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B.“八·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C.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 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改革
(1)改革的内容: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对改革的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 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匈牙利事件爆发后, 苏联坦克开进布达佩斯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40张PPT)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40张PPT)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执 政,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 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 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重 心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 形发展状态。
评价: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 制约,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反而使这一体制更 加僵化。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Ï¿ î Ä Ä· ê Ý Ã À¹ ú Ë ÕÁ ª ÖÒ Ï Ûä Î× °¿ ²¶ Ó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¹¿ Ì Ë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½Ê Õ õ· É» 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Ã Ë æÕ ½½ ¢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后,各 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政治经济 体制,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 业,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在短时间内,各国的经 济得到了不同 程度的恢复和发 展。
1。经济 经互会的成立 (1)成立的目的:为与美国的经济援欧计 划抗衡,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经 济援助和与它们的贸易联系。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1949年1月,苏联和东欧7国组成经济互助 委 员会,简称经互会。后来,阿尔巴尼亚退 出,蒙古、古巴①和越南则相继 加入,计 10个成员国。 (3)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 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 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二.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历程和挫折原因,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

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发展的

曲折性。

五. 教学方法

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为案例,分

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八年级历史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八年级历史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克里姆林宫升 起俄罗斯国旗。
内部 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主要原因)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解苏 体联 的 改 革 与
赫鲁晓夫改革 --冲击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
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直接导致解体
八一九事件 ---—加速解体 苏联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4.八一九事件
1991年,8名苏共高级官员 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辞 去总统,叶利钦控制了全 局,加速了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 件
“八一九政变”使叶利 钦成为俄罗斯的最高领 导人。
5.苏联解体:1991年 影响: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两极格局结束。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 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 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 所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 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科技进 步、玩产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 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 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 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 俄国,史称“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地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1ppt.com/kejian/lish i/
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应该怎样评价“经互会”? 2.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欧洲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 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 势力 的影响 4.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 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 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读教材85页,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1.戈尔巴乔夫改革总体效果不佳,转向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的思 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 趋势也随之加剧。 2.读教材P85,说出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和表现及实质。 2.原因:①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尖锐; 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影响;③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表现: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质: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课件(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课件(共22张PPT)
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成功地进行改革,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 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启示:
1、改革要适合本国的国情。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 摇。
……
以人民的意愿在斗争 中建立,是我们统一而强 有力的苏联!
——苏联国歌
1921—1925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对俄国如何建设社 会主义的进一步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胜利掩盖问题,错失改革良机!
1927—1945年斯大林领导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并打败法西斯集团,苏联空前强大。但也掩盖了很多 弊端和潜在的问题。
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 旷世奇功二战中,社会主义向前冲。
社 会 主 义 由 一 国 向 多 国 发 展 。
斯大林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 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 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1949年,成立经 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中国与苏联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 力量。
措施: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农产 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种植玉米运动
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共收获谷物5850万吨,占 当年全苏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 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 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这项规定导致灾难性后 果。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 玉米经常结不了穗。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D.戈尔巴乔夫
4、东欧剧变主要是指( D ) A.国家名称变了 B.国家的版图变了 C.国家的首都变了 D.国家的性质变了
5、《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讲到:“1991年,克
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
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
事件是( A )
A.苏联解体
B.东欧巨变
情景导入
1917年11月7日,列宁 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 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 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 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 了苏维埃俄国。(史称 “十月革命”)。苏俄 成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
苏联国旗
1922年底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 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 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以后爱沙尼亚、拉 脱维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等加入。苏联共 由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组成。
评价: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 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
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经互会是苏联对抗美国马歇尔计划而建立的。
中苏建交:
时间:
1949年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时间: 1950年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合作探究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 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1949年,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互会”,有利于恢复发展东欧各国经济,但是也有利于苏联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2.1949年,新中国成立,与苏联建交,掀起学习苏联高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模式弊端:政治: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经济:实行单一公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指令性经济计划等

改革者内容评价

赫鲁晓夫(侧重工业改革)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

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涅夫(侧重军事改革)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

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加强经济刺激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戈尔巴乔夫加速经济改革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倡导“公开性”“政治多元化”经济危机加重

使人们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三、东欧剧变

1.背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各国实行政治多元化。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3.表现: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四、苏联解体(1991.12.25)——社会主义运动重大挫折,两极格局结束

1.原因:

(1)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本原因)

2020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知识点整理

2020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知识点整理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二、苏联的发展和改革

(1)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使社会主义运动降至低潮,也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

(2)它终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加速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3)它造成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4)它使国际关系更加复杂。使世界范围内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激化,导致地区冲突和战乱加剧。

(1)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到位。

3,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和民族矛盾。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4,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并说明这给我国的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1)原因:步骤过急过快,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倡导的“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引起人们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对西方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2)启示: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冒进主义,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

团结。

★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和苏联,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8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8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8课笔记课题: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发展

1.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建立,并最终成立苏联。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集体化运动也在苏联全面展开,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受苏联影响,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与改革

1.苏联模式的弊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活力不足。

●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引发社会不满和腐败问题。

2.改革与尝试

— 1 —

●赫鲁晓夫改革:试图调整农业政策和改善经济管理,但成效有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军事和工业的发展,但未能解决经济体制的根本问题。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

●匈牙利、波兰等国尝试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但多未能成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瓦解。

三、社会主义的反思与启示

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2.坚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必须始终坚持其基本原理。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课件

八一九事件:加快苏联解体的步伐
国家权力转移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 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 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 最终瓦解。
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时间、标志:
1991年签订《阿拉木图宣言》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
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1976到1980平均速度为4.2%, 1981到1985为3.6%。
背景: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苏联 人民 排队 购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改革内容: 经济改革: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政治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 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改革重点:
改革前期的重点在经济领域,后来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3、改革实质:
否定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4、改革影响:
思趋放想势弃发也生随社混之乱加会,剧主无政义府状道态路蔓延,,局走势资失控本,各主加盟义共道和国路分离!
戈尔巴乔夫改革
a、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
苏联的国民经济从1989年起开始负增长,1990年比1989年下降 4%,1991年比1990年又下降5%。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精品课件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精品课件
军备上赶上美国 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
期。
勃列日涅夫改革结果?
跛脚的巨人 改革结果:失败。
食品短缺,群众排队等待购买
失败原因: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 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
1953年
措施 ①批判斯大林个 人崇拜。
②发动垦荒运动
;重发心展:饲料生产, 广种经玉济米改;革取,消尤农 产其品是的农义业务交售制 ,改行收购制;改
注解:“和平演变”。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 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社 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 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 义“和平演变”。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 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 杂和曲折。
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一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重心:
赫鲁晓夫
措施
经济改革, 尤其是农业
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鼓励农民种植玉米
②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赫鲁晓夫改革结果?
政治上
材料一: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 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 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