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旅行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益旅行的几个问题
一、公益旅行的意义:
青年时代是最美好的青春阶段,出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外,我们更需要走出去校园扩展视野,感受社会上带给我们的优越性的同时,正视社会上的一些不足;另外,现在一些主流的旅行之风盛行,但都是停留在表面的旅行,走马观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标榜着“旅行”之名却无旅行之实,收获往往不大。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单纯跟团、自驾、骑行,或者背包旅行,渴望寻求更大的精神体验。

我觉得很有必要认真审视,并希望能够将二者结合。

这种精神存在很大需求,也是社会公益氛围引导下的一个大方向。

公益旅行在旅行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行为帮助别人,刚好可以迎合这种精神需求。

这是一种将公益、旅行、社会实践三者结合的非常不错的方式。

公益旅行是一种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也能够做到的,只要我们的心大一点。

如果说做志愿者是公益志愿者的一种途径,那么参与公益旅行是人人可以参与的另外一种方式。

开展公益旅行活动的确对参与者的身心发展特别是思想认识有
很大帮助,公益旅行在路上为爱呼吁,不失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旅行方式。

二、公益旅行俱乐部活动形式:
为了更好促进以下活动的展开,我们会定期举办沙龙活动、讲座、分享会,邀请相关的专家人士开展活动。

(1)带上呼吁去旅行:在我们旅游的同时,通过我们的传播为普及某一方面的知识宣传,或者呼吁关注某一弱势群体,来实现公旅行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沿途倡导公益,宣传环保、动保、地贫、助学等公益理念,并在路上通过一些创新方式为爱筹款,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公益。

我们发出的一声呼吁,可以能会得到更多人的响应与支持,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也为改变带来了可能。

我们会不定期发起以某一主题的公益性活动,例如2014年初的环海南岛公益骑行,是以宣传的尘肺病、为尘肺病患者筹款的公益性骑行,是一支23人的骑行队伍,就行了11天的公益骑行活动。

(2)游学调研:结队到山区学校就行支教、交流,或者探讨相关的弱势群体,群体、分析他们面临的情况、就行某一问题的调研,请教拜访相关组织机构、像一些专家名流请教,或者就某一话题向相关政府机构提建议、推动发展。

(3)收集相关信息:旅行途中看到需要帮助的地区可以用图文形式联系我们公益旅行俱乐部,由我们收集整理,寻找爱心企业帮忙。

收集旧物资、旧衣物、旧书等,支援需要的地区。

我们相信用公益可以传递正能量,可以给需要的人更好的未来。

也许我们的一张照片、一张图画、一个点子、一个口号、一面旗帜、一部微电影,会为他们带来希望甚至带来改变;同时也是在为社会带来希望与改变。

三、我们能为公益旅行志愿者带来什么:
(1)公益旅行俱乐部会提供志愿者理论理论以及线下公益旅行训练和培训等服务和帮助,定期举行沙龙、讲座、培训。

(2)资源对接,可以在公益组织、其他高校团体、旅行装备、客栈、户外俱乐部进行活动对接,有较多活动资源,能为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学平台,结识各高校精英校友,在路上患难与共,另外提供资源挣旅费之外,建立社会人脉圈子。

(3)参与公益旅行后的收获:行万里路,身体身心得到历练,拥有正能量的心态;拥有交流人脉圈子;竞争意识,拥有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的拼搏精神。

;自由思考,掌握了自由的思考方式,一步步实现人生的理想。

四.应该注意的问题:
(1)首先公益旅行,别人对我们信息不足,我们并非注册组织,而是一个自发的民间组织,另外,也有公益之名行使旅游之便的嫌疑。

爱心企业。

爱心人士的不信任,资源上没有优势。

(2)一般我们的活动是跨区域帮扶,好像要去帮云南的山区学校、要到某一个地方去普及宣传。

所以跨区域太大,而且是户外活动,路上的不确定性,会让有心参与的人担心这个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另外时间跟精力上要求比较够,所以整个活动的参与门槛就很高。

同时我们组织这些活动的时候,要做很多工作来确保志愿者的安全保障工
作,队伍人数不能多,顾虑也多,所以整个活动就很不好操作。

另外资源物质方面也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

(3)公益旅行,一个旅行与公益宣传兼顾,为了赶路可能不得不减少
宣传时间,也可能为了享受旅途没有将宣传放在首位,两者一旦处理不好,会影响志愿情绪、也可能影响活动效果,所以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

五、公益志愿者的来源:
很多人都很乐意结合自己的兴趣去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公益活动,在兴趣的基础上加入公益环节。

(1).按群体范围分的话,大学生是我们志愿者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时间精力比较充沛,另外他们对公益服务比较热心,并能从中体现自身价值,另外大学校园氛围的影响下,他们更容易接受这种公益理念。

另外,还有部分是社会青年工作者,特别是对旅行心存向往的,或在工作中厌倦、疲惫状态的,渴望通过一些活动来调整,一般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这类特殊的旅行,让自己的价值更好的体现,另外认识新的朋友。

(2)在兴趣上分的话,大部分是旅行爱好者,或者对旅行比较向往的,公益旅行对不少人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大家愿意在自己做自己兴趣的事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另一部分是公益理念的认同者,他们热衷于做公益志愿者,对这样的公益形式比较感兴趣。

六.公益旅游志愿者的反馈
公益旅游志愿者参加完这样的活动后,看到自己一路上的成果,确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带到了一些人,或者将一些只是传播出去了,他们会对自己的经历感到自己后,有一种自身价值得以体现的喜悦,对自己这段经历的肯定。

另外,这样共同为一个目标在团队中共同进退,分享着一路上的喜与悲,奉献的同时也有所成长,更是认识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找到存在感与价值,有着共同理念,互相支持。

这样的公益性旅行使旅行更有意义,不同于一般的旅行,让志愿者更乐于分享这段经历,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提高旅行者的综合素质,有了更好的心态。

升华了社会责任感、增长知识,享受了旅行跟公益的双重快乐。

七、当地居民的态度:
其实当地居民对这样的公益活动是持欢迎的态度的,也很支持。

特别是到一些山区学校进行支教、调研、交流得活动,他们对我们的到来心存希望和感激。

心存希望是因为我们带来了信息、带来一些资源,能够传递给当地的孩子以及当地居民,另外我们可以将他们的信息传播出去,通过照片、视频、调研结果、交流报告等,也是他们对社会有信心的体验,也是他们一小部分精神寄托。

另外一种是我们到当地开展公益宣传的情况,这类活动没有太明显的利益关系。

大部分当地的居民也是很支持,上次在海南的公益骑行活动中,一路走来,参与公益环节的人很多,他们通过签名捐款来致贺
词我们。

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作秀。

对此类活动的不信任,也有部分人不认同这种公益理念。

刘艺星 2014/4/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