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2.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2.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2.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2章的第2节,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方程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函数、方程等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具、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讲解:讲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演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和探究,加深对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

4.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

5.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它既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延续.又为高中数学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以及三个“二次”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奠定基础.2、重难点的确点重点:从数和形两个角度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互相转化问题.难点:灵活运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决问题;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二、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数学思考:运用类比、猜想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过程,认识到事物的互相联系与转化.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三、学情分析已形成的:1、能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图象,有一定看图识图能力,并能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草图.2、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待形成、提升的:1、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总结能力.2、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和研究时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3、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四、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和探讨法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过程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学习活动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最终让他们学会学习.2、学法分析通过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活动1:问题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有怎样的联系?师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最后分别从数与形这两个角度得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问题2:类比猜想一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师生活动:老师展示问题,学生回答.得出当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函数值y=0时,则得到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若把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中的常量0变为变量y,则得到二次函数y=ax2+bx+c(a≠0).设计的意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探索新知.(二)探究新知活动2:问题:如图,以40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m)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h= 20t-5t2问:(1)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2)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3)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4)小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师生活动:第(1)问师生共同分析,先用代数的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用图象法对此问进行解释和分析.第(2)问由学生分析并展示过程,同时让学生用图象演示为什只有一个时间小球的飞行高度达到20m?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从二次函数的性质(即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来说明为什么只有一个时间?剩下的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代表分析并展示过程.设计的意图:让学生用数与形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活动3:小组合作问题:根据刚才例题的讲解,类比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对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进行讨论,并请代表展示结果.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1)“数”: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函数值y=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2)“形”: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设计的意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得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活动4:观察发现(1)观察二次函数①y=x2+x-2,②y=x2-6x+9,③y=x2-x+1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函数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是:①个②个③个.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①②③ .(2)已知一元二次方程①x2+x-2=0,②x2-6x+9=0,③x2-x+1=0,则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①Δ 0,有根②Δ 0,有根,③Δ 0,有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①,② ,③ .思考:二次函数y=ax2+bx+c(a≠0)与x轴交点情况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情况有怎样的联系?师生活动:老师展示问题,学生观察填空.通过观察(1)与(2)的结果,对思考问题进行合作讨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观察,得出判别式和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个数的情况的关系.并让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三)归纳新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师生活动:通过以上环节的探究,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归纳,并展示结果。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 适用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一 次项系数都可以分解的情况。
配方法
• 通过添加和减去特定的数值,将一元二 次方程配成完全平方的形式。
• 适用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一 次项系数无法直接分解的情况。
联立方程组解法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1
联立方程组
将多个一元二次方程联立起来,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方程的解。
经济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于经济学中的成本、收入、利润等相关问题的建模和分析。
工程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在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如弧线造型、平面结构力学等的计算和优化。
总结和回顾
通过本课程,我们深入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特点,解的求法,图像 和性质,分解和配方法,联立方程组解法与应用实际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 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函数图像
顶点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抛物线, 具有对称轴、顶点等性质。
二次函数的顶点是抛物线的最 高点或最低点,对称轴通过顶 点。

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称为根, 根的个数与方程的解的个数相 等。
分解和配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分法
• 将一元二次方程分解成两个一次方程, 每个一次方程的解即为原方程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欢迎参加本次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分享。本课程将深入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 定义和特点,以及解的求法,图像和性质,分解和配方法,联立方程组解法 与应用实际问题。让我们一起开始吧!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特点
1 定义
一元二次方程是一个包含未知数x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的等式。
2 特点
它的最高次项是二次项,拥有一个未知数,和三个系数: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 数项。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本次说课人,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般式20(0)++=≠及相关的概念,并会应用ax bx c a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本节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基础,是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

同时,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函数、高次方程、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本阶段的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从实际问题入手,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三、教学目标分析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并且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本节课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3.通过数学模型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以及我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把握,本节课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和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首先介绍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关系。

接着,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包括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等。

最后,教材又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于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和应用,可能还不是很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二次函数知识,来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性质。

2.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包括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等。

3.培养学生利用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以及如何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实物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2.讲解: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包括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等。

3.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二节的第1课时的内容。

教材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入手,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

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是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可以把方程看成函数值为某个定值时的情况,所以,研究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是对函数的进一步深化。

学生在一次函数时已经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之间的联系,本章专设一节,通过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再次展示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

这样既深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又可以运用二次函数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问题,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知识,对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已有初步认识。

但是运用函数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够,仍习惯于孤立地看待方程与不等式的问题。

本节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提升用函数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几何意义;理解抛物线与横轴的三种位置关系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2.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过程,结合图象,进一步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

3.运用函数思想解决问题,体会事物之间的转化,提升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利用函数解决方程的有关问题.难点:将方程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运用函数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教学策略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说起,采用类比的方法研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以实际问题为情境从数与形两个角度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 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它既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延续. 又为高中数学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以及三个“二次” 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奠定基础.2、重难点的确点重点:从数和形两个角度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互相转化问题.难点:灵活运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决问题;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二、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数学思考:运用类比、猜想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过程,认识到事物的互相联系与转化.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三、学情分析已形成的:1、能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图象,有一定看图识图能力,并能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草图.2、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待形成、提升的:1、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总结能力.2、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和研究时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3、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四、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和探讨法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过程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学习活动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最终让他们学会学习.2、学法分析通过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活动1:问题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有怎样的联系?师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最后分别从数与形这两个角度得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问题2:类比猜想一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师生活动:老师展示问题,学生回答.得出当二次函数y=aX+bx+c(a工的函数值y=0时,则得到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工;0若把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丰0)中的常量0变为变量y,则得到二次函数y=ax2+bx+c(a工.0)设计的意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探索新知.(二)探究新知活动2:4问题:如图,以40m/s 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 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m)飞行时间t(单位:s)2之间具有函数关系:h= 20t-5t 2问:(1)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2)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3)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 ?4 小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师生活动:第(1)问师生共同分析,先用代数的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用图象法对此问进行解释和分析. 第(2)问由学生分析并展示过程,同时让学生用图象演示为什只有一个时间小球的飞行高度达到20m?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从二次函数的性质(即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来说明为什么只有一个时间?剩下的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代表分析并展示过程.设计的意图:让学生用数与形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活动3:小组合作问题:根据刚才例题的讲解,类比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现在以小组为单 位对二次函数与 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进行讨论,并请代表展示 结果•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交点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1)"数”:二次函数y=ax 2+bx+c ( 0)的函数值y=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一元二次方 程 ax 2+bx+c=0 (0)的根;(2) "形”:二次函数 y=ax 2+bx+c ( a * 0)的图象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 ax 2+bx+c=0 (a丰 0)的根.设计的意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 得出二次函数y=ax 2+bx+c(a 丰0)的图象和x 轴交点的 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 ax 2+bx+c=0(a 丰0)的根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活动4:观察发现(1 )观察二次函数①y=x 2+x-2,②y=x 2-6x+9,③y=x 2-x+1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函数与x 轴的交点的个数是:① ______________ 个② _________ 个③ _________ 个• 函数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为:① 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 ③x 2+x-2=0,② X 2-6X +9=0,③ x 2-x+1=0,则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①厶_0,有_根 ②' _0,有_根,③△ _0,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① ___________ ,②, ③ •思考:二次函数y=a/+bx+c(a 工与)x 轴交点情况与一元二次方程 ax 2+bx+c=0(a 却的根的情况有怎样的联系?师生活动: 老师展示问题,学生观察填空•通过观察(1)与(2)的结果,对思考问题进行合作讨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观察,得出判别式和二次函数与 系.并让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三) 归纳新知(2)已知一元二次方程①x 轴交点个数的情况的关 -2 -1^*11 2 X-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及用表格法归纳知识的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

2.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元一次部分知识点的回顾,同时又是方程组和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思想方法的基础。

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通过引入实际的生活问题,使同学对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兴趣增大,对比已经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正确抓住其本质特点,形成概念。

为进一步学习方程的解法和简单应用起铺垫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能使同学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而且可以提高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是今后继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基础,因此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

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纲要,我从以下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在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1.复习巩固,引入新知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因而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引入问题,易于被同学接受和感知,所以我列举了生活中长方形草坪的面积问题,从情境分析中,更结合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得出了一个新的方程。

而通过与已知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一般形式的对比和比较,分析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

从生活情境和从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利的进行新课。

2.启发探究、获取新知通过上述情境,让同学们合作交流,列出新的方程式。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1)节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同时为今后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打下基础。

(二)、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快乐,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介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与不同,立足渗透类比这一重要思想方法,又根据大纲的要求,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还有常数项。

因此这节课的关键则为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课堂实验的研讨,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学生分析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

九年级的学生较为活泼开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较强。

使得他们很快就能融入课堂,接受知识也事半功倍。

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列出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关方程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变厌学为乐学。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1《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1《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1《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1节的内容,它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较为复杂的方程。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新的解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2.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实践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讲解与演示: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并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在合作交流中讨论解题思路和解法。

4.应用与拓展:让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拓展训练。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和应用。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说课稿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说课稿

《§2.8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探索法教学过程:1、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2、新课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 (m )与运动时间t (s )的关系可以用公式 h =-5t 2+v 0t +h 0表示,其中h 0(m)是抛出时的高度,v 0(m/s )是抛出时的速度。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说课稿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说课稿

第二章二次函数8.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说课稿彬县公刘中学康亚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八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h的根就是二次函数y=ax2+bx+c与直线y=h(h是实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教学难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h的根就是二次函数y=ax2+bx+c与直线y=h (h是实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过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之前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代数表达式的三种表示方法,其中主要对一般式和顶点式做了大量的训练,因而从“数”的方面对二次函数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对交点式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特别是对于从数形结合的这一数学思想来认识二次函数,他们对整章各节知识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完整的形成,通过从本节课学习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开始,学生将会对二次函数的“数”和“形”真正开始进行全面、深刻的接触。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认识与处理.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也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起铺垫作用.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置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理解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这一条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能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三、重点、难点分析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四、教法和学法分析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知识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动手与观察,思考与交流,归纳与总结.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课,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五、教学过程分析1、激疑课前回顾:什么是方程?我们学过的方程有哪些?【设计意图】复习方程的概念,元与次的概念,让学生整理已经学过的方程类型.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教科书本章的章前图,请同学们阅读章前问题,并回答:问题1.这个方程属于我们学过的某一类方程吗?师生活动:观察新方程,分析此方程的元与次,尝试为新方程命名.【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某些实际问题的模型,体会学习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合理的构建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新知识.问题2.这样的方程在其他实际问题中是否还存在呢?你能再想出一个例子吗?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二次项产生的原因,从熟悉的实际背景中,很有可能从矩形的面积出发,设计情境.【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走向对一元二次方程产生的根源的探求,在编制情境的过程中,他们将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自己编制情境并列出方程,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同学给出的情境去列方程,或者阅读课本上的实际问题.以课本上的第一页章前部分的问题作为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在数量关系上具有典型性,比较容易理解,通过从数学的角度研究这类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学习目标:揭示目标.2、解惑指导自学1:结合学案自学课本第2页至第3页例题以上的内容,小组交流以下问题:给出课本问题1、问题2的两个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建立方程.问题1 如图21.1-1,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个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 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问题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你说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全部比赛共有______场.若设应邀请个队参赛,则每个队要与其他____个队各赛一场,全部比赛共有_______场.由此,我们可以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化简得________________.问题3.问题1、问题2列出来的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最高次数各是多少?这些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师生活动: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语言转化成数学的符号语言,体会运算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学习建模.将列得的方程化简整理,判断出方程的次数.【设计意图】在建模的过程中不仅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对二次项产生的根源将更加明晰,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让学生回答方程的元与次,一是让他们体会统一成一般形式的必要性,为概念的形成做铺垫,分解教学的难点;二是让他们明确教学的主线,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问题4.这些方程是什么方程?师生活动:观察本课得出的一些方程,思考它们的共性,同学们尝试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并且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其中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问题5.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为什么规定a不等于0?【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给出定义就是对过去所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的类比和对比,概括一般形式是对一元二次方程另一个角度的理解,是对数学符号语言的应用能力的提升.另外就是一定要注意到a不等于0这个条件.问题6.请你说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师生活动:可以由学生举手回答,也可以随机选择学生回答,调动学生广泛地参与.追问学生所举的反例为什么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是什么方程?【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举例,应用概念,从正反两个方向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在追问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将已有的方程梳理成比较清晰的知识体系,如下:开发学生认识的资源,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去深入理解同一概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的收获,实现分层教学分层指导的效果.指导自学2:自学课本第3页例题,模仿例题完成课本第4页的练习.完成后小组交流核对答案.补充: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2);(3);(4);(5);(6).答案(2)(5)(6).师生活动:用概念指导辨析,方程(3)与(4)同学们可能会产生争议,(3)帮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是整式方程,(4)体会化为一般形式的必要性,对a≠0条件加深认识.【设计意图】补足学生所举正反例的缺漏,追问:有二次项的一元方程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吗?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深化对一元、二次的认识.3、知道:小组展示交流成果,对有疑问的地方,其他小组起来补充,如果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由我来补充.4、践道完成学案上践道部分的练习题,小组核对答案,组内先自己解决出错的问题,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提出来由其他小组解答,如果有不完整的我再做进一步补充.【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掌握情况.在形式比较复杂的方程面前,通过辨析方程的元、次、项看清方程的本质,深化理解,淡化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记忆.达标测试设计:1.下列方程哪些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1);(2);(3);(4).【设计意图】考查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2.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A. B.C. D.【设计意图】考查的条件.3.将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指出二次项系数.【设计意图】考查化简方程的能力,及对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的掌握情况.4.已知关于x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设计意图】考查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中的条件.5.已知关于的方程方程当m满足__________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满足___________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设计意图】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6.是方程的一个根,那么=_________.【设计意图】方程的根的意义.7.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有一面积为60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去5m,另一边剪去2m,恰好变成正方形,试求正方形的边长.【设计意图】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8.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是,求的值.【设计意图】根的意义,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5、成道小结:(1)同桌两位同学互相叙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各字母的含义,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并举例说明;(2)让学生把本节课所做的练习题通看一遍,然后与同学交流做这类题需要注意的地方,或者是还存在的疑问,以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布置作业.A组:课本第4页复习巩固1、2、3B组:综合运用4、5、6、7【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板书设计:学评价: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付家堰中小学家付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二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容,现就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思路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如下: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容是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教材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入手,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

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容。

二、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特别的,八年级时学生已经了解到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就是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心理上,老师应抓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很多,在学习了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解法的探求兴趣,进而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类比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上来,顺着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导加以激发。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在探索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对函数的图像和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并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并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黑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通过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3.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5号考生。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一元二次方程,我将根据新课标的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本节课采用的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是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后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进一步学习,为后面二次函数的学习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联系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生活,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类比的学习过程中,减少学习数学的陌生感,增加学习的乐趣。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我设置了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解。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有效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学法本节课将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完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我将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性的教具,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实践体会数学学习中蕴含的类比等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的综合素养。

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以新课标为准绳,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小组学习为依托。

将本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A/B/C/D/E五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

此种分组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实践、共同提高。

教学过程分为四步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白板动画展示人体雕像黄金比例的问题,导入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思考此类方程与之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不同点。

【教案】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说课稿-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案】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说课稿-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内容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3节,以下我将从教学分析与处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教学效果与教学反思、练习、作业和板书设计等九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第一方面:教学分析与处理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用函数理解方程和不等式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用二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让学生在初中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用函数统领方程和不等式的意识,进而体会数学的整体性。

作为高中数学课程中的预备知识,本章起着衔接初高中数学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本章知识的学习,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习惯、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实现从初中到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第二方面: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教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特别的,八年级时学生已经了解到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就是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心理上,老师应抓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很多,在学习了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解法的探求兴趣,进而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类比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上来,顺着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导加以激发。

第三、四方面: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现实意义。

(2)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整体性.(3)能够借助二次函数,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并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提升数学运算素养.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使研究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更具一般性和代表性,因此,从函数的角度来研究方程和不等式,体现数学的整体性,凸显函数的重要地位,其中涉及的数形结合、函数思想等都是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来阐述本次说课。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解法,所以,为本节课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另外,本节课是后续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它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故而,既锻炼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还能够完善学生在方程这一部分的知识,让学生在方程这一部分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本阶段的学生类比推理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很多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的事例,所以在生活上面有了很多的经验基础。

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渐形成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以及提高类比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

(二)教学难点建立数学模型列方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古人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这句话说明教学是有一定的方法,但是却没有固定的方法,难能可贵的是选择适合自己以及自己学科的方法。

所以,我针对数学学科以及学生等特点,制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付家堰中小学刘家付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二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就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思路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教材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入手,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

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特别的,八年级时学生已经了解到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就是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心理上,老师应抓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很多,在学习了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解法的探求兴趣,进而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类比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上来,顺着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导加以激发。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在探索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策略
采用类比的方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交流,分组合作,同时老师设定一定的问题环境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最后在老师的释疑、归纳、拓展、总结的过程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十个教学环节:1、问题呈现;2、课前小试;3、情境导入;4、合作探究;5、知识小结;6、知识反馈;7、知识归纳;8、课堂检测;9、我的收获和疑惑;10、作业布置。

六、教学程序设计
1、问题呈现
(1)你对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在X轴上方、下方、X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点是怎么理解的?
(2)用图象法解方程:2x - 3 = 0
(3)你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常会想到哪几种解法?
(4)你想过能否象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那样去用二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吗?该怎样去操作呢?
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从而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可使学生养成一个主动思考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课前小试
1. y=ax2+bx+c (a,b,c是常数,a≠0),y叫做x的__________。

它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它的对称轴是直线x=_____, 顶点坐标是(,)。

2. 抛物线y=2(x-2)(x-3) 与x轴的交点为___________,与y轴的交点为________。

3.求方程:x2-2x+2=0的根。

4.函数y=x2-2x+2 当y=0,1,2时,x等于多少?
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检测和加强对前面知识的掌握,并为本节的导入作铺垫。

3、情景导入
事例:以 40 m/s 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 30°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 h (单位:m )与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 h=20t - 5t2.
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事例。

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

4、合作探究
认真思考情景中的事例,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 15 m?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 20 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 m?为什么?
(4)小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5)画出函数h=20t - 5t2的图像和函数h=15,h=20,h=,h=0的图像。

(6)说出图像上函数h=15,h=20,h=,h=0分别与函数h=20t - 5t2的交点情况。

(7)从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像两方面思考,(1)(2)(3)(4)和(6)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让学生根据函数的函数值去求自变量的值和巩固画函数图像的步骤;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数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

5、知识小结
(1)在第(1)小题中,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解,从函数解析式看,就是自变量取这两个值时函数值为15,从函数的图像看,就是直线h=15与抛物线h=20t-5t2有两个公共点。

(2) 在第(2)小题中,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同的解,从函数解析式看,就是自变量取这个
值时函数值为20,从函数的图像看,就是直线h=20与抛物线h=20t-5t2有一个公共点。

(3) 在第(3)小题中,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数解,从函数解析式看,就是自变量取任何实数值
时函数值都不会为,从函数的图像看,就是直线h=与抛物线h=20t-5t2没有公共点。

(4) 在第(4)小题中,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解,从函数解析式看,就是自变量这两个值时函
数值为0,从函数的图像看,就是t轴与抛物线h=20t-5t2有两个公共点。

6、知识反馈
(1) 函数y=x2-6x+9的图像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公共点的横坐标是多少?当y=0时,x等于多少?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值是多少?由此,x2-6x+9=0的根是多少?
(2) 能利用(1)中方法得出x2+x-2=0和x2-x+1=0的根吗?
(3) 如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没有公共点,ax2+bx+c=0有几个根?如有一个公共点呢?有两个公共点呢?
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让学生在理解情景中问题的基础上完成这两个问题,并且学生自
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

7、知识归纳
一般地,从二次函数 y = ax2 + bx + c 的图象可知:
(1)如果抛物线 y = ax2+ bx + c 与 x 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 x0,那么当 x = x。

时,函数值是 0,因此 x = x。

是方程 ax2 + bx + c = 0 的一个根.
(2)二次函数 y = ax2 + bx + c 的图象与 x 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 c = 0 的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8、课堂检测
(1)完成下列表格
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所学的知识和探究的问题感觉比较零乱,没有一个系统的、一般的理解与认识。

所以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来及时地把问题和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给学生一明细的系统化的认知。

(2)完成课本P47 第一题。

9、我的收获和疑惑
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以及还有哪些问题没能搞明白。

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这一环节可以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主动的、深层次的的回顾与反思,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记忆与理解,同时也便于老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掌握和调整以后的教学思路。

10、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A:教材P45第三题;B:教材P45第二题;C:教材P45第一题。

课外作业:(1):长江作业中本节内容;
(2):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作业设计的意图:分层课堂作业的的布置主要强化不同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本节知识点的练习,课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想通过“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来强化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评价和反思: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课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独立思考与团结合作学习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