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区域认知”素养下的透视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发布时间:2022-07-08T05:39:03.623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9卷3月5期作者:杨涛

[导读]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区域认知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表现为能够分析、概括地理事物的特征,能够运用区域的观点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

杨涛

章丘中学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区域认知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表现为能够分析、概括地理事物的特征,能够运用区域的观点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评价与开发,以此来帮助学生多角度认识区域问题、分析区域问题。基于此,本文章对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内涵;培养策略

引言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将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应用到具体的区域,解决区域实际问题,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不同区域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方式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分析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与联系,了解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提升区域认知能力,渗透人地协调观念。

一、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

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一种思想方法,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地理的一种手段。简言之,就是从区域地理出发,通过采用一定的区域认知的方法,对该区域中的一系列景观、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进行研究,继而对该区域了解得更好的一种过程。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并不是一件易事,其需要学生能够对该区域进行了解,同时还要能够具备对地理环境、各类要素分析的能力,即一定的思维和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对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等进行探究,继而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2020届高三地理学科素养:区域认知例题讲解

2020届高三地理学科素养:区域认知例题讲解

2020届高三地理学科素养:区域认知例题讲解

一、例题讲解

例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3000公里。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重要的合作项目,瓜达尔港、产业园区、公路铁路和能源为四个建设重点。通过该走廊建设,逐步完善巴基斯坦与中国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巴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材料三: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终点,和从巴基斯坦向中国新疆油气运输管道起点的瓜达尔港是巴基斯坦难得的深水良港,毗邻巴基斯坦和伊朗边界。

(1)分析瓜达尔港建设的优势区位条件。

(2)说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需要克服的恶劣自然条件。

(3)说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贯通将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瓜达尔港邻近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邻近印度洋主航线和世界主要石油产地);扼守波斯湾出口,地理位置重要,为阿富汗、中亚各国、中国新疆等地区最近的出海口;瓜达尔半岛三面环海,港阔水深,终年不冻;地处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便于筑港。(2)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部分路段气候高寒,冻土广布;部分路段沿线沙漠广布;部分地段春季融雪性洪水(或夏季暴雨)等。

(3)拓展运输新通道,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贸合作,带动经济发展;带动中国西部内陆的对外开放和城市化建设,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

【解析】

(1)港口的建设需考虑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以及特殊的位置条件:结合图示和材料“瓜达尔港是巴基斯坦难得的深水良港”可知,瓜达尔三面环海,为优良的港湾,海水深度大,利于大型轮船进出,地处25°附近的低纬地区,全年温度高,港口终年不冻,通航时间长;读图,瓜达尔港位于海拔25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利于港口建设;瓜达尔港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运输油气资源,该港口“毗邻巴基斯坦和伊朗边界”,距离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出口量最大的波斯湾地区近,油气资源运输距离短、成本低;为阿富汗、中亚各国、中国新疆等地区最近的出海口,地理位置重要,航运需求量大,港口腹地大,发展潜力大。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

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对高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的应试教育,更加注重

学生全方面的地理素质培养,本文针对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如

何培养等问题进行简单剖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教学;区域认知

一、引言

1.1 地理核心素养

王向东、袁孝亭在《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一文中,比较详细地

阐述了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

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

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等三个部分。地理素养具备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

方面。本文主要从区域认知,进行简单剖析。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的基础,指的

是人们要具备对人与地理环境的特点以及问题进行分析,进行预判的这种方法与

能力。在运用区域综合分析以及区域比较等各种区域分析方式,是进一步掌握整

个区域的特征以及区域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对该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1.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学业测评体系的构建

构建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学业测评体系通过模块学业必修课程完成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

综合思维的测评。高中地理学业测评的建构,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地理试题解析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地理试题解析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地理试题解析

作者:张欢

来源:《读写算》2020年第07期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地理核心素养的相应的测评要求已有所体现,下面,笔者在分析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分析高考地理试题研究,并结合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研究以及试题的结构、形式、内容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契合。

一、“区域认知”下的试题探究

(一)基于整体性思想下相应的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综合分析能力”为整体区域认知中尤为关键的一项思维能力,这里指的是将整体划分为若干个“部分”,促使复杂趋于“简单”,进而进行精确的研究。地球表面本身就是由若干个要素所构成的,每一个要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就今年全国卷的三份试卷来看,比较注重基于整体性思想的区域综合分析考察。

比如Ⅱ、Ⅲ卷的37题(1)就分别以“浙江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为相应的问题切入点,从而来就学生的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加以考查。此外,试卷中也涵盖了区域动态演变的相关考查。比如,Ⅰ卷11题所提到的“渭河洪峰”,该题目就融入了黄河中游相应的地理知识,就其中的水文水系特征加以考查;而Ⅱ卷9~11题,也涉及了类似于“修水库”等内容。综合来看,选择题之中主要考查A要素变化就B要素特征的影响,而其他类型的题目就此方面内容的考查难度较大。比如,Ⅰ卷36题(1)就重点考查了地形变化就包括区域水文、气候、湖泊等多个不同要素影响的综合性分析,而Ⅲ卷37题(2)重点则在于基于多方面因素作用,河道所发生的变化的推理探究。此种类型的题目突出了就地理过程的考查,考生需要立足于变化发展的眼光来思考相应的问题。

浅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渗透——以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为例

浅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渗透——以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为例
后 全 面停 止 采伐 天 然林 。 图1 示意1 9 7 6 年 、1 9 8 7 年 和2 0 0 0
年该 地 区 大熊猫栖 息地 范 围的变化 。
6 0
考 试 研 究
例2 . ( 2 ( ) 1 6 年 高考新 课 标 全 国 文综 卷 l 第3 7 题 第1
± 箜 塑 ≥ : 壅 垒鲎 一
主要 途 径 。

人 地 协 调 观 以探 索 可 持 续 发 展 路 径 为 主

人地 协调观 是地理 学和地理教育 的核心观点 ,是
学生要 正 确解 答此 题 ,必须 有正 确 的人地 协调
观 ,充分认识道路选线与动物栖息地之问的关系 ,要达 成人与 自然的协调,在人类工程建设的过程 中,必须尊 重野生动物栖息地 ,人与人要平等 ,人与动物之 间也要 平等 , 道路选线要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 ,可以参照 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成功案例 ,建设生态走廊 ,减少 植被破坏 ,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
学生在地理学 习过程 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 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缜密的地理思维,满足 终身发展的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高考地理试题 中,渗透地理学科素养是行之有效的考查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有机形式。
关键词:地理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高考
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 、综合 思维 、区域 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四大方面。一年一度的普通高考是 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 ,是挖掘学生技能 、诊断学生 认知的最佳手段 ,地理高考试题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视域下地理核心素养的测评路径

区域认知视域下地理核心素养的测评路径

“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高考地理试题“区域性”特征的重要标志。课程标准有明确提示,考试大纲有具体要求,它们决定着区域认知素养考查的基本方向,规范着命题的具体行为。随着新课标渐进式实施和新高考的不断深入,有效测试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就必须正确理解与把握课标指向,演绎或应用体现区域认知“介质”的功能,创新区域认知素养信息的创编过程,实现高考试题的优化设计与测试功能。从近两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基本反映了区域为底色,信息有亮色、问题有特色的新高考命题趋势,值得关注,需要探索。

一、定位目标要求,强化区域认知的目的性

作为中学阶段必修的基础学科,地理科学承载的知识客观存在,表达的思想千变万化。从区域角度看高考地理试题,客观的“区域信息”便是滋养心灵的天地甘露,现实的“人地关系”也是和谐世界的人情物理,都蕴含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发展变化与区域差异性。这些极具区域特色的地理科学营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高考地理命题必须重视且应深入探讨的首要问题。

1.测试终身有用的知识

依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地理试题要特别关注学科基础知识——终身有用的知识的考查。其中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考查最重要、最本质、最实用的知识,如对区域空间概念的理解、对区域发展规律的把握、对区域变化特征的概括等,让学生在观察现象、总结规律、演绎原理的过程中,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和表达。二是考查最具营养价值的知识,如区域分析方法和评价方式等,使学生对知识原生态有深刻认识,对试题新生态有所建树。要让学生明白测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对特定区域的事实体验与理论印证,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控与之相关的工具性知识和创新性思维。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编第十五章第四节“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类题目的三大命题视角综合思维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编第十五章第四节“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类题目的三大命题视角综合思维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 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 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 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解析] 第(1)题,设问关键词为外力作用、高含沙水流。答题时需要 分析沙源、洪水的成因。由材料可知,河流两侧有沙丘,冬春季节风力较 大,沙源丰富。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 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第(2)题,主要从径 流Hale Waihona Puke Baidu源和特点角度分析。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 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补给强度大,径 流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第(3)题,黄土丘陵沟壑区应主要从加 强沟道坝系建设、蓄水拦沙等角度采取措施。风沙区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 引洪入沙等措施。冲积平原区需要疏浚河道、引洪淤地等。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 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 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 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如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煤炭分布及外运线路示意图。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一、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

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诵地理概念和知识,而对于地理空间的真正

理解和认知是很有限的。针对这一问题,高中地理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更

加灵活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入问题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探

究和分析,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

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更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注重地方实践和案例分析

地理学科虽然理论性很强,但其理论知识必须与地方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高中地理教育需要注重地方实践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地调研等方式,亲身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加深对地理空间的认知。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

地理考察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去理解地理知识,进而增强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通

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

分析和研究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

三、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地理学科虽然研究的是地理空间,但其内容又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

领域。高中地理教育需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和

生物学、历史等学科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学习,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空

间的多样性,增强他们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

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全面的区域认知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及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是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它关注高考地

理试题的设计、内容、形式以及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估。地理科目在高中教育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索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高考制度的改革,地理科目的教学和评估方式也

在不断演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模式逐渐被弱化,而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渐

成为教育的关键词。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地理试题并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

为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学科素养;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教学策略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试题内容、形式和评价指标的分析,揭示地理科目的教学特点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教

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在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定量统计分析、文本分析、专家评价等。通过对试题难度、区分度、命题风格和知识覆盖范围的分析可以评

估试题的质量,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1.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高考内容变化明显。过去,地理试题主要侧重对地理知识的测试,强调记忆

和记述能力。然而,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地理试题逐渐向能力考查的方向发展。现如今的地理试题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问题解决和分析

判断能力的考核。此外,地理试题对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和理解的要求也更为重要。

注重地理学科能力考查。试题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的思维和

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题中的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题中的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分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括正确的人口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场,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图5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参考答案】

(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路径及备考策略

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路径及备考策略

拔的标准和考试自身定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
2. 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学科素养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
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
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
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
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
以区域气候、植被的差异为切入点,侧重对区域自然
25
备考纵览
表1
空间—区域观
空间-区域观的考查路径及应对思路
考查路径
空间位置
宏观空间位置考查:以我国重要地形区黄土高原在我国的
把握我国重要地形区的空间位置,基于空间位
空间位置(具有一定的过渡性)为切入点
置分析其主要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微观空间位置考查:乡村中居住用地、生产用地、生态用地
备考纵览
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路径及备考策略
唐永强 1 ,刘树材 1 ,陈延松 2
(1.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山东 临沂 276700;
2. 山东省临沭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临沂 276700)

要:学科素养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之一,其地位是“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
考查路径
应对思路
空间位置
宏观空间位置考查: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 把握世界重要地形区的空间位置,基于空间位置,分析其主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一、区域认知

(一)什么是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何谓区域?

区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

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

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

①行政区域,人为划定的区域,界线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②自然区域,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③人文区域,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还有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④功能区域,区域内部有着共同的职能,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将区域分为三种类型:正式区域(如美国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市)、功能性区域(美国密歇根西南的水果带)、感知区域(如卡拉马祖作为密歇根湖的雪带资本是感知区域)。这些区域类型是动态的,随着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变化而变化。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一、引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的认知能力,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人文景观等方面的认知;

2.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地理区域的能力,包括地理要素的异同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区域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三、教学内容

1.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认知:通过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地形地貌特征;

2.气候环境的认知:通过学习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环境特征,包括温带、寒带、热带气候等气候类型的区域特征;

3.人文景观的认知:通过学习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人文景观特征,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工业分布等方面的认知。

四、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理区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发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不同地理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让学生分享对不同地理区域的认知和观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评价手段

六、结论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主要包括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综合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才能全面落实“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的认知能力和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地理基础。

地理教学论文:基于区域发展过程的区域认知素养培育

地理教学论文:基于区域发展过程的区域认知素养培育

地理教学论文:基于区域发展过程的区域认知素养培育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的教学是新高考地理教师最难把握的板块之一。学生选课后,高二阶段共有三本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教学内容,使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时间由原来的一年半缩短到半年。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考题考查方向随之改变,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往往是以区域条件差异影响区域发展方向为主线,例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36题“咖啡馆在上海的分布特征”以及2021年广东卷第18题“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研究”两道高考综合题,试题均追求在同一情境主题问题下,关联该区域的地理要素,对该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进行完整分析,用更开放的问题对区域地理演变以及发展过程理解进行深度考査。

因此,对于“区域发展”的教学,有必要渗透科学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整合教材,以命题者的视角,通过丰富的区域地理学术情境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多维度解读区域发展课程内涵要求

(一)课标维度,体现地理核心能力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一种基本的地理思维方式,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学会运用空间—区

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并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和核心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新课标关于“区域发展”的课程要求是“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老课标更多比较“区域特征”,新课标强调“区域发展”,通过区域对比为区域发展提供“因地制宜”的建议。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详细解读区域特征(30张)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详细解读区域特征(30张)

交通
运输方式、便利程 度、区位因素
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 );有利因素是××,不利因素是××
环境
环境问题类型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 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 以及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知识梳理:区域特征描述的方法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 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 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 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 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 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 要问题及其解 决措施。
流速( 水力)
流速快(慢),水力(能)资源丰富
知识梳理: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
(三)河流特征的描述 1、水文特征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长度 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
水文
流域 面积
流域面积大(小)
特征 支流 支流多(少)
弯曲 度
河道弯曲(平直)
水系 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知识梳理: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
知识梳理: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
(三)其他 1、经济位置(如: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东北经济圈的中心 之一) 2、交通位置-突出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如:扼欧、亚、非 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峡) ①重要地理分界线(州界、洋界); ②沟通大陆或大洋; ③航线的必经之路、最短航线或海上咽喉等 3、政治位置(如:(北京位置特征)首都,是我国政治中 心)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1 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解析版)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1 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解析版)

热点01 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

〖热点解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在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规律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认知区域时还要会从不同的尺度去认识区域,分析区域特征。高考试题更是给出具体的文字、图表材料,要求考生依据相关情境,从自然、人文方面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典例探究〗(2020•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一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二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三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特点、工业的区位条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重在考查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动地理基本原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

(1)注意关键词“当前”,根据2017年黄石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知,首先,当前黄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结合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重工业的工业产值远高于轻工业的工业产值);其次,当前黄石市第一、第三产业占比低,且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组江苏高考地理试题“区域认知”素养下的透视

2019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

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表l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回答1~2题。

表1

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区域认知素养下的透视: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意义这一考点。涉及昼夜长短变化以及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相关知识点。这道题也考查了学生“区域认知”的素养。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题透视】该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日出日落、昼夜长短随时空变化的认知规律。学生需要从日出日落时间出发,计算昼夜长短,在此基础上构建昼夜长短空间分布的心理地图,并转换成全球尺度的昼夜分布图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2题透视】该题主要考查了不同时空下太阳视运动的规律。学生需要进行区域定位,锁定雾灵山的北半球位置,根据时间确定太阳视运动的状况,并进行地平圈空间心理图像的建构,在空间建构和判断中把握关键的点位。从区域认知的素养来看其考查的内涵包括区域定位、地平空间的心理建构、空间区域关键点位建构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