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缺--氧
第五章 缺氧
4、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Difference of CO2 between artery and vein
定义
动脉血氧含量 - 静脉血氧含量 反映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
O2OO O2 2 2
O2O2O2
O2O2
CaO2 - CvO2 =19-14= 5ml/dl
2014-10-1
酶的Fe 结合,不能还原为Fe , 失去传递电子的功能,呼吸链中断
-
砷化物、硫化物、甲醇
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2)维生素缺乏 硫胺素(B1)、核黄素(B2) 缺乏
呼吸酶合成障碍
3)线粒体损伤
放射损伤、细菌毒素、严重缺氧等
2014-10-1
2、血氧变化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血氧指标变化
动脉血氧分压 血氧容量 动脉血氧含量 动脉血氧饱和度 正常
红细胞和Hb增多 2,3-DPG增多 红细胞释氧 能力
损伤性变化
红细胞过多 2,3-DPG过多
2014-10-1
血液粘度增高 红细胞结合氧能力
(四)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性变化
缺 氧
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酸中毒→毛细血管通透性↑ ATP生成↓→脑细胞钠泵功能↓ 颅内压↑ 脑水肿
缺氧
2014-10-1
定义:100 ml血液中Hb被氧充分饱和 时的最大带氧量。 CO2max = 1.34ml/gx15g/dl=20ml/dl
第5章 缺氧
缺氧
第一节:各种缺氧类型
常用的血氧指标
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特点
3 1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缺氧(hypoxia)
由于组织氧的供应减少或对氧的利用障碍,而引起细胞代谢、功能 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外呼吸:
外界空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通过呼吸运动与血液循环,肺泡内的空气与 肺部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之间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变成 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的过程.
二、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
CO中毒
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10倍,形成HbCO(碳氧血红蛋白) (不易解离)樱桃红色
CO与Hb一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和 力,氧与Hb不易解离。
CO抑制糖酵解,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OH3+
肠源性紫绀:
肺循环 (小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外呼吸
内呼吸
常用的血氧指标
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 )
2
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的 O2 产生的张力(氧张力) 正常值
PaO2 (动脉血氧分压) 13.3kPa 100mmHg PvO2 (静脉血氧分压) 5.33kPa 40mmHg
病理生理学第五章缺氧
09年级病理生理
第五章缺氧
一、单项选择题
1、正常人动脉血氧分压是13.3kPa,氧含量是19ml/dl,氧饱和度是95%。有一严重贫血病人,血红蛋白含量是正常人的50%,则其动脉血氧状况最接近
A.氧分压 13.3kPa,氧含量 9.5ml/dl,氧饱和度 47.5%
B.氧分压 6.6kPa,氧含量 9.5ml/dl,氧饱和度 47.5%
C.氧分压 13.3kPa,氧含量 9.5ml/dl,氧饱和度 95%
D.氧分压 13.3kPa,氧含量 19ml/dl,氧饱和度 47.5%
E.氧分压 6.6kPa,氧含量 19ml/dl,氧饱和度 47.5%
2、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高于正常见于A.心力衰竭 B.呼吸衰竭
C.失血性休克 D.氰化钠中毒
E.慢性贫血
3、呼吸加深加快对下列哪一种缺氧代偿作用最大?
A.吸入气氧分压降低 B.静脉血掺入动脉
C.血红蛋白减少 D.低动力性休克
E.氰化钾中毒
4、缺氧时肺血管收缩对机体的益处是
A.维持适当的肺泡通气/血流比例 B.增加肺尖部的肺泡通气量
C.减慢血流,使Hb充分氧合 D.肺部组织液渗出增加,刺激呼吸频率加快E.适当提高血压,增加心肌氧供。
5、单纯的急性低张性缺氧对机体酸碱平衡的影响一般不包括
A.呼吸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pH值下降 D.阴离子间隙增大
E.碱剩余增大
6、紫绀的发生是因为
A.脱氧血红蛋白比例过高,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1/5
B.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含量超过50g/L
C.血红蛋白性质改变,成为高铁血红蛋白,且积聚到一定量
病理生理学5-缺氧
心率↑
PaO2↓
V收缩
静脉回 流↑
②交感神 经兴奋
作用心脏 β-受体
心肌 收缩 性↑
心 输 出 量 ↑
34
(一)代偿性反应
2、血流重新分布 血液灌注的压力(即动、静脉压差) 器官血流量取决于
器官血流的阻力 缺氧时 开放的血管数量 内径大小 交感神经兴奋 血管收缩 血管扩张 ?
局部组织代谢产物 ◆心、脑供血增多
失血性休克
内毒素血症 组织性缺氧 肺淤血、水肿 循环障碍 低张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28
失血
Hb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一)代偿反应 ★肺通气量增加是对急性低张性缺氧的最重要代偿反应
29
(一)、代偿性反应
CO2 对中感器↓ -
PaCO2↓ 肺泡通气量↑ → PAO2↑ 参与呼吸 ↑ → 呼吸面积↑ → 氧弥散↑ 的肺泡数 胸廓运动↑ 胸内负压↑ 静脉回流↑
9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乏氧性缺 氧
血液性 缺氧
循环性 缺氧
组织性 缺氧
10
乏氧性
组织性
血液性
循环性
供氧↓
缺氧
用氧↓
11
心脏解剖图
12
特征
PaO2 减少
乏氧性缺氧
7缺氧
氧离曲线的影响因素 1、pH值或血液H+浓度 2、温度(体温) 3、PaCO2 4、2,3-DPG(2,3-二磷酸 甘油酸)
(二)损伤性变化
1、细胞膜的损伤:各种离子顺浓度差透过细 胞膜。 (1)钠离子内流 ,细 胞水肿; (2)钾离子外流,蛋 白、酶合成减少; (3)钙离子内流,抑 制线粒体呼吸功能, 激活磷脂酶;
2、线粒体的损伤
机制: (1)氧自由基增多 (2)钙稳态破坏(钙超载)
严重缺氧时线粒体肿胀、外膜破碎、ATP 生成减少。
发绀
2.6g/dl
(cyanosis)
HHb
≥5g/dl
HbO2
正常
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等张性缺氧) 1、定义:是由于血红蛋白质和量的改变,以 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所引起的组织缺氧。 2、原因和机制 (1)贫血:血液性缺氧最常见的原因。
镰刀形红细胞
Fe2+
Fe2+ Fe2+
(2)一氧化碳中毒:
(2)缺氧使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 碍,活性氧(ROS)产生增多,抑制Kv通道,钙 离子内流增多,ROS还可激活雷诺丁受体。
病理生理学 第5章 缺氧
(二)呼吸功能障碍 1、高原肺水肿 概念:进入4000米高原后1-4天内,出现头痛、胸 闷、咳嗽、发绀、呼吸困难、粉红色泡沫痰,甚 至神志不清
机制:肺A高压引起
2、中枢性呼吸衰竭
PaO2<30mmHg时,直接抑制>间接兴奋,表现为呼
吸抑制(间停呼吸)
二、循环系统
(一)代偿性反应 1、心输出量增加(心率↑、收缩力↑、回心血↑) 2、血流重分布 3、肺血管收缩(交感兴奋、介质释放、钠钙内流)
局部性循环障碍
缺血性缺氧(ischemic hypoxia) 淤血性缺氧(congestive hypoxia) (三)机制: 血流↓ → 单位时间进入组织血量↓ → 组织供氧↓
(四)血氧变化特点
PaO2 CaO2 SaO2
N N N
CO2max
N
CaO2-CvO2
↑
皮肤、粘膜颜色 shock---苍白色 HF---青紫色
机制:砒霜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 不能传递电子
→呼吸链中断
以甲醇为例
机制:甲醛结合细胞色素氧化酶 → 不能传递电子
→呼吸链中断 2、细胞损伤:射线照射、热射病 3、呼吸酶合成障碍:维生素B严重缺乏
(三)血氧变化特点:
PaO2 N
CaO2 N
SaO2 CO2max N N
CaO2-CvO2 ↓
皮肤、粘膜颜色 玫瑰红色
医学 第五章 缺氧
第五章缺氧
一、选择题
1.右心衰竭引起的缺氧其动脉血氧变化特点是
A.血氧容量降低
B.血氧含量降低
C.血氧饱和度降低
D.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升高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
2.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叙述,下列何项不正确?
A.CO和Hb结合生成的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B.CO抑制RBC内糖酵解,使2,3-DPG减少,氧离曲线左移C.吸入气中CO浓度为0.1%时,约50%的Hb变成HbCO
D.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E.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3.最能反映组织性缺氧的指标是
A.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D.静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均高于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4.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见于
A.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B.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C.氰化物中毒
D.亚硝酸盐中毒
E.一氧化碳中毒
5.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发生低张性缺氧?
A.支气管异物
B.吸入大量氯气
C.服用过量催眠药
D.CO中毒
E.Fallot症
6.氰化物抑制生物氧化使组织利用氧能力减弱的机制是
A.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2+结合
B.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结合
C.增高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
D.抑制ATP合成酶的活性
E.抑制丙酮酸氧化酶
7.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方式是
A.心率减慢
B.心肌收缩性减弱
C.肺通气量和心输出量增加
D.脑血流量减少
E.腹腔内脏血流量增加
8.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主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B.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D.刺激肺牵张感受器
病理生理缺氧、发热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缺?氧一、选择题
A型题?
1.影响动脉血氧分压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红蛋白的含量?
???B.组织供血?
???C.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D.肺呼吸功能?
???E.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活性?
2.影响动脉血氧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A.细胞摄氧的能力?
???B.血红蛋白含量?
???C.动脉血CO2分压?
???D.动脉血氧分压?
???E.红细胞内2,3-DPG含量?
3.P50升高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氧离曲线左移?
???B.血温降低?
???C.血液H+浓度升高?
???D.血K+升高?
???E.红细胞内2,3-DPG含量减少?
4.检查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主要反映的是()
???A.吸入气氧分压?
???B.肺的通气功能?
???C.肺的换气功能?
???D.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E.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
5.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动脉血氧变化的最主要特征是()
???A.血氧容量降低?
????B.P50降低?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6.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PaO27.0kPa(53mmHg),血氧容量20ml/dl,动脉血氧含量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ml/dl,其缺氧类型为()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缺血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淤血性缺氧?
7.易引起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是()
???A.氰化物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硫化物中毒?
缺氧教案
教案
第五章缺氧
一、概述(20分钟,重点掌握)
1.概念缺氧是因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障碍,引起组织器官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病理过程(hypoxia)。
成人每分钟耗氧量250ml,而体内储存的氧气量仅为1500ml,因此,当呼吸、
心跳停止后,体内储存的氧量仅能满足机体代谢6分钟的需要,就会导致缺氧。缺氧常常是很多疾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病理过程。
2.血氧指标氧的获得和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外呼吸、氧气的运输和利用(内呼吸)。
组织供氧量=动脉血氧含量×组织血流量
组织耗氧量=(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组织血流量
血氧含量多少可以反应组织的供氧与耗氧情况。常用的血氧指标有:
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xygen, PO2):是溶解在血浆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约为13.3kPa(100mmHg),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肺的呼吸功能。静脉血氧分压(PvO2)正常约为本13.3kPa,它可以反应内呼吸状况。
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 , CO2max)为本100ml血液中Hb为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它取决于血液中Hb的质和量。反应血液携氧的能力。血氧容量正常约为20ml/100ml。
氧含量为100ml血液实际的带氧量,包括Hb实际结合的氧和极少量溶解于血浆的氧。氧含量取决于氧分压和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通常为19ml,静脉
血氧含量通常为14ml。
氧饱和度是指Hb的氧饱和度。主要取决于氧分压,呈氧和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关系。
第五章缺氧
第五章缺氧
第五章缺氧
选择题
A型题1 •缺氧是由于
A. 吸人气氧含量减少
B.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C.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D.血液中氧饱和度降低
E.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
2•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发生低张性缺氧
A.支气管异物 B •服用过量催眠药
C.胸腔大量积液 D .吸入大量氯气
E.吸入大量CO
3. P50升高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氧离曲线左移 B . Hb与氧的亲和
力增高
C.血液H浓度升高
D.血X升高
E.红细胞内2,3-DPG含量减少
4.反映组织利用氧多少的指标是
A.动脉血氧含量 B .静脉血氧含量
C静脉血氧饱和度 D . P50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6 •低氧血症是指
正常
C. 血氧饱和度降低
量差低于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升高
7.健康人攀登3000m 以上高峰发生缺氧的原因是 A.
吸入气氧分压低 B .血液携氧
能力低
C.肺部气体交换差 D .组织利用氧能力低
E.肺循环血流量少
8 •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最易发生下列哪种类型的缺氧 A.大气性缺氧 B .呼吸性缺氧 C.等张性缺氧 D
.低动力性缺氧
E.组织性缺氧
9.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动脉血最具特征性 的变
化是
A.氧容量降低 B C.氧分压降低 D E .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A.低张性缺氧 B C.缺血性缺氧 D
E.淤血性缺氧
11.下列哪项不是血液性缺氧的原因
.动-静脉血氧含
.氧含量降低 .氧饱和度降低 .血液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A.煤气中毒 B .亚硝酸盐中毒
C 硫化物中毒
D •大量输入库存血
E.大量输入碱性液
12・下列哪一种疾病发生的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可明
第五章缺氧Hypoxia
缺氧不一定有发绀,发绀不一定有缺氧。
红细胞增多病患者,血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 50g/L(5g/dl),出现发绀,但可无缺氧症状。
【案例5-2】 某男性患者,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30min 入院。入院前中午烧菜时不慎将白色粉末状物当盐 撒入菜中,半小时后患者突觉恶心、呕吐。入院查 体:体温36.8℃,脉搏90次/min,呼吸23次 /min,血压115/80mmHg,神志清,口唇、四 肢青紫。心脏(-),呼吸急促,双肺可闻及少许 干性啰音,全腹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Hb 125g/L,N 0.70,L 0.30,抽血查高铁血红 蛋白定性试验(+),吸氧紫绀无明显改善。给予 洗胃,输入维生素C,亚甲蓝60mg、50%GS 40ml缓慢静注,约30min紫绀减轻,2h后重复应 用1次,紫绀消失,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继续住 院观察2天,患者无异常,痊愈出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缺氧的概念(hypoxia) :
概念:由于组织氧供应减少或是对氧 的利用障碍,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引 起机体代谢、机能、以至形态结构变化 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
第二节 缺氧的原因和类型 (Classification of Etiology)
肺吸入气中氧分压降低 乏氧性缺氧 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思考题】 该患者发生何种类型缺氧?机制是什么? 为何吸氧紫绀无明显改善?
第五章 缺氧
第五章缺氧
一、选择题
A型题
1.影响动脉血氧分压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
A.血红蛋白的含量
B.组织供血
C.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D.肺呼吸功能
E.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活性
2.影响动脉血氧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 )
A.细胞摄氧的能力
B.血红蛋白含量
C.动脉血CO2分压
D.动脉血氧分压
E.红细胞内2,3-DPG含量
3.P50升高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 )
A.氧离曲线左移
B.血温降低
C.血液H+浓度升高
D.血K+升高
E.红细胞内2,3-DPG 含量减少
4.检查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主要反映的是 ( )
A.吸入气氧分压
B.肺的通气功能
C.肺的换气功能
D.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E.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
5.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动脉血氧变化的最主要特征是 ( )
A.血氧容量降低
B.P50降低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6.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PaO27.0kPa(53mmHg), 血氧容量20ml/dl,动脉血氧含量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ml/dl,其缺氧类型为 ( )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缺血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淤血性缺氧
7.易引起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是 ( )
A.氰化物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硫化物中毒
D.砒霜中毒
E.甲醇中毒
8.红细胞内2,3-DPG 增多可引起 ( )
A.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
B.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
C.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增加
D.红细胞向组织释放氧增多
E.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9.某患者血氧检查为:PaO213.0kPa(98 mmHg),血氧容量12 ml/dl,动脉血氧含量11.5 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 ml/dl,患下列哪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 ( )
第五章 缺氧
1. 代偿Compensatory Reaction
PaO2↓ (<60mmHg)
颈动脉体、主动 脉体化学感受器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运动↑ 肺泡通气量↑
意义: 提高PaO2 增加回心血量
肺通气变化与缺氧时间有关
2.呼吸功能障碍
急性低张性缺氧(如快速登上4000m以上的高 原),可在1~4天内发生肺水肿(高原性肺水 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性泡沫
(二)血氧容量 (oxygen binding capacity,CO2max)
定义:为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 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 正常值:20ml/dl 。
决定因素: 取决于Hb的质与量
(三)血氧含量
(oxygen content, CO2)
定义:指100ml血液实际的带氧量。 正常值: CaO2 :19ml/dl CvO2: 14ml/dl 决定因素: 取决于PO2和血氧容量
(3)静脉血流入动脉血
法 洛 氏 四 联 症
组织缺氧的机制
PaO2↓ 毛细血管 PO2↓
向细胞弥散速度↓ A-V氧含量差↓
2. 血氧变化特点及皮肤黏膜颜色 各型缺氧血氧变化的特点
PaO2 低张性 CO2max CaO2 SaO2 CO2 (a-v)
发绀(cyanosis)
缺氧课件
—
↓
↓
—
↓
皮肤颜色
贫血 —— 苍白
Hb-CO —— 樱桃红
HbFe+3-OH —— 棕褐色
三、循环性缺氧
(Circulatory hypoxia) 定义: 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组织供血量↓ 引起的缺氧.
组织血流↓
分类:
缺血
动脉
毛细血管 内压↓
O2
CO与Hb一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
CO抑制糖酵解,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
◆ Fe3+与羟基牢固 结合,失去携氧 能力. ◆剩余的Fe2+与O2亲 和力增强,氧离 曲线左移.
HbFe3+OH
Fe3+不能携氧
Fe2+-O2不能解离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血氧指标的变化:
组织缺氧机制
组织获得的氧量取决于: 毛细血管中平均氧分压与组织细胞氧分压差
贫血: 毛细血管中氧分压降低较快,氧向组织弥散 速度减慢,导致组织缺氧,动静脉血氧含量 差减小 Hb与O2亲和力增强的血液性缺氧,O2不易释出!
碳氧血红蛋白血症
CO
O2
O2
Hb 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10倍,形成HbCO
正常
缺氧
发绀 (cyanosis)
病理生理学第五章缺氧
病理生理学第五章缺氧
第五章缺氧
一、多选题A型题
1.缺氧的概念是
A.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D.血液氧含量过低
B.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 E.血液氧容量降低
C.组织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
[答案]C
[题解]组织得不到充足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使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产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之为缺氧。
2.低张性低氧血症主要血气特点是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B.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E.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C.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答案]E
[题解]低张性低氧血症主要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氧含量减少,使组织供氧不足,但由于氧分压在8kPa(60mmHg)以上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近似水平线。在8kPa以下,曲线斜率较大,所以PaO2降低至8kPa以下,才会使SaO2及CaO2显著减少,引起组织缺氧。
3.等张性低氧血症时
A.血氧容量降低 D.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E.血氧含量正常
C.血氧饱和度降低
[答案]A
[题解]此类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主要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容量降低,从而导致血氧含量减少。
4.低氧血症是指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E.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C.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答案]B
[题解]低氧血症系指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动脉血氧含量取决于氧分压和血氧容量。氧分压降低引起低张性低氧血症,血氧容量降低导致等张性低氧血症。
5.动脉血氧分压是指
病理学缺氧教案
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临床案例。引出本章本节重点内容。
【导课目的】设疑启兴、点题、提炼逻辑关系
导课 5min,多
【情景资料】临床案例 【设问】该患者缺氧的原因是什么?机制是?(启发学习目 标)
教学情境
一.完整呼吸过程导图
媒体+板书。 以相关临床 案例为切入 点,启兴设 疑,开篇点 题。
3min,复习 生 理学知识的 同时层层递 进点明本节 主旨。
教学方法
维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6、 分析比较式教学:在讲授乏氧性缺氧的血气变化特点时通过分析、比
较、归纳和总结出各项血气指标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找出它们之间
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各项指标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多媒体及板书设计要点 1.多媒体为主:精选正常机体氧的摄取过程的动态图,还有模式图,
每张图片都配有简要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使学生
【情景资料】 PPT 图片 【设问】引起低张性缺氧的原因?
填空题 选择 题反馈学习 效果
二.低张性缺氧(乏氧性缺氧) 概念:主要是血液摄取氧的过程出现障碍,以 PaO2 降低
为基本特征,故也称低张性缺氧,所引起的低氧血症称为低 张性低氧血症。
原因: 1. 大气性原因 2. 呼吸性缺氧 3.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1、乏氧性缺氧的血气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分析】: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取决因素,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易于 混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缺氧
复习提要
一、概念
(一)缺氧
由于组织氧的供应减少或对氧的利用障碍,而引起代谢、功能和结构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二)血氧指标
1.血氧分压
为溶解于血液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故又称为血氧张力。
动脉血氧分压主要取决于:吸入气氧分压和外呼吸功能。
2.血氧容量
指100ml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氧分压为13.3kPa,温度为38℃时,所能结合氧的最大毫升数,即100ml 血液中Hb的最大带氧量。
取决于:血液中的Hb的质和量。
3.血氧含量
指 100ml 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氧量。
取决于:氧分压和氧容量。
4.血氧饱和度
指Hb的氧饱和度,即Hb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的比值。
取决于:氧分压。
5.氧离曲线
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呈S型,称为氧离曲线。
二、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特点
(一)分类
乏氧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二)乏氧性缺氧
1.主要表现
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张性缺氧或缺氧性缺氧。
2.原因
吸入气氧分压低
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3.血氧变化
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及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均降低。
4.紫绀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0g/L时,可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称为紫绀。
(三)血液性缺氧
1.由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血氧含量减少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组织缺氧。又称为等张性缺氧。
2.原因
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血红蛋白性质改变
一氧化碳中毒
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高
3.血氧变化
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Hb与O2亲和力增强引起血液性缺氧例外),血氧饱和度正常。
4.肠源性紫绀
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硝酸盐经肠道细菌作用还原为亚硝酸盐,大量吸收入血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L时,皮肤、粘膜可出现青紫色,称为肠源性紫绀。
(四)循环性缺氧
1.因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单位时间内供给组织的氧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血流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
2.原因
全身性循环障碍
局部性循环障碍
3.血氧改变
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
4.缺血性缺氧
在循环性缺氧中,因动脉血灌流不足引起的缺氧称为缺血性缺氧。
5.淤血性缺氧
因静脉血回流障碍引起的缺氧称为淤血性缺氧。
(五)组织性缺氧
1.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2.原因
线粒体功能受抑制
呼吸酶合成减少
线粒体损伤
3.血氧变化动-静脉氧含量差降低
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急性缺氧初期呼吸加深加快。此时的通气反应是由外周的化学感受器引起的。
2.血液性缺氧及组织性缺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正常,所以没有呼吸加强反应。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心脏功能的变化
心率急性轻度或中度缺氧时,心率增快。严重缺氧使心率减慢。
心肌收缩力缺氧初期,心肌收缩力增强。随着缺氧所致辞的酸中毒和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输出量缺氧初期,心输出量增加。极严重的缺氧可因心
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出现心输出量降低。
2.器官血流量的变化
脑血流量的变化缺氧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脑血流对低氧的反应与低氧持续的时间有关。人初至高原时,脑血流量开始显著增加,以后逐渐降低。
冠脉血流的变化急性缺氧时,只能通过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来提高心肌的供氧量;慢性缺氧时,心肌组织中毛细血管增生,有助于改善心肌供氧。
肺循环的变化缺氧引起肺动脉和肺静脉收缩,但主要使肺小动脉收缩,肺动脉压升高。毛细血管增生慢性缺氧可引起组织中毛细血管增生,尤其是心脏、脑和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增生更为显著。毛细血管的密度增加有利于氧向细胞的弥散,具有代偿意义。
(三)血流系统的变化
1.红细胞增多
急性缺氧时,主要是通过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脾脏等储血器官收缩,将储存的血液释放入体循环,循环血中的红细胞数增多。
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主要是由骨髓造血增强所致,这一过程是由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介导的。
红细胞和Hb增多可增加血液的氧容量的氧含量,增加组织的供氧量,使缺氧在一定程度内得到改善,但如果红细胞过度增多,则可使血液粘滞度和血流阻力明显增加,以致血流减慢,并加重心脏负担,而对机体不利。
2.红细胞内2,3-DPG含量增多,Hb氧离曲线右移
红细胞内2,3-DPG 含量增多,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使氧离曲线右移,促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
缺氧时,红细胞中的2,3-DPG含量增多,氧离曲线右移,一方面有利于红细胞释放出更多的氧,供组织细胞利用,另一方面又可减少肺毛细胞血管中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脑的重量仅为体重的2~3%,而脑血流量却占心输出量的15%,脑的氧耗量占总氧耗量的23%。急性缺氧时可引起头痛、乏力、动作不协调、思维能力减退、多语好动、烦躁或欣快、判断能力和自主能力减弱、情绪激动和精神错乱等。
严重缺氧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意识丧失。慢性缺氧时,精神症状较为缓和,可表现出精神不集中,容易疲劳,轻度精神抑郁等。
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脑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及间质脑水肿。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ATP生成减少,无氧酵解增强。
2.神经递质合成减少及解毒功能降低。
3.线粒体的改变
慢性缺氧可使线粒体数量增多,表面积增大。
4.细胞膜的变化
通透性增加
细胞膜电位负值变小
严重缺氧时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高。
5.溶酶体的变化
严重缺氧时,溶酶体膜稳定性降低,通透性升高,甚至破裂,溶酶体内蛋白水解酶逸出,引起细胞自溶,基底膜破坏。
6.肌红蛋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