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人教版-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
既 表述 了 凹 面 镜成像 原理
成像 的大 小与 这交 点 的 位 从 这 里 也 可 以 清 楚 地看
同时也 是 测 定 凹 面 镜 焦距 的一 种 粗 略方 法 我 们 的祖 先利 用 平 面
,
置无 关 到
古 人 已 经 认识 到 光是 沿 直线
北宋 的沈 括 在 《 梦溪 笔
镜 能 反 射 光线 的特性
, ,
小 的不 同来讨 论 影 的大小及 其 变 化 影 子戏便 是 基 于这 些认 识 而

长期保 存 的
来制造透镜 这当然是后说 但这 一 带 有创 造 性 的 应 用 可 以 说是 我 国 古 代对光 的认识 还是 比较早 的 一 不 仅 如此
, ,
产生的 对 光 的 折射 规 律 和 凹 面 镜 尽 的说 明

他把 手指 置 于 凹 面 镜 前
,
经》 中明确 地写道
, ,
景到 倒

,
,

手 指靠 近 凹 面镜 时
,
像是 正立 的
,
,
午有 端 与景 长 说 在端 字表 明小 孔成 的 是倒 像
“ ”
,
这段文 其原因
渐 渐远移 至某一 处 则没 有像 移 过 这段 距离 实验
,
,
像 就倒 立 了
这一
,

第四章 光现象(单元解读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四章 光现象(单元解读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教学策略
一、通过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
同样,在研究平面镜成像时,原始问题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如果把它转化为更具体明确的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 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就对后续的探究计划就有了指导 作用。
通过观察现象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应 适时地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出来。通 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无形中就会提高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
红外线和紫外线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讲述红外线和紫外 线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现代科技是十分必要的。教学时,可以用研究性 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到实际中去调查,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讨论交流的形 式学习。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材料,尽量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真实信息。
第四章 光现象
本章内容结构如下:
教学策略
二、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应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实验数据,不要等实验结束 了才去回忆实验数据,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个探究活动, 还可以让学生巩固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的重要 性。例如,如果自测蜡烛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由于透视的关系,会感觉像 比物稍小一点,距离也要近一些。但如果用一支同样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进 行比较,会发现蜡烛和它的像大小一样。另外,通过这个探究活动要让学生 逐步体会到,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实验数据就是体现科学 事实的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如果不收集实验数据,探究根本无法 进行下去,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结论。

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知识点

光的讨论历史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留意,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欧几里得时代已经著名,但在自然科学与宗教分别开之前,人类对于光的本质的理解几乎再没有进步。下面是我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学问点,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学问点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匀称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匀称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耀等)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很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始终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转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由入射光线确定反射光线,表达时要“反”字当头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光学发展简史

光学发展简史

光学发展简史-萌芽时期

中国古代光学萌芽及发展

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是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它起源于火的获得和光源的利用,以光学器具的发明、制造及应用为前提条件。根据籍记载,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大多集中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大气光学、成像理论等多个方面。

光的直线传播

1、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

《墨经》已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景,光之人,

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

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指出小

孔成倒像的根本原因是光的“煦若射”,以“射”来

比喻光线径直向、疾速似箭远及他处的特征动而准

确。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写了他做过的一个实验,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鸢和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他发现:“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进一步用物动影移说明因光线的直进“为窗所束”而形成倒像。

2、对视觉和颜色的认识对视觉在《墨经》中已有记载:“目以火见”。已明确表示人眼依赖光照才能看见东西。稍后的《吕氏春秋·任数篇》明确地指出:“目之见也借于昭”。《礼记·仲尼燕居》中也记载:“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东汉《潜夫论》中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夫目之视,非能有光也,必因乎日月火炎而后光存焉”。以上记载均明确指出人眼能看到东西的条件必须是光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光不是从眼睛里发出来的,而是从日、月、火焰等光源产生的。这种对视觉的认识是朴素、明确、比较深刻的。

古人对光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人对光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人对光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之一。它具有照明、传播信息以及激发视觉感知等多种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对光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古代文献和相关记录中可以找到对光的描述和探索。

其次,古人对光的认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光的起源认识和对光的传播认识。关于光的起源,古人根据日出日落、天空变化以及火焰的发光等现象,形成了关于光的一些初步认识。他们认为太阳是光的来源,光是太阳发出的,而火光是由木材等物质的燃烧产生的。这些认识虽然简单,但为后人对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人对光的传播认识主要包括对光直线传播和反射的观察与认识。他们观察到,当太阳或火焰照射到一面光滑的镜子或水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线会按照一定角度被反射回来。此外,古代也有一些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认识。这些认识虽然未能深入揭示光的本质,但为后来的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古人对光的认识虽然相对简单和有限,但是他们的观察和总结为后来对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古人对光的起源认识和传播认识是光学研究的开端,为后世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基础。今天我们在光学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应用,但我们不能忽视古人的智慧和开拓精神,他们的成就为我们现代人所敬仰。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探讨古人对光的认识。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光的色散》光现象课件7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光的色散》光现象课件7
紫外线的好处:
适当照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于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健康的许多方面都有好处。
能杀死微生物。
用紫外线灯灭菌(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鉴别钞票或商标的真伪。
使皮肤粗糙
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十分有害!
引起皮肤癌
怎么办?不要怕可以防
紫外防护眼镜
问: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
分解太阳光
通过此实验,仍然能够得出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的
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2.色光的混合
将红绿蓝任意两种色光混合会是什么颜色呢?
红+绿=黄
红+蓝=品红
UVF-80紫外防护面罩
防紫外线伞
炎炎夏日,各种防紫外线伞保护人体皮肤免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防紫外线面罩
电焊时发出的弧光含有大量的紫外线,工人必须戴上特制的防护面具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来源。
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目前臭氧层正在受到空调、冰箱里面逸出的氟利昂等物质的破坏,臭氧层出现了“空洞”。
透过的色光
反射的色光
黑色
A
D
3.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了各种颜色的光,这说明() A. 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B. 三棱镜中有各种颜色的小块 C. 三棱镜具有变色功能 D. 三棱镜可以使单色光变成多色光

4.5光的色散(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4.5光的色散(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紫外线消毒灭菌 使荧光物质发光
三 看不见的光
(3)紫外线的危害 过强的紫外线能伤害人的皮肤,轻则使皮
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4)防护紫外线的方法 预防紫外线最好的办法就是外出时戴上墨镜、遮阳伞或宽檐帽,避免
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久待,眼睛不要对着太阳看。电焊的弧光中有强烈的紫 外线。因此电焊工人在工作时必须穿好工作服,并戴上防护面罩。
03
知道光的三原 色,色光按不 同比例混合可 以形成丰富的 色彩 。
04
了解可见光谱, 以及红外线与 紫外线的应用。
第5节 光的色散
01 色散 02 色光的混合 03 看不见的光 04 课堂总结 05 练习与应用 06 提升训练
第5节 光的色散
一 色散
一 色散
1. 实验探究:光的色散
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 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 太阳光,这才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紫外线灯的灯泡发出的光只能说是紫色的光,是 可见光;不是紫外线,因为紫外线我们是看不见的, 紫外线是阳光中波长为400-10纳米的光线。
第5节 光的色散
导入新课
人们早就学会将金刚石、水晶 打磨成各种饰品。在阳光的照耀下, 它们会发出彩虹一般的光彩,令人 赏心悦目。这么美丽的色彩是怎样 形成的呢?
第5节 光的色散
学习目标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 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  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一、光的直线传播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四章光现象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

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1 3

4、应用及现象:

2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 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

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

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

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

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

(1)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中国古人对光照的认识

中国古人对光照的认识

中国古人对光照的认识

张贝贝;李晓兵

【摘要】文章依据古代文献中描述光照现象的史料,从光照与光源、空间、距离和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古人对光照的认识,发现古人对光照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有明确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于指导古人的日常生活及从事一些相关的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2)002

【总页数】5页(P16-20)

【关键词】中国;古代;光照;认识

【作者】张贝贝;李晓兵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安徽合肥 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安徽合肥 230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9

人类在生活中学会了利用各种光源进行照明.在描述光源的发光状态及照射距离与效果时,中国古人常用光照来表示.如北宋曾公亮等编《武经总要》有“系炬于木枝,光照数十里”[1]631之说,“光照数十里”描述的是光照射的距离.北宋《二程遗书》载:“人之于性,犹器之受光于日,日本不动之物,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2]这里光照是指光源发光所产生的明亮效果.南宋《朱子语

类》说:“亦如灯烛在此,而光照一室之内,未尝有一些不到也.”[3]这里“光照

一室之内”描述的是光源照亮的空间范围.明代崔铣《士翼》称:“日常光照,月

有盈亏.”[4]这里光照指光源的发光状态.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于光照与光源的关系、光照与空间距离及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经验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指导古人的日常生活及从事相关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古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学课件 第四章 光现象 光的色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学课件 第四章 光现象 光的色散

归纳总结
1.太阳光通过Biblioteka Baidu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合而成的,彩虹是太阳光在传播过程中被空中 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 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光谱中在红光以外的看不见的光称为 红外线,紫光以外看不见的光称为紫外线。
随堂练习 光的色散
1.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会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屏来 承接,则白屏上的颜色顺序为红、_橙__、_黄__、_绿__、_蓝__、_靛___、紫___。 这说明 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 。
白光是复合光,是由各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 例如:彩虹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拓展延伸
彩虹的形成原因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组成的,当照射 到水滴上时会出现第一次折射,由于这7种颜色光的波长不同,它 们的偏向角度也会不同,这时太阳光就会分解为7种单色光;折射 后的单色光到达水滴的背面后,会按照反射规律发生反射;反射 后的单色光将回到入射水滴的这一面,这时将发生第二次折射, 并仍然以单色光的形式射出水滴。
答案:(1)应用红外线的有遥控器;工业上常 用红外线来加热和烘烤物品,例如用红外线烘干汽 车表面的喷漆;家庭中用红外线烤箱烘烤食品;现 在浴室中常用的“浴霸”发出的光就有很多红外线; 还有比较先进的红外遥感技术等。
(2)紫外线的主要特征是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 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能杀菌;医院 里常用紫外线对病房和手术室进行消毒,也可以用紫 外线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太阳光里有很多紫外线,人 体受适量的紫外线照射,能促进身体健康,但过强的 紫外线照射会伤害人的眼睛和皮肤,因此,电焊工人 在工作时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防护面罩。夏天户外 活动注意防晒,防晒霜应每隔几个小时涂抹一次,防 护最好的措施是用防晒伞和少裸露皮肤。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教学设计)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用具

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的极光。

同学们欣赏了美丽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的极光,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才被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

二、推进新课

探究点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山城夜景,那么,这些把山城点缀得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结合课本中的图,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点评:光是光源发射出来的。

提问: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呢?

太阳、星星、月亮、点燃的火柴、点燃的蜡烛、点亮的日光灯、反光的镜子、点亮的电视机屏幕都能发光吗?

点评:月亮、反光的镜子是不能够发光的,星星当中也只有恒星能够发光,行星和卫星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板书: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2.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物理学史——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1038 更新时间:2008-2-12

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有关虹的象形文字,对虹的形状和出现的季节、方位不少书有所记载,如《礼记·月令》指出:“季春之月……虹始见”,“孟冬之月……虹藏不见”。东汉蔡邕 (132 ~ 192) 在《明堂月令》中写道:“虹见有青赤之色,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太阳亦不见,见辄与日相互,率以日西,见于东方…… ? 这些记载虽然是很粗浅的,经验性的,但它却是关于虹的确凿记录。魏、晋以后,对虹的本质和它的成因逐渐有所探讨,南朝江淹说自己对虹“迫而察之”,断定是因为“雨日阴阳之气”而成。唐初已认识到虹的成因”,“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明确指出“日照”和“雨滴”是产生虹的条件。后来,张志和在《玄真子·涛之灵》中明确指出:“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第一次用实验方法得出人工造虹,到南宋时,蔡在《毛诗名物解》中,对这一种更有发展:“今以水喷日,自侧视之则晕为虹”。不仅重复了《玄真了》中的实验方法,而且更进一步指出了观察者所在的位置。在国外对虹的成因做出解释的是在 13 世纪,因此,我们对虹成因的正确描述比西方早约 600 年。

关于海市蜃楼,我国古代也早有记载,如《史记·天官书》:“蜃气象楼台”。《汉书·天文志》:“海旁蜃气楼台”。《晋书·天文志》:“凡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北夷之气如牛羊群畜穹庐,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这是对海市蜃楼的如实描写,但当时并不了解其成因和机理。到宋朝苏轼对它才有较正确的认识,他在《登州海市》中说:“东方云海空复空,群山出没月明中,荡摇浮进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此处明确地表示海市蜃楼都是幻景,蜃气并不能成宫殿的思想。到明、清之际,陈霆、方以智等人对海市蜃楼作了进一步探讨,陈霆认为海市蜃楼的成因是:“为阳焰和地气蒸郁,偶尔变幻 '。方以智认为“海市或以为蜃气,“非也”。张瑶星认为蓬莱岛上的蜃景是附近庙岛群岛所成的幻景,后来揭暄和游艺画了一幅如图 2 所示的“山城海市蜃气楼台图”,图上右方是左方楼台的倒影。文中记载了登州 ( 即蓬菜 ) 海市,并说:“昔曾见海市中城楼,外植一管,乃本府东关所植者。因语以湿气为阳蒸出水上,竖则对映,横则反映,气盛则明,气微则隐,气移则物形渐改耳,在山为山城,在海为

中国古代的光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光学成就

第六节中国古代的光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光学是被公认为古代物理学发展较好的学科之一;它的最早历史可追溯到战国初期的墨翟、东汉王充、宋代沈括、元代赵友钦等都在光学上做出了重要成就。阳隧的制造、影的形成、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等等,远早于世界其他国家。由于古代玻璃制造业不发达,几何知识缺乏,因此,光反射和折射知识甚为薄弱。但是,由于炼丹家和对玻璃与晶体的兴趣,因而在有关透镜方面的知识、晶体分光和颜色的知识则远走在世界前列。

一、对光源的认识

光和镜是古代光学实验的物质基础,古代人对太阳光的认识和利用,各种灯具的制造、燃料的演变和热光源效率的提高,各种冷光源的发现和利用,使他们在光学上获得了许多成就。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太阳,远古人已产生太阳崇拜的观念;从早在公元前6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看,太阳被刻画在陶器、玉器和象牙上。从浙江余杭、安溪出土的良港文化玉壁,壁心的绘画外形颇似一座祭坛,内部为一太阳的形象符号,上端作冠冕状,两侧似有翅膀;这是神化了的太阳。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上,日与月是明亮的象征,“明”字就是由它们二者构成的,文字的构造反映了人们已认识到大地的光照与太阳的关系。太阳光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光源,也是古代人进行光学实验或光学表演的重要光源。西周初期,阳隧的铸造与利用,是人类利用阳光点火的伟大发明之一。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战国时期某画家在一片豆荚内膜上作精细图画,然后“筑十板之墙,凿八尺(分)之瞩,而以日出之时,加之其上而观”。可见,古代人掌握了利用日光进行光学实验的方法。

中国古代对光的性质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光的性质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光的性质的认识

,主要内容和中国古代对光的性质的认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与光有关的物理性质,而中国古代对

光的性质的认识,也充满了神秘。

在中国古代,光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照亮黑暗的夜空。其实,早在

远古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就有涉及关于光的传说。传说古中国有位著名的早期科学家,他认为“宇宙有至少3600种光及其形式,其中一半是实在的,一半是虚幻的。实在的光可以给予地球照明和士气,从而决定性地影响自然界。”。

此外,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两种不同的混沌论观点,一种认为混沌是黑色,另一

种认为它是一个充满光的地方,这里面夹杂着阴阳、缘原和光的原始形式,其中的光,可以赋予所有物质以生命力,同时也照亮了夜空。

现在,中国古代对光的性质的认识,以及流传至今的阴阳、元素、光的原始认识,都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可看到光的神奇精髓和活力。当我们站在夜空,光明照耀着我们,令我们微笑欣喜,这何尝不是一种让人欢乐

和期待的生活娱乐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各小节-第4章光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各小节-第4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

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多媒体资料

1.美丽的城市夜景光碟。

2.八年级物理配套光碟(上)。

实验器材

大烧杯、蚊香、火柴、玻璃水槽(装水)、玻璃砖、激光小电筒若干套、三棱镜、小平面镜。

学习资料

测光速的方法的资料文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放一段美丽的城市夜景画图。感受美丽的光,陶冶情

操。

创设情境。

体会光速很大。

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理顺思路,有利于知识的掌

握。

体会光知识的重要,拓展视

野,感知宇宙之大。

课后作业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⑴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⑵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

(学生总结后填上)

第2节光的反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八年级物理上-人教版-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八年级物理上-人教版-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光学

光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光学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光的研究,最初主要是试图回答“人怎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之类问题。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它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且以严谨的文字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

自《墨经)开始,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伊本·海赛木发明透镜;公元1590年到17世纪初,詹森和李普希同时独立地发明显微镜;一直到17世纪上半叶,才由斯涅耳和笛卡儿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观察结果,归结为今天大家所惯用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665年,牛顿进行太阳光的实验,它把太阳光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这些成分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光分布──光谱。它使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光的客观的和定量的特征,各单色光在空间上的分离是由光的本性决定的。

牛顿还发现了把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放在光学平玻璃板上,当用白光照射时,则见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状条纹;当用某一单色光照射时,则出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条纹,后人把这种现象称牛顿环。借助这种现象可以用第一暗环的空气隙的厚度来定量地表征相应的单色光。

牛顿在发现这些重要现象的同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媒质内遵从力学定律作等速直线运动。牛顿用这种观点对折射和反射现象作了解释。

惠更斯是光的微粒说的反对者,他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提出“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并且指出光振动所达到的每一点,都可视为次波的振动中心、次波的包络面为传播波的波阵面(波前)。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和光的波动理论都被粗略地提了出来,但都不很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

光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光学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光的研究,最初主要是试图回答“人怎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之类问题。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它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且以严谨的文字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

自《墨经)开始,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伊本·海赛木发明透镜;公元1590年到17世纪初,詹森和李普希同时独立地发明显微镜;一直到17世纪上半叶,才由斯涅耳和笛卡儿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观察结果,归结为今天大家所惯用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665年,牛顿进行太阳光的实验,它把太阳光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这些成分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光分布──光谱。它使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光的客观的和定量的特征,各单色光在空间上的分离是由光的本性决定的。

牛顿还发现了把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放在光学平玻璃板上,当用白光照射时,则见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状条纹;当用某一单色光照射时,则出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条纹,后人把这种现象称牛顿环。借助这种现象可以用第一暗环的空气隙的厚度来定量地表征相应的单色光。

牛顿在发现这些重要现象的同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媒质内遵从力学定律作等速直线运动。牛顿用这种观点对折射和反射现象作了解释。

惠更斯是光的微粒说的反对者,他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提出“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并且指出光振动所达到的每一点,都可视为次波的振动中心、次波的包络面为传播波的波阵面(波前)。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和光的波动理论都被粗略地提了出来,但都不很完整。

19世纪初,波动光学初步形成,其中托马斯·杨圆满地解释了“薄膜颜色”和双狭缝干涉现象。菲涅耳于1818年以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由此形成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用它可圆满地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也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干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菲涅耳假定光是一种在连续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横波。为说明光在各不同媒质中的不同速度,又必须假定以太的特性在不同的物质中是不同的;在各向异性媒质中还需要有更复杂的假设。此外,还必须给以太以更特殊的性质才能解释光不是纵波。如此性质的以太是难以想象的。

1846年,法拉第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磁场中发生旋转;1856年,韦伯发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电流强度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他们的发现表明光学现象与磁学、电学现象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1860年前后,麦克斯韦的指出,电场和磁场的改变,不能局限于空间的某一部分,而是以等于电流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的速度传播着,光就是这样一种电磁现象。这个结论在1888年为赫兹的实验证实。

然而,这样的理论还不能说明能产生象光这样高的频率的电振子的性质,也不能解释光的色散现象。到了1896年洛伦兹创立电子论,才解释了发光和物质吸收光的现象,也解释了光在物质中传播的各种特点,包括对色散现象的解释。在洛伦兹的理论中,以太乃是广袤无限的不动的媒质,其唯一特点是,在这种媒质中光振动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

对于像炽热的黑体的辐射中能量按波长分布这样重要的问题,洛伦兹理论还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并且,如果认为洛伦兹关于以太的概念是正确的话,则可将不动的以太选作参照系,使人们能区别出绝对运动。而事实上,1887年迈克耳逊用干涉仪测“以太风”,得到否定的结果,这表明到了洛伦兹电子论时期,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仍然有不少片面性。

1900年,普朗克从物质的分子结构理论中借用不连续性的概念,提出了辐射的量子论。他认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确定分量的能量从振子射出,这种能量微粒称为量子,光的量子称为光子。

量子论不仅很自然地解释了灼热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整个问题。量子论不但给光学,也给整个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概念,所以通常把它的诞生视为近代物理学的起点。

1905年,爱因斯坦运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他给光子作了十分明确的表示,特别指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也是以光子为最小单位进行的。

1905年9月,德国《物理学年鉴》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第一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文中指出,从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古典物理学,其应用范围只限于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的情况,而他的新理论可解释与很大运动速度有关的过程的特征,根本放弃了以太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

这样,在20世纪初,一方面从光的干涉、衍射、偏振以及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确证了光是电磁波;而另一方面又从热辐射、光电效应、光压以及光的化学作用等无可怀疑地证明了光的量子性──微粒性。

1922年发现的康普顿效应,1928年发现的喇曼效应,以及当时已能从实验上获得的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它们都表明光学的发展是与量子物理紧密相关的。光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现代物理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都是在关于光的研究中诞生和发展的。

此后,光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致于成为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发现了爱因斯坦于1916年预言过的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辐射,并且创造了许多具体的产生受激辐射的技术。

爱因斯坦研究辐射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能使受激辐射继续去激发其他粒子,造成连锁反应,雪崩似地获得放大效果,最后就可得到单色性极强的辐射,即激光。1960年,梅曼用红宝石制成第一台可见光的激光器;同年制成氦氖激光器;1962年产生了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产生了可调谐染料激光器。由于激光具有极好的单色性、高亮度和良好的方向性,所以自1958年发现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科学技术的重大变化。

光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由成像光学、全息术和光学信息处理组成的。这一分支最早可追溯到1873年阿贝提出的显微镜成像理论,和1906年波特为之完成的实验验证;1935年泽尔尼克提出位相反衬观察法,并依此由蔡司工厂制成相衬显微镜,为此他获得了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8年伽柏提出的现代全息照相术的前身──波阵面再现原理,为此,伽柏获得了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把数学、电子技术和通信理论与光学结合起来,给光学引入了频谱、空间滤波、载波、线性变换及相关运算等概念,更新了经典成像光学,形成了所谓“博里叶光学”。再加上由于激光所提供的相干光和由利思及阿帕特内克斯改进了的全息术,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