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声音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产生振动,并传播出去,形成声音波动。
声音的产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 物体振动: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自身发生振动时,会产生声音。例如,乐器的弦线振动产生音乐声音,人类的声带振动产生语音等。
2. 空气振动:当声音的振动传播到空气中时,空气分子会跟随声波的振动而振动,从而传播声音。空气的密度和压缩性使得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 声源和传播媒介:声音的产生需要声源和传播媒介。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或振动源,传播媒介是声音传播的介质,通常是空气。声源通过振动产生声波,并将其传播到空气中,而空气将声波传输到接收器或人的耳朵,最终使其成为可听见的声音。
4. 频率和幅度:声音的产生还与振动的频率和幅度有关。频率指的是振动的快慢程度,决定了声音的音高。幅度指的是振动的强度,决定了声音的音量。
总而言之,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空气振动和传播媒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们通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现了语言的交流、音乐的演奏和环境的感知等各种功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另一个同学能听到声音.
结论:
固体能传声。
实验 三:
结论: 液体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通过观看下表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声音传播的速度受介质和温度的影响2.介质不同,声速一般不同3.温度越高,声速越大4.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C
3. 如图所示,图甲中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产生的;图乙中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
振动
介质
4.人们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______能够传声;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_也能传声。5.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A.钢轨 B.纯水 C.木材 D.空气
四、回声
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那么我们听到的就是回声 人耳能分辨出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至少是0.1秒。
1.如图所示碎纸片随喇叭的响声而跳起,该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多次被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产生的原理
一、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要产生声音,必须有振动的物体。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气体的压缩和稀疏,形成波动。这种波动可以用声波来描述,声波可以传播到空气、水、固体等媒介中。不同媒介中的声波传播速度和特征不同,但其基本特征都是快速连续的小幅度压力变化。
物体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是影响声音高低和响度的主要因素。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振幅越大,响度越高,振幅越小,响度越低。这就是为什么在乐器演奏中,手指在弦上的压力和乐器本身的共鸣会改变音调和响度的原因。
二、波动产生的声音
波动产生的声音是指气体、液体或固体中的波动引起的声音。水波在波浪拍打时就会产生声音。当空气流过突起物体时,也会产生声音。在大气中经常可以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
在气体中传输的声波被称为压缩波。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气体的压力变化,产生压缩波。从产生的振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气体分子的高速振动和碰撞。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声压强度取决于气体的温度和密度。
液体中传输的声波被称为慢压缩波或激波。当液体受到冲击时,会形成波浪。慢压缩波与空气压缩波的产生原理相似,但传播速度更快。液体中的音速大约为1500米/秒,比空气中的音速要大得多。
在固体中传播的声波被称为弹性波。当物体振动时,固体中的分子之间会产生弹性影响,产生弹性波。固体中的音速通常较高,钢的速度可达到6100米/秒左右。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和密度有关。
三、人类对声音的感知
人类对声音的感知由人耳完成。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的。外耳包括耳廓和耳道,用于收弱声信号,并将声音引入到中耳。中耳有三个小骨头:锤骨、瞬膜和剪刀骨。这些骨头通过振动将声音从外耳传递到内耳。内耳由听觉器官和平衡器官组成。听觉器官通过组织的震动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这些信号被传送到大脑中,最终被解释为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及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预习:
要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保存声音: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如:早期的机械唱片等。 要点诠释: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要点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要点三、声速 回声
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2、影响声速的因素:
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气液固V V >>V ; 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 要点诠释:
1、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 。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 /s 。
2、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运用“转换法”将不明显的现象扩大.
实验1: 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咚咚”声,但却
很难发现桌面在振动.
实验1中,我们可以将纸屑放在桌 面上,敲击桌面时,桌面上的纸屑 被弹起.用手按住桌面,桌面不发声 了,纸屑跳动停止.
运用“转换法”将不明显的现象扩大.
实验2:
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
音,但却很难看到音叉振动.
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 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
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 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
音的方法.
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实验1: 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咚咚”
声,但却很难发现桌面在振动.
实验2: 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
音,但却很难看到音叉振动.
从上面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有 的物体发声时,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 声体的振动,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振动 扩大呢?
解: t s 100m 0.294s. v 340m/s
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 短些,相差0.294s.
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阅读教材P30“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思考 耳聋是怎么回事?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 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 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一个同学轻敲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关闭
我们能够听见声音,首先要有声源发出声音;其次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三是要有性能良 关闭 好的耳朵。
C
解析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6
6. “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 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撞击 产生 而发出的, 在山间小路上, 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 是通 过 传入人的耳朵的。
关闭
振动
互动课堂理解
解析: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飞溅, 而不发声的音 叉轻轻插入水中是不会激起水花的, 由此我们认识到发声的音叉在 振动。有很多的发声体振动微弱, 不易被观察, 把音叉的振动转换为 水花溅起, 这是我们在物理学中常用的“转换法”。 用手握住正在发声 的音叉, 就会使音叉停止振动, 此时就听不到声音, 说明发声的物体一 旦振动停止, 发声也就停止。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蚊子翅膀的振动发出的。
关闭
关闭
A
解析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6
3. 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
。
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跳动
关闭
扬声器没有发声时纸屑没有跳起,发声后纸屑跳动,纸屑跳动的原因是纸盆在振动,纸盆 关闭 振动很小,不易觉察,用纸屑的跳动来显示,这是物理上常用的转换法。 这个实验说明扬声 扬声器发声时在振动 器发声时在振动。
教科版科学三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PPT课件
用力按压鼓,行吗? 怎样才行?敲击行吗?
敲Leabharlann Baidu可以发出声音
我们用什么方法使尺发出声音?
用力弯曲,行吗?怎样才行?轻轻拨动行吗? 轻轻拨动发出声音
我们用什么方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
用力拉伸橡皮筋行吗?怎样才行? 轻轻拨动行吗?
轻轻拨动可以发出声音 敲击可以发出声音 轻轻拨动发出声音 振动
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 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 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声带) 我们身上就有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
官,猜猜是什么? 耳膜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PPT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科学拓展
我们可以知道音叉和鼓发声时在振动,但 是振动不明显。我们可以怎样运用这些物 品进一步证明它们在振动呢?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科学拓展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 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 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 放在喉结声带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中国成年男性的声带一般在 18~24 m,平均长度为20 mm左右,成 年女性的声带一般在14-18 m,平均长度为15 mm左右,因此男性 的声音通常比女性的声音低。
科学探索
探索二:观察其他发声物体
敲击音叉
轻轻触摸音叉
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科学探索
实验记录卡
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记录表
实验记录
小结:物体是通过振动发声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科学探索
实验记录
发声物体 我看到的现象(示意图)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科学探索
实验结论
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 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 的运动称为振动。 总结: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什么是声音
根据下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B.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小 C.人不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D.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 能听到的
人耳的听声能力 1、思考: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 介质中传播→引起鼓膜振动→听觉神经
振动 振动 1、声音物体_____产生的,____停止声音也停止
波 2、声音是以______形式传播的 真空 介质 3、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中不能传播声音。 固体 液体 气体 声音可以在____、_____ 、 _____中传播
> 4、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____ 在液体中的传播 > 速度 _____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15℃时空气中的 340m/s 声速是_____ 赫兹 频率 5、物体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____,单位____ HZ 20HZ~20000HZ 符号_____,人耳能听到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
D
2、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刻消失了,下列原因正确 的是( ) A.声波传到鼓内去了 B.鼓面停止了振动 C.鼓的振动变快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Baidu Nhomakorabea
B
• 如图所示,把手放在喉咙处,讲话时感到 声带在振动,此现象说明( ) • A.所有声音均由人的声带产生 • B.任何时候声带均是声源 • C.声带是人体的唯一能发声器官 •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生成的
声音是如何生成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传播出来并产
生声音。声音的生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振动: 声音的生成始于物体的振动。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
者自身能量转化为动能时,就会开始振动。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
空杯子时,杯子会产生振动。振动: 声音的生成始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者自身能量转化为动能时,就会开始振动。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空杯子时,杯子会产生振动。
2. 传输: 振动会通过物质传输。传输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
或气体。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杯子的振动会通过空气传输。传输: 振动会通过物质传输。传输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杯子的振动会通过空气传输。
4. 侦听: 当声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它们会引起耳膜振动。然后,这些振动会通过耳朵内的骨骼和液体传递到听觉神经。听觉神
经会将这些信号传送到大脑,最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侦听: 当声
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它们会引起耳膜振动。然后,这些振动会通
过耳朵内的骨骼和液体传递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会将这些信号传送到大脑,最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总结起来,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然后通过传输和震荡形成声波,并通过侦听过程被我们感知。这一过程是声音生成的基本原理。
请注意: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对声音生成的过程进行了简化说明。在实际情况中,声音的生成可能涉及更多的细节和复杂性。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对声音生成的过程进行了简化说明。在实际情况中,声音的生成可能涉及更多的细节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物理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本节知识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物 体就停止发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传播声音 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声波。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5、声速:声音在一秒内通过的距离。
探究: 请你设计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方法。
方案一:量出一段500m以上的距离,当 你看到发令枪冒烟时,按下秒表;听 到发令枪声时,按停秒表。
方案二:量出距高大建筑或山崖的距离,当 你对这它大声呼喊时,按下秒表;听到回 声时,按停秒表。 你觉得两个方案,哪个更容易操作,哪 个更容易测准?
声速、传播时间、传播距离三者的关 系: S=Vt. 例1:1020m远的山上有人在用锤在敲 打石头,求声音传到我们耳朵需要 多长的时间? 已知:v=340m/s,s=1020m 求:t 解:由公式S=Vt. 变形得t=S/v=1020m/340m/s=3s 答:声音传到我们耳朵需要3s的时间。
S
2
vt
回声现象:
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遇到山 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 耳的声音。 人耳区分回声 和原声的最短时 间间隔是0.1s。 利用回声可以测 定距离。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北京天坛公园回音壁
活动:将一支点燃的蜡 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 音响发出较强的声音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案标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解释声音产生的过程;
4.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1. 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器材:铃铛、橡皮球、弹簧、音叉等。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请学生们思考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有什么想法?
2. 提问:请学生们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并与同桌分享自己的观点。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的产生过程,包括声源的振动、声波的传播等。
2. 解释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包括声波的传播介质、振动的方式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只有振动频率在20Hz-20kHz之间的物体才能产生可听到的声音。
步骤三:实验探究(20分钟)
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准备一个铃铛、一个橡皮球和一个弹簧。
2. 实验一:学生们用手指敲击铃铛,观察铃铛的振动并感受声音的产生。
3. 实验二:学生们用手指弹击橡皮球,观察橡皮球的振动并感受声音的产生。
4. 实验三:学生们用手指拉动弹簧,观察弹簧的振动并感受声音的产生。
5.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发现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们集体讨论声音产生的过程,分享实验中的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和特点。
3.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
听觉产生的过程和原理
听觉产生的过程和原理
听觉产生的过程和原理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首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这些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并最终到达我们的耳朵。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三个小骨头,它们共同将声波引导并集中到内耳。在进入内耳后,声波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和传递,最终在耳蜗内从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电信号。这些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并在那里被解码为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的声音特征,如音高、音量、方向和节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听觉的书籍或者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当物体受力后,进行往复运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课后作业
探索一: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 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 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橡皮筋产生了振动。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 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振动。
科学探索
实验分析
弯曲钢尺
按压鼓面
轻轻触摸音叉
这三种情况,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但却没 有发出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 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科学探索
实验结论
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总结: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 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科学探索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 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 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 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 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科学探索
实验结论
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 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或物质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传递能量给周围的空气或其他介质,产生压缩和稀疏的变化,进而引起听觉器官的反应,我们称之为声音。
声音产生的过程
声音的产生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振动:声音的产生始于物体的振动。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自身能量变化时,它会开始振动。例如,乐器的弦线被弹奏时会振动,空气中的声带在呼吸时也会振动。
2. 压缩和稀疏:振动的物体会传递能量给周围的介质,通常是空气。当物体向前振动时,它会压缩周围的空气分子,使其比正常状态更密集。而当物体向后振动时,它会使空气分子稀疏。这种周期性的压缩和稀疏导致了声波的产生。
3. 声波传播:一旦空气被压缩和稀疏,声波就开始在周围传播。声波是由连续的压缩和稀疏区域组成的,这些区域被称为压缩疏波。
4. 接收和感知:当声波达到我们的耳朵时,它会引起听觉器官
内的结构振动,进而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产生声音的感知。大脑
会解释这些振动的特征,例如频率、幅度和持续时间,使我们能够
听到不同的声音。
声音特性
声音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波振动的周期性。频率较高的声音
听起来较高音调,而频率较低的声音听起来较低音调。
2.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度或分贝级别,它取决于声波振动的
幅度。振动幅度较大的声音听起来更大声。
3. 调性:调性是指声音的质地或音色。不同的声源具有不同的
调性,这使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来源。
4. 持续时间:声音的持续时间决定了声音的长度,可以是短暂的或持续的。
应用和重要性
声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用于交流、传递信息、娱乐等方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也在科学、工程和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例如声波传感技术、音频录制和音乐制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个现象实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实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升,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使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实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实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水平。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准确的理解,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能够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实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准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能够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使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巩固提升,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能够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即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不过,因为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能够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实验台,将所有的实验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备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