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国际贸易地理论文.doc
国际贸易地理结课论文-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研究
![国际贸易地理结课论文-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12468998762caaedd33d4c9.png)
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研究摘要:地理大发现,生产力的发展、分布、变化,与国际贸易的形成、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国际贸易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贸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因为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
任何国家的双边贸易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因而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贸易地理地理环境因素地域产品经济国际多边贸易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
幅员辽阔,横跨东欧和北亚大部分地区。
北临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滨波罗地海,海岸线达33800多千米。
全境地势东高西低,以平原为主,约占国土的70%,最大的平原是东欧平原(俄罗斯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中西伯利亚高原深受河流切割,间有高山。
南部、东南不和东部山地盘恒,如大高加索山北坡,萨彦——贝加尔山系和太平洋山系等。
欧亚分界线乌拉尔山脉南部蜿蜒。
主要河流有伏尔加河、鄂毕河、勒拿河、叶尼塞河等。
重要湖泊有拉多加湖、奥涅加湖、贝尔加湖、里海等。
俄罗斯地处高纬度,气候复杂多样,兼有温带、亚寒带和寒带气候特征,从北向南跨有苔原、针叶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
大部地区气候的大陆性强,仅西北沿海地区具海洋性气候特点,远东地区太平洋沿岸有季风性气候特征。
俄罗斯是世界经济大国。
苏联时期它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苏联解体后其经济一度严重衰退。
2000年之后俄罗斯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2006年俄罗斯的经济全面超过1990年解体前。
2007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5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
丰富的资源为俄罗斯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俄重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部门发达。
近年来俄罗斯的电子计算机工业、宇航航空工业、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
特别提出的是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独特的地位,实力雄厚,其武器产品出口到全球各地。
俄农牧业并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豆类,畜牧业主要为养牛、养羊、养猪业。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示例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c52dcae0242a8956bece4d2.png)
中国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张珊珊08国际贸易03摘要:本文运用了中国1983-2008年的时序数据,实证了中国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关系。
结果显示:财政支农增长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对我国农产品的进口贸易却是负面效应;农户投资的增长不但没能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正相关因子,反而抑制了其发展,但农户投资的发展对农产品进口贸易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提高不管是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还是对农产品进口贸易发展都有着显著的抑制效应。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农业投资和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关系作出了解释,并依此提出简要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投资;农产品对外贸易;时序分析;政策建议一、引言农产品对外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下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国内市场余缺、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投资是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有效实现手段之一,农业投资往往决定着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影响着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的变化,只有合理的农业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才能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农业投资和农业对外贸易的关系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Theodore W. Schultz(1999)指出农业投资在农业发展的因果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Mundell(1957)提出并论证了贸易和投资的替代关系,之后Markuson(1983)和Svenson(1984)进一步指出两者还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侯石安(2001)指出农业出口贸易补贴不足,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过剩问题开始显现。
由于财政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环节投入和占用了大量的资金,难以有充足资金用于补贴农产品的出口,使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口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出口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放大。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7e50c67fd5360cbb1adb92.png)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摘要】以XX高职院校为例,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地理课程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经济地理国际贸易高职措施一、经济地理课程的基本情况目前,XX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以服务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创新,为中国东盟经济第一线培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具备专业素质,实践技能强、富于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经济地理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熟悉通行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更全面、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完善知识结构。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讲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系统知识,还引入经济环境的概念,阐述国际、区域经济及政治格局的发展,使地理科学研究和经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为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基本知识与一般规律,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经济地理问题,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中专门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
其教学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切合当前国际、区域经济建设实际。
二、经济地理课程的主要特点第一,涉及面广,课程综合性强。
经济地理课程内容涉及地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经济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学科。
因此该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需要建立多学科基础理论的概况,在综合性思维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第二,实用性强,针对专业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经济地理课程的设置是针对性培养和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国际经贸能力,提供实用的各经济区域知识和理论,使学生能将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课程学习,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结构的纵深,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和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各种经济行为效应的分析能力。
三、经济地理课程现存问题目前经济学科综合性和实践中综合素质受到重视,XX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都逐步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
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
![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a428399fc8d376eeaeaa3185.png)
地理大发现与国 际贸易
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
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 由于这种生产方式内在的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 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物。” 马克思这一论断,揭示了对外 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
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四)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地理大发现使欧洲新生的资产阶级及一部分封建贵族手中积累 了组织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和工业原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 积累。如英国以“海盗”方式参与掠夺活动,1580年,英国人弗兰西 斯·德雷克在完成他的第一次环球旅行的同时,为船队的投资者带回 了4 700倍的利润。作为资助者之一,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分到了16.3 万英镑的红利,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政府一年的支出。这些财富 是通过袭击当时西班牙的殖民地和港口获得的。
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二)地理大发现的标志事件
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17世纪,欧洲各国的航海家和探险 家在地理方面的发现。地理大发现有以下几个事件:
发现新航路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人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 之命从里斯本出发,沿着迪亚士的航线也绕过好 望角,到达莫桑比克,然后北上,穿越印度洋, 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
首先是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彼此 孤立的局面,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国际性贸易中 心的形成。
其次是商品贸易的内容与数量急剧增加。
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二)地理大发现使世界人口构成及分布发生巨大变化
国际贸易地理期末课程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期末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e3597a312b3169a451a45f.png)
一、选题范围:1、论我国出口商品战略的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2、以质取胜出口战略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3、科技兴贸的必要性及其路径研究(增强竞争力差异化低成本)4、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必要性与对策措施5、从国际分工理论看中国在当今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调整6、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条件与改变7、中国制造与中国生产8、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增进9、地理环境因素对某国外贸的影响;10、世界(某个国家或地区)棉花(或花生、油料等)生产分布及国际贸易分析11、论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12、我国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促进技术进步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以市场换技术)13、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条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14、论技术进步与工业化的关系15、工业化进程与对外贸易关系探讨16、我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其路径(外贸经营权的扩大外贸主体的多元化)17、“入世”后我国不同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纺织品服装玩具鞋帽机电产品钢铁汽车化工石油农产品……)18、“入世”后我国企业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供产销三个环节)19、中国“入市”的难点及对策(市场经济地位被认可)20、论对外贸易管理中不同手段的协同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21、我国出口退税与出口企业积极性的调动22、入世后我国法律手段的有效运用23、入世后我国经济手段的合理运用24、入世后我国行政手段的合理有效运用25、影响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分析(货源贸易关系市场、产出/投入)26、提升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路径研究27、低碳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增长节能减排28、绿色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增长29、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必要性:重要意义可行性:已经具备的条件优势30、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选择(出口贸易许可贸易对外投资)31、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路径研究32、外商在华投资的效应分析(资金技术管理)33、外商来华投资的理性思考(积极与消极效应)34、我国技术引进效应分析35、我国技术输出应注意的问题36、XX省(地区、市)对外贸易(出口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7、铁矿石价格谈判对中国钢铁工业及中国经济的整体影响38、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9、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40、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41、我国玩具制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42、中美贸易问题研究43、中日贸易问题研究44、中欧贸易问题研究45、中韩贸易问题研究46、中国政府与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47、外商撤资(资本抽逃)问题研究48、跨国公司避税及其防范49、我国外贸出口秩序混乱及其疏导50、外国对华反倾销的根源及其应对从以上课题中任选一个进行论文撰写,论文题目自定。
贸易地理论文-地理环境对美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贸易地理论文-地理环境对美国国际贸易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19c90790b1c59eef8c7b4c9.png)
题目:地理环境对美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姓名:课程:国际贸易地理班级:国贸1102班学号:地理环境对美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摘要: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等。
全国国土面积9,629,091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
其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
海岸线22,680公里。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东部沿海地区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本文就其地理环境对美国的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并介绍美国的三大产业及于中国的贸易关系。
关键词:美国,地理环境,国际贸易,三大产业,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一、美国的主要产业特点(一)、农业美国农业为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
2000年农业总产值为812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产量都居世界前列,粮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农产品出口外汇收入每年达400亿美元,为美国外汇收入中最大的一个项目。
美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家庭农场,全国共有217.3万个农场。
农业用地4.3亿hm2。
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农业已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专业化和高科技化。
现代化的大农业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使美国各种农产品产量都大大超出国内市场的最大需求量,为此,美国农业必须向海外市场出口大量农产品。
美国小麦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玉米占70%,大豆占85%,棉花占32%。
因此,美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影响极大。
美国农业主要有以下特点:现代化程度高,农业人口少:务农人口在1870 年占52%,1910 年为32%,2001 年已经下降到了3.2%。
美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布特征明显:全国划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生产一两种主要农产品。
如:北部平原以生产小麦为主,中部平原以生产玉米为主,南部平原和西部山区以养牛、羊为主,大湖地区以生产乳品为主,太平洋沿岸地区以生产水果和蔬菜为主。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539b4bbe1e650e52ea9958.png)
国际贸易地理Js1104432王忆凡特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使我国具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就为我过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许多优势和便利条件。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势,利于夏季风深入内陆,使季风区面积广阔,形成丰沛的降水,为农林牧渔的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同一温度带内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多种气候,使各温度带内的农林牧经济部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我国大河多西源东流,为发展内河航运、沟通东西交通,提供了物质环境条件,如长江、珠江等。
我国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使大河流经阶梯过渡地带时,产生了巨大的水能。
我国水能蕴藏量达6.8 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为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产生了高寒草原,出现了高寒畜牧业。
高大的青藏高原,使印度洋上南来的暖湿气流难以北进,使得我国西北部气候更加干燥,影响了那里农林牧业生产条件。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广大的点,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为多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大,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只在高山地区有终年冰雪带。
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南北的气候差异,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在我国都可以找到生存的场所,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最南端的北纬4度的曾母暗沙到最北端58度的漠河,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温带的范畴,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降水充沛水源充足,生物多样化特征明显。
从最东部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会处的主航道中心线到最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差约60度,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地势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这样有利于海洋湿热水气的深入,不至于内地过于干旱。
所以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广大。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9df616fad6195f312ba673.png)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CHEMICAL TECHNOLOGY国际贸易地理《浅析新加坡地理区位优势对外贸经济影响》姓名:***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国贸1009学号:*********摘要: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称星洲、星岛。
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
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
新加坡的高速发展也与其政权高压、经济自由的政策有关,政府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引导当地经济向一个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本文从新加坡的自然条件状况,地理位置及交通信息条件,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浅析,从而有利于我们多角度了解新加坡外贸地理的区位优势。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一、自然地理环境对新加坡外贸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优越地理条件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
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
新加坡位于东经104度,赤道,属于东南亚一带,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
它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面积710平方公里,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文档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0f1a16bb84ae45c3b358cef.png)
贸易地理方向论文题目:世界小麦生产布局、消费及贸易分析学生姓名曹雷学号:089114035 专业班级国贸082班老师黄小峰院(系)经济学院国贸系2011年6月13日世界小麦生产布局、消费及贸易分析班级:国贸082 、姓名:曹雷、学号:089114035内容摘要:小麦是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其起源和演化过程涉及到多种野生植物。
但是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农业生态条件差别较大,因而各国小麦生产布局和水平以及品种的特征特性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自然条件如:温度、水分、阳光、纬度、地形地貌、海拔、土壤条件等等都会影响到小麦的生产和布局,世界小麦产量最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
世界上小麦的主要生产区也是小麦的主要消费区,亚洲和欧洲既是生产大洲,也是消费大洲,但亚洲当年产不足需,需要大量进口;北美(含中美)洲和大洋洲虽然产量不是很高,但洲内消费比例较低,大部分用于出口;非洲产量最低,但消费量相对较高,需要大量进口;南美洲生产和消费总量基本持平。
因此,小麦的消费是全球性的,全世界约有40%的人以小麦为主食。
小麦的供需结构决定了世界小麦贸易的特点:交易范围广、交易量大、参与国家多。
本文将就小麦的生产布局、消费、供给,需求和贸易特点等等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麦、生产布局、消费、贸易分析正文:一,世界小麦的主要生产布局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农业生态条件差别较大,世界各国小麦生产布局、生产水平和品种的特征特性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世界小麦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1、亚洲中国是亚洲第一产麦大国,也是世界第一产麦大国。
播种面积和总产都居世界第一位,单产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印度是亚洲小麦的第二大产区,也是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小麦产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印度河额恒河流域。
日本、朝鲜和韩国小麦生产规模较小,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满足消费。
西亚诸国包括土耳其、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2010年伊朗小麦达到1450万吨,为世界第11大小麦出产国)等是小麦的初生起源地,具有丰富的小麦遗传资源这些地区小麦主要集中在本国中部地势平坦土壤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带。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ywq资料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ywq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fd94db233d4b14e852468b4.png)
国际贸易地理结课论文论文题目:分析澳大利亚国际贸易地理环境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系别:经济与管理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 11 级本科4班学号:201105450姓名:杨婉青任课教师:高露华完成时间:2013年10月内容摘要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它们是国际分工的前提,而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地理环境影响着各国生产的产品及商品结构,从而影响到各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水平与对外贸易的地位,因而了解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对我们如何利用地理环境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和湖泊、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民族、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治、法律等)及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科学技术水平等),突出其自身特色,并对其国际贸易状况进行一定的分析,深入了解其特色文化及优势商品所在。
关键词: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贸易发展目录一、自然地理环境 (1)(一)地理位置 (1)(二)气候 (1)(三)河流 (2)二、人文地理环境 (2)(一)人口........................................................................2. (二)语言 (2)(三)风俗习惯 (3)(四)宗教 (3)三、经济地理环境 (4)(一)农业发展 (4)(二)工业发展 (5)1. 澳大利亚石油工业 (5)2. 澳大利亚汽车工业 (6)3. 服务业 (6)(1)金融业 (7)(2)交通运输业 (7)(3)旅游业 (7)四、对外贸易及中澳经贸关系 (8)(一)澳大利亚对外贸易 (8)(二)澳中经贸关系 (9)五、结语 (10)六、参考文献 (11)分析澳大利亚国际贸易地理环境一、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理位置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及海外领土组成。它东濒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临印度洋及其边缘海,海岸线长约3.67万公里。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DOC)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086deb483c1ec5da50e27083.png)
五邑大学国际贸易地理论文题目:《美国棉花产业市场分析》院系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4年12月18日摘要棉花是涉及农业和纺织工业两大产业的商品,棉花的产量是影响棉花价格以及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这不止关系到美国更关系到全球众多棉农的切身利益。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生产大国和强国,其种植的棉花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但由于美国的纺织业地区不断转移,美国的棉纺织业也在逐渐萎缩,其棉花消费量以及棉花占世界消费量的比例也在减少。
本文着重写美国棉花市场的分析。
通过列举一系列图表、数据,指出美国棉花产量,消费量,进出口量等,首先指出对当前美国棉花产业市场总体概述,具体为美国棉花产业的生产种植情况,美国棉花产业的发展特征,棉花消费状况,美国棉花价格走势,棉花市场供求情况;其次是美国棉花产业的生产、消费、贸易分布状况;继而是中国棉花产业对美国的出口情况;最后阐述其他国家对美国棉花市场的影响。
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美国的棉花市场状况。
关键词美国棉花市场生产、消费、价格走势、贸易状况;美国棉花与各国的棉花;产业间相互影响。
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当前美国棉花产业市场总体概述 (1)1.1 美国棉花产业的种植情况 (3)1.2 美国棉花产业的发展特征 (3)1.3 美国棉花价格走势 (4)第2章美国棉花产业的生产、消费、贸易分布状况 (2)2.1 美国棉花生产状况 (5)2.1.2. 近期美国棉花产量占全球棉花产量比例 (8)2.2 美国棉花消费状况 (6)2.3 美国棉花国际贸易分析 (7)2.4 美国棉花价格决定因素 (7)2.5 美国棉花进口情况 (7)第3章中国棉花产业出口美国的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5f197d433d4b14e8524687a.png)
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作者:徐莉薇指导老师:李纪生摘要:历史上远距离的贸易活动不胜枚举,这些贸易活动因其性质和目的的不同,而具有多种贸易形式。
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国际贸易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为辅。
汉代时,丝绸之路以官方与民间贸易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到15-17世纪时,“地理大发现”则是以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为贸易形式。
以上三者作为国际贸易史上重要的远距离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形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着重通过对以上三个贸易活动的性质和目的分析,对其国际贸易形式进行比较。
关键词:贸易活动性质;贸易活动目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以及地理大发现的性质及目的1、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与目的公元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率领着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以及东非地区的友好关系。
郑和船队由苏州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
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郑和一共奉命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开辟了明朝通往南洋,非洲东岸的海上贸易路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世界性的盛举。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作为具有外交和贸易双重性质的远洋活动,郑和下西洋也具有着多重的目的。
首先,郑和大航海的首要目的就是对外贸易。
当时,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
地理知识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地理知识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ad93e63968011ca2009174.png)
地理知识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必修课程,并且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前修课程。
教师在讲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过程中,如果能加入贸易地理的知识,会极大得丰富实务课程的授课内容,使案例更加准确具体务实。
贸易地理知识包括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三部分,这三部分应用在国贸实务教学的诸多方面,以下具体分析:一、国际货物运输中会用到的自然地理知识1.运输路线一般教师在讲解国际货物运输的知识时,主要讲解三部分内容。
首先是运输方式,其次是运输条款,最后是运输单据。
如果能加入运输路线这部分,会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
比如,讲解海洋运输方式时,给学生介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的主要海运路线及沿途的主要港口;在讲解铁路运输时,讲解我国通往邻国的铁路干线及国境车站;在讲解航空运输时,给学生讲解世界上主要的三个航空业务区及最繁忙的三条航空线和航空站。
2.各海域和港口的气候类型世界各国的港口自然条件不同,特别是在气候方面差异较大,从而对商品的运输产生直接影响。
有些港口全年都可以通航;而有些港口则冬季封冻,不可通航;更有甚者,北冰洋由于气温较低,大部分港口常年冻结,船舶不能停靠,利用率极低。
比如俄罗斯虽然拥有广阔的海域,但是由于纬度偏高,使得除了太平洋南部、黑海沿岸及摩尔曼斯克港之外,其他港口冰封期都很长,利用率非常低。
又如,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上大部分国家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马来半岛上大部分国家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因此在磋商合同的装运期以及商品的包装时,要根据经过的海域、港口以及商品的性质选择。
例如:在雨季时不适宜装运容易受潮发霉的商品;夏季不适宜运输容易融化变质的商品,如浸酸羊皮和沥青等,并且夏季运输这些容易融化的商品时,不适宜选择牛皮纸包装,而适合桶装。
学生如果对各海域和港口的气候不了解的话,很容易在实际业务中遭受损失。
二、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也会用到贸易地理的知识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承保的范围;二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货物运输保险;三是伦敦保险业协会的货物运输保险;四是保险条款和保险实务。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2)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850d5c7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9.png)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2)国际贸易论文篇1浅谈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一、引言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的不断加剧,转变原有能源消耗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
当前学界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看法方面,主流观点认为其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石等能源,造成碳排放量的急剧提升所引发的,即二氧化碳气体含量的急剧提升,引发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范围内温度大幅提升,极端异常气候发生率急剧升高等。
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主要涉及到了当前世界发展中最为核心的两个问题,一是能源问题,二是环境问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等,然而由于相关的技术等原因,化石能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其在导致能源大量浪费,引发能源危机问题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而此种依靠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弊端已越来越大,探索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下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得以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在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能源的利用率,及新能源领域拓展的问题,其对于发展可持续经济,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然而发展低碳经济,也势必影响到现有的国际贸易格局,及其实践和理论体系,因此下文首先将就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一)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低碳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推进,不仅会改变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其对国际贸易格局,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更注重对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及拓展对新的清洁能源的利用,同样的,其在贸易产品方面,也更倾向于绿色产品,而这对于传统的贸易出口大国的贸易结构,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往依靠出口原材料等资源的国家,其将会受到低碳经济的巨大冲击,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影响力,也会出现急剧的下降。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8e2c4eaeaad1f346933ff8.png)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经管系国际贸易地理题目:中国与巴西贸易互补性分析专业班级:国贸10-2班学号: 22100763年份 贸易总额 出口(中→巴) 进口(中←巴) 顺逆差(中方)1999 15.41 8.65 6.76 1.89 2000 23.07 12.22 10.85 1.37 2001 32.30 13.28 19.02 — 5.74 2002 40.74 15.54 25.20 — 9.66 2003 66.81 21.48 45.33 — 23.85 2004 91.50 37.10 54.40 — 17.29 2005 121.88 53.54 68.34 — 14.80 2006 168.54 96.25 72.29 — 15.30 2007 187.50 101.65 85.85 — 13.76 2008208.65107.26100.39— 18.341982~2008年中巴贸易差额-55101513579111315171921232527年份(1982~2008)贸易差额由图1和表1可以得出结论: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与巴西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逆差额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对巴西的贸易逆差虽然数额不是太大,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长期下去则会对双方经贸的和谐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中巴贸易互补性分析(一)资源禀赋巴西是居世界前列的资源大国,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面积达500多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52%,木材储量658亿立方米,盛产红木、橡胶以及各种硬木;矿产极为丰富,其中已探明的铁矿储量为650亿吨,品位多在60%以上,且为露天矿,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二位,每年铁矿产量的77%用于出口,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30%;石油储量已探明148.9亿桶,天然气650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拥有世界18%的淡水,水利蕴藏量达2.13亿千瓦;但是煤矿储量仅230亿吨,且品位很低。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例文--欧洲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例文--欧洲](https://img.taocdn.com/s3/m/eb074cd9f18583d0496459fc.png)
某某某学院《国际贸易地理》报告学院:某某某学院专业:某某某专业班级:2001学生姓名:某某某学号:123569题目:欧洲经济分析成绩:二0 20 年 12 月 12 日前言:此次写论文的目的为了深入研究欧洲经济和对本学期所学进行大致总结目录:一欧洲经济变动原因及现状(一)欧洲经济变动原因(二)欧洲经济现状二欧洲经济变动对中国的影响(一)欧洲经济变动对中国的积极影响(二)欧洲经济变动对中国的消极影响三欧洲经济对于世界的影响和欧盟发展趋势(一)欧洲经济关系对世界的影响(二)欧盟未来发展四结语.一欧洲经济变动原因及现状(一)欧洲经济变动原因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萧条,从短期看,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美国经济衰退等影响,2002年欧盟经济估计只增1%不到。
但从一个较长时期看,欧洲维持上世纪90年代平均2%2%占预算的比重控制在3%GDP60%3-4%。
今后,在个别年份,上述个别指标可能会突破。
欧盟东扩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可能性更会增大。
但今后十年,欧盟经济大致会维持平稳的增长。
21世纪,欧洲是世界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
迄今为止,欧盟在统一市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进展。
欧盟基本上建成了统一的内部市场。
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和2002年2月欧元进入流通领域,使一体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欧盟统一市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欧盟统一市场至今并未全面形成。
195820世纪80年代中,欧共体在这两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它仍然是12个独立存在的、分割的市场。
1985年6月,欧共体通过了《完成内部市场》的白皮书,制定了1992年底完成统一内部市场的计划。
同年12,把1992使统一市场的建设获得了法律上和组织上的保证。
欧共体还制定286项立法,通过立法形式来消除阻碍货物、人员、劳务、资本在121992年底,这些立法已有95%获得通过,其中85%已转为成员国的立法。
,1994106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经管系国际贸易地理题目:中国与巴西贸易互补性分析专业班级:国贸10-2班学号: 22100763 姓名:刘萍中国与巴西贸易互补性分析中国和巴西是世界上国土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快并都存在巨大的经济潜力,近年来,中巴双边经贸关系得到快速发展。
本文主要从贸易结合度,出口产品相似度以及显性优势三方面分析中巴贸易的互补性,并提出了中巴贸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一.中巴贸易现状分析中巴在1974年8月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额在与拉美国家贸易中处于首位,经过双方十几年的共同努力,中巴双边贸易投资关系稳步发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无论是双边贸易额、各种协议,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巴西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在拉美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巴西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巴西的第3大出口市场和第4大进口市场。
从表1可以看出:中巴双边贸易总额从1999年的15.41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121.88亿美元,六年时间双边贸易总额增长了将近7 倍.其中,巴对我出口68.34 亿美元,占其出口份额的5.78%;巴从我进口53.54亿美元,占其进口份额的7.28%;巴西顺差14.81亿美元。
表1中巴贸易统计表单位:亿美元由图1和表1可以得出结论: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与巴西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逆差额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对巴西的贸易逆差虽然数额不是太大,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长期下去则会对双方经贸的和谐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中巴贸易互补性分析(一)资源禀赋巴西是居世界前列的资源大国,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面积达500多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52%,木材储量658亿立方米,盛产红木、橡胶以及各种硬木;矿产极为丰富,其中已探明的铁矿储量为650亿吨,品位多在60%以上,且为露天矿,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二位,每年铁矿产量的77%用于出口,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30%;石油储量已探明148.9亿桶,天然气650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拥有世界18%的淡水,水利蕴藏量达2.13亿千瓦;但是煤矿储量仅230亿吨,且品位很低。
而中国煤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3位,产量居世界第1位,且大量用于出口;石油资源储量世界第ll位,产量居世界第4位。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巴西的资源都是高速发展的中国所短缺和急需的。
而中国的煤炭资源也是巴西经济发展急需进口的。
中巴经贸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中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同时,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产品物美价廉,能为居民降低生活成本,有利于巴西的出口和经济增长。
正是因为两国的自然禀赋互补性,奠定了双方合作的基础。
(二)中巴贸易结合度分析所谓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
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
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
中国与巴西的双边贸易的发展态势可以根据他们之间的贸易结合度来直接的反映。
图2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1996~2005年,中国对巴西的贸易结合度平均为59.4,小于100,这表明中国出口对巴西市场结合不紧密,从1999年开始,中国对巴西的出口结合度不断增长,说明中国企业对巴西市场的开拓富成效.1996~2005年,巴西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平均为80.4,小于100.这说明巴西出口与中国市场结合也不紧密,2000年以后,巴西对中国的出口结合度明显上升,说明巴西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富有成效;但2003年之后又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到2003年时巴西已经度过金融危机,货币贬值效应也越来越小。
总之,中巴贸易结合度都小于100,说明两国经贸联系不紧密。
(三)中巴出口产品相似度分析所谓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出口产晶的相似性程度进而衡量各国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情况。
1996~2006年中国与巴西出口相似度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62.66 62.96 62.62 60.89 65.20 64.37 59.83 56.54 58.62 58.68 59.25表2表2是根据上述(2)式计算的1996年~2006年中国和巴西在市场上的产品相似度指数,反映了中国和巴西各类产品的相似性程度。
由此可以看出:1996年~2006年,中巴出口相似度指数呈现趋减的态势,因为巴西货币贬值的关系,2000年和2001年出现了上升的趋势,2003年以来,两国出口相似度出现小幅度上升趋势,可能因为巴西货币贬值影响逐渐减少造成的。
从整体而言,两国出口相似度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两国在第三市场上的竞争激烈程度下降。
(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下表是1995年、2001—2006年间中国和巴西两国十类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中国巴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由上表可以分析得出:①0类(食品和活动物)巴西RCA远远大于中国其中2006年巴食品和活动物的比较优势达到5.16,而同期中国的仅为1.10。
②1类(饮料和烟草)巴西的比较优势也较中国明显。
巴西每年都大于2.0,比较优势极强,而中国为比较劣势。
③2类(非食用,未加工的原料(燃料除外))巴西的RCA每年均远远领先于中国。
以2006年为例RCA达到了6.0以上,有非常显著的比较优势。
而同期中国却属于比较劣势。
④3类(矿物燃料,润滑剂等)中巴双方RCA均不明显,其中以巴西较高。
⑤4类(动植物油,脂和蜡)巴西比较优势超过了2.5,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比较优势极强,而中国一直处于比较劣势。
⑥5类(化学及相关产品)和7类(各种机器以及运输设备)中巴双方均为比较劣势。
⑦6类(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比较优势相似,属于较有竞争力的商品。
中国与巴西相比,有比较微弱的优势。
⑧8类(包括房屋装潢装饰用品,家具寝具,箱包容器,服装,鞋帽,各种仪器和自动化设备等各种制成品)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巴西0、1、2、4、6类均超过了1.5,比较优势较强或者极强。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分别为第0、6、8类商品,RCA指数显示比较优胜中等或较强。
3、5、7类方面。
两国均无优势可言。
三.中巴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一)巴西频繁对我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据统计,自1989年12月巴对我产品发起第一次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05年底共对我产品发起了21起反倾销调查,涉及机电、五金化工、轻工、纺织、食品等十几种商品。
其贸易救济措施主要包括:反倾销措施;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
而根据WTO的统计,在1980-2006年期间,巴西对中国采取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达到31起,占整个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案件数量的9%。
以上统计显示,巴西不仅是拉美国家中、而且是发展中国家中对我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数量统计国家1980~1989 1990~1994 1995~2006 小计比重(%)巴西 1 7 23 31 9墨西哥0 16 18 34 10 阿根廷0 7 70 77 23 秘鲁0 0 13 15 4 委内瑞拉0 0 19 19 6 其他发展中国家 1 0 19 19 6 累计 2 46 288 337 100表4(二)中巴产品之间的竞争近年来巴西对我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巴方受益最大的是大豆、铁矿石等生产商,而服装、纺织品和玩具制造等行业却认为受到中国的竞争威胁。
与此同时,巴其他行业采取了“跟风”战略,抱怨我电子产品、机械以及工业零部件的出口,使其面临日益增大的竞争威胁。
但巴方真正担心的是其产品与我产品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
尽管中巴双边贸易具有互补性,但是纵观巴西对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商品结构,并与我出口商品结构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双方主要出口构成具有很大的重合性。
2007年巴西出口产品的结构(%)表5(三)我国对巴西投资承诺兑现和落实的问题2004 年,我曾宣布要向巴西的基础设施、能源工业等领域进行投资,其投资额度为60-100亿美元,以缓解制约巴西出口增长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瓶颈”。
但是,据加拿大美洲基金会(Canadian Foundation for the Americas)的报告称,这些承诺的大项目中只有ABC(合资的铝厂)项目在推进,而其他项目因种种原因或者被搁置,或者被推迟。
因此,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一度满怀期待的巴西国内对我投资承诺能否落实,存在相当多的流言和疑问。
据悉,巴西政府是在顶住了来自本国工业界的较大压力的情况下,于2004年宣布承认我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并把此举看作是对1998年中巴签署的“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
那么,在巴国内本来就存在反对的声音而我投资又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巴国内的疑虑也就难免再起,这有可能对中巴未来的经贸合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解决贸易问题的措施(1)扩大贸易规模,提高中巴贸易结合度。
(2)政府支持成立中巴贸易发展促进公司,以降低资产专用性带来的交易成本。
中国多数企业规模小, 在贸易额较小的情况下,由单个公司各自雇佣葡萄牙语人才的成本高昂。
应该成立专门的中巴贸易发展促进公司,提供专门的葡萄牙语服务并收取费用。
这既可以充分利用相关人才、发挥专用资产的潜能,又能够降低语言及文化差异带来的资产专用性成本,进而促进贸易发展。
(3)进一步加强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维护中巴共同利益。
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是由少数发达国家所左右,中巴两个地区大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对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构成挑战,因而引起发达国家的强烈抵制。
总结及未来展望: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巴两国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从贸易潜力来看,中巴两国之间的贸易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具体而言,在进口方面,中国除了铁矿砂、大豆和原油外,还可以扩大牛肉、鸡肉、橙汁、咖啡和压缩机等巴西优势产品的进口。
在出口方面,考虑到巴西对华反倾销的严峻形势,以及巴西市场的实际情况,我方应结合已有比较优势和巴西的需求情况,主动对一些低端产品自我设限,增加对互补性产品的输出。
尽管如此,由于存在贸易和投资流向不平衡的问题以及中国在拉美尤其在巴西不断复制在非洲处理关系的模式。
巴西已在世贸组织框架内针对中国产品启动了多项反倾销调查措施。
加之巴西希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直未表态,这令巴西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