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谁说你不适合学数学
数学不好不用自责,那到底怪谁?
数学不好不用自责,那到底怪谁?
数学不好不用自责,那到底怪谁?
每当想到数学测验的时候,你会不会一身冷汗?如果是的话,你爸或你妈可能要承担部分责任——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心理科学》期刊上。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SianBeilock和SusanLevine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当父母对数学存有畏惧心理、表现出“数学焦虑”时(math-anxious),子女读书时学到的数学也越少,并且越有可能感染上“数学焦虑”——尤其是在父母频繁地试图辅导子女的数学功课的情况下。
以往研究显示,具有“数学焦虑”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数学也更少;本研究则第一次揭示了家长“数学焦虑”和孩子“数学焦虑”之间的联系,换句话说,成人对于数学的态度,对小孩子的数学成绩影响巨大。
“过去,人们并不认为父母对数学的态度能够决定子女的数学成绩。现在,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说些‘噢,我不喜欢数学”、“这些数学题弄得我精神紧张”之类的话,那么孩子也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潜移默化,在数学上的表现越来越差。“Beilock解释说。
“具有‘数学焦虑’的家长,向孩子解释数学概念时,往往力不从心;当孩子做错了数学题、或是采用了创新方法解答时,这些家长的反应也更迟钝。”Levine补充道。
来自438个家庭的孩子和家长参与了这项研究,孩子都是小
帮助父母如何有效地帮助子女提高数学成绩。”
研究者们建议,比如借助数学参考书、学习软件、网络应用、甚至桌面游戏的形式,父母可以更积极、更有效地与子女互动,以利于数学学习。
我和数学作文
我和数学作文
我和数学作文(精选35篇)
我和数学作文篇1
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还是很好的,在班上的排名每次都很靠前,我也很喜欢学数学,尤其是到了数学考试的时候,我就会特别兴奋,想着考一个漂亮的成绩给妈妈看,让妈妈表扬我。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五年级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的数学成绩突然下滑了,而且下滑的很是严重,当看了一次不如一次的成绩以后,我的心里十分的难受,满满的挫败感占据了我的心,于是慢慢的,我就对数学产生了畏惧感,每次考数学的时候心里总是先一阵紧张,害怕自己又考了不理想的分数,导致成绩一次又一次的不如意。
后来我们的数学老师找到了我,跟我认真分析我数学下滑的原因,原来才发现,是因为我有的时候一个小的知识点没有弄清楚,但是后边的知识点又和前面的有很大的关联,于是导致我接二连三搞不清楚一些概念的意思。
经过老师的分析和我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数学成绩又回升了,我又和数学重新做回了朋友。
我和数学作文篇2
数学似乎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从一年级开始就爱上了数学这门在别人眼里枯燥而又无趣的学科。说起我和数学,还真是有故事。
三年级时,我十分酷爱阅读数学著作。每一次去书店,其他书我看都不看一眼,直奔专卖数学书的柜台,拿起一本数学书便津津有味儿地读了起来。但因为我才三年级,许多知识还不懂,所以几乎都是囫囵吞枣的读。没看完的书,我还要买回家继续看。什么张苍的《九章算术》呀,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呀,都是我爱不释手的宝贝,别人碰都不能碰一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五年级时,我正在上下午的奥数院团课,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潘老师首先出了几道稍微有点难度的奥数题,其他同学多做出来了,而我却对这几道“冰冷冷”的奥数题无从下手,完全没有思路。后来,潘老师出了一道极其难的奥数题。有的同学陷入了沉思;有的同学眉头拧成了疙瘩,可谓是绞尽脑汁地在思考;有的同学会了几下笔杆,但还是以失败告终。而我不知为什么,脑
如何克服数学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如何克服数学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哎,说起来数学这东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说爱吧,它确实很有逻辑,解开一道题的那种成就感,简直爽歪歪!说恨吧,也有时候真的能把你气得牙痒痒,怎么想也想不通,恨不得把书撕了!
其实我发现,很多同学,尤其是女孩子,特别容易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就像我一个学生,明明平时成绩挺好的,可是一提到数学,就愁眉苦脸,一副要哭出来的样子。我就问她,怎么了?她幽幽地说:“老师,我好像天生就不适合学数学,每次看到数学题,就头疼。”
哎,我听到这话就觉得好笑,还天生不适合?这不是自己吓自己嘛!我问她,平时刷手机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擅长找性价比最高的东西?她愣了一下,说:“是啊,我朋友都说我眼睛贼尖,谁家打折我能一眼就看出来。”我接着说:“你看,你这不是天生就擅长算账嘛!那些打折信息,本质上都是数学问题,你都能轻轻松松搞定,说自己不会数学,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我记得我当年就特别爱玩一个叫《宝石迷阵》的游戏,那游戏简直是数学的“化身”啊!各种排列组合,各种计算,我当时玩得可起劲了!而且我发现,玩游戏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数学枯燥,反而感觉特别有意思。后来我意识到,克服畏难情绪的关键,其实就是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嘛!
所以,对于数学,千万别给自己设限,也不要被一些刻板印象束缚。多去尝试,多去发现,你就会发现,数学其实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可怕,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你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呢!
谁说数学课堂枯燥无味
谁说数学课堂枯燥无味?
作者:刘小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0期
摘要: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只要你认识挖掘,你就会发觉数学有用,数学有理,数学有趣,绝不是你想像的的枯燥无味,只要老师们用心设计,数学课堂也可以变得生动活泼,幽默诙谐。下面我谈谈如何打造趣味课堂的。
关键词:兴趣、趣味、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060-01
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数学这门功课,但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数学就是一些公式,定理,方程、x、y之类的东西,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只要你认识挖掘,你就会发觉数学有用,数学有理,数学有趣,绝不是你想像的的枯燥无味,只要老师们用心设计,数学课堂也可以变得生动活泼,幽默诙谐。下面我谈谈如何打造趣味课堂的。
一、形式新颖的数学课堂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好的新课导入就如同演员第一次“亮相”,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精彩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能营造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使课堂教学从铺垫转化为探索新知的过程,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说说几种有趣的教学导入。
1、以故事导入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满足兴趣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我就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师傅给三个徒弟分西瓜”的问题进行导入。学生带着这样有趣的问题来学习,使本节课的教学超出了预期的效果。这反映出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教学导入方式,他们既在观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知识的情境中,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学习。
数学小笑话
数学小笑话
家父酒量
数学教员:“桌上有三杯酒,我请你父亲喝一杯,还有几杯?”小学生: 杯也没有了。” 数学教员:“怎么?你没有听懂我的话吗?我再说一遍,桌上有三杯酒,我请你
父亲喝一杯,还有几杯?”小学生:“真的一杯也没有了。”数学老师:“你懂得数学吗?”小学生:“先生,你不懂我父亲的脾气,他看见桌上有酒,一杯也不肯放过的。” 结果
老师:“今天我们来学减法。比方说,你哥哥有5个苹果,你从那儿拿走3 个,结
果怎样。” 汤姆:“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解题
数学课上。老师说:“一座殿堂位于山的最高处。通向殿堂的路上有5个平台。平台与平台之间有20级台阶。孩子们若要到达殿堂需要登上多少级台阶呢?”
“要登上所有的!”小卡洛尔赶忙回答。
四舍五入
仔仔兴高采烈地从学校里回来,问妈妈:“爸爸呢?”
妈妈看到仔仔兴奋的样子,奇怪地问:“爸爸在家,你找爸爸做什么?” “我向爸爸要5角钱。”
“为什么?”妈妈问道。
“在考数学以前,爸爸对我说’如果考了100分,就给我1元钱,考80分给8角。’今天,我数学考了45分。“仔仔回答说。
妈妈吃惊地问:“什么!数学才考45分?”
仔仔得意地说:“是呀,数学上要四舍五入,因此,爸爸必须付5角钱。”
乘法分配律
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的姓名是:木(1 2 3 )。
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
一个学生站起来:"是我的!"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木林森!"
老师:"那你怎么把名字写成这样呢?"
学生:"我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数字是不会骗人的,”老师说:“一座房子,如果一个人要花上十二天盖好,十二个人就只要一天。二百八十八人只要一小时就够了。”一个学生接着说:
如何有效学习初中数学?
如何有效学习初中数学?
如何有效学习初中数学?别怕,这可是个“秘籍”!
哎,说到初中数学,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当年我可是个数学课上昏昏欲睡的“天才”,各种公式定理,简直就是我的噩梦,简直比“一模一样”还可怕!你说,谁会喜欢这些枯燥的东西呢?
不过,后来我发现,学习数学其实和玩游戏一样,都需要“开挂”。当然,不是那种作弊的那种“开挂”,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你可能要问,什么方法?哎,这可就说来话长了!
记得有一次,我辅导我侄子做数学题,他看着一道几何题,就像看到鬼一样,整个人都懵了!那题目看着简单,其实暗藏玄机,绕来绕去,简直就比“绕口令”还难!我看着他那一脸茫然的表情,瞬间就回到了当年自己面对数学题时的挫败感。
可是,这次我决定不一样!我决定用“庖丁解牛”的方法,把这道题拆解开来!
首先,我们一起读题,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条件圈出来,就像玩“连连看”一样。然后,我让他自己动手画图,把题意用图形表达出来,就像画一个“藏宝图”一样。接着,我们开始分析图形,寻找相关的几何知识点,就像玩“解密游戏”一样。
最后,我带着他一步步地列出解题步骤,并且分析每个步骤的原因,就好像在玩“连环画”一样,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你说神奇不神奇?原本一脸懵圈的他,居然也跟着我的节奏,一步步地理解了题目,最后还开心地笑了,还说:“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有趣!”
你看,学习数学,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别再死记硬背了,要学会灵活运用,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就像玩游戏一样,找到合适的“秘籍”就能轻松过关!
当然,学习数学不仅需要“秘籍”,还需要“毅力”和“自信”。就像玩游戏一样,要坚持不断的练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等级”。要相信自己,你也可以成为数学高手!
如何克服高中数学学习的困难?
如何克服高中数学学习的困难?
哎呦,说到高中数学,这可是老生常谈了,哈哈,谁还没经历过呢,对吧?现在我这个老教师一看到“如何克服高中数学学习的困难”,脑子里就闪现出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这群小家伙,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的,恨不得把“1+1=2”写成“1+1=3”来逃脱这数学魔咒!
其实吧,克服困难,只要抓住核心,就不难。我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当年高中数学对我来说简直是噩梦,公式定理一大堆,简直跟天书一样!最让我头疼的是函数。记得那会儿,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好像在说外星语,一个符号接着一个符号,我完全听不懂。
上课的时候,我只能拼命记笔记,笔记记了一大堆,可是一到做题的时候,还是抓瞎。有一次,我看到隔壁班的同学在用一种叫“函数图像”的东西来理解函数,顿时感觉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内心!我当时就问了同学,是怎么画的?他说,需要先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然后根据不同的函数图像,就可以得出不同的性质。我顿时恍然大悟!你瞧,关键就在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学习方法,找到一个能够帮助你理解的方法,就能化解困难!
那怎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呢?这就需要你平时多观察、多思考,不要死读书。就像我当初学习函数图像,就是因为看到了同学用图像理解函
数,然后才找到打开数学大门的那把钥匙。当然,光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得勤奋练习。我曾经在学校图书馆,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研究函数图像,从最简单的直线函数,到复杂的二次函数,不断地练习,慢慢地,我就掌握了函数图像的技巧。
最后,我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错题本”。我当年就是把所有做错的题目都记录下来,并且详细地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针对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久而久之,我的数学成绩就突飞猛进,最后还考上了大学!
女孩,谁说你不适合学数学
女孩,谁说你不适合学数学
女孩不适合学数学?不过,这个信条在科学家眼中却不是那么回事。现象和根源层面的研究纷纷显示,女孩学数学的“天生劣势”其实是无稽之谈。
“女孩不适合学数学”这个说法,据说来自老师、学生和家长们的亲身感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心理学教授珍妮特·海德博士可以用她基于700万大样本的观察轻易粉碎这个谣传。
海德博士与同事曾对来自10个国家的700万名学生进行了标准化的数学测试,并对其测试成绩进行了分析,发现男女生在数学平均分数上并无不同,甚至连高分和低分分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当该研究结果发表于2008年的《科学》杂志后,海德博士收到了数学教师们的热烈响应,很多人打来电话,只为告诉她:“是的,我们班上的男女生在数学上的表现的确没有半点区别”。
对于人们普遍抱有的“女孩不适合学数学”的刻板印象,海德博士评价称,这多半是受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研究观点的影响——不过当时的研究也只是说,男孩比女孩在数学上“似乎存在一点点”优势。海德博士坦言,这种数学性别歧视杀伤力巨大,因为“它会挫败女孩们从事数学或工科专业的勇气,也会影响数学教师对待男生和女生的态度”。
你的脑袋没有“不开窍”
一些在数学上秉持女性性别劣势观点的顽固分子大概会抛出生理基础论断:不是说男女两性的大脑构造并不相同吗?女孩学数学的劣势难道不是与生俱来的吗?对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伊丽莎白·斯佩尔克博士举起了反牌:虽说确有一小撮研究显示男女两性在某些认知任务的表现上存在差异,但海量的研究表明,决定男女两性数学运算和科学能力的生理学基础均在其儿童早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在此阶段,男女婴儿和儿童在数学与科学方面的能力并未呈现任何差异。
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哎,说真的,每次跟人解释学数学有什么用,我就头疼。你说,生活中谁会没事儿算个微积分啊?谁每天都要解个方程啊?你说是吧?
就拿我前几天去超市买菜的事儿来说吧。我本来想买个大西瓜,结果看到旁边有个小西瓜,就觉得这个小西瓜更可爱,更适合我一个人吃。嘿嘿,是不是有点儿像你们女生喜欢小巧精致的东西?
然后呢,我就仔细观察了一下两个西瓜,大的西瓜看起来更圆,估计分量差不多是小的西瓜的两倍吧?我心里盘算了一下,两倍的西瓜是两倍的价格,可是我一个人也吃不完那么大。那是不是买小的更划算?
这时候,我的数学思维就上线了!我仔细想了想,西瓜的价格一般都是按重量算的,虽然小的西瓜看上去小了一半,但是它不一定比大的西瓜轻一半啊。而且,我只需要一个西瓜的量,买一个小的正好,买一个大的反而浪费了。
后来,我选了那个小西瓜,结果回家一称,果然比我想象中的要重!我当时就暗自得意,嘿嘿,这叫什么?这叫数学思维,数学思维!
你可能会说,这都是些小事,就算不用数学也能解决。嗯哼,你说的是,但是数学思维可以让我们更理性的思考问题,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就像那天,我用数学思维分析了一下,就避免了买大西瓜浪费钱的尴尬,你说,这难道不是数学的价值吗?
你看,学数学不光只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在生活中运用智慧的本领。而且,数学的世界真的很奇妙,就像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花园,只要你愿意探索,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所以,别再问学数学有什么用了!这就像问,学游泳有什么用,学画画有什么用,学唱歌跳舞有什么用… 这些事本身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赋予我们生活的美好和意义,不是吗?
如何才能更好地与数学老师沟通学习问题?
如何才能更好地与数学老师沟通学习问题?
哎,又是数学,说真的,我当年也挺讨厌数学的,哈哈,你别笑,谁没经历过呢。但是后来我就发现,其实跟数学老师搞好关系,真的能帮你省不少事儿!
就拿我前阵子带的班来说,有个同学叫小明,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考试都差强人意。小明性格挺内向,每次遇到问题,就喜欢憋着,死活不愿意开口问老师,课后还偷偷摸摸地跑到角落里自己琢磨,结果越琢磨越糊涂。
我当时就观察到他这个情况了,心想这可不行,这孩子明显是不好意思,又怕耽误老师时间,所以一直闷着头自己搞,其实只要开口问,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于是,我就找了个机会,在课下跟小明聊了聊,我问他:“小明,最近学习怎么样?遇到什么困难吗?”
小明就支支吾吾地说:“嗯,老师,我数学题不太懂...”
我一听,就知道他是不好意思,我就笑着说:“哎呦,没事儿,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别怕,你遇到的问题,其实很多同学都遇到过,你就直接问老师呗,我肯定给你讲明白!”
小明听了我的话,反而更不好意思了,就低头说:“可是...可是我怕打扰你...”
我一看这孩子,真是又可爱又让人心疼,就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怎么会呢?老师最乐意看到学生们来提问了,这说明你认真学习了,而且还愿意主动思考,这是好事啊!你应该高兴才对!”
我接着就给他举了个例子,我说:“就拿上次讲的方程组解题来说吧,很多同学遇到这种题就头疼,其实只要把握住几个关键点,就很容易做出来了。你看看,你上次算错了哪个步骤?哪部分没理解?你直接问老师,老师马上就给你讲明白了,你一个人闷头在那想,还不如直接问老师来得快,对吧?”
谁说数学不会就是不会?这位同学的方法亮了!转给孩子
谁说数学不会就是不会?这位同学的⽅法亮了!转给孩⼦在线学数学,就找洋葱数学
最近⼤家有没有听过⼀个段⼦
兄弟会背叛你
⾦钱会诱惑你
⽣活会刁难你
只有数学不会
不会就是不会
坦⽩说
刚看到这个段⼦的时候
洋葱君都快要笑劈叉啦哈哈哈哈哈
但静下⼼来⼀想
⼤家对数学的调侃
不正体现了数学的重要吗?
深受⼤家喜欢的洋葱君
⾯对这种严肃问题怎么能笑呢
当然是要先分享学习⽅法
再笑啦哈哈哈哈哈哈
事实上
在跟很多葱粉的交流中
我们发现
很多⼈对学习
还仅仅停留在“理解记忆就好”的层次上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理解⼀个问题和会解决⼀个问题
完全是两码事
这就好⽐把⼀个⼈领到健⾝房
教练亲⾃给他⽰范器械使⽤⽅法
他看到了,理解了,记住了
并不代表他就能长出肌⾁
很多时候
亲⾃尝试
远⽐凭空想象要来的简单直接
在这⾥
洋葱君想分享⼀件⾝边朋友的事
上周
⼀位同学在聊天群⾥发了⼀道题
求未知⾓的度数
要求⽤初⼀的知识进⾏解答
却不料
另⼀位同学
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直接拿量⾓器量啊!”
虽说“量”出答案的做法
显得不那么⾼级
但⼩伙伴的话却让⼈⽆⼒反驳:“只要制图够准确
保证已知条件下的度数是正确的
答案基本上是差不了太多”
与其说是“捷径”
⽏宁说是“实践出真知”
数学之所以让很多⼈不喜欢甚⾄惧怕不正是因为
公式难套题难做吗?
上⾯这位同学就很聪明
他不仅不死记公式和解题技巧
相反他还很善于思考
不循规蹈矩
懂得举⼀反三
并且很会利⽤⾝边的⼯具
试想⼀下
数学界的泰⽃先贤们
不也是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错和验证最终才发现真理的吗
洋葱君相信
那些亲⾃经历和尝试所得出的理论是即使时光流逝也不会遗忘的事
在学数学、特别是⼏何的过程中
《马小跳玩数学》读后感15篇
《马小跳玩数学》读后感15篇
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马小跳玩数学》读后感15篇》,期望能够帮到你!
《马小跳玩数学》读后感1
”啊!最终看完啦!“今日,我津津有味地看完了《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
《马小跳玩数学》讲的是主人公马小跳和他的小伙伴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学问与难题,他们都能奇妙的X难题。里面有”数学王子“丁文涛、有”数学部落“的马小跳、还有在数学迷宫中穿行就像完成一个个芭蕾舞到动作的夏林果。在阅读书的时候,我仿佛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X难题,一起畅游数学乐园,一起放声大笑。书上有很多有意思的题,比如说24点玩耍、奇异的一笔画、X电脑密码、还有智移硬币。都格外有意思。
数学就像空气一样,它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大到远在外太空的星系,小到一个细菌,都蕴涵着深刻的数学学问。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数学会使人变的更加富有灵性。当你在五彩斑斓的学问海洋中游览时,数学就像一个顽皮的鼠标,总是不经意间潜入你的大脑,然后静静点左键,一举激活你沉睡的'数学细胞,随后,不计其数的想象因子开头争先恐后地崭露头角。它会使你的幻想在形态各异的方程、等式中得到升华。
各位同学们,拿出你们全部的热忱加入到玩转数学的行列中吧!让数学充盈你们的生活,在玩中体会学问带来的乐趣。这些成长中的欢快,将会值得你们珍惜一辈子!
《马小跳玩数学》读后感2
谁扼杀了孩子的数学天赋-戴建海
谁扼杀孩子的数学天赋
时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抱怨学数学没有用处,与我们的生活相差太远,甚至还大放厥词的说:你会在商场货物的标签上看到sin1元的东西吗?你如果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状物品的边长或角度你用三角函数吗?当然不用,直接找尺子量不就行了?生活中你会遇到匪夷所思的抽象函数吗?对数函数生活中就从来就没用过等等!现在学数学是迫于无奈,没办法,为了升学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习数学……,每每听到这样的话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的心都会隐隐作痛,我不禁的去想是谁让我们的数学陷入了如此境地,又是谁让我们的数学变得如此破败不堪,是谁让我们孩子的数学天赋慢慢地消失跆尽……,数学真的像学生们说的这样一无用处吗?数学真的就那么让人头疼无奈吗?
我想说的是,数学并不是一无用处,数学也并不是像学生们说的那样无奈,其实数学应用非常广泛,而且数学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那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如此的想法呢?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如此无奈呢?
“分数=人才=未来”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也是千万个家庭无法摆脱的牢笼枷锁,学生、教师在这这样的无形枷锁中苦苦挣扎,却永远无法挣脱。中国孩子的成长之路可以概括为:幼儿,灌输式怡情;少儿,填鸭式提升;青少年,题海式训练;成年,模式化人生。我们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的由激情变成了平淡,由理想慢慢变成顺从,所以我们孩子的天赋也在老师的改变中慢慢的消失远去,孩子的培养慢慢变成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能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的又有谁能做到。
数学是一门服务学科,为其他学科服务,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工具。所以数学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所以数学离我们很近很近,只不过你是因为这些对你太熟悉没有感受到而已。比如说平时我们的各种计算,计算我们的收入,计算我们的投资,预算我们的支出,估算我们未来的收入……,数学并不像学生们说的那样没有用处,相反应用非常广泛,学好数学能为你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无阻,学好数学可以为你的能力插上一对会飞的翅膀,学好数学会让你的心地更宽广。正如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沈有建教授说“数学能把一些影响本质的非本质信息过滤掉让人更清楚地找到事物的共性和规律”。
2023马小跳玩数学读后感_1
2023马小跳玩数学读后感
2023马小跳玩数学读后感1
当我拿到《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时,我马上给它另类的名字所吸引住了。“玩数学?”学数学不是很枯燥吗?它什么时候变得可以玩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
《马小跳玩数学》这是一本小学生数学课外读物。它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数学知识通俗易懂地教授给大家。在这本书里,主角就是我们可爱的马小跳等同学。马小跳从一名淘气包变身成为一名数学天才,而笨女孩安琪的数学也进步神速,读害得天才少年丁文涛也只能甘拜下风。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它们掌握了什么秘籍吗?因为它们懂得结合生活来学习数学,它们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记得在学习路程应用题,我总给老师的什么相向而行、什么背向而弄得糊里糊涂?行走就行走了吧,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方式?难道还要记得上天下海吗?慢慢地,我也懂得了通过线段图来帮助理解,也掌握了解决的方法。但我从来没想到的,数学居然可以玩着学习。
读了《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学习数学的奥秘与乐趣。它让我知道,无论难题多大,只要你肯用心,你一定可以找到方法。
数学,可以玩;语文,也可以玩……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2023马小跳玩数学读后感2
我认为数学这门学科是每个学生都必需学习的一个重要学科。因为数学这门学科在所有学科中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此变成了小学学习生涯中的一颗无比璀璨的明星,让家长、老师、同学都格外注意。
可是数学这门无比重要的学科让我从一年级头疼到了四年级。我曾对数学无法理解,因为之前学数学都没有感到有任何乐趣,都是死记公式,盯着毫无趣味的数学课本。似乎数学是被封在书皮里的许许多多根本没有活力的文字,看上去总是很古板,重要的知识点怎么也记不住。
初中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怎么办?
初中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怎么办?
哎呦喂,初中数学,这是多少人的噩梦啊!别说是学生了,我这个老教师当年也是被它折磨得死去活来。就拿那个“一元二次方程”来说吧,这玩意儿真不是一般的难!
我记得以前教一个学生,小姑娘特别聪明,其他科目都学得很好,就偏偏数学不行,尤其对一元二次方程,简直就是“闻风丧胆”。有一天课后,她鼓起勇气问我:“老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到底该怎么解啊?我感觉自己像个傻子一样,怎么学也学不会。”
当时我就笑了:“傻孩子,谁说你是傻子?你只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已。”我就让她把最近的作业拿给我看看,一看就明白了。她做题的思路都是死板的套公式,根本没有去理解方程的本质,这当然就容易卡住了。
于是我就和她一起分析了一下,把一元二次方程比喻成一个“迷宫”,然后手把手地教她如何一步步地解开这个迷宫,找出隐藏在其中的“答案”。
我就拿她作业里的一道题举例,说:“你看这道题,它就像一个有十来个房间的迷宫,每个房间都有一个数字。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通往出口的路线,也就是找到那个能让你满意、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首先,你要观察这个迷
宫的结构,也就是方程的形式,然后选择合适的解题工具,比如十字相乘法,或者配方法,或者公式法,等等。你得找到适合这个迷宫的工具,才能顺利地穿过每个房间,最终找到出口。关键是理解原理,而不是机械地套公式。”
讲着讲着,我就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迷宫图,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出解题的步骤,就像是在游戏里玩“解谜”一样,让她跟着我一步步走。
讲着讲着,小姑娘的眼睛里就充满了好奇和兴奋。原本她那茫然的眼神变成了专注,嘴巴里也不断地说着:“哦,原来是这样啊!” “老师,我好像
《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观后感
《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观后感
1、《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观后感
遥想当年,八娘未嫁时,白裙飘飘,眉眼清丽,唇角含笑。那英气风姿让人忍不住想起戏文里佘太君要求的聘礼:东至东海红芍药,南至南海绿迎春,西至西海灵芝草,北至北海玉树根。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烟雾八两琴音,火烧的冰雹九两整,晒干的雪花要一斤。这等佳人绝代,自当配得上四色彩礼,星月宠爱。
只是,这是那个属于李若彤的年代。
终于抽空看了《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虽然没有期待那曾经
的感动,却希望得到别样的恢弘。没想到,看了半个多小时,都只是一场众慈母护败儿的闹剧而已。
开场篇章,将军铁衣,银剑血染,本应是无限的风采和悲怆。
没想到的是一只放飞了青丝的信鸽,就坏了全场的气氛,这战场柔情,或是将士死前的一次浪漫的回顾,或者血战前夜一次决绝的相拥。在这最紧急的时刻,两个将士的性命,就是主帅那一点点无所谓的柔情?!
小将文广,虽不记得他到底有什么威名远播,可也不明白怎么会无厘头到佘太君寿宴迟迟不归,归来却只是带回来一头莫名其妙的马?敢情当天是马儿的拍卖会,小爷您赶着赶场了?莫名其妙就拜帅,
敢情宋仁宗娶不了八妹,就真真心打算断了杨家最后一点血脉?当年宋朝虽然政廷灰暗,可也不是没有法律规矩,没有忠臣名士了。拜了也就拜了,我当你一场戏,忘记了你的过。可是你居然看到几个半斥候半偷袭的小兵,就横刀立马大喝一声冲了出……留下一群孤儿寡妇
的叫着文广,一溜小跑,莫名其妙折了几个丫鬟,还好意思显摆,我要是穆桂英,我就不是夺帅而已,我打残了你,让你回家除了传宗接代之外什么都不会做才是正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不好不是你的错
女孩,谁说你不适合学数学
韩晓晨《中国青年报》( 2014年03月25日 11 版)女孩不适合学数学?不过,这个信条在科学家眼中却不是那么回事。现象和根源层面的研究纷纷显示,女孩学数学的“天生劣势”其实是无稽之谈。
“女孩不适合学数学”这个说法,据说来自老师、学生和家长们的亲身感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心理学教授珍妮特·海德博士可以用她基于700万大样本的观察轻易粉碎这个谣传。
海德博士与同事曾对来自10个国家的700万名学生进行了标准化的数学测试,并对其测试成绩进行了分析,发现男女生在数学平均分数上并无不同,甚至连高分和低分分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当该研究结果发表于2008年的《科学》杂志后,海德博士收到了数学教师们的热烈响应,很多人打来电话,只为告诉她:“是的,我们班上的男女生在数学上的表现的确没有半点区别”。
对于人们普遍抱有的“女孩不适合学数学”的刻板印象,海德博士评价称,这多半是受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研究观点的影响——不过当时的研究也只是说,男孩比女孩在数学上“似乎存在一点点”优势。海德博士坦言,这种数学性别歧视杀伤力巨大,因为“它会挫败女孩们从事数学或工科专业的勇气,也会影响数学教师对待男生和女生的态度”。
你的脑袋没有“不开窍”
一些在数学上秉持女性性别劣势观点的顽固分子大概会抛出生理基础论断:不是说男女两性的大脑构造并不相同吗?女孩学数学的劣势难道不是与生俱来的吗?对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伊丽莎白·斯佩尔克博士举起了反牌:虽说确有一小撮研究显示男女两性在某些认知任务的表现上存在差异,但海量的研究表明,决定男女两性数学运算和科学能力的生理学基础均在其儿童早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在此阶段,男女婴儿和儿童在数学与科学方面的能力并未呈现任何差异。
对于男性和女性成年后的数学差异,斯佩尔可博士认为这主要是“选择”的力量: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等影响,在大学时选择学习数学和科学的女性相对男性较少,从而造成了女性在数学方面“弱势”的表象。
性别歧视造就数学国际差距
另一个反对“数学性别歧视”的声音来自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尼科尔·埃尔斯-奎斯特博士。
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她坚持只要女孩接受了适当的教育,就完全可以在数学上与男孩们不相伯仲。事实上,关于“女孩不适合学数学”的传说使男孩们信心爆棚,从而可能有更好的表现,但在性别更加平等的国家,在数学测验中胜出的反倒更可能是女孩。
埃尔斯-奎斯特博士及其同事考察了“国际数学和科学学习趋势研究”及“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中的数据,并分析了其中来自69个国家的493495名学生的成绩,这些学生的年龄均在14岁至16岁之间。结果发现,样本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技能平均水平上的性别差异很小,但不同国家之间的数学性别差异却非常显著。
埃尔斯-奎斯特博士同时分析了各国学生在数学上的自信水平,以及他们认为学好数学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发现虽然男孩们的数学并不比女孩们优秀,却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充满信心,并对学好数学动力十足。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女孩们所在国家的女性教育水平、政治参与度、社会福利和收入水平都将影响到该国女性对数学的态度。举例来说,如果某个国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女性数量较多,该国女孩的数学成绩往往会更好,并有更强的自信从事相关工作。
对于这样的结果,埃尔斯-奎斯特博士告诉人们:影响女孩数学成绩的因素不仅在于教育质量,更在于学校、教师和家庭对女孩学习数学的态度。如果大环境鼓励女孩们在数学上光荣绽放,她们自然会和男孩们平分秋色。
社会角色分工让女孩绕开数学
在一项发表于美国心理学会《心理学公告》的研究中,科研团队回顾了35年间关于数学性别差异的400余篇文献,以探究为什么相对于男性,拥有良好数学素养的女性在工科等倚赖数学的领域却不那么显山露水,她们当初为何试图回避这些领域,又为何倾向于在事业进展期急流勇退?
通过整合分析之前的文献成果,该研究主要作者史蒂芬·J·塞西博士认为,使女性远离数学或相关科学领域的是她们的职业偏好和生活方式上的需求——女性中的大多数选择生育,而育儿期恰好处于其事业上“最要劲儿”的阶段,因此,即使女性选择进入与数学相关的领域,哺育和照料孩子的需求也促使她们在事业上升期退居二线。美国科学基金会对科学和工科博士的调研则显示,家中有18岁以下子女的女性工作量和论文发表数均少于男性同行,由此揭示家庭和事业间的权衡才是导致女性较少从事数学相关工作的关键。
相比这种社会角色分工因素,荷尔蒙水平和大脑构造等两性差异倒不是造成男女两性在数学和科学事业上差距的主要原因。
心理学研究为女孩们撕掉了“不适合学数学”的标签,但更牢固的标签其实还黏腻腻地贴在女孩们自己的心里:当她们想起斯托夫人是位女性作家时,大概会觉得情理之中,但若
知道抽象代数的奠基人诺特居然也是薇“夫人”时,大概会有“人中异类,女中豪杰”的感慨吧。
数学考试的噩梦
有媒体报道,一项调查显示,80%左右的人都做过与考试有关的噩梦,而考试的噩梦中又有70%左右是关于考数学的。在微博和论坛里,很多人把自己称为“数学恐惧症”患者。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伊恩·莱昂斯博士的说法,全世界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数学恐惧症患者。
有数学老师认为,让学生产生恐惧的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应试教育和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考不完的数学考试,做不出的难题、怪题,以及由此备受摧残的自信心才是噩梦挥之不去的根源。业内人士也说,“在升学压力下,数学教学中出现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技巧,把数学学习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放在了次要位置。短期内的确可以提高成绩,但这是以牺牲学生的自信心为代价的。”
都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但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推理能力的较量
这是一场特殊的数学考试。
据媒体报道,3月19日下午,中法两国各有25所中学的近3万名高一、高二学生完成了同一份数学考卷。这份试卷由中法两国的资深数学教师共同出题,旨在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今年暑期的科学夏令营。
一名参加了本次考试的学生说,这份联合试卷的题目并不难,考查侧重于“推理、变通能力”,并不是中国学生习惯的套公式。据了解,即便在平时,法国老师也绝不会出难题、偏题来为难学生,否则会引起抗议。相比之下,法国学生更习惯于慢悠悠地进行推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中国学生如果离开公式,不仅做题速度慢很多,成绩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数学是思维体操,它的乐趣就在于严谨的逻辑和环环相扣的推导。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国际上声名显赫,但更多的人对这门学科的感情却是又恨又怕。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远比督促他们苦练多少偏题怪题、逼着他们在考试中拿高分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