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9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9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审题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2、着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
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寻常:平常。
合作交流品读体验(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1、读第—自然段,思考:(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二)自读自悟:1.出示课文一二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2)交流体会3)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阅读了、思考了,还说了自己初步的感受体会,真好。
我们阅读文章就要像这样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思考、体会,这样,我们读书才会有所得,你们说对吗?2.出示斜塔图片:1)认识这座斜塔吗?这就是世界有名的“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有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
如果条件允许,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实验?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读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1)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当伽利略出现在比萨斜塔下,比萨城的居民们会怎么说怎么做?面对这些议论,伽利略又会怎么做?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2)学生读书、交流3)刚才,老师但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心里痒痒的,真想来到比萨斜塔下,听听伽利略和比萨居民们的对话,亲自感受伽利略地坚持真理的勇气和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谁愿意来做伽利略?4)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现在,观众们,你们想对他说什么?5)生生对话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7)当伽利略顺利地做完试验,走下斜塔时,人们纷纷围拢过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7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篇一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多媒体、两只铁球(一大、一小)。
1、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2、据标自学、合作交流。
3、自由议标、点拔导学。
4、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5、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努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两人。
3、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1、设境导入:同学们你长大后准备做什么?(学生自由说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会受到启发。
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伽利略”故事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说学:⑴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说些什么?⑵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我们第一课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3、拟标:(根据师生的交流,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1、初步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合作交流。
3、自学生字词。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再读课文:1、独立划分段落,归的段意。
2、小组交流,互说划分段落的依据。
3、师生交流,教师有机点拨。
导学课文一、二两段:1、齐读第一段:⑴用笔画出自己读懂和有题问的地方。
⑵小组合作。
⑶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2、自学课文第二段:⑴同法自学。
⑵小组合作。
⑶汇报交流,合作补充。
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1、拓展延伸:⑴说了自己课前所查阅了解到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的情况。
⑵从两人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1、测标总结:2、引导预习:⑴课文为什么把伽和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写到一块儿?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⑵尝试借助一种方法来理解第三段的内容。
⑶通过读课文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两词意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案(通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重力”。
具体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的方向。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重力的概念及其特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量的秤、地球仪。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量的秤)、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苹果,感受重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通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3. 重力的方向:通过地球仪,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的大小:让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答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重力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质量有关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点。
答案: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2. 请说明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答案: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 一个小球的质量为0.1kg,求其在地球上的重力。
答案:重力G=mg=0.1kg×9.8N/kg=0.98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重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生是否掌握这些知识点?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讨在其他星球上,重力的概念和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力概念的深入理解在本节课中,重力的概念是核心内容之一。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预习、课堂阅读和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培养细心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现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学习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态度。
3.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科学探究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学习之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科学原理。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得出了结论:在地球表面,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都将以相同的加速度自由下落,这就是重力现象。”
2.教师强调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写一篇关于重力现象的小短文。
3.讲解伽利略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的探究精神。
师:“伽利略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实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着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铁球着地》。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伽利略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勇敢挑战权威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人物品质。
(2)学会通过课外资料了解人物,丰富知识,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了解伽利略的严谨态度和勇敢挑战权威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人物品质。
2. 学会通过课外资料了解人物,丰富知识,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资料卡片。
3.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所需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或黑板,引入课题《两个铁球着地》。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及时纠正发音和解释生字词。
3. 学习课文内容(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伽利略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搜集有关伽利略的资料。
(2)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升华(1)学生分享自己对伽利略精神的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5课,本课是篇精读课文。
主要讲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试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两个铁球着地,与他们的重量有关(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这个论断是错误的。
通过伽利略的亲身试验,证明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勇于试验,才会有重大发现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做试验也很感兴趣,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但对于文中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那个论断所提出的质疑,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
因此老师要做好点拨,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对于本文主要内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提供帮助。
三、教学目标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本课生词。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理解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白不能迷信权威。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理解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难点:引导学生弄明白:只有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才会有重大发现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诵读法、电教法六、课时安排七、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师组织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伽利略会有所发现?他是怎么发现的?2、研读课文教师导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为什么伽利略会有所发现?了解伽利略。
(1)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上学时善于提问质疑……设计意图:为下文学习他敢于质疑,做好铺垫。
(2)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因为他不迷信权威,所以他敢于质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第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第二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第三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四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第五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更多相关范文第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故事内容。
2、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并培养学生这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3、技能目标: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在网页上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⑷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所做的实验,不仅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他那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使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课文中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
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也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
所以,教案和课主要是根据学生这种学习需要设计的。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设计】利用网络教学,采用发布网站方式来实现。
设计制作了网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并设计了以下几个栏目:“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走进课文”──让学生阅读全文后,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点击名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课文中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名人的生平和成就;“提出疑问”──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难点,即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练笔交流”──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并根据情境进行练笔和交流;“拓展延伸”──学完课后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拓展的平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读写11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和人们的态度,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80分钟(两课时连上)四、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故事;3.能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五、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指名读课题。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着”字在“着地”中读“zháo”;在“着陆”中读“zhu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屏幕出示,指名认读。
(2)交流易读错、写错的字。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固执”一次中“执”的读音——单读时读“zhí”,连起来读时,读“zhi”)(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
(4)__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可以叫简练的概括,也可以简单复述的方式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这件事情的结果。
(5)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从生平和伟大贡献两方面用自己的话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头像)(二)结合课文,深入了解两位科学家。
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两位科学家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文中是如何介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两位科学家。
2.重点检查学生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介绍的关键词发现:伽利略:25岁年轻教授辩论家(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辩论家?):(1)能言善辩(2)善于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寻常的问题)(3)说话有理有据……亚里士多德:20__多年前哲学家信奉真理(奉若神明)引导学生揣摩人们的心理,朗读“责备的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8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8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8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读课文。
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
(必要时教师做补充)(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
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
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
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
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是伽利略在起作用。
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哲(zh6)学家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同时着(zhu“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5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地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
(板书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咱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课题)正音、标调。
2、理解“着地”。
“着地”就是落地。
“着”是个多音字,你会用它另外的读音组词吗?(请2—3位同学说)3、师:课题都理解了,那赶紧去读读课文吧,在读课文时,如果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4、师:你们有不认识、不会读的生词吗?(生答:没有)你们真棒!师: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发生在伽利略身上的一个故事。
(板书:伽利略),这个“略”是我们要写的字,写这个左右结构的字时,左右宽窄大致相同,应注意左边的“田”部要占“各”字的中间。
请同学们在书上练写一个。
5、师:课文讲的是在伽利略身上发生的什么事呢?(请2位同学说:伽利略做试验的事)6、师:(指着课题)课题就是试验的结果。
7、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个故事的,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生答,板书:疑问、试验、公开试验)二、学习1、2自然段。
1、师:(学习课文第一段)课前的交流,让大家初步了解了伽利略,那文中又是怎样介绍的呢?(生答,找出第一段)师:他是个怎样的人呢?生答:他是个辩论家。
师:辩论家就是说他的口才、辩论能力很强。
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生:提问不寻常,老师很难解答。
师:“寻常”就是(生:“平常”),“不寻常”就是(生:“不一般、很独特”)。
师小结:是啊,伽利略就是一个善于思考、见解独特的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习作业:1.熟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标出音节,要求把字音读准确。
2.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3.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信奉胆大妄为固执惊讶宣布4.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7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品读表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语段,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过程:第1课时一、课前交流:“赠名言”师: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
可以说,这些言语是集“万千精华于一身”,不停地唤醒着许多沉睡的心灵。
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现场来交流?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1.以课前交流做引渡,教师也赠送学生一则名人名言: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预设: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2)揭示名言作者: 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
(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
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铁球着地》。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了伽利略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权威”等词语造句。
(2)学会本课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追求真理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论证。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权威”等词语造句。
2.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了伽利略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
2. 理解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2. 启发式教学法3. 讨论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两个铁球着地》,引导学生观察课题,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两个铁球着地吗?”(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题中的“”表示两个铁球在同一时间落地,“着地”表示两个铁球落到地面上。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和新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重点讲解生字和新词。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了他的观点,即两个铁球着地。
4. 练习说话(1)学生用“”、“权威”等词语造句。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拓展(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3)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用“”、“权威”等词语造句。
(3)写一篇关于伽利略的小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朗读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和停顿,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3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3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一、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在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正音,读题。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字音等三、课文讲了谁的事?作者怎样介绍他的?学习第一自然段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读出?抓很不寻常,常常,辩论家。
(善于思考,善于发问。
)四、课文写了伽利略的什么事?整理课文思路:质疑求证公开试验。
五、学习质疑部分。
1、伽利略对谁的话提出了质疑。
2、亚里士多德是个怎样的人物,从哪段话读出。
(学习第二自然段)抓信奉、不容更改、真理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
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人。
当时,科学界狂热崇拜他,将他作为真理的化身,对他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
亚里士多德就是真理。
真理就是亚里士多德。
指导朗读。
读出大家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3、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质疑。
[简笔画板亚里士多德的观点]4、伽利略产生的疑问是(1)自由读伽利略的疑问。
(2)句中的这句话是哪句话?(3)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慢、快)。
分男女生读。
(4)用板演图示引出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指着板图引说两个相反的结论。
(5)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从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过渡: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进行了求证。
六、学习求证部分。
1、自由读课文,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6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
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两个铁球,一重10磅,另一个重1磅,同时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着地呢?是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2、早在400多年前,人们并不是这样想的。
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个真理。
他就是──伽利略指名读“伽利略”。
指导书写“略”。
二、初读课文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
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要求: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⑴完成填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同条件下,重的铁球先着地”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2、检查自学情况:⑴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更正的确胆大妄为⑴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宣布固执比萨城解释开火车指名带读、齐读。
⑴指导“释、辩”的字形⑴交流填空题。
三、再读课文1、学生简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
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2、补充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感受他的伟大。
3、师小结: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
(板书:真理)现在,就请你再读读课文,找找看,课文中还有哪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4、(随机出示4个句子)指导:⑴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10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学习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媒体运用]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预设](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同学们,走过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将走入第七组学习内容,本组课文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呢?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我们来浏览一下本组内容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简单地做个介绍。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
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会走进一个故事里?(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音字指导。
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
3、检查生字词。
4、范读课文。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社会风气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
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段话强调了什么?(五)细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过程1、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3、边演示边理解。
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六)品读四五六段,体会求实精神1、一边读一边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2、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研究伽利略不迷,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研究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新课: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比萨斜塔。
它之所以闻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在建筑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个原因是在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读后交流:1)出示第一组词:着地当作、胆大妄为不容更改的确、违背发现了什么?(多音字)2)出示第二组词语:辨辩辫()、论家不寻常解答你觉得应该填哪个?怎么区别这三个字?(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根丝线扎成辫)用这三个词,说说读书时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组词语:伽利略、疑问、试验、比萨斜塔用上这四个词来介绍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三、聚焦“胆大妄为”1、当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时,人们有什么反应?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2、自由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看出?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吗?4、过渡: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是“胆大妄为”、“固执”,请你再细细地品读全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极其固执,用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1.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和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2.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数据记录。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两个同样大小但不同质量的铁球,计时器,直尺,实验笔记本等。
2.实验概述和实验报告模板。
四、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力和运动的内容,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并向学生提问:“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上先放下这两个铁球,成果先着地?”2.实验操作:a.将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放下,同时启动计时器。
b.记录两个铁球分别落地所用的时间。
c.针对所进行的实验过程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本实验的目的以及为何需要记录时间等步骤。
3.结果分析:a.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计算分析两个铁球的运动速度。
b.学生通过分析得到的实验结果,找出两个铁球落地所用时间的关联性,并归纳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4.总结与拓展:a.学生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运动公式。
b.学生提出与本实验相关的问题,并拓展实验,进一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
2.提醒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自由落体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以自由落体运动为切入点,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形成过程。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组队合作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确保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教案(通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教案(通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学》第四章“力学”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
详细内容为:探讨在同一高度,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无阻力情况下同时落地的问题,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使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规律。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无阻力情况下同时落地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计时器、尺子、粉笔。
2. 学具:每组一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计时器、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同一高度,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无阻力情况下会同时落地吗?演示:用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结果。
2.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实验结果,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规律。
介绍伽利略的等加速度运动理论。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提问:如何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六、板书设计1.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3. 伽利略等加速度运动理论4. 实验结果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在同一高度,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无阻力情况下会同时落地。
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计算一个物体从10米高空落地的速度。
2. 答案:因为在无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相同的加速度(g),所以它们会在同一时间到达地面。
根据公式 v^2 = 2gh,计算得出物体落地速度约为 14 米/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
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了,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但要体会作者的写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读进而亲近文本,达到语训目的。
设计理念:
本设计本着“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的理念,注重三维目标的建构,灵活地使用教材,在深入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提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以此辐射全文,在思考、朗读、想象的过程中,将课文的阅读,内容的理解,人物特点的领悟,方法的习得,思维的训练,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教学总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重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准备:PPT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图导入,激趣质疑。
1、赏世界名胜,引出课题。
2、指导正音,质疑课题。
【设计意图】以风景名胜为话题导入,不仅拓展了孩子的视野,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同时随文识字,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梳理文脉。
1、学生自由读文
带着疑问赶快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初读检查,读准多音字。
出示词语:当作胆大妄为不容更改的确违背
多形式读词,相机正音、组词。
3、交流内容,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此环节还可以摸清学生的教学起点,顺学而导,为后面深入走进文本作铺垫。
三、聚焦“信奉”,侧面感知“大胆”。
1、初步理解“胆大妄为”与“固执”,形成对比。
①走进伽利略。
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呢?再读读课文!
②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③可当时的人们是这样说伽利略的(课件出示第五段两句话)。
人们用了什么词来形容伽利略?(“胆大妄为”、“固执”)
④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胆大妄为”、“固执”。
2、多层次理解信奉,感受亚里士多德的权威。
①教给读段的方法,提炼关键词“信奉”。
②根据已有积累提取对“信奉”一词的粗浅认识。
③由古时候金文中的“奉”字入手,字源理解“信奉”的含义。
⑤引入拓展资料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了解“信奉”的原因。
朗读再现亚里士多德的权威。
情境对话,感知“大胆”:请问伽利略,现在,你还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吗?在人们眼里,
你这是在坚持错误呀!用文中的词来说,就是(固执)呀!你为什么还这么固执,还要坚持错误呢?(通过交流感受伽利略的不惧权威、大胆怀疑)
四、聚焦“怀疑”,正面感悟“大胆”。
1、文中有一段话就写到了伽利略的怀疑,读文找出(第三段)。
2、交流本段内容,引导找出过渡句,体会过渡句的妙用。
2、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话。
3、师生关联词引读,借助不等式的出示引导感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会伽利略大胆怀疑的精神。
4、朗读再现伽利略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本课的重点,旨在引导学生和人物展开对话,同时,在品味形象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用语的准确。
力求言意兼得,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拓展练笔,倾动“大胆”。
1、小练笔:
充满疑问的伽利略还要通过试验来求得真相呢!当人们听说亚里士多德要进行铁球试验的时候,引读(课件出示第五段“有的说——有的说——”)
拓展写话:围观的人可多了,人们还会怎么说?
2、交流写话内容
3、情境对话:面对这些,伽利略退缩了吗?伽利略呀伽利略,你就不怕引起众怒吗?
4、通过交流,倾动“大胆”:伽利略不是“胆大妄为”,而是“大胆怀疑”;不是“固执”,而是“执著”。
5、留悬念结课:他如何执著地将试验进行到底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关注试验,让事实说话!
6、小结并布置作业。
做一做: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读一读: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会人物的描写,而本课的人物侧面描写是一大特色,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学语言,用语言。
附:板书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产生疑问信奉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大胆怀疑执著?
【设计意图】力求形象,简约,提纲挈领,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