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
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晋商简介
![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晋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73e133f10661ed9ad51f31f.png)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商业团体——商帮。
对这些往来于各地的商团,人们往往以其来源地而称之,如“徽商”、“晋商”等。
崛起于明代的晋商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
茶庄和票号是当时商界两大热门的领域。
晋商除创立和发展了享誉全国的票号外,在茶叶贸易上的主导地位也不容质疑。
晋商的茶叶运销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广东、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等省以及俄、英等国。
清代后期晋商对俄国茶叶商战的失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晋商当年对北方边贸尤其是茶叶贸易的垄断地位。
明清时期,私人从事茶叶边贸原本是被严格禁止的,但根据《清史稿·志九十九·食货五·钱法茶法矿政》的相关记载,由于某一时期战马储备充足,茶业产量又不断增长,官方垄断的茶马贸易供求平衡发生了变化,因而政府有时也会默许民间的私市活动,以解决茶叶的积压问题。
晋商作为茶叶贸易的垄断者,自然会加倍关注茶马贸易的第一线——甘青地区。
遍布甘青的山西会馆和山陕会馆遗迹见证着晋商在这一地区的频繁活动。
晋商会馆的建立使三晋地域文化与西北地域文化在建筑方面得以交流。
晋商崇奉关公,会馆中多建有戏台。
甘青地区受其影响也普遍存在着崇奉和祭祀关公的情况,表现为常见带有戏台的武庙,以关公为供奉对象。
嘉峪关关城外与戏台共建的武庙便是一例,其与建于张掖的山西会馆在形制上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青海贵德关岳庙建筑组群中结合山门建造的戏台更是集中体现了这种渊源——这种典型的做法在山西十分常见。
山、陕商人往往共同在各商埠建立山陕会馆,形成了山陕商联盟,统称“两商”,有时还有其它地区商人加入山陕联盟。
会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各帮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商业上的融合必然会带来文化和技术上的相互促进。
作为商业上成功的群体,晋商以其会馆建筑显示着不凡的实力。
在文化多元开放而且商业背景较深的甘青地区,代表着财富的会馆建筑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可想而知,建筑工艺的发展必然对此有敏感的反映。
茶马古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茶马古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929362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6.png)
茶马古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贸易路线之一,起源于唐代,发展壮大于明清时期。
它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南地区及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的主要输出通道,被誉为“东方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国茶叶贸易的繁荣。
茶叶是中国的传统农产品之一,通过经过茶马古道运输到东南亚及其他国家,使得中国茶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从而促进了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
其次,茶马古道对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其他商品的输出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茶马古道的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销售,从而带动了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最后,茶马古道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茶马古道贯穿中国西南地区,使得西南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等产品得以运往其他地区和国家,从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
总之,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促进了中国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的贸易繁荣,也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 -。
从绢马贸易到茶马贸易变迁的历史影响
![从绢马贸易到茶马贸易变迁的历史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4b51bc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1f.png)
从绢马贸易到茶马贸易变迁的历史影响
从13世纪到16世纪,绢马贸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绢马贸易是一种与东亚国家之间贸易活动的贸易形式,中国用绢料和丝绸,以及武器等商品,以及价值贵重的唐三彩丝绸交换马匹。
绢马贸易给中国带来了重要的福利,马匹的进入使得贸易的货物能够出口远方,另外,它也有助于中国商人拓展国际贸易,获得更多的财富。
同时,绢马贸易也加剧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增强了它的国家实力。
然而,绢马贸易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外国人的参与,中国国力受到了挑战,中国国家财政和金融也受到了影响。
随着贸易量的增加,政府也以繁琐的令牌管理这种对来往商人收取的费用,把巨额财政收入投入用于军队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放弃了绢马贸易,开始进行茶马双贸。
茶马双贸是以茶叶和马匹作为主要货物交换的跨国贸易系统,这种贸易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流行,开始有统一货币及其他贸易规则出现,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带来财政收入、利息收入,以及更加巨大的经济稳定。
到明朝统治时期,茶马双贸替代了绢马贸易,为中国带来了经济利益,促进了内外贸易的发展。
它帮助中国获得必要的货物,如新鲜粮食、植物、金属、矿物等,同时也为中国出口物品拓展了新的市场,激励了产业的发展。
此外,它还帮助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之间形成了新的文化交流,拓展了国际政治视野。
总之,绢马贸易令中国在经济上受益,但它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随着茶马双贸的普及,这两种贸易形式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东亚政治文化交流以及政治稳定。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什么地方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什么地方](https://img.taocdn.com/s3/m/2799820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e.png)
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哪里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西北地区,主要为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而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茶马互市的兴盛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
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则,宋朝时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的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明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设置“茶马司”。
(宋明清)茶马贸易
![(宋明清)茶马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35d2a838376baf1ffc4fad1a.png)
宋朝茶马贸易一、引入宋朝茶马贸易,主要是指由宋朝政府组织的,在四川地区附近进行的,汉藏民族之间的汉茶换藏马的贸易。
当然现实情况是,除了官营的茶马贸易外,还有民间存在的私营茶马贸易;除了在四川地区外,还在宋茶北边地区进行以茶换马的交易;除了和藏族交易外,还和西北的回纥、党项,北部的契丹的辽国以及女真的金国进行交易。
茶马贸易源于唐朝,到了宋朝成为一项稳定的国家制度,并在宋朝发展繁荣。
因而研究宋朝的茶马贸易,对于了解在这个产生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最后一直延续到明清的贸易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宋朝的茶马贸易,历史背景是宋王朝的统治,主导者是大宋政府,参与者是边疆少数民族,对象是茶和马,发生地区是四川地区附近;因而分别地去每个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茶马贸易的真面目。
二、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南征北战,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纷争的局面。
但是国家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宋朝的边疆存在着许多与之对抗的民族政权,北部先后有契丹建立的辽国、女真建立的金国,西北有党项建立的西夏,西南还有大理国,同时西藏地区也处于半分裂状况。
宋王朝一方面需要资金和战马扩充军力,同一些民族政权打仗(辽、西夏);另一方面,也需要用各种方式拉拢和安抚其他的民族政权(西藏和大理)。
宋朝官营茶马贸易,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三、说茶说到茶马贸易,就不得不讲茶。
(1)茶的历史发展情况中国是世界上茶的故乡,茶的发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737-2697年,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
中国人最早发现和种植茶树,最早饮茶,也最早进行茶叶交易。
我国的饮茶文化博大精深,小小一片茶叶中蕴含了太多的内容。
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阶段;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文人饮茶,茶诗赋);唐代茶文化的形成阶段(陆羽的《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在唐的基础之上,茶文化不断发展);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明清时期甘肃茶马互市与茶马古道
![明清时期甘肃茶马互市与茶马古道](https://img.taocdn.com/s3/m/111a5ce2ba0d4a7303763a0f.png)
【注释】
(D《明史》卷80(食货志>。 ②《明太祖实录》卷151。 ③④《明太祖实录》卷217。 ⑤《明太祖实录》卷225。 《XD《明史》卷801食货志)。 6 Tll琶sl{。K R《);气藿)
⑧《明太祖实录》卷253。 ⑨《明史》卷80(食货志>。 ⑩《清史稿》卷124(食货志》。 ⑩⑩乾隆<甘肃通志》卷19。
明清时期甘肃茶马互市与茶马古道
何双全蒋树森
(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自唐宋迄明清,甘肃mix历来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地区。甘肃南部地区山川密布、古道纵横、风景殊绝、文化绚烂, 堪与滇藏、川藏线茶马古道相媲美。本文主要就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的茶马互市及茶马古道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甘肃;明清时期;茶马互市;茶马古道
雍正三年(1725)规定)为始,每隔五年处理一次旧茶,并 且成为定制。@之后。由于洮岷、庄浪、西宁等茶马司的贸 易规模逐渐变小,而将其互市的管理机构作了相应调整, 西宁司茶务和洮岷司茶务分别归西宁府和洮岷道监管。o 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下令停止各处互市。 乾隆时期,官办茶马互市愈加萧条,而商人自行贸易 的状况却愈加普遍。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
一、明代甘肃地区的茶马互市
明初.政府为了巩固对西北边区的统治,借鉴唐宋旧 法。实行茶马互市,“绸缪边防,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 强中国”。①明朝茶法相当完备,自产至销形成了一套缜密 的制度:产茶有课,贮茶有仓,运茶有法,贩茶有引,管理 有茶马司,盘察有批验所,巡视有御史、行人,易马则曾有 金牌信符。比价有定,私茶有禁。 明政府对茶马贸易高度重视,设立茶马司专职市易, 垄断茶马互市。洪武五年(1372),在秦州(今天水)设立第 一个茶马司。七年(1374),在河州(今临夏)设立茶马司。 十二年(1379),设立洮州(今临潭)茶马司。三十年 (1398),秦州茶马司改置西宁。永乐九年(141I),又在甘 州(今张掖)设立茶马司。此后,茶马司的设置或有变更, 但至万历年间(1573—1619),仍有河、洮、岷、甘、西宁、庄 浪(今永登)六个茶马司。其中河、洮、甘、西宁四个茶马司 设置时间最长,终明之世都没多大改变。 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敕松州卫指挥佥事耿忠 日:“西番之民归附已久,而未尝责其贡赋。闻其地多马. 宜计其地之多寡出赋。如三千户则三户共出马一匹,四千 户则四户出马一匹,定为土赋,庶使其知君亲上奉朝廷之 礼也。”⑦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月乙丑.“遣尚膳太监而 聂、司礼太监度童赍敕往渝陕西河州卫所属番族。令其输 马,以茶给之”。④五月甲辰,“尚膳太监而聂等至河州。召 必里诸番族,以敕谕之。诸族因感恩意,争出马以献。于是
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
![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11026c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2.png)
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
茶马古道是一条远古的商路,连接着中国西南地区和中国西藏地区以及南亚、中亚和
欧洲,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被誉为“东方的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的起点是中国的四川省,经过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最终连接印度、缅甸和中东地区。
它的主要贸易商品是茶叶和马匹。
茶叶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国内和国际
贸易的重要商品,而马匹在当时也是军事和经济上的主要需求。
茶马古道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
由于唐朝皇帝派遣郭延贞将茶叶带到了西藏,
茶叶开始向西藏大量输出。
在于吉出塞之后,随着唐朝的灭亡和长期的战乱,茶马贸易逐
渐衰落,直到明清时期重新兴起。
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被发扬光大。
随着明朝的兴起,成为国际贸易大国的中国开始向
全球输出大量的茶叶。
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被运往西藏和印度,随着茶叶和马匹的流通,茶
马古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茶马古道逐渐形成了一条成熟的商业
路线,并且发展了许多组织和制度,例如茶马驿站和茶叶税。
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在茶马古道上,来自不同
地区和族群的商人、驼夫和牧民互相贸易、交流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多元文化风貌。
例如,当时的藏传佛教通过茶马贸易传入印度,而茶马驿站则在文化和艺术方面开展了许
多交流。
茶马古道是中国的重要文化和历史遗产。
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对中国的发展
和文化多样性的促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茶马古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体验多彩的文化遗产。
明清西北地区茶马贸易与走私活动
![明清西北地区茶马贸易与走私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9515bb05cc175527072208ef.png)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学术演讲
明清西北地区茶马贸易与走私活动主讲者: 魏明孔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主 席:李志贤副教授
日 期:2008年3月20日(星期四)
时 间:上午10时至11时30分
地 点: AS1, Seminar Room 02-01
演讲摘要
茶马贸易是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重要商贸活动之一,是中原农耕地区与少数民族畜牧业经济的
交往内容之一,其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乃至外交诸方面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讨论明清西北地区茶马贸易时,也应注意到当时存在着的猖獗的走私活动,其主要类型是:贵族以身试法,权贵以权谋私,驻军走私活动,行商小贩的走私,进贡中的违制购茶,少
数民族宗教人士违制携茶等,与此同时,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预防与打击走私的对策。
这为我
们今天全面了解当时西北地区贸易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主讲者简介
魏明孔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研究》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
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柳诒征史学讲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河北大学
人文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著有《隋唐手工业研究》(甘肃人民出版
社1998年)、《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中
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四卷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其中第三卷由其独立著作)等, 并
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当代
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茶马古道的历史故事
![茶马古道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73074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f.png)
茶马古道的历史故事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连接云南和西藏的一条重要商业贸易通道,也是中国茶叶和藏区马匹交换的重要通道。
它见证了茶叶和马匹在古代的贸易往来,也承载了无数商人和马帮的辛劳和传奇故事。
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云南地区开始种植茶树,并通过茶马古道将茶叶运往西藏地区。
茶叶在西藏被视为奢侈品,而西藏的高原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非常适合马匹的生长,所以茶叶和马匹的交换在古代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贸易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马古道逐渐成为一条繁荣的商业贸易通道。
商人们通过茶马古道将云南的名优茶叶和其他商品运往西藏,而从西藏运回来的则是藏区的优质马匹、牦牛、藏毯等特产。
这种茶叶和马匹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云南和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据传说,茶马古道上有一种特殊的马帮,他们能够在茶马古道上穿行数百里,不受风吹雨打,被称为“风雨神驹”。
这些马帮不仅能够携带大量货物,还能够在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迅速穿行,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传奇存在。
除了传奇故事,茶马古道上还发生过许多历史事件。
在明清时期,茶马古道成为了中国和西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成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重要途径。
同时,茶马古道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对西藏地区的统一和治理,为中央政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现代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茶马古道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茶马古道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商业贸易通道,仍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如今,茶马古道已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感受古道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茶马古道的历史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见证,也是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历史发展的缩影。
茶叶和马匹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茶马古道的历史,将永远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形式特点-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
![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形式特点-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dd1ca6f7ec4afe05a1df01.png)
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形式特点-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唐宋茶叶市场中存在着复杂的市场交换体系,既有茶叶与其他商品的直接交换,即物物交换型,也有用货币做媒介的直接交易,还有借助于商业信用进行的茶叶交易.① 进入明清时期后,我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继续发展,包括茶商资本在内的商人资本力量不断壮大,促进了茶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茶叶贸易方式与明清时期的金融货币制度关系密切.明朝初年,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不久就加以变通,钱钞兼用,以纸币为主,钱为辅.后来纸币膨胀跌价,一切都以银钱支付.而清朝的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和明代比,白银的地位更加重要.② 故与唐宋时期相比,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形式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明清时代的特点.一、实物商品与茶叶的交易明清时期存在着茶叶商品和其他实物商品相互交换的情况.与茶叶进行交换的主要商品马匹,茶马贸易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曾经是重要的茶叶贸易形式.( 一) 茶马贸易与边疆地区迫切需要茶叶不同,内地迫切需要的商品则是马匹.而边疆地区则主要以畜牧业经济为主,马匹则是其重要商品,因此,在边疆地区的茶叶市场中,更多的表现形式是茶马贸易: 西戎食茶,不知起于何时.本朝以茶易番马,制其死命,番人以茶为药,疗百病皆瘥,不得则死.此亦前代所未有也.③ 茶者,生人之所日用也.西北诸番之地,非茶不生; 中原畜收之师,非马不给.于是遂有汉唐互市之法,以有易无而内外交利焉.国朝循明代中茶之制,置甘肃五司以掌之.而产茶之山都在中国,诸番不得而有也.至于冀北燕代,马之所生,而中国不善收养孽息,故所产无几.④ 双方各取所需,互惠互利,茶叶市场具有别于内地的独特性.由于在传统社会中马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与国防关系密切: 凡前代所谓榷务、贴射、交引、茶徭诸种名色,今皆无之.惟于四川置茶马司一,陕西置茶马司四,间于关津要害置数批验茶引所而已.及每年遣行人赍榜于行茶地方张挂,俾民知禁.又于西蕃入贡,为之禁限,每人许其顺带有定数.所以然者,非为私奉,盖资外国之马,以为边境之备焉耳.其视前代夺民生日用之资,以为国家经费之用,岂不天渊哉.⑤因而颇受官方重视,如何推进茶马贸易的顺利进行一直是受封建国家重视的问题.明清许多文人、官员是主张采取茶马贸易的: 茶叶: 中国随地产茶,无足异也.而西北游牧诸部则恃以为命,其所食膻酪甚肥腻,非此无以清荣卫也.自前明已设茶马御史,以茶易马,外番多款塞.我朝尤以是为抚取之资,喀尔咯及蒙古回部无不仰给焉.⑥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① 甚至为了保证官府获取足够数量的马匹,封建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控制茶叶资源、调控茶叶边疆市场:西蕃之人,资生乳酪,然食久气滞,非茗饮则亦无以生之.番饶马而无茶,故中国得以摘山之利,易彼乘黄.此中国之利,茶不可无禁也.②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而中国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但茶禁当严,马数当覆.③对明代茶马贸易,清人吴景《左司笔记》有简练的概括: 明初,用宋法,置陕西之河州、洮州、西宁、甘州及四川之碉门茶马司凡五,立上引、中引、下引,官茶、商茶、附茶之法,以招商中茶.而陕之汉中、川之夔、保,其卖买私茶者皆有罪.凡产茶之地皆有税,而别立茶仓以贮茶.更置巡茶御史以掌之,其后官茶日积,因行开中法,召商人于四川成都、保宁官仓关支官茶运之于边,而给以淮浙官盐.其后用之赈荒备边而马额大减,此明茶马之法也.④根据郭孟良的研究,明代茶马贸易发展演变可分为 4 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第一个时期从洪武初到正统十四年( 1449 年) 金牌信符制度废弛为止,是茶马贸易迅速兴起和繁荣时期,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官方强制性质; 第二个时期自景泰初至弘治年间,是茶马贸易中衰和式微期; 第三个时期自弘治末至正德初,是短暂的调整改革期; 第四个时期自正德中至明末,是再度衰落期,官市贸易虽经调整,难以改变衰落的趋势.从经营形式上讲,正统十四年之前是国家控制的官收、官运、官市,川茶为主要茶源; 之后逐渐转化为招商买运、商买商运、官商分销,国家垄断权不断削弱,向官商分利乃至以商营形式为主的方向发展,国家的管理由严密、封闭走向废弛、开放.从性质上,明代茶马贸易经历着由官市向民市的转变,且官市日衰,民市日盛.⑤清代前期,仍沿袭明代茶马贸易旧制,由专门机构和官吏负责茶叶的管理和贸易: 司茶之官,初沿明制.陕西设巡视茶马御史五: 西宁司驻西宁,洮州司驻岷州,河州司驻河州,庄浪司驻平番,甘州司驻兰州.寻改差部员,又令甘肃巡抚兼辖,后归陕甘总督管理.四川设盐茶道.江西设茶引批验大使,隶江宁府.⑥但是清代茶马贸易与明代不同,明代由于受蒙古贵族残余势力的威胁,为了加强国防力量,对马匹需求迫切,茶马贸易受到了政府的强烈干预; 清代北方边疆稳定,不但获取了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为边防前哨,也使国内军马能得到解决,民族间的茶马贸易逐渐丧失了军事色彩,茶马制度逐渐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政府的茶马政策仅存在了百余年时间,茶马贸易完全摆脱了官方控制,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⑦对清代茶马贸易的变迁,清人也有精辟的认识: 国朝茶马之司皆置在陕西而以茶马御史领其事,寻罢御史不遣,归之有司.未几复置茶院,杂用官.而冀北燕代及蒙古产马之地皆由京后通市,而不专资西马也.官茶积则私茶售,而番马之入亦寡矣.⑧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茶马贸易的形式也不同.在明代四川茶马贸易中,采取了朝贡互市的特殊形式,成为汉藏茶马贸易的显着特点.贸易地区包括、朵甘和居住在纳马番族以外的甘、青少数地区, 诸王和土司入京朝贡时,得到茶叶等物品的回赐.在朝贡互市中,明朝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对藏族贡使给予了许多优惠.碉门茶马司的茶叶全部成了朝廷给予贡使的赐品,不仅四川境内的贡使在碉门茶马司领取食茶,乌斯藏该赏食茶也于碉门茶马司支给,甚至赏赐给贡使的彩缎也折成茶叶.因此,永乐以后,四川茶马成为了贡马; 碉门、黎、雅一带的边茶输往藏区,以前单纯的以马换茶的经济活动披上了输诚纳贡的外衣,其实质依然是传统的茶马市易.⑨ 根据刘淼的研究,明代在朝贡制实行时期,同时一并行准许贡使在茶叶市场额外购买茶叶的制度,对于朝贡的部族,允许在内地买茶,这对社会经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瑏瑠明代,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茶马贸易则主要采取了金牌信符制度,用茶叶商品偿还少数民族的差发马价值,不仅对明朝有很大的、经济意义,也得到了西番少数民族的认同.刘淼对金牌信符制的基本内容、差发马制度与茶的交易、金牌信符制下的茶马贸易实态和金牌信符制的演变及其影响做了详细论述,笔者在此不再赘言.① 当然,上述茶马贸易都是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的,受到了官方的控制和制约.与此不同,民间也存在番商将马入境的茶马贸易,但是一般而言,民间贸易因与官方贸易存在冲突,且多以私茶交易的方式进行,往往受到官府的打击与取缔.明清时期,茶马贸易中茶价与马价是不断变化的.明代的茶价无甚变动,基本上稳定在每斤 5 钱左右.清代的茶价变动较大,最低 3 钱,最高9 钱 5 分,相差 3 倍多.清代的茶价要比明代要高,顺治年间的最低价就等于明代的最高价.清代茶价在康雍乾时期茶价几度变动,多与战争有关.当发生战争时,政府大量收购茶叶换取马匹,茶价便会提高; 战争结束后,茶叶积蓄过多,茶价就会下降.明代的马价变动比较大,最低者8 两,最高者达30 余两,相差 4 倍.清代马价变动大体与明代类似,但总的说来呈递降趋势.明清时期,茶马比价的变化也较大,但基本的比例是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年) 的茶马价格,上等马换茶120 斤,中等马70 斤,下等马50斤.明清茶马贸易的兴衰与价格有着密切关系,价格合理则促进茶马贸易的进行,否则会导致茶马贸易的衰落.② 明清时期,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相互依存,茶马贸易已组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③( 二) 茶叶-粮食贸易明清时期,粮食是农户的主要产品,作为茶叶的生产者茶园户也需要粮食作为口粮.因此,在市场上多有以茶叶换取粮食的情况.清人郑辰《四明志徵》云: 了舍在大隐山内,茶产白岩,采者携至永昌潭易米.香色俱佳,故云.④ 这是以茶叶换米的事例.明代前期,曾以茶叶实物征收茶税,后来改征钱米,官吏从中牟利,加重茶园户的负担,引起朱升的注意,他在上书中云: 茗贡棵株十赋其一,而一株之额,粗精二两,此乃沃土所有.而我徽瘠土也,每百株赋其十株,责其贡茗二十两.殚其地之出,而供其本色,已不堪矣.今又不收本色,以钱米代之.茗之粗者,此时此土,值米不及三升,而令纳一斗; 精者值米五六升,而令纳二斗.穷山荒疃,采摘之家,虽竭其庐之入,亦不能应.此乃事之章章不可行者.上之人惟不知耳,岂有知其不可,而不改其令者乎?⑤ 朱升指出当时茶叶的市场价,主要是与米的比价,则市场上茶米之间的交易应该是较多的.有时候,明政府在一些产茶地区以实物的形式征收茶税,然后把茶叶投放市场,换取粮食等其他商品: 四川茶盐都转运司言: 碉门、永宁、筠连诸处所产之茶各剪刀粗叶,惟西番夷獠用之.自昔商贩未尝出境,既非茶马司巴茶之比,宜别立茶局,征其税,易红缨、毡衫、米布、椒蜡,可资国用.⑥ 茶商为了适应市场形式,也多有以米换茶的情况: 川茶之利等于盐.迨明犹立茶法,嗣准以茶易马,乃置茶马司,而川商得纳米易茶.⑦ 《明史食货志》云: 先是,洪武末,置成都、重庆、保宁、播州茶仓四所,令商人纳米中茶.⑧ 实际上是在官方控制茶叶资源的情况下,商人资本参与茶叶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环节,且在此环节中实质上是茶粮贸易.在边境地区,多有驻军参与的茶粮贸易.如洪武三年( 1370 年) 即有允许茶粮贸易的政策: 河州卫指挥韦正言,西边军粮,民间转输甚劳.而绵布及茶可以易粟,今绵布及茶挽运将至,乞给各卫军士,令其自相贸易,庶省转输之劳.诏从之.⑨ 清代西北边境驻军也多有士兵以茶换粮食的情况: 兵丁领获茶斤,食余零买,或钱或粮,彼此交易,总不出每封三钱之价.瑏瑠在饥馑年代,茶粮贸易往往为官方所采用,以缓解灾情.景泰年间, 又以岁饥待振,复令商纳粟中茶,且令茶百斤折银五钱.瑏瑡在明代,甚至存在官府用茶叶支付官吏、官军俸禄的情况.如正统六年( 1441 年) ,甘肃仓所收茶,自宣德及正统元年以前者,按月准给陕西行都司并甘州左等卫所官员折俸布绢.每茶一斤,折米一斗.自后所积茶多,悉照此例,挨陈折给.① 正统八年( 1443 年) ,令陕西甘肃仓所收茶,折支军官俸给,每斤折米一斗五升.② 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行为,但实质上仍是茶米交换.( 三) 茶叶-红缨、毡衫、布、椒、蜡等贸易明代,应四川茶盐都转运使的请求,在永宁、成都、筠连设立茶局,征收实物税, 易红缨、毡衫、米、布、椒、蜡以资国用.③ 在边境地区,多有用茶叶和少数民族的土产品相交换的情况发生.《明史食货志》云: 川人故以茶易毛布、毛缨诸物以偿茶课.自定课额,立仓收贮,专用以市马,民不敢私采,课额每亏,民多陪纳.四川布政司以为言,乃听民采摘,与番易货.④ 说明在四川地区,人们用茶叶和毛布、毛缨等番货相互交易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与唐宋时期相比,明清时期茶叶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情况虽然也普遍存在,但是卷入这个交换体系的其他商品的种类却似乎大为减少.我们认为,这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与唐宋时期不同相关联,明清时期没有像唐宋时期那样出现严重的钱荒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上的物物交换情况,自然,茶叶和其他商品的交换也就相对减少.二、用钱、银购买茶叶茶叶市场上最主要的贸易方式是现钱交易.一些名优茶的市场价是很高的,明人袁宏道《袁中郎全集》云: ( 龙井) 岕茶,叶粗大,真者每斤至二千余钱.余觅之数年,仅得数两许.⑤ 清人顾彩《容美纪游》则云: 诸山产茶利最溥,统名垌茶,上品者每斤钱一贯; 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亦曰湘潭茶.故茶客来往无虚日.⑥ 与此不同,加工粗糙、质量一般的茶叶则价格低廉,如福建有的地方即是如此: 闽方山、太姥、支提俱产佳茗,而制造不如法,闽人急于售利,每斤不过百钱,安得废工如许.即价稍高,亦无市者矣.故近来建茶所以不振也.⑦ 不同时期采摘的茶叶,其价格也迥异.一般而言,早春采摘的茶叶价格较高,夏天、秋季采摘的茶叶价格就要低许多: 茶每斤价二百余钱; 金邑谷雨前摘者值三四百钱,五月后摘者百余钱,立秋后摘者数十钱.东邑茶上者仅百二三十钱.黄沙岩茶,叶粗味厚,价稍昂.⑧明清时期,白银成为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因此,多有用白银购买茶叶的情况.明人徐茂吴很推崇虎丘茶,曾经以银购买: 茂吴品茶,以虎丘为第一.常用银一两余购其斤许.寺僧以茂吴精鉴,不敢相欺.他人所得,虽厚价亦赝物也.⑨明政府有时征收茶税并不征收本色,而是折收银两,如成化三年( 1467 年) 奏准:西宁洮河茶马司积多余茶,年久湿烂.今后粗茶每百斤收银五钱,芽茶三十五斤,亦量收五钱; 无银,收丝、绢等项.俱解本省有司收候,以补收买茶课支用.瑏瑠独铅邑有茶户有茶课,课额岁八斤耳,不为民厉.何时例忽起,每岁清明课茶时,除正供外,自监司以下逮丞尉皆有馈,名曰荐新.实则本处所产不能应,皆市之他郡以充之.民费金以数十计,已苦之矣.何时例又变,每岁课茶时,除正供仍本色外,其他馈赠悉以银代之.于是民岁费金以百数十计.茶户或称贷偿,或且鬻妻子偿,甚有自经沟渎间者.已而相率逃去,则科之合邑之粮里,费益不赀,害益深矣.瑏瑡这就迫使茶园户必须出售茶叶,到市场上换取银两以完成课额.明代茶叶一度分为商茶和官茶,消费者购买官茶似亦多用银两:今后商人中茶,每年多开百万斤.巩昌府盘验明除扣解茶司之外,其余悉听臣衙门酌量西凤等府地方广狭,分派各府对半抽分,照依时估,定以价值.商茶给商自卖,文引截角挂号,不得出所属州县之境.官茶并拿获茶俱出给印票,分散铺行发卖,价银呈臣衙门计算.瑏瑢在西北边境,明政府实行召商买茶的方法: 招谕山陕等处富贵商人,收买官茶五六十万斤.其价依原定每一千斤给银五十两之数,每商所买不得过一万斤,给与批文.每一千斤,给小票一纸,挂号定限.听其自出资本,收买真细茶斤,自行雇脚转运,照商茶事例,行令沿途官司,称盘截角.如有多余夹带茶斤,照私茶拟断.运至各该茶马司,取获实收,赴臣查验明白,听给价银.仍行委廉干官员,分投于西宁、河州二卫,官为发卖.每处七八万斤至十万斤为止,价银官库收候,尽勾给商.如有赢余,下年辏给.① 则官方也是多用银两收购茶叶.明政府有时候也先在某地抛售茶叶换取银两,然后在另外的地方再以银两购买茶叶: ( 成化) 七年五月,兵部奏: 陕西巡抚马文升所陈收茶易马事,深切边务,宜令陕西布政司将库贮茶课及绵花等物易银,遣官领送河南、湖广市茶,运赴西宁等茶马司收贮,移文巡茶官同守备守巡官市易番马,表给甘凉、固原、靖虏、庆阳等卫缺马官军骑操.仍行甘肃、宁夏、延绥总兵、巡抚等官,覆实缺马官军数目,亦如前例行之.诏可.② 市场上茶价低昂亦多以白银来表示,一般精美名茶价格不菲,但在产量增加的情况下,茶价也会下跌: 茶之为物,种亦不一.其至精者曰岕片,旧价纹银二三两一斤.顺治四、五年间,犹卖二两; 至九、十年后,渐减至一两二钱一斤.康熙戊午,予在江阴,曾有客持来求售,实价不过二钱一斤.然色虽如旧,而味无香气矣.徽茶之托名之松萝者,于诸茶中犹称佳品.顺治初,每斤价一两,后减至八钱、五六钱.今上好者,不过二、三钱.他若苏茶垌山岕,历来价色高下,不甚悬绝.惟吾郡佘山所产之茶,所谓本山茶者,向不易得.其味清香,大约与徽茶等,而购之甚难,非贵游及与地主有故交密戚者不可得.即得亦第可以两计,不可以斤计.殆难与他茶价并低昂也.③ 老友丁馥堂刺史,福州人.尝饷我贡余天生茶,名水仙,活火石泉瀹之,名副其实.每瓶重一两,直佛银五钱.其茶纤细如绣花针,色香味具备,洵上品也.④ 云南普洱茶中有称为女儿茶的,在市场上出售,购买者多是用白银支付: 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⑤ 清雍正年间,云南思茅产茶地方因权贵压低价格多买茶叶,流弊甚多,引起人们注意,有臣僚指出必须要公平交易、不得压价购买、要以现银结算:茶山苗倮之累日深,产茶亦渐短少,至于办茶之地方官,除应接不暇、任劳招怨外,又有承办箱匣锡瓶等项.此中垫赔苦累,势必仍出于茶,若不早为饬禁,茶山永成苦海.仰即通行文武衙门各官,需用普茶,果肯平价足银,附近茶山,皆有聚集之处,尽可买用,何必定向该管地方抽丰白取.甚至本系商贾买茶,亦皆冒指官茶,满山之茶,皆官茶矣.嗣后无论文武各官,所需之茶,皆于山外聚处平价平卖,务给现银,不得以损坏之物,抵为茶价.总须苗倮情愿,不得一毫强压.⑥ 尤其是在茶叶的大宗贸易中,更是以白银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如在清代上海茶市:沪城内外,近来设有丝茶专栈,所以招徕远客,使有如归之乐.货物到栈,即有通事往觅售主,货售归银,不烦客虑.然有时栈主无钱,即藉客资以供其挥霍.通事于中,亦有首尾.逮客回时,遂至所亏无算.西商之精明强干者,亦复狡计百出.往往有货已出口而银尚未付,向彼取银,则以货低减价为辞.商于沪者不可不察.⑦在清代后期,茶叶市场上使用白银购买茶叶的情况则更为普遍.清人何润生在《徽属茶务条陈》中云: 前三四年中各茶商稍沾微利,如上品之虾目、珍眉等茶,每百斤向可售银八十余两,近亦售银五十余两,而去年仅售银四十余两; 如下乘之芝珠、芽雨、熙春等茶,每百斤向可售银十五六两及十二三两不等,而去年仅售银八九两及六七两而已.⑧ 刘世英《芝城记略》则指出,在福建一带: 城内茶行数处,四乡送来归行整作.其拣茶者,均系妇女.拣净后,烘炒过筛,粗者脚踏,碎末作饼.好茶入锡瓶,或木匣锡里,名曰箱.每箱五十斤,价银十两,到省从新作过.⑨明清文献中多有用金来表示茶价的情况,其实也就是用白银购买茶叶.清人吴陈琰《旷园杂志》卷上云: 端州白云山山故莳茶,在绝壁,岁不过一石许,价可至百金.陆启宏《岁华记》云: 上已后三日,新茶从马上至,至之日,宫价五十金,外价二三十金.不一二日,即二三金矣.① 明代有贡使用白银买茶的事情: 明朝不贵闽茶,即贡,亦备宫中浣濯瓶盏之需.贡使数赍金,抵京买而纳之.②在与的茶叶贸易中,大约存在用白银支付茶价的情况: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如各部落之需大黄.盖酥油性热,糌粑干涩而不适口,非茶以荡涤之,则肠胃不能通利.其由大箭炉入口买茶者,络绎不绝于道.茶形如砖,土人呼曰砖茶,每四砖谓一甑. 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有锅焙子、日贡、八厦、新野之分.大家最重竹当茶,亦邛州产,加白土少许,熬出作胭脂色.每甑五斤,价须三金.③在清后期与俄国商人的茶叶贸易中,似乎也多用白银支付茶价: 本年浮祁红茶,均大亏折.幸俄商破格放价,多购高庄绿茶.茶质之最佳者,每担可获利十五六金,低茶亦每担五六金,为同光以来所仅见.④三、商业信用在茶叶贸易中的作用.明清时期,商业信用在茶叶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茶叶商品流通中的商业信用包括茶叶的赊买赊卖和预付货款两种情况.茶叶的赊买赊卖多发生在茶商之间、茶商和消费者之间,明代前期茶商将大量茶叶运抵边境地区,一时难以出售,便赊给当地居民: 今商茶课茶,皆以文引渡河历关而至茶司矣,茶司地方,则皆与番为邻者也.关隘少而歧路多,其相通固已易矣.而茶司周环地方几何,人民几何? 商人之茶动至数万,岂能尽卖而尽买哉? 商人去家千里,既不得以速卖,势复难以久守,不得已而赊居民.家积户蓄,塞屋充栋.⑤ 赊买赊卖对于茶叶商品流通的顺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说茶叶的赊买赊卖是在时间上先得到茶叶后付款的话,那么茶叶市场上的预付货款则正好相反,是先付款,然后才得到茶叶,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茶园户和茶商之间,成为茶商控制茶农和茶叶生产的一种手段.如在浙江, 种茶者,多由入山办茶之经纪付给资本,足以敷。
徽州茶马古道析论
![徽州茶马古道析论](https://img.taocdn.com/s3/m/7090c6a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8.png)
徽州茶马古道析论徽州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商贸古道之一,连接着徽州(今安徽黄山一带)和茶马古道(今四川和云南一带)。
徽州地处江淮之间,山水环绕,资源丰富,素有“徽”之“徽”、“州”之“州”的美誉,是明清时期中国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一。
茶马古道则是古代贸易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中国内地和西南边疆地区,通商贸易。
徽州茶马古道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代和五代十国时期,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明清两代。
在明代,徽州商人通过茶马古道运送民国茶叶到四川和云南等地,交换丝绸、铜器等商品,形成了繁荣的贸易市场。
而在清代,茶马古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徽商和茶商通过这条古道,将闽南、客家和苏北等地的茶叶运往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然后再用马带着丝绸、瓷器、药材等商品返回徽州地区,形成了一条繁荣的贸易循环。
徽州茶马古道的繁荣不仅带来了财富和商品的交流,也给徽州地区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因为徽州地区的山水环境和人文景观非常独特,这些都吸引了来往的商人和旅行者留连忘返。
在徽州地区,商人和旅行者留下了许多建筑和文化遗产,如黟县的宏村、西递,黄山市的徽派古街等,这些都成为了徽州茶马古道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徽州茶马古道的发展也推动了当地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徽商和茶商通过贸易,积累了丰厚的财富,然后投资于当地的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来自西南边疆地区的物资和文化也通过茶马古道流入徽州地区,丰富了当地的文化,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茶叶的商业化生产,茶马古道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徽州地区的繁荣也逐渐衰落。
徽州茶马古道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商贸古道,其重要性在历史上和文化遗产方面是无可替代的。
在当代,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徽州茶马古道,让其成为文化遗产的瑰宝和旅游资源的亮点,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只有加强研究、保护和利用徽州茶马古道,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明清两代的茶叶贸易及其发展趋势
![明清两代的茶叶贸易及其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a2d844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7.png)
明清两代的茶叶贸易及其发展趋势茶,起源于中国,被誉为国饮。
自古以来,茶叶贸易便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明清两代是中国茶叶贸易的黄金期,也是茶叶贸易市场上,中国茶叶的黄金时期。
在此期间,茶叶贸易日益繁荣,促成了茶叶文化的广泛传播。
明朝时期的茶叶贸易在中国古代,茶叶贸易是非常重要的贸易项目。
明朝时期,茶叶贸易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叶贸易体系。
明朝时期,茶叶的出口主要是通过广东出口的。
在明朝初期,由于中朝贸易开放,茶叶贸易逐渐繁荣。
明朝时期,虽然茶叶贸易屡遭战争的破坏,但它仍然稳步增长。
在明朝天顺年间,茶叶贸易达到了顶峰。
当时中国的茶叶出口量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60%以上,成为世界的“茶叶供应商”。
明朝是茶叶贸易中华夏族民共和国发展的重大时代,的确地发展了茶叶贸易,将其推向了更高的峰值。
每日的“茶汤宴”和繁华的茶市,都成为了明朝文化中的重大内容。
清朝时期的茶叶贸易清朝时期茶叶贸易也迅速发展。
随着清政府的开放政策,外快不断流入中国,茶叶贸易也成为贡献巨大的进口项目之一。
清朝时期,茶叶贸易在贸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朝时期,在茶叶贸易中,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茶叶商人往常采用与欧罗巴商人相似的商业方式,会使用银行支票等货币工具,便利交易。
与此相应,清政府也特别制定了有关茶叶贸易的法律法规,规范茶叶贸易市场,保障茶叶商人的权利。
茶叶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茶叶流通的便利和产品品质的提高,推进了茶叶贸易业的繁荣发展。
茶叶贸易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茶叶贸易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随着全球茶叶市场的扩大,茶叶的贸易环节也变得更加复杂,茶叶行业需要进一步适应市场化、高效化的发展趋势。
茶叶市场最近一年的引进品质检验标准越来越高,茶叶贸易的合规性与品质成为茶叶企业发展的基石。
未来,中国茶叶贸易将会朝着受众越来越广泛、市场越来越开放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发展方向前进。
茶叶生产厂家将会更加注重茶叶贸易的品质、品牌和技术。
遍及全球的明清茶叶贸易
![遍及全球的明清茶叶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79ea951f7f1922791788e8bd.png)
遍及全球的明清茶叶贸易明初,对周边邻国采取友好政策,建立邦交,互派使节,尤其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最密切,双方实施“朝贡贸易”,禁止私人贸易。
明政府为管理对外贸易,特在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广东广州设立市舶司。
当时东南亚各国输华商品多属奢侈品和药品如犀角、象牙、玳瑁、玛瑙、香料等,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绸等。
明成祖为宣扬国威和发展对外贸易,特派郑和下西洋(今之南洋及印度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后七次,到达的地方遍及爪哇、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更远至非洲东海岸。
郑和的船队,满载瓷器、茶叶、丝绸、金银等中国特产、用以换回亚、非各国的奇珍异宝。
郑和七次下西洋,使华茶能够在亚、非诸国得到广泛的认识,对华茶的传播有正面的效果。
明太祖废团茶兴散茶,散茶壶泡法或撮泡法的沏饮方式在十五、十六世纪兴起并流传,为明清以来中国饮茶方式的主流。
十七、十八世纪传入日本,形成沏泡法的煎茶道;十八、十九世纪传入朝鲜,经由草衣禅师等的倡导,韩国茶礼以沏泡法再度兴盛。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华茶源源进入沙俄,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定恰克图界约,确定恰克图为中、俄互市地点、华茶(先是武夷茶,后是荆湖茶),以舟船、挑夫、牛帮、马帮相继,经由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到河北张家口再以驼队经由内蒙、外蒙到恰克图交易运往莫斯科。
其运输途径为:武夷山→江西铅山河口镇→船运(信江)→(鄱阳湖)→九江→(逆长江)→武昌→(溯汉水)→樊城(襄樊)→唐河→社旗→洛阳→泽州(晋城)→潞安(长治)→祁县→忻州→张家口→归化(呼和浩特→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
一条自武夷山至恰克图的中俄茶叶之路兴起,清干隆、嘉庆、道光年间,中俄茶叶贸易繁盛,茶叶之路上的驼队,驼铃之声数里可闻。
这是继丝路之后,代之兴起的国际茶叶商路,是华茶经由陆路走向东欧之路,促进了武夷茶的发展及提高了武夷茶的名气。
榷茶和茶马
![榷茶和茶马](https://img.taocdn.com/s3/m/6d2bdca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e.png)
榷茶和茶马互市的成制榷茶和茶马互市,是我国宋代乃至明清茶政的两项主要内容。
所谓“茶政”,无非也就是国家对茶叶生产、贸易、税收等所颁布和制订的一些规定、制度、法令和政策等内容的总称。
换句话说,茶政也即政府对茶叶生产、运销的一种干预,是茶业一定发展的一种标志。
如前所说,我国最初的茶政,建之于唐。
据考证,我国也即唐代的茶政,是从贡茶和征收茶税所开始的。
以贡茶和税茶的时间来说,贡茶比课收茶税的时间似乎还要早些。
所以,如袁高和李郢等关于茶山贡茶诗中吟及的“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陵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等诗句所示,这些贡茶的诏谕和碑文,也即构成我国最早的茶叶法规和茶政内容。
关于唐代税茶的情况,上节已经介绍,自裴休十二法提出以后,我国茶叶的法制,相对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
但至唐末和五代,茶叶法制又复大乱。
如后唐李禀时,“于各要冲设税茶机构,自湖南至京(今洛阳)六七区纳税,以至商旅不通”①。
所以,入宋以后,一为国用未丰,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种种积弊,故从北宗初年起,就逐步推出了茶叶官营官卖的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这样两项基本国策。
或许有人会说,榷茶和茶马互市,不是在唐代就有了吗?是的,唐文宗时,王涯为司空,兼任榷茶使,大和九年十月颁令榷茶,但十一月王涯被杀,榷茶刚刚开始就夭折了。
所以,榷茶和茶马互市,虽提出和见之于唐,但实际成制于宋。
1.榷茶的实施。
榷茶是一种茶叶专卖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茶叶税制。
实行榷茶,一般寓税于中,不再设税。
其实不是不税,本身首先把税利就考虑计算在内了。
但是,国家或官府对榷茶之利,还不限于茶税,他们在垄断茶叶生产和贸易的过程中,通过低价向农民收购,高价向商人售出的手法,一买一卖,转手之间,除税额以外,还取得了惊人的差额;这也是其与茶税又同又不同之处。
宋代榷茶制度,前后有不少变化。
但是,大体来说,宋朝榷茶的规定是,园户(山区种茶的农民)生产茶叶,先向附近的山场兑取“本钱”,采制以后,以成茶折交“本钱”;多下来的茶叶,不准卖给别人,要悉数出售给山场。
茶马古道介绍
![茶马古道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f3f185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d.png)
茶马古道介绍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商贸路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条古道起源于唐朝,发达于明清时期,主要负责连接中国和西南亚的贸易。
茶马古道得名于它的两个主要贸易品:茶叶和马匹。
从四川、云南等地到西藏、印度、缅甸等地,都是通过茶马古道进行的贸易。
茶叶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而马匹则是西南亚地区的主要需求之一。
除了茶叶和马匹外,古道上还有许多其他商品的贸易,如丝绸、瓷器、铜器等。
茶马古道的交通条件相当艰苦,因为它经过了高山、峡谷和沙漠等恶劣的地形。
但是,这条古道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展示了中国的商业精神和山区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今天,人们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沿着茶马古道走一遍,了解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和历史。
同时,茶马古道也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 1 -。
茶马互市演变及贸易特点
![茶马互市演变及贸易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b010035a8102d277a22f02.png)
茶马互市演变及贸易特点茶马贸易,又称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国政府在边境区域同治外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茶易马的贸易政策或制度。
茶马贸易虽然始于唐朝,但真正形成完善的制度却是在宋朝。
茶马贸易兴起需具备两个基础:一是少数民族对茶有着很大的需求,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本民族地区又欠缺茶叶,需从中原输入,而拥有马匹又是优势所在;二是中原盛产茶叶,茶叶产量丰富,制造极精,可以满足周边少数民族的需求。
宋朝几乎一直处于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之下,战争的频繁,必定对战马需求量极大,而采用钱币贸易,对自身来说也是一大威胁。
《宋史》记载:“(太平兴国)八年,有司言戎人得钱,销铸为器,乃以布帛茶及他物易之”。
《宋史•食货志》云:“宋初,经理蜀茶,置互市于原、渭、德顺三郡,以市蕃夷之马;熙宁间,又置场于熙河。
南渡以来,文、黎、珍、叙、南平、长宁、阶、和凡八场,其间卢甘蕃马岁一至焉,挑州蕃马或一月或两月一至焉,叠州蕃马或半年或三月一至焉,皆良马也。
其他诸蕃马多鸳,大率皆以互市为利,宋朝曲示怀远之恩,亦以是羁糜之。
绍兴二十四年,复黎州及雅州碉门灵西碧易马场。
乾道初,川、秦八场马额九千余匹,淳熙以来,为额万二千九百九十四匹,自后所市未尝及焉。
”一、茶马互市的演变迄至宋代,汉藏茶马贸易才有了空前的发展,宋廷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茶马互市。
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茶叶已成为藏民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
自唐茶叶传人吐蕃以后,至宋已然“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31。
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均有饮茶习惯。
同时,中原地区种茶区域扩大,种植技艺不断提高,茶叶产量达到空前水平。
第二,宋代定都中原战马紧缺问题相当严重,制约着人民的生产与宋朝的边疆防御。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疆域大为缩小,其控制区主要是农耕地带,而且,在北方相继出现了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夏政权。
他们长期与宋对立、挑衅争战,威胁着宋的安全。
同时,产马之地的契丹、西夏政权为了自身利益,绝不轻易将马匹输入宋朝,因为此举只会加强对手的实力而威胁自身安全。
古蜀道上的茶马贸易
![古蜀道上的茶马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ad341e64a6c30c2259019e88.png)
茶马贸易即茶马互换的贸易形式,以官方控制和直接经营下的茶马互换为主要形式,以商人经营的茶马互换和走私茶马的互换为补充形式。
同时,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
换马的茶主要来自四川,部分来自陕西汉中,换茶的马来自西北的藏族等。
官方控制下的茶马互换的地点指定在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
从四川和汉中运茶到西北甘青的贸易点,翻山越岭,道路艰险,所依赖的是古蜀道系统。
也正因为茶马贸易,古蜀道由此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古蜀道上茶马互市的缘起古蜀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古蜀道即古代四川境内的道路,主要指从成都北上至广元七盘关约450公里;广义的古蜀道由蜀道、秦蜀古道、陇蜀古道三部分组成。
由陈仓道、祁山道、阴平道组成的陇蜀古道,由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组成的秦蜀古道,由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组成的蜀道,这三部分是连通一体的一个道路交通网络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系统,割裂其中任何一部分,其历史文化都将不成整体。
从宋至清延续了近800年的茶马贸易,是依赖这三部分道路组成的网络系统来完成,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茶马贸易的历史都将是残缺的,而茶马贸易对西南和西北社会经济的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茶马贸易所积淀的历史文化在西南和西北的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
古蜀道的历史记忆既悠久又丰富多彩,从三千多年前古蜀国的故事,到先秦古栈道文化,再到三国故事,在中国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数风流人物曾演绎了众多的历史故事,这些都凝结在古蜀道的历史记忆中。
从宋代开始的茶马贸易,开启了古蜀道茶马贸易历史的记忆。
关于茶马贸易的起始时间,古今学者大多依据唐代小说家封寅在《封氏闻见记》卷六中的《饮茶》所说:“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据此,许多学者们认为茶马贸易始于唐代,且茶马贸易始于唐代之说从宋代至清代一直传续着,如欧阳修在《新唐书》及清前期的《甘肃通志》和《四川通志》等都是传续此说。
茶马古道的简介历史
![茶马古道的简介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b5ed75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1.png)
茶马古道的简介历史
茶马古道,是指从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到藏区,再到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一条跨区域商贸通道。
中国西南茶马古道始于西汉,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茶马古道以茶易马而得名,是一条民间商贸通道,亦是古代西南边疆地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历史文化之路、民族团结之路和谐发展之路。
茶马古道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西南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有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南地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对西南边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川滇藏一带与内地的联系日趋紧密,许多内地商队都将茶叶、马匹带到了这条商路上来。
随着茶叶、马匹的贸易不断扩大和繁荣,各种促进商贸交流的制度也应运而生。
如明代中叶在今四川雅安地区设置了“茶马司”来管理茶马贸易;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了“茶马互市”来管理茶马贸易;
清乾隆年间又设置了“盐茶马互市”来管理茶马贸易。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茶学概论》的学习试述对茶的认识
——从经济学的角度姓名:吴炳育班级2013级法学3班学号:P130310501
【题目】明清时期的对外茶叶贸易
【摘要】著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的王褒《童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可见我国国内的茶叶贸易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国茶叶远在公园5世纪的时候就开始输往亚洲各国,17世纪时开始输往欧洲,因此我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也已经有了1500多年的历史了。
公元1000年左右,茶叶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
茶叶贸易始自唐朝,宋朝渐成制度,明清继之并有所发展,同时,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从侧面反应出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令世人感叹。
【关键词】明清时期茶叶茶叶贸易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颇为久远,有1500余年历史,历史上将其大体分为四个贸易时期:一公元475到1644年,是以物易茶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销,即来用物置换茶叶。
中国茶叶最早输出在公元473到476年间,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
二唐代,公元714年我国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叶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输往朝鲜、日本。
三明清时期,也就是我们今天着重讨论的时期,是中国古典茶叶向近代多种茶类发展的开始时期,为清初以来大规模地开展茶叶国际贸易提供了商品基础。
郑和七次组率船队,出使南亚、西亚和东非三十余国。
同时,波斯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探险旅行,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文化传往西方,为以后的中国茶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准备。
今天我们着重讨论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的影响,茶叶贸易始自唐朝,宋朝渐成制度,明清继之并有所发展。
明初,对周边邻国采取友好政策,建立邦交,互派使节,尤其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最密切。
明政府为管理对外贸易,在宁波、泉州、广州设立市舶司。
当时东南亚各国输华商品多为奢侈品和药品如犀角、象牙、玳瑁、玛瑙、香料等,然而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绸等,其中以茶叶最为受到西方欢迎。
明成祖为宣扬国威和发展对外贸易,特派郑和下西洋,八年间先后七次,到达的地方遍及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更远至非洲东海岸。
郑和的船队,满载瓷器、茶叶、丝绸、
金银等中国特产,用以换回亚、非各国的奇珍异宝。
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中国的茶叶作为礼物馈赠给各国首领,使茶叶能够在亚、非诸国得到广泛的认识,使茶叶受到广大好评。
从此开始了中国茶叶的世界之旅。
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中国茶叶开始作为商品进入沙俄,雍正五年中俄签定恰克图界约,确定恰克图为中、俄互市地点。
中国茶叶通过舟船、马驮等方式,经由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到河北张家口再以驼队经由内蒙、外蒙到恰克图交易运往莫斯科。
中俄茶叶之路兴起,清干隆、嘉庆、道光年间,中俄茶叶贸易繁盛,茶叶之路上的驼队,驼铃之声数里可闻。
这是继丝路之后,代之兴起的国际茶叶商路,是中国茶叶经由陆路走向东欧之路,与以往的水路截然不同,陆路与水路的齐头并进让中国茶叶更是名扬远方。
提到陆路在这其中不得不提,明清乃至民初纵横中国西南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连接滇、川、藏,以马帮运输茶、盐及土特产的古商道,是中国西南对外经济贸易和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古驿道,对茶叶的向外传播亦有着重要地位。
明代恢复了元代废止的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
”“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
”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
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可以说茶马古道在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是东欧,16世纪初,葡萄牙的殖民势力也从非洲延伸到亚洲,1553年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的居住权,随后荷、英、法等势力纷也纷来到中国,这些殖民者以探险家、传教士名义、进入中国内地,对中国茶叶产生浓厚兴趣,学习饮茶,记录茶事见闻。
1596年荷兰人在爪哇建立了东方产品转运中心,1602年成立荷属东印度公司,并于1610年首先将绿茶运到西欧。
饮茶习俗遂由荷兰传至法国、德国及英国,中国茶叶引起西欧各国的瞩目。
受之影响,十六世纪末茶叶逐渐在西欧风靡,可以说西方的饮茶习俗发源于中国明清时期。
英国东印度公司,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它是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时期建立的一家贸易公司。
于1600年12月31日成立,它主要是为了控制印度使其在英国的控制下。
虽然其设立在印度但是它与清朝时期的茶叶贸易有着密切联系。
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开放港口对外贸易。
168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首次由厦门直接运送茶叶至英国,开始了中英的茶叶直接贸易。
由于清朝时期中国本土的茶叶十分廉价,东
印度公司廉价的茶叶打压了英国本土茶叶的销售,导致很多走私的和本地种植茶叶的商人无法生存。
导致隔海相望的美国,其茶叶价格被它操纵,北美生产的茶叶开始滞销。
于是就发生了1773年12月16日举世闻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明清时期不仅茶叶贸易兴起,茶叶的制作工艺以及冲泡技艺也闻名中外。
明太祖废团茶兴散茶,散茶壶泡法或撮泡法的沏饮方式在十五、十六世纪兴起并流传,为明清以来中国饮茶方式的主流。
十七、十八世纪传入日本,形成沏泡法的煎茶道;十八、十九世纪传入朝鲜,经由草衣禅师等的倡导,韩国茶礼以沏泡法再度兴盛。
明清时期大量的传教士、商人将所学习的茶叶制作工艺和茶叶冲泡技巧带回西方,掀起了一股茶饮的热潮。
明清时期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有学者称,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根源,其实是茶叶。
这场战争应叫“中英茶叶战争”。
这场战争不始于1840年,而始于中国明末清初的茶叶对外贸易的开始,尤其是茶叶远传西欧之后,前后延续了近大半个世纪。
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不过是这场经济战的短暂军事形态罢了。
前面说过茶叶西传,始自荷兰殖民者。
他们把茶叶运到欧洲,传到了法国(1638年)、英国(1645年)、德国(1650年)等国,很快风靡欧洲。
茶叶最后落地生根,身价百增。
而当时中国的茶叶占世界市场的90%,最重要的是老天和英国人开了这样一个天大的玩笑,在英国这样一个无茶不欢,嗜茶如命的国度却因为其纬度之高,气候寒冷生长不出茶叶,只能依靠大量的进口,而其中最大的供应商便是中国。
而清政府恰恰掌握了这一点,以茶制夷的思想,是中原王朝自唐宋以来的一贯思想,只是在明代被发挥到极致,清代不过承袭了这一治国思想。
乾隆曾经三次对俄罗斯实行贸易制裁,采取外禁皮毛输入,内禁茶叶输出,使得俄罗斯至少损失了500万卢布。
以茶制夷的共识,是建立在很广泛的基础上,“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茶叶和大黄对于西方都是必需的东西,而只有中国可以供给茶和大部分的大黄。
”这是对当时一种情景最精辟的概括。
从1867年到1894年,即便英国人大量输入鸦片,中国茶叶的出口额也能与进口额平衡。
茶叶价格完全由中国决定,在这繁华的背后注定孕育着一场灾难。
好景不长,随着英国人开始在印度进行茶树种植试验的成功,茶叶不再是中国独有之物,无形的茶叶长城也便顷刻间轰然倒塌。
随后日本茶在国际市场抬头,并返销中国的时候,中国丧失了贸易以及茶叶的话语权,彻底沦为看客,影响至今。
夜郎自大的清政府由于自己愚蠢的抉择最终把自己送上了任人宰割的路途。
可以说晚清的衰落根本不在于外国政府的炮轰
枪击,而是由于自己的闭关锁国和以天朝上国自称,导致的茶叶文明的衰落,最终亲手葬送了曾经的辉煌盛世。
明清时期茶叶的对外贸易随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而随之消失殆尽,之前的贸易盛世付之一炬,当我们现在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之感叹,让人神伤。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茶叶也曾发挥过颠覆世界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作为茶的受益人应该继续弘扬中国茶道,带领中国茶叶的味觉与精神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世人了解与品尝。
【参考文献】
《茶叶的贸易历史》作者/苏向东
《全球第一家"大而不能倒"机构:东印度公司》文/华尔街见闻作者/林健健
《鸦片战争背后的茶叶战争》文/法治周末作者/杨志
《茶叶石油WTO--贸易改变世界》海南出版社作者/(美)威廉·伯恩斯坦译者/李晖《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作者/许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