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病理
病理学-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特点
• 病变选择性地累及某1-2个功能系统的神经细胞, 引起受累部位特定的临床表现(如:大脑皮层-痴呆; 基底核-运动障碍;小脑-共济失调) • 共同的病理改变:神经元萎缩、死亡,星形胶质细 胞增生 • 不同的疾病可有其相对特殊的病理改变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小脑扁桃体疝
脑水肿
脑水肿
原因:血管源性脑水肿 细胞毒性脑水肿
结果:颅内压增高 脑组织缺血坏死、功能障碍
脑积水 (hydrocephalus)
脑积水
原因:脑脊液循环通路阻断 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
结果:颅内压增高 脑室扩张、脑组织萎缩
感染性疾病 肿瘤 变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特点 常见并发症 基本病理改变
理反应较为刻板 5. 某些解剖生理特征具
有双重影响
感染性疾病 肿瘤 变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特点 常见并发症 基本病理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 •脑水肿 •脑积水
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
原因:炎症、肿瘤、出血、 脑积水
结果:脑组织缺血坏死 功能障碍
脑疝形成 (herniation)
③脑脊液异常: 革兰氏阴性球菌
儿童角弓反张
脑脓肿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脑中枢神经系统的 灰质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由蚊传播,多在夏 秋季流行,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
虫媒: 蚊传播(在我国主 要为三节吻库蚊)
血管充血,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渗出、形成血管套
基本病理改变
❖ 神经元变性、坏死 ❖ 髓鞘脱失 ❖ 胶质细胞增生、肥大
神经系统病理学
神经系统病理学神经系统病理学是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分为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两类。
一、结构损伤结构损伤包括与疾病有关的解剖学损伤,该损伤可能出现在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中。
1.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大脑和脊髓的总称。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复杂,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炎、脑外伤、卒中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神经元的死亡或功能障碍。
神经元在遭受破坏的同时,它们的突触可能也会受到损害。
这种损害会影响神经元之间的通信,导致病理学上的改变。
2.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是与中枢神经系统相连的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髓神经和神经节。
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周围神经疾病(如感觉神经病、运动神经病等)、神经瘤等。
周围神经系统受损可能会导致疼痛、麻木和肌无力等症状。
二、功能障碍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另一种类型。
它们与神经元和突触的功能异常相关,而不是与它们的结构异常相关。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包括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躁郁症等。
认知障碍病变通常影响大脑皮层和海马体,导致认知和记忆功能的退化。
2.外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包括周围神经病、肌无力等。
周围神经病可以导致疼痛、麻木和运动功能障碍。
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肌肉无力和疲劳。
总之,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
病理学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神经病理学知识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神经病理学知识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涉及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其病变特点多种多样。
在神经病理学中,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就几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介绍其病理变化的知识点。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动脉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疾病。
在脑梗死的病理变化中,最为常见的是脑梗死灶形成。
脑梗死灶通常表现为灰白质交界处的软化灶,镜下可见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核大变性、坏死细胞等改变。
此外,脑梗死还可能伴随着脑水肿、脑膜反应等病理变化。
脑出血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内出血的一种疾病。
脑出血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出血灶形成。
出血灶的组织学特点包括血红蛋白沉积、炎性细胞浸润、血栓形成等。
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脑出血,其病理变化也会有所不同,如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性脑出血等。
脑炎是指脑组织发炎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见的包括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炎等。
脑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神经元变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炎细胞浸润等。
在病毒性脑炎中,还可见到病毒颗粒在神经元内或周围沉积。
脑炎患者的脑组织中可能还会出现出血、水肿、脑膜炎等病理变化。
脑肿瘤是指在脑组织内形成的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脑肿瘤和转移性脑肿瘤。
脑肿瘤的病理变化各异,常见的包括胶质细胞瘤、星形细胞瘤、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等。
病理形态学上可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组织学特点来鉴别不同类型的脑肿瘤。
脑肿瘤的生长还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组织受压、破坏等变化。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及其病理变化的知识点。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不仅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也对神经病理学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神经系统查体8个病理征做法
神经系统查体8个病理征做法
1. 观察面部:观察面部对称性、面容表情是否正常,有无面瘫等。
2. 观察瞳孔:观察瞳孔大小、形态和对光反应情况。
3. 观察眼球运动:检查患者是否有斜视、眼球震颤等异常。
4. 观察颈项肌群:检查颈项肌肌张力,观察有无肌肉抽动或僵硬。
5. 检查肢体力量:通过让患者进行不同肢体动作并抵抗医生的阻力,评估肢体的力量情况。
6. 测试感觉功能:包括触觉、痛觉、体温感觉等多种感觉的检查。
7. 检查腱反射:通过敲击腱部、观察和评估肌肉的腱反射情况。
8. 进行平衡和协调测试:包括Romberg征、跗骨肌测试等,
评估神经系统对平衡和协调的控制情况。
神经病理学探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神经病理学探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神经病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控制中枢,其正常功能对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遗传、外部环境、感染等因素的影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本文将探究神经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发生机制以及病理变化,旨在加深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
一、神经病理学的研究内容神经病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根据不同的病因、病理表现和临床症状,将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分类与命名,便于医学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2. 神经系统病理解剖:通过对病理标本的镜下观察和组织学染色,分析病理变化的特征,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
3. 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对组织和器官功能的影响,探究病理生理的机制。
4. 神经系统病理诊断:通过对病理标本的检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协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二、神经病理学的发生机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层面,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机制:1. 遗传因素: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如亨廷顿舞蹈症和遗传性疾病。
遗传突变或缺陷导致神经元的功能异常或死亡,从而引发疾病的发生。
2.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发病机制。
当神经系统受到感染或损伤时,免疫系统会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神经元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进展。
3.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由于自由基的积累和抗氧化能力的下降,神经细胞受到氧化损伤,进而导致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
4. 神经营养不良:神经系统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
当神经细胞缺乏必需营养物质时,细胞的功能和结构会受到影响,最终引发疾病。
三、疾病的病理变化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不同的病理变化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1. 神经退行性变: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中,由于神经元的受损或死亡,脑组织、脊髓或神经纤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表现为神经元数量减少、轴突萎缩和组织结构的破坏。
神经系统疾病病理生理学
神经系统疾病病理生理学神经系统疾病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其对身体功能的影响的学科。
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由于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病理变化,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炎症性疾病、神经免疫性疾病等。
本文将从病理和生理两个角度进行论述,旨在深入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一、疾病病理学1.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神经元损伤、神经纤维变性、神经胶质细胞反应等。
例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神经元逐渐丧失其功能,导致相关脑区体积减小,神经纤维变性和瘢痕组织增多。
此外,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也常见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脊髓灰质炎。
2. 病理改变对功能的影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会对身体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包括感觉、运动、知觉、认知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例如,在帕金森病中,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丧失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如肌肉僵硬和震颤。
另外,在脑卒中中,中风后患者常常出现语言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这是由于脑血管的病理改变导致相关功能区域受损所致。
二、疾病生理学1.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等。
例如,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与特定基因的突变相关。
此外,环境因素如毒物、化学物质、感染等也可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免疫因素在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和免疫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神经纤维受损。
2. 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理改变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理改变主要涉及神经递质、神经元电活动、神经胶质细胞功能等方面。
神经系统疾病往往伴随着神经递质的紊乱,例如帕金森病中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抑郁症中则常伴随着5-羟色胺水平的改变。
此外,神经元电活动的异常也常见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例如癫痫发作时脑电图的异常和帕金森病中基底节核神经元放电的改变。
神经胶质细胞作为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动物病理学-神经系统病理
延脑内的淋巴细胞性袖ຫໍສະໝຸດ (牛狂犬病)大脑皮质内的液化性坏死灶
三、脑软化
脑软化 ( e n c e p h a l o m a l a c i a ) 是指脑组织坏死后 分
解液化的过程。 引起脑软化的病因很多,如病毒、细菌等病原微 生物感染,维生素缺乏、缺氧等。脑组织坏死后, 经一定时间一般均可分解液化,形成软化灶。由于 病因的不同,软化形成的部位、大小及数量具有某 些特异性。
思考题
神经细胞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 化脓性脑炎的病理学特征是什么 非化脓性脑炎的病理学特征是什么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致病因子 ( 朊蛋白 prion protein, PrP) ,病变: 大脑萎缩,大脑皮质 , 神经原胞 浆内出现大量空泡 , 呈现海绵状外观,神经原死亡和
反 应性胶质化。
禽流感小脑软化灶
四、病例分析 李氏杆菌性脑炎:由李氏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 炎,病变特征为脑实质形成细小化脓灶和血管 周围管套。
少突胶质细胞变化 功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 病变:脱髓鞘:已形成的髓鞘脱失
白质营养不良:髓鞘形成不良 急性肿胀损伤的早期表现
增生形成卫星现象 (satellitosis)
少 突 胶 质 细 胞 急 性 肿 胀
三、 脑血管基本病理变化
脑水肿 :血管周围空隙增大,为血管源性脑水肿 。
脑水肿
袖套现象:血管周围炎性细胞增生,包围血 管,状似袖套。组成袖套现象的细胞在病毒 感染时主要为淋巴细胞;在细菌感染时,主 要是中性粒细胞;食盐中毒时,主要为嗜酸 性粒细胞。
海马,淋巴细胞和嗜 酸性白细胞性血管套
淋巴细胞性血管套
第二节 脑炎
脑炎( encephalitis )是指脑实质的炎症。
神经系统病理学
临床及大体特点:
• 单发或多发(神经纤维瘤病);全身皮肤、神 经、内脏均可发生
• 来源于神经束膜的细胞成份 • 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病可恶变为恶性外周
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 MPNST) • 大体:结节状,无包膜,可达排球大,可囊性 变、出血
( Parkinson Disease ,PD)
• 老年人多见,运动功能障碍,特征是肌肉僵直,起 步困难,假面具样面容,步态异常,随意运动缓慢; 转圈样震颤。
• 机制:中脑黑质和蓝斑多巴胺神经元减少 • 病因:未完全明确。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氧化应
激等。
肉眼:中脑的黑质和桥脑的蓝斑脱色。
正常
PD
• IDH-1突变型比野生型具有更长的生存期 • IDH-mutant且具有1p/19q双缺失型是少突胶质
细胞瘤的经典基因特征,比仅有IDH -1突变型 具有更好的预后
• 病理诊断规范(三部曲):弥漫性星形细胞 瘤, WHO II级, IDH1突变型, ATRX 丢失, p53 过表达 ;弥漫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WHO II级 , IDH1突变型, 1p/19q双缺失。
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III级 肿瘤常位于大脑半球白质靠近皮层,可导致癫痫发作。
镜下观察
• 均呈弥漫浸润生长,根据细胞形态分为星形细 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WHO II级
星形细胞瘤,WHO III级
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 • 间质血管增生 • 假栅栏状坏死
少突胶质瘤,WHO II级
• 煎蛋样瘤细胞
• 鸡笼样血管
•
间质钙化
原发性 GBM
弥漫性星 形细胞瘤
神经病理学知识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神经病理学知识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神经病理学知识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异常。
神经病理学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变化特点以及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联的学科。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可以按病理类型和病因进行分类。
按病理类型分类,主要包括神经纤维病变、神经细胞变性和神经胶质细胞病变。
按病因分类,主要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
二、神经纤维病变神经纤维病变是指神经纤维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它主要包括变性、坏死和再生。
变性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神经纤维结构和功能受损,最终导致病理改变。
坏死是指神经纤维发生严重的损伤,导致细胞死亡。
再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损的神经纤维能够恢复生长和修复。
三、神经细胞变性神经细胞变性是指神经细胞机体发生了变化,造成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神经细胞变性常见的类型有色素性变性、纤维性变性和脂质沉积等。
色素性变性是指神经细胞各部分的色素沉积异常,常见的疾病有帕金森病。
纤维性变性是指神经细胞长轴突及其末梢发生慢性变性,最终导致功能障碍。
脂质沉积是指在神经细胞内部或周围沉积过量的脂质物质,导致细胞功能异常。
四、神经胶质细胞病变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最多的细胞组分,它们在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和结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病变包括胶质细胞的增生、退行性变、肿瘤和炎症等。
增生是指胶质细胞过度增殖导致异常增生形成肿块。
退行性变是指胶质细胞发生衰老、变性和坏死等异常改变。
神经胶质细胞肿瘤是指由胶质细胞恶性克隆增生形成的肿瘤。
炎症是指胶质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常见的有脑膜炎、脑炎等。
五、神经系统疾病与临床表现的关联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直接影响着其临床表现。
例如,大脑皮层损害可导致运动、感觉和认知障碍;脑干病变可引起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异常;脑血管疾病引发中风,导致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等。
病理学复习重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机制
病理学复习重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机制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功能的各种疾病。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和机制的学科,对于理解和诊治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机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病理学的复习。
一、脑卒中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缺血或出血的疾病。
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病理学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即血管壁发生脂质沉积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血管狭窄和阻塞。
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机制是血管壁脆性增加或破裂。
二、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静止性震颤和运动缓慢。
其病理学机制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黑质嗜酪碱性神经元空泡内透明颗粒异常聚积,导致多巴胺合成和释放减少。
三、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其病理学机制是神经纤维缠结、神经细胞内含有异常蛋白质的沉积,以及神经元丧失和突触损失。
四、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各个部位的功能障碍或丧失,其病理学机制是脊髓损伤部位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受到机械性损伤和缺血性损伤,导致细胞死亡和轴突断裂。
五、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和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病理学机制是免疫系统异常攻击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导致脱髓鞘和炎症细胞浸润。
六、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性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
其病理学机制是神经元过度兴奋和异常放电,导致脑部神经网络的不适应性改变。
七、脑肿瘤脑肿瘤是指脑部组织内的肿瘤,可以分为原发性脑肿瘤和继发性脑肿瘤。
其病理学机制是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失调,导致肿瘤形成。
总结起来,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细胞损伤、神经元功能异常、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疾病的病理学机制,可以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神经病理教案
神经病理教案
介绍
神经病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学,包括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变化的研究。
本教案旨在介绍神经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掌握神经病理学的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目标
1. 了解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
2. 掌握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理学特征。
3. 能够通过病理学变化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内容
1. 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
- 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等。
- 神经系统的组织学结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
2. 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理学特征
2.1 炎症性疾病
- 脑膜炎:脑膜炎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炎症,可导致脑膜炎、脑脓肿等疾病。
- 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组织炎症,可导致脑功能受损。
2.2 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
-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
- 典型的病理学特征是脱髓鞘斑。
2.3 肿瘤
- 脑肿瘤:脑膜瘤、胶质瘤等,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
障碍。
3. 通过病理学变化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 神经组织切片的制备和染色技术。
- 通过观察病理学变化,如细胞异常、组织结构改变等,进行疾病诊断。
总结
神经病理教案旨在介绍神经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学生通过学习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理学特征,并能够通过病理学变化进行疾病诊断。
神经病理学的学习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病理实验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疾病类型之间的病理变化差 异,以及相同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趋势。
结果解释
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过程, 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讨论与展望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 方向,提出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法的建议。
段进行探讨。
04
实验结果
神经系统疾病病理变化特点
脑组织结构异常
脑组织结构发生萎缩、软化、坏死等变化,导致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的损伤。
细胞凋亡与坏死
神经系统疾病中,细胞凋亡和坏死是常见的病理变化,导致神经元 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丧失。
炎症反应
神经系统疾病常伴随炎症反应,包括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和浸润的免疫 细胞等,对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产生损伤。
切片机
用于将包埋的组织切成薄 片。
染色机
用于对病理切片进行染色 。
03
实验步骤
动物模型的制备
动物选择
选择适当的动物种类,如大鼠、 小鼠或猴子,以确保实验结果具
有代表性。
模型建立
根据研究目的,采用适当的手段建 立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如药物 诱导、基因敲除或脑损伤等。
实验分组
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以便对比分析。
病理变化与疾病类型的关系
1 2 3
阿尔茨海默病
病理变化主要包括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元丢 失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这些变化与认知功能 减退密切相关。
帕金森病
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 路易小体的形成以及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等 ,导致运动功能受损。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病理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基本病变
一、神经元的变化
(一)神经细胞的变化
1.染色质溶解:染色质溶解(chromatolysis)是指神经细胞胞浆尼氏小体(粗面内质网和多聚核糖体)的溶解。
染色质溶解发生在细胞核附近,称为中央染色质溶解(central chromatolysis);发生在细胞周边,称为周边染色质溶解(peripheral chromatolysis)。
尼氏小体溶解是神经细胞变性的形式之一。
(1)中央染色质溶解。
多见于中毒和病毒感染,如铅中毒、禽脑脊髓炎等疾病。
在脑组织轻度淤血时,也可发生中央染色质溶解。
脊髓腹角和脑干中的运动神经细胞的轴突断裂后,胞体的中央染色质溶解,所以也称为“轴突反应”。
发生中央染色质溶解的表现为:神经细胞胞体肿大变圆,核附近的尼氏小体崩解成泡沫状并逐渐消失,核周围呈空白区,而细胞周边的尼氏小体仍存在。
中央染色质溶解是可复性的变化,但病因持续存在时,神经细胞的病变可进一步发展,乃至坏死。
(2)周边染色质溶解。
见于进行性肌麻痹中的脊髓腹角运动神经细胞、某些中毒的早期反应核病毒性感染时,如鸡新城疫时可出现周边染色质溶解。
发生周边染色质溶解的神经细胞中央聚集较多的尼氏小体,而周边尼氏小体消失呈空白区,胞体常缩小变圆。
------是神经细胞变性的形式之一。
2.急性肿胀:急性肿胀(acute neuronal swelling)多见于缺氧、中毒核感染。
例如,乙型脑炎、鸡新城疫核猪瘟等疾病的非化脓性脑炎可出现神经细胞的急性肿胀。
病变神经细胞胞体肿胀变圆,染色变淡,中央染色质或周边染色质溶解,树突肿胀变粗,核肿大淡染,边移。
------神经细胞变性的一种形式,是可复性的变化,但如果肿胀持续时间长,则神经细胞逐渐坏死,此时可见核破裂或溶解消失、胞浆淡染或完全溶解。
3.神经细胞凝固神经细胞凝固(coagulation of neurons)又称缺血性变化(ischemic neuronal injury)多见于缺血、缺氧、低血糖症、维生素B1缺乏以及中毒、外伤核中毒癫痫的反复发作之后等。
一般发生于大脑皮质的中层、深层核海马的齿状回。
病变细胞主要表现为:胞浆皱缩,嗜酸性增加,HE染色呈均匀红色,在保体周围出现空隙。
胞核体积缩小,染色加深,与胞浆界线不清,核仁消失。
早期属于细胞变性,但最终可出现核碎裂消失而细胞坏死。
4.空泡变性:空泡变性(cytoplasmic vacuolation)是指神经细胞胞浆内出现小空泡。
常见于脑脊髓炎,如绵羊痒病和牛的海绵状脑病,主要表现为脑干某些神经核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中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乱圆形的空泡。
另外,神经细胞的空泡化也见于溶酶体储积病、老龄公牛等。
一般单纯性空泡变性是可复性的,但严重时则细胞发水坏死。
5.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神经细胞坏死后进一步溶解液化的过程,可见于中毒、感染和营养缺乏(维生素E或硒缺乏)。
病变部位神经细胞坏死,早期表现为核浓缩、破碎甚至溶解消失,胞体肿胀呈圆形,细胞界限不清。
随着时间的延长,坏死细胞胞浆染色变淡,其内有空泡形成,并发生溶解,或胞体坏死产物被小胶质细胞吞噬,使坏死细胞完全消失。
与此同时,神经纤维也发生溶解液化,该部坏死的神经组织形成软化灶。
液化性坏死是神经元变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不可复性的变化,坏死部位可由星形角质细胞增生修复。
------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吞噬坏死产物。
6.涵体形成(intrrocytomic inclusion) 神经细胞内包涵体的形成可见于某些病毒性疾病。
包涵体的大小、形态、染色特性及存在部位,对弈些疾病具有证病意义。
在狂犬病,大脑皮质海马的锥体细胞及小脑的普金野氏细胞胞浆中出现嗜酸性包涵体,也称Negri氏小体。
(二)神经纤维的变化当神经纤维损伤时,如切断,挫伤,挤压或过度牵拉时,轴突和髓鞘都发生变化,在距神经元胞体近端和远端的轴突及其所属的髓鞘发生变性、崩解和被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称为华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
相应的神经元胞体发生中央染色质溶解。
华氏变性的过程一般包括轴突变化,髓鞘崩解和细胞反应3个阶段。
1、轴突反应轴突出现不规则的肿胀、断裂病收缩成椭圆形小体,或崩解形成串球状,并逐渐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髓鞘变化髓鞘崩解,形成单纯的脂质和中性脂肪,称为脱髓鞘现象(demyelination)。
脂类小滴可被苏丹Ⅲ染成红色,在HE染色的切片中脂滴溶解成空泡。
3、细胞反应在神经纤维损伤处,由血液单核细胞衍生而来的小胶质细胞参与吞噬细胞碎片的作用,并把髓鞘磷脂转化为中性脂肪。
通常将含有脂肪滴的小胶质细胞称为格子细胞或泡沫细胞,它们的出现是髓鞘损伤的指征,同时也为消除和消化神经纤维的崩解产物、神经纤维的再生创造条件。
二.胶质细胞的变化
(一)星形胶质细胞--------支持细胞,有两种类型:原浆型和纤维型,原浆型主要位于灰质,胞体大而胞浆丰富,染色淡;纤维型主要位于白质,细胞小而染色深,在HE切片中,核呈椭圆形或圆形,染色质呈细粒状,着色浅,胞浆不显示。
此外,在物质代谢、血脑屏障、抗原传递,神经递质和体液缓冲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转型:大脑灰质损伤时,由原浆型—→纤维型
肥大:在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及水肿时,胞体肿大,胞浆增多且嗜伊红深染。
增生:脑组织受损后,出现增生性反应,类似与结缔组织增生,也可以形成囊肿。
(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吞嗜细胞,在HE切片中仅见圆形或椭圆形的核,胞浆少。
肥大:神经组织损伤早期,胞体增大,胞浆增多,核变圆而淡染。
增生与吞噬:增生呈弥漫型和局灶型两种形式,常见于中枢神经组织的各种炎症过程,特别是病毒性脑炎时,如禽脑脊髓炎、马乙型脑炎、猪瘟等疾病的非化脓性脑炎。
格子细胞:小胶质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可吞噬变性的髓鞘核坏死的神经元,在吞噬过程中,胞体变大变圆,胞核暗紫色,圆形或杆状,胞浆具有格子状的空泡或呈泡沫状,故称格子细胞或泡沫样细胞(gitter cell)。
卫星现象:增生的小胶质细胞围绕在变性的神经细胞周围,一般由3—5个细胞组成。
嗜神经元现象:神经细胞坏死后,小胶质细胞进入细胞内,吞噬神经元残体。
胶质小结:在软化灶处,小胶质细胞呈小灶状增生,并形成胶质小结,细胞数量由几个至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组成不等。
(三)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急性肿胀、增生和类粘液样变。
(略讲)
三.血液循环障碍:与前面讲述的内容一致。
(一)动脉性充血:脑组织色泽红润(略讲)
(二)静脉性充血:静脉扩张(略讲)
(三)缺血:脑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略讲)
(四)血管周围管套:在脑组织受到损伤时,血管周围间隙中出现围管性细胞浸润(炎性反应细胞),环绕血管如袖套,称此为管套形成。
管套的细胞成分与病因有一定关系。
(炎症中已经讲过)
四.脑脊液循环障碍
(一)脑水肿:脑组织水分增加而使脑体积增大。
血管源性脑水肿
眼观:硬脑膜紧张,脑回扁平,色泽苍白,表面湿润,质地柔软,切面稍突起,白质变宽,灰质变窄,二者界线不清
镜下:血管外周间隙和细胞周围增宽,充满液体,组织疏松。
细胞毒性水肿
(二)脑积水
五.炎症性病变规律
(一)神经组织没有粘膜,不发生卡他性炎
(二)不可能发生浆液性炎,只可能发生水肿
(三)出血性渗出性炎少见
(四)纤维素性炎仅发生与脑膜和穿透性创伤
(五)最常见的是化脓性、淋巴细胞性和增生性炎症
第二节脑炎
脑炎(encephalitis):脑实质的炎症过程。
一.化脓性脑炎
化脓性脑炎(suppurative encephalitis):指脑组织内由于化脓菌感染所出现的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渗出,同时伴有局部组织的液化性坏死和形成脓汁为特征的炎症过程。
感染途经:血源性,组织源性
病理变化:
眼观:组织中有灰黄色或灰白色小化脓灶,其周围有一薄层囊壁,内为脓汁,按压感柔软,波动感,大小不等。
镜下:神经组织局灶性坏死崩解,形成小化脓灶,
化脓灶周围充血、水肿,有嗜中性粒细胞渗出,
血管周围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形成管套。
二.非化脓性脑炎
非化脓性脑炎(nonsuppurative encephalitis):指主要由于多种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脑组织炎症过程。
基本病变: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肿胀和皱缩,染色变淡。
血管反应:管套形成,主要是淋巴细胞,也有单核细胞。
胶质细胞增生:卫星现象,胶质小结,嗜神经原现象。
有的可形成包涵体。
三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
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脑炎(eosinophilic meniningoencephalitis )食盐中毒性脑炎
病因:饲料中含盐过多;限制饮水
症状:特征性间隔地惊厥发作。
发病机制
病因→血钠↑→脑血钠↑→血液渗透压↑→脑水肿
脑葡萄糖无氧酵解↓
→→大脑灰质缺氧加重→神经细胞坏死
病理变化
眼观:软脑膜充血,脑沟变浅,脑回展平及大脑皮质软化
镜下:软脑膜充血水肿血管套胶质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