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中国编辑出版史一、名词解释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朝政治和经济的情况。
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文字。
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
2,杀青:将竹简放在火上将水分烘干,以防蠹朽的工序,在烘烤的过程中,新鲜的竹条上有水分的渗出,类似人的出汗,且颜色由青变黄,故又称汗青。
3,帛书:是指写在缣帛上的书籍,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故帛书又称为素书或缣书。
4,藩刻体:指明代各地藩王所刻的书。
5,馆阁制度:在宋代修史时正式形成。
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三馆,秘阁,崇文院统称馆阁,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兼有国家典籍的编校和收藏功能。
6,史馆制度:太宗贞观三年,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专职撰修五代史。
另设史馆于门下省,开我国设馆修史之例。
史馆的主要职责是受命编修前代史书和本朝国史典志等,即官修史书。
7,史官制度: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8,宋初的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9,坊刻: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10,殿本: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所刻大多为皇帝钦点之书,然后通过赏赐,颁行,发卖等多种渠道流通天下,世称殿本。
11,活字印刷术:毕昇总结雕版印刷术的经验,发明出活字印刷术,即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12,陈起: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数万计。
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
二、填空1,铜器铭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具有历史内容的篇章,又称金文。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一、填空1、字书《尔雅》:首创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辞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
《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
2、《史记》和《汉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本纪(帝王)、10表(大事记)、8书(天文、水利等)、30世家(贵族王侯)、70列传(不同阶层、职业)《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著。
12帝纪、8表、10志、列传70创新:1.变通史为断代史。
2.改书为志。
新创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加上《食货志》一门,成功地展示了西汉一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
3、图书市场的萌芽:西汉已经形成自发的图书交换场所。
1.槐市,汉长安市场名,在城东南,因其地多种槐树而得名,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被借用为官学的代名词。
2.书肆,杂陈群书的书铺。
3.书肆的出现,催生“佣书”——专职的抄书职业。
后出现写经生:从佣书人中分化出一批专门抄写佛经的人。
4、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政府主要的图书编纂机构是秘书监,设置有著作郎和秘书郎《三国志》:晋初,著作郎陈寿著。
《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型总集,南朝梁萧统所编。
《玉台新咏》:梁徐陵编。
供皇宫后庭歌咏的诗歌总集。
徐陵与郭茂倩并称“乐府双璧”,与庾信齐名。
韵书:古代最早的韵书是曹魏时期李登所编的《声类》和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
《文心雕龙》: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刘勰撰,探讨文学创造与批评的原则方法等《诗品》:钟嵘撰,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创作的诗论专著,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
医学专著: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针灸甲乙经》、《刘涓子鬼遗方》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水经注》:成书于东汉、三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本草经集注》:南朝陶弘景。
《尔雅注》:东晋郭璞。
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
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着述..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一、编年体编年体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但当时史官缺乏时间意识..孔子编次春秋;首次严格将史事发生的时间按年月日排列开来;开创了以注意时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为特色的编年体史书编纂体例..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时间为中心二、国别体国语战国策从“语”和“策”字来看;都是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的史书;采用以国别为纲的编辑体例编辑成书;是为其记载各国诸侯言行的着述内容所规定的..三、纪事本末体铎氏微虞氏春秋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读史者先秦各诸侯国的编年史时;一时难以从多国编年史中观览始末;因此楚大夫铎椒就将分书于春秋中的有关史事的记载分类采录出来;使其首尾完整;得见成败;便观始末..运用抄书改编的方法;按新的利用或阅读要求对史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以事件为中心四、语录体论语孟子管子韩非子是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字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体例..五、法规性书籍李悝法经内容全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三、吕氏春秋的编辑目的及编辑特点目的:战国末期吕不韦利用门客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纂的一部政治书..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编辑特点1、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等;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收并蓄;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2、内容庞杂;但体例严谨;系统整齐..共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每览各有8篇;每论各有6篇;每纪各有5篇;合计160篇;20余万字..3、成功地使用两级分目法览、论、纪与篇将160篇文章编成一部完整的书籍;标志着书籍编辑正逐渐走向成熟..第三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1个:史籀篇:史籀篇是见于着录最早的一部字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都认为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近人王国维则认为“籀”是诵读之意..史籀篇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又称大篆..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儒人淳于越反对秦朝“郡县制”;主张师承古法;分封诸侯..丞相李斯严词抨击;提出焚书之议..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国以外的各国史记;以及民间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禁止谈论诗书;禁止私学和以古非今..咸阳两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逃亡;秦始皇大怒;把犯禁者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两件事合为“焚书坑儒”..天禄阁:是西汉宫中藏书和整理校勘图书之所;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西汉着名学者杨雄、刘向、刘歆都曾在天禄阁中从事过校书活动..石渠阁:汉代诸儒讨论经学的场所;所存图书以儒家典籍为主..阁藏档案和图书十分丰富;宣帝时着名学者韦玄成、梁丘贺等曾于此论定五经;编修史书;故石渠阁也是当时研究学术和修史的地方..兰台:东汉政府的档案、典籍库;也是当时名儒着述的地方..集藏书、校书、写书于一体..班固、班超等学者曾担任兰台令史;在兰台中从事校书和着述活动;着有汉书..东观:东汉政府最主要的藏书处;主要收藏东汉王朝建立后积聚的图书..是当时学者校书、读书、着述之所..秘书监:秘书监是我国古代专门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中央机构;始于东汉;南北朝升为秘书省..隋唐时期;秘书省为执掌国家图书事业的政府机构;主持国家藏书的整理、抄写、校勘和编目..宋代;秘书省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机构;职责完全被三馆取代..金元时期;再降为秘书监;至明初被取消..历史长达一千二百余年..槐市: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后借指学宫、学舍..熹平石经: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为一种字体: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正始石经:在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用先秦古文、秦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重刻了一次石经..这部石经称为“正始石经”、“魏石经” 或“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刻有春秋尚书及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演进史上有重要意义..开元石经开成石经:为了使儒家经典规范化;唐代沿用东汉蔡邕刊石碑于太学的办法;将12种儒家经典刻到石碑上;树立在长安的国子监内..这次刻的石经采用当时流行的楷体字书写..从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开始动工;于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完成;所以又称“开成石经”二、两汉的文化政策对图书出版事业的影响1、经学出版物大量出现2、官方对编辑、整理、出版活动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和准绳3、发展经学教育事业;对出版事业影响甚大4、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与对外交流的文化政策也对出版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汉代编辑出版事业的整体特征1、出版历史与两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但也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演进特征2、从事出版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的图书编撰、出版活动也初步出现;与政府的出版活动互为补益3、出版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商业性相对比较淡薄4、出版物的商品性逐步凸显;贸易活动开始出现..5、出版物数量大增;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形制进一步制度化、系统化6、出版物载体丰富多样;发明改进纸张;在中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7、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编辑家、出版家、他们撰写、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传世之作四、简述司马迁史记的编辑体例、编辑思想和编辑方法编辑体例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2、全书一百三十篇;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组成..12、10、8、30、703、史记五体有因有创;而创制多于因革4、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撰史方法5、秉笔直书;史实可靠;并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编辑思想1、具有明确的编辑意图: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表彰六经;尊崇孔子但不拘泥于儒学的教条3、明确提出“发愤着书”并将其付诸实践4、在对史实的考辨上;博综兼览;实事求是;体现出通达和审慎的态度编辑方法1、正式确立了史书的论赞形式2、首创编辑中的“互见之法”3、首创“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编辑方法五、论述刘氏父子编校整理活动及贡献活动:1、组织起中青年结合、包括专家、助手在内的编辑机构;使编校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2、取本参校..广泛搜集各种不同的版本作为校书依据;剔除重复篇章;已确定全书的基本内容;有疑问的文章作为附录保留在卷末..采用“本校法”与“对校法”仔细地校对全文;校出脱简;审定语句;厘正文字;编成高质量的定本..3、编次定名..确定合适的书名根据逻辑顺序或者时间顺序确定各篇次第4、撰写叙录..每校完一书;就撰写叙录一篇;对作者生平、全书思想、学术价值和校雠经过作扼要介绍;内容包括:1、定本篇目;2、校定过程书稿来源、总篇数及校定篇数、文字脱误情况;3、作者事迹及背景材料;4、对篇章、全书的价值评定和真伪评定..5、杀青定稿;缮写上素..6、分类编目..将典籍进行分类编目;对各类学术源流加以考证;并给每本书作简明的提要;1、刘向将所校诸书的“叙录”从原书抽出;编为别录;别录是我国第一部提要目录专着..2、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继续校书..后刘歆摘取别录编成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图书分类体系..3、创最早的分类方法——“六分法”..按六类编排图书目录..东汉班固作汉书·艺文志继承了六分的体例..贡献1、使儒学着作首次得到系统整理2、奠定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3、开创古代书籍整理定着“新书”之例第四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汲冢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凖zhǔn盗发了魏襄王墓安厘lí王冢;得数十车用科斗文写在竹片上的图书;这些图书保存大量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皇览:皇览是已知最早的类书;由魏文帝曹丕召集王象、刘劭等群儒编纂..供皇帝阅读;故称为“皇览”..皇览全书40余部、1000余卷..后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文选: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古代诗文选集性总集;由南朝梁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作者为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的文学理论专着..全书分上、下部;各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部分..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佣书业: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官方、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佣书业始于汉代;兴于六朝;至唐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衰落..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有哪些大的编纂活动一政府对书籍出版的重视二设立图书编纂机构——秘书监三编修史书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史书编纂中创实录之体四汲冢书的出现与整理五编纂类书皇览由魏文帝曹丕召集王象、刘劭等群儒编纂..修文殿御览北齐祖珽、魏收等编撰创四部分类法三、四部分类法是如何确立的时代背景:1、藏书量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藏书量很大;私人藏书数量也很可观..2、图书品种多..如出现了别集、总集、韵书、类书等..3、史书大量出现四部分类法的确立:西晋初年;晋武帝命令秘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张华按照刘向校理典籍的方法;整理和编次古籍..二人在郑默魏中经簿的基础上;重新编辑了一部国家藏书总目晋中经簿;又称中经新簿..中经新簿开创了四部分类法;为中国较早的一部四部分类为主的书目..中经新簿把图书以甲、乙、丙、丁分为四部;每一部分有不同类别的图书..东晋;着作郎李充依荀勖的晋中经簿编成元帝四部书目;更换了乙、丙部所收录的图书;李充所修订的四部次序;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 四部分类法由此确立起来..四、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编着形式有哪些代表作一别集..别集是一人的诗文集;其编撰与出版始于汉魏之际..如:孔融集、嵇康集、陶渊明集等..二总集..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南朝齐、梁间钟嵘:诗品三韵书曹魏李登声类西晋吕静韵集四校注着作南朝刘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南朝梁人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五科技着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晋王叔和脉经六道教典籍东晋葛洪所撰抱朴子七佛经东晋法显法显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第五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弘文馆:唐太宗李世民设立“弘文馆” ;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备顾问;参议国家大事..集贤院:唐玄宗时设;初为乾元殿书院;后改名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院..是唐代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机构..政书:政书是一种典志体史书;专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由于它具有资料汇编性质;所以一般也把它作为工具书使用..政书的编辑从唐代开始..“五代监本”或“监本九经”:五代政府刻书业兴起;冯道进行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九经的刻制..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并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所以历史上称为“五代监本”..也有人称为“监本九经”..二、隋唐时期政府有哪些大规模的编纂活动1、大型类书的编纂..·隋朝虞世南编北堂书钞;是现存最早的类书..·唐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诏编撰的艺文类聚新创体制;首次采用兼取事文的编纂方式..·徐坚等奉诏撰集初学记2、刊定五经·颜师古刊定五经定本..五经定本是南北统一后由官方颁行的第一种有关五经的标准文本..·孔颖达主持撰定五经正义;消除了汉代以来经义异说纷纭的状况;统一了儒学思想..3、首创政书体制·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李林甫、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通典唐代杜佑编纂;凡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也是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4、地志的发展元和郡县图志;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李吉甫编撰..5、修史制度的确立与编修史书唐代是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的时期..贞观三年;唐太宗将史馆从秘书省中分离出来;置于禁中;使其取代着作局的修史之职;成为独立修史机构..有了严格的组织分工;又有优厚的待遇;唐史书编纂规模扩大正史类: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别史类:唐实录三、简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意义..发明:一雕版印刷术产生的需要与可能:·社会对印刷品的需求扩大·佛教徒非常追求偶像崇拜;印制佛教宣传品二发明时间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学术界较倾向唐代贞观年间;即公元627—649年之间..三技术基础雕版印刷的发明与我国古代的印章和捶拓石经的方法有关..四印刷方法写板、雕版、刷油墨、印刷四个步骤意义:1.开创了照一个版本原样复制的图书生产技术;宣告人类的文化知识传播活动进入了印刷新时代;2.极大地加快了图书的生产速度;促进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与传播;3.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四、五代雕印儒经的意义有哪些1它开创了经书采用印刷之先河;2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3国子监刻书是政府刻书的主体;4标志着图书形式的主流开始由写本时期进入印本时期..第六章思考题名词解释:崇文总目:宋代的官修书目;着录经籍共3445部;30669卷;是北宋最大的目录书..仁宗景间1034~1037;王尧臣、张观、欧阳修诸人奉诏整理编撰;其中每类图书皆有叙录;每种书皆有解题;是中国较早的解题书目..仁宗赐名崇文总目..神宗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又命访遗书增补入总目;徽宗时更名为秘书总目..宋初四大书:指同时编纂的百科类图书太平御览、小说类图书太平广记、文学类图书文苑英华及稍后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官刻:政府刻书的统称..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中央以国子监刻书为多;地方上主要是公使库本..“监本”:继五代之后;宋朝政府刻书仍主要由国子监负责承担;其所刻书;世称“监本”..公使库本:公使库为地方负责招待往来官员的机构;经费有余;多用于刻书;所刻书有时注明为公使库刻印;因而得名..家刻:亦称私刻、家塾刻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图书..坊刻:指书商刻印之书..刻书坊肆的刻书以售卖营利为目的..所刻多为民间实用书;还冒险刻禁起源最早;唐代即十分兴盛;宋代更为普遍..“三通”: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二、司马光资治通鉴在编辑方法上有何创新1、编纂方法:先作丛目;次作长编;最后定稿..2、编纂体例上有两点创新:其一;另编目录30卷;年经国纬;略举事目;并注明某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便于检索;其二;撰着通鉴考异30卷;辨历史记载的真伪..3、编纂了枝属辅助之作..三、简述宋代三大刻书系统的特点..三大刻书系统:官刻、家刻、坊刻官刻特点:1政府重视;皇帝参与;把出版作为教化及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2宗旨明确;内容集中;多为经史御纂之书;3人才荟萃;管理严格;刊本质量有保证;4财力雄厚;不惜工本;纸墨装帧属上乘;5地位显赫;带动全国出版业..家刻特点:1选择优秀底本;2精审校勘;3请名家手写上版;4请名工巧匠刻版印书;5刻书不为牟利..坊刻特点:1编、刻、印、售合一;2经营自主灵活;行销各地;3扩大稿源;不顾版权;4广告书目;注意宣传;5旨在牟利;不择手段..四、简述元代刻书事业的发展及刻本特点..1.官刻书1中央政府刻书中央政府刻书有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以及太医院的广惠局或医学提举司等..中央官刻以兴文署刻本为最着名..2地方政府刻书地方政府刻书主要是以各路儒学刻书和书院刻书为最着名..2. 私刻书元代私家刻书;质量较高的为数不少;有的甚至超过宋版..3. 坊肆刻书元代的坊刻书比官刻、家刻本数量多、规模更大;流传比较广远..刻本特点:1、内容上;正经正史、文人别集之外;供市民阶层阅读的医书、类书较宋代更多;还出现了小说、元杂居刻本等;2、字体上;有三个是宋代及明清时期所少见的:一是刻书字体多用赵孟頫体字;二是元版书中无讳字;即不避讳;三是书中多用简体字或俗字..3、版式上;版心多为黑口;双鱼尾..早期沿习宋本;字大行疏;多左右双边..中期行格趋密;多四周双边..第七章思考题名词解释:永乐大典: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全书计22877卷;11095册;3.7亿字;历时4年完成..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全书按韵纂辑;篇幅大;搜罗广;缮写工整;装潢精湛;为当时世界上罕见的珍品..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文字狱”背景下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着录书籍三千多种;七万多卷;装成三万多册..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整个团队四千多人;历经14年完成..经厂本:明代中央内府刻书由司礼监掌管;司礼监的附属机构经常刻印的书即经厂本..内容大部分是以明朝皇帝名义编着的有关政教礼制的书..特点为版框宽大、行疏字大;赵体为主;刻有句读..纸墨雕印质量高..但由于校勘不够精审;不受读书人重视..藩刻本:又称藩府本;是明代诸王藩府刊刻的图书;也是明代地方官刻中质量最好的刻本..藩刻本多由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负责具体的校刻工作;加之资金充足;刻工和纸墨都比较精良..“饾dòu版”:也称为彩色雕版印刷..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钩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块小木版;然后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因其形似“饾饤”而得名..清代中期以后;称为木板水印..“拱花”:明末兴起的一种不着墨的刻版印刷方法..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版面拱起花纹;以凸出的线条来表现花纹;衬托画中的行云流水﹑花卉虫鱼;使画面更富立体感..与现代印刷术中的凹凸印刷相似..殿本: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简称..内容以钦定书最多;刻书范围广;种类多..刻工精整;印刷优良..墨海书馆: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等在上海创建的专门的翻译出版机构;是中国境内第一家近代印刷所..也是上海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一、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四库全书的编纂1优点:考证校勘;厘清版本源流;使文献典籍得到保存和流传..2局限:①排斥了许多与统治阶级思想不合的着作;②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有不少删节或增改;使许多书已经失去了原书面貌;③收进一些清代统治阶级的御制诗文集和一些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着作..。
中国编辑出版史相关知识
1.编辑二字联用,始见于《南史.刘苞传》2、《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二仪凤元年676年《颁行新令制》:“然以万机事广,恐听览之或遗,四海务殷,虑编辑之多缺”,其中编辑的意思是资料的收集、整理。
3、出版一词在中国始用于19世纪4、出版活动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时期5、中国现有的地方志有8500种6、《永乐大典》现存本为原书比例的4%7、我国的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唐代8、汉字产生于大约距今5000年9、最早的文献产生于距今约4500年10、一篇卜辞的内容由四个部分构成,经常被省略的部分是验辞11、战国中后期,诸子大多在生前即将其作品以篇为单位进行编辑传播,待去世后再由其弟子将单行的篇目编辑成书12、《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
13、《吕氏春秋》首次使用二级排目法编排14、战国时期的“三尺律令”一般长度是55厘米15、版牍一般不用于书籍,而用于公私文书,信件16、现存的最大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的遗物17、书同文统一天下的文字,被称为秦篆,也称为小篆18、西汉取消挟书令的皇帝是汉惠帝19、汉章帝曾亲临白虎观主持古今文两派辩论20、汉初,由萧何主持修建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有石渠阁、天禄阁和麒麟阁21、东汉政府创建了我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是秘书监22、据文献记载,后苍曾在曲台校书,并随手著记,最后汇成一部《后氏曲台记》23、刘向、刘歆的整理藏书活动的第三个步骤是杀青定稿,缮写上素24、汉朝的儒家学说分为今文经和古文经两在派别,总的来说,今文经学者较为保守,一味遵循“师法”,缺乏创见。
25、熹平石经的直接触因是兰台漆书事件26、汉朝建立时将秦朝的识字课本《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进行合并,编成《仓颉篇》27、字书《急就篇》是识字课本,只罗列一些生字而不加注释28、《尔雅》为何人所编?不详29、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字典是《说文解字》30、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字典是用部首检字的31、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著者是许慎32、我国古代第一部方言辞典的著作者是扬雄33、汉朝史籍数量可观,仅东汉就有196部史书上。
10编辑出版笔记
编辑出版学第一章编辑出版工作的性质和行为原则第一节编辑出版工作的一般属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级观念,变动性)第二节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属性一、编辑行为的共性:1. 角色的双重性2. 文化的再创造性3. 意识的超前性:预测未来的依据——社会发展趋势,文化发展趋势,大众接受性,信源提供者的动向二、编辑行为的个性1. 时间2. 程序3. 对象三、编辑出版工作的原则主旋律原则,双效益原则,文化选择原则,遵纪守法第二章选题策划选题策划:围绕着选题展开的信息采集、市场调研、文本论证以及统筹性决策等活动。
第一节选题策划一、选题策划的重要性——选题失误,一误再误1. 选题工作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关键销售部门提供的选题,有可能延伸版权的选题,“编辑想找而未见过的”选题2. 选题是决定编辑出版工作质量与结构模式的前提,直接影响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后续工作二、选题策划的环节1. 信息准备2. 选题构思(1)保证立意出新——选题设计的领域有哪些新发展?(2)保证社会效应——社会生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状态以及它与选题的切合度(3)保证未来竞争力——社会文化需要什么?3. 选题论证价值判断,市场判断,可行性判断4. 选题优化三、策划的原则1. 服从、服务于出版工作全局2.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 需要大胆引入市场观念四、填写选题审批表第二节选题创意一、创意的重要性二、创意的类型从政策导向中找创意,从填补空白中找创意,从高层作者中找创意,从传统文化中找创意,从一流成果中找创意,从重大主题中找创意,从时代需求中找创意,从品牌创新中找创意,从规模宏大中找创意,从版权贸易中找创意。
第三章组稿组稿工作是整个编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有了好的选题不等于就有了好书,只有做好组稿工作,出版好书才有保证。
第一节稿件的来源自投:推荐:由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出面,把作者的稿件转交给出版单位。
引进:通过版权贸易或出版交流而获得稿源。
组织:出版单位根据自己的选题计划,经过物色、联系作者而获得稿源。
编辑出版史复习
复习题:1.我国文字产生于何时?经经过哪几个阶段?如何分析仓颉造字的传说?答:结绳记事——契刻——图画——文字四个阶段。
我们既不能将仓颉造字当做史实,也不能将它当做迷信简单地完全摒弃,而是应该把它看做对现实事物所作的非现实的反映。
这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敬仰和钦佩,也表达了对文字产生及其价值的高度评价。
把发明文字的功劳归于仓颉,并不是说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些活动和成果,而是后人将祖先的创造力人格化,赋予一身,这些传说才如此神奇动人,流传不断。
6. 为什么说编辑活动在殷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原始的文献编辑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答:因为在殷周时期已有成熟的甲骨文。
1材料加工:通过加工龟甲和兽骨,以专门的工艺使之成为专门进贡给商王做占卜用的材料。
2辩词成册:卜辞如果一块甲骨容纳不下,就可以刻在若干块甲骨上,穿上编绳后连成册。
3集中典藏:甲骨有固定的收藏处所,不仅十分集中而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收藏,专为王室服务。
4分类管理:a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
b甲骨的埋藏有四类情况:储存,埋藏,散佚及废弃。
c刻辞甲骨与备用甲骨区分,龟甲与兽骨区分,备用甲骨以原料和成品区分。
d龟甲兽骨以时代为序,同一时刻的甲骨存放比较集中。
e成套甲骨集中储存。
f记事刻辞所用文字非常简练。
5行文格式:甲骨文具备较为固定的行文格式(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有原始的一套“编辑规范”。
6反复使用:a反复使用历书。
b频繁省视验证。
C查阅参考引用。
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 印刷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原稿图文进行复制的技术。
2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和社会专业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活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9 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10 别集:总汇一个人多篇作品的著作。
11 韵书:是一种按照声、韵、调三者关系来编次汉字的字书,在编纂上以分韵编排为特点,以审音辨调为目的。
12 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或其他载体之上,并且有一定篇幅的出版物。
秦王朝:书同文,禁私学。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
东汉、许慎《周髀算经》是现存最古的天文学著作。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字典。
《文心雕龙》使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
《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西晋、王叔和《水经》是我国第一部技术河道水系的专著。
②魏晋到唐代盛行纸写本,主要为卷轴制度,有卷轴装(东汉—宋初)、旋风装(产生于唐代)、经折装(始于佛家经书);③宋代到近代为册页制度,有蝴蝶装(宋代流行)、包背装(元明时期流行),以印本书为主。
2 秘书监的发展、设立、兴盛答:①秘书监始设于东汉。
当时的秘书监主要为藏书功能,东汉宫中建有多出藏书之处,其中兰台、东观既是藏书之室,又为著述之所。
监。
、史馆、著作局等种多文化编纂机构的职能。
3 政府图书编校机构有哪些?答①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丞相萧何在未央宫建立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作为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
②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后,在宫中建造并确立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藏书及校书之所。
③汉桓帝延熹二年,东汉政府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的政府专门机构——秘书监。
②刘氏父子编纂整理活动的意义和影响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整理,编校活动。
编辑出版史考试笔记
出版史复习笔记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起源二、中国古代出版史的特点分析(一)、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二)、文献载体资料众多(三)、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编辑出版工作(四)、具有编校著合一的特点。
(校雠,如《史记》)(五)、较早的建立了目录学。
(刘向父子《别录》。
辨章学术)(六)、世界上典籍最多、图书最多最丰富的国家。
(地方志)(七)、图书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美观、讲究装帧设计。
图书形制: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册页制度。
(八)、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是图书发行事业发达的国家。
(九)、图书遭遇厄运,损失惨重。
(“皇史”)(十)、编纂了许多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巨作。
(《皇览》)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分期萌芽,草创,奠基,初兴,发展,壮大,兴盛,变革,斗争(一)萌芽时期(上古—西周)1、文字产生(1)结绳记事(2)契刻(3)图画(象形文字)2、早期的文字载体(1)陶器(2)甲骨(3)青铜器(4)玉石(石刻)(5)竹木简牍(二)草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1、学术下移:养士战争先进思想由上层贵族下移到平民阶级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2、春秋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1)图书的编纂、校勘与考辨孔子、子夏:择善而从校对:活校法(校是非)死校法(校异同)(2)孔子编辑活动的特点“述而不作”六经:五经+《乐》《文言》《系辞》特点:①明确的编辑意图:传达思想、恢复周礼②科学的编辑方法:“疑”3、战国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初期:《论语》中期:孟子《梁惠王》后期:汇编成书末期:《吕氏春秋》(三)奠基时期(秦汉时期)【重点】1、秦朝的文化政策统一了文字——书同文焚书坑儒2、两汉的文化政策废除禁书令招生编纂图书,“聚书”策略3、两汉时期图书机构与编校活动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藏存儒家经典,兰台漆书)东观秘书监图书的编校活动:A西汉B东汉熹平石经(将儒家六经、《论语》刻于石碑上供人阅读)4、秦汉时期的出版物石刻课本(仓颉篇)、字书、《尔雅》、《说文解字》、《方言》、《史记》《东观汉记》、《伤寒杂病症》、《甘石星经》《九章算术》5、两汉时期的图书贸易槐市书肆书佣(从抄书为生)(四)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1、编辑出版活动机构:秘书监(1)编制书目(将书目录化)《中经》→《中经新簿》(2)编修史书(3)编辑类书《皇览》2、新兴的出版物形式(1)别集(一个人的很多作品集合在一起)和总集(很多人的作品集合在一起《玉台新咏》)(2)韵书(3)姓氏谱(家谱)(4)翻译文献(佛经《四十二章经》)(五)发展时期(隋唐五代)1、图书的典藏与整理(征书)2、图书编辑活动刊定经典《五经》→《五经正义》政书出现佛教文献的发展(玄奘)3、雕版印刷术4、图书贸易活动实物图书货币图书(六)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活字印刷书广告(出版物上关于出版社社址的印制)(七)兴盛时期(明,清前期)翰林院《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文字狱资本主义萌芽小说戏曲(八)变革时期(清中后期)技术方法的变革书籍形式(线装→精装、平装)图书内容(先进思想)图书类型(报纸杂志连环画)图书发行方式(出版社书局)(九)斗争时期(中华民国1911-1949)“五四”运动新旧思想斗争《新青年》陈独秀白话文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战争两大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张元济王云五)创始人第一章: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1949.10-1956.12)第一节:人民出版事业基础的稳定一、中共中央对出版事业的指示和采取的重要措施(一)周恩来指示将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人员主力逐渐转入解放区(二)中共中央发布对解放区新闻出版事业的政策指示和处理办法(三)建立全国性统一集中的出版领导机构(出版委员会)二、出版委员会的主要工作(1949、11建立出版总署,出版委员会→出版总署出版局)(一)出版工作1、政策性文件2、筹备《毛泽东选集》3、出版“干部必读”12本新华书店解放社→人民出版社(二)建立中私合营的出版社中小学教科书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三)统一华北书店工作(四)调研全国出版事业的概况(五)举办业务训练班(六)接收苏联赠书(对外交流的窗口)(七)筹备召开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的决策和措施一、1949年—1956年图书出版概况(一)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大量翻译出版(二)学术研究著作成绩显著(三)中外文学作品(四)科学技术书籍(农业生产的发展)(五)古籍管理二、出版机构的成立与演变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中央1954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成立地方省市新闻出版局(处/室)【重点】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采取的重要措施(一)新华书店的统一(会议1949.10.3 《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1、在北京建立新华书店的总管理处2、在全国各大行政区建立新华书店总分店3、建立市分店4、建立县支店5、出版部、厂务部、发行部分工1951年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工作完成(二)出版发行印刷实行专业化分工(编印发)人民出版社(出版部)新华印刷厂(厂务部)新华书店(发行部)(三)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种经济成分:公有、集体、私营第一阶段(1950--1953)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1951)第二阶段(1954--1956)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加大建设国营出版社的力度公有80家公私合营17家(五)“一五”计划15年远景规划(六)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图书(七)重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1、重视书评工作的开展1951年《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2、重视图书校对工作三审三校制度五审五校制度(一校样,二校样,清样)3、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而奋斗4、建立“三审制”(一稿二稿清样)四、图书发行工作的变化《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联合指示》第二章:出版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1957.1—1966.4)第一节: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中的出版事业1957.4.27《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P54—P58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第二节:“大跃进”运动期间的出版工作一、出版界的“大跃进”运动从上海开始迅速推向全国P601957.5 反浪费反保守1958 “双反”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倡议书1958.3.10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二、出版数量大幅上升,出版质量大幅下降(一)追求数量指标(多、快)(二)图书质量低劣1、滥编书籍2、出版技术问题多3、图书装帧质量差(三)滥出丛书三、发行部门“放卫星”“夺冠军”,大搞群众运动(一)积压(二)强行摊派(三)四处建书店四、中共中央对书籍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制定每年度出版指标(二)制定正确的选题策划(三)加强图书组织、审稿工作(四)提高员工的知识业务水平(五)各出版社之间发挥共产主义精神,共同合作第三节:出版事业的全面调整一、整顿、精简中央一级出版社和刊物(一)合并出版社:把相同性质出版部门并为一家,由精干人员领导(二)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三)《关于中央一级机关精简刊物工作的报告》二、检查和处理内容有错误的图书有错误的图书做停售处理三、压缩和控制报刊书籍用纸(一)调整新闻出版用纸供应计划(二)一般图书用灰黑色纸印制(三)保证教科书、马列经典、毛泽东著作的图书用纸量四、缓和图书供应紧张状况七项措施:改进图书分配,加强计划发行,重印急需图书,挖掘存书潜力,收购旧书再售,开展租书业务,改善服务态度五、对历年出版的图书进行重点清理分四类清理:1、马恩列、斯大林、毛著作,党、国重要文件2、质量好,内容重要,有好评的书3、内容基本上好,有局部缺点但材料丰富的书4、内容错误,停售的书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订制改进出版工作的条例【重点】第四节:文化思想领域的错误批判文化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对出版工作的影响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导火线:刘志丹第五节:1957年—1966年4月出版工作的主要成就一、图书出版(一)各类图书出版成绩显著1.马列毛著作2、文学著作《星火燎原》丛书《红旗飘飘》3古籍整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学术论著5辞书出版《辞海》中华书局《辞源》商务印书馆(二)中小学教材的分、合阶段第一阶段:分教科书地方化第二阶段:合教科书集中编制(12年制)(三)高等教育、材出版取得硕果二、出版教育与出版科研(一)出版教育与培训1、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文化学院2、员工培训(二)出版科研1949-1957翻译苏联图书1958-1966自主科研工作第三章:“文革”时期的出版事业【重点】第一节:“文革”发动的导火索导火索: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1965)标志:1966.5.16 《五一六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重点】第二节:出版系统的“文化大革命”一、“文化大革命”对出版事业的摧残(一)出版界成为被“彻底批判”的“五界”之一(二)出版机构遭到破坏,编辑人员遭批斗下放1966—1970(三)图书品种、数量锐减(四)大量图书被封存、销毁二、极左思潮下图书出版业的畸形发展(一)配合政治运动的图书大量出版1、毛泽东著作数量剧增(毛泽东著作、语录、画像)2、样板戏图书大量出版(二)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出版工作(三)评法批儒图书泛滥《论尊儒反法》(四)评水浒批宋江大量出版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图书发行工作(一)破坏1、新华书店的破坏2、超量发行毛泽东著作(二)恢复1、业务恢复(新华书店统计工作)2、包扎机械化四、出版革命力量与极左思潮的斗争(一)周恩来纠正极左思潮,恢复出版工作的重要措施1、开始关注出版工作的恢复《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2、1971年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1)不要割断历史(2)“否定一切”就是极左思潮(3)封存图书就是搞思想垄断(4)多出书,广开言路3、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讲究时效4、从推动《新华字典》的修订到批准中外语文词典十年出版规划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理论指示,反修防修;保证人民安定团结;发展好国民经济十六字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编辑出版历史知识
1.了解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文献载体的变化
简牍流行的时间超过千年。 简策使用竹片,版牍使用木片。 单片称“简”,多片竹简编连在一起称 “策”。木片称“版牍”,简称“牍”。 简牍的形制,影响了后世的纸本书籍制度, 如从上至下与从右至左书写,版面设计中的 版框、行款、天头、地脚等,都是从简牍制 度沿袭下来的。
木活字印刷 清朝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的活动是乾隆年间排印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简。 金简把印书经验写成总结,名为《钦定武英殿聚珍 版程式》。该文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 详明具体,是我国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 民间活字印本,影响较大的是乾隆五十六年(公元 1791年)和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萃文书屋 排印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由程伟元主持其事。
网 络 传 播
……
农业(资本主义机械 时代)和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计算 机技术时代)
1.了解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汉字的产生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由表意图画简化为约定俗成的象形文字,是汉字产 生过程中的重要质变。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传说,对各种形体不一的文字进行
2.熟悉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活字印刷未成为主流的原因
雕版藏数十年乃至数百年,都可以继续进行 刷印,重印不难; 古代的活字印刷技术无法解决重印问题,每 一次重印,都必须费工重排, 在一次印数较少的情况下,反而不如雕版经 济。 只有印刷那些大部头的图书或者印数确定的 家谱之类的文献时,活字印刷才体现出它的经 济优势。
文 甲 青 字 骨 铜 文 器 铭 文
石 刻 文 字
竹 缣 造 木 帛 纸 简 牍
农业(奴隶制青铜器 封建铁器时代)社会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绪论第一节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一.关于出版1.出版一词是外来语(日语)。
2.出版活动并非始于唐代,古已有之。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雕版印刷)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注:1. 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
2.广义的图书即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1.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中国编辑出版史与中国文献学、文献学史、中国书史也存在部分交叉,但是区别十分明显。
四.构成图书的要素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符号。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
5.图书的装帧形式。
第二节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一.书籍制度定义: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二.简册制度1.定义 : 简册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它在书写、编次、装帧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后世正规书籍的基本要素,因而成为中国书籍之始。
2.“简”早期专指竹质的书写材料,到了东汉可以泛指竹木质书写材料。
3.“策”,又作册,是指由若干简牍编连而成的书册。
4.简册在书写工具、材料规范、刮治缮写、削改符号、题记编连等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史称“简册制度”5.简册制度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其主要内容分为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书写工具、题记与编连 4 个方面6.帛书:帛书是指书写在缣帛上的书籍。
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品种,所以,帛书有时又称“素书”或“缣书” 。
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
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14出版胡春蕾整理一、孔子编订六经的基本原则和对后世的影响。
原则:①去除重复;②述而不作;③无征不信,多闻阙疑。
影响:①孔子编纂“六经”是我国古代对档案文献第一次有目的的大规模的整理和利用。
②“六经”大多为文书档案材料的汇编或摘要;“六经”的成书过程就是搜集档案资料并加以整理的过程。
③孔子为后世保存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档案,开创了利用档案编纂史书的优良传统。
④提出了“述而不作”的编纂档案资料的原则,开辟了档案利用的新领域,使档案成为传道授业的工具。
二、简策制度的确立。
(为什么战国策作为研究古代制度确立的标准物?)将经过整治的竹片或木板按照一定的形式编连起来,专门用来书写并供人阅读,这种书籍制度就叫“简策制度”,也称“简牍制度”。
从历史记载和出土实物看,战国时期的简策,无论是竹简的加工、尺寸,还是字体、书写形式、编连方式,以及用途各方面,都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书籍形制。
所以,将战国策作为研究古代简策制度确立问题的标准物是合适的。
三、古今文经学之争对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
①经学出版物大量出现。
②官方对编辑、整理和出版活动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和准绳。
③发展经学教育事业,对出版事业影响甚大。
四、刘向、刘歆的编校活动。
①取本参校:②编次定名;③撰写叙录;④杀青缮写;⑤分类编目。
五、刘氏父子编纂整理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图书整理工作,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的大规模整理、编校活动。
其成果,从目录学上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创立了古代图书六分法分类体系和叙录体图书的解题形式;从编纂学上讲,从此先秦以来流传无序的古书以新貌面世,并在编纂体例上给后世的编辑出版活动以极大的启示。
《七略》的编纂,其意义和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现代史学家范文澜将其与《史记》并称为我国史学史上的辉煌成就是十分恰当的,因为二者都是西汉大一统时代的产物。
1)奠定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2)开创古代书籍整理定著“新书”之例六、类书《皇览》。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一、解释名词: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家刻: 是指由私人出资校刻书籍的出版活动,所刻书籍称为“家刻本”或“家塾本”。
坊刻: 是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监本: 国子监是宋代中央政府主要的刻书发行机构,内设印书钱物所,主管刻印书籍和发行出售事务。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1.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的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2.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 萧相国世家》。
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图书一词可追溯到《周易.系辞上》,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文字和图画的密切关系。
3.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奠基之作叶昌炽《藏书记事诗》和叶德辉的《书林清话》。
4.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他半个世纪以来都致力于中国印刷史的研究,取得了中外瞩目的成就,曾荣获中国印刷术协会评审颁发的第一届“毕昇奖”和“森泽信夫印刷奖”。
5.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的特点:1.中国是文字和图书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
2.中国是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3.中国历朝政府重视包括编书、校书、刻书、藏书在内的图书事业,设有专门的编纂机构。
重视图书作用的发挥,皆务于治重在教化。
(东汉的兰台东观五代北宋的三馆)4.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合一的特点。
十分重视图书的质量,务实求真。
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第一部综合性目录是西汉刘向《别录》6.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最多、图书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7.中国书籍既注重实用,又注意美观,讲究装帧设计。
8.中国最先发明印刷术,是出版印刷发行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
9.中国古代图书屡遭厄运,损失惨重,古代公私藏书在图书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10.中国古代编纂了许多部可以称为世界之最的大书。
(最早的一部类书《皇览》,世界上最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康熙百科全书》,《四库全书》)6.汲冢书:西晋武帝时在汲郡的一座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一批竹简古书,用蝌蚪文书写,魏襄王墓出土,经西晋荀勖等人整理的古书75篇,被称为汲冢书。
6.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1.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绪论第一节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与学科体系一.关于出版1.出版一词就是外来语(日语)。
2.出版活动并非始于唐代,古已有之。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雕版印刷)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注:1、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图书就是广义的图书。
2、广义的图书即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1.中国编辑出版史就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中国编辑出版史与中国文献学、文献学史、中国书史也存在部分交叉,但就是区别十分明显。
四.构成图书的要素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她信息符号。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也就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
5、图书的装帧形式。
第二节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一.书籍制度定义:书籍制度,主要就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与规格、装帧的工艺与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二.简册制度1、定义:简册就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它在书写、编次、装帧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后世正规书籍的基本要素,因而成为中国书籍之始。
2、“简”早期专指竹质的书写材料,到了东汉可以泛指竹木质书写材料。
3、“策”,又作册,就是指由若干简牍编连而成的书册。
4、简册在书写工具、材料规范、刮治缮写、削改符号、题记编连等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史称“简册制度”5、简册制度就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其主要内容分为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书写工具、题记与编连4个方面6、帛书:帛书就是指书写在缣帛上的书籍。
缣帛就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品种,所以,帛书有时又称“素书”或“缣书”。
中国编辑出版史 复习
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
该范围为前几届考试范围,不确保一定会考。
此外,填空题和选择题主要是通过通读全书来复习。
名词解释:
殷墟甲骨P50 杀青P92 馆阁制度P187 毕昇P261 藩刻本P328 史官制度P61 帛书P97 太平广记P235 陈起P247 殿本P334
简答:
1、文字的产生经历的阶段P39
2、两汉政府设立了那些图书编纂机构P109
3、什么是熹平石经P117
4、五代时雕刻九经的意义P218
5、宋版书多善本的原因P259
6、元代印刷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291
7、鲁迅的主要编辑思想P426
8、中共早期出版机构主要有哪些P448
论述
1、孔子的编辑思想、成果及其深远意义P81
2、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主要变革P357
3、汉代刘向父子编校国家图书的成就及其意义P112
4、印刷术发明的经过及意义P202。
《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考研李苓版考研复习笔记
《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考研李苓版考研复习笔记第一章编辑出版工作的性质与行为原则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编辑出版工作的一般属性:系统性★★★★
1系统与系统科学
(1)系统
贝塔朗菲指出,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论
①概念: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理、系统联系和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②主要任务:以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系统整体与其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明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从而把握系统整体的发展方向并有效控制其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③出版产业的系统论:出版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传统认知体系中,有“编、印、发一条龙”的说法。
2出版产业的系统性特征(见表1-1)
表1-1 出版产业的系统性特征
考点二、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属性(见表1-2)★★★
表1-2 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属性
考点三、编辑出版工作的行为原则(见表1-3)★★★★表1-3 编辑出版工作的行为原则。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及答案doc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及答案.doc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及答案1.什么是编辑出版史?答:编辑出版史是研究出版社的成立、发展和编辑工作的历史,包括出版社的组织结构、编辑流程、编辑理念和编辑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2.编辑出版史的重要性是什么?答:编辑出版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掌握出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
3.请简述出版社的历史演变。
答:出版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印刷术发明之前。
在古代,出版社主要是由政府或贵族设立的,用于传播统治者的政策和思想。
中世纪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出版社开始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私人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出版业开始走向专业化和市场化,出版社开始注重市场需求,并采用专业编辑进行图书策划和制作。
4.请简述编辑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答:编辑是出版社的核心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图书策划、审查稿件、编辑校对、设计装帧和市场推广等工作。
编辑需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和读者喜好,能够准确把握图书的定位和风格。
5.编辑出版史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编辑出版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出版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来了解出版社的发展过程和编辑工作的情况;实地调查法是通过实地走访出版社和采访编辑人员来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经验;比较研究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和出版成果来找出他们的异同点和优劣势。
6.请简述编辑出版史的研究意义。
答: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掌握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编辑出版史的研究还可以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为出版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7.请简述编辑出版史对编辑人员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答:编辑出版史告诉我们,编辑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一、填空1、字书《尔雅》:首创按容、性质分类释辞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
《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
2、《史记》和《汉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2本纪(帝王)、10表(大事记)、8书(天文、水利等)、30世家(贵族王侯)、70列传(不同阶层、职业)《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著。
12帝纪、8表、10志、列传70创新:1.变通史为断代史。
2.改书为志。
新创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加上《食货志》一门,成功地展示了西汉一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
3、图书市场的萌芽:西汉已经形成自发的图书交换场所。
1.槐市,汉长安市场名,在城东南,因其地多种槐树而得名,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被借用为官学的代名词。
2.书肆,杂群书的书铺。
3.书肆的出现,催生“佣书”——专职的抄书职业。
后出现写经生:从佣书人中分化出一批专门抄写佛经的人。
4、初兴时期(晋南北朝)政府主要的图书编纂机构是秘书监,设置有著作郎和秘书郎《三国志》:晋初,著作郎寿著。
《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型总集,南朝梁萧统所编。
《玉台新咏》:梁徐陵编。
供皇宫后庭歌咏的诗歌总集。
徐陵与郭茂倩并称“乐府双璧”,与庾信齐名。
韵书:古代最早的韵书是时期登所编的《声类》和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
《文心雕龙》: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勰撰,探讨文学创造与批评的原则方法等《诗品》:钟嵘撰,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创作的诗论专著,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
医学专著: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涓子鬼遗方》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孝标《世说新语注》《水经注》:成书于东汉、三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本草经集注》:南朝弘景。
《尔雅注》:东晋郭璞。
《出三藏记集》:南朝梁释僧佑编撰,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佛典目录。
5、发展时期(隋唐五代)政府编纂机构: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唐代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机构)、史馆。
《史通》:唐,知几撰。
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通典》:唐,杜佑撰。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
与南宋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书籍装帧的变化:由卷轴形式过渡为册页形式。
隋唐经历了经折装和旋风装。
6、第六章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政府图书编纂机构:馆阁(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崇文院),秘书省。
宋代,由于书页折叠和粘装方法的改进,册页装帧先后形成了蝴蝶装和包背装两种形式。
蝴蝶装: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朝。
版心向,单口向外,印有文字的两页向相对包背装:改良字蝴蝶装,版心向外P2267、兴盛时期(明清)明清两代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为翰林院,清代还有起居注馆《本草纲目》,时珍,医药百科;《天工开物》,宋应星,科技百科;《农政全书》,徐光启,农学百科。
二、名词解释1、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2、册页制度:唐末、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书籍开始由单页书纸积累装订而成,其生产制作的工艺规程形成的新的制度,史称“册页制度”。
册页制度包括书籍的版式、行款、字体、装帧等容。
P16图3、类书: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
4、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5、别集:中国古代对个人著作集的称呼。
是经、史、子、集中集部的分目,同总集相对而言。
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
6、《永乐大典》:明解缙编撰。
我国历史上篇幅最大的类书,现已散佚。
编辑原则: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
特色:详备无遗,不厌浩繁;以韵统字,以字系事;照章辑录,一字不易价值:1、保存了大量古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雅俗兼收,开编辑史上敕撰书籍绝无仅有之例7、《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清梦雷编撰。
我国现存篇幅最大的类书。
编辑体例:1、三级编目(汇编——典——部)2、保存资料相当完整3、引文忠实于原著,不加修改,而且详住出处,标有征引的书名,篇名和作者,使用价值很高8、丛书: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图书编纂类型,它按照一定的意图,把若干种书籍汇辑在一起,冠以总名,所以亦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等。
《四库全书》: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纪昀任总纂官。
9、书棚本:起宅书籍铺刊书以唐人小集和时人诗集为主,版式划一,半叶10行,每行18字,白口,左右双边,字画方板,迹近欧体,精丽工整,素为明清藏家宝爱,史称“书棚本”10、典志体:记载典章制度因袭沿革情况的专志。
三、简答1、书籍制度的演变:自先以来,中国的书籍制度几经变迁,书写材料由竹木变为缣帛,继由缣帛转而用纸;装帧形式由简册而为卷轴,继由卷轴转为册页;出版方式由抄录而为雕版,继由雕版而用活字。
2、甲骨卜辞:包含四个部分。
1.叙事,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的名字。
2.命辞,占卜人贞问的事情。
3.占辞,卜兆所显示的结果。
4.验辞,占卜后应验的事实。
3、构成图书的要素:1、用以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符号等2、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3、经过选择、整理等一系列编辑活动,形成的特定文体模式的信息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如把文字符号转移到载体之上的复制技术5、装帧形式4、什么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P70编年体:以年月日为次第记录史事,无论中外、远近,条理清晰不重复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辅之以事件,比较全面地叙述一个人在重大事件中的表现,以及事件的全貌,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环连而成,体现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视历史为整体。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选择历史上重大事件加以组合,以事件先后为顺序进行叙述国别体:以纪言为主兼以记事,采用以国别为纲的体例编辑成书5、《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诸子之说兼而有之。
2.有所取舍,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3.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
6、汉重要的编校活动(熹平石经):熹平六经的校订工作结束后,蔡邕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后世称为“熹平石经”,这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订,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
7、古文经今文经之争:古文经指传自先六国的六艺经传百家之书,用古文即战国六国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
今文经指汉朝时用隶书将儒家的经典文本和解释文本记录下来所成的书。
两者根本分歧在于对经文解说的不同。
古文经的几次重要发现:1、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古文《尚书》、《春秋》、《论语》等2、2、民间发现《孟子》、《左传》等8、唐代四大类书:《艺文类聚》(欧阳询)打破了《皇览》以来类书以取事类故实为主的方式,首次采用兼取事文的编纂方式,按目编次,故事在前,诗文在后,均注出处。
《初学记》(徐坚) 帮助皇子们读书、揣摩文,每一个类目分叙事、事対、诗文三个项目《白氏六帖事类集》(白居易)《北堂书钞》(虞世南、隋朝)。
详细容P1619、修史制度的确立:1.隋,史书私修向官修过渡。
2.完善注记制度(日历、时政记、实录、国史)。
3.史书体裁的创新和多样(典志体、会要体、史评体)10、杜佑的编辑思想:1.编辑为政治服务,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为广大人士提供一本入仕教科书。
3.科学的态度。
4.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坚持进化与发展观念。
11、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百科综合类类书,“类书之冠”,现存古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太平广记》——文言小说故事类类书,取材自《道藏》、《佛藏》以及汉以来的野史、笔记、小说等,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小说和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方面的资料。
《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共收录作品19102篇,其中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体例上仿承《文选》,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等类目,还收录了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三十八类《册府元龟》——专门性类书,以历代君臣事迹为核心容,自上古至五代,按照人物阶层身份,分门别类,先后排列,仿照《汉书》,为每一部、类作序,引用文献不注明出处1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创新编辑方法:1.编纂体例严谨周详。
2.编纂方法:编制丛目,即将全书涵盖时空围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按年代顺序列出详细的标题;组织长编,即把所有比较重要的史料一一按照丛目排比起来;统摄全稿,以长篇为基础,删繁去重,考异甄别,润色熔裁,最后由司马光笔削成编。
3.编纂枝属辅助之作,《通鉴考异》和《通鉴目录》。
13、明代,毛晋,汲古阁刻书。
出版特点:1.有选题计划,规模宏伟。
2.以质取胜(校雠精良,印刷精美)。
3.重视图书收藏。
4.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四、论述1、图书分类法的演变:1.汉朝向、歆父子开创的图书六分法体系,是根据当时图书产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所谓“因书以设类”。
《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
2.西晋太康年间,秘书监荀勖跟据秘书郎默所撰的《中经》编成新的目录《中经新簿》,革新了向的六分法,建立起以甲、乙、丙、丁天干符号表类的四部分类体系,丙部主要著录汉以来盛行的历史类著作。
3.东晋著作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重分四部,将乙丙两部著录容兑换,使历史著作升入乙部。
4.唐太宗贞观年间,秘书监徵等主持编修《隋书·经集志》,沿袭四分法,并分别重新命名为经、史、子、集来代替甲乙丙丁的叙次。
5.四部分类法发展到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基本完备定型。
2、历代政府的编纂出版机构:P20一、秘书监始于东汉,其中兰台、东观既是藏书之室又是著述之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自梁朝开始,秘书监官署易名秘书省二、史馆起源于东汉,确立于唐代唐初,史馆因隋制归属秘书省著作局宋初沿袭唐制,设史馆,与昭文馆、集贤院合称“三馆”,担任修纂实录国史之责元代,以翰林国史院承担纂修国史之任,明承元制,史馆隶属翰林院。
三、国子监又称“国学”、“太学”,西汉武帝设太学,隋炀帝即位后改名国子监宋代,国子监是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发行机构四、文馆是封建帝王网罗文士以备顾问的处所,校理书籍,撰著史书,兼训门生,始设于晋南北朝时期,的崇文馆,南朝宋、齐的总明馆,箫梁的士林馆,北齐的文林馆,唐代的弘文馆汉代: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东汉藏书校书之所: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晋:秘书监,设秘书郎、著作郎隋唐: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史馆宋辽金元: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崇文院明清:翰林院、起居注馆3、孔子: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编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