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练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a30bd1a6c85ec3a87c2c51d.png)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生字注音标调:
萌发()翩然()归来孕()育
簌簌()呈现()销声匿迹()
农谚()海棠()纬度()
刺槐()悬殊()连翘()
2、解释下列词语:
A 苏醒:B次第:
C 翩然:
D 孕育:
E 簌簌:
F 销声匿迹:
G 衰草连天:H 载途:
I 年年如是:J周而复始:
K 草木荣枯:L 花香鸟语:
3、文学常识:
A、说明文的结构有
B、说明顺序有
C、说明方法有
D、说明文的三要素
E、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是
F、本文的作者是(),选自《》是根据《》改编的
二、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何以此为题?
2、课文第一自然段可以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哪些语言用的好?
3、本文多数情况下都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出两个例子,这样有必要吗?为什么?
4、文中第二自然段从“杏花开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分号?为什么?
5、第十自然段中的“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6、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侯学?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意义?
7、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8、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什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5e38e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d.png)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班级:姓名:建议时间:30分钟完成一、阅读诗歌《大自然的语言》,完成练习。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细心观察你就能发现。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已到人间。
如果你砍倒大树,就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果你捕到大鱼,鱼鳞(lín)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从诗歌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诗歌中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用“”画出来。
3.白云飘得高高,我知道明天是______天;看到蝌蚪在水中游,我知道______来了;看到树桩上有15道圈,我知道这棵树长了_______年;看到鱼的鱼鳞上有______道圈,我知道这条鱼今年3岁。
4.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写一写。
(至少写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鸟岛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它们在这里做窝安家,养育后代。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jù)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
他们伸手就能捉到幼鸟,随处都能拾到鸟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跟踪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跟踪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20055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1.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跟踪练习(含答案)《大自然的语言》跟踪练给下列各组多音字注音。
1.和平( ) 落叶( )____________ 差劲( )____________和面( ) 落枕( )____________ 出差( )____________和了( ) 丢三落四( ) 参差( )二、选择题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孕育(yùn)连翘(qiáo)萌发(méng)销声匿迹(nì)B.繁衍(yǎn)差异(chā)两栖(qī)风雪载途(zài)C.遗骸(hái)追溯(shuò)翩然(piān)五彩斑斓(lán)D.褶皱(zhě)归咎(jiù)纬度(wěi)天衣无缝(fèng)3.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消声匿迹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B.据专家估计,我国约需85%的人口接种新冠疫苗才能实现免疫屏障。
C.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成为优秀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精品好剧的又一成功作品。
D.北京冬奥会最大程度使用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场馆,体现了“绿色办奥”的理念。
5.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的所有物候现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B.草木枯荣、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为物候。
C.文中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D.物候观测引用在农事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对于农业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80867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1.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以下是就业指导网为您搜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理解该文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7分)(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2)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3)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三年级语文寒假作业练习题:大自然的语言
![三年级语文寒假作业练习题:大自然的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7a4edbe05fbfc77da269b1c2.png)
三年级语文寒假作业练习题:大自然的语言
【摘要】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准备了小学三年级课文跟踪的寒假作业练习题,同学们赶快做一下,回忆起学过的知识。
下面是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寒假作业题,帮助同学们复习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的寒假作业题如下:
一、填词语,知谚语。
m yǐbān jiād yn
( ) ( )天要下雨。
( ) 南飞秋天来临。
qng tiān
白云高飘明天( )。
二、按原文填空(在括号内填标点)。
1.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大自然( )春天来到人间。
2.大自然把嵌在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
三、用圈出下列形声字的声旁,用标出它的形旁,并在每个字下面写出一个它的形近字。
睁晴蚂蚁搬泳逗汪撒
总结:三年级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习题就介绍完了,请同学们对照学过的知识来做一下上面的春的消息的寒假
作业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e6d9e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7.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及答案内容预览:《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一、给加粗的字注音销声匿()迹连翘()翩()然农谚()差()异孕()育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冬季南北温度乂口&睦卜口0。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inzh^O。
3.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uyemei ()、西府hdit6门目()、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三、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活页月刊()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A.生动活泼;不死板。
B.生存;有生命。
C.活动;灵活。
2.各种花次第开放。
()改革开放()A.(花)展开。
8.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这本书是他的劳动果实。
()人.革命斗争或劳动生产得到的胜利品或收获。
B.植物体的一部分。
四、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六、阅读,然后回答问题(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5bc1a2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a.png)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动物的生存环境显得更加恶劣,大量的珍稀物种都已xiāo shēng ni jj ,幸存下来的动物,也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很难见到大雁piān rán归来的场景了。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从燕子呢喃到荷花盛开,从鸣蝉噤声到大地沉寂,大自然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B.雪后天晴,阳光明媚,风雪载途,我们一家人徜徉其中,尽享美景。
C.听了著名建筑师的报告,肖敏萌发了当建筑师的远大理想。
D.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养,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B.切实提高贵阳市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C.我们在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不写错别字。
D.夏天的六盘水,林木葱茏,凉风习习,真是我们纳凉的好季节。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竺可桢是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
B.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
C.农谚是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D.导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物候现象的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二、课内精读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概括不当的一项是()A.课文第九段是按照总分的结构说的,分说的时候又是由普遍到特殊的顺序。
B.课文第九段的中心句是本段第一句。
C.课文第九段中“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中“这个因素”是指“高下的差异”。
D.课文第九段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诠释、列数字。
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8.指出下面两个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 年迟五六天。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d3c73c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9.png)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与运用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我的家乡就在贵州那美丽的小村庄,春天来临的时候,无需长途跋涉,打开楼顶的窗,呈现在眼前的就是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cìdì开放。
而深秋来了,一切都慢慢凋零,万事万物似乎都xiāo shēng nìjì_ 了,我幽雅地吹奏着一支曲子,凝望着远处的夕阳。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孕育了沿岸无数中华儿女。
B.上课铃响起,同学们一个接一个次第走进教室。
C.东边日出西边日落,一天天一年年周而复始。
D.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是。
3.下列句子表达无误的一项是()A.中美双方确认了各自政府的优先事项、彼此的红线及可能存在的合作领域。
B.我国将采取多种节能减排,力争提前实现2060 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
C.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印江中学开设了陶艺、书法等超过30余门美育选修课。
D.社区物业应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课内阅读阅读“立春过后”至“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问题。
4.(考点:说明对象)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5.(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选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答:6.(考点:词语运用)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答:三、拓展阅读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唐淼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
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b4210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5.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大自然的语言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
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
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
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
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
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
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
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45cbc97cd184254a35351c.png)
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A组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归来(piān) 农谚.(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销声匿.迹(nì) 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 层峦叠嶂.(zhàng) 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n) 窥.见(kuī)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并改正。
(1)A.百感交急B.斤斤计校C.满院狼藉D.昂首阔步( )________ ( )________(2)A.得心应手B.迫不急待C.原形必露D.令人喷饭( )________ ( )________(3)A.在所不昔B.谈笑风声C.难能可贵D.记忆犹新( )________ ( )________(4)A.哭笑不得B.以物谕人C.入木三分D.花团锦族( )________ ( )________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拟人比喻B.叙述拟人比喻C.描写对偶拟人D.抒情比喻拟人4.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_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望C.预测D.观测(3)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果实的时期。
A.孕育B.培育C.酝酿D.发育B组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A.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朵桃花次第..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旧居。
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考点练习
![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考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a69b97252ea551810a687f1.png)
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考点练习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秘密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画线句子的意思是()(2)短文写了哪三种大自然的语言?请简要写下来。
(3)怎样才能找到更多的“大自然的语言”?2.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小马了老牛的话,立刻到河边,准备过去。
突然,从树上下一只松鼠,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在这条河里港死的”小马连忙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1)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文中横线上。
跑听掉跳收拦(2)填入合适的词。
______地说 ______地间(3)读了短文,你认为()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植树的季节春天是植树的季节。
一场一场春雨,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
于是,我们扛来小树苗,把它们栽到郊外。
浇上清凉的水,培上湿润的土。
擦擦头上的汗,抖抖鞋上的土,让和暖的春风轻轻地吹拂。
当年,爷爷奶奶在山上植树,如今大山已披上了绿色的外衣。
后来,爸爸妈妈在路旁植树,如今大路边已为行人撑起了遮阴的伞。
今天,我们在这里植树,再过十年、二十年,这里也将是一片青葱翠绿。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所以,一听到春雨的声音,我们就想起植树。
(1)爷爷奶奶种的树是______,爸爸妈妈种的树是______。
①大路边遮阴的伞②大山绿色的外衣(2)“我们”在春雨后栽树,因为______。
(3)今天“我们”植树,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4. 阅读《开国大典》选段,完成练习。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3be0ed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a.png)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重点词语积累)(1)méng fā(2)cìdì(3)yùn yù(4)nóng yàn(5)xuán shū(6)zhōu ér fùsh ǐ(7)huāxiāng niǎo yǔ(8)cǎo zhǎng yīng fēi 情境化:由于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动物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大量的珍稀物种都已xiāo shēng nìji ,幸存下来的动物也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很难见到大雁piān rán 归来的场景了。
2.根据意思写词语(重点词语积累)(1):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
(2):依次,按照顺序。
(3):动作轻快的样子。
(4):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5):形容差别大。
(6):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7):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8):风雪遍地,形容气候恶劣。
(9):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比喻事物的循环。
(10):花飘散着清香,鸟唱着悦耳的歌,形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多指春光明媚。
(11):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春天来了,小树林里鸟语花香;冬天来了,一切又静穆无声了,对比悬殊。
B.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日子里,我市某单位主办的“有一种幸福叫‘我陪爸妈去远足’”大型孝行活动,有力弘扬了“孝亲敬老”的社会风尚。
C.杜鹃花盛开的这个小山村,像穿着盛装的仙女,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
D,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上翩翩起舞。
4.下列片段表达有误的一项是()A.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
B.“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演示了太空“冰雪”“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实验,并C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最新整理)
![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321b5be8e9951e79a89271f.png)
16 课大自然的语言(13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9、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保持了一致。
(2分)10、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的科学。
(1分)11、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分)12、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 _(答不超过12个字)。
(1分)1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2分)14、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
但近年不断传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的消息,这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联系其它有关文章,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3分)9、“传语”“暗示”;“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
0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习题)(解析版)
![0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习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ac813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61.png)
0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0·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连翘.(qiào)悬殊.(shū)衰.草连天(shuāi)草木荣.枯(róng)B.侵.害(qīn)延.迟(yán)周而.复始(ér)风雪载.途(zhài)C.孕.育(yùn)农谚.(yàn)冰雪融.化(róng)翩.然自来(piān)D.了解.(jiě)纬.度(wěi)销声匿.迹(nì)簌簌.落下(shù)【答案】C【解析】A.翘qiào—qiáo;B.载zhài—zài;D.簌shù—sù;故选C。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消声匿迹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答案】D【解析】A.应为“销声匿迹”;B.应为“冰雪融化”;C.应为“采集种子”;故选D。
3.(2020·浙江杭州市·八年级)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答案】D【解析】D.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
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此题与“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的语境不符。
故选D。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B.对于我们来说,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64d112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d.png)
16 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生动形象而又典雅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四个因素,作者按“纬度和经度影响、高下和古今差异”的顺序说明,可不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提示一:不可以。
因为作者是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这四个因素中,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这样排列,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
提示二:不可以。
因为纬度和经度在地球上的位置是不同的,属于空间因素;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也属于空间因素;而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
这是从空间到时间的一种排列顺序。
这样排列使文章显得有条有理。
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提示一: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即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中的科普文章。
提示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提示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如文章首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大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自纬度差异逻然决定物候现象经度差异辑的来临的因素高下差异顺语古今差异序言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
【典型例题】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初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初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8b9239fc4ffe473268ab03.png)
初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初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一、教你一招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打比方: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子: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作比较:作比较用于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下定义: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二、课内当堂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差异②差遣③差劲④参差⑤连翘⑥翘起⑦观测⑧玄妙观⑨衰草⑩鬓毛衰2.根据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②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③难做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④不情愿又没有办法()3.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选做题)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什么道理?②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至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三、课外拓展提升水的语言郭治水是会“说话”的。
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
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
中考语文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及答案.doc
![中考语文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及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2e60797482fb4daa48d4b75.png)
中考语文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2012年贵州省侗仁市(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15—18题(18分)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7bfc74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4.png)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16.大自然的语言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差别()②差遣()③差劲()④参差()⑤连翘()⑥翘起()⑦观测()⑧玄妙观()2.按照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别离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②不甘心又没有办法()③难做的事情竟然能做到,值得宝贵()④衰败的野草一望无际与天空相连()3.填空。
这篇课文把非常丰硕的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从具体、生动的提及,层次分明地说明了的、和。
二、阅读(考试链接)(一)立春事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生,各类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酷热的夏日,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季,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处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隆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得当的词语。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持续;C.陆续;D.全数)开放。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次第: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转变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转变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何?5.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这样写好在哪里?6.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7、根据语境,续写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冰雪消融中,咱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归雁中的行列中,咱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生字练习字帖(手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生字练习字帖(手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910c4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5.png)
qín
琴 琴 琴 琴 琴 琴 琴 琴 琴 琴 部首:王 笔画:12画 上下结构
组词: 钢琴 竖琴 口琴
柔
róu 部首:矛 笔画:9画 上下结构
组词: 柔美 柔顺 柔和
柔柔柔柔柔柔柔柔柔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生字练习字帖
gǎn
感 感 感 感 感 感 感 感 感 感 部首:心 笔画:13画 上下结构
组词: 机器 器乐 电器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生字练习字帖
dī
滴 滴 滴 滴 滴 滴 滴 滴 滴 滴 部首:氵 笔画:14画 左右结构
组词: 点滴 滴灌 滴定
敲
qiāo
部首:高
组词: 敲门 敲打 敲诈
笔画:14画 左右结构
敲敲敲敲敲
敲敲敲敲
鸣
míng 部首:口 笔画:8画 左右结构
组词: 鸣谢 鸣叫 鸣笛
组词: 感情 感激 感恩
受
shòu
部首:又
组词: 难受 受苦 消受
笔画:8画 上中下结构
受受受受受受受受受
jī
激 激 激 激 激 激 激 激 激 激 部首:氵 笔画:16画 左右结构
组词: 感激 激励 激烈
击
jī 部首:凵 笔画:5画 独体字
组词: 冲击 撞击 阻击
击击击击击击击击击
qì
器 器 器 器 器 器 器 器 器 器 部首:口 笔画:16画 上中下结构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生字练习字帖
妙miào 部首:女 笔Fra bibliotek:7画 左右结构
组词: 奇妙 美妙 巧妙
妙妙妙妙妙妙妙妙妙
yǎn
演 演 演 演 演 演 演 演 演 演 部首:氵 笔画:14画 左右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二、精段阅读理解 (一)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在第(1)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给加点字“载”注音,解释加点字 “是”和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加点词语“次第”的作用。
2.在第(1)段中的划线句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3.第(1)段的中心句是哪句?你说说第一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4.第(1)段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有什么好处?5.第(2)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6.第(2)段中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7.第(2)段中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8、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一则农谚,请你再例举一则农谚,并说说它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9.解释第(2)段中“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10.在第(2)段中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11.将第(2)段文字分层。
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为哪种?12.将第(2)段中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
13.第(2)段的说明顺序是 :14.第(2)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15.下面对第(1)(2)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四季景色变化,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 .这两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理。
C .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
D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16.选出下列对第(1)(2)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 A .文中加点的“是”是对前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指自然现象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B .文章认为,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这是一种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C .选文用词特别准确,如加点的“次第”一词,强调各种花依次开放,“渐渐”一词强调了植物叶子变黄的过程,去掉了这些词,就会不合常理,D .选文介绍了许多物候知识,但重点说明的是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17.第(1)(2)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8.请根据第(3)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
(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
) 19.第(4)段画浪线句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
(二) (1)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2)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着,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3)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着,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3.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歌《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如果让你作为例子引入上面的文字,你认为放在什么地方最恰当? 4.选文第(5)段中加点的“前者”、“后者”各指文中的什么内容? 5.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第(3)段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 6.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4)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
7.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8.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9.4月18日家住济南的小李拍下苹果花开的美景发到朋友圈,他的烟台朋友也拍下刚起骨朵的苹果花来回应,他感到疑惑,赶忙询问朋友,你能就文中的信息替他的朋友解答吗? 10分别找出(2)——(5)段文字的中心句。
11.给“逆温层”下个定义。
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12第(4)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3.对第(4)(5)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4)段文字,句与句之间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
B .逆温层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高处的冷空气便向低处流,低处的暖空气则上升到高处。
C .逆温层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秋冬之交,尤其是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D .第(5)段中加点词“后者”指的是:1921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14.第(4)段中加点的“常”字,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试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入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15.第(3)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二、精段阅读理解(一)1.孕育,销声匿迹 z ài 这样 “次第”是依次,一个接一个地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不行。
因为上文列举的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如果去掉这些限制性词语,则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保留它们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最后一句 分总结构4.生动的描写,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或: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可读性)5.说明了劳动人民根据物候来安排农事的道理。
(自然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 6.不能。
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又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7.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用语言提醒农民据以适时安排农事,所以作者说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8. 例如:枣芽发,种棉花。
小暑种芝麻,头顶一盆花。
9.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10.荣枯 去来11. 事。
‖杏……‖这样 总分总 12. 传语 暗示 唱歌 13.逻辑顺序14.举例子 具体地说明了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很有说服力 15、A16.D 17、物候(现象)(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 时间顺序 18.物候学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19作比较 打比方(二) 1.“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2.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
(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第四自然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后面。
4. “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5.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
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6.“—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 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