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言文的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学习)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羞耻。

初中文言文整理

初中文言文整理
初中文言文整理
序号
文章标题
作者
主要内容
重点字词解释
重点句子翻译
文章主旨或启示
1
《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涉及学、修身、治国等方面学而时习之:学习并经常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并经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修身、治国等方面的道理
2
《曹刿论战》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强调了直言进谏的重要性,以及领导者应该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道理
4
《出师表》
诸葛亮
诸葛亮在出师伐魏前给后主刘禅上书,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左丘明
讲述了鲁国与齐国交战时,曹刿向鲁庄公提出作战策略并指挥战斗的故事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强调了作战时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取信于民、抓住战机、详察敌情等战略思想
3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讲述了邹忌通过自身经历向齐威王进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全力,到死方休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显达。
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北伐的决心,以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促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促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促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促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下:
1. 文言文基础句型:文言文句子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可以是主谓宾结构或者是主语加状语、宾语加状语等。

2. 文言文的词汇特点: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繁琐,使用的词汇大多具有多义性,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准确理解。

3.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使用较为严格,注重语序和词语的拆分,常常使用动词短语作谓语,也善用虚词,如“之”、“乎”、“者”等。

4.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通过这些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感情更加丰富。

5. 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文言文的文体较为严肃庄重,注重对礼仪、道德的表达,多用于叙事、议论和赞美等场景。

6.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有“以……为……”、“则……以为……”、“曰……也”、“云云”等。

7.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时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和逻辑关系进行推测。

8.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将古代词汇和句式转化为现代词汇和句式,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并符合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

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一、文言实词(一)古今通假1. 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2. 公亦少从众:少,同“稍”,稍微(二)古今异义1. 世以清白相承:清白。

古义:纯朴的家风;今义:纯洁,没有污点2. 吾不以为病:病。

古义:缺点;今义:生病3. 或三行五行:行。

古义:次数;今义: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4. 治居第于封武门内:治。

古义:修筑;今义:治理5. 常数月营聚:营。

古义:积攒,引申为准备;今义:经营,管理6. 然后敢发书:书。

古义:请客的帖子;今义:书籍7.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鲜。

古义:少;今义:指食物鲜美8. 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奉养。

古义:指生活待遇或生活水平;今义:侍奉或赡养(父母或其他尊亲)9. 公虽自信清约:自信。

古义:自己信奉;今义: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愿10. 君子以为忠:君子。

古义:指有名望的人;今义:指道德高尚的人11. 石崇以奢靡夸人:夸。

古义:炫耀;今义:夸奖12. 其余以俭立名:其余。

古义:其他的;今义:剩余的13. 聊举数人以训汝:聊。

古义:姑且;剩下的;今义:聊天14. 当以训汝子孙:训。

古义:教诲,劝诫;今义:训斥15. 枉道速祸:速。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1) 自为乳儿:乳,吃奶2) 乃簪一花:插3)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衣服)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有志5) 走卒类士服:服,穿6) 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7) 故就酒家觞之:觞,一种酒器,,这里指请人喝酒8)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10) 季文子相三君:相,效力11) 妾不衣帛:衣帛,穿丝绸衣服12) 何曾日食万钱:食,吃13) 汝非徒身当服行:服,从事14) 管仲镂簋朱纮:镂簋朱纮,使用刻有花纹的簋2. 形容词作动词1) 人不相非也:非,讥评2) 器皿非满案:满,摆满3) 益重之:重,器重4) 人争非之:非,讥评5) 人莫之非:非,非议,认为不对3. 使动用法1) 听事前仅容旋马:旋,使……转身2) 远罪丰家:远,使……远离;丰,使……富裕3) 败家丧身:败,使……败4) 至孙以骄溢倾家:倾,使……倾5) 夫俭则寡欲:寡,使……少4. 意动用法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耻,以……为耻2) 孔子鄙其小器:鄙,以……为鄙3) 吾不以为病:病,以……为缺陷5. 名词作状语1) 何曾日食万钱:日,每天2) 常数月营聚:数月,用几个月3)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饘粥,用稀粥4) 汝非身当服行:身,本身5) 锦衣玉食(四)一词多义1、非1) 人不相非也:讥评2) 果、肴非远方珍异:不是2、习1) 家人习奢已久:习惯2) 子孙习其家风:习染3、服1)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2) 长者加以金银华靡之服:衣服3) 汝非身当服行:从事4、果1) 果、肴非远方珍异:水果2) 果以富得罪出亡:果然5、及1) 岂庸人所及哉?:赶得上2) 史輶知其及祸:遭到3) 及戌:到了6、行1) 或三行五行:次数2) 汝非徒身当服行:实行7、君子1)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指有地位的人2) 君子以为忠:当时有名望的人8、相1)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宰相2) 季文子相三君:辅佐9、靡1)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2)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倒下10、鄙1) 以为鄙吝:没见过世面2) 孔子鄙其小气:鄙视11、举1) 虽举家锦衣玉食:全2) 聊举数人以训汝:列举12、恶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粗陋2) 侈,恶之大也:罪恶二、文言虚词1、以1) 用,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石崇以奢靡夸人2) 表目的,来: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聊举数人以训汝3) 认为:众人皆以奢靡为荣4) 因为:上以无隐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是以居官必贿果以富得罪出亡2、乃1) 才:乃簪一花2) 竟然: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然1) 这样:当时士大夫皆然2) 然而:然以功业大4、虽1) 即使:居位者虽不能禁虽举家锦衣玉食2) 虽然:公虽自信清约5、为1) 做: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2) 作为:此为宰相听事诚隘6、之1)代词a) 辄羞赧弃去之:代华美之服b) 人争非之:代他c) 忍助之乎:代风俗颓弊这件事2)助词: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7、于1) 表对象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一旦异于今日2) 在,表地点:酒酤于市8、或1) 所亲或规之:有的人2) 或三行五行:有时9、也1. 表句中停顿:与其不逊也宁固2. 表判断和肯定:未足与议也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初中语文23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

初中语文23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

初中语文23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九年级下册1.《鱼我所欲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心句)(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举例论证)(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举例论证)2.《送东阳马生序》(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

(6)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7)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3.《曹刿论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统领全文)(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4.《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令初下,群臣进谏(jiàn),门庭若市。

5.《出师表》(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

高中文言文笔记整理

高中文言文笔记整理

高中文言文笔记整理
高中文言文笔记整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抄录法:将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固定用法、通假字、古今
异义等记录在一个本子上。

最好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方便
查阅。

同时,要定期复习,巩固记忆。

2. 归纳法:将同一篇文言文的课文中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归纳一词多义、归纳古今异义、归纳通假字等。

这样可以方
便自己记忆文言文知识,还可以有效防止知识的遗忘。

3. 背诵法:学习文言文需要经常读、经常背。

可以规定自己每天至少
熟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要着重看参考书或查字典,注意文中的句读,遇到拿不准的字一定要查一查,把它的意思弄懂了,然后再结合上下
文来理解。

同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材料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水平,不断加
强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具体方法因人而已,建议根据自己
的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老师和同学获取更准确的建议。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有一些通假字需要注意。

例如,“暴”通常读作“曝”,表示暴露、冒着,而不是“暴霜露”;“毋”通常读作“无”,表示不要,而不是“毋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另外,文章中有些段落明显有问题,需要删除。

第一部分是通假字,需要注意读音和意思。

例如,“暴”应该读作“曝”,表示暴露、冒着;“毋”应该读作“无”,表示不要。

另外,“当”应该读作“倘”,表示如果。

第二部分是古今异义,需要注意不同的含义。

例如,“实”应该读作“它的实际数目”,表示实际数量;“颠覆”应该读作“以致、以至于颠覆”,表示导致颠覆。

第三部分是词类活用,需要注意词性的转换。

例如,“力亏”应该读作“使……亏损,使动用法”;“完”应该读作“形作动,保全”。

第四部分是一词多义,需要注意不同的含义。

例如,“为”可以表示作为、成为、治理等不同含义;“以”可以表示因为、用、才、表结果等不同含义。

文章中有一些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例如第一部分中的“暴霜露”;第二部分中的“思厥先祖父”;第三部分中的“形作名,小的地盘”和“形作名,大的地盘”;第四部分中的“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4、强弱胜负已判,不需要再战。

5、虽然XXX是小国,但最终还是被灭亡了,这就是用兵的效果。

6、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但最终还是取得了三次胜利。

7、虽然惜用了武力,但最终却没有坚持到底。

8、虽然有这样的势头,但还是被秦人积攒的威势所压制。

9、虽然势力比秦弱,但仍有可能在不用贿赂的情况下获胜。

10、如果按照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故事,那么六国注定会失败。

但燕赵的君主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

1、燕赵的君主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

2、可惜赵国虽然使用了武力,但最终没有坚持到底。

3、如果三个国家都爱护自己的土地,那么就不会出现互相攻伐的情况。

4、虽然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但仍有可能在不用贿赂的情况下获胜。

1、有如此的势头,不应该让秦国的威势压制自己。

2、如果与秦国相比较,情况可能并不容易衡量。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

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下面是整理的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起来看看吧。

一、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ng)。

'二、解释:1、《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2、自,从,由;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3、略无阙处: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

阙,通"缺'。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月,指月亮。

5、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襄:漫上;陵,丘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6、或王命急宣:有时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或:有时。

7、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白帝:白帝城,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么快。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以:当作"似';疾:快。

9、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素:白;湍:白色的急流;回:旋转,这里是回旋,回荡的意思。

10、绝巘:极高的山峰;巘:山峰。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对中文语言的理解能力。

下面是关于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的整理。

一、古代文化背景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古代的社会背景和语境。

古代中国是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社会等级森严。

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主要受到古代礼制的影响,崇尚经典和品格的高尚思想,注重规范和谦逊的待人之道。

二、文言文基本语法1.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一般为主谓宾的排列。

2. 文言文的动词时态较少,多通过于否定词、副词等来表达。

3.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常见的句式包括主谓句、动宾句、主谓宾句等。

4. 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较多,常见的修饰手段有修饰词、动词复用、偏正结构等。

三、文言文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阐述或感情。

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2. 夸张:通过夸大某种情况来达到修辞效果。

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3. 排比:通过连续使用同种句式和相同的修辞手法,强调语气。

例:天阶夜色暗,灯火阑珊远。

4.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经典文言文篇章1.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记录,内容主要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

2.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内容主要涵盖了西汉以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3. 《孙子兵法》:是一部古代兵书,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与战术。

4.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五、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运用1. 对偶:通过词、句相对、语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成韵律。

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 赋比:通过对比明显的两个对象,来突出某种特点或形容。

例:春日园中,百花争艳,彼一枝红杏,此一双绿柳。

3. 排比:通过多个排比结构的句子排列,使句子更具感染力。

例:我心忧虑,心忧虑,七上八下,无法安宁。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进学解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 言治经以理躬(躬:本身,自己)2. 略无倾志(倾:倾心,爱好)3. 小学而大遗(遗:丢弃)4. 吾未见其明也(明:明达,聪明,这里指才智)5. 犹且月课季试(课:按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教授学业)6. 异端抵戏(抵戏:实指异端邪说的攻击)7. 淹回水而疑神(淹:滞留)8. 群怪聚骂(怪:以为怪,感到奇怪)9. 词气溢于辞色(辞色:言辞和脸色)10. 抑有可观者焉(抑:可是)11.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禁,指被关押)12. 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顿)1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放逐:被流放)14.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迁:贬谪)15.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失明:眼睛失明)16.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膑脚:古代一种残酷的刑法,指削去膝盖骨)17. 不离经辨若神(离经辨若神:诗书背得烂熟还又能善于阐发微言大义)18. 非好古而倍道(倍:背弃)19. 一为不善,则余惧其以我济恶也(一:一旦)20. 以十仞之墙,因败鼓而攻中耳(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因:依、凭。

中:内)21. 拔十得五(拔:选拔,这里指提拔)22. 犹以为远(犹:还)23. 不求闻达于诸候(闻达:显贵通达)24. 因入京师(因:于是)25. 欲以润色取名(润色:加以文饰)26. 凡出言,非为生民立极(生民立极:为老百姓定立准则)27. 则必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却因嬉玩而荒废)28. 成败之数(数:定数、规律)29. 不见信于人(见信于人:被人们所信赖)30. 是二使之哉(是二使之哉:就是由上面所说的那两点造成的。

)31. 犹且月课季试(月课季试:按月、季进行考核)32. 必有一得焉以取其信者矣(必有一得焉以取其信者矣:(虽然不免有疏漏),但一定有合乎事理的地方来取得人们的信赖。

)33.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使蒙受祸害)。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沛的精⼒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忧考⾼⼆频道为你整理了《⾼⼆语⽂⽂⾔⽂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篇⼀】⾼⼆语⽂⽂⾔⽂知识点整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桑葚!(于,通吁,叹息。

⽆,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不是) 将⼦⽆怒(⽆通⽏,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涕) 三岁⾷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涉淇(⼦:古:你今:孩⼦) 将⼦⽆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于顿丘(⾄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事,要说另⼀事时⽤⾄于) 3、词类活⽤: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篇⼆】⾼⼆语⽂⽂⾔⽂知识点整理 《离骚》 ⼀、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替(谏争) 3.替:謇朝谇⽽⼣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未悔(纵然,即使) 5.众⼥:众⼥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 6.蛾眉:众⼥嫉余之蛾眉兮(喻指⾼尚德⾏)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攘诟(罪过) 13.伏:伏清⽩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迷之未远(趁着) 16.⽌息:驰椒丘且焉⽌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服,⽐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余冠之岌岌兮(⾼耸的样⼦) 19.游⽬:忽反顾以游⽬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改错(通“措”,措施) 2.⾢:忳(tún)郁⾢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词多义 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①亦余⼼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擅长) 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兮(⽤……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谣诼谓余以善*(动作名,XX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以死直兮(为动⽤法,为……⽽死) 5.屈、抑:屈⼼⽽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 7.⾼:⾼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出处。

二、实词。

1. 通假字。

-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 古今异义。

- 金就砺则利。

-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

- 今义:黄金。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古义:广泛地学习。

- 今义:学问渊博。

- 蚓无爪牙之利。

- 古义:爪子和牙齿。

-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 用心一也。

- 古义:因为心思。

-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

3. 一词多义。

- 绝。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 以为妙绝(极了)- 强。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假。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望。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望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三、虚词。

1. 而。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但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因果,因而)-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和)2. 于。

-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3. 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助词,了)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向上、向下)2. 名词用作动词。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那么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那么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外表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牙阮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那么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那么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①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时期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诫太宗皇帝要有十种思考,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下是该文言文知识的整理:
1. 通假字:
“九德”中的“俊”,通“俱”,全。

2. 古今异义:
“德不厚”中的“厚”,古义为深、重,今义为厚度、尺寸等。

3. 一词多义:
“所宜深慎”中的“深”,应当理解为十分、非常,表示程度深。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顿、整治。

4. 词类活用:
“纵情以自娱”中的“纵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纵容自己的感情。

“何必劳神苦思”中的“劳”、“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苦。

5. 特殊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反问句。

6.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以”,表示目的,来。

“总此十思”中的“此”,代词,指上述的十种思考。

7. 固定搭配:
“戒奢以俭”中的“戒奢”与“以俭”不是固定搭配。

8. 常见文化常识: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在这里是整顿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振动”的意思不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的“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根本力量,要得到人民的拥护。

9. 特殊实词: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治、整顿。

10. 文言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11. 多义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盖”,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对前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总结或说明。

这些是对《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文言知识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孟子三章文言文知识整理

孟子三章文言文知识整理

以下是《孟子三章》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1.特殊句式
判断句:“...者,...也”格式
被动句:“为...所...”格式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
倒装句: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正常语序为“君将哀之而生之乎”
2.重点实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

指正义的一方得到美好的结果,邪恶的一方得到恶报。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天时不如地利:指作战要依靠天时和地理条件,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民心所向,内部团结。

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等。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为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这里比喻战争。

意思是强大精良的武器和铠甲不足恃而取胜。

3.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曾(通“增”,增加)
拂(通“弼”,辅佐)
4.古今异义
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古义:兵器;今义:士兵,军队。

5.一词多义
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国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域民不以封疆为界(国家)
6.词类活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总结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总结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总结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的内容过于琐碎,且与中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经常成为学生复习的难点。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期望大家宠爱!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创造以前。

神话中布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宏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高考必考语文文学常识我国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撰)2.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周公所撰,孔子门徒解六艺之作)3.我国第一部韵书是:《切韵》(隋陆法言,刘臻颜,颜之推等撰)4.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汉扬雄撰)5.我国第一部诗集是:《诗经》(孔子编)6.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尚书》(孔子编)7.我国第一部词集是:《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除温庭筠外,入选词家皆为蜀人。

8.我国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肖统编选)9.我国第一部论述文学批判及论述创作的著作是:《文心雕龙》10.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归纳整理必修一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

《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

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分类】实词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

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

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

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动词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

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动词“至”处在了主语的位置,它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译为“到的人”。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形容词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就活用为名词,这一点和动词有些相近。

例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形容词“长”“短”,就要译为名词“长处”和“短处”。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1、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形容词“短”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屈原”,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诋毁、说坏话”。

2、活用为使动词。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3、活用为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虚词的注意点】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

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

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

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一词多义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

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

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

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

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

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18个常见虚词】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 6 1周策》)二、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归去来兮辞》)(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氏将伐颛臾》)(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3、“于”字主要的用法:“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师说》)(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灭吴》)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4、“为”字主要的用法:“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