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培训课件
《中药药理学》第十四章止血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十四章止血药授课教案
第十四章止血药
第一节概述
凡能促进血液凝固,制止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止血药。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导致的出血证,如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根据止血药的主要性能,大体分为凉血止血(大蓟、小蓟地榆等)、化瘀止血(三七、茜草等)、收敛止血(白及、仙鹤草等)、温经止血(艾叶、炮姜等)四类。
现代医学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两种。破裂性出血常见于心脏和较大的血管,一般出血量较多。另外,创伤性出血亦是出血的常见原因。出血较迅速,若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20-25%可发生失血性休克。
漏出性出血主要因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通透性增加,血液经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漏出于血管外,称为漏出性出血。出血比较缓慢,出血量较少。
血管受损——缺氧、毒素、败血症等;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再障、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此外,血小板先天性功能障碍,血小板黏附和黏附能力缺陷等亦是漏出性出血的原因。
凝血因子障碍——先天性的,如血友病Ⅷ、Ⅸ缺乏;肝脏病变引起的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V因子的减少等。
血液的生理存在凝血和抗凝血两种对立统一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以保持动态平衡,使血液能在血管内不停地流动,也能在损伤的局部迅速凝血止血。
止血药基本作用环节主要如下:
一、作用于局部血管
槐花收缩局部小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性;
三七、小蓟、紫珠收缩局部小血管;
白茅根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二、促凝血因子生成
大蓟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小蓟含有凝血酶样活性物质;三七增加凝血酶含量;白茅根促进凝血酶原生成;艾叶、茜草等促进凝血过程而止血。
《中药学》第九章止血药!仙鹤草茜草花蕊石三七
《中药学》第九章止血药!仙鹤草茜草花蕊石三七
第九章止血药
凡功能制止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血液为人体重要的物质,凡出血之证,如不及时有效的制止,致使血液耗损,而造成机体衰弱,甚至危及生命,故止血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止血药的主要适用于各部位出血病证,如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
止血药的药性各有不同,如药性寒凉,功能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之出血;药性湿热,能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出血;兼有化瘀作用,功能化瘀止血,适用于出血而兼有瘀血者;药性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可用于出血日久不止等。
止血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止血药以其药性区分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不同,临床应用须跟据药性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止血药是治标之品,临床应用需配合相应的药物如清热药、温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补益药,以标本兼治之。
三、凉血止血药一般忌用于虚寒之症,温经止血药忌用于热盛之症,收敛止血药主要适用于出血日久不止而无邪瘀之症,以免留瘀留邪之弊。
四、大量出血每有气随血脱、亡阳、亡阴之症,首应考虑大补元气、急救回阳以及挽回气阳,以免贻误病机。
五、止血药用量与用法各自不同,有需炒炭者(艾叶),有不需炒者(三七),有主要用于汤剂者(蒲黄),有直接研粉吞服者(白芨),有需用量较大者(仙鹤草),当各随药性用之。
***仙鹤草(抗癌)
【药用】蔷薇科草本植物龙牙草AgrimoniapilosaLedeb.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肺、脾经。
【功效】止血,补虚
【临床应用】1.用于多种出血病症。
中药学课件PPT课件
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
中药学的定义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
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
一。
中药学的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
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味归
经、功效主治等特性。
近现代
中药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药理、中药化学等分支学科逐渐兴起。
中药学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温病学派和滋阴学派等学术流派形成。
唐宋时期
中药学得到全面发展,出现《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本草巨著。
先秦时期
中药学的起源,出现《神农本草经》等早期本草著作。
秦汉时期
中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著作问世。
研究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学科。
中药资源学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及其与药效关系的学科。
中药化学
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学科。
中药药剂学
研究中药品种鉴定和质量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中药鉴定学
02
01
0304
05
03
中药药性包括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四气五味
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
升降浮沉
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归经
中药的药性
01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02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类、叶类、花类等。
03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
等。
中药的分类方法
麻黄、桂枝、紫苏等,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用于治疗感冒等表证。
中成药学 课件ppt 第20章 止血类中成药
止血定痛片 Zhixue Dingtong Pian
• 三、功效 散瘀,止血,止痛;
• 四、应用 瘀血阻滞所致的胃痛、吐血、便血;
• 五、用法用量 口服;1次6片,1日3次;
• 六、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其他止血中成药
朱飞叶 浙江中医药大学
第二十章 止血中成药 概念与分类
• 1、概念源自文库凡以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止血的作用,常用以治疗各种 出血病证的成药。
• 2、适应症:本类药物具有止血之功,兼有清热凉血或活血化瘀作用,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病证。症见各种出血,如衄血、咳血、咯 血、尿血、便血、跌打损伤出血等。
• 3、分类: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又可分为凉血止血与化 瘀止血两类。
第二十章 止血中成药 1-凉血止血类
• 1、凉血止血类成药功效:主要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
• 2、主治: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等,症见血色 鲜红,质地黏稠,女子月经先期量多,舌红苔黄,脉数等。
• 3、常见成药:槐角丸等。
第二十章 止血中成药 2-化瘀止血类
• 1、化瘀止血类成药功效:主要具有化瘀止血的作用。
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
槐角丸 Huaijiao Wan
• 一、处方
槐角(清炒)200g 地榆炭100g 黄苓100g 当归100g 枳壳(麸炒)100g 防风100g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学概述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常用中药介绍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目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录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
中药学的定义
中药学的特点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达到鼎盛,出现《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大型本草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等著作。
先秦时期
中药学的起源,出现《神农本秦汉时期
中药学的发展历史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理论
中药配伍理论
03
02
01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等。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制等。
中药用药方法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制剂与剂型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
用。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中药的分类与命名
按药物功能分类
01
按药用部分分类
02
按有效成分分类
03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
禁忌
03
常用中药介绍
01020304麻黄桂枝紫苏生姜
石膏知母栀子
夏枯草
茯苓薏苡仁苍术厚朴
附子干姜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中药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精品教学课件设计|Excellent teaching plan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它包括自然界的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份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中药学基本知识止血药活血化瘀药
• 炮制:生用;酒炒。
• 性味归经:辛、苦,微 寒。归心、肝经。
中药学基本知识 活血化瘀药
• 功效:活血调经,凉血消痈, 除烦安神。
本品苦泄血滞,寒清血热。 入肝经血分善于调经,又可凉 血,故可消痈;入心经,可清 心热、养心血而安神除烦。
中药学基本知识 活血化瘀药
中药学基本知识 止血药
• 应用: 1、虚寒性各部出血——下焦虚寒的崩漏尤宜;其鲜品配凉
血止血药可治血热出血。 2、下焦虚寒,胞宫寒冷之证——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
孕、胎动不安、带下等。 其他:①艾叶油可镇咳、祛痰、平喘;②湿疹瘙痒、疥疮
等;③点燃烟薰可用于空间消毒。
• 用量用法:3-10克。温经止血炒炭,其他生用。
中药学基本知识 止血药 仙鹤草
• 来源:蔷薇科龙芽草的干燥地 上部分。
• 炮制:生用;炒炭。
•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肺、 肝、脾经。
中药学基本知识 止血药
• 功效: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 杀虫。 本品涩可固脱,入肝经血分可收 敛止血;民间用之补虚强壮;入脾胃 可止泻痢;味苦可杀虫。
中药学基本知识 止血药
• 来源:罂粟科延胡索的干燥块 茎。
• 炮制:生用;醋炒。
•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 心、脾经。
中药学基本知识 活血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药
中药学课件PPT
中药学课件
活血化瘀药创意中医、养生、药材展示通用
目录
第一节
活血化瘀药第二节活血疗伤药
第一节
活血化瘀药
概念:凡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之。
功效与适应症:
辛散苦泄入血
行血
活血瘀血证
止痛
调经
疗伤
消癥
消痈
痛痛
经产病
跌打损伤
癥瘕
疮肿
痹痛
使用注意:
重点药物:
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
红花、桃仁、牛膝、益母草、三棱、莪术、自然铜、马钱子、土鳖虫、水蛭
活血化瘀药
1.对证
2.配伍
3.禁忌
出处:《神农本草经》芎穹
处方用名:川芎、大川芎、酒川芎、抚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采收加工:生用或酒炙用。
辛香行散温通胜寒
入血
走气走表
活血行
气
祛风散寒
止痛
川芎
临床应用:血瘀气滞痛证胸痹心痛,配丹参、桂枝、檀香等;
胁肋疼痛,配柴胡、香附、白芍等,
——柴胡舒肝散
积聚痞块,配桃仁、红花等,
——血府逐瘀汤
跌打损伤肿痛,配乳没、三七等。
活
血
化
瘀
行
气
止
痛
川芎
临床应用:
经产瘀血证
川芎
寒凝痛经、经闭,配当归、桂枝等,温经汤;
难产、胞衣不下,配当归、川芎等,催生饮。
痛经、经闭,配当归、红花、桃仁等,——血府逐瘀汤;月经不调,配当归、益母草等,——益母胜金丹;产后腹痛,恶露不尽,配当归、桃仁、炮姜,——生化汤;1、本品下行血海,治各种妇科经产瘀血证,为妇科要药。2、常配当归
临床应用:头痛
川芎
1、头痛要药。
2、善治风寒、瘀血头痛“惟风寒头痛极宜之(本草正)”、“风寒气滞血瘀,凝滞经络,所致头痛最为适宜”(秦伯未)
3、肝阳上亢头痛慎用。
上行头目,祛风活血止痛
瘀血头痛,配桃仁、红花、麝香等,通窍活血汤;风寒头痛,配羌活、白芷、细辛等,川芎茶调散
中药止血药 ppt课件
桑寄生—补肝肾、养血安胎;
苎麻根—止血安胎,应用于胎漏下血,胎 动不安。
2018/5/23 中医药学概论 常用中药及应用 29
二 温经止血药
凉血止血 特点:兼散瘀,尤宜于血热兼有瘀 滞的出血证。 应用: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 解毒消痈 热毒痈肿(多外用)。
2018/5/23
中医药学概论
常用中药及应用
19
小蓟、大蓟之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均能凉血止血,解毒消痈,适用于血热
所致的出血证及热毒疮痈。
不同点:
1. 2.
大蓟解毒散瘀之力强,以治咳血、崩漏为优; 小蓟解毒散瘀之力弱,又可利尿,以治尿血、 血淋为优。
2018/5/23
中医药学概论
常用中药及应用
12
五、合理用药
2、根据出血的部位
原则:“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 便血、痔血、崩漏、月经过多之下部出血者,宜配升阳举陷药物; 吐血、鼻衄、咳血、咯血之上焦出血者, 宜伍降火降气之品。
3.某些止血药炒炭后止血力量增强。
有些止血药物,炒炭后改变药性,使用范围更广。
16
小蓟
【性味与归经】
甘、苦,凉。 入心、肝经。
2018/5/23
中医药学概论
常Fra Baidu bibliotek中药及应用
17
小蓟之功效主治
功效 主治
中药药理14章止血药15农大[可修改版ppt]
三七
【止血环节】
(1)凝血过程:缩短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 间、凝血酶时间;
(2)血小板功能:血小板数、血小板的粘附 性;诱导血小板释放促凝物质释放: ADP、 血小板凝血因子Ⅲ和Ca2+ ;
(3)收缩局部血管、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含量。
对不同动物(犬、兔、小鼠),不同给药途径 (ig、ip、iv),不同制剂(注射液、粉剂、 溶液),均有明显止血作用。
三七
1.止血
麻醉犬ig三七粉,颈A血体外凝血时间和凝血酶 原时间缩短。
三七注射液给家兔iv,缩短凝血时间,凝血酶原 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增加血小板数,提高血小板 的粘附性而增强血小板功能。
三七注射液ip,或三七溶液ig,小鼠出血时间和 凝血时间缩短。
电镜下,三七注射液能诱导血小板释放ADP、血 小板凝血因子Ⅲ和Ca++等止血活性物质。
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
Ⅰ 纤维蛋白原 Ⅱ 凝血酶原 Ⅲ 组织凝血激素 Ⅳ Ca2+ Ⅴ 前加速素 Ⅶ 前转变素 Ⅷ 抗血友病因子 Ⅸ 血浆凝血激酶 Ⅹ Stuart-Prower因子 Ⅺ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Ⅻ 接触因子 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前激肽释放酶、 高分子激肽原 血小板磷脂
【药性】味甘、微苦,性温。 归肝、胃经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主治】咯血,吐血,衄血,
中药材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中药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一、中药知识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
二、中药材、中药材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三、中药材、中药饮片仓储常识
1、验收管理
2、贮存条件:分类管理
3、防霉防虫
第一部分中药简介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
一、简介: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
中药按功效分为:
解表药(香薷、紫苏)、清热药(黄芩、黄连等)、泻下药(大黄)、祛风湿药(乌梢蛇、雷公藤)、化湿药(砂仁)、利水渗湿药(茯芩、泽泻)、温里药(吴茱萸)、理气药(木香)、消食药(山楂)、驱虫药(槟榔)、止血药(三七)、活血化瘀药(丹参)、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安神药(朱砂)、平肝息风药(牡蛎)、开窍药(冰片)、补虚药(人参、白术)、收涩药(五味子)、涌吐药(胆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白矾、大蒜)、拔毒化腐生肌药(硼砂)21类。
二、公司现有中药情况:
1、7个品种39味中药,其中植物药36种,矿物药1种,其他2种;
2、贮存分类:
(1)阴凉、防蛀1种:三七;
(2)阴凉干燥13种:广藿香、车前子、甘松、白芷、当归、吴茱萸、陈皮、茵陈、砂仁、香附、香薷、薄荷、紫苏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0
地榆 槐花
根入药 花蕾(槐角:果实)
共性:
1.味苦,微寒。
2.功用:
凉血止血: 性沉降,入大肠, 善清大肠之热,故尤宜于下焦血热 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等,常相 须为用。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1
个性:
地榆:止血力强于槐花
(1)兼酸涩,凉血中有收敛之功
多治久痢
(2)解毒敛疮:
为烫伤要药(用地榆焙干或炒炭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3
侧柏叶
一、苦、涩、微寒
二、功用:
1.凉血止血:味涩而收敛,为 血热出血之良药。 四生丸
2.祛痰止咳:治肺热咳嗽, 痰黄稠,痰中带血者尤宜。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4
此外: 1.生发:治脱发;脂溢性皮炎。
2.清热解毒:治烧伤、痈疮。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5
一、甘寒 白茅根
二、功用 1.凉血止血: 多用于尿血、鼻血 2.清热利尿:用于热淋;小便
6.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槐花、地榆等。
7.促进血小板数增加:仙鹤草、紫珠、花生衣。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7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共性: 1.多苦寒或甘寒。 2.归经:肝经。 3.功用:凉血止血:治血热出血
(血色鲜红,质粘稠)。 4.使用注意:(1)药性寒凉,中病即
止;(2)宜冷服。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8
大蓟 小蓟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8
甘,三微苦七,(温田七、参三七)
1.化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化 瘀而不伤正,为止血良药。用于 人体内外多种出血证,兼血瘀者 尤宜。单味内服外用,或配入复 方使用均有良效。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9
2.活血(消肿)定痛:
为治瘀血诸证之佳品,为伤科
止痛良药。凡跌打损伤,或筋骨 折伤,瘀血肿痛等,本品皆为首 选药物。
苦寒
1.化瘀、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 或瘀血所致的出血证,尤宜于治 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如血瘀 或血热之吐血、咳血、崩漏等。 轻者可单用煎服,重者常配伍其 他凉血止血之品。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23
2.活血通经,治血瘀证 血瘀夹热之闭经 血滞胸胁疼痛 跌打损伤 血滞胃脘疼痛 风湿热痹痛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不利、水肿;黄疸小便不利。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6
此外: 清肺、胃热—用于 温热烦渴 肺热咳喘 胃热呕吐 还治湿热黄疸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7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共性: 1.性味:多甘,温。 2.归经:入肝经 3.功用: 化瘀止血:治瘀阻出血或出血
兼瘀者(出血瘀黯,或有血块,局部剌痛,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为主要特点)。多见于跌 打外伤出血。
共性:
1.苦,涩,平(偏凉)
2.功用:收敛止血—用于多种出血 证,尤宜于妇女之崩漏,常相须为 用。
个性:
棕榈炭:兼涩味,收敛性、止血力
1.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如三七、白及、灶心土、 紫珠等。
2.缩短凝血时间:小蓟、地榆、三七、蒲黄、茜 草、仙鹤草、白及、花生衣、苎麻根、侧柏叶、 灶心土等。
3.缩短出血时间:小蓟、三七、蒲黄、茜草、仙 鹤草、侧柏叶、紫珠等。
4.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小蓟、大蓟、地榆、仙鹤 草、白及、艾叶、灶心土等。
5.促进局部血管收缩:小蓟、三七、紫珠等。
24
第三节 收敛止血
共性: 1.性味:苦、涩,寒凉或平 2.归经:肝 3.功用:收敛止血—治多种出血 无明显实热或血瘀者。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25
白及(地下块茎)
1.性味:苦、甘、涩,寒
2.功用:
(1)收敛止血:止血力强, 为止血良药,常用治肺胃出血 (咯血、吐血),单用即效。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26
(2)消肿生肌,治: 疮痈肿毒 烫伤 皮肤皲裂 肛裂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27
仙鹤草
1.收敛止血:因其性平和,大凡 出血病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 应用
2.止痢杀虫:治血痢、久泻久痢; 疟疾、阴部湿痒
3.解毒消肿:痈疮肿毒、癌肿
4.补虚益力:治劳力过度之脱力
劳伤 “脱力草”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28
棕榈炭(陈棕炭—陈久者良) 血余炭(头发加工)
(3)瘀血内阻出血证:配行气活 血药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5
五、 使用注意:
(1)应辩证选用药物。
(2) 血 瘀 出 血 , 忌 用 收 敛 , 否 则 瘀不去血难止。止血还要防瘀。 寒凉之品,不宜过用。
(3)大失血易致血脱,宜先益气 固脱。
(4)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6
药理作用: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分类:
(1) 凉血止血药:味多苦,次 为甘,寒凉性—凉血止血—治血 热之出血证。
(2) 化 瘀 止 血 药 : 性 味 多 甘 温—化瘀止血—治血瘀之出血证。 尤多用于跌打损伤出血。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2
(3) 收敛止血药:味多涩,或质 粘,或为炭类,性多平—收敛止 血—治多种出血证而无明显瘀滞 或邪热者者。
研未,麻油调敷或地榆炭配大黄、冰片 (7:2.5:5)研未调敷)
湿疹、皮肤溃烂
疮疡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2
槐花:
(1) 止 血 力 不 及 地 榆 , 无 收 敛 之 性,血痢初起用佳;
(2)兼清肝火(降压)而明目,治 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及高血压属 肝火偏旺者。
槐角:止血力不及槐花,泻热沉 降之性强于槐花,且润肠,多用 于痔血。
(4) 温经止血药:温热—益脾阳, 固冲脉而统摄血液,温经止血— 治虚寒性出血证。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3
四、配伍方法: (1)热性出血
实热: 气分热盛:配清热泻火药 血分热盛:配清热凉血药
虚热: 阴虚内热:配滋阴降火药 阴虚阳亢: 配滋阴潜阳药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4
(2)虚寒性出血 阳虚有寒:配温里药 气不摄血:配益气健脾药
共性: 1.苦、甘,寒凉。 2.功用: (1)百度文库凉 血 止 血 : 治 血 热 吐 血 、 鼻 衄、尿血。 (2)散瘀解毒消痈:治热毒痈肿。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9
大 蓟:
(1) 解 毒 消 痈 力 强 , 鲜 品 尤 佳 。 (2)降压。 (3)利胆退黄。
小 蓟: 止血中兼利尿,善治尿 血、血淋,如小蓟饮子。
现代应用:血瘀之真心痛、心 绞痛(三七粉2-3克,一日3次内服血瘀之胸 腹痛:+蒲黄、五灵脂);以及缺血性脑 血管病、脑出血后遗症、血瘀型 慢性肝炎等。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20
蒲 黄(花粉)
功用: 1.本品甘平,善化瘀止血,治多 种出血证,且无论属寒属热,有 无瘀滞皆宜。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21
茜 草(茜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