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章节检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生物必修三《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习题 ,答案
考向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A
1.下列关于动物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保持出生率人口就会零增长
C.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D.各种种群的年龄结构都有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
(3)柱形图
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
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
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
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3.关于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三种调查方法,叙述中不正确的A A.样方法一般要随机取样
B.标志重捕法一般是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D.三种调查方法都可以用来调查种群密度
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2.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D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7-2018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
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
解析:数学模型的建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
答案:B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
解析: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故其增长也不一定呈“J”型.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K/2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估算出K值。
2021_2022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2种群数量的变化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103131
种群数量的变化
(20分钟·70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选B。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环境容纳量由环境因素决定,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植食动物在冬天食物减少,环境容纳量不会达到最大。
2.(2020·某某高二检测)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解析】选D。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错误。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
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气候、天敌、传染病等多种因素影响,D正确。
3.一种生物迁入新的环境,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t年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 t=N0λt。下列关于该表达式参数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社会责任——人类活动对种群数目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一和二,概述建构种群增长J型曲线模型的方法。
2.通过分析资料三,能够描述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产生条件,特点以及现实中的应用。
3.通过分析资料四和五,归纳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创设情境,展示正确洗手的图片,细菌
数量繁殖快
引起学生兴趣
构建J型曲线数学模型资料一: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
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
繁殖一代
完成表格及公
式
画出曲线
总结构建模型
的方法
资料二:在20世纪30年代时,人们将环颈雉引入到美国的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右图所示
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思考1:K值是什么?什么原因形成了K 值?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应用: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思考2: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如何变化的?何时最大?
应用:既要保护鱼类资源,又要尽量获得更大的捕鱼量,生产上捕捞到剩余量是多少比较好?
环境阻力表现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资料四: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资料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捕鲸业停了下来,鲸的数量恢复到较高的水平。战后捕鲸船的吨位不断上升,鲸的捕获量越来越大,导致许多鲸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有的鲸濒临灭绝
【总结】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哪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
种群数量的变化
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解析】酵母菌需要葡萄糖供能,在适宜温度等条件下生存,A正确。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保证酵母菌均匀分布,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进行计数,B正确。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C错。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D正确。
【答案】 C
2.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10年和第20年种群的数量基本相当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大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 D
[解析]第1年至第5年间,λ一直大于1,说明野兔种群数量是不断上升的,A错误;第10年到第2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是不断下降的,因此第20年种群的数量小于第10年,B错误;第15年至第2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是不断下降的,C错误;第20年至第3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增长率为0,D正确。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2、3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知识点总结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
二、种群的“J”形增长:
1、含义: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2、模型假设(适用条件):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或以下情况之一: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没有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
3、数学模型:N t =N 0λt
其中: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t 为时间
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表示该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4、增长率:
(1)定义:该年种群数量比上一年种群数量多了多少倍。
必修1相关知识链接: 模型
1、模型定义: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模型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3、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注意:拍摄的实物照片与视频不是模型。
4、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
(2)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①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上升,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②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不变,该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含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基础巩固
1.建构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
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
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
解析: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 错误的是( B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解析: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使结果更准确。3.某岛屿在1937年引入一批荷兰兔,后来研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
调查,得到下列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从表中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800左右
B.该种群进入这个环境后数量呈“S”形增长
C.该物种进入该岛屿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一定越来越多
D.该种群的数量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是岛屿上的食物和空间充裕
解析:该荷兰兔种群的增长倍数为2,说明这几年间,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形,在表格的年份中暂时没有出现环境容纳量;由于该岛屿的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该物种进入该岛屿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不会一直越来越多。
4.在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形。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下列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练习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练习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
答案C
2.种群在理想和自然条件下分别表现出“J”形和“S”形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种群“J”形增长模型(N
t =N
·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在“S”形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答案D
3.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后,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下列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解析玻璃容器是有限的环境,在该环境中小球藻会呈现出“S”形增长,其增长速率先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再减小,直到变为0。
答案D
4.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A项错误;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通过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B项错误;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C项正确;K值时种群密度最大,此时进行捕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D项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J”型曲线是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有竞争条件下的真实种群数量增长情况。
【解答】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呈现“J”型。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甲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乙图为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 T时刻,对应的甲曲线中种群数量为K
B. 防治害虫时,应控制其数量,使之保持在K/2处
C. 渔民捕鱼时,应将某种鱼类种群数量控制在A点左右
D. 利用性外激素引诱雄虫,可直接影响昆虫出生率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和增长速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T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为K/2,A错误;
B.因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防治害虫时要将害虫数量控制在K/2以下,B错误;
C.捕鱼时应该将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1.为什么大草履虫第二天、第三天增长较快,而第五天以后数量基本稳定?
2.高斯的实验条件与“问题探讨”中的条件有何区别?
3.如何理解K值的前提条件“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请举例说明。
小结:经过一定时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种群数量增长会趋于稳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突破:通过已有的数学知识入手尝试建立实验室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并应用于实际,联系实际完成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学习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以渔民捕涝鱼的问题开始引题,再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即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该课的教学应当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循环上升的轨迹。
2.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增强保拟濒危物种的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学生讨论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素材。
组织学生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去讨论如何保护大熊猫,如何灭鼠?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课时跟踪检测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三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课下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记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
解析:选C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无法比较增长型种群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A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属于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B错误;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当标记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影响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导致误差增大,C正确;K值是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因素(包括温度、食物、天敌等)改变时,K值会发生改变,D错误。
2.某科研小组于在一座小山上调查发现该处有700株杨树,但到再去调查时发现杨树种群数量因死亡而减少了200株。这不能说明( ) A.时杨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
B.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C.此处杨树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
D.杨树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天敌、病虫害等因素有关
解析:选C 10年间杨树种群数量减少了200株,说明时杨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A正确;10年间杨树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此处杨树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C错误;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天敌、病虫害等,D正确。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一、二章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
二章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第1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问题探讨
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
讨论
1. 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对于保护它们有什么意义?
【答案】弄清东北豹的数量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 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意义?
【答案】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旁栏思考题
东北豹的繁殖能力和鼠的差别有多大?这对于它们的种群数量有哪些影响?【答案】东北豹一般每年最多生一胎,通常每胎产仔2~3只,偶尔有产1只或4只的情况。幼豹2~3岁后性成熟。而鼠一年可生数胎,每胎产多只鼠,幼鼠当年即可性成熟。可见东北豹的繁殖能力比鼠弱得多。一般来说,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这是它们的种群数量出现较快增长的内因。
思考•讨论
讨论
1. 图1-3中A、B、C三种年龄结构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型?为什么?
【答案】A属于增长型,C属于衰退型,B属于稳定型。因为一般来说,幼年和成年个体数越多,老年个体数越少,出生率就越高,死亡率就越低,种群数量增长就越快;反之,种群数量增长就越慢,或者种群数量下降。
2.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呢?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学案+练习):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学案+练习)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
1.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1)表达形式。
①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2)建构步骤。
2.种群的“J”形增长
3.种群的“S”形增长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等。
①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其受到的光照强度。
②种子春季萌发、昆虫冬季死亡主要受温度影响。
③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2)生物因素。
①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种群的增长会使种群增长受到限制。
②种群外部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种群间的捕食、竞争和寄生关系。
5.种群研究的应用
(1)濒危动物的保护:了解其生存状态,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采取合理保护对策。
(2)有害生物的防治: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或引入其天敌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1.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2.不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固定不变。
(×) 3.从较长时间来看,自然界中不存在种群的“J”形增长。(√) 4.使用药物杀死有害动物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1.准确分析“λ”曲线
(1)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2)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3)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4)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5)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2.明确K值的三个易错点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可能会上升。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
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
(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课后分层检测案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课后分层检测案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合格考全员做】(学业水平一、二)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在春季复苏、在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影响上述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气温升高B.降雨增多
C.日照延长 D.动物采食
2.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下列哪一项不是“水至清则无鱼”的原因( )
A.鱼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
B.鱼不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C.鱼容易被天敌捕食
D.鱼会吸收大量光能而死亡
3.环境中的很多因素对菜粉蝶(幼虫又称菜青虫,主要采食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我们把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下列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
①十字花科植物的数量②鸟、青蛙等天敌的数量③寒流来袭、气温骤降④导致菜粉蝶患“僵虫病”的球孢白僵菌的数量⑤菜粉蝶栖息地突发火灾⑥喷洒杀虫剂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了农作物和田间杂草的数量变化关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田间杂草是影响农作物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
B.田间杂草是影响农作物种群密度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即使去除全部田间杂草,农作物也不会呈“J”形增长
D.“苗多”时,农作物种群数量变化不受生物因素的影响
5.我国北方地区夏天苍蝇、蚊子很多,但是到了冬季几乎全都销声匿迹,种群数量变化很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苍蝇、蚊子到了冬季几乎全都销声匿迹主要由非生物因素引起B.决定某地区苍蝇、蚊子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
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
(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A.提出假设→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B.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检验和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D.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假设
解析: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过程是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观察研究对象并且分析、提出问题;其次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并确定其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合理假设;接下来就要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数学模型;最后一般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答案:C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K值。“J”型增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没有K值。
答案:D
3.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解析: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曲线便属于此种情况。
答案:B
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解析: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自然界中的多数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都要达到最大值,因此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型;对于“S”型曲线来说,种群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然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的上升而下降,当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增长速率降为0;种群数量的增加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也会加剧,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在种群数量增长至K/2的过程,种群的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的。在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以后增长速率逐步降低,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答案:D
5.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等
B.种群的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
C.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D.种群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解析:种群的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等。由于受到资源、空间、敌害等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答案:B
6.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解析:“S”型曲线的特点是:开始时经过一个适应环境的停滞期后,随即进入指数增长时期,种群密度增加,然后增长速率变慢,最后增量和减量相等,种群不再增长而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时种群的数量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的增长速率为零,此时的环境条件刚好维持生物的生活,所以种群的数量暂时会保持稳定。
答案:B
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解析: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用抽样检测法,A项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B项错误;为了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和计数准确,取样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C项正确;因酵母菌和培养液的折光率比较低,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不能太亮,D项正确。
答案:B
8.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表示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2,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现象。
解析:根据图1中的曲线a可以看出,种群呈“J”型增长,曲线b表示的是“S”型增长。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当种群个体数量为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波动现象。
答案:(1)J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最大
(3)波动
9.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990年紫茎泽兰(一种毒草)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
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解析:紫茎泽兰侵入后,能泛滥成灾,说明环境条件适宜,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其种群近似于“J”型增长是正确的。K值是环境容纳量,所以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超过此量。当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其环境可能对种群的增长十分有利,也可能有多种限制因素。在对种群增长有限制的情况下,不可能呈“J”型增长。
答案:D
10.下列关于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
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
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解析:A、D选项是种群以“J”型曲线增长的规律和条件,“S”型曲线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然后逐渐减小,达到稳定状态时增长速率为0。
答案:B
1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