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之气候与农业气候.pptx
农业气象学: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灾害性天气
2.连阴雨天气
连阴雨天气:是指持续时间在3至5天或以上的降 水天气过程,在降水期间内,可间有阴天或晴天。 特点:降水范围大,强度一般为小、中雨,也可 有大、暴雨,多由静止锋造成。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连阴雨天气较多,北方较少。
(1)春季连阴雨
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特别是江南 到南岭以北),一般年份春季都有一段时间 的连绵阴雨天气。 其天气特点是:阴雨与低温同时出现;雨区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不大。 危害:造成春播水稻烂秧
⑤ 霜冻 在植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或植物
表面的温度降低到植物冰点以下而使植物遭受的 冻害,叫做霜冻。
②
2.高温灾害
(1)热浪
我国的热浪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局地下垫面受热剧烈升温 如新疆吐鲁番盆地,7 月平均气温32.4℃,极端最高达47.6℃。 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 如夏季在长江流域,常出 现湿热天气,7月平均气温在28 ℃以上,最高气 温可达40 ℃。
原因:稳定的大型环流背景下,冷暖气流交汇而成。 高原南北两支气流位相不一致,它们输送的冷暖气 流正好在长江流域交汇,地面形成准静止锋。
阻 塞 高 压
阻塞高压
(2) 梅雨天气
① 梅雨 每年初夏(6至7月),我国宜昌以东(26至34°N)
的江淮流域地区有一段连阴雨天气,又称为“霉雨”。
进入梅雨称 入梅,梅雨结束称 为出梅,各地入、 出梅的时间有很大 的差异,大体上南 部早、北部迟。
8_农业气象学_气候
空气与暖流接触时,有热量、水汽向上输送。 空气与寒流接触时,增加气层的稳定度。
Δ 地中海气候:指纬度30-40º 附近大陆西岸的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
气候类型。 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 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
3.高山气候和高原气候
Δ山地气候:因山地高度和地貌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气候。 山地气温高于同纬度自由大气气温 在一定高度上,山地云雾和降水比平地多,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干燥而炎热
在北半球大陆上处于极圈以北的范围内; 在南半球45-50º S以南的地区。 最热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下 平均温度不足0℃为冻原气候 0-10℃可生长苔原植物,称为苔原气候。 极圈以内,夏日整日有光照(极昼),冬日却整日不见光(极夜)。
二、气候型
气候型:低于气候带的第二级气候分类单位, 根据气候特征所划分的类型
Δ沙漠气候:空气干燥,蒸发极强,降水少,年降雨量少于100mm。 白天太阳辐射和夜间地面有效辐射都很强
气温日较差可达35-45度。
气温年较差,热带和副热带沙漠,18度以下; 温带沙漠为30度以上。
农业气象学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太阳辐射 第二章 温度 第三章 水分 第四章 气压和风 第五章农业天气 第六章农业气候 第七章农业小气候
绪论
气象与气象学 气象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农业气象学及其发展概况
第一节 气象与气象学
气象: 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 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这些现 象统称为大气现象,简称为气象。 气象学: 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 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 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 学。
四、地面辐射差额(-平衡)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辐射能收支差额。 R=(S’+D)(1-r)-E 白天, R >0,夜间R <0。
第四节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一、光谱成分与植物生育 1、紫外光: <0.315um,对植物有害; <0.29um,多数植物和真菌致死,利用 它进行杀菌消毒; 0.315um- 0.4um,对 植物无害,可提高种子萌发,增加果品 含糖量,但茶叶、生姜等减少紫外光可 提高品质。 返回
第三节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一、地面辐射Ee:地面平均温度300K,辐 射波长3-80um,又称长波辐射和红外热 辐射。 地面辐射的能量93%被大气吸收。 二、大气辐射:平均温度200K。 大气逆辐射Ea: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大气热效应(大气温室效应):保温效应。
《农业气象学》绪论
1.3 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 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 变化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主要集中在3km以下的低 层大气中。一般来讲,城市多,农村少; 陆地多,海洋少;冬季多,夏季少;清晨 和夜间多,午后少
• 1.3.1、污染源 • 大气污染物质有两大来源: • 1、自然过程形成,如火山爆发、风吹扬沙和沙尘
• 对流层分层:
• 按气流和天气现象特点,可把对流层细分为下层、 中层、上层和对流层顶等:
• A下层 :1 – 2KM 50 -100M近地面层
2M以下称为贴地气层
• B 中层:2 – 6KM 对流活动 最剧烈的层次、云雨多发生在该层次
• C 上层:6 – 对流层最上端
• D对流层顶: 对流层以上1 -2KM厚的层次
(二)、气象学分支
(1) 普通气象学 (2) 大气探测与遥感
学 (3) 大气物理学 (4) 大气化学 (5) 天气与天气预报
学 (6) 气候与气候变化
学
(7) 动力气象学 (8) 边界层气象学 (9) 大气环流学 (10)应用气象学 (11)灾害气象学
普通气象学:
研究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般问题;介 绍有关大气状态、运动变化的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及处理方法
2)气溶胶粒子作用
它的存在对大气中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 产生有着极大的作用: ① 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 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 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 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 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 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 重要意义。
农业气象学气候与农业气候
大型涡旋 即移动性的气旋和反气旋
经圈环流 指具有南北分量的气流
三.下垫面
由于大气的热量、水汽都主要来源于下垫面,因此一地 的气候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受到下垫面的影响。
1.海陆分布 海陆的主要差异表现在:
① 热力差异:陆地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气温的日年较
差大;海上相反。因这一差异,行星风带、气压带分裂为 几个大的活动中心,形成季风、海陆风。
高原面积广大 四大高原的面积达400多万平方 公里,其中青藏高原的面积就达成230万平 方公里。
4.地表性质—土壤、植被和冰雪覆盖等
土壤种类和结构: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热
容量、导热率,影响地表温度,进而影响到 当地的气候。 植被:植被的有无和种类影响辐射的吸收和反 射,影响大气湿度和降水量。 冰雪覆盖:影响地表的反射率,使地面吸收的 太阳辐射减少。
1. 赤道气候带(equatorial climatic belt) 10S - 10 N
处于赤道无风带(我国10 N为南海诸岛)。特点: • 终年高温,年均温25-28℃,最冷月>18℃,无四季之分; •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 • 降水充沛,年雨量一般在2000mm以上,且分配均匀,
变化小; • 天然植被是热带雨林,终年生机不断,土壤是红壤。
• 改变大气成分 如二氧化碳、各种污染物的释放 等。
• 人工释放热量:工业民用燃料,使气温升高,造 成热岛效应。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的 至少55个国家批准之后才具有国际法效力
2009年12月 哥本哈根会议 --------《哥本哈根协议》
۞ O3
2、祸首
早在1974年Rowland和Malina 首先指出CFCs对臭 氧层有不利影响
1989年联合科考发现,高活性的化学粒子ClO--和 BrO--浓度的升高与O3浓度的降低存在显著的对应 关系 ---卤代烃的化学反应损耗O3推测的直接依据
CFCs 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在低空的对流层中不易 分解,俟上升至平流层促使CFCs释出氯(强还原 剂),与平流层中臭氧(强氧化剂)作用
۞ CO2
来源: 消耗:
变化
时间变化:日变化 空间变化:不同栖境 趋势变化:
Keeling Curve
Growth Rates
3.5 3
2.5 2
1.5 1
0.5 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Year
CO2浓度的年增长率
特点: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 但几乎不吸 收太阳短波辐射
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破坏臭氧 层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 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大气中的水分PPT课件
露、霜形成的有利条件: 晴朗无风 地面干燥、深色 辐射能力强
露、霜的作用: 润物并缓解干旱 缓解降温
2、近地大气凝结物---雾 ---微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自然现象
据成因,可分成:
辐射雾
长波辐射、降温、饱和
厚度薄、有明显日变化、形成于半夜、
日出后消散;
形成有利条件:
晴朗夜晚、水汽充沛、微风、气层稳定、 特殊地形(下凹)更易形成
寒冷季节阻挡长波辐射,缓和降温;
提高散射辐射比例,提高一些经济作物的 质量;
减小昼夜温差、减弱太阳辐射、影响植物 的授粉、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繁殖生长和 病害发生
3、自由大气凝结物---云 (物理意义上,云与雾无本质区别)
自由大气中热力过程和动力过程的外观表现
动力过程:空气的上升运动
热力过程:绝热降温 --- 空气由不饱和变成 饱和 --- 水汽得以凝结
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尺 度转换相关理论与方法
单叶或单株植物的尺 度测定植被蒸散量
区域尺度的 蒸散量
与运用P-M模型计算的区域蒸散量进行对比研究
第三节 凝结和凝结物 一.水汽的凝结条件 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两个条件: 1、空气中水汽的饱和或过饱和 2、有一定的凝结核心
大气水汽饱和途径 f e10% 0 E
云体浓厚庞大,垂直发展极盛,远看很象耸 立的高山。
云顶由冰晶组成,有白色毛丝般光泽的丝缕 结构,常呈铁砧状或马鬃状。
农业气象-
农业气象-
“农业气象”在中国是一个新词,它具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为了增加产量、获得最佳品质而进行的各种人工控制或自然控制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选择作物品种(品系),利用温室栽培技术,使用化学药剂,实行轮作,精耕细作等。第二,是指与“农业气象”相关的科学,即“农业气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农业气象学是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气象学和环境保护学原理及方法来分析研究各类农业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异规律、热量和水分状况及其与作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防御自然灾害的途径和手段,并为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和时期内粮食、经济作物的合理布局和安排丰产计划服务。正因为如此,这就决定了该学科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既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史哲知识,又需要广博的综合性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深厚的生物学、物理学和信息学的功底。正是由于上述特点,使得该学科成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十分罕见的难度极大的交叉学科。事实证明,只有真正懂得如何从根本上认识问题,并且能够站在全球角度去看待当今世界问题,才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同样,只有把握住了根本,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标准,我们党才会不断焕发出蓬勃生机。
“农业气象学”的诞生及其研究范围,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过程(包括土壤生物的)宏观把握的一个重要层次。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除非人工设计,否则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也没
有什么东西总是朝着某一个确定的方向运动,这一切都无不显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植物的叶子往往要受光线的刺激才会伸展开来,许多植物要靠风来帮助授粉,而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大部分必须依赖阳光,我们不能因为光能对植物和动物起支配作用就忽视它的存在。虽然大气通常被称做“无形的自然”,但是事实表明: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它是伴随着宇宙进化而逐渐形成的,而那一刻就是大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后的时刻,大约24亿年前太阳形成,在40亿年前形成银河系……太阳的周期循环又恰好是50亿年左右。地球形成至今已有45亿年,那就意味着几乎有50亿年来,宇宙、大气、海洋、陆地都未曾发生过巨大变迁!当然,大家都熟悉这句话“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一)2024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候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分析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分管理等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报告旨在探究农业气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以期增加农户对气象信息的认识与利用。
正文:
一、农作物对气象因素的响应
1.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a. 温度对农作物萌发的影响
b.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速率的影响
c. 温度对农作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2. 光照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a. 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b. 光照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c. 光照对农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3. 湿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a. 湿度对农作物蒸腾作用的影响
b. 湿度对农作物病虫害传播的影响
c. 湿度对农作物生理适应性的影响
4. 降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a. 降水对土壤湿度的补给作用
b. 降水对农作物根系发育的影响
c. 降水对农作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5. 风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a. 风速对农作物蒸腾作用的影响
b. 风速对农作物灌溉水分分布的影响
c. 风速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影响
二、农田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
1. 常用的农田气象观测仪器
a. 温度计
b. 光照计
c. 湿度计
d. 降水量计
e. 风速风向仪
2. 农田气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a. 数据采集的方法与频率
b. 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
c. 数据分析的常用方法与技巧
三、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 气象预测与农作物种植调整
a. 天气预报对作物种植的指导
b. 气象数据对农作物生育期的调整
c. 气象灾害预警与减灾措施的应用
农业气象学ppt课件
………
20
§3 农业气象学的诞生与发展
● 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 中国近代农业气象学的发展 ● 中国现代农业气象学的发展 ● 国外农业气象学的主要进展 ● 未来农业气象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和学科发展任务 ● 农业气象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 《齐民要术》百度文库北魏) “伎儿鸟春来则种禾,秋去则种麦。”
—— 《宋本太平寰宇记》(宋)
23
● 农田小气候利用与改良技术 “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
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 宜稼。”
—— 《氾胜之书》(西汉)
24
●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
从农业气象学科考虑,植物及其生产过程 是一个作用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系统, 或可称之为“农业气象系统”。
实际上,农业气象系统的垂直尺度并不大。 系统的上边界距离地面最高不过20~30米左右, 下边界深入土壤中在30~50厘米以至几米上下。
13
机制
大
湍流输送
辐射输送
气
降水
量子俘获
植 扩散
转移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1、记载中国古代丰富的农业气象经验与 知识的古籍主要有:
《吕氏春秋》(战国) 《氾胜之书》(西汉) 《齐民要术》(北魏) 《农书》(宋、元) 《农政全书》(明) 《二十四节气》 • • • • • •
《农业气象学》课件
温度与农业
降水对土壤湿度、作物水分供应和农田灌溉有直接影响,适宜的降水分布对农业至关重要。
降水与农业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础,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对作物生长和品质有重要影响。
光照与农业
洪涝与防御
洪涝是指强降水引起的农田淹水、山洪暴发等灾害,会对作物造成机械损伤和淹死。防御措施包括修建排水设施、提高农田地势等。
《农业气象学》ppt课件
目 录
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农业气象学应用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农业气象学未来发展农业气象学案例分析
农业气象学概述
定义
农业气象学是一门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科学,它涉及到气象学、生物学、土壤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特点
农业气象学具有跨学科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它需要综合考虑气象、生物、土壤等多个因素,并且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谢谢聆听
详细描述
农业气候区划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各地区的农业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潜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
农业气候区划有助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包括气象观测、气候分析和区划指标确定等步骤,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总结词
农业气象学经典课件——天气和灾害性天气
农业气象学经典课件——天气和灾害性天气一、引言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观测、分析和预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天气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灾害性天气则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本课件将重点介绍天气和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1. 温度
温度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过
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例如,高温会导致作物水分蒸发过快,引发干旱;低温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理代谢,导致作物生长缓慢或受冻。
2. 降水
降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适宜的降水量和分布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水分,促进作物的生长;而干旱或过多的降水则会导致作物缺水或水浸,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光照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养分合成和生长速度;而光照不足则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4. 风速
适度的风速有利于作物的通风散热和光合作用,但过大的风速会对作物造成机
械损伤,破坏作物的结构和生长。
5.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饱和水蒸气含量之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高湿度会导致作物受病虫害的影响,降低作物的产量;低湿度则会导致作物水分蒸发过快,引发干旱。
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1. 干旱
干旱是指长时间缺乏降水或降水量明显不足的气候现象。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干旱还会引发水资源紧张、土壤侵蚀、草原退化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农业气象学之农业气象模式简介20024
2、按描述的内容分类 ●气象要素时空分布模式 ●作物生长发育模式 ●产量形成模式 ●光合作用模式 ●呼吸作用模式 ●同化物输送分配模式
………
3、按描述的对象和尺度分类 ● 内容比较单一的子模式 ● 内容比较复杂的模式系统
作物——天气模式 土壤——植物——大气模式 土壤——植物——大气模式实质上是一个 把描述各种关系、尺度不同的大大小小子模式 有机组合而成的农业气象模式系统。
二、气温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从谷子气象产量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来看(表3和表4), 8月下旬平均气温、8月平均气温与谷子气象产量相关最为 密切,均达0.05显著水平,是温度因子影响谷子产量的最 关键时期。
8月下旬平均气温与谷子气象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回 归方程为:
Yw1=129.81-6.90T1 (6)
F=5.64>F0.05 =4.08,通过信度0.05效果检验。从方程中 可以看出,这一时段平均气温每增加1℃,谷子产量减少 6.9公斤/亩。说明这一时段大同市的平均气温对谷子产量 影响较大。
● 用系统资料估算必要的参数; ● 调试程序; ● 检验模式对各种参数和因素的敏感性; ● 设计并进行模式试验,检查其结果; ●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模式; ● 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2、模型的应用
输入
天气数据 土壤数据 作物数据 管理措施
运行
农业气象 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副热带气候带 <回归线 - 33º之间>
它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下沉作用强烈,温度高、降水少。 地面植被缺乏而多沙漠。
年、日气温日较差大,夏天最高气温可达50℃, 冬季最低气温可至0℃。
干燥大陆型冷温带:350-500mm; 湿润大陆型冷温带:500-1000mm。
6.极地气候带 <在北半球大陆上处于极圈以北的范围内>
在北半球大陆上处于极圈以北的范围内; 在南半球45-50ºS以南的地区。
最热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下 平均温度不足0℃为冻原气候 0-10℃可生长苔原植物,称为苔原气候。
大气以外,未经减弱的太阳辐射,称为天文辐射。 <太阳高度角、白昼长短、日地距离>
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
1.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增高而逐渐减少。
2.在北半球夏的半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在20-30°N, 由此向北向南逐渐减少。<极地的太阳辐射总量约为赤道的83%>
3.在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在赤道,由此向北, 随纬度升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迅速减少,北极为零。
极圈以内,夏日整日有光照(极昼),冬日却整日不见光(极夜)。
二、气候型
气候型:低于气候带的第二级气候分类单位, 根据气候特征所划分的类型
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高山气候和高原气候 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
1.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Δ海洋性气候:岛屿或临近海洋的地区,由于受海洋特别是来自海洋上的 暖湿气流的影响,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气候。
最热月平均气温:20-28℃以上; 平均年较差约为 15℃左右 气温日较差:夏季12℃以上;冬季8℃以上 年降水量约为350-900mm<越向东或低纬度Fra Baidu bibliotek雨量减少>
Δ大陆东岸冬季平均气温约为10℃,天气变化频繁。 夏季气温在25-30℃,盛夏可达32℃以上。 年降水量在600-1500mm之间,夏雨多于冬雨
第二节 气候带与气候型
一、气候带
气候带:环绕地球呈纬向带状分布的气候分类单位。 最基本的气候因素为太阳辐射
赤道气候带 热带气候带 副热带气候带 暖温带气候带 冷温带气候带 极地气候带
1.赤道气候带 <10ºS - 10ºN之间>
终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终年皆夏
年平均温度:25-30℃; 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 年降水量:2000mm以上,有些地方可达10000mm以上;
5.冷温带气候带 <45º - 66.5º之间>
大陆西部海岸:受向岸西风和暖洋流的影响,气候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 < 夏天不热、冬天温和、气温年较差小 >
大陆东部海岸:冬季受干冷的离岸风影响,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特点。 < 夏天炎热、冬季严寒、气温年、日较差大 >
夏季七月平均温度可在25℃以上,月平均最高达26-32℃; 冬季平均温度多在0℃以下。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温低于秋温,温度变化和缓。 气温的年、日较差较小,最热月在8月,最低月在2月。 降水丰富,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云雾较多、日照较少。
降水多是对流性的雷阵雨,出现时间多在午后至子夜。
在赤道气候带内,终年皆可生长各种植物。 <乔木、灌木、匍匐植物、攀登植物、寄生植物>
2.热带气候带 <10º - 回归线之间>
温度接近赤道气候带,气候年、日较差大于赤道气候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30℃以上; 最冷月平均气温:20℃左右; 年降水量:1000-1500mm; 一年可划分为两个季节:多雨的热节(雨季)、少雨的冷季(旱季)
4.在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差异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纬度越高,差异越显著。
5.同一纬度上,无论日总量、季总量、年总量都相同。
二、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因素 <高低纬度之间:热量、水汽的交换> ◊在气候的形成中,辐射因素的影响变小。
◊大气环流性质不同 → 纬度、海拔高度相似的地区带来截然不同的气候 里斯本:38º43`N、海拔高度,95m,一月平均温度,10.8度 大连:38º54`N、海拔高度,97m,一月平均温度,-4.2度
第七章 气候与农业气候
■ 气候的形成 ■ 气候带、气候型 ■ 中国气候、农业气候 ■ 农业小气候
气候的概念
气候:某一地区多年的大气(统计)状态。 气候要素(温度、降水)的平均值或统计量
第一节 气候形成因素
一、太阳辐射 二、大气环流 三、下垫面 四、人类活动
一、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大气、陆地和海洋的主要能量来源, 也是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基本动力。
三、下垫面
1.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Δ海陆热特性不同,使温度分布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Δ海陆上空的水汽含量和降水状况发生变化。 Δ海上风速大于大陆。
2.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大规模海水的水平运动。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Δ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作用 Δ大陆东、西岸气温与降水的差异
北半球,低纬度洋流呈反气旋型,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 高纬度洋流呈气旋型,东部为暖流,西部为寒流。
空气与暖流接触时,有热量、水汽向上输送。 空气与寒流接触时,增加气层的稳定度。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Δ地形本身对气候的影响 盆地:气候趋于严寒酷热 高山:使气候趋于和缓
Δ地形对邻近地区的影响 高大的山脉、高原 – 气流的分界线,阻滞北来的冷空气和南来的暖空气
秦岭:山南 汉中,一月平均气温2.0度 山北 西安,一月平均气温-1.3度
四、人类活动
1.植被 滥伐森林、盲目开荒
2.灌溉 灌溉:可使土壤湿润,改变土壤热特性。 <土壤温度、气温日较差减小; 增加空气湿度,风沙减少>
3.海水污染 石油泄漏、排入大量工业废油
4.大气污染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氯烃等
空气十分干燥;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
在沙漠气候条件下,植物生态变化大,储水组织和根系发达、 或改变形态减少蒸腾 或缩短生育期
4.暖温带气候带 <33º - 44º之间>
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具有副热带气候的特点; 冬季:盛行西风控制下,气旋过境频繁,具有冷温带气候特点。 Δ大陆西岸最冷月平均气温:5-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