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20年代戏剧
20年代的戏剧创作成就教学课件
丁西林(1893-1974)中国剧作家、物 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江 苏泰兴人。1923年发表处女作《一只马 蜂》。抗战开始后,随研究所西迁昆明。 1940年到香港。香港沦陷后,携眷逃出, 在广州遭汪伪软禁。抗战胜利后,于 1947年初辞去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赴 山东大学任教。1948年曾去台湾大学任 理学院院长职务5个月。9月仍回山东大 学执教。1949年9月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1974年4月4日逝世。
《三块钱国币》剧照1939年
《妙峰山》:
“土洋结合”而又不伦不类的“王 老虎”形象,寄寓了作家的理想;将中 国传统的侠义性格与英国式的豁达、幽 默的绅士风度相结合,以建立现代中国 人的新风范。妙峰山是作家理想中“现 代中国”的雏形与象征。这反映了“抗 战”与“建国”并提的社会思潮。
丁氏“幽默喜剧”的特色:
后期剧作在写实中渗透较多的 浪漫色彩:剧情带有传奇性,追求 主观抒情和诗意诗境,戏剧结构散 文化,创造了话剧加唱的形式。实 质上更近于抒情写意剧。
田汉戏剧创作的特点:
思想内容上——感应着时代思想解 放与个性解放的节拍
1.关注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
2.着力表现人们面对现实的苦闷、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
《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创作动机:“借古人的骸骨来,另 行吹嘘些生命进去”,与“妇女解 放”的时代主题相契合。
20年代戏剧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一节
早期话剧创作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晚清的戏曲改良运动
陈独秀
1904年9月,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 中国第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戏剧刊物 《二十世纪大舞台》。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文明戏: 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排演 《茶花女》第三幕; 1907排演了根据林译小说 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 录》。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三四十年代的剧作《回春之曲》: 从知识青年恋爱生活的角度,反 映抗日救亡的主题。爱国与爱情两条 线索有机结合。高维汉、梅娘等人物 性格鲜明。剧情构思带传奇性。穿插 歌曲,抒情气氛浓郁。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丽人行》:
全景式地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的 社会生活。三条线索有机地纳入整 体艺术构思之中。结构形式借鉴中 国戏曲经验,分场不分幕。多场式 结构,条理清晰。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 《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创作动机:“借古人的骸骨来,另 行吹嘘些生命进去”,与“妇女解 放”的时代主题相契合。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历史翻案剧:
熊佛西:《兰芝与仲卿》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欧阳予倩:《潘金莲》
以现代观念重新诠释历史,传 说,赋予剧中人物的以现代人 的观念。
二十年代戏剧
田汉剧作特征
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反帝反封建的 政治倾向,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交叉运用中 透出的热烈而悲凉的艺术情调,构成了田汉 本时期剧作的基本特征。 田汉剧作注重语言的艺术,对现代戏剧语 言的创立具有独特的贡献。剧中人物常有长 篇的独白,或叙事,或抒情,而且这些语言 的风格又是华丽的,无论是排比,还是比喻 和联想,都写得绚丽多姿。
因而其创作显示出追求“趣味”的喜剧色彩。 熊佛西最重要的喜剧作品多为寓言性喜剧。 如代表作《蟋蟀》,熔铸了作者对历史、现 实和未来的哲理性概括。 熊佛西的喜剧由简约的格局、怪诞的色彩、 象征的运用、哲理的概括而形成了独特的寓 言喜剧的艺术风格,为戏剧的现代化和民主 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丁西林的幽默喜剧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喜剧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他以高雅的情趣和机智的幽默,创造了一种 在现代话剧史上独具一格的现代世态幽默喜 剧。因此,丁西林被冠以独幕剧圣手、中国 的莫里哀等称号。《一只马蜂》《压迫》是 他的代表作。
丁西林喜剧特色
一是不表现“问题”,而是以喜剧家的直觉,去 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 他的喜剧特征在“机智”二字。“欺骗”是他的喜剧 观念和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如《一只马蜂》《压 迫》。在抗日期间创作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二是戏剧冲突往往不是出自阶级矛盾,而是来自 朋友、夫妻、母子之间在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上的分 歧。 三是戏剧结构上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将剧 中人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三人组成,但不是三足 鼎立,而是二元对衬或对峙,第三者起着平衡和制造 矛盾、解决矛盾的作用。 四是语言多是机智幽默的警句,对话简练、机智、 含蓄,合乎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和心理状态。
125778-专升本插班生考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2019年招收本科插班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
本大纲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插班生专门编写,作为考试命题的依据。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通过该课的学习和考试,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现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考查考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考试知识点
上册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新文学社团流派。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了解20年代小说的发展状况;了解叶绍钧、许地山的小说代表作;掌握郁达夫小说代表作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
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掌握鲁迅小说代表作的内容和艺术特色、鲁迅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第四章:20年代新诗
了解20年代新诗的发展状况;掌握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第五章:20年代戏剧
了解田汉的戏剧创作。
第六章:20年代散文
了解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了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
了解丁玲的小说创作;掌握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及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的代表作品。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
掌握老舍《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年代小说(三)
掌握茅盾《子夜》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及艺术特色。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
掌握巴金《激流三部曲》的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及艺术特色。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
掌握沈从文《边城》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及艺术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
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
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
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
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
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
文学理论联系紧密。(五)学时分配安排
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曹禺与中国现代戏剧
5、《家》
既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又有独特的创造性。以觉新、瑞 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作为剧本的主要线索。以扣 人心弦的沉挚的控诉见长。 剧本着力塑造了觉新的形象以及瑞珏、梅、鸣凤这些 优美的女性形象。而瑞珏是最富魅力的主角。 抒情风格情思凄婉、缠绵悱恻,又潜动着一脉春温。
曹禺悲剧的艺术风格
特点:现实性增强,戏剧节奏与戏剧冲 突也趋向舒缓与淡化 (生活化的戏剧)
第三阶段:从《明朗的天》到 《王昭君》(建国后)
特点: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思想性增 强,艺术性有所下降
(三)、代表剧作
1、《雷雨》 《雷雨》是中国现代
话剧成熟的标志。剧
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
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开了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 葛。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萍、 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 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缘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 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不断发展的悲剧观 。 从自己的创作个性出发,有机地吸收西方戏剧 艺术与民族古典文学营养,形成了个人的创作风 格。 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浓郁抒情性的悲剧形象。 处理戏剧冲突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 戏剧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和抒情性。
曹禺戏剧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
集中深刻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人”的 主题。
4、《北京人》
20年代戏剧
三四十年代的剧作《回春之曲》:
从知识青年恋爱生活的角度,反映抗 日救亡的主题。爱国与爱情两条线索有机 结合。高维汉、梅娘等人物性格鲜明。剧 情构思带传奇性。穿插歌曲,抒情气氛浓 郁。
《丽人行》:
全景式地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的社 会生活。三条线索有机地纳入整体艺 术构思之中。结构形式借鉴中国戏曲 经验,分场不分幕。多场式结构,条 理清晰。
唯有天津南开新剧团坚持严肃的艺 术态度。
文明戏的特点:
以写实的对话、动作替代传统戏曲的唱 念做工,采用幕表制演出,并衍生出定 型化的角色分配制,配以宣传鼓动的演 说,令人耳目一新,但与成熟的话剧还 有较大的差距。
早期话剧的变革:
1917至1918年,《新青年》发动“旧 剧评议”。
钱玄同、周作人、傅斯年、刘半侬、 欧阳予倩等的态度主张。
1924年洪深改编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作了示范性的努力 ,成为一次“经典性的演出”。
胡 适:《终身大事》(1919年)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 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亚梅留 学归来,自主选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 生。田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字 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母离屋吃饭 ,留下字条出走。留言说“这是孩儿的终身 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 生的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
陈大悲:《幽兰女士》
从一个家庭着眼来分析社会问题,剧本 涉及到了反对封建婚姻、“新”派的堕落 、官僚家庭的丑恶、劳工的苦楚等一系列 问题,但剧本把解决问题的关键归结到了 人性、天良的发现、人的道德的完善上, 这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息息相关。
第八章 二十年代戏剧
第八章20年代的戏剧
二十年代戏剧概况
20世纪初,梁启超(1873-1929)首先倡导戏剧的改革,他从伏尔泰戏剧对法国社会的影响,认为戏剧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率先提出了以戏剧改造社会的观点。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族进步思想的文化人(无涯生、陈独秀等),也对传统戏曲的腐败表示强烈不满,斥
之为“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要求舞台剧“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以体现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陈独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
现代戏剧的改革势在必然。
但是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并不具备改革的因素,推动中国戏剧改革的形式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话剧。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样式,最早(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
中国人的演出话剧,首先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而后才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早期上演的剧目有《官场
丑史》《六君子》《张文祥刺马》等。
可以说,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和新发展,话剧的崛起是重要的标志和代表之一。
1、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或“新剧”,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名称。“文明戏”是辛亥革命前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新样式。
“文明新戏”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6月,借东京本乡座剧院演出林纾、魏易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这是国人首次创作并演出的话剧,作为最早的文明戏,它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文明戏”1910年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地,后扩展到北京、天津一带。它的表演,起初依据剧本演出,后来大多仅凭幕表,由演员即兴发挥。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前后),文明戏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日趋衰落。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20年代戏剧、散文
以后,在田汉的主持下, 以后,在田汉的主持下,在南国社的基础上创 立了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学院。这样, 立了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学院。这样,爱 美剧的演出中心, 美剧的演出中心,就逐渐转到了这些戏剧专业 学校学生实习性的演出上来。 学校学生实习性的演出上来。 学生业余演剧活动的兴起,反对戏剧商业化。 学生业余演剧活动的兴起,反对戏剧商业化。
三、“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爱美剧”
( 一 ) 在移植模范西方戏剧中失败引发的戏剧本 土化思考 《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的失败。 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的失败。 上海民众戏剧社” 茅盾、 陈大悲等、 “ 上海民众戏剧社 ” ( 茅盾 、 陈大悲等 、 创刊了《戏剧》月刊) 戏剧协社” 创刊了《 戏剧》月刊)和“ 戏剧协社 ” (应云 欧阳予倩等) 的实践。 卫 、 欧阳予倩等 ) 的实践 。 倡导写实主义的戏 剧观念, 强调戏剧反映时代, 剧观念 , 强调戏剧反映时代 , 担负社会启蒙的 教育任务,形成了社会问题剧的热潮。 教育任务,形成了社会问题剧的热潮。
(二)“爱美剧” 爱美剧”
在职业剧团摸索前路的同时,这时出现了“ 在职业剧团摸索前路的同时,这时出现了“爱 美剧”也即“业余剧” Amateur) 号召“ 美剧”也即“业余剧”(Amateur),号召“以 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 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 在其背景下,20年代初 年代初, 在其背景下,20年代初,学生业余演话剧出现 了一个高潮,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 了一个高潮,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燕京女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燕京女校、 交通大学、民国大学、 交通大学、民国大学、师范大学等纷纷成立业 余剧社,每逢校庆、纪念日、游艺会、 余剧社,每逢校庆、纪念日、游艺会、募捐赈 灾都举行演出,吸引了广大学生和戏剧爱好者。 灾都举行演出,吸引了广大学生和戏剧爱好者。
第八章第三节20世纪戏剧
埃德施米特在他的表现主义宣言《创作中 的表现主义》中还宣称:艺术家首先应该 去经历一切,然后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 体验,体验的结果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 情经久不衰,并无限扩张,包容一切。艺 术家就是要以这种激情来表现事物的幻象。 所谓幻象,就是事物的更深一层形象,亦 即事物纯粹的真实。
幻象
表现主义强调的“幻象”包含着幻想、体验、探 索等主观的、个人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激活内在 的精神,摆脱传统的语言模式与价值观的桎梏, 利用一切来自现代文明的象征符号,创造一个幻 觉的世界以及全新的语言和视觉艺术形式,从而 表现最深层的个性与内在精神。
兴起于二战前夕的法国,战争时期得到广 泛发展,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
萨特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日记体小说《恶 心》(1938)
洛根丁Antoine Roquentin是一个意识 到荒诞的人。他认为,一切存在物 都是偶然的,人生是偶然的、无所 谓的、没有必然的根据的,这才是 世界的本来面目。 “当你意识到这 一点,你的心就会翻腾起来,就会飘 荡起来,你就会呕吐,这就是‘恶心 ’。”
“舞台把观众卷入故事之中”,“消耗了观 众的能动性”
“已经堕落为资产阶级麻醉品买卖的一个分 支”
叙事剧按题材可分三类
“教育剧”:早期创作中用来鼓动宣传目的的作 品,大多缺乏情节,长于说理,人物有概念化倾 向,如《母亲》。
“寓意剧”:以比喻为特色,作者以充分的想象 来描述人物的思想,摆脱了环境、时间的束缚, 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多利用他民族文学中的素材 对现实中的种种关系进行哲理性概括,如《高加 索灰阑记》、《四川好人》。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20年代戏剧与30年代思潮
戏剧基本知识
•概念
戏剧是以演员为中心, 在观众面前演出的综合性 艺术。
•戏剧的分类
– 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 悲剧、喜剧和正剧; – 按表演形式可分为: 话剧、歌剧、舞剧、 诗剧、广播剧、电视 剧等; – 按作品题材可分为: 现代剧、历史剧、儿 童剧等; – 按容量大小和结构形 式可分为:多幕剧和 独幕剧。
2、其次是提出与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 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第四堵墙"理论。
“第四堵墙”理论:由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戏剧家 创造的所谓"第四堵墙"的理论,强调再现人生 的真相,自然的生活的原态:"舞台上的生活, 正如你透过一垛墙壁看到人家屋里那样",因 此戏剧的最高目的是创造充满真实生命的"舞 台的幻觉":舞台美术(包括布景、灯光、化装 等)追求逼真的、生活化的效果,演员的表演 要求生活在舞台创造的特定情境中,不与观众 进行感情交流,追求像生活片断那样自然。由 此而创造出了以后在中国话剧界产生了深远影 响的"剧场戏剧"的创作与表演模式。
(三)话剧艺术的现代化--小剧场运动与新的戏 剧理论和表演体制的建立。 涵义:所谓"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 "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 荷兰、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 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 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 戏剧革新运动,它揭开了西方(与日本)现代戏 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剧文学、导演、 表演、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现代文学史课件:11第六章20年代戏剧
这就表明,他们所要创造的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
曲的,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
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
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新戏”。
Your company slogan
20年代戏剧概述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 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 进化团”,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打着“ 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东亚风云》 、《新茶花》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
Your company slogan
20年代戏剧概述
“家庭剧”的演出“创造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中上家庭的老爷、太太、姨太太、少爷、少奶奶、 丫头、男女佣人;妓女、流氓、巡捕;买办、小商 人、摊贩、城市贫民——卖花的、倒马桶的、扫街的;三教九 流人物——和尚、道士、医生、卜卦算命的、三姑六婆;男女 学生、私塾的先生等等”;这“就把新剧从只注重言论的类似 活 报式化妆演讲式的表演,引到了反映日常生活,刻画人物,这 是一个进步。这样就把新剧作为一个新型的剧种肯定下来了”
然不能一定是,但我们至少可以说一句:当看戏是消 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 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 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
Your company slogan
20年代戏剧概述
第七章 20年代的戏剧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陆镜若等在日本成立了春柳社, 这被看作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随后,由春柳社组织演出的《茶花女》 第三幕和根据林纾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被看作是中国近现代 第一次演出的完整的话剧。从此,中国现代话剧开始了自己的历史。春柳社的成立, 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正式发端。 早期的话剧,因为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别于“旧戏”,看了让人“耳目一新”,所以被 称为“新剧”,“文明戏”,或“爱美剧”。“文明戏”的称呼是由妇女观众命名的, “她们认为,没有吹打的结婚称文明结婚,那么,没有吹打的戏剧就改称文明戏。” (《话剧创始期回忆录》)现代著名的戏剧家洪深认为话剧“是从欧美日本等文明国 家介绍来的,”才称为“文明戏”,“‘文明’,两个字,总是有恭维的意思。” (洪深《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五四”以后,更多的是使用“新剧”、“爱美 剧”(Amateur ,业余爱好者)一词。1928年,“文明戏”、“新剧”或“爱美剧” 才正式命名为“话剧”。
第七讲:20年代戏剧
四、郭沫若、田汉、丁西林的创作
郭沫若的戏剧创作:《湘累》、《三个叛逆的女 性》,充溢着强烈的五四时代追求人的尊严和反封 建礼教与专制的精神,富有浓郁的诗意,属于浪漫 主义的戏剧作品。 “三个叛逆的女性”:指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代表作 《卓文君》、《王昭君》、《聂嫈》中的三个主要 女性形象。郭沫若歌颂了她们的个性和勇气,在她 们身上灌注了五四时期追求人的尊严、反封建礼教 与专制的精神,表达了五卅惨案中所表现出的悲壮 情绪,契合了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时代要求。
新浪漫主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以现 代非理性哲学为美学基础、与传统写实主义想 对抗的多种现代主义流派,如象征主义、表现 主义、唯美主义、未来主义精神分析主义等。
对田汉戏剧创作的评价:
思想内容上:感应时代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节拍 (一方面是无情的揭露传统势力的恶行;另一方面是 着力表现人面对黑暗现实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 明的追求。)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相辉映。 把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起来,是其戏 剧成熟的标志之一。
(三)进化团的“天知派新戏” 1910年底,任天知发起,聚集汪仲贤、欧阳予倩、 陈大悲等人组成了“进化团”,这是第一个职业性 的新剧团体,1912年解体。 天知新戏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和演出 模式,一方面,他们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 首任,突出演戏的教化功能。出现了“言论派小 生”,直接面对观众演讲;另一方面,强调演员即 兴表现,他们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提纲,演员要 现场发挥。
第8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曹禺与《雷雨》《日出》
第8讲中国现代文学
——三十年代戏剧代表:曹禺与《雷雨》、《日出》
一、30年代戏剧
(一)、30年代戏剧与20年代戏剧
1.20年代戏剧
春柳社,1910年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组建的“进化团”
1914年,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职业化”剧团新民社等所谓“甲寅中兴”。
它以职业化、商业性为特色。春柳社以演出社会剧为主(强调艺术性)(《茶花女》),
天知派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强调政治教化意义《血蓑衣》、《东亚风云》),新民社以
家庭商业剧演出为主(追求商业性《恶家庭》)。
一是“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
二是提倡现实主义,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当时人们每日的生活,描写普通平常人,打破大团圆结局模式,如实反映现实。力主建设“西洋式的
新剧”。因此,以《新青年》的“易卜生号”为开端,迅速形成了介绍外国戏剧理
论、翻译和改编外国戏剧创作的热潮。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问题——“爱美剧”(Amateur)(业余剧),强调非营业性质,追求艺术性的戏剧观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交通
大学等学校纷纷成立业余剧社,并在特定的场合、特殊的时间演出新剧。这即是所
谓的“中国小剧场运动”。由于小剧场运动十分重视剧本创作,因此培育了田汉、
丁西林等话剧文学作家。
20年代代表性剧作:《终身大事》(胡适),《幽兰女士》(陈大悲)、《泼妇》(欧阳予倩)、《道义之交》(蒲伯英),《赵阎王》(洪深),田汉的《名优之死》、《湖上
悲剧》、《苏州夜话》,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压迫》等。
2.30年代戏剧
现代文学第7章田汉与20年代戏剧
第1节 20年代戏剧文学发展 丁西林喜剧特点
不追求主题思想和明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侧重于发掘人 物性格、生活情态矛盾中内在的喜剧趣味;结构巧妙、语 言简洁,富有幽默感;创造了话剧史上独具一格的世态讽 刺喜剧。
『 一 只 马 蜂 』 剧 照
丁西林
《压迫》剧照
第2节 田汉(1898-1968)
一、田汉戏剧创作(略) 二、与20年代剧作 :
第2节 田汉(1898-1968)
三、《回春之曲》及其艺术特点
⑴情节富有传奇性,塑造了爱国青年高维汉和梅娘的
动人形象。 ⑵剧本把青年忠贞的爱情和民族解放的崇高爱国之情 结合起来,把主人公悲欢离合的遭遇和群众斗争的热 烈场面结合起来,开拓了抗日题材剧作新的境界。 ⑶剧本的抒情气氛浓郁,特别是几度穿插饱含深情的 歌曲,使得全剧的现实主题洋溢着诗情。
《回春之曲》伴奏队,1935
3.田汉20年代剧作特点: 第一,在主题上着力 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 实所产生的苦闷、思 索,讴歌一种人们对 黑暗现实强烈的反抗 精神。
《名优之死》剧照
第2节 田汉(1898-1968)
3.田汉20年代剧作特点:
第二,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交相辉映。 第三,抒情性与戏 剧性有机地结合。
《名优之死》剧照
第7章 田汉与20年代戏剧
第1节 20年代戏剧文学发展 第2节 田汉(1898-196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新的组织形式、表演体制、 演出方式,产生自己的剧作家与剧 本。 1922年1月上海民众剧社扩建为 新中华戏剧协会。
“爱美剧”: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商业化带来的弊端, 提出“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 译)”的口号,发展非职业化的戏剧运动。 北京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业余剧团。 1921年11月,北京学生业余剧团的联合 组织“北京实验剧社”成立。 “爱美剧”的特征:业余性、非营业性、 艺术性。
小剧场运动 1922年蒲伯英、陈大悲主持创办北 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 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 1925年余上沅等恢复了北京国立艺 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是第一个国 立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进入国家高 等教育,走向小剧场运动。
1923年,田汉组织的南国社成 立,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 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全 部演田汉创作的剧本。
在南国社基础上创立上海艺术大 学与南国艺术学院,“爱美剧”转 为实习性小剧场演出。 1919年宋春舫发表的《小剧院 的意义、由来及现状》,是我国第 一篇介绍倡导小剧院运动的文章, 以后《戏剧》上又有系统介绍,建 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系。
第四节 田汉、丁西林等 话剧文学开创者
一、中国现代话剧里的里程碑 ——胡适的《终身大事》
二是惊异西方艺人地位之高贵, 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 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 直与王公争衡”; 三是慨叹西方戏剧布景之逼真, “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 四是看重或夸张西方戏剧之社会 功能。以法国为例,说法德战争后, 法败,遂集巨款建戏馆,“盖以鼓 励国人奋勇报仇之志也”。
2、19世纪末西方侨民将西方戏 剧传入中国,1866在上海建兰心剧 院。
胡适的《终身大事》是独幕话 剧,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 卷3号,附有作者的序和跋。作者说 原是应朋友之约用英文写成,后译 成中文。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 一。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 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 走的故事。亚梅留学归来,自主选 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田 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 字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 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留言 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 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的 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
3、中国戏曲改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 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 正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当时, 一些戏曲界人士对古旧的剧目不足 以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甚为不满, 因此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 有了“时事新戏”。
二、文明新戏的产生——《黑奴吁天 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 所借鉴,但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是话 剧。 学生演剧,其中有些接近话剧,但 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 一般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 《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 的标志。
该剧表现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 神,在思想内容上很有现实性。
五幕剧《黑奴吁天录》描写黑奴哲 而治被主人转借他人。他替人发明了机 器后,受到原主人的嫉恨,因而被召回 深受虐待。他的妻子和孩子是另一家农 奴主的奴隶,由于主人要以奴隶抵债, 他们面临母子分离的悲惨命运。后来, 他们都逃跑出来,杀出重围,得以团聚。
1918年《新青年》4卷6期推出 “易卜生专号”,引发介绍外国戏 剧理论、翻译改编外国戏剧热潮。 不完全统计,1917至1924年间全国 26种报刊、4家出版社共出版、发表 翻译剧本170余部,涉及17个国家70 多位剧作家,各种戏剧流派涌入, 形成现代话剧多元创作局面。
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 美学生回国,1926年6月至9月曾在徐 志摩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创办《剧 刊》,提倡“国剧运动”,主张整理 利用旧戏形式去建立“中国新剧”。
1、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7年2月,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 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日本组织春 柳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 当时称为文明新戏。推崇日本新剧,以 研究和仿效新派演剧为己任。以对话和 动作演绎故事,舞台形象接近真实生活, 显示着已开始萌芽的中国前所未有的新 剧(话剧)的艺术形态。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现实主义 精神融为一炉是田汉20年代艺术的 一大特色。 3、人物塑造上,创造了艺术家 形象系列。
(三)《获虎之夜》简析 《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代表作, 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 是第一次“接触了婚姻与阶级这一 社会问题。” 内容简介:
富裕猎户魏福生的女儿莲姑和寄居在自 己家中的表兄黄大傻自幼相爱。然而,由于 黄大傻的父母早亡,家境败落,莲姑的父亲 魏福生嫌贫爱富,不同意女儿与黄大傻相恋, 并将女儿许配给地主陈家。黄大傻知道莲姑 要出嫁的消息,非常伤心。因为思念莲姑, 白天见不到,黄大傻晚上就到魏家附近山上 遥望莲姑房间的灯光,聊以自慰,不想误中 打虎的抬枪,受了重伤。黄大傻被抬到魏家 后,莲姑悲痛万分,要求当夜看护大傻一夜; 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并称莲姑已是陈家的人。 莲姑与父亲矛盾激化,大傻见自己与莲姑的 婚姻无望,于是以猎刀自刺而死。
19世纪末,随着中国沿海口岸的 对外开放,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外国 侨民涌入中国,上海成为他们主要 的聚集地。在此,他们演出一些西 方戏剧以自娱。
1866年,侨民在上海建立了第一 座西式剧院──兰心大剧院,它由 外国人经营,定期演出业余剧团 ADC编演的戏剧。 一些曾留学国外,或对西方戏剧感 兴趣的中国人,时常出入于兰心大 剧院,他们有幸在中国本土观看西 洋戏剧,逐渐对这种新鲜的艺术样 式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 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 节的整体性。 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 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 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 面追求剧场效果。
新剧的倡导者之一欧阳予倩曾经回 忆: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 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 主而痛心低泣,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 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扮 演先生的演员不得不挥舞文明棍,把两 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 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 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学的未能 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易漱渝 安娥
林维忠
(一)田汉戏剧的主要内容: 1、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 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的主题,将现 实关怀与“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 《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话》《古潭的声 音》 2、表现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 (摧残、扭曲),更具社会批判性且越来越 强烈。《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
(二)早期创作的艺术特征 1、具有鲜明的关注社会人生的 现实主义精神。 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并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对社会问题 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着力表 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2、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以及 感伤、悲凉的艺术格调 剧情带有传奇性。 戏剧结构散文化,“重象征,重哲 理,重(主观)抒情” 。 注重语言的艺术。剧中人物常有长 篇的独白,或叙事,或抒情,而且这些 语言的风格又是华丽的,无论是排比还 是比喻与联想,都写得绚丽多姿。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 运动”的倡导
1921年9月民众剧社成立,是 “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 创办《戏剧》月刊,这也是以新的形式 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 上海戏剧协社随后成立,是中 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新话剧团体和戏剧刊物的出现, 标志话剧建设从理论倡导进入建设 与实践的阶段: 提出系统的戏剧观念,强调戏 剧反映时代、人生,负担社会教育 的启蒙任务,“艺术上的功利主 义”,“写实的社会剧”,“民众 的戏剧”,又提出“高尚的和通俗 的”艺术要求。
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 背景下产生的,剧情比较简单。但 反封建的主题鲜明,被公认为明显 受易卜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 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 意义。
二、田汉(1898—1968)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创 造社代表剧作家。 多产作家,仅20年代就创作了 20多部话剧(5部多幕剧外,均为独 幕剧)。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 新剧的提倡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式话剧的提 倡,是以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 的——批评旧剧的封建内容,抨击 “大团圆”结局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倾 向;要求戏剧成为改善人生的工具, 要求戏剧如实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旧剧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出路只有建 设西式新剧。
1916年宋春舫在北京大学文 科开设“欧洲戏剧”,是西洋戏 剧作为一门科学正式进入中国高 等学校讲坛的开始。
2、《茶花女》演出成功 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 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 的第三幕 ,获得东京中外人士之称 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 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没 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 可以说,已是话剧了。
3、《茶花女》的演出成功,鼓 舞了春柳社诸人的士气。不久,又 演出了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 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 《黑奴吁天录》。
1914年是中国旧历甲寅年,故 被称为“甲寅中兴”。 文明新戏自诞生以来的教化功 能淡化,职业化和商业化成为其主 要特色,突出戏剧的娱乐性与表现 性,题材倾向于世俗生活,欣赏趣 味迁就于市民阶层。
四、文明戏的衰落 1、思想的贫乏 文明戏在繁荣后,隐藏着深重的危 机。看似从业人员增多,但鱼龙混杂。 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 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 最终失去了观众。后来的家庭戏,一 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表现男女私情 (如《雌老虎》、《贪色报》等)也 搬上舞台,遭到观众厌弃,走向末路。
百度文库
三、文明戏的兴盛——家庭剧的泛滥
1、1910年底任天知发起,汪仲贤、 欧阳予倩、陈大悲等组织“ 进化团”, 是第一个职业性新剧团体,把戏剧的 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也创立了中国 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和演出模式。
2、 “甲寅中兴” 乘革命浪潮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 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 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的黑 暗、腐败、贫困、虚弱。受革命鼓舞的从事 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 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手段;有 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一些商人见 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 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新剧目也纷纷出台, 文明戏兴盛。
五、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 在文明戏误入歧途,职业演出 衰落之际,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 军突起。天津南开中学和北京清华 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开始引 起社会注目。
中国话剧最早的完善的创作剧 本是南开话剧团1918年创作并演出 的《新村正》。
《新村正》全剧共五幕,是一部 有时代感的写实剧。
剧本以辛亥革命后天津郊区 一个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劣绅吴某 欺压群众,李壮图起来与之作激烈 斗争,而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第八章 戏剧
(1917-1927年)
第一节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 的萌芽与诞生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 新剧的提倡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的倡导 第四节 田汉、丁西林等 话剧文学开创者
第一节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 的萌芽与诞生
一、文明新戏产生的背景
1、最早接触西方戏剧的中国人 是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他们或 由于外交礼仪,或出于好奇,观看 了西方戏剧的演出。 他们对西方戏剧感到新奇,而最 令他们感兴趣的: 一是西洋剧院建筑之华美,其 “规模壮阔逾于王宫”;
2、幕表制的局限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 的贫乏外,还有演出的粗疏。 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 表制的方式,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 演出组织者只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 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 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 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 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 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就全凭临 场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