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20年代戏剧

合集下载

20年代的戏剧

20年代的戏剧

田汉早期戏剧的特色
1、注重语言的艺术。剧中人物常有长篇的独白,或叙事,或 抒情,而且这些语言的风格又是华丽的,无论是排比还是比 喻与联想,都写得绚丽多姿。 2、具有一种唯美主义的倾向,对现代戏剧语言的创立具有独 特的贡献
丁西林的喜剧
一、丁西林在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出色的剧作家。杰出 的物理学家。在他身上体现了科学与艺术思维的相反相成。 二、丁西林喜剧的特点: 1、创作出发点不是社会、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也不以惩恶扬善的伦 理 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 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他的喜剧特征在“机智”二字。“欺骗”是他的喜 剧观 念和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处女作《一只马蜂》。另一个主要代表作《压迫》 在抗日期间创作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2、丁西林剧中产生冲突的往往并不是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 而是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态度径庭的朋友、夫妻、母子等亲密的关系。 3、戏剧结构上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将剧中人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 由 三人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对衬或对峙,第三者起着结构的作用, 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契机。 4、丁西林的喜剧艺术以语言著称,他的剧本里常有充满机智幽默的警句。
田汉的戏剧
一、田汉的早期剧作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剧作家、诗人 。仅在20年代 就创作了20多部话剧。1921年,与郭沬若、成仿吾等组织创 造社,倡导文学。与郭沫若、宗白华一起出版三人的通信集 《草叶集》。南国戏剧运动的领导者。 二、田汉戏剧的主要内容: 1、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 人生”的主题。受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将现实的关怀 与“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 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 2、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残、扭曲)。更具社会 批判性且越来越强烈。《咖啡店之一夜》是激越的控诉。独 幕话剧《获虎之夜》是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 。

20年代戏剧

20年代戏剧

• 三十年代初的“爱美剧”倡导与“小剧场运动” • 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后来风行于英 德荷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 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揭开了西方(与日本)现代戏剧的帐幕, 在戏剧观念、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 宋春舫1919年《小剧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 • 陈大悲《爱美的戏剧》长文 •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成果:一、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 体制,核心是以导演(“舞台监督”)制取代“明星制”,以导 演为中心;二、提出与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 体系和模式,即“第四堵墙”理论,强调生活的原态。 • 1924年洪深改编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作了示范性的努力, 成为一次“经典性的演出”。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1、以一个戏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 中的戏剧因素,结构成为具有“喜剧趣 味”的剧作。
2、讲究戏剧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 用“二元三人”的模式。出其不意的结 局造成极大的喜剧效果。
3、机智俏皮的戏剧语言。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二元三人模式: 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 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 对称对峙格局,第三者则起着结构性的 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 某种契机。
1917至1918年,《新青年》发动 “旧剧评议”。
钱玄同、周作人、傅斯年、刘半 侬、欧阳予倩等的态度主张。 外国戏剧理论与创作的翻译、改 编,“易卜生专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 本时期被翻译介绍到国内的西方剧作: • 剧作家: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泰 戈尔、王尔德、高尔斯华绥、斯特林堡、 其他被译介的剧作家等1917梅特林克、霍普特曼、契诃夫、安特莱夫、 1924 果戈理、托尔斯泰、席勒、莫里哀 •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象征派、 未来派、表现派、唯美派、新浪漫派

二十年代戏剧

二十年代戏剧

• “社会问题剧”:早期话剧的成果(“五 四”时期) 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创作 《终身大事》,开“社会问题剧”之先。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作品, 拉开了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序幕。 陈大悲的《幽兰女士》从一个家庭着眼来 分析社会问题。 欧阳予倩在剧作中,首创中国轻松喜剧形 式,《泼妇》。
洪深及其代表作
洪深(1894-1955),号伯俊,江苏武进 人,为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事业的进步做出 了重要贡献。 《赵阎王》是洪深早期的代表作。 “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 《青龙潭》完成于1931年至1932年,是洪深 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其中,尤以《五奎桥》 最为成功。
丁西林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 巽甫,1893年生于江苏泰兴。10年考入上海 南洋公学,14年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 19年任教北大,27年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 所所长。建国后,丁西林任文化部副部长, 对外友协副会长等职,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 上出色的剧作家,也是杰出的物理学家。
田汉(1898-1968)
田汉剧作内容
一是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 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的主题。受西 方“唯美主义”的影响,将现实的关怀与 “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梵峨嶙与蔷 薇》《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 剧》《古潭的声音》。 二是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 残、扭曲),具有社会批判性且越来越强烈。 《咖啡店之一夜》是激越的控诉。独幕话剧 《获虎之夜》是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 。
欧阳予倩的讽刺喜剧
欧阳予倩(1889—1962),湖南浏阳县 人,集编、导、演于一身。早期剧作多表现 为社会问题剧,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为题 材,反映现实社会问题。代表作《泼妇》 《回家以后》。不同于丁西林的幽默喜剧, 欧阳予倩的独幕喜剧是尖锐、泼辣的讽刺喜 剧。

10二十年代戏剧

10二十年代戏剧

以描写中上层知识分子和市民生活趣味见长。 常以委婉的笔法பைடு நூலகம்笑知识分子和市民生活中
的落后和虚伪。 语言幽默俏皮,结构巧妙。
《一只马蜂》、《压迫》
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1、以一个戏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戏剧 因素,结构成为具有“喜剧趣味”的剧作。
2、讲究戏剧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 三人”的模式。出其不意的结局造成极大的喜 剧效果。
早期剧作《获虎之夜》: 独幕剧。1924年连载于《南国》半月刊。
富农女儿莲姑和流浪儿黄大傻的恋爱悲剧。 《名优之死》:
通过揭示刘凤仙受引诱以至 堕落的过程,告诫青年人不 要在龌龊的社会大染缸中。
早期戏剧特色: 富有诗意。语言偏于华丽,意象奇特,比喻
联想奇异。
从1929年开始,田汉在从事文艺运动的同 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4月,发表了万余字 的《我们的自己的批判》,宣告向无产阶级转 向。
1923年,洪深加入,建立了严格的导演制 和排演制,摆脱了长期以来在台上说教的方式, 重视艺术的感染力量。
二十年代中后期戏剧创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文人感到压抑和愤懑, 五四运动经过了早期激情的呐喊,到这时只剩 下了彷徨之后的苦闷。在这种情况下,话剧运 动也陷入低潮,生长出一批充满浓郁的世纪末 苦味的西方现代派风格的剧作。 陶晶孙 《黑衣人》
爱美剧: 英文 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
不以营利为目的。 民众戏剧社:
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沈雁冰、郑 振铎、欧阳予倩等十三人。创办《戏剧》月刊。
主张“艺术上的功利主义”,提倡“写 实的社会剧”。
上海戏剧协社:
早期戏剧团体历史最长的一个。社员有应 云卫、谷剑尘、欧阳予倩等。

20年代戏剧表现形势课件ppt

20年代戏剧表现形势课件ppt

作品内容:
20年代田汉的戏剧一方面表现 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和传统势力中对 人性压抑的种种罪行;一方面表现人 们在黑暗现实中所产生的苦闷和颓废 心理,以及不甘与沉寂的对光明的追 求。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但 以浪漫主义为主。抒情性和戏剧性的 结合。
30年代田汉的戏剧题材一 方面是表现工人生活和斗争的剧 本,代表作是《梅雨》;二是表 现爱国抗日主题。如《回春之曲 》、《卢沟桥》等。
(1)艺术家为艺术献身的殉道精神。从《梵 峨嶙与蔷薇》里的大鼓女柳翠、琴师秦信芳, 《苏州夜话》里的老画家刘叔康,《名优之 死》里的名老生刘振声,到《湖上的悲剧》 里的诗人杨梦梅,《古潭的声音》里的诗人, 以至《南归》里的流浪诗人,这些艺术家们 在面临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的冲突时,都毫 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具有浓重的“精神至 上”、“艺术神圣”的色彩。
40年代的代表作是《秋声赋》 与《丽人行》。全景式的展现 了40年代的社会生活,对生活 和现实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深度 和广度。 解放后,田汉创造了
《关汉卿》等具有较高艺术价 值的历史剧。
田汉戏剧的艺术特色:
作为创造社有代表性的浪漫主 义剧作家,作为现代戏剧艺术的奠 基人,田汉剧作有其鲜明的艺术特 色,体现在他的两个创作主题和独 特的戏剧风格上。一是艺术,一是 爱情,二者成了其早期浪漫剧的中 心主题。
欧阳予倩: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潘金莲》:一出翻案历史题材剧作
丁西林(1893—1974)
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 家。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1914 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 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20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 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 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追求,是这一时期 田汉的人生选择与艺术思 想,同时也是他早期创作 的一个总的主题。

第八章 二十年代戏剧

第八章 二十年代戏剧

第八章20年代的戏剧二十年代戏剧概况20世纪初,梁启超(1873-1929)首先倡导戏剧的改革,他从伏尔泰戏剧对法国社会的影响,认为戏剧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率先提出了以戏剧改造社会的观点。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族进步思想的文化人(无涯生、陈独秀等),也对传统戏曲的腐败表示强烈不满,斥之为“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要求舞台剧“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以体现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

陈独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

”现代戏剧的改革势在必然。

但是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并不具备改革的因素,推动中国戏剧改革的形式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话剧。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样式,最早(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

中国人的演出话剧,首先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而后才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

早期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六君子》《张文祥刺马》等。

可以说,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和新发展,话剧的崛起是重要的标志和代表之一。

1、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或“新剧”,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名称。

“文明戏”是辛亥革命前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新样式。

“文明新戏”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借东京本乡座剧院演出林纾、魏易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这是国人首次创作并演出的话剧,作为最早的文明戏,它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文明戏”1910年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地,后扩展到北京、天津一带。

它的表演,起初依据剧本演出,后来大多仅凭幕表,由演员即兴发挥。

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前后),文明戏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日趋衰落。

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2、早期戏剧团体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1)“春柳社”1906年底成立于日本东京。

20年代戏剧、散文

20年代戏剧、散文

另:
鲁迅的《朝花夕拾》 鲁迅的《朝花夕拾》 俞平伯的《燕知草》 杂拌儿》 俞平伯的《燕知草》、《杂拌儿》 冰心的《往事》 寄小读者》 冰心的《往事》、《寄小读者》,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 梁遇春的《春醪集》 泪与笑》 梁遇春的《春醪集》、《泪与笑》, 徐志摩的《落叶》 自剖》 徐志摩的《落叶》、《自剖》、《巴黎的鳞 爪》, 陈西滢的《西滢闲话》 20年代重要的散 陈西滢的《西滢闲话》等,是20年代重要的散 文小品。 文小品。
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07(1906年12月 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07(1906年12月) 1907 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曾孝谷、 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的春 柳社。 柳社。 中国戏剧经过了文明新戏——爱美剧 中国戏剧经过了文明新戏 爱美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左翼 左翼 爱美剧 戏剧——国防戏剧 国防戏剧——国统区、解放区历史 国统区、 戏剧 国防戏剧 国统区 新歌剧——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剧——新歌剧 新歌剧 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二、叙事抒情的散文小品
语丝》 《 语丝 》 周刊刊载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杂 被称为“ 语丝文体” 文 , 被称为 “ 语丝文体 ” , 在现代散文发展中 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语丝》 上也还有另一种倾向, 但 《 语丝 》 上也还有另一种倾向 , 即周作人 所提倡的风格冲淡的小品文。 所提倡的风格冲淡的小品文。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 在艺术上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戏剧地位的重新估价: D、戏剧地位的重新估价: 古代文学边沿的戏剧逐渐向文学的中心位移。 古代文学边沿的戏剧逐渐向文学的中心位移。 新戏剧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新戏剧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 明 显体现出教化的工具性功能, 长于观赏的愉悦, 显体现出教化的工具性功能 , 长于观赏的愉悦 , 短于理性思考的消遣性艺术。 短于理性思考的消遣性艺术。 传统的戏剧主要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存在。 传统的戏剧主要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存在。

20年代话剧PPT课件

20年代话剧PPT课件

人物:男客人、女客人、房东太太、老妈子、巡警
洪深加入该社被推为该社的排演主任。戏剧协社注重舞台实
践,在中国话剧排演的正规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1933年被查封为止,共举行公演16次,先后排演过谷剑尘 的《孤军》、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欧阳予倩的《泼妇》 和《回家以后》、洪深的《少奶奶的扇子》(根据英国作家王尔德
所著《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而成)、易卜生的《傀儡家庭》、莎
话剧《抗争》,正面描写了热血青年与企图侮辱中国妇女的 外国士兵的英勇搏斗。
反帝爱国的戏剧。创造社作家郑伯奇1928年创作的现实题材的
反映进步青年苦闷、彷徨和新的追求。田汉 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觉醒和反抗。 《瓦匠之家》(胡也频)、《车夫之家》(欧阳予倩) 暴露社会的黑暗、腐朽及其虚伪的道德。 《好儿子》(汪仲贤)
‚焦母‛在精神上一味依恋 儿子而排拒儿媳的变态心理。
袁昌英在巴黎(1926—1928年)
左图是1927年欧阳予倩改编与周信芳在上海 艺术大学的小剧场里公演的六幕话剧《潘金 莲》。下图是郭沫若剧作《棠棣之花》剧照

(3)新月社及其戏剧活动 1924年,应梁启超、蔡元培邀
林 徽 因 扮 演 的 齐 德 拉
戏的批判揭开。

1918年10月,‚戏剧改良专号‛出版。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 周作人、傅斯年、欧阳予倩等发表文章,造成很大的声势。对促进新剧
观念的确立和新兴话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批判了没落中中的旧剧作为‚玩物‛和‚把戏‛的弊病,强调了 戏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第二,促进了戏剧观念的更新,确立了近代现实主义戏剧观念在中国新
1922年冬,蒲伯英出资并与陈大悲合作,在北平创办‚人艺 戏剧专门学校‛。学校以造就‚职业的但高尚的剧人‛为宗 旨。李健吾、余上沅,鲁迅、周作人、梁启超等被聘为校董。 因经济拮据和内部纠纷,于1924年冬停办。是现代中国第一 所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自建剧场供学生实习, 这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也属首创。 后来活跃于舞台上的王伯生、吴瑞燕、万籁天等名演员 都在此受过基本教育。

第八章第三节20世纪戏剧

第八章第三节20世纪戏剧

代表人物
【德】恺撒(1878-1945) 代表作:《从清晨到午夜》; 《加莱市民》 ;
【德】托勒(1893-1939) 代表作:《群众与人》;
《从清晨到午夜》剧情
第一、二场:银行 裘皮大衣的女子 第三场:雪地 独白 第四场:家中 离家出走 第五场:室内自行车比赛场的一间办公室 第六场:酒吧 狂欢 第七场:救世军布道厅
【捷克】卡雷尔·恰佩克(1890—1938); 代表作:《万能机器人》
【美】奥尼尔(1888-1953)
代表作:《毛猿》( The Hairy Ape) ; 《琼斯皇》(The Emperor Jones );
“扬克实在是你自 己,也是我自己, 他代表整个人类。”
尤金·奥尼尔:现代美国戏剧大师
第三节 现代主义戏剧
一、基本特征
强烈的创新精神; 哲理化倾向; 表演形式的多元化探索;
二、主要代表
表现主义戏剧; 叙事剧; 存在主义戏剧;于在20世纪初的德国,二三十 年代风靡一时,影响遍及各个艺术门类;
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一词最早出现于1910 年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是茹利安·奥 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德国 《暴风》杂志刊登希勒尔的一篇文章,首次借用 这个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文学家。1914年以后 被文学评论界普遍承认与采用。
在20世纪最初25年间,以德国为中心,兴起 了一场以“表现主义”为名的国际性文艺运 动。
表现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开创 了西方文学新的发展阶段。仅以创作特征而 言,西方现代主义怪诞、诡异的特色,在表 现主义出现以后,才越来越引人注目。
“卡夫卡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 近似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 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7第七章 20年代的戏剧

7第七章 20年代的戏剧

第三节 田汉的悲剧和丁西林的喜剧
• 《 获虎之夜 》 是一出爱情悲剧 , 塑造了极具个 获虎之夜》是一出爱情悲剧, 性的莲姑形象。 性的莲姑形象 。 富裕猎户的女儿莲姑与其表兄 黄大傻从小相爱,由于黄大傻家庭变故, 黄大傻从小相爱 , 由于黄大傻家庭变故 , 沦为 孤儿,莲姑之父阻挠他们相爱, 孤儿 , 莲姑之父阻挠他们相爱 , 就把她许给一 富户人家,并把黄大傻逐出家门, 富户人家 , 并把黄大傻逐出家门 , 但她并不追 慕富贵荣华,至死不渝地爱着黄。 慕富贵荣华 , 至死不渝地爱着黄 。 当黄误中猎 枪后,被抬至魏家,她护理他一夜, 枪后 , 被抬至魏家 , 她护理他一夜 , 并当面与 家父争吵,拒不出嫁,还紧握黄的手表达心声: 家父争吵 , 拒不出嫁 , 还紧握黄的手表达心声 : 我都不离你。 “生,死,我都不离你。”
第一节 话剧的引进和建设概述
• “ 爱美剧 ” 也即 “ 业余 ” 戏剧 , “ 以非营业的 爱美剧”也即“业余”戏剧, 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20年代初 年代初, 性质 , 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 。 20年代初 , 爱美剧”以北京、上海为中心,辐射全国, “ 爱美剧 ” 以北京 、 上海为中心 , 辐射全国 , 颇有声势。于是, 颇有声势 。 于是 , 学生业余演剧活动进入了高 北京、清华、燕京、 潮 , 北京 、 清华 、 燕京 、 交通纷纷成立学生的 业余戏剧团体,开展多种业余演出或联合公演。 业余戏剧团体 , 开展多种业余演出或联合公演 。 他们演出的都是与社会时代休戚相关的剧目: 他们演出的都是与社会时代休戚相关的剧目 : 终身大事》 幽兰女士》 《 聂 嫈 》 、 《 终身大事 》 、 《 幽兰女士 》 、 孔雀东南的悲剧和丁西林的喜剧
• 田汉学贯中西 , 融会古今 , 并以开放的 田汉学贯中西, 融会古今, 心态、 开阔的视野、 心态 、 开阔的视野 、 兼容的胸怀开创了 中国话剧“ 诗化” 传统的先河, 中国话剧 “ 诗化 ” 传统的先河 , 而成为 中国话剧史上的“话剧泰斗” 中国话剧史上的“话剧泰斗”

二十年代戏剧

二十年代戏剧





戏剧观念受到新浪漫主义的影响,重情绪、直觉、 幻想和想象,表现灵肉的激斗与心灵的渴求,重 抒情,表现出一定的颓废感伤和悲观情绪,具有 唯美主义倾向。后期的创作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 重。 塑造了艺术家形象系列,探寻的是美的幻灭与毁 灭的悲剧。 这个阶段田汉的戏剧一方面表现社会问题,揭露 社会和传统势力中对人性压抑的种种罪行;一方 面表现人们在黑暗现实中所产生的苦闷和颓废心 理,以及不甘与沉寂的对光明的追求。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但以浪漫主义为主。 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结合。



(二)新剧建设 1、时代的需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需要,文学艺术整体现 代化的推动。 2、西方戏剧的译介:《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的易卜 生专号 1917—1924年全国26种报刊,4家出版社共发表、 出版了翻译剧本170余种,涉及到17个国家70多位剧作 家 。如莎士比亚、易卜生、肖伯纳、泰戈尔、王尔德、 契可夫、安特莱夫、托尔斯泰、席勒、莫里哀等。
Βιβλιοθήκη 五、郭沫若、田汉、丁西林的创作
(一)郭沫若的戏剧创作: 《湘累》、《三个叛逆的女性》,充溢着 强烈的五四时代追求人的尊严和反封建礼 教与专制的精神,富有浓郁的诗意,属于 浪漫主义的戏剧作品。

(二)田汉 20年代戏剧创作成绩最为卓著的戏剧家。 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湖南 长沙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南国戏剧运 动的主要领导者。1920年发表处女作《梵 峨嶙与蔷薇》,主要作品有:《梵峨嶙与 蔷薇》、《苏州夜话》、《咖啡店的一 夜》、《苏州夜话》、《获虎之夜》、 《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 的声音》、《南归》、《顾正红之死》等。



30年代田汉的戏剧题材 一方面是表现工人生活和斗争的剧本,代 表作是《梅雨》; 二是表现爱国抗日主题。如《回春之曲》、 《卢沟桥》等。

20年代的戏剧

20年代的戏剧


第三节 “五四”时期的话剧创作
创作概况: 体裁——正剧、悲剧、喜剧。 创作角度——创作剧、翻译剧。
最先出现的是以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提倡 的现实主义戏剧思潮——“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潮 流,和国剧运动提倡的“趣味主义”戏剧。 初期的戏剧创作以田汉、洪深、丁西林的艺术成 就最高。





(一)现实主义戏剧的最初成果——胡适、汪仲贤、 陈大悲、欧阳予倩的"社会问题剧"创作 胡适(1891--1962):《终身大事》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 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亚梅留学归来,自主选中 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田太太却求签算命, 说命相不合、八字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 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留言说“这是孩儿的 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 的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
二、“国剧运动”——新剧建设中稳健的文化选择 1、张厚载的保守主义戏剧倾向,他在《我的中国 旧戏观》一文中论述了旧戏的虚拟性、程式性和表 情性等美学特征,并且认为旧戏是“中国文学艺术 的结晶,完全可以保存"。 2、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 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 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 。提出要糅合东、 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 间,架起一座桥梁。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 “去建立"中国新剧”。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 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 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 上留下了痕迹。
2、代表作《一只马蜂》、《压迫》等

《一只马蜂》创作于1923年,独幕剧,描写觉醒的青年 为争取婚姻的自主而与守旧势力抗争的一幕喜剧。

20年代戏剧、散文

20年代戏剧、散文
1、社会问题剧

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新青年》)

中国现代最早创作的话剧剧本。剧中田小 姐和陈先生恋爱受父母干涉。田小姐留下 “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 字条,与陈先生一起出走。 田亚梅:中国式的娜拉

2、历史剧
–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 • 《卓文君》:司马相如 • 《王昭君》:毛延寿 • 《聂嫈》:聂政、侠累
3、幽默喜剧 –丁西林 –江苏泰兴人 –《一只马蜂》:吉老太太、 吉先生、余小姐 –《压迫》
(1893-1974)
丁西林在人物之间关系的构造上有着 其构思巧妙之处。他在处理剧中人物 的关系时,常构造一种“欺骗模式”。 这个模式由三个戏剧人物所组成,其 中两个是欺骗者,一人是受骗者。
• 《压迫》讲述了发生在北京的一件由租房引起的故 事:房东太太整天在外打牌,唯恐家中未婚的女儿 与房客发生“自由恋爱”,不愿把房子租给没有家 眷的人,最终,萍水相逢的男女房客联合一致,假 扮夫妻,终于租到了房。
-----周作人《美文》
2、散文的两种风格
• 浮躁凌厉:多收入《谈虎集》《谈龙
集》,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明显。 • 平和冲淡:五四时期的杂感、随笔及
20年代他称之为“美文” 的艺术性散
文,则属于平和冲淡这一类。
• 《吃茶》《谈酒》《乌篷船》《苦雨》 • 思想内容 –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归返自然,顺乎 天性,享受生活的情趣。 • 艺术特色 –平和恬淡的抒情。 –广征博引,庄谐并用,富有知识性和 趣味性。 –徐舒自如的语言。
• 《墓碣文》《求乞者》《好的故事》 《复仇》《风筝》《腊叶》
《秋夜》
• 作于1924年,此时,“五四”新文 化的同人,已经进一步分化,有的 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鲁迅 在“荷戟独彷徨”中品味着孤军奋 战的寂寞与上下求索的焦灼。

第七章 20年代的戏剧

第七章    20年代的戏剧

花瓶掷碎,同时递上三块钱国币。 讽刺了国民党上层人物爱钱如命的丑态。
丁西林剧作的突出特点是喜剧性强,剧情展开自然,语言幽默,结构是“二元三人模 式”
二、田汉
1、生平与创作:在20年代的戏剧创作中,成绩最丰的是田汉。田汉(1898——1968)湖南长 沙人,字寿昌。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学习,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1920年开始发表诗歌、评论,并创作剧本《梵峨嶙与蔷薇》。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 夫等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24年,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 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冬正式成立南国社及南国艺术学院,1928至 1929年率南国社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无锡各地举行话剧公演和其它艺术活动,从 而掀起了著名的“南国戏剧运动”,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这期间,他创作了20多个剧本, 几乎每一个剧本都上演成功。代表作有《咖啡店之一夜》(1922)、《获虎之夜》(1924)、 《名优之死》(1929)等。 1930年3月,田汉以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以鲁 迅为首的7人执行委员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4月田汉发表了著名的《我 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告向无产阶级转向。1932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参与了党对文艺 的领导工作。“左联”时期,他创作了《梅雨》、《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 话剧作品,参与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的创 作,写出了《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的歌词(聂耳谱曲),政治热情和艺术 才能得到了全面的爆发。 抗战时期,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组织领导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组织抗敌演出队, 赴前线演出。同时创作话剧《卢沟桥》、《秋声赋》等,对加强戏剧队伍的团结和坚持进步戏 剧运动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第七讲:20年代戏剧

第七讲:20年代戏剧
倡导写实主义的戏剧观念,强调戏剧反映时代,担 负社会启蒙的教育任务,形成了社会问题剧的热潮。
爱美剧:即“业余”戏剧,提出“以非营业 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小剧场运动:指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 场”的艺术实验,是一场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 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 义戏剧的革新运动。
30年代田汉的戏剧题材一方面是表现工人生活和斗 争的剧本,代表作是《梅雨》;二是表现爱国抗日 主题。如《回春之曲》、《卢沟桥》等。 40年代的代表作是《秋声赋》与《丽人行》。《丽 人行》全景式的展现了40年代的社会生活,三线并 置,内涵丰富,对生活和现实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深 度和广度。 解放后,田汉创造了《关汉卿》等具有较高艺术价 值的历史剧。
(三)进化团的“天知派新戏” 1910年底,任天知发起,聚集汪仲贤、欧阳予倩、 陈大悲等人组成了“进化团”,这是第一个职业性 的新剧团体,1912年解体。 天知新戏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和演出 模式,一方面,他们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 首任,突出演戏的教化功能。出现了“言论派小 生”,直接面对观众演讲;另一方面,强调演员即 兴表现,他们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提纲,演员要 现场发挥。
新浪漫主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以现 代非理性哲学为美学基础、与传统写实主义想 对抗的多种现代主义流派,如象征主义、表现 主义、唯美主义、未来主义精神分析主义等。
对田汉戏剧创作的评价:
思想内容上:感应时代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节拍 (一方面是无情的揭露传统势力的恶行;另一方面是 着力表现人面对黑暗现实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 明的追求。)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相辉映。 把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起来,是其戏 剧成熟的标志之一。
和华丽的服饰取胜。再现性方式,“一两步万水千山,三四

(8)20年代戏剧

(8)20年代戏剧
第八讲
20年代戏剧
戏剧基本知识•概念ຫໍສະໝຸດ 戏剧是以演员为中心,在观众面前演出的
综合性艺术。
•戏剧文学的特点
–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 –富于动作性、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适合舞台时空的戏剧结构。
• 戏剧的分类
– 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 按表演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 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 按作品题材可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 剧等; – 按容量大小和结构形式可分为:多幕剧和独 幕剧。
20年代戏剧发展概况
20年代的戏剧创作,主要是话剧。 中国的早期话剧,称为文明戏、文明新 戏,也称新剧。直到1928年,才正式命名为 “话剧”(drama)。 据说,“文明戏”最初是由妇女观众命名 的,她们以为,没有吹打的结婚称文明结 婚,那么,没有吹打的戏剧就该称文明戏。 洪深认为:可能因为话剧是从欧美日本等文 明国家介绍来的,才称为文明戏,不管怎 样,“文明”两个字,总是恭维的意思。
资料:南国电影剧社 1926年由田汉创办于上海。同年开拍故事片 《到民间去》,田汉自任编剧导演。1928年, 剧社改组,更名为“南国社”,扩大范围,包 括文学、绘画、音乐、电影、戏剧等部门。 1930年因演出舞台剧《卡门》被当局查封。 《到民间去》剧照
• 20年代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 《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 潭的声音》《南归》《顾正红之死》; • 30年代话剧《回春之曲》; • 40年代话剧《秋声赋》《丽人行》; • 50年代话剧《关汉卿》。 • 30年代担任《三个摩登的女性》《母性之光》 《风云儿女》《湖边春梦》等电影的编剧。
1.创作出发点不是社会、历史、现实“问题”, 不采取惩恶扬善的道德眼光,而是努力发掘 生活中的喜剧因素,转化为戏剧中的喜剧趣 味。他的喜剧特征在“机智”二字。“欺骗” 是他的喜剧观念和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 2.剧中产生冲突的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不同 的朋友、夫妻、母子等亲密关系。

20年代戏剧

20年代戏剧

20年代创作剧本颇多。
早期剧作主题:对“真艺术”和“真 爱情”的追求。
1920年第一个剧本四幕剧《梵峨嶙与
蔷薇》。 《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 优之死》《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 《南归》《古潭的声音》等是代表之 作。(“两夜一死”)

1.
30年代加入左联
创作话剧《梅雨》《乱 钟》《暴风雨中的七个 女性》《回春之曲》等. 写电影剧本。
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 莲姑与黄大傻的爱情悲剧。 该剧虽为写实剧,但充满浓厚的抒情气氛。
大傻:

一个没有爹娘,没有兄弟,没有亲戚朋友 的小孩子,日中间还不怎么样,到了晚上 独自一个人睡在庙前的戏台底下,是多么 凄凉,多么可怕的境况啊!烧起火来,只 照着自己一个人的影子;唱起歌来,哭起 来,只听得自己一个人的声音。我才晓得 世间顶可怕的不是虎豹,也不是鬼怪,就 是寂寞啊!

《南归》
一出浪漫主义悲剧。 少女春姑娘与流浪 诗人。
《古潭的声音》
一部神秘的象征剧。 一个艺术启蒙的故事。 诗人:“人生是短促的,艺术是永久的” 美瑛:“我是一个漂泊惯了的女孩子,哪 里也不曾留过我的灵魂,……我本想信先 生的话,把艺术做寄托灵魂的地方,可是 我的灵魂告诉我连艺术的宫殿她也是住不 惯的,她没有一刻子能安,她又要飞 了……”
诞生期
1、春柳社:1906年在东京成立。主要 成员有李叔同、欧阳予倩等。是中国 最早的现代话剧社。
演艺之大别有二:曰新派演艺(以言 语动作感人为主,即今欧美流行者);曰 旧派演艺(如吾国之昆曲、二黄、秦腔、 杂调皆是)。本社以研究新派为主。
——春柳社《演艺部专章》
五幕剧《黑奴吁天录》演嫈》。 2.郑伯奇 《抗争》被洪深誉为最早显 露“反帝意识”的独幕剧。

20年代戏剧

20年代戏剧

教案
二、剧作分析: 剧作分析:
(一)20年代戏剧: 20年代戏剧: 年代戏剧 《咖啡店之一夜》 (1922,独幕剧):以男 咖啡店之一夜》 ):以男 ,独幕剧): 女恋爱题材表现反封建的主题。 女恋爱题材表现反封建的主题。 《午饭之前》(后改名为《姊妹》):这是他最 午饭之前》 后改名为《姊妹》 : 后改名为 早反映工人生活的一个作品, 早反映工人生活的一个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较 早描写工人和资本家斗争的一个剧本。 早描写工人和资本家斗争的一个剧本。
教案
2、戏剧方向的讨论与话剧地位的确立 、 一九一七至一九一八年, 新青年》 一九一七至一九一八年,《新青年》发动 了对堕落了的新剧和传统戏剧——主要是京剧 了对堕落了的新剧和传统戏剧 主要是京剧 的批判。钱玄同的主张最为激烈,他认为京剧" 的批判。钱玄同的主张最为激烈,他认为京剧 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要把京剧"全 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要把京剧"全 数扫除,尽情推翻",建立"西洋派的戏 西洋派的戏"。 数扫除,尽情推翻 ,建立 西洋派的戏 。周作 傅斯年等推波助澜,主张戏剧全盘欧化。 人、傅斯年等推波助澜,主张戏剧全盘欧化。
教案
4、本时期话剧的特点:
主题集中。(描写知识分子和市民生活, 主题集中在反封建、反封建道德,集中 表现在婚姻恋爱问题上) 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是传声筒。 技巧比较幼稚,艺术性不强。
教案
第二节
田汉
教案
一.生平介绍: 生平介绍:
田汉(1898—1968),字寿昌, 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 剧作家、诗人,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 人,剧作家、诗人,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新的组织形式、表演体制、 演出方式,产生自己的剧作家与剧 本。 1922年1月上海民众剧社扩建为 新中华戏剧协会。
“爱美剧”: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商业化带来的弊端, 提出“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 译)”的口号,发展非职业化的戏剧运动。 北京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业余剧团。 1921年11月,北京学生业余剧团的联合 组织“北京实验剧社”成立。 “爱美剧”的特征:业余性、非营业性、 艺术性。
五、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 在文明戏误入歧途,职业演出 衰落之际,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 军突起。天津南开中学和北京清华 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开始引 起社会注目。
中国话剧最早的完善的创作剧 本是南开话剧团1918年创作并演出 的《新村正》。
《新村正》全剧共五幕,是一部 有时代感的写实剧。
剧本以辛亥革命后天津郊区 一个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劣绅吴某 欺压群众,李壮图起来与之作激烈 斗争,而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二是惊异西方艺人地位之高贵, 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 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 直与王公争衡”; 三是慨叹西方戏剧布景之逼真, “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 四是看重或夸张西方戏剧之社会 功能。以法国为例,说法德战争后, 法败,遂集巨款建戏馆,“盖以鼓 励国人奋勇报仇之志也”。
2、19世纪末西方侨民将西方戏 剧传入中国,1866在上海建兰心剧 院。
3、中国戏曲改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 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 正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当时, 一些戏曲界人士对古旧的剧目不足 以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甚为不满, 因此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 有了“时事新戏”。
二、文明新戏的产生——《黑奴吁天 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 所借鉴,但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是话 剧。 学生演剧,其中有些接近话剧,但 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 一般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 《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 的标志。
(二)早期创作的艺术特征 1、具有鲜明的关注社会人生的 现实主义精神。 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并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对社会问题 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着力表 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2、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以及 感伤、悲凉的艺术格调 剧情带有传奇性。 戏剧结构散文化,“重象征,重哲 理,重(主观)抒情” 。 注重语言的艺术。剧中人物常有长 篇的独白,或叙事,或抒情,而且这些 语言的风格又是华丽的,无论是排比还 是比喻与联想,都写得绚丽多姿。
1、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7年2月,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 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日本组织春 柳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 当时称为文明新戏。推崇日本新剧,以 研究和仿效新派演剧为己任。以对话和 动作演绎故事,舞台形象接近真实生活, 显示着已开始萌芽的中国前所未有的新 剧(话剧)的艺术形态。
小剧场运动 1922年蒲伯英、陈大悲主持创办北 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 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 1925年余上沅等恢复了北京国立艺 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是第一个国 立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进入国家高 等教育,走向小剧场运动。
1923年,田汉组织的南国社成 立,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 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全 部演田汉创作的剧本。
在南国社基础上创立上海艺术大 学与南国艺术学院,“爱美剧”转 为实习性小剧场演出。 1919年宋春舫发表的《小剧院 的意义、由来及现状》,是我国第 一篇介绍倡导小剧院运动的文章, 以后《戏剧》上又有系统介绍,建 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系。
第四节 田汉、丁西林等 话剧文学开创者
一、中国现代话剧里的里程碑 ——胡适的《终身大事》
1914年是中国旧历甲寅年,故 被称为“甲寅中兴”。 文明新戏自诞生以来的教化功 能淡化,职业化和商业化成为其主 要特色,突出戏剧的娱乐性与表现 性,题材倾向于世俗生活,欣赏趣 味迁就于市民阶层。
四、文明戏的衰落 1、思想的贫乏 文明戏在繁荣后,隐藏着深重的危 机。看似从业人员增多,但鱼龙混杂。 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 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 最终失去了观众。后来的家庭戏,一 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表现男女私情 (如《雌老虎》、《贪色报》等)也 搬上舞台,遭到观众厌弃,走向末路。
易漱渝 安娥
林维忠
(一)田汉戏剧的主要内容: 1、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 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的主题,将现 实关怀与“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 《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话》《古潭的声 音》 2、表现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 (摧残、扭曲),更具社会批判性且越来越 强烈。《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
胡适的《终身大事》是独幕话 剧,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 卷3号,附有作者的序和跋。作者说 原是应朋友之约用英文写成,后译 成中文。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 一。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 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 走的故事。亚梅留学归来,自主选 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田 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 字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 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留言 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 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的 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
19世纪末,随着中国沿海口岸的 对外开放,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外国 侨民涌入中国,上海成为他们主要 的聚集地。在此,他们演出一些西 方戏剧以自娱。
1866年,侨民在上海建立了第一 座西式剧院──兰心大剧院,它由 外国人经营,定期演出业余剧团 ADC编演的戏剧。 一些曾留学国外,或对西方戏剧感 兴趣的中国人,时常出入于兰心大 剧院,他们有幸在中国本土观看西 洋戏剧,逐渐对这种新鲜的艺术样 式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 新剧的提倡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式话剧的提 倡,是以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 的——批评旧剧的封建内容,抨击 “大团圆”结局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倾 向;要求戏剧成为改善人生的工具, 要求戏剧如实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旧剧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出路只有建 设西式新剧。
1916年宋春舫在北京大学文 科开设“欧洲戏剧”,是西洋戏 剧作为一门科学正式进入中国高 等学校讲坛的开始。
2、《茶花女》演出成功 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 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 的第三幕 ,获得东京中外人士之称 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 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没 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 可以说,已是话剧了。
3、《茶花女》的演出成功,鼓 舞了春柳社诸人的士气。不久,又 演出了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 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 《黑奴吁天录》。
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 显 受易卜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 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 意义。
二、田汉(1898—1968)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创 造社代表剧作家。 多产作家,仅20年代就创作了 20多部话剧(5部多幕剧外,均为独 幕剧)。
第八章 戏剧
(1917-1927年)
第一节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 的萌芽与诞生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 新剧的提倡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的倡导 第四节 田汉、丁西林等 话剧文学开创者
第一节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 的萌芽与诞生
一、文明新戏产生的背景
1、最早接触西方戏剧的中国人 是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他们或 由于外交礼仪,或出于好奇,观看 了西方戏剧的演出。 他们对西方戏剧感到新奇,而最 令他们感兴趣的: 一是西洋剧院建筑之华美,其 “规模壮阔逾于王宫”;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 运动”的倡导
1921年9月民众剧社成立,是 “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 创办《戏剧》月刊,这也是以新的形式 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 上海戏剧协社随后成立,是中 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新话剧团体和戏剧刊物的出现, 标志话剧建设从理论倡导进入建设 与实践的阶段: 提出系统的戏剧观念,强调戏 剧反映时代、人生,负担社会教育 的启蒙任务,“艺术上的功利主 义”,“写实的社会剧”,“民众 的戏剧”,又提出“高尚的和通俗 的”艺术要求。
该剧表现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 神,在思想内容上很有现实性。
五幕剧《黑奴吁天录》描写黑奴哲 而治被主人转借他人。他替人发明了机 器后,受到原主人的嫉恨,因而被召回 深受虐待。他的妻子和孩子是另一家农 奴主的奴隶,由于主人要以奴隶抵债, 他们面临母子分离的悲惨命运。后来, 他们都逃跑出来,杀出重围,得以团聚。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现实主义 精神融为一炉是田汉20年代艺术的 一大特色。 3、人物塑造上,创造了艺术家 形象系列。
(三)《获虎之夜》简析 《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代表作, 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 是第一次“接触了婚姻与阶级这一 社会问题。” 内容简介:
富裕猎户魏福生的女儿莲姑和寄居在自 己家中的表兄黄大傻自幼相爱。然而,由于 黄大傻的父母早亡,家境败落,莲姑的父亲 魏福生嫌贫爱富,不同意女儿与黄大傻相恋, 并将女儿许配给地主陈家。黄大傻知道莲姑 要出嫁的消息,非常伤心。因为思念莲姑, 白天见不到,黄大傻晚上就到魏家附近山上 遥望莲姑房间的灯光,聊以自慰,不想误中 打虎的抬枪,受了重伤。黄大傻被抬到魏家 后,莲姑悲痛万分,要求当夜看护大傻一夜; 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并称莲姑已是陈家的人。 莲姑与父亲矛盾激化,大傻见自己与莲姑的 婚姻无望,于是以猎刀自刺而死。
2、幕表制的局限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 的贫乏外,还有演出的粗疏。 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 表制的方式,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 演出组织者只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 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 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 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 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 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就全凭临 场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