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考点分类总结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以下是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仅供参考: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结果。
常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也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结果或效果。
2. 乎: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后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3. 者:表示人或物的身份、特征、属性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某种角色或身份。
4.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5. 不:表示否定、禁止或阻止。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或拒绝的意思。
6. 于: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具体的位置或时间。
7. 为:表示目的、理由或意愿。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目的或原因。
8. 也:表示转折、假设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9. 皆:表示全部或共同。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所有的意思。
10. 乃:表示转折、肯定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11.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2. 自:表示主观、自发或原因。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自己的意愿或原因。
13. 而:表示转折、并列或递进。
常用于句中,表示两个相对的概念或者递进的意思。
14. 以:表示目的、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15. 何: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16.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7. 故:表示原因、结果或解释。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原因或解释的意思。
18. 且:表示补充、递进或并列。
常用于句中,表示补充或递进的意思。
19. 其:表示所属关系、代替或引导从句。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或被代替的意思。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虚词是一类功能词,它们在句子中主要用来表示语气、衔接上下文、调节句子成分等。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对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
词用法进行总结归纳。
一、表示语气的虚词
1. "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常用于句末。
如:何妨哉之文乎?
2. "焉":"何也",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
如:何必书焉?
二、表示衔接上下文的虚词
1. "乃":连接动作的结果或原因,常用作连词。
如:故其人乃衣过士者也。
2. "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
如:其性务而莫知其功。
三、表示调节句子成分的虚词
1. "之":与名词连用表示所属、关系或目的。
如:不忍之耳。
2. "者":与动词或代词连用表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如:具麦者,为具酒之人,具人之以酒。
四、表示状语的虚词
1. "乃":"即"。
表示时间、地点或转折、顺承关系。
如:小小叔乃食。
以上就是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九下10《唐雎不辱使命》
• 1安陵君其许寡人
1表示祈使
• 2受地于先王
语气
•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6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从 3到 4把 5表顺承 6主谓之间
• 7挺剑而起
7表修饰
• 8长跪而谢之曰
8表修饰
• 9徒以有先生也
9因为
灵也
• 8可计日而待也
1表转折 2的 3在 4以致于 5来 6拿来 7对于 8表修饰
• 9苟全性命于乱世 • 9在
• 10先帝不以臣卑鄙 • 1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10因为
• 12咨臣以当世之事 • 11到
• 1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也
• 12拿
• 1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 • 13把
忠陛下之职分也 • 15以告先帝之灵
• 3乃入见
件事
• 4何以战?
3于是
• 5可以一战
4凭借
•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凭借
• 7公将鼓之
6代指曹刿 在
• 8公将驰之 • 9登轼而望之 • 10望其旗靡
7补充音节 8代指齐军 9表顺承 10代指齐军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 1谓其妻曰
1代词他的
• 2齐国之美丽者也 2的
• 3徐公来,孰视之 3代词代指徐公
11《送东阳马生序》
• 1弗之怠
1代指抄书这件事
•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把
• 3久而乃和
3表修饰
• 4以中有足乐者
4因为
• 5未有问而不告,求 5表转折
而不得者也
6代词 代指学生
• 6其业有不精,德有 们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A、问所从来,俱答之。
《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B、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代指这件事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B、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C、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D、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F、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者/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略也。
《满井游记》G、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专诸之刺王僚也/聂政之刺韩傀也/要离之刺庆忌也.《唐雎不辱使命》F、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I、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J、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者。
K、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A、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B、宋何罪之有?(《公输》)④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A、马之千里者。
《马说》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⑤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C、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D、公将鼓之/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A、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初中语文中考虚词总结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虚词归纳整理1、而
作连词应用最广,作连词时分类也最复杂。
作疑问代词应用最广
多用作语助词,或介词
分为两三大类——是(判断句标志)or连词(就、却、竟然、才……)or代词(你,你的)
分为两大类——代词(他,那些、其中的……)or表示不同的语气副词(猜测、祈使、反问、让步……)
连词或副词
意思比较杂,下面按照从重要、常见到次要、不常见的顺序列表
用法多,但是非常容易理解和判断
为,本意不多,但可以引申为许多种解释,需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几乎只做语气助词,不翻译,只要能区分所表达语气是肯定,感叹还是反诘等就行了。
只能依据文章意思来判断,但是区分不同的词义不难
有许多种意思,几乎是个实词了。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核舟记》)
策
记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马鞭
执策而临之
(《马说》)
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诚
真正,确实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富贵不能淫》)
诚心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实在,确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旦
早晨
旦辞爷娘去
(《木兰诗》)
每至晴初霜旦
(《三峡》)
第二天
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殆
疑惑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道
讲述
国人道之
(《穿井得一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道路
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兵
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士兵
一老河兵闻之
(《河中石兽》)
兵器,武器
锐兵刃
(《周亚夫军细柳》)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周亚夫军细柳》)
兵甲已足
(《出师表》)
并
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
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和,同
具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 )
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
自
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
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堂房亲属
孤
古时王侯的自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
幼而无父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 )
唯一
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 )
股
大腿
屠自后断其股
(《狼》)
故
学过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 )
旧,原来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原来的
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
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
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
方圆
今齐地方千里
(《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芳
花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
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 )
奉
侍奉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鱼我所欲也》 )
供给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
接受
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负
凭借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与朱元思书》 )
(《鱼我所欲也》 )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2023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
2023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17个重点虚词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必背实词和虚词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必背实词和虚词》在中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学生们学习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文言文学习中,必背实词和虚词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内容。
本文将从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分类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实词指的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它们能够独立存在,表达具体的事物或动作。
而虚词则是一类功能词,它们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但没有具体的意义,比如连词、助词、虚词等。
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词和虚词的分类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可以通过不同的分类方式来进行划分。
按照词性来看,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为实词,而连词、助词、叹词等为虚词。
而按照功能来看,实词可以分为实义词和虚词,则可以分为虚词。
这些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和用法。
三、学习实词和虚词的方法在学习实词和虚词时,既要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分类,也要注意实际运用。
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来加深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课文分析和词语理解来掌握其具体用法。
还可以通过背诵和默写等方式来加强对实词和虚词的记忆,从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总结回顾在学习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分类和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我们应该注重实词和虚词的学习,努力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技巧。
个人观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也体现了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
通过学习和掌握实词和虚词,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应该重视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学习,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如果需要进一步修改或深入探讨其他内容,请随时告诉我。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0文言实词、虚词梳理(知识清单部编版)
文言文实词虚词梳理知识清单初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梳理音序实词意义A安①安逸,安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安身: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③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④安定: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B 白①没有功名的: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②白色: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③酒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备①具备、具有: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②防备,戒备:军细柳:以备胡。
(《周亚夫军细柳》)③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④装备,挂着:右备容臭。
(《送东阳马生序》)⑤准备:日侍坐备顾问。
(《送东阳马生序》)奔①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
(《狼》)②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
(《三峡》)本①本来,原来:本在冀州之南。
(《愚公移山》)②本源:请循其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鄙①浅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比①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②及,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陈涉世家》) 毕①全、都: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②完成、结束:录毕,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蔽①遮蔽,遮盖:隐天蔽日。
(《三峡》)②蒙蔽,所受的蒙蔽: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音序实词意义B兵①士兵:一老河兵闻之。
(《河中石兽》)②兵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周亚夫军细柳》)并①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②都: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③和:对联、题名并篆文。
(《核舟记》)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岳阳楼记》)②看轻,轻视:不宜妄自菲薄。
(《出师表》)C 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用马鞭驱赶: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③记: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错①错杂:觥筹交错。
(《醉翁亭记》)②同“措”,安放: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察明察:虽不能察,必以情。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1、之: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结构助词,“的”。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动词,译为“到”。
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狼》提前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2、以: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以刀劈狼首《狼》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屠惧,投以骨《狼》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表连接,可译为“而”。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3、而: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慍《论语》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表修饰,可译为“地”。
默而识之《论语》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4、其: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狼》特殊指代,第一人称代词。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虚词归纳
表肯定,可译为“其实”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表祈使,带有希望、劝勉、请求的意味,可译为“可要,当”
用在表达态度的动词之前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连词
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常放在句首或句中,和句末语气词搭配使用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致(《北冥有鱼》)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
“与”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不可以调换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
介词
与疑问代词“孰”组成介词结构“孰与”,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同”“与……相比”等
“孰与”作固定搭配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皱忌讽齐王纳谏》)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的
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指示代词
表特指,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其一犬坐于前(《狼》)
但知其一(《河中石兽》)
表远指或近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个,这些”
“远指”和“近指”从本质上说就是被描述物与说话人之间距离的远近造成的,这种距离可以是时间、空间、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
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如此……那么”
与“然”一起组成固定词组“然则”
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
表平列并举关系,可译为“就……就……”或不译
两个“则”并用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副词
表肯定,加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总结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考察大家一些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虚词的用法或者词性词意等,这些就需要同学们在平时就学会及时归纳总结,以下这些常用虚词及其用法,总结的很详细,家长和孩子们赶紧一起学习下吧!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不少同学期末考都结束了,大家一定发现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接下来一定要做好查漏补缺。
如果下面的这些文言文实词虚词还不会,那你要抓紧了。
一、文言文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
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一一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一一的方法一一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一一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考点分类总结
“之”字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
(它们)。
称。
译为“他”(他们)、“它”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
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
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字
;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字
,因为、按照、在、凭、从;
“以”作介词“把、拿、用”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曹刿论战》)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已经。
表示范围译为“到”,“已”
例:固以怪之矣。
“于”字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
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
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而”字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状语后头表修饰。
承译“接着”转译“但”
、“和”或不译。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就”或不译。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
、“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