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哲学概论 儒家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首先,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出现了诸多哲学学派和思想家。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学、道教、墨家、法家和名家等。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儒家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强调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君主有责任为人民谋福祉。
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家有孔子、孟子。
道教是中国古代独特而丰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其主要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追求自然、柔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教强调个体的修炼和自我觉悟,主张放弃欲望、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提倡以兼爱为核心的无差别亲人之道,反对阶级剥削和战争。
墨子号称“兼爱非攻”的思想,以兼愛主義為核心,主张以兼爱、非攻的道德来实现和谐社会。
法家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哲学学派,主张法治和严密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强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名家则侧重批判和辩论,主张言辞的艺术和技巧,追求辩证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名家注重辩论的演讲和外交智谋,倡导战国时期的政治辩论,代表人物有荀子、公孙龙等。
以上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中曾经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传统。
在这些学派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具有重视伦理道德、强调和谐共存、尊重自然、追求自由平静等特点。
这些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儒家哲学思想总结
儒家哲学思想总结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自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思考和实践,经过多代儒家学者的不断补充和修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主要关注人的道德修养、人伦关系、政治治理等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意味着人的真善美的发展和充实,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与帮助;义是一种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在行为上做到公正、正直、无私;礼则是一种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人们的仪表、言谈举止、礼仪活动上,用来维系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和谐;智是指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追求,强调在实践中的智慧积累和运用;信则是儒家强调的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品德,代表着人们之间的真诚和信任。
儒家哲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根据儒家思想,一个完善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的基础。
这一观点体现在儒家思想对人伦关系的强调上。
儒家提出了“五伦”之说,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在儒家看来,这些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要通过在伦理关系中实践仁爱、尊重、谦虚等品德,使这些关系更加和谐。
儒家思想还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儒家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实践中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追求仁义道德的完善。
为此,儒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的责任和作用。
儒家认为,通过自我的修养和道德实践,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的真善美,也才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儒家思想对政治治理也有一定的启示。
儒家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应该以仁义为核心,通过明君、贤臣的治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通过以身作则、倡导道德行为来影响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此外,儒家还重视民主与民生,主张君主与民众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尊重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儒家哲学
恻隐之心
仁
羞恶之心
义
辞让之心
礼
是非之心
智
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 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3. 与告子的辩论
(1). 性善与性无善恶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斋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曰:
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 他们的取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
2. 圣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 也。”(《季氏》)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 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 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 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 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 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 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 子七篇。
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
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 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 耆炙亦有外与?” (《告子》上)
Have A Break!
三. 尽心说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孔孟之间 性善论 尽心说 仁政 圣人论
一. 孔孟之间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 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如田 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 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後陵迟以至于始 皇,天下并争於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 者独不废也。於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 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於当世。 ——《史记·儒林列传》
中国古代哲学大一知识点
中国古代哲学大一知识点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培养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大一知识点。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角色,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在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名言警句以及与其他学派的对比分析。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要强调个体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
强调追求个体的自由、超越和无为而治等。
道家经典有《道德经》和《庄子》等。
在课程学习中,需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的社会伦理观念,以及反对战争和奢侈品的消费观念。
墨家经典有《兼爱篇》和《墨子》等。
在知识点掌握上,需要了解墨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主张以及与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较分析。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治理、法律和制度,追求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法家经典有《韩非子》和《商君书》等。
了解法家思想的基本原理、政治理念和实践意义是大一学生所需关注的重点内容。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一个多元的哲学流派。
包括墨家、兵家、阴阳家等思想流派。
名家思想的了解不仅有助于丰富学术素养,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和发展脉络。
6. 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
它既保留了每个流派的独特特点,又吸收了其他流派的合理成果。
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
总结起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大一知识点,可以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以及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等方面进行学习。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的传统脉络和核心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哲学概论范文
中国哲学概论范文中国哲学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独特哲学体系,涵盖了众多思想流派和哲学观念。
中国哲学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纷争的社会背景之中。
中国哲学的出现,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智者为了寻求社会秩序和国家和平而进行思考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一系列思想流派迅速兴起,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景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礼节和道德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尊重,主张以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世界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循环,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以达到个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墨家则强调兼爱、非攻的道德原则,强调爱和平,并倡导和利于社会和谐和平的行为和行动。
法家强调强权政治和法律的严格实施,主张以大一统的国家机器来维持社会秩序。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各有侧重,但共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谐、理性、道德和平的追求。
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哲学也发生了不同的变迁。
在唐宋时期,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禅定与觉悟的重要性,强调人与宇宙的关系,对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有着深远的提升。
在现代中国,西方哲学思想也开始影响中国的哲学领域。
西方哲学的自由主义、实证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想流派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哲学提出了诸多挑战。
中国哲学界也涌现出了一批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学者和思想家,形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的新思潮。
总得来说,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民在探索生活、追求和谐、研究宇宙秩序和人生意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和总结。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在于它注重实践和教育的实际效果,强调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包含了仁、礼、忠、孝、孔子思想等内容。
儒家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首先,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观念。
仁者爱人,儒家倡导以仁心待人,体现出对
人类共通的关切和关爱。
个人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并通过行为表达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其次,礼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礼仪之道,认为通过遵守社会
礼节和秩序,人们能够和谐共处。
礼也是一种尊重和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式,具有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功能。
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忠诚意味着对于君主、家庭和朋友的忠
诚和奉献。
儒家认为,通过忠诚可以维护各种关系的稳定,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重视孝道的价值,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
敬和孝顺。
孝道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体现了对家庭价值观和传统的尊重。
孔子思想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孔子思想主张通过个人修养和教育来改
变社会和塑造个人的道德品质。
孔子思想对于儒家哲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伦理和个人修
养的重要性。
通过仁、礼、忠、孝以及孔子思想的指导,儒家哲学对于塑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哲学——儒家哲学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基本观点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
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 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
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
儒家哲学思想
儒家哲学思想
儒家哲学,主体含义为儒家思想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富含的哲学思想。
这在中国古典文化思想流派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同时也受到千百年的敬仰和延续。
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学派,中华民族的文明,如果粗略地说,则可以儒家文化作代表,这指得是在中国文明体制的价值观念方面,也就是表现在中国政治哲学及家庭伦理观念上,以儒家价值观为基本立场,从而展开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人际伦理的规范,整体地是中华文明的主导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等。
中国儒家哲学
中国儒家哲学中国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社会结构。
儒家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追求君子之道,注重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仁”,即爱心和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以善待人、以仁行事,实现人际和谐。
而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仁爱之道,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规范,建立了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传统伦理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广泛,不仅影响了政治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建立,也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领域,儒家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的仁义关系,主张帝王应该以仁爱之心治国,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在教育领域,儒家思想提倡教育以德为先,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强调“教育无常”,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在社会生活中,儒家思想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一种和谐相处的理念,弘扬了“义”、“礼”、“孝”、“悌”、“忠”等传统美德。
中国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深刻的道德、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爱,提倡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理想境界。
同时,儒家还提倡君子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安定。
儒家思想的主要精神是:以仁为本、亲和有爱;强调自律、修身养性;尊重传统、弘扬美德;注重教育、重视礼仪;重视治国理政、注意人伦关系。
这些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塑造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以家族关系为基础,尊重长幼、敬畏祖先、友爱兄弟等一系列传统伦理观念都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学派儒家道家墨家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学派儒家道家墨家等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学派中国古代是一个孕育了丰富哲学思想的国度。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出现了众多的哲学家和学派,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
这些思想与学派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和文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种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伦理。
儒家经典《论语》和《大学》等成为古代教育的基础,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儒家追求礼义廉耻,注重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并倡导君主统治下的和谐社会。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程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注重自然的道德和人的内心修养。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华夏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之一。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他们提出了许多富有生活智慧的故事和观点,对后世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学派则在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独树一帜,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
墨家主张全民平等,反对贵族特权,提倡以爱为基础的和谐社会。
墨家的主要思想在于消除社会纷争,推崇以和平合作为原则的国际关系。
虽然墨家学派并未获得政治上的主导地位,但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儒、道、墨三家以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想和学派,如法家、名家、纵横家等。
这些思想和学派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学派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它们分别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兼爱非攻的思想。
这些思想与学派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的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儒家哲学的认识和理解
儒家哲学的认识和理解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支,它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哲学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包括对儒家思想的内容和要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其核心价值观和实践的把握。
下面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儒家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时期。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的学说以“五经”为基础,包括《诗经》、《书经》、《礼经》、《易经》和《春秋》等,这些经典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仁德来治理社会。
仁德包括慈爱、宽容、忍让等品质,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礼”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它强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通过遵循礼仪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义”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道德责任感和正义感。
“智”和“信”则强调人们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诚信。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孝道和家族观念,这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教育,提倡以教育来培养人才,这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和人们的素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等级秩序,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追求“仁”的境界,这对个体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的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哲学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对儒家思想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其核心价值观和实践的把握。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仁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哲学文化(儒家)
以圣贤的人格为价值指向,以个 体的道德自觉为修身原则,最终 挺立于天地之间,担当起国家和 民族的重任。
儒家哲学
内圣外王
“内圣”,
是指主体心性修养方面的要求, 以达到仁、圣境界为极限;
“外王”,
是指社会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 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
儒家哲学
完全的人格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儒家哲学
性本善
孟
子
仁政
与民同乐 浩然之气儒家哲学来自两汉经学 董仲舒(前170-104)
《天人三策》: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儒家哲学
今文经学:政治视角,讲阴阳灾异,
发微言大义,活泼但流于空疏;
古文经学:历史视角,讲文字训诂,
究典章制度,求经文本义,朴实但 失之繁琐。
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
儒与孔子
2, 孔 子
孔子的人格魅力
十五而志于学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忧道不忧贫 吾与点也 前言戏之耳
儒家哲学
录目
儒与孔子 儒学三期 儒教三义
儒家哲学
原始儒学
原始儒学又称孔学 儒学元典产生于斯 从五经到十三经
儒家哲学
原始儒学 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
其中对儒学贡献最突出的
有 “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
“恕”,相对于“忠”而言,意谓 如果不能做到有利于人,至少不要 有害于人,也就是孔子强调的“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哲学
仁义
义者,宜也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之时,“弘道”的担子 便落到“士”(知识分子)身上。在“势” 的高压之下,士以“道义”自重,以“仁” 作“义”的保证,形成“道义”与“权势” 的对峙或冲突。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
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仁爱。
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
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
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
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最终目的。
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张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
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
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实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概述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概述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称,涵盖了多个学派和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体系各具特色,但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
这些思想给中国历史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思考人生、人与自然、社会与政治等问题的重要参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德礼智信,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
儒家强调以德治国,通过自律和教育来培养完善的人格。
儒家不仅重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也强调社会和谐与家庭伦理。
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自由。
道家追求个体的内在自然和无私无欲的境界,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道家对于道的解释多种多样,但核心观点是追求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境界。
墨家思想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公平正义。
墨家追求社会的和谐与普世价值,主张兼爱、非攻和节俭。
墨子的著作《墨子》是反对战争和推崇和平的代表作品,他提出了反对战争、重视教育、尊重人权等观点。
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
法家思想家主张社会稳定和统治者的强势统治,认为法律和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法家对社会道德的约束并不强调,认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关键。
除了这些主要的思想流派之外,中国传统哲学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学派和思想体系,如名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观点和特色,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人文关怀、和谐社会和治理秩序为核心,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它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思考框架,对中国人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力可能有所减弱,但它依然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是对中国哲学的简要介绍。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
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人生、社会、
道德、政治和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哲学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术语,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的名
词解释:
1. 道 (Dao):道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
初始根源和普遍规律。
它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儒家思想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
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和中庸。
3.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流派,强调个体内在的自然状态和追求智慧的道路。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和追求长生。
4. 墨家思想 (Mohism):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流派之一,注重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墨家思想强调爱和平、兼爱、非攻和尚同。
5. 法家思想 (Legalism):法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流派,强调法律的严格施行和制度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注重规则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上是中国哲学概论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
这些概念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一、儒家哲学1、儒家的产生2、儒家及儒学的嬗变(1)首创期间的儒学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倡导“仁”。
[产际是伦理道德思想,“仁者,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孔子思想集中在以下二个方面:(一),以血亲为基础,以伦理为本位,讲究忠、孝、义、信,而以仁为根本。
(二)推己及人,使天下归仁。
仁的思想由家族内部推行到国家,由“孝”延及“忠、”“义”。
孟子全面发展儒家学说。
“仁‘本来不过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进一步将它推行到政治,提出“德政”的看法。
他第一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善的,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为德政思想打下一个理论基础。
孟子的思想主假如:(一)仁、义、礼、智信是人性固有的,人生来是善的,人人都能够为善,都应杀身成仁。
(二)以人为本,实行德政,以德王天下,统治者能够,也应当象尧舜那样讲王道,行王政,而反对霸道。
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即以民为立国之本。
(三)认为人应当涵养善性,即可达到天人合一。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悉心,知性,知天” ,三位一体,而达到天人全一。
(2)两汉独尊期间的儒学秦一致中国后推行法家政治,汉初,这生息疗养,统治者推行道家政治,推行无为而治。
到汉武帝时,又推行多欲政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汉代的儒学,已不一样于先秦儒学。
汉代的儒学主假如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
董仲舒将阴阳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杂糅起来,组成新儒学,其主要学说是:(一)天人感觉说。
这是董仲舒思想的中心。
董氏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与人能相互感觉,国家有失道之处,天乃先出灾祸以警示之,如不知自省,则又出独特以警惧之,尚不知变,侧伤败以致,因这人事的祸福,老是能从“天意”预示获取。
(二)君权神授说。
认为天子授命于天,天下授命于天子,一国则授命于君主,所以君主应听从于天,不可以逆天而行,人臣百姓则要听从于天子,不可以抗争违反。
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儒家、道家、墨家
•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道家学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庄子的发展
•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逍遥游、养生之道
• 庄子主张“万物一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道家学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文化艺术的影响
• 道家哲学强调自然之美,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有重要影响
• 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对中
社会制度的影响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
影响
• 儒家哲学强调礼治、仁
教育制度的影响
政,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
治制度有重要影响
• 儒家政治观念对中国古
代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 儒家哲学主张“有教无
类”,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 儒家教育观念对中国古
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重要
影响
02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儒家学派的传承与发展
• 儒家学派在汉代发展为经学,成为官方教育的主导思想
• 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说与道家、佛家思想融合,形成新的哲学体系
• 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深远
儒家哲
• 儒家哲学强调仁爱、礼
制、忠诚等道德伦理,对
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礼制观念
• 礼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思想,指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礼仪
• 孔子强调礼治,认为礼制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
• 儒家礼制观念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忠诚观念
• 忠是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指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
儒家哲学概述(PPT 131页)
月 • 《论语讲座》,夏传才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 《裴斐〈论语〉讲评》,裴斐著,凤凰出版社,2007年8月
孔子的一生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著作
孟子地位升迁
• 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之前并不是很高。“邻 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 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 中唐以后韩愈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 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出现了孟子的 ”升格运动“。
• 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 入科举考试。
•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 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著述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 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 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 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释名·释典·艺》 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 始曰《论语》。” ——《论衡·正说篇》
因材施教
• 因人施教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
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矣。 • 例子:孔子语“仁”(颜渊,仲弓,司马牛,樊
迟)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 • 因时施教(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及其
深浅程度应当有所区别。)
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长
• 孔子与颜回(敏而好学,安贫乐道,永无 止境的好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对孝道尤其提倡。 《孝经》《开宗明义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 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 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于知之?”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言 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 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第二讲 先秦儒家哲学与 中国传统人伦文化
阅读书目
学苑英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汤一介《昔不至今》1999.1 萧萐父《吹沙纪程》1998.12 庞 朴《蓟门散思》1996.8 任继愈 《天人之际》1998.6 杜维明《一阳来复》 十家九流丛书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11 陈志良 加润国《中国儒家》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导论 1.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 陈来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3 刘宗贤《儒家伦理——秩序与活力》齐鲁书社2002.9 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台北 巨流图书公司1989.9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下册 中华书局1981. 郭 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中庸”的含义:中正;庸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 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三、儒学的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
儒学做为一种学说,它的存在具有两种意义:一种学问的价值,一
种是实践的价值。(为儒学辩护:警惕当代学者误读中国历史与文化---评杨曾宪先生的批儒文章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研究员 仲大军 2005年7月31日)
方法论:中庸之道。
孔子与苏格拉底——德者与智者的区别 人格、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 429年) 教育家思想家 以仁学为核心 苏格拉底(公元前468-公元前400年) 教育家哲学家 求最高的善
孔子与苏格拉底——德者与智者的区别
苏格拉底(BC468-BC400)
雅典人。智者。秃顶、大圆脸、宽阔的酒糟鼻 子,深陷的眼眶里目光呆滞。为人厚道、朴实 无华,思想敏锐,使他成为雅典优秀青年爱戴 的良师益友。 政治上主张政权由奴隶主贵族掌握反对奴隶制 民主政治。 “善”是最高目的。 主要哲学思想:善的目的论。
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名况,字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 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早年曾游学于齐国, 因学问广博,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在齐国都 城临淄稷门外)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 荀子 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 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 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 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 议兵》)。后 接受楚春申君之任用,赴楚国任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 令。 近代史学家称荀子为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开一代师 风的旷世大儒,谭嗣同认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 治思想不是孔孟之教,而是荀学。”
《孝治章》曰: 子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 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 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 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 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 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 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 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后来,道教把孝道作为修行的 一大原则,且形成了所谓“净 明忠孝道”以忠孝神仙无为 典范。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亲尝汤药 啮指心痛 单衣顺母 为亲负米 鹿乳奉亲 戏彩娱亲 卖身葬父
• 为母埋儿 • 涌泉跃鲤 • 拾椹供亲 • 刻木事亲 • 怀桔遗亲 • 扇枕温衾 • 闻雷泣墓 • 恣蚊饱血
• 行佣供母 • 卧冰求鲤 • 扼虎救亲 • 哭竹生笋 • 尝粪忧心 • 乳姑不怠 • 弃官寻母 • 涤亲溺器
4、内省克己的修养方法。
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气 养吾浩然之气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 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 上》 “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 下》
5、《大学》《中庸》(《礼记》中的两篇目) 的修身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 得到实行的机会。孟子最后回乡讲学,与学生万章等 人一起,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 言论、事迹编著成书,即“序《诗》、《书》,述仲 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的七篇是《梁惠王》
上下篇,《公孙丑》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离娄》上下 篇,《万章》上下篇,《告子》上下篇,《尽心》上下篇。《孟 子》一书的篇名和《论语》一样,不过是摘取每篇开头的几个重 要字眼来命名,并没有别的意义。本来《孟子》七篇并没有分上 下两篇,到东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才把七篇各分为上下两 卷,后来加以沿用。)
美德论。 方法论。
孔子与苏格拉底——德者与智者的区别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异同
相同:1、政治立场均保守。
2、都是教育家,关注人性改变,注重人 的道德修为。 3、都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异: 1、德的内涵不同。孔子—人的德性。苏—人的认知。 2、孔子—德与行相统一。苏—德与智的统一。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 )名轲,
主要思想——对先秦哲学的总结性批判 天人关系——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 用之;天有常道,地有常数。 形神关系——形具而神神生 虚壹而静的认识论——缘天官,征知 名实关系——“制名以指实” 知行关系——“知而不行,虽敦必困” 人性恶论
(二)先秦儒学的基本思想
天道观 人性论 人生论 方法论
人性论
明善与辩恶____ 孔子 孟子 荀子 告子
二、先秦哲学的主要人物和思想
(一)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先秦儒学代表人。公元 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祖先 是殷人后代,宋国贵族,父亲 叔梁纥(ge)是鲁国小官。母 亲颜徵在。本人当过管理仓库 和牛羊的小吏。政治上保守, 教育上开办私塾,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位教育家。培养出72贤 人。
孔门七十二贤人:
性三品与复性说 ___董仲舒 王充 韩愈 李翱 人性修养论____居敬 主静与重习 周敦颐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___张载
人生论—人生哲学
人生目的——实现“仁”的最高理 想 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 “恭、 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 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 则足以使人。”《阳货》
人格论——内圣外王的“圣人”
方法论
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的思想: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叩其两端守其中”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 后 君子” “过犹不及”
《中庸》的“中”的思想
《中庸》成书年代与作者:是《礼记》的一篇,战国时代儒学者的 作品,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前483-前402年)所作。 孔门中有2个子思,另一个是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无绩可述。 子思小孔子68岁,没有入门从学于孔子,而是跟从曾参学习,继 承阐发孔子的中庸之道,作《中庸》。他的思想通过其门人传给孟 子,孟子继承并发展,形成儒学的“思孟学派”。 《中庸》在宋代 为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大学》 (曾参)并列为“四书”。子思受到封建皇帝的尊崇,宋徽宗崇宁 元年(1102年)被封为“沂水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被 加封为“沂国公”,升为“四配”,和颜回、曾参、孟轲同列;元 代至顺元年(1330年)被加封为“沂国述圣公”;明朝嘉靖八年 (1529年)改称“ 述圣”。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先秦儒学代表人。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 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寒。 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 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子曾 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学生。学成以后,以 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 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并一度担 任过齐宣王的客卿。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 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一书反映了孟子及学生的主要思想和言论。 由于他对后世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 圣”,成为儒家第二大宗师。
主要思想
“王道”、“民本”思想 倡导“性善论” 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 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中国历史上战
主要思想
仁学思想:“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其中单独的 105次,4次则与其他字复合出现。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恭宽信敏惠)《阳货》
仁者爱人。
忠恕之道。
正名思想与礼的思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子路》) 认识论思想:先验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 业,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季氏》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 渊》
人生修养——修身养性 1、“为仁由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雍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 公》 2、“克己复礼为仁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颜渊》 3、孝。 “孝”的观念非儒家所独有。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有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之说; 《墨子· 墨经》称:“孝,利亲也。”
一、儒学的出处与经典
“儒”的出处与含义 《周礼· 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 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 曰儒,以道得民。” 汉 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许慎《说文解字》: 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 需声。 胡适:殷商宗教礼仪的职业主持者是中国最早的“儒”。 儒家经典 四书:南宋朱熹以后,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始称于汉武帝,诗 书 礼 易 春秋 六经: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十三经: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左传 春秋谷梁传 春秋公羊传 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