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

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

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毒副作用的中药食品和保健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眯。

古人将中草药分为上品药、中品药、下品药,上品药用于人体保健,加之中、下品药按君臣佐使配伍,治疗疾病。

当今人们按照现实生活需求开发了大量的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这些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受到了各种现行法律条规的约束,保健品只能按照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改善记忆力……等规定的27种单一的功能去对号入座,中药制成的食品是绝对不允许宣传其功能主治的。

可以说这些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是具有一定功效的,且不是单一的。

另外“药食同源”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虽说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不能随意食用,要有针对性和适宜性,要有量的限制,过量食用或不对症将适得其反。

如何让“药食同源”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发挥其应有作用,让人们对此类产品的功效与作用一目了然,百姓自主对症选择,真正让“药食同源”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迫于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中药食品保健品应有适应症对症食用【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013-021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是药食同源《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

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而且很多中药与食物,很难截然分开,可以说身兼两职,如粮食类中的药物,如谷芽、麦芽、淮小麦、浮小麦等,蔬菜类如荠菜、萝卜、芥菜、山药、百合、藕、败酱草、冬瓜、南瓜、赤小豆、黑大豆、刀豆、扁豆等。

“药食同源”产品市场发展分析_632

“药食同源”产品市场发展分析_632

“药食同源”产品市场发展分析无论从国际市场看还是国内市场,带有功能的健康食品需求越来越旺盛,最近国际国内出现的粮食问题也将抬高健康食品的整体需求,从消费者不断发出对健康食品的追求与食品本身衍生出来的话题来看,已经开始影响到消费行为的整体变化,包括营养食品、功能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等。

健康产业无论从政府行为到企业行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当中,健康食品将是这个变革当中的首膳之区,因此,我们关注健康产业新的动向,必然将关注一些突破产业格局的产品,以及调整后的行情趋势……随着医药产品与保健产品市场在不断挤压与调整,行业政策的不断重复,新药审批难度加大,保健品经营整顿规范,整体健康产业市场在飘摇中艰难行进。

医药企业与保健品企业想要突破,在努力创新自身技术、科研、资源、销售等方面基础上,需要着重看准目前整体消费行为的变化与趋势,医药系统政府监管强化,企业主导作用力在下降,保健品信任度需要给消费者一段时间调整,那么食品方面又如何呢?尤其是我们国内大量中药为主导的“药食同源”产品消费潜力日益强大,保健由单纯的滋补转向食补。

从现实的意义出发,企业需要审视市场在转变的进化过程中,“食疗市场”将成为我们下个阶段整个健康产业的爆发点。

“药食同源”产品市场拐点国家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同源产品为88个产品,“药食同源”产品是以药食同源理论为依据,精选88种最地道的无任何工业、农业、人为污染过的药食两用原生中药材,利用现代制药技术精制而成,保持了天然药材原始的生物活性,是源于自然高科技的“原生”中药产品。

根据消费需求统计,目前我们国家消费药食同源的产品市场主要以粉剂、茶剂与原药存在,老百姓消费以滋补养身为主,随着保健业市场的日趋成熟,老百姓在追求健康上更加注重产品的原生药材,并配合常规的食物,也倍受消费者关注,尤其是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

由于保健品市场引发的信任危机迟迟没有消退,中药市场也存在混乱局面,引导消费出现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符合当今保健产业需求,由于我们国家消费群体基本上非常保守,对于新的合成保健产品使用比较谨慎,因此,传统中药保健产品的恢复成为必然的途径,食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便于宣传与推广,还有着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

试论“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

试论“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

试论“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中医领域内,“药食同源”的说法由来已久,因此用中药材食疗的方法深入人心,成为了现代人养生的方式之一。

很多中药材营养价值高,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被使用到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研发中,可以推动其发展。

本文从“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形成历史、存在问题、未来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标签:“药食同源”;中药食品;保健品;发展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保健、养生的意识也在逐渐提高,通过长时间的全民养生,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食疗,选择效果比较好的中药食品和保健品,遵循着“药食同源”的原则,长期服用一些几乎没有副作用的中药食材,从而实现保健、养生的目标。

在我国,“药食同源”的理论由来已久,该理论也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被中国人广泛接受,从而形成了中药与食品、保健品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药食同源”观点的形成历史“药食同源”的观点最早是形成于西周时期,在当时的一些药典、古籍中就记载着食疗方法,如《周礼》就记载着当时的医生主张用五谷、五味、五药结合养病,“以辛咸养筋脉,以酸养骨,以苦养气血等”,当时药膳的记载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药食同源”的观点。

“药食同源”的观点历史悠久,并且在每朝每代都会有所更新,汉代的《金匮要略》、唐代的《食疗本草》、宋代的《太平圣惠方》等书籍都介绍了很多药食同源的食品,长期服用益寿延年、身体健壮,且中药的副作用小。

发展至明清时期,“药食同源”更是被当权者推崇,《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能够药补的中药食品3000多种,同时还标注出中药材不能与什么食品、药材同用。

[1]发展至现代,各电视台争相开设养生类节目,对“药食同源”的中药食品和保健品大加介绍,为了让受众能够了解更多的养生知识,在平时采用食疗、食补,而不是在生病时才想起到医院治病,目前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养生类节目主要有:北京卫视的《养生堂》、河北卫视的《家政女皇》等,定期邀请营养师、中医药专家讲座,介绍“药食同源”的观点。

“药食同源”产品开发现状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药食同源”产品开发现状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药食同源”产品开发现状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一、“药食同源”产品开发的现状药食同源产品具有“补气”、“扶正”的作用且需长期服用。

中医药理论认为“补气”即针对有气无力、饮食失调、年老体弱、久病等所致的气虚证进行辨证治疗。

人体疾病源于邪气入体导致阴阳失衡、邪气滋生、正气虚弱,“扶正”即为扶正驱邪、巩固正气从而增加机体活力,重新达到人体阴阳平衡。

药食同源产品主要有益气补精、轻身延年、养心益智、美容护肤、泻火除烦、开胃增味等作用。

目前市场中常见的药食同源产品主要有以下分类:药膳:即用一种中药材或多种药食同源中药材与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烹调技术制成的食品。

药膳是药食同源的精品,是中医药产业链皇冠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是我国人民对餐饮文化巨大的贡献。

药膳最早见于《后汉书》,其应用历史悠久,众多药膳配方经过历史的洗礼与沉淀流传至今。

代用茶:即用一种中药材或多种药食同源中药材与茶叶等调和混合以后冲泡或水煮的一种饮品。

代用茶历史悠久,是传统的药食同源产品。

据电商平台数据,国内药食同源食品与代用茶行业发展迅猛,产品销量增幅较大。

代用茶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产品,代用茶长期饮用可益气补精、养心除烦、止渴美容。

目前市场种类繁多且鱼龙混杂质量不一。

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有些用中药材的边角料为原料,有些中药材则缺失了对于药性至关重要的炮制工序。

因此代用茶未能起到预期功效。

功能饮料:即通过萃取、压榨、加温等方式,提取药食一种或多种同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加工制成饮料产品。

药食同源功能饮料行业蓬勃发展,品种众多,还衍生出了固体饮料等新品种。

休闲食品:药食同源小零食既可以加餐又可以作为特殊营养品改善身体机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中药材小零食目前市场单品种比较常见,复合品种比较少。

日用品:从药食同源中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所制作而成的日化产品,具有美白、护肤、养生、排毒等多种显著功效,深受市场欢迎。

二、“药食同源”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将为药食同源行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政府将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

“药食同源”类食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

“药食同源”类食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

“药食同源”类食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药食同源”是指一些特定的食物具有药物的功效,即具备药物的特性和作用,被称为“药食同源”类食品。

这些食品通常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健康效应,比如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

因此,“药食同源”类食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内,对于“药食同源”类食品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传统中药材的挖掘和应用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广泛的中草药应用,其所含的活性成分经过科学研究后,被发现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比如,蜂蜜、枸杞、红枣等食材,被发现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另外,一些传统的中药材如黄芪、人参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饮食中,以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

在国外,对于“药食同源”类食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定食材的功效和化学成分的研究上。

比如,西方国家对于坚果、鳕鱼等食材的研究发现,它们富含不饱和脂肪酸、ω-3脂肪酸等物质,对心血管系统有益;而大蒜、洋葱等食材则富含含硫化合物、多酚类等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氧化等功效。

此外,一些特定的水果和蔬菜如蓝莓、番茄等也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它们富含抗氧化剂、多酚类等成分,可预防慢性疾病和维护健康。

展望:未来,“药食同源”类食品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提高,对于药食同源类食品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加。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继续挖掘新的食材和发现其特殊的功效,并通过科学研究和验证,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作用机制。

另外,随着人们对健康品质的关注和追求的提高,药食同源类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何保证药食同源类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更加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管措施,以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

综上所述,“药食同源”类食品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其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挖掘更多的药食同源类食品,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健康选择,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从药食同源论中药保健食品化

从药食同源论中药保健食品化

从药食同源论中药保健食品化背景或问题: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药食如一的观念,此一观念深植民心,社会大众普遍认同药食同源的理论,认为食品和药品一样能够防治疾病,而中药便是这理论中最具争议的代表。

尤其在「健康食品管理法」施行以后,许多「健康食品」转而地下化,以不须经事先认证的「保健食品」的名义于市面上贩售,其中又以添加中药的食品最多,法律规定与实务运行的差异间,隐藏了许多争议与风险,更让中药应如何在药品与食品间定位的问题浮现。

见解或心得: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大着《备急千金方》「食治篇」中有言:「若能用食平凡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

夫为医道者,当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治不愈,然后命药」。

西方医圣Hippocrates亦曾言:『你的食物,就是你最好的药物』。

可见不论东西方智者对于药食同源之理论,均采相同见解。

然而药物比起食物确实有更高的疗效及风险存在,不应粗略的一概而论。

所谓「药品」,根据「药事法」第六条之定义:「本法所称药品,系指左列各款之一之原料药及制剂:一、载于中华药典或经中央卫生主管机关认定之其他各国药典、公定之国家处方集,或各该补充典籍之药品。

二、未载于前款,但使用于诊断、治疗、减轻或预防人类疾病之药品。

三、其他足以影响人类身体结构及生理机能之药品。

四、用以配制前三款所列之药品。

」;所谓「健康食品」,依据「健康食品管理法」第二条对于健康食品之定义为:「本法所称健康食品,指具有保健功效,并标示或广告其具该功效之食品。

本法所称之保健功效,系指增进民众健康、减少疾病危害风险,且具有实质科学证据之功效,非属治疗、矫正人类疾病之医疗效能,并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者」。

由上述可知,健康食品与药品的区别在于健康食品不可以宣称疗效。

然而市面上所谓的「保健食品」,则是业者游走法律边缘创造出来的暧昧名称。

「保健食品」应属于「食品」,适用法律为「食品卫生管理法」,管理方式为「上市后稽查检验」,也就是非如「药品」及「健康食品」须取得「查验登记许可证」才能贩卖。

第一篇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第一篇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第一篇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涵盖:
药食同源产品是指以中药材和食物混合加工的产品,由于它兼具了药
物功效以及食物的营养性,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其产业也逐渐
受到重视。

微观上,药食同源产品的产业链越来越完善。

从原料采购、生
产加工、市场分销等链条,前前后后都获得了一定的优化,从而提高了企
业的整体竞争力。

宏观上,药食同源产品产业的发展一直处在良好的发展状态,政府对
其产业的支持和带动作用也可以明显感知。

国家已经采取多项政策措施,
全面支持企业发展药食同源产品,比如财税政策、技术创新驱动、市场营
销扶持、资金支持等。

这一切的背后,政府都对药食同源产品抱有良好的
期待和期望,从而促进了药食同源产品产业的发展。

药食同源产品的发展还受到外部市场的影响,药食同源产品的营销渠
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兴起,消费者也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因此,药食同源产品的零售营销已经向网络拓展,这也促进了药食同源产
品的火爆发展。

同时,对于药食同源产品的安全性也有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药食同源产品的法律环境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改善。

药食同源的看法

药食同源的看法

药食同源的看法药食同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它把药物和食物看作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探讨药食同源的看法:1.食疗与药物治疗的关系食疗是指通过饮食调整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而药物治疗则是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

药食同源认为食疗和药物治疗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的。

食疗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合适的食物来缓解病情,为药物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药物治疗则可以通过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2.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而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因素会破坏这种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五行学说则认为食物和药物都有阴阳五行属性,不同属性的食物和药物可以调节人体内的阴阳五行平衡。

经络学说则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饮食和药物都可以通过经络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3.药食同源的历史渊源药食同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医学典籍和传说中。

例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食疗和药物治疗的论述,如“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外,传说中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也体现了药食同源的思想。

4.药食同源的应用范围药食同源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保健养生、疾病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

在保健养生方面,药食同源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选择合适的食物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疾病治疗方面,药食同源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合适的食物来缓解病情,为药物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

在康复护理方面,药食同源可以通过调节饮食结构、选择合适的食物来促进身体的康复。

5.药食同源的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药食同源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营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食物和药物中的成分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保健食品与药食同源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保健食品与药食同源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保健食品与药食同源中医药保健食品作为中医行业的重要一环,在保健和治疗领域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医药保健食品也与中医药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药食同源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保健食品与药食同源的关系,并阐述其在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作用。

一、药食同源的概念药食同源,是指将食物视作药物,将药物视作食物。

这一理念在中医药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旨在通过合理饮食调整和协调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食同源的核心思想是“食补为主,药补为辅”。

二、中医药保健食品的定义与分类中医药保健食品是指以中药材、中草药或其他具有中药特性的天然原料制成的能够提高免疫力、调节人体机能、延缓衰老等作用的食品。

根据其功能和形态的不同,中医药保健食品可分为补气养血类、调理脾胃类、理气活血类、滋阴润燥类等多个类别。

三、中医药保健食品的作用与优势1. 保健作用:中医药保健食品能够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等,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改善一些亚健康状况。

2. 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药保健食品可以与中医药疗法相结合,协同作用,加强药物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3. 安全性:中医药保健食品多数来自天然原料,制作工艺简单,药物成分经过合理提取和加工,安全性较高。

4. 近源性:中医药保健食品注重药食同源,追求天然与健康,利用传统制作工艺,接近自然,利于人体吸收。

四、中医药保健食品在中医行业工作中的应用1. 养生保健:中医药保健食品在中医行业中,可用于养生保健方面的指导和建议,以帮助人们调理身体,改善体质,预防疾病。

2. 辅助治疗:中医药保健食品可结合中医药治疗方法,用于辅助治疗某些疾病,提高疗效。

3. 传统医疗实践:中医药保健食品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药饮食疗法,用于传统医疗的实践中。

综上所述,中医药保健食品与药食同源关系密切,是中医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通过药食同源的理念,保健调养人体,辅助治疗疾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近源性,并在中医行业的养生保健、辅助治疗和传统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保健食品与药食同源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保健食品与药食同源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保健食品与药食同源中医药保健食品是指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中医药材和制剂加工而成,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

中医药保健食品与传统药食同源理念密切相关,它们在中医行业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保健食品的定义、原理、分类以及在中医行业中的应用。

一、中医药保健食品的定义与原理中医药保健食品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原理,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中草药材和制剂,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

中医药保健食品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强调“药食同源”的概念。

中医认为食物和药物都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达到保健的目的。

二、中医药保健食品的分类根据功能和用途的不同,中医药保健食品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分类:1. 补气养血类保健食品:以当归、党参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益气补血、调节女性生理功能等作用。

2. 增强免疫力类保健食品:以人参、灵芝、枸杞等药材为主要成分,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3. 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以酸枣仁、远志、百合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可以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4. 调节肠胃功能类保健食品:以山楂、薏苡仁、陈皮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可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问题。

三、中医药保健食品在中医行业中的应用1. 辅助治疗:中医药保健食品可作为传统中医治疗的辅助手段,有助于加强疗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例如,在肝病治疗中,可以使用中医药保健食品来辅助治疗,加强护肝作用,促进肝脏的修复和恢复功能。

2. 疾病预防:中医药保健食品在中医行业中也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摄入适量的中医药保健食品,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 养生保健:中医药保健食品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

中医药的养生理念强调预防为主,通过适当地摄入中医药保健食品,可以调理身体,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总结:中医药保健食品在中医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基于中医理论和药食同源理念加工而成的食品,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第一篇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第一篇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第一篇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近年来,药食同源产品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许多人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选择。

药食同源产品传统上指的是具有药用价值的食品,如蜂蜜、枸杞、山药等。

这些产品具有古老而广泛的临床应用,被视为自然的药物补充品。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科学研究的深入,药食同源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本文将从产业发展现状和思考两个方面探讨药食同源产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和“药食同效”的观念,许多中药材同时也可以作为食材使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药食同源产品的支持也在不断增加,加大了研发和推广的力度。

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许多传统的药食同源产品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和应用,例如蜂蜜、养生茶、保健品等。

同时,一些新的药食同源产品也在不断涌现,如灵芝孢子粉、酵素食品等。

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消费者中享有一定的声誉。

然而,目前药食同源产品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

由于药食同源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各个企业都涌入了这个市场,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许多产品在功能和效果上没有明显的差别,消费者很难选择合适的产品。

其次,一些药食同源产品的功效和安全性存在争议。

由于药食同源产品的功能和效果往往需要长期使用才能见效,许多产品吹嘘的健康功效实际上难以验证。

同时,一些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和虚假宣传,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风险。

最后,药食同源产品的市场监管还有待加强。

目前,对于药食同源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监管还不够完善,导致市场秩序失衡,消费者难以获得可靠的产品信息。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国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发展应思考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产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推动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注重科学验证,确保产品的功效和安全性能够得到科学认可和证实。

其次,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管机制,加强对药食同源产品的质量检测和监控,严惩虚假宣传和违法行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浅谈药食同源

浅谈药食同源

·健康科学·浅谈药食同源中国药食同源思想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健康产业的发展,医学养生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药食同源思想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和检索相关文献,以岭南地区壮瑶药中药食同源的种类为代表,列举了养生汤、凉茶、药酒中的药食同源,并且纵观药食同源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横观当前国内外药食同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药食同源发展的有利因素,并提出了促进药食同源更好更快发展的相关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摆脱了仅能吃饱穿暖的生活状态,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吃喝玩乐的事情上来,吃什么样的食材,什么时候吃,怎样吃才健康?针对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特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公布了86种药食同源的物质种类。

此项通知既为人们日常进行药膳养生提供了依据,又体现了国家对于药食同源养生事业的重视。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浅谈了一些药食同源相关问题及发展现状,并为药食同源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关建议。

一、药食同源的起源中国传统医学中有“药食同源”的理论,即认为: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食物在某种情况下同样能发挥防治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食疗的相关论述,如“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指出了用粮食、蔬菜、水果调养身体直到邪去病除。

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成群出猎,共同采集,并共同消费得来的食物,于是在采集野果、种子和根茎等食物的过程中,会误食有毒之物,从而出现呕吐、腹泻、昏迷等症状,甚至死亡。

亦会因吃了某些食物而使得症状消失,人们通过无数次的尝试和长年的经验积累,才逐渐认识到各种植物、动物或矿物的功效作用,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便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

壮医药膳具有既可以治病又可以防病的特点,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在烹调时以保持食物和药材的原汁原味为主,色、香、味俱全,食物与药的性味结合紧密,能较好地发挥治疗、保健作用。

第一篇: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第一篇: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第一篇:药食同源产品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我国药食同源食品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保健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9]。

我国药食同源食品行业主要包括中药保健食品、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中药保健酒等多个领域。

其中,中药保健食品是我国药食同源食品行业的主要产品,其销售额占据了我国保健品市场的大部分份额[10]。

我国药食同源食品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2015年我国药食同源产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约2000亿元人民币[11]。

但是,我国药食同源食品行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监管不力等[12]。

2、药食同源食品行业的优势药食同源食品的研发与生产具有以下优势:2.1、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药食同源食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

2.2、产品种类丰富。

药食同源食品的种类繁多,包括中药保健食品、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中药保健酒等多个领域,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3、保健功能明显。

药食同源食品具有明显的保健功能,能够改善人体健康状况,预防疾病。

2.4、文化传承。

药食同源食品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药食同源食品行业发展的对策思考3.1、加强产品研发。

加大对药食同源食品研发的投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2、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对药食同源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遏制不良产品的流通。

3.3、开拓国内外市场。

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了解,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药食同源食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4、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药食同源食品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药食同源食品是一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新型保健食品。

在发展药食同源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监管,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以实现药食同源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保健食品的市场与发展前景

中药、保健食品的市场与发展前景
亚洲草药提取物市场估计为7~8亿美元,我国2003年出口提取物为0.66亿美 元,约占其市场份额的10%。
4. 其他国家和地区
植物提取物对非洲国家的出口处在极低的水平,2003年仅向该地区出口O.02 亿美元,占总值的0.86%;
非洲: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缺医少药,中医药在非洲的潜在市场很大,需要 大力开发。
4. 四川省
植提厂家:成都华高、成都华康、鸿龙、超人植化、四川千金方等。 华高的主要产品:大豆、淫羊藿、红景天、枳实、绿茶等提取物,西南地 区较有影响力的植物提取物供应商之一。
四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有名的药都,其药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该地区 的植提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5.云南和广西地区
云南万方天然药物公司,该公司拥有自己的三七和灯盏花GAP种植基地,主 要生产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岩白菜素、青蒿素等产品。
4、企业规模小,科技投入少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000多家,大部分规模较少,注册资本在 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约占75%。
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企业不到30家,绝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额 都在1000万元以下,甚至有的还不到100万元,所以大部分企业尚 处于小本经营,收入不多的状况。
科技投入不足,2001年全国保健食品企业用于科研工作的总经 费支出约占销售收入的1.5%<<保健食品广告费(平均6.54%)
美国:75%的原药材或提取物依赖于从国外进口,提取物以单味药为 主,例如由银杏、贯叶连翘、刺五加、当归、人参等草药制成的提取物。
《食品大全》对2000家健康食品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以提取物作为使用 类型的占7.4%。l992年,美国植物药的销售额是1 2亿美元,到2002年为50亿 美元,10年翻了两番还多,平均年增长速度>10%。2003年我国向该国出口提 取物为0.6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34.47%。

对药食同源的理解

对药食同源的理解

药用植物的药食同源现象中国传统中医药的发展首先就是药食同源的阶段,所以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和在同大自然的生存与斗争中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在我看来,要作为药材来医治人命,要口服的药材肯定就得能吃,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毒,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有些药用植物剧毒,而有些却可以安全的食用。

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

我想这也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

百度百科中的释义是“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

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

那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中药与食物,它们的的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

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

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

中药保健品产业发展情况

中药保健品产业发展情况

中药保健品产业发展情况
中药保健品产业是指以中药为原料,生产和销售用于保健的产品。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药保健品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使得这一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中药保健品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数千亿元,其中以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为主。

保健食品主要是指以中药为原料的营养保健品,如蜂蜜、枸杞、燕窝等,而保健药品主要是指以中药为主要成分的药品,如三七、人参等。

在中药保健品产业中,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四川、云南、贵州等中药种植基地地区是主要的生产和销售区域。

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中药保健品的网络销售也逐渐增加,成为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然而,中药保健品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缺乏品牌影响力、市场监管不到位、生产质量不够稳定等。

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科学研究,提高中药保健品的质量和特色,促进其更加持续健康发展。

- 1 -。

中药饮食文化的保健功效与药食同源观念

中药饮食文化的保健功效与药食同源观念

中药饮食文化的保健功效与药食同源观念中药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保健功效和药食同源观念。

这种悠久的传统理念认为食物和药物可以相辅相成,合理的搭配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药饮食文化的起源、保健功效和药食同源观念的涵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中药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药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中药饮食文化则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根基。

在古代医药著作中,大量记载了中药在食物中的应用。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很多中药在食物中的应用,如枸杞子、山药、人参等,这些食物在药食同源观念中被归类为食疗,不仅可以作为药物使用,还可以融入到日常饮食中进行保健。

其次,中药饮食文化在保健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

中药中所含有的丰富有效成分能够对人体健康起到积极的调理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中药材被赋予了不同的属性,如寒温、偏性等。

通过合理选择和搭配,可以达到调和阴阳,补益气血,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作用。

例如,在食物中加入中药材大枣,可以起到补血、养心的作用;在食物中加入黄芪和党参,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相信通过正确认识和应用中药饮食文化的保健功效,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最后,药食同源观念是中药饮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药食同源概念是指食物和药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性质。

这种观念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认为自然界万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根据药食同源观念,我们应该注重食物的平衡搭配,让食物成为药物的补充。

例如,在秋季,人们会选择食用一些滋补食材,如枸杞子、山药等,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此外,在日常饮食中,人们还应该关注五味平衡,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体质选择食材,确保食物的药用价值得以发挥。

总之,中药饮食文化的保健功效和药食同源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中药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应用经验使得其具有显著的保健功效。

药食同源观念则是指导人们正确选择食物和搭配食材的重要理念,帮助人们实现养生保健的目标。

中药保健食品的优势及发展方向

中药保健食品的优势及发展方向

中药保健食品的优势及发展方向中药保健食品在保健领域具有一些优势,以下是其中一些优势及其发展方向:1. 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这些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中药保健食品可以利用这些草药资源,以自然、温和的方式促进身体健康。

2. 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中药保健食品结合了传统的中药知识和现代科学研究,旨在提供有效、安全的保健产品。

通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可以对中药的功效和安全性进行验证和改进。

3. 个性化和综合性:中药保健食品可以根据个体的需求进行调整,实现个性化的保健效果。

此外,中药保健食品常常采用多种中草药组合,综合发挥不同草药的功效,以达到更全面的保健效果。

4. 适应综合疗法:中药保健食品常常与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如针灸、按摩和气功等,形成综合疗法,以加强保健效果。

这种综合疗法可以综合利用中药的营养和药理作用,促进整体健康。

5. 国际市场的发展机遇: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兴趣和认可增加,中药保健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发展潜力。

通过进一步推广和宣传,中药保健食品可以拓展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满足全球消费者对自然保健的需求。

中药保健食品的发展方向包括:1. 科学研究和质量控制的加强:中药保健食品需要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以验证其功效和安全性。

此外,建立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是中药保健食品发展的关键。

2. 创新产品的开发:中药保健食品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开发1/ 2出更多种类和形式的产品。

例如,可以将中草药提取物应用于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营养补充剂等领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国际市场的拓展:中药保健食品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的国际认可度。

这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展会、开展国际合作、获得认证等方式实现,以吸引更多国际消费者。

4. 提升消费者认知和教育:加强中药保健食品的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对中药保健食品的认知和了解。

这有助于消费者正确选择和使用中药保健食品,从而提高整体市场的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发表时间:2014-06-03T13:06:25.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0期供稿作者:卢保健[导读] “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中医学“药食同源”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卢保健(梅河口市天都肿瘤研究所吉林梅河口 1350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毒副作用的中药食品和保健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眯。

古人将中草药分为上品药、中品药、下品药,上品药用于人体保健,加之中、下品药按君臣佐使配伍,治疗疾病。

当今人们按照现实生活需求开发了大量的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这些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受到了各种现行法律条规的约束,保健品只能按照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改善记忆力……等规定的27种单一的功能去对号入座,中药制成的食品是绝对不允许宣传其功能主治的。

可以说这些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是具有一定功效的,且不是单一的。

另外“药食同源”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虽说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不能随意食用,要有针对性和适宜性,要有量的限制,过量食用或不对症将适得其反。

如何让“药食同源”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发挥其应有作用,让人们对此类产品的功效与作用一目了然,百姓自主对症选择,真正让“药食同源”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迫于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中药食品保健品应有适应症对症食用【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013-021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是药食同源《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

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而且很多中药与食物,很难截然分开,可以说身兼两职,如粮食类中的药物,如谷芽、麦芽、淮小麦、浮小麦等,蔬菜类如荠菜、萝卜、芥菜、山药、百合、藕、败酱草、冬瓜、南瓜、赤小豆、黑大豆、刀豆、扁豆等。

果品类如山楂、乌梅、龙眼、桔类、柚类、莲子、杏仁、无花果等,调味品类如山萘、生姜、桂皮、丁香、花椒、胡椒、八角茴香、小茴香、草果等,动物类中就更多,包括家畜类、水产类等。

药食同源,使中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使中药强化了它的实用性和经验性,人类生活中包含了中药,中药就在人类生活中产生。

2 药食同源中药具有营养、保健、防病治病等功能“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中医学“药食同源”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两用资源具有营养功能,同时兼有不同的保健作用,如,紫苏为常用中药,能解鱼蟹毒,是吃生鱼片必不可少的佐物。

“药食同源”主要是指食物与草药同一来源,药食同源亦食亦药,它不仅可以充饥,还具有营养、保健、防病治病等多种功能。

药食同源为合理营养和均衡饮食打下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使中国饮食提升为科学、健康、个性化、保健饮食。

比如中药保健食品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预防、治疗。

3 四气五味的中药对人体的作用《神农本草经》序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与有毒、无毒。

自古至今,论述药物必先标明其性味,这种对于药物共性和个性的认识,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的意义。

四气五味其实是对药物整体性能和本质作用的准确把握,是非常精准的。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

心色赤,宜食酸,小枣、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这是五脏患病时所宜进食的谷肉果蔬。

同时《内经》又明确指出多种病证的食物禁忌。

如《灵枢·五味》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心”《素问·五脏生成篇》并指出过食五味之害为:“多食咸,则脉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尽管这些说法含有机械套用五行生克学说之嫌,但原则上指出任何食物都有气味的偏胜,如过食偏嗜都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哲理,这确是一条应该遵循的食疗原则。

《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同时五色五味与脏腑、四季对应规律的揭示,为合理饮食科学养生奠定了基础。

中医讲食物对人体的作用是与食物本生色味、与脏腑的生克关联、与地域环境和气候环境整体通盘考量的,远比西方的营养成分测定法复杂、合理。

4 “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管理现状目前,我国中药的审批办法以及新药技术要求,乃至包装和说明书标准,基本上是套用西药的做法,无疑带来各种弊端,对于“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中药植物成分一般难以用现代生化方法全部测定准确,更何况是多味中草药混合配伍,将产生更多的化合物,而且中草药单一有效成分测定其实也与它的实际功效很不相符,更是违背了中医药的精髓。

中药的审核标准套用西药的办法,不但不解决实际问题,还会徒增烦劳,等于人为设置障碍。

“药食同源”中药材食品及营养保健食品的发展更是障碍匆匆。

现行的保健产品主治功能与适应症规定在27种的功能中去选择,且只能其一。

而实际产品却截然不同,如:人参胶囊注册成保健品,其功效只能写规定中的增强免疫力(或缓解疲劳,或改善营养性贫血),而人参的成分是含有多种皂甙和多糖,这是人所共知的,其作用除上述外,还对癌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却不能写明。

再如:人参胶囊如注册为食品,其功效就更不允许在产品中体现,绝不允许在产品的说明书上清楚的去表述。

也就是说:“药食同源”中药制成食品后是绝对不允许宣传其功能主治的。

另外,单一组分的保健品是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多组分配伍的“药食同源”食品或保健品,它的功能主治和适宜症状就更多,现行法律条规也是不允许在说明书中去详细的描述,可见极大的约束了“药食同源”中药的发展。

“药食同源”的产品既是食品也是药物,但却不能像“六味地黄丸”一样去写明“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功效。

这些套用西药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中医药的发展,更限制了“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品的健康发展。

5.建立高效合理的“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机制1、建立合理高效的审查机制。

对特殊功效、传统中草药方剂开发的“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品,国家应该建立合理高效的审查机制。

这些方剂已经经过了几百年上千年的临床验证,不是西药白老鼠动物实验能比拟的。

“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品采用的是天然药材、运用的是自然的手段,西医药的标准虽然严格,但它得安全性并不一定比得上民间看似粗放的5000年的传统中华医药文化。

一味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照搬西药审查机制,这早已成为阻碍我国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同时也阻碍了“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

因此,必须建立适合的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品的审理机制。

2、建立独特的“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品的管理规范和标准。

中医有一种说法:药食同源,说饮食疗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病强身方法。

但即便是“药食同源”的中草药,也都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自己无法辨别体质。

比如说:菊花茶,大家都觉得可以明目,可以常喝。

实际上,如果是抗菊、白菊,稍微好一些,禁忌不多,但如果是小黄菊,需要胃肠道功能好的人才能喝。

金银花清热解毒效果太强,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不能喝,轻微流鼻涕、感冒时可以用。

罗汉果有润喉作用,但是脾胃虚寒的人不能吃,一般剂量在10克以内。

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

另外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的差异而已。

对于87种“药食同源”中药制成的食品或保健品虽然是食物但也来源于药,因此食用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和适应症,也就是适应人群;同时也要有用量的限制。

因此,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给出“药食同源”中药保健食品的科学内涵,明确真正用途,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使中药保健食品“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变“良药苦口”为“食药可口”;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这样才能真正展现中华医药的强大效力。

3、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职责,立法部门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使监管落到实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公平执法。

同时给出“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品的科学内涵,明确“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品的真正用途,充分发挥其独特功效。

中医药理论是“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品的灵魂,美味和功效是“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品的特色,把“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品配置成因人、因病、因时、因地、精美的“点心”。

促进“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品产业的健康、有序、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1]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2]《皇帝内径·太素》.[3]《灵枢·五味》.[4]《素问·五脏生成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