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陷阱”初探

合集下载

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启示

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启示

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启示

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启示

摘要: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然而,有不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进入高收入行列。拉美地区是典型代表。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加大,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因此,中国要积极吸取拉美国家的教训,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金融脆弱经济改革社会问题

一、引言

“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一种概念和现象,是由世界银行的专家学者(Indermit Gill and Homi Kharas, 2007)基于一个长的历史视角从众多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实际中整理概括出来的,最主要指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其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增长机制锁定,使之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0000美元上限,导致一直滞留在中等收入水平线上,并伴随着一些其他特征,如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纵观世界历史,二战后许多国家顺利摆脱贫困,却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2011年8月北京大学教授姚洋在《南风窗》的一篇文章中给出这样一组统计数据,在数据齐全的87个发展中国家中,1980年有71个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包括中低和中高收入国家),到2009年仍有61个,即86%仍没有进入“高收入国家”,处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按照世界银行201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中国2010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260美元,首次超过其当年界定的中高收入(upper middle income,UMC)国家3976美元分界线。

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经验及启示

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经验及启示

但影 响社 会稳 定 , 而且 制约 经济 发展 , 是 陷入 “ 中等收 入陷 阱 ”最典 型 的地 区 。拉美 跌入 “ 陷阱 ” 的教训 值得谨
济发展 受到严 重制约 ,难 以进 入人
均 100美元 的高 等 收入 阶段 ,整 个 00 国家 跌 落 经 济 停 滞 、社 会 失 衡 的 陷
E N INS【 DvO E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问 题 探讨 C OC D【A ELMT O M A lL EPN J
行 “ 重增长 、轻分配”的新 自由主义
模式 ,虽然很 快进 人人 均 G P00 D 30
拉美 陷入 “ 中等收入 陷阱’ ’ 的教 训 经 验 及 启 示
什么是 “ 中等收入 陷阱 ”?
“ 中等 收 入 陷 阱”( i l i o e md e n m d c tp r )一 词 最 早 出现 在 《 代 周 刊 》 a 时 记者 米切 尔 ・ 斯库 曼撰 写 的 《 跨越 “ 中
济增长 ,忽视社会进步 目标 ,导致两
级 分化 ,产 生 “ 有增 长 而无进 步 ” 的 现 象 。二是 区域 发展 失衡 ,城 市化 与 边缘 化 并行 。地 区之 间 、城 乡之 间 的 差距 并 未 随着经 济 的发 展而缩 小 ,反 而 呈 现 扩 大 趋 势 ,出现 “ 个 国家 , 一 两个 世 界 ”的现 象 。三是 经济 高速 增

拉美化陷阱及日本泡沫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拉美化陷阱及日本泡沫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当日本政府意识到泡沫的严重性时,他们采取了强硬的挤泡沫手法
面对危机,日本——强硬的挤泡沫手法
莫任东西南北风
莫任东西南北风
日本央行3次上调贴现率。 1990年8月,为防止海湾战争 带来的油价上涨的冲击,日本 银行将贴现率从4.25%一次性 上调到6.0%。在短短的一年零 三个月里加息3.5个百分点,可 见其力度之大。
莫任东西南北风
莫任东西南北风
莫任东西南北风
莫任东西南北风
莫任东西南北风
莫任东西南北风
莫任东西南北风
2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土地资源供应量的调整,控制商品房价格的不合理上涨。要根据住房市场的需求,保持土地的合理供应量和各类用地的供应比例,实行土地出让公开招投标制度,控制一些城市过高的地价。要坚决制止高档住宅的盲目开发和大规模建设,防止出现新的积压。对于发生在房地产领域违法犯纪行为要严厉惩处,严惩无正当理由闲置土地的“圈地人”以及房地产领域的违法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基尼系数
0.5
贫富差距警戒线
拉美平均系数
0.522
巴西
0.570
阿根廷
0.513
拉美国家中产阶级弱小
中国
0.4
2007年
丹麦
0.247
日本
0.249
澳大利亚
0.352

拉美国家如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国家如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国家如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谈及“中等收入陷阱”,便自然会联想到“拉美发展模式”。“拉美发展模式”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挣扎给我们鲜明地展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墨西哥。2009年,墨西哥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终于迈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在墨西哥,社会各个阶层对于墨西哥的现实普遍不满,尤其是广大的社会底层民众,并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反而深陷于“发展的痛苦”之中。

据墨西哥农业部长弗朗西斯科?马约尔加介绍,1950年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为42.6%,1980年达到66.3%,已接近于当时欧洲城市化率。2008年进一步提高到77.2%,超过了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然而,过度城市化导致的城市贫困以及相伴而生的贫民窟成为整个社会难以治愈的顽疾。据统计,墨西哥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中的人口达到1470万人,约占城市总人口的20%。政府无力向贫民窟提供水、电等基础设施,长期采取放任不管政策。居民用水要靠自我组织起来建小型的水塔、水泵或盗用城市供水系统的水,用电则从附近的输电站偷电。贫民窟的子女也很难接受较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根据当地人介绍,贫民窟里每100个上小学的人中

只有40个能升入初级中学,其中20人能上到高中,只有1个人能进入大学。

阿根廷的情况也同样如此。遥想当年,二战后阿根廷人均收入5252美元,高于西欧核心12国平均水平超过10%。随后的半个世纪,阿根廷却陷入不断的政治动荡与经济危机之中,常年有高达4位数的通货膨胀、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债务违约、穷人饿死在“世界的粮仓与肉库”。

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车之鉴

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车之鉴

时空观照

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车之鉴文/高潮

201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5年,中国人均GDP更是达到了8000美元。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未来能否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就已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由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时隔40年之后多数拉美国家仍未能迈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目前依然难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难过“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坎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000美元左右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曾为欧洲殖民地的拉美国家,资源丰富,背靠美国大市场,经济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早在19世纪中后期,拉美国家就陆续踏上了现代化之路,阿根廷和智利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甚至高于当时的一些欧洲国家。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智利、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人均GDP就已达到4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却后续发展不足。

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国际经济陷入萧条,拉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干扰。1980年至1990年间,拉美地区年均GDP增长仅为1.2%。

21世纪初,全球大宗商品繁荣带动了拉美地区经济发展,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仿佛看到了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曙光。但是,随着此轮大宗商品周期的结束,这些国家重新出现经济衰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多数国家人均GDP,继续停留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至今仍没能跨过1万美元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33个经济体中,85%的国家都属于中等收入经济体,且“滞留”的平均时间达到37年,有学者因此也将“中等收入陷阱”称为“拉美陷阱”。而当年曾与拉美国家比肩的法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经济体,则于1979年至1995年期间先后超越中等收入水平,进入高收入之列。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滞留的时间,韩国和中国香港为18年,日本和新加坡为19年,而拉美国家普遍滞留时间达40年以上,其中阿根廷达到53年,且至今仍看不到走出“陷阱”的希望。

未来十年中国应努力避免两个陷阱 系列之二:拉美陷阱

未来十年中国应努力避免两个陷阱 系列之二:拉美陷阱

未来十年中国应努力避免两个陷阱系列之二:拉美陷阱

转发(125)评论(231)

04月12日04:55

《投资者报》专栏文章,尚未发表,谢绝转载

2012年4月2日是英阿马岛战争30周年。尽管阿根廷总统总统克里斯蒂娜仍在重申阿根廷拥有马岛主权,并敦促英国就马岛主权问题进行谈判。但看过了太多类似争端的我们都明白,这样的要求通常会无疾而终。尽管英国已经不再是叱咤风云的日不落帝国,但即使在当前这个全球化时代,强权似乎依然是公理。事实上,阿根廷可谓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命运多舛的国家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13年,阿根廷人均GDP达到790美元,约为英国人均GDP的75%,远高于日本的332美元(以上数据均按1965年的美元价格计算)。然而到201 1年,阿根廷人均GDP为9138亿美元,仅为英国人均GDP的25%,以及日本人均GDP的21%。不难看出,一个世纪之后,阿根廷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急转直下。政治上的窘迫,自然与经济上的衰落息息相关。

阿根廷只是大多数拉美国家的一个缩影。在1960年,拉美的巴西、阿根廷与东亚的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同属中等收入经济体。50年之后,韩国、台湾、新加坡成功地晋级高收入经济体,而巴西、阿根廷依然在中等收入经济体的行列里停滞不前。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中国2030展望》报告指出,在过去50年间,只有13个国家或地区成功地从中等收入经济体晋级为高收入经济体(有趣的是,这里面居然包括希腊!),而大多数在1960年就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国家或地区,到今天依然如是。这一现象被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由于拉美国家在这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因此拉美陷阱也就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代名词。

拉美陷阱

拉美陷阱

拉美陷阱

“拉美陷阱”概括为:在传统农业占很大比重的情况下,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借债发展特大和大型企业,微型和中小企业数量少,这样剩余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无法得到发挥,中等收入人口比例少,失业人口较多,贫困和绝对贫困人口较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农村的农民破产,到城市里找不到工作,在城市边缘形成贫民窟;而较早的民主化进程,又迫使政府给大量的失业者、低收入者提供与国力和财力不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于是外债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通货膨胀严重,金融潜伏着危机,以致发生社会动荡。

案例分析-拉美新型工业化的“中等收入陷阱”

案例分析-拉美新型工业化的“中等收入陷阱”

案例分析-拉美新型工业化的“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新型工业化的“中等收入陷阱”

案例类型:事实叙述性

拉美国家在经历了20世纪50至80年代的快速经济增长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之后,受到经济增速滞缓、贫富差距拉大、外资依存度过大等一系列问题的缠扰,而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由此人们称这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在2006年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认为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由于没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所出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和问题加剧等严峻局面。

20世纪50至8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利用自身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欧美资本投资,通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拉动了拉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拉美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初人均GDP就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而直到2009年依然在3500至6000美元的水平上徘徊。拉美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后,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甚至长期停滞徘徊的局面,社会的贫富差距、社会冲突、贪污腐败等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积累起的自身矛盾难以克服,诱发了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甚至引起了社会动荡,由此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据美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拉美国家城市人口的人均实际收入近年来低速增长甚至倒退,本世纪初依然处于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贫困人口总数达到2.27亿,占拉美国家总人口的44%,其中赤贫人口达一亿。

讨论题:

1、拉美国家为何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经验及启示

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经验及启示

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经验及启示

作者:王友明

来源:《当代世界》2012年第07期

拉美是较早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但由于奉行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成为世界上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不但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制约经济发展,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地区。拉美跌入“陷阱”的教训值得谨记和汲取,其应对措施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也有诸多启示。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一词最早出现在《时代周刊》记者米切尔•斯库曼撰写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文中,[1]作者指出,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一种“陷阱”现象经常发生,即社会矛盾凸现,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犹如跌入陷阱,难以自拔。近年来,这一概念逐渐被熟知和应用,成为学术界论述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常用语汇。

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和总结及对概念的解读和诠释,“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与外延日益完善和丰富。目前,该概念较为完整的意义是指,“一国经济跨越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门槛’后,经济增长在较短时间内很快实现翻番。但进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后,受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开始迟缓甚至长期停滞,社会分化趋势加快,社会风险随之积聚,社会运动频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难以进入人均10000美元的高等收入阶段,整个国家跌落经济停滞、社会失衡的陷阱。”[2]“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特征通常表现为:一是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裂痕扩大并行。发展目标偏重于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目标,导致两级分化,产生“有增长而无进步”的现象。二是区域发展失衡,城市化与边缘化并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缩小,反而呈现扩大趋势,出现“一个国家,两个世界”的现象。三是经济高速增长与能源高消耗、生态恶化并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低,不可持续性凸现。四是发展手段的失衡,资源出口强劲与内生消费疲软并行。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未能并驾齐驱,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占社会主体的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未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拉美城镇化陷阱及其对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借鉴

拉美城镇化陷阱及其对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借鉴

拉美城镇化陷阱及其对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借鉴

摘要:由于土地分配状况的极端不平等、城镇创造就业能力有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完善等因素,拉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收入持续不平等、社会问题突出与经济发展缓慢的城镇化陷阱。贵州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经济社会矛盾多发阶段,应该以拉美国家城镇化为借鉴,以提高城乡居民劳动收入为关键节点,尝试开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建设,并加快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土地使用体制改革,从而实现城镇化带动战略。

关键词:拉丁美洲;城镇化陷阱;城镇化带动战略;借鉴

“十二五”期间贵州将重点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在总结贵州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决策。但如何贯彻落实城镇化带动战略,仍然有着诸多问题需要探讨。考察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有英美和日韩等实现城镇化的国家,又有阿根廷、墨西哥等这样陷入城镇化陷阱的案例;而且,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埃及等)的城镇化过程都遇到了失业、贫困、交通拥挤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实际上,中央政府提出的包容性增长也正是试图避免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的拉美现象。贵州已经进入城镇化率加速发展时期,全省人均GDP进入了1000-3000美元这个经济社会矛盾多发阶段。因而,深入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贵州实现城镇化带动战略具有特殊意义。

一、拉美城镇化陷阱是一种过度城镇化的畸形产物

拉美城镇化陷阱是一种过度城镇化的畸形现象。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口向城镇集中,能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经济结构,由此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经济增长。但是城镇化有着内在的发展规律,一般来说,城镇化呈“s”型发展,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一般认为城镇化率达到30%),城镇化便会加速。但是城镇化发展的加速度也并非人为或肆意的提升,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农村人口大量盲目从农村流入城镇,远远超过城镇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住房和社会福利资源,那么这种加速城镇化带来的负面效果将非常明显。20世纪60、70年代,拉丁美洲大量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和生活机会,但政府缺乏科学的城市规划,也无力提供覆盖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多数农村转移人口享受不到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形成大面积的贫困带,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进而导致经济持续低迷,陷入城镇化陷阱。

试析“拉美陷阱”的成因及启示

试析“拉美陷阱”的成因及启示

CONTEMPORARY WORLD

36“两个主义研究”专栏

2

0世纪3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国制造

业,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强调政府主导作用,保护国内工业和市场,经济一度持续高速增长,但自七八十年代开始,发展陷入困境,至今仍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有人称这一现象为“拉美陷阱”

。“拉美陷阱”的形成既有特殊历史根源,又有深刻现实原因。

“拉美陷阱”的突出表征

一是经济低迷起伏。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年均GDP 增长率和人均GDP 增长率分别为1.2%、–0.9%,90年代分别为3.2%、1.4%。虽然2003—2008年有所恢复,分别达4.8%、3.4%,但近年又步入下行轨道,个别国家甚至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二是发展能力下降。1980—2002年,拉美地区12个主要国家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的年贡献率,除智利为1.5%外,其余为零或负数。这说明,近22年来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生产力出现持续下降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试析“拉美陷阱”的成因及启示

“拉美陷阱”,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国家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城市化失衡造成环境恶化、失业人口较多、公共服务不足现象。究其原因,既与拉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失误、经济社会政策失调有关,也受其政治制度无法满足国家治理需要以及政治腐败深刻影响。关于“拉美陷阱”的几点启示,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 陈湘源/文

DOI: 10.19422/ki.ddsj.2017.03.009

三是社会分化严重。1980—2002年间,拉美地区贫困人口从1.35亿增加到2.14亿,贫困率达43%,基尼系数始终在0.5上下高位徘徊,普遍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2002年,占地区总人口30%的最贫困人口仅占国民收入的7.5%,而人口占10%的最富人口却占国民收入的40%。虽然近年来,拉美各国扶贫减困取得成效,但其至今仍是公认的贫富差距最悬殊地区。

警惕人口城市化中的_拉美陷阱_田雪原

警惕人口城市化中的_拉美陷阱_田雪原

%" 万以上人口城市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以 !"" 万以 上增 加 %*+$ 个 百 分 点 为 最 大 ,&""—!"" 万 增 加 &*! 个百分点次之,%"—&"" 万增加不足 & 个百分点。这 种情况说明,在中国人口城市化率超过 $",以后,迎 来以大城市为主导的人口城市化第二阶段新的发展 时期。我国城市化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适应这一新 阶 段 的 发 展 规 律 ,把 发 展 大 城 市 放 在“ 领 头 羊 ”的 位 置。
$!
本刊专稿
宏观经济研究 !""# 年第 ! 期
个百分点,目前驶入加速发展轨道。这是因为,一方 面农村尚有 ( 亿左右剩余劳动力,需要在半个世纪 内 转 移 出 去 ,转 移 到 城 镇 是 主 渠 道 ;另 一 方 面 ,实 现 “ 新 三 步 走 ”发 展 战 略 ,城 镇 也 需 要 相 当 数 量 的 劳 动 力投入到工商业中来。因此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 社会不断进步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阶段 上述人口城市化速度有望保持下去,国际社会人口 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与拉美国家情况不同,迄今为止中国人口 城 市 化 并 没 有 落 入“ 拉 美 陷 阱 ”,这 是 一 件 颇 得 国 际 社会称赞的了不起的成就,有学者称之为可同美国 科技进步并论的 !$ 世纪最伟大的两项成就。然而仔 细研究一下世纪之交转入第二阶段的中国人口城市 化发展,发现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如不采取科学的城 市 化 发 展 战 略 和 得 力 的 措 施 ,则 有 落 入“ 拉 美 陷 阱 ” 的危险。

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拉美陷阱”问题的预防

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拉美陷阱”问题的预防

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拉美陷阱”问题的预防

摘要:“拉美陷阱”问题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整体社会城市化建设具有一定危害。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就是针对“拉美陷阱”这一较为常见的社会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全方位提出了问题预防的措施,对于实际城乡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乡统筹,拉美陷阱,城市化,城乡规划

Abstract: the “Latin American trap” the problem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the important question, for the whole social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certain harm.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for “Latin American trap” the more common social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problem put forwar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practical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谨防千美元后的拉美陷阱

谨防千美元后的拉美陷阱

移番警m t”二

’。’1≯t≯‘一9一

,_……………………………………@⑧⑧………一…………………………

在最新一期《嘹望》周刊上,中共中央党校田应奎教授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体制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总体上判断,中国体制改革的历史重任还远未完成,且进入了一种是进是退、是破是立的胶着状态。许多旧体制被冲垮,但根深蒂固的东西仍然存在;许多新体制已建立,但实质性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近年来经济体制上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却告诉我们,“经济体制”改革也有着它本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乱象成风的股市,“非理性繁荣”的房价,还有医疗、教育领域的不公平以及频发的矿难等等。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角色是:政府。毫无疑问,中央与地方的非合作博弈是客观存在的。

这一切的根源,笔者以为,均源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决定了公民政治要求和政治态度的多样性。中共中央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2005年10月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政治体制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着积极的、能动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无一例外,一开始走的都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化道路。今天的中国、印度,过去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巴西、阿根廷,他们在启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都是通过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培植和鼓励主导产业的发展,来诱导资源配置,从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然而,要使经济能够持续地以一个令人满意的速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一套与经

拉美陷阱

拉美陷阱

拉美陷阱

拉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其主要表现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严重;城市病与农村的凋敝并存;过多地利用外资等。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合理规避国际风险,跨越发展的"陷阱",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拉美陷阱简介

“拉美陷阱”也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20世纪7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如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前曾出现过一段发展较快时期。但是,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收入分配差距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弱势群体增多,城乡差距扩大,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社会陷入动荡,政局不稳,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拉美陷阱”的典型表现是城市化畸形发展。由于缺乏规划,当农村人口短时间内快速流入城市,城市没有足够的能力为迅速增加的外来人口解决住房和基本服务问题(如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电力供应、给排水等),造成城市化过程的混乱。来到城市的大批农民,由于不能得到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低,逐渐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通常被迫在环境较差的地方建立住所,形成城市贫民窟。随之而来的是犯罪活动、暴力活动和各种骚乱事件时常出现,治安状况差,社会环境恶化。如今,几十年过去,拉美大部分国家人均GDP 还在1000-3000美元间徘徊,就掉进陷阱中爬不出来,故称这种经济现象为“拉美陷阱”。

拉美陷阱的表现

从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典型的表现就是拉美国家城市化的畸形发展,不仅没有给城市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也没有给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生机,而且制约着经济的

试析“拉美陷阱”的成因及启示

试析“拉美陷阱”的成因及启示

试析“拉美陷阱”的成因及启示

作者:陈湘源

来源:《当代世界》2017年第03期

“拉美陷阱”,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国家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城市化失衡造成环境恶化、失业人口较多、公共服务不足现象。究其原因,既与拉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失误、经济社会政策失调有关,也受其政治制度无法满足国家治理需要以及政治腐败深刻影响。关于“拉美陷阱”的几点启示,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国制造业,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强调政府主导作用,保护国内工业和市场,经济一度持续高速增长,但自七八十年代开始,发展陷入困境,至今仍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有人称这一现象为“拉美陷阱”。“拉美陷阱”的形成既有特殊历史根源,又有深刻现实原因。

“拉美陷阱”的突出表征

一是经济低迷起伏。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年均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为1.2%、–0.9%,90年代分别为3.2%、1.4%。虽然2003—2008年有所恢复,分别达4.8%、3.4%,但近年又步入下行轨道,个别国家甚至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二是发展能力下降。1980—2002年,拉美地区12个主要国家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的年贡献率,除智利为1.5%外,其余为零或负数。这说明,近22年来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生产力出现持续下降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三是社会分化严重。1980—2002年间,拉美地区贫困人口从1.35亿增加到2.14亿,贫困率达43%,基尼系数始终在0.5上下高位徘徊,普遍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2002年,占地区总人口30%的最贫困人口仅占国民收入的7.5%,而人口占10%的最富人口却占国民收入的40%。虽然近年来,拉美各国扶贫减困取得成效,但其至今仍是公认的贫富差距最悬殊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美陷阱”初探

“拉美陷阱”初探

刘持金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 674100)

【摘要】拉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其主要表现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严重;城市病与农村的凋敝并存;过多地利用外资等。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合理规避国际风险,跨越发展的“陷阱”,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拉美陷阱;贫富分化;城市病

一、何谓“拉美陷阱”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拉美各国大力推进现代化,经济增长迅速,人均GDP仅用十年就达到1000美元,被称为“拉美奇迹”。70年代以来,在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阶段中,危机频繁,动荡不已,发展滞缓,人均GDP再翻一番竟花了30年时间,又被称为“拉美现象”。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不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出现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造成了政治动荡、经济停滞、社会结构失衡,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或者说是遭遇了现代化的“陷阱”。学界对此整体性危机多有论述,有的叫拉美病,有的称拉美化,有的则称之为拉美陷阱,其内容所指也不尽相同。我们把“拉美陷阱”定位于经济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严重;城市病与农村的极端贫困并存;过多地吸收利用外资,外资依赖度高。

二、“拉美陷阱”的表现

1、“拉美陷阱”主要表现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严重

收入分配不均衡是各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但由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不均衡程度差异很大。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合理状态,而0.4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暴发户和赤贫阶层同时出现,社会动乱随时可能发生,所以0.4被定为警戒线。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3,0.4之间。目前的统计,拉丁美洲的平均基尼系数已达到0.522,已大大超过警戒线。

拉美是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地区。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拉美5%最富有的人获取了国民收入的25%,东南亚国家为16%,发达国家则为13%。在大多数拉美国家,占总人口10,的富人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40%,47,,而占总人口20,的穷人所占的比重仅为2%,4,。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报告《拉美与加勒比的收入分配问题》认为,和其他地区相比,在任何一个时期,拉美的基尼系数都是最高的。虽然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的基尼系数显著下降,但80年代又开始上升,90年代的下降幅度较小。美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指出,拉美的收入分配差距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例如,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的平均基尼系数为0.4,而在拉美,除牙买加(0.38)以外,其他拉美国家均高于世界平均数,其中11个拉美国家高达0.5。在拉美,占总人口30,的穷人仅获得国民总收入的7.5,。这一比重在世界上是最低的(其他地区平均为10,)。而在拉美收入分配的另一端,占总人口5,的富人获得了国民总收入的25,,占总人口10,的富人占有国民总收入的40,。这样的收入分配不公情况只有在人均收入水平只及拉美一半的若干个非洲国家才会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拉美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1、0.52和0.50,而东亚则分别为0.38、0.40和0.39。

2、“拉美陷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城市病与农村的凋敝并存

城市化是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和要素,实现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是: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关;当经济发展

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水平应随之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当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工业部门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就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

自独立以来,拉美各国就形成了土地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人的状况。农村政策向大地主倾斜,农民的发展受到限制。政府在发展过程中长期重视工业而轻视农业,农业发展明显滞后,农民生活艰难,农村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民为摆脱困境,涌入城市。城市无法为骤增的民工提供生存与发展的一般条件,很多人沦为城市贫民,从而形成了贫民窟。到1994年,拉美贫困人口的65%已生活在

城市。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城市化本身是个自然的过程,而拉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为造成的。19世纪初获得独立后的一些拉美国家,作为

现代化的后来者,其现代化进程缓慢而又艰难。进入20世纪后,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其城市化水平就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几乎接近了。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的畸形发展,造成了城市病。其原因是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以致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一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贫困化。20世纪90年代末,10个贫民中有6人住在城市。二是严重的失业问题,城市人口膨胀,导致城市的失业率很高。三是城市的首位度奇高。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的比值。城市人口集中于首都是拉美普遍存在的现象。四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拉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也涌现出来。

3、“拉美陷阱”还表现为过多地利用外资,外资依赖度高

经济学家已证明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A?刘易斯指出:历史上一个

国家的经济起飞总是伴随着储蓄的大幅度增长。H?钱纳利和A?斯特劳特也指出,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即:“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弥补缺口的有效途径就是大量利用外资。1970-1980年间,拉美的外债总额从270亿美元上升到2310亿美元。其后果是,一方面,拉美国家的还本付息额每年高达180亿美元。拉美经济稳定性差的根源在于过度举借外债,而不是外国直接投资。统计数据表明,在进入拉美国家的外资中,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明显少于外债。由于过度依赖外资,拉美国家先后在20世纪30年代和60、70年代出现两次外债危机。二是用途不当,从理论上说,适度地举债能弥补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能力弱的缺陷。但拉美国家的外债,却大量进入消费领域或军政府,用于购买军火。而且,进入生产领域的资金也是在周期长收效慢的工程项目。这更使其丧失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为以后的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如通过参与生产全球化,该地区的生产结构与世界经济体系的结合度越来越高。又如,通过参与贸易全球化,该地区的贸易壁垒大幅度下降。再如,通过参与金融全球化,该地区的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机构融资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拉美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在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该地区已爆发了三次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即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总之,得益于国际金融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在获得金融全球化的好处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际金融一体化使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大量的政策自主性,也使它们更容易受到外部金融动荡的影响。

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都面临着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各发展模式没有优劣之分。每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如何规避国际风险,都是至关重要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